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住区规划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此外,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水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交通便利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设计标准,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各地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能够充分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

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

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导航定位,国家批准重庆市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重庆市政府批准《重庆市主城区西部片区规划》,重庆市政府领导提出在九龙坡区西部地区规划100平方公里,重庆市政府批准九龙坡区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先行示范区。

九龙坡区经济发展已进入高增长期,拥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具备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基础。

为适应九龙坡区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引导城乡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结合九龙坡区实际,编制《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分区规划(2008-2020年)》。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

其中:近期:2007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根据市政府关于《“四规叠合”综合实施方案》的规划时限,本规划近期目标规划至2012年。

规划范围覆盖九龙坡区辖区,规划面积431.86平方公里。

详细规划:发展目标与战略一、战略定位九龙坡区是重庆市的重点开发区。

其战略定位为:重庆市主城区的核心功能区,中部片区向西部片区拓展的战略枢纽,城乡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区。

二、功能定位重庆市现代工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生态宜居城区。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至2020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重庆和中国西部地区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活力之区、宜居之区、便利之区、和谐之区、民享之区。

二、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08-2012年)为突破发展阶段。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经济总量持续领先,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现代产业取得重大突破,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西部地区开发出现高潮,建成骨干交通和重点设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入建设期或投产期;社会进一步安定、和谐、文明,全区基本实现小康,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在我国西部领先。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

备考干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逐条解读导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

标准旨在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以高标准支撑和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2018年7月10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发布,标准于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

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用地与建筑;5.配套设施;6.道路;7.居住环境。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适用范围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扩展至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调整居住区分级控制方式与规模,统筹、整合、细化了居住区用地与建筑相关控制指标;优化了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控制指标和设置规定。

3.与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设标准进行对接与协调;删除了工程管线综合及竖向设计的有关技术内容;简化了术语概念。

《标准》全文逐条解析1总则1.0.1 为确保居住生活环境宜居适度,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质量,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制定本标准。

1.0.1 本条是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城市居住区(小区)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64年原国家经委和1980年原国家建委,先后颁布有关城市规划的文件,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部分定额指标作了规定。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以下简称93版《规范》)是我国颁布实施最早,也是使用普及率最高的城市规划标准之一;是在吸取国外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为规范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0年,伴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住宅市场化变革,对93版《规范》进行了局部修订,形成了2002年版《规范》。

2013年,为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46]号)要求,2002年版《规范》针对低影响开发再次进行了局部修订,主要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道路、竖向等技术内容进行了局部增补和修改,形成了2016年版《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浅谈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城乡规划实践路径—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

浅谈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城乡规划实践路径—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

浅谈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城乡规划实践路径—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摘要: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居住区规划由居住区模式向生活圈模式转变。

本文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探讨通过控规调整与城市设计,在城镇居住社区实践十五分钟生活圈理念的路径,为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理念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控规调整;城市设计;十五分钟生活圈1.引言: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圈。

2018年12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居住区规划由居住区模式向生活圈模式转变。

为响应国家及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求,东莞市发布了《东莞市15分钟社区优质生活圈设计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以现代宜居为重点,优化拓展公共生活空间,构筑15分钟社区优质生活圈”的理念。

1.项目概况及需求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塘厦镇政府意向在中心区仅存的以空地为主的连片区域,作为规划15分钟生活圈项目选址,为塘厦中心区未来打造连片高品质居住社区。

塘厦中心区的发展,从旧城服务中心跳跃到新行政文化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合城市品质提升,拓空间发展需要,对新旧中心的中间过渡区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属于塘厦中心区范畴,面积约37.14公顷,通过对项目现状的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2.1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在控规中项目范围内规划为居住用地、商住用地、教育用地、绿地和水域。

缺少居住相关的配套设施。

2.2交通不成系统项目范围内缺少东西向道路联通,中心商住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通达性差,道路结构不连续。

