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内容

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内容1. 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长,传统的电力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新型电力系统得以诞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等方面。
2.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利用先进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实现电力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智能电网具备以下特点: 1. 高度可靠性:智能电网通过实时监测和故障自恢复机制,能够快速诊断和隔离电力系统中的故障,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
2. 高效能源利用:智能电网通过协调和优化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能源流动,实现能源的最佳分配,降低能源损耗。
3. 多能源互联:智能电网将传统的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存等新能源技术相结合,实现多能源的互联和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可持续性。
3.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电力系统主要依赖化石燃料等有限资源产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则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产生能源,具备以下优势: 1. 环境友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会产生或产生极少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
2. 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广泛,并且不会被耗尽,可以通过更新和再生的方式永续利用。
3. 分布式发电:可再生能源可以分布式地发电,不依赖传统的集中式电力生产,使电力系统更加灵活和抗击灾害的能力增强。
4. 能源储存能源储存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
传统的电力系统存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应对电力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而能源储存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 能源平衡:能源储存技术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待需要时释放,从而实现电力供需的平衡。
2. 抵御波动: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而能源储存技术可以平滑能源波动,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 灾后重建:能源储存技术可以在突发事件或灾害中提供紧急的电力供应,帮助恢复生活秩序。
关于新型电力系统部分特点的思考

关于新型电力系统部分特点的思考摘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我国电力行业的重大转型,其需求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其实现依赖于电力系统运行机理的改进。
从近 10 年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目标分析出发,基于“双碳”目标,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源构成、特点及运行模式进行逆向推理和分析,进而分析新运行模式下的部分关键技术需求。
指出: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电力系统电源构成必须进行巨大调整,特别是在2030 年之后;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电侧将以新能源为主体,用户侧将出现大量产销者并呈现大量分布自治的形态,能源互联网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支撑,电网调度将主要基于市场化机制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在电力电量平衡、系统安全、有源配用电网管控、新能源发电和并网、电力交易和调度等方面迫切需要相关创新技术的支撑。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部分特点;思考引言为了保障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日益加快。
高比例新能源的渗透对电力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者已开展了较多研究。
文献系统总结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理论框架。
文献分别对高比例新能源渗透下电力系统的惯量变化及其应对技术、交直流混联配电网的优化运行与安全保障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1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目标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展示了从 2010 年“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出以来,电力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建设内容和核心目标。
中的建设内容和核心目标具有阶梯型和延展性的特点。
例如:智能电网到 2020 年才完成“引领提升”,且成为后续发展阶段的基础支撑,特高压建设和智能化应用也是电网建设的长期目标;以电网业务应用拓展为目标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的长期战略目标;清洁化的要求在智能电网建设阶段就已经提出,市场化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而长期推进。
当前,基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清洁化和市场化成为经济社会对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 2 个核心要求。
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承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前提,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最大化消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概念: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承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前提,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最大化消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
清洁低碳,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生产侧实现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消费侧实现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
安全可控,新能源具备主动支撑能力,分布式、微电网可观可测可控在控,大电网规模合理、结构坚强,构建安全防御体系,增强系统韧性、弹性和自愈能力。
灵活高效,发电侧、负荷侧调节能力强,电网侧资源配置能力强,实现各类能源互通互济、灵活转换,提升整体效率。
智能友好,高度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实现对海量分散发供用对象的智能协调控制,实现源网荷储各要素友好协同。
开放互动,适应各类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多元负荷大规模接入,与电力市场紧密融合,各类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充分竞争、主动响应、双向互动。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策略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策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电力系统成为了当今世界电力领域的热门话题。
但是,由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较大,使得其调度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因此,针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策略成为了提高其效率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电力系统、风能电力系统和潮汐能电力系统。
这些电力系统的共同特点是能源来源不稳定,同时受到气候因素、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其电能产生的波动性较大。
此外,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调度策略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策略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能源储存技术、智能电网和电力市场化等方面。
