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观下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作者:费春桃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36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费春桃(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摘要: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多问题,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育训练,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并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思考中图分类号:C961;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19-02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
它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机。
因此,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新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的信息素质要求变得愈加重要。
高等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1. 教学目标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而学生则把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
大学阶段的教育模式几乎是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翻版和延续。
现在大学的各种考试层出不穷,而忽视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教育管理松弛我国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
大学里几乎没有淘汰制,只要不违规,无论学业优劣、能力如何,基本都可以顺利地拿到文凭,获得学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过分强调科学教育忽略人文教育,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重传统的讲授而轻能力培养,都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 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一门多元化、综合性的系列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的社 团, 可以组织学生去进行实 践活动 , 如营 销类的社 团, 可 以
德修 养的人, 能 时 刻 用 道 德 规 范 要 求 自己的 人 , 他 的 生 活 也 会 是 美 好的。 美 育是 培 养 高 素 质 人 才 不 可 缺 少 的 一 个重 要 部 分。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和 教育 的 改善 , 从 审美 关怀 维 度 来 完 善 思 想 政 治 课 程 的设置 , 使 其 成 为 素 质 教育 中最 重 要 的 教 育 方 式 之 一 , 增 强 思 想
说 过 ,“ 理 性 使 人们 树 立 起 社 交 的原 则 , 而 只有 美 能 赋 予 他 社 交 的 性格 。 ” 人与 人 的友 好 交 流也 是 美 育 教 育 的一 种 形式 , 一 个 有道
[ 9 ] 席勒 张玉能 译, 美育书简【 Mj 上海: 泽 林出版社 2 0 0 9 : 1 2 O ~ 1 6 5
育也 是 由 人 来 实 现 的 , 社会上人 的言行举止、 服装 打扮、 面 对 生 活的态度、 人与人 之 间 所 形 成 的 社 会 关 系都 是 社 会 氛 围形 成 的 必
【 2 ] 席勒 张 玉能译 席 勒散文选 【 M] 百花文艺 出版牡 , 9 9 7 : 1 5 6 [ 3 1 黑格尔 朱光潜译. 美 学( 第1 卷) 】 商务印书馆 1 9 7 9 : 1 4 4 — 1 4 5 [ 4 ] 马克思 恩格斯 全集( 第4 2 卷) [ M 』 . 人 出版 社, 1 9 7 9 : 9 7 [ 5 】 哈 贝马 斯 黪 卫 东 译 往 行 为理 论 ( 第1 卷) [ Mj上 海人 民出 版
关于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面 的 培 养 理 念 培 养 出的 大 学 生 , 乏 基 本 缺 的 人文 社 会 知 识 , 适应 性 差 , 数在 工作 中 多 不 能很 好 地 处 理 人 际 关 系 , 少 审 美情 趣 , 缺 在 漫长的职业生涯 中很难取得大 的成就。 因 此 , 校 一 要 加 强 对 学 生 的 理 想 信 念 教 高 育 和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 养 学 生 基 本 的道 德 培 规 范 ; 要 通 过 开 展 丰 富 多 彩 的 课 外 实践 二
一
能 力 的 人 , 是 相对 于 不 思 创 造 、 乏创 造 它 缺 亩 三 分 地 上 搞 闭 关 自守 , 会 有 大 的 出 不 能 力 的 比较 保 守 的 人 而言 的 , 同 理论 型 、 息 。 这 ” 应 用 型 、 艺 型 等 人 才 类 型 的 划 分 不 仅 不 技 是 并 列 的 , 且 要 求 不 论 是 哪 种 类 型 的 人 2 培养高素质创 新型人才 的几点主要措 而 才 皆具 有 创造 性 …。 施 首 先 , 代 社 会 的 创 新 型 人 才 必 须 具 2. 当 1改 革课 堂教 学方 式 , 动式 教学 与研 究 互
学 术 论 坛
SIC &TC O0Y CNE EH L Eபைடு நூலகம்N 。
关于 新 形 势 下 高 等 院校 培 养 高 素 质 创 新 型 人 才 的思 考
王博 曲云峰 ( 西北农林 科技大 学创新 实验学 院 陕西杨 凌 7 1 O 1 ) 20
摘 要 : 趋 激烈的 1 际竞争和 市场 经济对人 才的标 准不断提 高 , 日 1 1 必然要求 高等 院校 培养 出具有更 高素质和 能 力的创新型人 才 。 面对 新 的挑战 , 高等院校 必须努 力改进教 学方式方法 , 更新教 学内容 , 改造课程体 系, 强师资队伍建设 , 到有的放 矢 , 加 做 实现人 才培养模 式的改 革和优化 。 本文对新 形势 下社 会对人 才素质和 能 力的要 求进行 了探讨 , 并结合 当前我 国高校实 际, 出 了培 养适应 性强的 高素质创新 型 提 人 才的 几点主要 措施 , 为高校 人 才培 养模 式的改 革提 供一 定的参考和 依据 。 关键 词 : 才 人 才培养模 式 人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3 9 ( 0 oo ( ) O 2 -0 1 7 - 7 12 1 ) 6 b- 2 1 1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 识 化 程 度 的 提 高 人 才 , 名 思 义 , 须 具 有 创 新 意 识 、 新 知 顾 必 创 在 高 素 质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中 , 摒 应 和我 国社 会经济 的进一 步发 展 , 统 “ 传 专 精神 、 新 思 维 和 创 新 能 力 , 够 把 握 住 快 弃 以 往 过 于 注 重 知 识 传 授 的 旧 观 念 , 本 创 能 在 才” 育模式下培养 出的“ 识储备型 ” 教 知 人 速发 展 中所 蕴 藏 的 众 多 机 会 , 现 新 问题 , 科 阶 段 就 应 该 有 意 识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科 研 发 才 由于 知 识 结 构 单 一 , 手 能 力 相 对 低 下 关 注 新 现 象 , 出新 思 路 , 用 新 方 法 , 动 提 运 取 方 法 和 基 本 科 研 技 能 的 训 练 , 养 学 生 动 培 等原 因, 已经 很 难 适 应 当 前 改 革 开 放 大 环 得新 成 果 。 