项目周边有多个规划公园,缺少将公园连接的慢行步道。

2.3滨水空间被忽视从项目范围穿过的石马河,现状河道河岸生硬,不够绿色生态。

河道两侧缺少滨水空间,使得人们临水而不亲水。

1.城市设计与控制要点结合城市设计研究,对项目存在问题进行梳理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注明:因人手有限,没有校对,另有几个图表没有上传,如有需要可与我们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及其条文说明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第1款)、(第2款)、(第一款)、、、、、(第3款)、(第1款的第5项)、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具体内容,将在近其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3月11日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度、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包括绿化率、环境卫生等方面,使居住区成为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生活氛围。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学校、医院、公园、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还应该注重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还应当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要注重建筑的风格和品质,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群,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同时,还应该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城市居住区的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合理规划城市居住区,才能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时,能够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注重建筑风格和品质,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居住区。

节能理念引入城乡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策略

节能理念引入城乡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策略

节能理念引入城乡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策略作者:彭俊松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0期摘要:目前,节能、环保等代名词早已深入人心,节能理念已经不仅仅应用到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伴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扩大,节能理念也要逐渐的深入到各家各户。

现如今,节能理念已被引入到城乡住宅区规划设计中。

但是,针对现在住宅区节能设计的措施上,还是存在一些些不足。

例如:在进行节能设计的同时忽略了整体的城乡住宅区的规划,而真正的节能措施仅仅局限在建筑的选址以及建筑的布局上。

所以,如今也成为了一大隐患。

由于,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时期,再加上百姓们对住宅的各个方面要求不断地增加。

所以,我们要将节能理念真真正正地纳入城乡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中。

关键词:节能理念、城乡住宅区、规划设计、策略Abstract: at present,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pronouns alread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energy-saving concept has not only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With the enhancement and expansion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energy saving ideas will gradually into families. Nowadays, energy saving theory has been introduced to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But for now, residential energy-saving design measures, there is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For example: in the energy-saving design while ignoring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energy-saving measures true on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tion and layout of the building. So, now has become a big hidden danger. Since,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coupled with the people of all the residential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ncrease. So, we should be saving idea is really into the planning desig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 of the.Keywords: energy saving idea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引言:现如今,节能这个代名词对于城乡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环节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城乡规划原理-其他主要规划类型-第一节居住区规划

城乡规划原理-其他主要规划类型-第一节居住区规划

城乡规划原理-其他主要规划类型-第一节居住区规划[单选题]1.下列关于邻里单位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历年真题]A.周边式布局的街坊是典型的邻里单位B.(江南博哥)以小学的合理规模确定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C.邻里单位应避免外部车辆穿行D.邻里单位要求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包括:①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的安全和安静;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3000~4000人;④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⑥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单选题]2.下列关于居住小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历年真题]A.居住小区规模主要用人口规模来表达B.因地块大小不同,而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C.居住小区是封闭管理的居住地块D.以一个居委会的管辖范围来划定居住小区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居住小区的核心概念是按照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和城市干路网的间距,综合确定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对应一定的人口规模配建一套生活服务设施,并通过减少城市交通穿越,保证日照、通风和一定绿地等措施,保证较好的居住环境。

居住小区规模主要用人口规模来表达,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小区是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单选题]3.下列关于邻里单位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历年真题]A.邻里单位的规模应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规模B.邻里单位的道路设计应避免外部汽车的穿越C.为邻里单位内居民服务的商业设施应布置在邻里的中心D.邻里单位中应有满足居民使用需要的小型公园等开放空间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佩理的论述,邻里单位由以下六个原则组成:①规模。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13年版)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201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城乡规划部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2013 年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现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进行了清理。

为便于有关监督机构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贯彻实施强制性条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对清理后的强制性条文进行了汇编。

本《强制性条文》在2000 年版基础上,纳入了2013 年5 月31 日前新发布的城乡规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方面的强制性条文。

在使用本《强制性条文》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应工程建设标准的要求,全面理解强制性条文的准确内涵,以保证本《强制性条文》的贯彻执行。

本《强制性条文》的解释,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工程建设标准解释的有关规定执行。

请各单位在执行本《强制性条文》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寄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制性条文协调委员会秘书处,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秘书处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邮编:100013E-mail :qtw@cabr.com.cn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3 年6 月第一篇用地规划1 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3.2.2 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3.2.2 的规定。

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4. 1. 3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4. 1. 3的规定。

表4. 1. 3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5. 1. 1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4. 1. 3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地8大类用地之和。