其中,能源储存技术是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其能够对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进行缓冲和调节,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目前,能源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电容器、电池和氢能储存技术等。
与此同时,智能电网(Smart Grid)的应用也成为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电网通过在电网中引入大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使得能源在电网中更加自由、智能地分布和传输,从而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此外,智能电网还能够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能源浪费和排放。
电力市场化也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调度策略之一。
通过对电力市场的规范和调节,可以实现电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电力市场化主要包括电力商品交易、电力供需管理和电力价格制定等方面。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模型为了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解决相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模型,如基于能量储存的电能平衡调度模型、电力系统融合调度模型和市场化电力调度模型等。
这些模型能够在实际的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新型电力系统探讨分析

新型电力系统探讨分析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本文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景、特点进行了论述,探讨后期新型电力系统的模式,为今后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多能互补,微网0 引言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国家战略、全球共识。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部署未来能源领域重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工业促进自身碳减排、支撑全社会碳减排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景、特点进行了论述,探讨后期新型电力系统的模式,为今后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和运行特点电力系统是由发输变配用各领域、源网荷储各环节、技术体制各层面紧密耦合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传统电力结构、发展模式、利益格局均面临革命性变化。
电力系统呈现“双高”特性——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力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新能源从补充性电源向主力电源改变,成为电力和电量的供应主体;煤电加速由基本电源、主力电源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变;电网调度运行模式、定位和商业模式也将随之调整;源、网、荷、储之间的互动将成为常态。
从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的主要特征看:能源生产端形成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为供应主体;电网侧呈现交直流混联大电网与多种形态电网并存的格局,传统大电网与局域网互补共生;负荷侧通过电能替代实现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实现源网荷储深度融合。
新型电力系统将呈现三多特征

新型电力系统将呈现三多特征目前,我国能源电力行业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低碳转型。
南方电网公司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比在2021年底达到49.2%,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4.54%,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表现为多元电源支撑,其电网形态也将逐步转化为大电网与分布式微网并举的供需耦合机制。
多元的负荷类型促使传统电力系统向着双向多态、互动与协作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新型电力系统表现为如下三个特征——1多能互补特征打破新能源发展瓶颈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是能源行业的重大变革,实现绿色低碳是电力系统转型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能互补意味着源侧由多种能源的简单叠加过渡为基于复杂多能流网络协同的多种能源联动性、系统性的大时空尺度优化配置,而负荷侧也变为了可满足用户电-气-热-冷多元化需求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源侧:一次能源在大时空尺度下的优化配置就电源侧而言,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多能互补体系下,水力发电的定位会由电量为主逐渐转变为容量支撑为主,接下来的发展重点是增强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调峰调频中的作用,发挥其消纳分布式新能源的优势。
考虑到大规模火力发电将逐步退出,而风能与太阳能相较于水电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利用水电输送通道,实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是解决光伏与风能发电的波动性与随机性问题、形成各类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西南水资源丰富地区能源清洁化、绿色化的进一步转型。
光伏发电也向着发电主力军的身份转变,逐渐成为“双碳”目标下的主要电能来源之一。
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的光伏布局方式,将大大提升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电力负荷水平以及新能源消纳水平,其灵活多变的布置方式,可与建筑、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相结合,实现绿色能源的就地消纳。
与光伏发电相似,风力发电在“双碳”背景下,也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低风速风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提高,分散式风电已经成为风力发电行业的大趋势。
分散式风电布局可突破土地资源稀缺、风速低以及环保等条件限制,在我国中东南部地区将得到大力发展。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发布时间:2023-01-04T02:02:56.905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23期作者:翁敏[导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纷纷对新能源发电、高速光纤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阳供电局贵州贵阳 550000摘要:近些年我国能源行业取得突出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挑战,能源紧张的现象明显,如何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成为当前主流趋势。
需求侧响应可有效克服当前的新能源开发中的间歇性的问题,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利用率,实现源荷互动和协同化发展。
在本次研究中以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特征及需求侧响应的作用1.1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纷纷对新能源发电、高速光纤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当前,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优势,世界各国都已经重视起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智能电网建设问题。
根据各种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实际情况,本文总结了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后,使原有电力系统发生的变化及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征。
(1)随机性新能源电力系统中,负荷侧与发电侧的随机性较强,新能源发电改变了原有电力系统总发电单位数量,系统中可调度容量与可调度电力占比减少,且提高了电力系统的随机扰动性,最终削弱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可控性。
(2)智能性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实现离不开各种智能化设备的支持,如新能源发电并网、需求侧响应等,依赖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网络信息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系统等,将这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与传统电力系统调度方法相结合,便使得整个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智能性更强。