同时 , 论 自己 身 处 何 种 岗位 , 手 动 脑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不 是 仅 仅 满 足 不 而 境 下快 速 发 展 变 化 的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要 都 能 够 以 高 度 的 责 任 心 和 强 烈 的进 取 精 神 于 掌 握 已有 的 知 识 结 论 。 者 认 为 , 本 笔 在 求 。 了使 高 校 人 才 培 养 能 够 更 好 地 适 应 做 好 本 职 工 作 , 得 事 业 的 发 展 , 现人 生 科 阶 段 推 行 导 师 制 , 导 师 指 导 下 开 展 以 为 取 体 在 国 家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求 , 国家 的 发 展 和 价 值 。 为 学 生为主的科 创实验 , 仅可以使 学生 了 不 社会 的进 步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智 力 支持 和 人 才 最 后 , 需 要 具 有 较 强 的 社 会 交 往 能 解 和 掌 握 基 本 科 研 方 法 和 技 能 , 动 学 生 还 调 保证 , 们 必须 深 刻 总 结 经 验教 训 , 实 转 力和 团 队 协 作精 神 。 着 社 会 信 息化 、 合 开 展 科 学 研 究 的 主 动 性 和 积 极 性 , 重 要 我 切 随 综 更 变教 育 理 念 , 鉴 国内 外 一 切优 秀成 果 , 借 改 化 程 度 的 提 高 , 良好 的社 会 交 往 能 力 和 团 的 是 能 够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和 动 手 实 革 不 适 应 经 济 社 会发 展 要 求 的 教 学 管 理 体 队 协 作 精 神 显 得 的 愈 来 愈 重 要 , 有 那 些 践 能 力 。 只 制 和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高 人 才 培 养 的 质 量 善 于 沟 通 、 于 与 人 合 作 的 人 才 能 取 得 事 2. 大力 加 强校 园文 化建设 。 提 乐 4 创建 良好的人 和效 益。 业 上 的 大发 展 。 媒体 称 之 为 “ 被 创新 熔 炉 ” 文 环 境 、
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作者:范纯琍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24期范纯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高等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于基础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教师与教学环境的影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着力点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中图分类号:C961;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16-02作者简介:范纯琍(1971-),女,湖北武汉人,讲师,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本质要求,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科技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世界,能否拥有一大批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人才,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进而决定其进退兴衰。
而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成为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构成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个基本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高等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强烈意识和积极探索、思变求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对传统理论知识敢于怀疑、大胆超越的科学精神,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开拓精神。
要创新,就要有追求创新的强烈愿望,要有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要有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要有对新知识执著的探究兴趣,要有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
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摘要:对我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开展学科竞赛、加强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平台建设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办法。
教学实践证明、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教学平台;产学研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19-03一、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选择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东北石油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强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依托,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强、创新水平和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
每年都举办院青年教师比赛课、创新开发设计竞赛活动。
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科研型”、“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为青年教师将来能参与高级别科研课题的申报奠定基础,设立院青年教师基金。