加强居住区规划设计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居住区规划设计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居住区规划设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摘要:本文分析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内涵、新特点及新路径,并总结了一套有效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办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字:统筹城乡;居住区;规划设计; 新特点;路径引言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二元化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

我国城镇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达43.9%,城镇化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居住区大量涌现。

一、统筹城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特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居住区建设空前繁荣,但在繁荣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认真把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特点。

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居民对象有变化,在城乡统筹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转化为城镇居民;二是规划模式有变化,中国特色城镇化是“离土又离乡”的乡村城市化和“离土不离乡”的城乡一体化,农民将分梯次转移,住房将分阶段置换,居住区将是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的规划模式;三是遵循的法律有变化,居住区规划设计除原来必须遵守的法律外,还要服从(城乡规划法》,维护城乡利益;四是互动性,居住区开发必须与城镇发展协调,与城镇功能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城乡良性互动,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居住区;五是多元化,居住区规划必须多元化,因为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地域特色不一样,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方式不一样,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六是低成本,中国走低资源消耗、低污染、高技术为主导和人力资源合理分布、配置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走低成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道路,解决人口现状素质的劳动力转移;七是环境友好,居住区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根据建筑与环境认知理论,规划必须考虑环境友好型发展,保护天然林地、草地与河湖。

二、统筹城乡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新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就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城乡住区规划

城乡住区规划

城乡住区规划城乡住区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合理规划城市与乡村地区的居住区域布局和设计,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住区规划要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

首先,城乡住区规划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在城乡住区规划中,应考虑到土地利用的合理安排和重要自然资源的保护。

比如,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可以规划建设一些农田保护区和生态公园,保护农田和环境资源,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和健身的场所。

其次,城乡住区规划要调整产业结构。

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城市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而乡村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

城乡住区规划应区分城市核心区、城市扩张区和乡村地区,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的互补发展。

比如,在城市核心区和城市扩张区,可以规划建设一些高新技术园区,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推动产业升级;而在乡村地区,可以发展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产业,提升农民收入。

再次,城乡住区规划要改善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乡住区规划应注重建筑设计和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比如,在城市核心区和城市扩张区,应规划建设人口密集的居住区,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超市等;而在乡村地区,应注重保留和改造传统的农村建筑,提供农民居住的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城乡住区规划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城乡住区规划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比如,在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可以规划建设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同时,可以通过农田开发和城市建设项目,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和乡村的良性互动。

总之,城乡住区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既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乡村住区规划实践看城乡统筹中的乡村规划与建设

从乡村住区规划实践看城乡统筹中的乡村规划与建设

第3 6卷
到微观的规划系统和程序…。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建设现状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规划 , 从而导致农居点布局零散 、 道路不成 系统 、 基础设施配套薄弱 、 建筑形式杂乱多样 、 土地利用率低下等。基于这样的现实 , 从规划原理出 发, 首先需要开展以村庄布局调整为核心的乡村住 区规划 , 通过 乡村住 区的空间合理布局 , 提高建 设用地的利用率 , 改善住 区的交通条件 、 配套基础设施 和社会服务设施 _ 。比如 , 2 笔者在浙江省台
切合实际 的规划方案及相应 的实施策 略 、 最终提高规划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 关键词】乡村规划; 乡村现实; 规划策略 [ 中图分类号] 6 ; 3. G 4F 54 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 08 92 (06 0 — 1 — 6 10 — 4X 20 )2 04 0 9
现代化的乡村新住区

图 1 黄 岩区 乡村住 区布局 规划示例 ①
州市黄岩区乡村住区布局规划的实践 中, 提出了构建“ 镇区( 乡集镇 ) 中心村一基层村” 一 的村镇体 系结构规划设想 , 以城镇镇区为依托 , 并 依靠其辐射 、 吸引作用 , 带动乡村地 区的整体发展 。把零星
散布于各村庄的工业点集中布置到镇 的工业区内; 对位于城镇规划 区范围 内的农村居民点, 以社区 为单位进行“ 村改居” 整合 ; 对镇区以外的农村居民点 , 以中心村为次级生活和农业生产服务中心 ,
集 中建设辐射周围一定范围内村庄的配套服务设施 , 合并零星散布的自然村落 , 建设若干农业生产
和农民生活居住为主体的基层村 。规划通过村庄 的撤 、 、 并 迁等布局调整方式 , 使乡村 居民点尽量 向城镇 、 中心村集聚 , 当减少基层村数量 , 适 并制定具体的迁移 、 合并 、 保留、 村改居的操作标准和程 序( 如图 1 所示 ) 。然后 , 在布局调整 的基础上 , 通过村庄建设规划 、 整治规划 的方式 , 逐步建设起

