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

合集下载

环境学概论_第一章_绪论

环境学概论_第一章_绪论

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变
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可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 岩石、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要素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例如: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
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
环境学概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论目录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部分 第二节 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在宇宙中最适 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唯有地球。 迄今为止,在宇宙中,地球是个独立体,不能与别 的星球交流与合作。 目前适于人类生存的只有一 个地球,人类应该庆幸和珍惜 宇宙对我们的厚爱,倍加爱护 地球环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 去了解地球家园的环境和出现 的问题,这样才能懂得如何去 珍惜地球,保护环境。
广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 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狭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
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
失调。
(1)第一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 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 旱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 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二)环境学的内容
(三)环境学的分科
(四)环境学的主要任务
一、 环境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环境科学是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便从零星

环境学概论第2章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学概论第2章全球环境问题
[H+]=[OH-]+[HCO3-]+2[CO32-] • 将[H+]、[HCO3-]、和[CO32-]代入上式,得:
[H ] K H K1 P 2 2 K H K1 K 2 P 2 Kw CO CO [H ] [H ] [ H ]2
[ H ]3 ( Kw K H K1 P 2 ) [ H ] 2K H K1 K2 P 2 0 CO CO
水型態而落到地面。 性物质。
想想看: 湿沉降与干沉 降有什么区别?
*(单击图片Leabharlann 答案~~)由于大气中含有大量的 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 帶酸性,pH值约为 5.65,因此一般是以雨水中的pH值 小于 5.65 称为酸雨。
酸雨为何界定为pH5.6 ?
• 在清洁的大气中,可溶于水且含量比较大的酸性
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 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 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气体是CO2。如果只把CO2作为影响天然降水pH的 因素,根据CO2的全球大气浓度为330ppm,与纯 水的平衡如下:
KH CO2 ( g ) H 2O H 2CO3 K1 H 2CO3 H HCO3 K2 HCO3 H CO32
式中:KH——CO2水合平衡常数,即亨利系数3.2810-2 摩升-1大气压-1 K1、K2——分别为碳酸的一级、二级电离常数 4.3010-7、5.6110-11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摘要:一、环境学概论概述- 环境学基本概念- 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二、环境与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三、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四、污染治理工程技术- 常见污染治理技术- 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实例五、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概念与方法- 环境管理实例分析六、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伦理观的起源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正文:环境学概论是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环境管理以及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概述。

环境学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

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与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网络,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会导致环境问题。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土地沙化,破坏生态平衡;水体污染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引发生态灾害。

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础。

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涉及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环境保护成为必须。

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环境伦理观的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提倡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实例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可以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 放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等,为环境保护 提供了技术依据。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70s-1980s)
01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开始起步,主要关注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
境改善。
发展阶段(1990s-2000s)
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政策逐渐完善,开始关注生态
04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要点一
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利 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自然要素和自然条件。
要点二
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属性、用途和可更新性,可将其分为生物 资源、非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等。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定义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 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 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 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VS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采用清洁能源和技术、植树造林等。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水体污染定义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 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
05
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概述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环境保护基本法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 资源的职责,以及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 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 境保护的基本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 原则、制度、法律责任等。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汇编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汇编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汇编1. 环境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学旨在理解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等。

2.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活动无直接关联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等要素的总体。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空气、水、土壤、气候等因素。

3.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或能量,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它对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4.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是指长期内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强,从而引起了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现象。

5.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的度量。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满足当前世代需求为基础,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相互协调,追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7.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以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

环境保护包括监测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8.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不断恢复并且源源不断供应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一、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环境的概念和范围:环境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并包括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依赖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全过程。

2.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资源利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评价与监测1.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

2.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通过收集有关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1.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环境规划是通过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管理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和管理人材、设备、财务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环境保护实现最佳效益。

四、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治理的思想和方法:环境治理是针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与化学、物理学的关系: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环境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选用教材卢昌义编著,现代环境科学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参考教材(美)戴维斯(Davis,M.L),(美)康韦尔(Cornwell,D.A)著,王建龙译,环境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左玉辉主编,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推荐网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认证中心中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环境报社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网站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法网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中国环境新闻网绿色学校中华环境保护基金臭氧在线全球机遇基金臭氧层巴塞尔控制危险废物的跨疆域越境转移及其处理的公约台湾酸雨咨询网中国水网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水体污染地球大气、气候与环境信息计划(英文)国家海洋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自思自考题要求请为每章出10~15道选择题,并回答。

为每章感兴趣的话题出0道以上探讨性、论述性题目。

(不必回答)好的题目将收录到本学科试题库!请大家独立完成!视试题对本章围绕的重点及适当兼顾全面的把握程度以及是否有论述性题目给分!本课程主要章节(32课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生态学基本原理(2)第三章人口问题与环境(2)第四章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我国的环境问题(6)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4)第六章环境污染(11)第七章环境管理(4)第八章可持续发展(1)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1 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环境问题的发展3 环境功能特性4 环境科学发展及研究对象、内容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中心事物?是人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环境学概论——精选推荐

环境学概论——精选推荐

环境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第⼀章绪论第⼀节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1.环境(Environment)1.1 什么是环境环境,就词义⽽⾔,是指周围的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主体⽽⾔,从这⼀⾓度上讲,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主体‖的变化⽽改变。

―环境‖⼀词,作为⼀个专门术语,同样会随着学科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对于⽣态学,由⽣态学的经典定义:―研究⽣物之间及其⽣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难看出⽣态学中的环境是相对于⽣物这⼀主体⽽⾔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光照、⽔分、⼟壤,温度、地形地貌等。

什么是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对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环境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第⼀次⾼潮的出现⽽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其研究内容的环境科学来说,其主体是⼈类。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定义应该是以⼈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部。