鼓励学生在青年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国家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强化青年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设立院级管理的青年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施全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26期施全峰(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摘要: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及目前社会就业的形势来看,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的要务,而高等院校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对于人才的传统定位与质量评价指标已不符合沿用于评价现今亟须的创新型人才,反而成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阻碍。
本文将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入手,指出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从而依据社会进步需求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57-02作者简介:施全峰(1979-),男(汉族),安徽省安庆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中国民航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从我国发展背景以及世界运行的大环境可以得知,创新不仅是各国必需的整体素质,更是强国的唯一出路,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提出新型教育模式以及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发掘并塑造创新型人才,教育路径的改变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有所变动。
过去“唯学历论”的错误观点影响较深,直至今日仍然存在以文凭论高低、忽视实际能力的现象,要扭正这种观点,首先要以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来衡量人才,使更多创新型人才得以服务社会。
一、创新型人才具备的素质特点1. 知识接受能力的广阔性和知识钻研的深刻性。
创新并非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全新的、可行的观点,使事物能以新的角度更好地展现,也就是说创新型人才不能凭空创造,而必须具有继承前人观点、掌握已有知识的能力。
所谓知识接受能力的广阔性,即是指学生的目光不能仅停留在一项知识或技能上,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应有所涉猎,抛却“死读书”的想法,广泛地接受知识,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如此,学生的思维空间才得以拓宽,对事物的见解才能更全面。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
第 154 页2016/08 工作指导 总第249期 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文/天津师范大学 王晓博【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世纪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高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为此我们只有将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性建议,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良性的人文环境、合理的考试环境、科学的课程环境以及和谐的管理环境,使高等教育真正为培养大量的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充分发挥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为了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载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践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
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承担着当然的责任。
众所众知,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对比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现实,我们发现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首先,理念是基础。
就以当前的考试制度为例,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人 才培 养质 量
文章 编号 :0 6 9 1 ( 0 8 0 — 1 0 10 — 4 0 高 自主创新能力 ,
建设创新 型 国家 ”作 出 了“ , 优先 发展 教 育 、 设人 建
人 的根 本属性 。社会 需要 的变化 发展决 定 了人 才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质 量观又逐渐发展成为 以素质为导向 , 知识 、 融“ 能 力和素质” 为一体的人才质量观。 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质量 , 其本质属性在于高等教育系统所培养 的
人才适应 、 满足社会需要 的程度。因此 , 适应性应 当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属性。 二是多样性 , 其核心是以个性为导 向, 容纳多
的环境中, 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 高等教育在
影 响和改 变社 会 的同时往 往更为 深刻地 被社会影
第四, 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多维、 历史和发展的
概念 。 在不 同的历 史时期 , 们对创 新型人 才 的理 人
解都会有一些异同。 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是立 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其在本质 上应当体现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这三种人才
20 0 8年第 6期 ( 总第 9 8期 )
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GU N X lO U U Y A U B O A G l A Y X E U NX E A J
NO. 2 0 6. 0 8
( e a N .8 S r l O9 ) i
创新型人才 :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培养 质量标 准 的有 机统一 。
3 培 养创新 型人才 的基本着 力点 .