三天津市武清区版规划区域城乡规划

三天津市武清区版规划区域城乡规划
重点城镇城镇性质
3、城乡体系规划
河西务
崔黄口
王庆坨
汊沽港
泗村店
梅厂
大良
大王古庄
武清区现有行政村712个,规划迁并村庄409个,保留村庄303个。其中中心村58个,基层村245个,鼓励向这些村庄集中,配套完域城乡统筹发展
3、城乡体系规划
梅厂镇
梅上组团中心城镇,建设以现代制造业、物流业为产业特色的现代化田园城镇.
大良镇
大河旗组团中心城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城镇,重要的森林休闲旅游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地。
泗村店
泗城白组团中心城镇,依托生态和交通优势,构建面向京津地区各界人士的生态宜居城镇。
大王古镇
大高白河组团中心城镇之一,沟通天津与北京、廊坊的重要节点,以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综合城镇。
This template i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ourseware template of the enterprise
三天津市武清区版规划区域城乡规划
三、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1、现状概况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武清区土地面积1574平方公里。 现状城镇建设用地83.5平方公里。 武清区农用地比例较高,其中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9.6%。 拥有大面积的自然生态斑块大黄堡湿地。
武清区规划城镇等级与规模体系
等 级
城区
中心镇
一般镇
规模
人口 万人/个
50-60
3
总计 6.5万人
用地 平方公里
60
3.6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
个 数
1
3
21
城镇名称
武清 新城
河西务、崔黄口、王庆坨

《城乡人居环境与居住区规划》 学历案

《城乡人居环境与居住区规划》 学历案

《城乡人居环境与居住区规划》学历案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居环境的质量和居住区的规划越来越受到关注。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而合理的居住区规划则是实现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

因此,了解城乡人居环境与居住区规划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提升生活品质、推动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城乡人居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2)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流程。

(3)学会分析和评价不同城乡人居环境和居住区规划方案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城乡人居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课程内容1、城乡人居环境概述(1)城乡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城乡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城乡中生活、工作和休憩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城乡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城乡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建筑、交通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等。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影响城乡人居环境的因素影响城乡人居环境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政策法规、文化传统等。

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而在一些文化传统深厚的地区,建筑风格和社会文化环境会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2、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创造舒适、安全、便捷、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城乡规划技术规范

城乡规划技术规范

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第一节技术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城市用地分类:按照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大类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以及水域和其他用地(E)等10大类。

2、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关于居住,工业,道路广场,绿地四类主要用地,本标准还规定了其他单项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分别为:居住用地18.0-28.0m2/人(其中采用I级用地标准的城市不得小于16.0 m2/人),工业用地10.0-25.0 m2/人(其中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不宜大于3.0 m2/人),道路广场用地7.0-15.0 m2/人,绿地大于等于9.0 m2/人(其中公共绿地大于等于7.0 m2/人,对于采用I级用地标准的城市不得小于5.0 m2/人)。

上述四大类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应一下规定控制: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对于没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比例不宜超过30%)、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15%。

《防洪标准》GB50201-941、城市防洪标准:城市根据其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分为四个等级:大于等于150万人的特别重要的城市,防洪标准为大于等于200年大于50万人小于150万人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为100-200年大于20万人小于50万人的中等城市,防洪标准为50-100年小于等于20万人的一般镇,防洪标准为20-50年第二节技术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1、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控制规模为居住区(10000-16000户,30000-50000人)、小区(3000-5000户、10000-15000人)、组团(300-1000户、1000-3000人)。