1.2需求侧响应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作用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下,基于调控机制与实现手段上的差异,需求侧响应对于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的作用也不同。
从分时电价、尖峰电价等价格型需求侧响应项目来看,因为相关控制信号的控制周期基本上是通过“小时级”来规划的,负荷不能根据新能源应用情况及时响应,这就无法解决新能源发电短时剧烈波动导致的并网难问题。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控制与优化措施分析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控制与优化措施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为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保证发展的持续性,愈加注重对新能源的利用,并研究相应的发电技术,在提升供电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使用量,对资源过度开发现象加以规避。
本文从新能源电力系统特征方面着手,对该系统控制手段进行分析,探索系统优化策略,提升该系统先进性与完善性,以期推动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范围的扩大。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措施引言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若仍使用煤炭等传统能源,所需耗费的能源量相对较大,对能源开采提出更高要求,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破坏。
故而,我国应以新兴技术为基础,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如风能与太阳能等,并将其由于电力生产环节,为发电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新能源应用存在一定限制,电力生产稳定程度相对较低,使得企业愈加注重系统优化措施的制定,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完善性。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所呈现的特征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对煤炭等资源的使用率较高,并以此为基础,搭建相应的电力系统,实现相应的发电目标。
此种供电模式,所需耗费的资源量相对庞大,提升环境污染程度,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
故而,我国愈加注重对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体系,保证电力生产的绿色性与环保性,为电力使用提供支持[1]。
然而,在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攻克难题,电力储存难度较高,供电稳定性相对较低,降低电力系统双边攻击可控性,对相应控制优化措施制定提出更高要求。
(一)可再生性当前,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新能源分布特征,我国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主要集中在新疆与甘肃等地区,缩短电网传输距离,对长距离供电弊端加以规避,降低电力输送成本,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二)与科技融合性较高在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主要利用的能源为太阳能与风能等。
此种能源呈现一定的绿色性与安全性特征,并将其与科技加以融合,实现相应发电目标,保证供电稳定性。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综述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综述摘要:现阶段,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基于此,本文就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中心意义就是实现真正的“纵向垂直互补 , 垂直网络负载能源存储协调”的帮助下相关的技术手段,减少一次性能源的使用,增加新能源在电力系统的比重,最后逐步使可再生能源占据电力资源结构的主要位置。
新能源发电系统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特点,新能源集成产生的振荡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新能源比例越高,振荡问题就越严重,新能源的普及不仅会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会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率产生重大影响。
选择将传统煤燃发电系统转化成新能源电力系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能源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可再生性、可重复性及可利用性。
风能、核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现阶段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清洁改造电力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电力系统深入渗透率高,导致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控制有着严重的不稳定性。
特别是分布式发电的“弱调度”特性,使高渗透电力系统的运行难以控制。
因此,研究多资源、多总体目标以及多约束的协调控制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新能源电力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低能量密度。
例如,风速为 3m/s 时,其能量密度约为20W/m2,即使天气晴朗时正午时分的太阳能,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太阳的能量密度也仅为 1000W/m2,这使新能源个发电设备的独立容量不能太大。
大量小容量发电机组并网,使电力系统台受控发电机组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
1 新能源发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现状1.1 新能源决策新能源一般是指基于太阳能、生物质能、水电、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潮汐能、潮汐能、海洋表层和深层热循环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可再生能源,以及氢气、沼气、酒精等等,例如,风能,水能,氢能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来源。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能源电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电力源头更加广泛,能源质量更高,环保形势得以改善,因此近年来新能源电力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然而,新能源电力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不稳定的发电量和电网波动等。
在这个过程中,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为了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构成和特点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由风电、太阳能、水力、地热和生物能等多种电力源组成。
这些电力源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波动性和不稳定性。
风力发电是一种典型的波动性能源,其输出功率不仅受到风速的影响,还受到风向、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而太阳能发电则受到云量、时间、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电量也存在明显的波动性。
相比之下,水力发电和地热发电的波动性略低,但也无法完全避免。
由于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电力源的波动性,其输出功率存在不稳定性,这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系统的波动性,可能会导致电网失衡,进而引发电力系统的故障和停运。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为了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首先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评估。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对系统的频率响应和无穷小扰动分析两个方面。
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响应速度进行评估,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水平。
频率响应分析主要可以采用频域法、时域法和混合模型法等方法。
无穷小扰动分析则是针对系统存在的微小扰动进行分析和评估。
无穷小扰动分析一般采用线性化法,通过对系统进行线性近似处理,来分析系统在微小扰动下的稳定性。