响和改变。 迅速而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是高等
教育系统持续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 , 高等教 育 的人 才培养质量标 准也 应该 随着n4 的发展 变 / ̄ ,-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持 不懈 、注意 力集 中 、想象 力 丰富 以及 富于 冒险精
神 等特点 。一 个人 的创 新能 力不 仅表 现为 对 已有知
识 的获取 、改 组 和运用 ,对 新思 想 、新技 术 、新产
品 的研究 与 发明 ,而且 也表 现为 一种 追 求创新 的意
识 ,一种 发 现 问题 并积 极探 求 的心理 取 向 ,一 种善
观念 ,并能将 其付 诸实施 ,取得 新成 果 的人 。创 新 人才通 常表 现 出灵 活 、开 放 、好奇 、精力 充沛 、坚
1 基于 “ . 平台+ 模块 ”课 程结构体 系的创 新 人 才培 养模 式
高校课程体 系分 为必修课 与选 修课两类 。 必 修课 包 括 :一是 公共 基础 平 台 ,主要有 思 想
为 人才培 养摇篮 的高 校必须 充分认 识 到 自主创 新在
综 合 国力 竞争 中的核 心地 位 ,进一 步 加强创 新人 才
于 把握机 会 的敏锐 性 ,一种 积极 改变 自 己并改 变环 境 的应 变能力 。所 谓 人才培 养模 式 ,是依 据人 才培 养 的 目标 和 质量标 准 ,为培养规 格 。将一 般学 生培 养成 为合 格 的高级 专 门
人 才 ;对 学 有余力 的学 生 ,鼓励 跨专 业选 课 、攻读
平等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
辅 修 专业 、辅 修 学 位 、第 二 学 位 ,成 为 复 合 型 人
才 ;对 特别 突 出的学 生实行 特 殊的个 别培 养 ,为 其
1 教育观念 .
我 国高 校学 生主 体地位 体现 不充 分 ,师 生之 间 是教育 者和 被教育 者 的关系 ,教学 是传 授和接 受的 关系 。教师在 课 堂 中以权威 自居 ,和学 生的地 位不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国政府纷纷加大教育投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旨在满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等教育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等方面有着超凡的表现,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创新方法的教育和培训,并且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和实践能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提倡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例如应用性项目课程、实践课程、思维培训、沟通技巧课程等多种手段,试图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反对旧有的课程模式。
培养出以创新思维为的中心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各高校也应该积极配合,制定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培养方案。
另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与产业界的交流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高等教育必须以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关注产业界的发展趋势,发掘生产力的潜在能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拓展新型产业。
高等院校应该在加强与产业界的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事实践工作,拓宽学生的实践与工作机会,加强学生与产业界的互动。
此外,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应该贯穿于人才的选、育、用、评等环节,让学生在顺畅的保障下依据内部天赋、外部审视走向目标;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考核,评定出不同课程和不同项目的质量与效益,落实效果反馈和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总之,高等教育是现代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坚持优化育人环境的基本方针,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以创新人才为导向,打造具有高学历、高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决策。实施质量工程是为了“ 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
最终 目的和归宿。笔者认 为, 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观 的核心 , 具有紧迫 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 刘长新( 1 9 6 0 一) , 男, 辽 宁辽 阳人 , 辽宁建筑职业学 院副教授 , 硕士 ; 张 慧欣 ( 1 9 6 3 一) , 女, 辽 宁沈阳人 , 沈 阳建 筑 大学教授 , 硕士 生导师。
等 来评 价 大 学 的质量 ; 以科 研能 力 和发 表 文章 的数
和充 分 的理论依 据 。
( 一) 是《 质量工程》 目 标的要求使 然 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 为高等教育质量 观的
核心 , 有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 国家教育部 曾经于2 0 0 7 年颁布下发《 教育部财 政部关 于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的意见》 ( 简称 《 质量工程》 ) , 这是全面贯彻党
建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 会 的新 形 势 而 作 出 的 重 大 战 略
我 国学者王处辉在其 《 转型 中的高等教育的反 思与构建》 中强调 , 在 多样化 的质量标准中, 应该确
立一个 核心 , 即创新性人 才的培养 , 以确保教育多 元发展 的同时有一种 聚合力 , 这种聚合就是教育的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与创新性 人才培养
刘长新 ,张慧欣
1 .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 阳 l 1 1 0 0 0 ; 2 .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 阳 1 1 0 1 6 8
摘要
从世界各国对创新性人才的竞争和我 国实施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需要 出发 ,提 出培养创新性人才是 高
提出 : 2 1 世纪的竞争将不仅是资源 、 市场 、 军事 的竞
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首先 。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 其次 , 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的立足点和 出发 型人才的基础 , 通识教育 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开 点。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文化基础知识 , 即科 放 的思想观念 , 培养学 生全 面的素质 , 构筑合理 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 ; 专业知识 。 即专业 基本 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拓展知识背景 和能力基础, 理论知识和前沿领域的知识;其他相关知识 , 即 为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同时也为人才 与 自己专业联系密切的相邻专业的知识。另外 , 跨学科 、 跨领域创新以及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 合理 的知识结构还要求具有哲理性的思维头脑 , 供条件。本科生的教育 目 标不可能实现人人都成 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创新人 才 , 而是立足于基础知识 的培养 、 身 终 其次 。 创新型人才应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创 学 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培养。本科教育强 新型人才必须具有 的人格特征 , 创新型人才应不 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 宽广 的 迷信权威 , 对现有的学说和权威的解释不是 简单 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 , 增强人才的 地接受 , 而是敢于提 出质疑 , 要有跨越前人理论 社会适应性 , 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 的 的勇气 。 , 这样 才能另辟蹊径 , 创立新说。任何 一 前期储备。通识教育的 目 标不是培养通才 , 而在 个有重大意义的独创性的科学设想 , 都是对司空 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 。 知识经济需要全 见惯的现象提出的质疑 , 是对原有理论的某 种程 面发展的人 。实践证明, 通识教育在增强学生的 度的突破。创新型人才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 是 知识 、 能力的综合性 , 提高人文素养 , 促进人的全 坚持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 发展 、 完善创新成 果 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 , 更新教育观念。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第三 ,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 。创新思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 要想实现教育创新 , 首 维是超越固定的、 传统 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 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 我国高等教育 目前 开创性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 ,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 仍然沿袭着 传统的教育 观念 , 因此 , 我们 须从 独立的思维方式 , 而是 多种思维有机结合 的产 建设创新 型国家 ,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 , 从落实科 物。创新思维包括求异思维 、 丰富的想象力和灵 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 , 充分认识培养创新 感的捕捉等 , 求异是创新 的开始 , 丰富的想象力 型人才的重要性 , 转变 旧的教育观念 , 树立 以创 是创新 的平台, 而灵感的捕捉则可以使创新信手 新导向为主的教育观 , 培养学生 的创新 能力 和实
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1、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的现状我国的创新教育以1988年提出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育”的办学方针为开端,近几年提出的“素养教育”、“完全学分制”、“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力量”“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等等则是创新教育的深化进展并进入详细实施阶段。
目前在高等教育多样化进展格局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教育在衡量高等教育进展的质量与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
从实际状况来看,创新教育思想也早已融人了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很多高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和实践,有的在改革传统人才培育模式上已初显成效。
2、我国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实现培育高素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需建立起与培育创新型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育体系,在实践中发觉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基于以上对我国高校本科高素养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一般高校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人才培育的模式尚未形成近年来,很多高校对人才培育模式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究,高校人才培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随着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实际状况下,现行人才培育模式与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的冲突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中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并未形成普遍共识。
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的口径不宽,学术视野较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专业本位主义”和“学科本位主义”仍旧根深蒂固[1]。
人才培育中过于重视本学科专业的理论教育,缺乏足够的人文基础、交叉学科和社会学问的教育,学问主导型的教育模式仍旧占据着主要地位,忽视同学创新力量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部分老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自身缺乏创新意识,照旧是按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同学,灌输学问是老师的主要任务。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内外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探究了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内涵,并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对策1 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内涵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以及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的人。
这些人才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宽厚的专业功底、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应用获取的知识与信息来提炼与创造出新知识的技能和能力、能运用逻辑和形象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归纳和评价,并形成独到的新见解。
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它的科学内涵。
1.1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良好的人格品质。
个性虽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它与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像一个没有事业心、思想保守、胆小怕事、缺乏主见的人,能够在事业上做出创新。
具体的说,创新人格包含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和创新理智三方面。
1.2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技能创新型技能是指能够充分利用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借鉴相应的科学原理、方法和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表现为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三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3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包括力求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是否总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创造性心理的实践活动,是否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是否遵循创新规律等。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计划三个方面。
上述三个方面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必须抓好的基本环节。
2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从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我国教育实践经验以及21世纪社会的需要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体系。