统筹城乡发展应规划设计居住区

统筹城乡发展应规划设计居住区
转移 住房将分阶段置换 居住 区将
是 旧村改造 与新村建设并举 的规 划模 式 三是遵循 的法律 有变化。居住 区
规划 设计 除原来 必须遵 守 的法律 外 还要 服从 《 乡规 划法 》 城 ,维 护城 乡
利益 ;四是互动性 。居住 区开发必须 与城镇 发 展协 调 .与城 镇功 能协 调 ,
符合 当今世界 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
,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 , 规划设 计的新特 点 七
现 。统筹城 乡经济社 会
农村 的衔 接是 出发点 。
统 筹城 乡经济社 会发展 的新形 势 所以 ,居住 区规划设计 的新思路就是
下 ,我 国居住 区建设 空前繁荣 但 在 在该背景下认真研究居住 区所 在城 乡
促 进 城 乡和 谐 发 展 ,建 设 和 谐 型 居 住
建设和谐型居
第 四 ,测
第三 ,确定 居住区规 划设 计的 目
薯 鼍 |

等城乡发展 文 杰 / 陈 林
既划设计居住区
要体现 在七个方面 :一是居 民对象有 变化 。在城 乡统筹大背景下 .越来越
多的农 民将 转化为城镇居 民;二是规 划模式有变化 。中国特 色城镇化是 离
土又离 乡 的 乡村 城市化和 离 土不
离 乡”的城 乡一体 化 ,农 民将分 梯次
节 约和合理利 用各种资源 ,包括历史 降耗减 排 ,降1
统筹城 乡发展背景 下的居住 区规 文化遗 产 ,特 别是注意节约和保护水 和谐 。规划设 划设计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 工程,根据 土资源 建 设节约型居住 区。如麒麟 设城 乡和谐 共
上述分析 ,这里提 出了居住 区规 划设 山庄规 划设计紧跟江宁 区统筹城 乡经 规 划设计 目标 计 的新路径。 首先 调 查居住 区所在城 乡发展 定 位。居住区规 划受其所在城 乡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05.17•【分类】其他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治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苏木乡规划和嘎查村庄规划及特定地区规划、专项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包括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旗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特定地区规划包括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开发区、边境口岸、独立工矿区、农林牧场区等总体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嘎查村的建成区以及特定地区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应当统筹,并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苏木乡规划和嘎查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划定。

城市规划区内的苏木、乡、镇、嘎查、村庄以及苏木、乡、镇规划区内的嘎查、村庄不再另行划定规划区。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时序和建设标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符合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要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苏木乡规划和嘎查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城市规划之城乡区域规划PPT课件

城市规划之城乡区域规划PPT课件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中心和焦点
❖ 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 城市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
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 服务。 ❖ 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 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 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 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
❖ 3.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全部 经济活动,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划 分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两部分。
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1.基本活动: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 可分为: 离心型基本活动; 向心型基本活动;
2.非基本活动: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经济部门。 可分为: 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 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50
1
5.4.1 城市功能(p193)
第五章 总体规划
功能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
5.5 城市主要组成要素的布局及原则
5.5.1 对外交通用地布局 5.5.2 5.5.4 工业用地布局 5.5.5 仓储用地布局 5.5.6 公共设施布局
5.6 城市总体布局方案评价
目 录
49
0
补充概念
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总称
③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中心控制功能越来越集中于 少数世界城市。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①由于人口的密集,社会问题就呈现出集中发生的现象,并且 复杂多样。
②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经济发 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
③城市社会问题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又反过来成为城市 发展的目标和现实动力。

基于城乡统筹下的农村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基于城乡统筹下的农村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ne p a a tvla epa nn dc n tu to smirto n c u uain n u til p a ng a smi to n eo t cin b sdo en o w e sn i g l iga o sr cin a g aina da c m lt ,id sra g di , si l in a d rc nsr to ae n l n n o ur a u
元 结 构 , 乡 差 距 不 断 扩 大 ,三 农 ” 城 “ 问题 目益 突 出 , 重 制 约 严 了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和 全 面 建 设 小康 的 社 会 进 程 。为 此 , 和 政 党
达 4 1 为 实 现 城 乡统 筹 发 展 , 庆 采 取 了 “ 管 齐 下 ” 措 施 :。 重 三 的
Ke ywor :ub na drr l am o o sd v lp n; e p aa t ilg ; ei e ta atr spln n dd sg ds r a u a r niu e eo me tn w e s la e rsd nil t n ; a niga e i n h n v p e n n
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 11 庆城 乡 统 筹 之 路 重
引言
重 庆 集 大 城 市 、大 农村 于 一 体 ,全 市 共 有 3 0 万 人 口 , 1O
8 %在 农村 . 0 0 近8 0万 农 村 劳 动 力 进 城 务 工 . 乡居 民 收 入 比 城
长 期 以 来 . 国城 乡 分 治 。 我 经济 社 会 发 展 形 成 了典 型 的 二