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水平。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措施就是通过控制电力源的输出功率来减小波动性,保证电网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发电机控制和电力转移控制等。
浅谈新型电力系统

浅谈新型电力系统摘要: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以人为本,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利用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主要是以煤作为燃料的火电),从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相比于传统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更为复杂多变,面对的电力系统控制与安全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必须积极的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从而使新型电力系统更快更平稳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化石能源、储能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我国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燃烧大量煤炭和有机物,产生的大量CO2及其他有害气体,对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重要部署为推动气候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擘画出宏伟蓝图,指明了道路方向,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需要在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减排的同时确保能源体系实现安全平稳转型,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为了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部署,加快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2新型电力系统概念新型电力系统是指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其中新能源是指以水电、风电、光伏等多种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目前还没有确定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时间计划,另外只是指出以新能源为主体,并没有确定新能源的发电量要占到总发电量的百分比在多少以上,普遍理解为以年度计来自新能源的发电量要占到总发电量的50%以上,其最终的目标是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条件下实现双碳目标。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摘要:我国能源发展方式主要是受到节能减排以及化石能源短缺问题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调整转型。
随着不断应用的新能源发电模式,逐渐将我国传统电网转化为新能源电力系统方向,明显影响着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能够有效刻度系能源的间接性问题,不断加强电网对于新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提升荷源互动以及协调等。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展望了新能源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展望一、新能源电力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双侧随机性。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规划或运行决策仅主要考虑来自负荷的不确定性。
然而,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间歇性发电所占比例较高,因此电力系统在供需双侧都呈现出显著的随机性特征。
2)不可控性。
电力系统是一个受控设备众多、分布广泛、控制精度要求高、未知扰动多的复杂系统。
新能源发电的进入使电力系统总发电单位数量大幅度增长,系统中可调度容量与可调度电力所占比例大幅度降低,随机扰动性进一步增强,从而导致系统的可控性降低,安全风险增大。
3)整体性。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的上升,传统电力系统“发输配售用”的功能界限将逐渐趋于模糊。
利用可控发电机组和需求侧响应(DR)技术应对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波动性,可以形成多能源互补的协同机制,实现源网荷多元协调,从而使得整个电力系统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智能性。
在智能电网的宏观背景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诸多环节,例如:新能源发电并网消纳、电动汽车与储能、DR等,都需要建立在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系统以及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
因此,整个新能源电力系统表现出很强的智能性特征。
由于上述特征的存在,单纯依赖供应侧资源的模式要满足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的要求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必须挖掘新的可用资源,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下,促进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3060”目标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加快信息技术与能量供给的深度融合,电力传输更加高效且富有韧性。
依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整合各类型能源资源,到碳中和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将逐渐发展为更加柔性、更加开放、高度智能的能源互联网系统。
一、新型电力系统是更加柔性和开放的能源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能够高效集成各种分布式能源,通过多传感、大数据、智能管控等技术,实现能源实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优化能源生产、输送和使用;同时继续担当分级分层能源设施的“神经”和“骨架”,加速实现系统智能调度及市场自由交易,促进分布式智慧能源计量结算场景落地,逐渐发展为柔性和开放的能源互联网。
二、分布式微网成为大电网的重要互补项新型电力系统丰富了原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并将其扩展为:既包括远距离、复杂庞大的能源传输系统,如全球、洲际或区域联网的能量传输共享;也能够实现区域能源就近交易,分布式微网成为大电网的重要互补项,电网将形成大量分散+集中的拓扑结构。
跨区送电是全局调配,区域供能是末端深挖,新型电力系统将部分跨区送电(特高压)转移到局域用能上,将更加注重能量的就地就近消纳。
未来局域智能微网将成为重要的供能形式,和跨区送电方式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三、户用光伏将是重要的发展形式截至2020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5亿千瓦,其中集中式电站占比68.93%,分布式光伏占比31.07%。
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分布式光伏就地消纳的输电成本和损耗较低,加上受土地、环境等约束更少等特征,新型电力系统中,户用光伏将帮助实现地区可再生能源电量的高比例自给。
四、区块链技术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区块链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真正具有变革潜力的颠覆性技术,助推能源互联网升华到2.0形态。
与传统技术相比,区块链具有四大优势:a)采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系统效率大大提高;b)通过智能合约共享资源,不依赖于中间机构的数据备份和信用背书;c)公开透明、自动执行、强制履约;d)不可篡改,信息添加至区块链即永久封存,无法在单个节点修改数据。
能源转型中我国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

能源转型中我国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面临转型,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由可再生能源组成的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是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步骤。
基于此,本文就针对能源转型中我国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特征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进一步探讨新一代电力系统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标签:新一代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变革性技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是我国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核心目标,电力系统以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对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