在大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学科的学习,了解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理论。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社会学、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广度。
这种广泛的知识背景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
其次,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普及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形式,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这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创新提供了实际的支持。
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学生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创新项目。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能力,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还不够。
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创新点,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等教育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 养 的现实思考
罗时华 ‘
( 荆州职业技术学 院, 湖北
荆州 4 4 2 ) 30 0
摘 要: 高等职业教 育作 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要服从 高等教 育对创新型人 才培养 的需要 。建设创新
型国 家的根 本是培养创新型人 才。 成 学生职业意识 薄弱和创新人才缺乏的症 结, 造 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确定和 人才培养模 式的选择 方面, 究其深层原 因则是人 才培养方 面所 涉及教 育管理体制教条、 育方式单一等方面。 教
一
求, 创业 者素 质 的培 养应注 重思想 道德 、 意志 品质 、 性 格、 知识结构 、 心健康 、 身 见识 、 才智 、 商等诸多方 面。 情 大学 生创 业 教育模 式 的构 建 要 注重 对这 些 素质 的培 养, 创业教育要从教 育理论 、 教育方法 和教育思想 多个 侧面 , 注重以上素质的培养 。根据大学生创业 素质的要 求, 创业 教育的主要 由以下几 部分组成 。 1 . 创业理论基础教育 。 创业者需要具有一定 的经济 学、 管理学基础 理论 指导 , 这些理论将 有助于创业者对 市场 的科学判 断 ,这些 在传统 的高等教育 中已经做得 比较好 。 创业具有一定 的规律 , 创业理论教育还应包括 对创业 基本 流程 、 创业机会 识别 、 创业 团 队的培养 、 创 业融资 、 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 的学习 。 2 . 实践 能力教育 。围绕创业 能力的培养 , 创业 给学 生创业提供模拟环境和真实 的工作体验 、 市场体验 。这 些 内容 的教育包括让大学生参 加全 国大学生 “ 挑战杯” 创业计划 大赛 、全 国企业管理挑战赛等创业模拟 活动;
美 国家 ; 还有一些 国家把科技创新 作为基本 战略 , 大幅 度提 高科技创新能力 , 形成 日益强大的竞争优 势 , 国际 学术界 把这一类 国家称之 为创 新型 国家 。中国科学院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9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简介:夏忠龙(197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2018C5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SJGY20190507);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2019B13)当今时代,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是各个民族间创新创造能力的竞争。
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教师则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军。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往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过于强调学生共性的塑造,而轻忽了学生个性的挖掘和培养,以致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方面大同小异,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此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育的过程被理解为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教师,居高临下地按着既定的教学计划单向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被消解了,学生的地位尊严和好奇心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元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评价考核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一些高校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不足,这种缺陷和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考核过于简单甚至僵化,在考核的过程中,学生的考试分数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分数在学生评优评奖和保研、工作推荐中影响巨大,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分数的高低而轻忽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由于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存在着过于看中科研的倾向,只要能在所谓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要能够申请下来高水平科研项目,不管教师教学效果如何,评优评奖以及职称晋升便会优先考虑,以致于有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科研上,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教学则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底色是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底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我国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
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是关键。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整合与转化等多方面的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是其责无旁贷的责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理念、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育体制等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众多因素之中,高等教育体制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具体体系结构与运作方式的综合体现,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具决定性意义。
通过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可以解除束缚高等教育发展活力与创新能力的阻制,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其他要素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这无疑将是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宏观管理体制创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国家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权责关系的规定,实质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治理制度。
目前,我国施行的是国家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应体现宽松、民主、自由、开放、进取等特点。