即 : 快 工 业 化 发 展 进 程 , 动 城 市 化 : 筹 推 动 城 乡 的一 加 推 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住区规划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住区的概念与类型概念住区:市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可划分为城市住区和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城市住区:是指在城市、镇范围内居住空间形态的总称。

城市住区居住户数和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区的类型按城乡区划范围不同:a)城市住区在住区内可只设置主要为住区服务的公共设施b)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住区居住对象单一,远离城市,有较强独立性。

除一般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外,还要设置食品、豆制品加工厂、综合性医院等。

公共设施兼顾服务农村,项目和指标应比市区的有所增加c)乡村住区位于农村范围的居住用地,如村庄,与农业生茶经营有较紧密的联系按建设条件不同划分:新建筑去和旧住区按住宅层数不同: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混合层数住区住区规划的任务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a)在城乡尺度范围内考虑选址,满足城市功能布局、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配置的总体要求b)用地适宜性分析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3)确定居住人口和用地规模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6)你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停车辆和停车方式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9)拟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造价估算10)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协调城乡住区规划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用地组成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地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2)公建用地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地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件停车场3)道路用地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停车场、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居住区级道路:用于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与城市支路同级。

红线宽度:20—30米小区路: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红线:10—14米组团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车行道宽度:4—6米宅前小路(不属于道路用地):通向各户和各单元门前的小路,宽度不小于2.5米4)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5)其他用地规划范围内除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

住区的环境组成住区的组成1)内部居住环境2)外部居住环境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住区的功能1)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2)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3)社会互动功能4)对多样性的包容住区的规划结构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A.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代表人:奥姆斯特德、沃克斯采用曲线形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间。

住区中心设置了一个有商店和换乘车站构成的小型商业中心,配置学校、办公楼、休闲场所等,并配有宽敞的停车场。

B.居住开发单元模式(housing estate)a)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b)每一居住开发单元内设有一整套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c)以小学的规模为人口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用地规模上限。

城乡住区规划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住区的组成住区的功能住区的规划结构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A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B居住开发单元模式(housing estate)C.邻里单位模式(neighbouhood unit)代表人:佩里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住区内配置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

邻里单位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将住宅、小学、休闲设施、商业相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体系。

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a)邻里单位被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b)邻里单位内部道路采用尽端式,限制外部车辆穿越c)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作为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d)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hae)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广场和绿地布置f)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公共活动中心案例:新泽西州的雷德鹏、哈罗新城雷德鹏:人车分行、尽端式道路D.“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产生背景: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干道间距;居住与工作地点分布不合理造成交通拥堵;小区内自给自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经济上低效益;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缺乏选择性1)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即相邻扩大小区之间。

案例:英国的三代新城米尔顿-凯恩斯2)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代表:柯布西耶:马赛公寓优: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3)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居住组织形式,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优:是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上下班时间、减轻交通压力,不同性质的建筑综合布置,是建筑群体组合的空间更加丰富多彩E.新城市主义模式(new urbanism)——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公交导向的邻里区开发城乡住区规划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住区的组成住区的功能住区的规划结构 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ABCD 模式F. 新城市主义模式(new urbanism )——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公交导向的邻里区开发1、新城市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 新城市主义提出的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 (2)新传统邻里模式的设计特征 人性尺度、行人友好、带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物质环境,以鼓励社会交往和社区感的形成。

a) 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b) 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 c) 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及机动车共同形式的街道 d) 为围合街道空间,建筑退界较少;车库设在住宅的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通道打断街道的次数2、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 ) 代表人:彼得-卡尔索普 运用了运输与土地使用之间的一个基本关系,将开发集中在沿轨道交通线和公交网络的节点上,把大量人流发生点设置在据公交车站很近的步行范围内,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

