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品)

最新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品)

六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2.交流。

(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

(学生练说)4.交流。

(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5《古代寓言二则》(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5《古代寓言二则》(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4)、翻译课文。
(5)、分析人物形象。
(6)理解文章寓意。
2、学生自学。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作者、作品:
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
3、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4、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5、读课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1)船靠岸以后,楚人没捞到剑可能会想些什么?
(2)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3)如果你是和他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整个情景想对楚人说些什么?
教学过程
(4)楚人形象:
(5)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2.完成课后练习。
3.预习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1.这两则寓意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3.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
六、教师小结(1分钟)
(略)
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
设计
刻舟求剑
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
1、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作品。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二课时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二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画蛇添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教学难点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导课.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前几天马老师给了我一块咸肉,说是醃了很久,够咸的了。

可我回家后又加了一把盐继续醃制。

等到蒸熟后一尝,已经咸得发苦,没法再吃了。

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老师这样做法叫什么?(画蛇添足)(课件出示)画蛇添足的图片。

播放学乐师生典型导学成果。

.出示教学目标。

(课件出示)、新授.(课件出示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谁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suì)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认读生字:祠赐乃遂(课件出示)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先或有功德的人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文中是一卮的意思。

:固然,本来。

:怎么,怎样。

:于是。

:失去,丢失。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

.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

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课件出示)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课件出示)者:主持祭祀的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5《古代寓言两则》-教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5《古代寓言两则》-教学教案

25古代寓言两那么-教学教案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么学习寓言的(使同学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那么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同学知道,学习文言文要把语句读通顺,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最终到达熟读成诵。

学习本课,首先要读懂、读通,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终读熟并能背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1 先学矛与盾。

老师范读,领读。

使同学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语气。

2 同学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然后,整体感知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三、读懂课文,对比解释自悟句意文意1 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解释,揣摩句子意思。

2 小组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 全班沟通质疑。

老师重点指导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同学留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机敏些,说法不必强求全都,意思不错即可。

4 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

先自己讲,再指名讲。

评议:讲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受到启发1 小组争辩:(1)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 沟通争辩结果。

老师指导点拨:这那么寓言挖苦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冲突犯难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1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读(分表达人,卖矛与盾的人,观看的人),体会寓言的情境。

2 练习背诵课文。

3 读写生字。

其次课时一、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1 学习郑人买履。

同学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2 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
古代寓言 二则(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 的兴趣。
2.了解 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三、自学交流
1.齐读课文《刻舟求剑 》。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继续采用上节课所用的方法整理字词句意。
刻舟求剑——《吕 氏春秋》
2.一词多义
【之】④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 )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
【其】①遽契其舟(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自】①先自度其足( ) ②其剑自舟 中坠于水( )
3.翻译句意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4)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读 课文,回答问题。
1)楚人最可笑的“行”:
2) 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请 谈谈你的看法。
答:
4)你怎样看待郑人买履和刻 舟求剑?他们 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7.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字意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 )
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第二课时人教新课标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微课设计指导一、简介主角,古文激趣。

(约5分钟)1.一位古人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我们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鹊。

2.扁鹊究竟何许人也?让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猜想一下。

3.你们从这些成语里得到了关于扁鹊的什么信息?4.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

他是中医的鼻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他治愈了大家认为已经死去的虢国太子,被誉为神医。

可有一天,扁鹊却捻着胡子摇着头说:“……臣是以无请也。

”——是谁,得了什么病,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呢?大家一定会在《扁鹊治病》里找到答案。

1.说一说:从这些成语里得到了关于扁鹊的什么信息?2.齐读课文题目。

开门见山,回顾典型事例以及从中表现的人物品质,既是对第一课时重点内容的梳理,也为本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及时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目标、心中有数。

1.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接读课文。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要求,了解学习任务。

为下面的独立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了解。

1.思考: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可结果蔡桓公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2.交流汇报。

有疑问才有思考,先质疑再解疑,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约10分钟)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指导学生交流探寻原因。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引导学生思考: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你从哪句话找到的?画下来。

①我们发现蔡桓公的病经历了4个阶段:皮肤→发展到皮肉→发展到肠胃→深入骨髓,结果也是大不1.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交流探寻原因。

(1)病的原因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把机会放给学生,这样习得的方法才是真正有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鹏蚌相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历史故事导入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鹏”字,(出示"鹘"图片)认识鹏。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

(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鹏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鹅“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鹏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18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8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18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文言文,理解文中的意思。

(2)学习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3)通过分析文中的内容,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2)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2.学习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中的意思。

(2)学习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式。

(3)通过分析文中的内容,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文章主旨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PPT、课文文本。

2.学具:笔记本、文具、课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理解文中的意思。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课文注释等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5.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板书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

2.板书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板书文章的主旨。

(五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

(板书:滥竽充数)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

(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

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

大家有没有兴趣?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

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

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

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

四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2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a.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

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

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他心里会怎么想?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他心里会想什么?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

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教案

《寓言两则》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出示课题,《亡羊补牢》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4、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1)选择正确的读音窟窿(kū lóng kū long)窿(lóng long)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钻研(zuān zàun) 钻石(zuān zuàn)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寓言两则》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寓言两则》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寓言两则》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2.引导学生揣摩情节的合理和巧妙。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揣摩情节的合理和巧妙。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讲述法、研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复习并背诵《东施效颦》。

预习《楚王好细腰》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寓言大多篇幅简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楚王好细腰。

二、新课学习全班交流预习生字情况:学生把遇到的难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好胁期年黎黑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看译文与原文对照。

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好:喜欢昔者:从前皆:都胁息:屏住呼吸期年:第二年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并把解决不了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全班讲。

2.集体交流:(1)知道楚王喜爱细腰后,大臣们的心里会想什么?(2)大臣们投其所好,他们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你能否为大家演示一下“胁”、“带”、“扶”这几个动作,并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的描绘出这几个动作?大臣们在细腰过程中是否有痛苦,他们会有思想矛盾吗?猜猜他们怎么想的。

再试着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臣们的矛盾心理。

(3)第二年,大臣们的“努力”可有了成效,满朝文武的脸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古代寓言二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提示学生重要词的读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
..其舟不亦惑.乎
2.提问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3.提问导学案实词的理解,教师提示重点实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入水求.之
舟止.求剑若.此求剑若.此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②语句停顿;③注意感情变化。

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找生朗读,并评价纠正;
三、疏通文意:
1.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
2.三读课文:
①理解课文大意;
②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

(提示:判断句)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3.学生整体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四、互动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一层: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2.深入研读课文。

①.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认真的态度。

“求”: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②.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能,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③.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1)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

(2)在水中竖一竹竿,等船靠岸,找一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

(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

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④总结。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人。

五、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
六、布置作业:
1、完善导学案,补充课堂记录;
2、完成同步练习5-13题;
3、背诵这两则寓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