而适宜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有赖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4年,世界银行在《高等教育:经济教训》一书中,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曾提出过一条重塑政府角色的基本原则:由实行直接控制转变为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政策环境。
这一原则对于我国高等宏观管理教育体制创新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因此,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是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因为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高校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效率,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宽松而有利的制度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观下的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到服务性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社会以人为本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需要更新观念,提供良好的氛围及平台,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教育服务质量
一、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认为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所谓的教育服务是指“教育劳动者向社会家庭等提供教育机会”这一劳动过程,从教育服务质量观上说,学生就是高等教育的“顾客”。
高等教育产出观念认为“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忽略了在人才形成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如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性因素。
与企业生产不同,高校高等教育输出的不可能是规格品质完全一致的学生个体。
因此,高校更加应当重视教育服务质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与高校教育服务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开拓性思维,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通常来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应当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科学的创新实践。
因此,其培养将是一个长久的过
程,具体而言:
1.扩展管理内容,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机制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应当拥有独特性、灵活性、流畅性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时期,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对理性的知觉,更加容易促成创新型人格的养成。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思维操作的发散和转化,而转化和发散性加工的结合更能保证创造性才能的质量与数量平衡。
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广泛的信息以促成观念的流畅,多角度考虑和认知问题,摆脱思维定式,形成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的思维特质。
基于此,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前提便是广泛搜集信息,而这一点则可以通过高等学校对教育服务的重新定义来更快实现。
学校首先应当与外界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其次,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方式,建立信息搜集多元化的系统;再次,营造良好的信息反馈氛围,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储藏相关信息,并且传授正确合理评断信息可靠度的方法,突破书本和权威的思维定势。
2.优化层次结构,细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阶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芬克(finke)提出了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他认为创造性的活动就是对心理各种表征的提炼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首先形成内心初步判断,根据创造性要求不断探索修改,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表现为:第
一,信息输入启动思维的阶段;第二,掌握了一定知识,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入创新内容的生长时期;第三,数量掌握知识技能,对各种外界来源进行重组的创造时期。
针对以上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学校应当建构相应的服务层次结构。
当然,阶段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具体区别。
首先,学校应当转变教育服务观念,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信息储备能力,这种基础知识的吸收方式不应当局限于课堂教学,吸收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稳定有效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启发、参考和借鉴意义的部分,从知识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方面加以重视,尤其应当从学校制度方面给予保障,正强化地激励学生增大自己的知识信息量。
其次,在创新生长的时期以及第三阶段的重组创造期当中,高等学校的教育服务应当表现出独特的启发性和独立性。
在这一阶段,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逐步显现,应当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多满足兴趣和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适当进行一定的引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就对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服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完善服务体制,多方面促成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在创造性智力开发中,高等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职责,但不应当忽视家庭环境对创新型人才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学校与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关注学生智力发展以及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促进良好的家庭创新环境的形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
位的思维保障和环境土壤。
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体制还应当重视教师创新需求和创新观念的形成,为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及时采纳和分析高等教育学校教师主体的创新思维内容,对有益于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提升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2.
[2]finke r a, slayton k.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j]. memory and cognition,1988,(16):252-257.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7.
[4]谭洁,裴劲松.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方式探讨—基于servqual量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7):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