第三代电力系统经过100多年来第一代、第二代电力系统的传承和发展,是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构成新一代能源核心系统的电力系统。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以及信息物理深度融合智能化将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显著技术。
1、能源转型与电力系统转型的必要性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电力系统起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指标。
这一指标就主要依靠电力系统中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来完成,主要是由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构成。
所以要想实现国家能源转型的目标,电力系统要首先转型。
通过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标来估算电力系统的转型目标。
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是50亿t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比按15%,人均年用电量按5000kW·h计算,非化石能源的电量占比34.5%。
2030年,能源消费60亿t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比20%,人均年用电量按6000kW·h计算。
根据结果,预估装机容量要到27亿kW,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50%。
2050年,人均消费总量还要降低,按55亿t标准煤,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使能源消费总量降低,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是能够实现的。
非化石能源占比25%,人均年用电量按9000kW·h计算,预估装机容量要到50亿kW。
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新能源电力系统是指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为主要发电方式的电力系统。
相比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系统,新能源电力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 环保可持续:新能源电力系统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产生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影响小,有利于减少全球气候变化。
2. 能源丰富: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不会因资源枯竭而导致能源紧缺问题。
3. 价格稳定:新能源电力系统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无需购买石油、天然气等价格波动较大的能源原料,因此电力价格较为稳定。
4. 分布广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广泛,可以在城市和乡村等各种环境中建设发电设备,降低输电损耗。
5. 提高能源安全性:传统能源主要依赖进口,而新能源电力系统能够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国家的能源安全性。
然而,新能源电力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克服,例如:
1. 不稳定性: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受到天气、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发电量存在波动性,电力系统需要具备调峰和储能的能力。
2. 建设成本高: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和投资成本相对较高,
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等设备的购买和安装成本。
3. 电网升级需求:大规模引入新能源电力系统需要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以承载新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接纳。
4. 动力电池安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设备主要是锂离子电池等动力电池,存在安全隐患,需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管理。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从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推动,提高新能源发电的比例,促进电力系统的绿色转型。
浅析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特性及关键技术

浅析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特性及关键技术摘要:在全球碳排放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其趋于“三高双峰”的运行特征给电网调节调度、灵活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需在智能电网框架思想的影响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大力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电力结构,最终实现电力系统“脱碳”。
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特性及关键技术展开探索。
关键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风电、光伏等随机性、波动性电源大量替代火电等确定性可控电源,新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大面积应用将给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安全控制和生产模式带来根本性转变。
在确保能源电力安全前提下,改善和优化传统电力系统运营模式,通过绿色能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主要特性1.1低碳清洁在我国“3060双碳”政策背景下,电力系统将逐渐由可控连续出力的煤电装机占主导转向强不确定性及弱可控出力的新能源发电装机为主导,最终实现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电源端结构。
由于风光资源与地区气候环境相关,新能源出力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且具有较为显著时空相关性,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接入也让电源趋于分散化,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通过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优化各类生产及传输技术,保障新能源“发得出”、“送得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1.2安全坚韧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适应各类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多元负荷大规模接入,改变了传统电力系统“电从远处来”的既有局面,逐步实现“电从身边来”的分层分群体系结构,这种结构使得电网发生扰动时能做出自愈的响应,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实现电网自动分区分片、孤岛运行,最终在调度员指挥下快速恢复全系统的正常运行。
07_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
1 课前说
人都是起起落落,失意时给别人捧捧场,得 意时听听别人的掌声。人生海海,又何必在 意一时沉浮。
——傅首尔
1 回顾
中国哪一年实现碳中和,哪一年实现碳达峰?
1 教学重难点
1
2
新型电力系统 特征
结构变化
3
电网的改变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 会第九次会议,在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 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时提到,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 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 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 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1
以西北某省风电总 出力为例,你来看 看,它的波动性、 间歇性、随机性有 多强:
2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如今,中国大马路上跑着的新能源汽车越 来越多,农村中不少房屋顶上也安装了光伏板。这些负荷侧的分 布式光伏、电动汽车等,看似人畜无害,实则对电力系统的形态 造成整容级改观,“操作规则”都得改改。
传统电网:一度电从发电厂经过变电站升压、输电线路传输、配 电变压器降压,最后到我们家,都是“一条道走到黑”。
以新能源为主体,电源结构就要“脱胎换骨”。新型电力系统就必须能够适 应这个变化。
1 新系统
1
新型电力系统到底将有哪些新变化? 主要来说就是“双高”与“双峰” 1、高比例可再生能源 2、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 3、电网夏、冬季负荷高峰
电力电子设备 有哪些?