强调紧凑增长、开放空间和永续性。

规划结构特点: 一个TOD 既是一个围绕公交车站将功能密集交织在一起的社区,规模20—40hm 。

其构成包括:以公寓和联排为主的不同类型的住宅,住区的核心位置是公共交通站点,最靠近车站的是零售业区、商业服务区、办公楼、餐馆、健身俱乐部、文化设施和公用设施。

其重点在于将现有郊区环境中彼此孤立的用地整合为可以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尺度开发模式。

混合土地使用与开发密度: TOD 强调土地混合用途,并以公交优先为规划原则。

典型的规划方案自社区中心或车站核心区向外的放射性街道,以提高交通效率,加强中心区的清晰感与个性特点城乡住区规划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住区的组成住区的功能住区的规划结构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a)居民在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规划结构的决定性因素b)居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包括公交的组织)是影响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c)此外,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特点、现状条件也有一定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a)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规划结构方式:居住区—居住小区优点:保证居民的生活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交通组织,减少城市道路密度。

规模:根据基层服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和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

一般一小学的最小规模为人口下限,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半径为用地上限。

b)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规划结构方式:居住区—居住组团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的范围,有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住宅组团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模,设置为本居委会居民服务的基层服务设施,灵活布置c)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规划结构方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有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组团组成住区规划设计基本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基本原则1、整体性2、经济性3、科学性4、生态性5、地方性与时代性6、超前性与灵活性7、领域性与社会性8、健康性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使用要求2、卫生要求3、安全要求(防火、防震、防空)4、经济要求5、美观要求住宅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P501)城乡住区规划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住区规划设计住区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综合技术经济指标1)平均层数2)住宅建筑净密度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4)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5)人口净密度6)人口毛密度7)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8)住宅用地指标住区规划建设的定额指标一般包括用地、建筑面积、造价等内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养老设施相对不足;体育运动设施不足;亟待成立各类社区各类公共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基本要求1)配置目标:建设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设施共享、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综合利用、便于管理、适宜国内外各类人士生活、学习和创业的和谐社区2)配置的基本要求:a)以人为本、便民利民b)科学、合理、有效城乡住区规划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住区规划设计住区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城市旧住区的更新规划城市的更新或再开发:城市中各组成内容本身或相互之间由于历史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而造成功能失调、衰退、甚至被破坏,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维修、改善、更新或改建,使其恢复正常的效能,这个过程一般统称为城市的更新或再开发城市旧住区更新的原则城市旧住区:指城市中具有一定历史年代、住宅建筑、公共配套设施和住区外部环境需要更新改造的住区。

城市旧住区的主要问题1、布局混乱,工厂居住混杂,交通不畅2、房屋质量较差,缺少公共绿地,基础设施陈旧或超载3、交通拥挤,人口密度高,居住拥挤,住宅建筑密度高城市旧住区更新的特征1、复杂性:需对现状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分析,还涉及大量的社会、历史、政策方面的问题2、长期性和阶段性:3、综合性:更新地区的人口密度需考虑对城市人口的疏解;建筑层数要考虑对名胜古迹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对具有传统特色的旧住区要保留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城市旧住区更新的原则城市旧住区更新改造的方式维修改善:指一些经常性的维修保护和局部的改善措施更新与整治规划(1)更新:指对旧住宅和建筑在保留其外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现代化更新,适用于房屋结构质量较好或外观造型有较大保留价值的建筑或地段(2)整治:对一些质量较好的住区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使用不经济不合理,需要合理调整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2.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使用不便,需要充实和提高3.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有的尚未发挥潜力,有的则相反4.公共绿地不断被侵占,室外活动场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5.加强安全管理城乡住区规划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住区规划设计住区规划的经济技术指标城市旧住区的更新规划城市的更新或再开发城市旧住区更新的原则城市旧住区更新改造的方式维修改善更新与整治规划改建值较大规模的改造建设,有的甚至重建a)局部改建指在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需要保留或保护的居住地区,对部分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或利用旧住区的空地进行插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