1
1
1
1
所以,随着新能源、直流电网、电动汽车等加速发展,电力系统将接入 越来越多的高级“插件”,功能自然会随之变化。
4 讨论
接下来怎么做:
按照要求分品种制定了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浅谈电力系统中的四化特征

电力系统是能源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电力行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是我国能源转型与碳减排的主战场。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这为“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系统形态演化与技术变革指明了战略方向。
新能源装机、电量占比不断提升带来的量变,将逐步引发电力系统在物理形态和技术框架上产生本质性变化,从而使得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电力系统的一些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四化”,即电力电源清洁化、电力系统柔性化、电力系统数字化、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
(一)电力电源清洁化电力行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因此电源的清洁化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目前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体,截至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占比为24.32%,发电量占比仅为11.2%(火电占比71.2%)。
未来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占比将快速提升,并逐步成为主体和主导电源,预计到206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占比将达70%以上并提供超过55%的电量。
(二)电力系统柔性化为了适应发电侧大规模新能源带来的强波动性,必须从多环节入手,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实现柔性化发展。
一是加强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提升系统灵活性。
欧美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以大量灵活电源作为支撑,而我国灵活电源比例过低,抽水蓄能和燃气的总发电量占比不足4%,难以支撑更高比例的新能源消纳。
因此,必须提高抽水蓄能与燃气发电的装机容量占比,同时通过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煤电的快速灵活调节能力。
二是提升电网柔性传输能力,重构电网形态。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输、配电网不再是单纯的电能传输通道,而是成为能量广域时空互济的纽带,这对电网的拓扑形态和调控能力提出全新要求。
如欧洲在2004年就制订了“SuperGrid(超级电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柔性输配电技术。
目前德国凭借高度柔性化的电力系统,在不足15%的灵活电源装机下,实现了40%以上的新能源电力消纳。
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规划和管理研究

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规划和管理研究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需要制定科学的运行规划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围绕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规划和管理研究展开讨论。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划1.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特征新能源电力系统采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相比传统燃煤发电等方式,具有清洁、环保、可持续等显著优势。
然而,由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需要针对其特有的运行特征进行规划。
2. 运行规划的制定原则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划需要制定科学的原则,以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
其中重要的原则包括:优先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立灵活多样的发电技术和设备,合理调整负荷和发电计划,实现电力系统的可持续稳定运行。
3. 运行规划的关键因素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划需要关注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可再生能源的类型和资源分布情况、电力需求规模和负荷特性、发电设备类型和技术水平、负荷调度和能源储备等。
针对不同的因素,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1. 运行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环保成本。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对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推动环保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运行管理的技术手段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需要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电力市场化和经济运行考虑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运行水平。
3. 运行管理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电力运行特征和需求,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其中比较优秀的模式包括:分布式能源管理模式、区域集成能源管理模式、电力市场化运行模式等。
这些模式有助于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传统电力系统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传统能源作为一次能源,由于其可储存的特性以及稳定可靠的发电技术,使得电力系统供应侧可控可调。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大规模接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一次能源具有的不可储存及波动特性,使得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电力系统供应侧可调控性降低,电力系统呈现出较强的供需双侧随机性。
新能源电力系统就是通过电力系统结构、运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电力系统更够承受供需双侧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冲击,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有两点:
第一,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高渗透率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
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较低的能量密度以及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的分布格局,未来我国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应该是集中式与分布式可再生电源、远距离大电网输送与区域微网就地消纳相结合的形式,从而保证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
第二,供应侧的横向多能源互补,系统纵向源—网—荷
—储协调互动。
安全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目标。
在供应侧,一方面,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精确预测技术、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及控制技术,最大程度上做到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的可调可控;另一方面,通过可再生能源与传统水火电、抽水蓄能电站之间,不同可再生能源之间,集中式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协调控制,实现多类型能源电力互补,使得供应侧整体呈现出稳定的出力特性,减小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对系统造成的冲击。
在输配环节,新型的电网结构、先进的输配电方式、控制和安全防御系统及储能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使得电网对可再生能源拥有足够的接纳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物理通道对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在需求侧,一方面,通过AMI 及先进的通信系统,使用户能够实时掌握自身用电情况与不同层级的系统运行情况,根据价格响应信号,调整自身的用电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能够对用户的终端用电器做到精确计量与控制,最大程度的利用需求侧“暗储能”潜力。
综上所述,新能源电力系统核心特征就是要借助相关的技术手段,实现电力系统中真正意义上的“横向多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最终使得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