这⾥的外部世界包括⼈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包括⾮⽣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环境、⽔环境、⼟壤环境),也包括⽣物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1) ⽣态(Ecology)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普通⽣物形态学》》中的最经典的定义:―研究⽣物之间及其⽣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72年现代著名⽣态学家E.P.Odum在《⽣态学基础》中的定义:―⽣态学为研究⾃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当前,⽣态⼀词也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个修饰词⽽⼴泛应⽤,这时它更多地强调的是:⽣物系统(包括⼈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种和谐关系。

⽣态保护、⽣态平衡、⽣态运动、⽣态经济、⽣态⼯业、⽣态⽂明等。

如:⽣态⼯业强调的是⼯业这种⼈类的⾏为应与环境相协调,⽽应该不向环境排⼊过量的污染物。

(2) ⾃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然资源的定义⼈们引⽤较多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给出的定义:在⼀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发⽣经济价值,以提⾼⼈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总结一、名词解释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育,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到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大气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内,由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

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生化需氧量(BOD):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水样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体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技术规范。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引起土壤质量恶化,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土壤净化:是指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等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消失,最终可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环境分类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1原生环境问题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②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③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研究内容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第一章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程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简述人为大气污染源的类型;人为污染源: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①燃料燃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煤危害:燃烧时产生大量烟尘、硫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来源:用煤量大的工矿企业和生活炉灶;②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特点: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③交通运输过程排放运输工具内燃机燃烧排放的废气: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多种有害物质;目前,污染物排放最多的是汽车;④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化肥3、按照空间分布方式,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点污染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线污染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面污染源:在一定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4、什么叫二次污染物、TSP 、PM10、二次污染物续发性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特点:颗粒小,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总悬浮颗粒物TSP 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它分为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PM10,和粒径小于μm的微粒;5、简述大气环境中有哪些主要的污染物主要大气污染物①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直径从μm;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颗粒物IP;②硫氧化物污染物:SOx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③氮的氧化物污染物:NOx种类很多,主要指NO和NO2;④碳的氧化物污染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⑤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指以碳元素C和氢元素H形成的化合物总称碳氢化合物;通常,在大气污染研究中把碳氢化合物区分为甲烷和非甲烷烃两类NMHC;甲烷烃、非甲烷烃⑥含卤素化合物卤代烃大气中卤代烃包括卤代脂肪烃和卤代芳烃;其他含氯化合物:CL2、HCL氟化物:HF 、SiF4、H2SiF6、F2.6、试述氧化型和还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区别7、大气污染物转化和硫酸烟雾的概念;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去的污染物,在扩散、输送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物,这一反应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二氧化硫被氧化,经过复杂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硫酸盐固液态气溶胶,称为硫酸烟雾;8、简述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形成条件:1、NO x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同时存在,且达到一定浓度;2、有足够的太阳辐射强度;3、有不利于光化学烟雾扩散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的,导致O3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快速地向NO2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继续光解生O3;如此往复,知道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9、什么叫大气自净能力简述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和输送的主要因素;大气自净能力:指大气自身的运动而使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引起对大气的净化;包括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清除机制沉积和化学转化;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动力因子:风输送作用冲淡稀释作用、湍流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作用;热力因子:温度层结稳定的温度层结抑制湍流,扩散不畅;不稳定的温度层结热力湍流加强,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稳定度 ;10、试述五种烟型的特点、形成时的大气状况、发生条件、与风湍流的关系及发生时的地面污染状况;11、试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①搞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性质做好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②合理工业布局:考虑工业结构重污染工业:火电厂、建材、冶金;轻污染工业:纺织、机械;按照不同的环境要求,合理布局工业项目,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气象条件、环境敏感区;2 做好大气环境规划,科学利用环境容量3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①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的使用量②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核电,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4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①解决工业燃料大气污染问题发展清洁生产,改善工艺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②解决民用燃料大气污染问题普及使用型煤5区域集中供热、供暖;6选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①采用高烟囱②集合烟囱排放1、水环境、水体污染、水体自净的概念;水环境一般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地表贮水体中的水本身及水体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甚至还包括水生生物等;水体污染指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2、简述水体自净的影响因素水体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水温和复氧状况、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3、水体中有哪些主要污染源各类污染源具有什么特点1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水中包含有生产废液、残渣以及部分原料、半成品、副产品等;特点:面广、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2生活污水①污水中杂质类型很多,包括悬浮杂质、溶解物质、粪臭素和微生物,但总量仅占到%-1%;②含量大量各种微生物;③呈弱碱性,PH约为;④外观浑浊、黄绿至黑色,有腐臭味3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称为农业退水;特点:①含有各种微生物、悬浮物、化肥、农药、不溶解固体和盐分等生物和化学污染物质;②造成水体污染的面源,覆盖面广且很分散;4、水体中有哪些主要污染物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对水环境有哪些危害1无机无毒物质排入水体中的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增加水体矿化度,增强植物营养物质,加强水体富营养化2无机有毒物质①重金属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元素砷等锌、镍、钴、锡等②氰化物氰化物是剧毒物质,能在体内产生氰化氢,使细胞呼吸受到麻痹引起窒息死亡;③氟化物氟化物对许多生物具有明显毒性,如饮用水浓度超过1毫克/升时,出现氟斑牙,更高时使人骨骼变形,引起氟骨症、损害肾脏等;3耗氧有机污染物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质下降、鱼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4有机有毒物质①酚类化合物水体中酚浓度味毫克/升时,鱼肉产生酚味;浓度高时,鱼类大量死亡;人们长期饮用含酚水,引起头昏、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甚至中毒;②有机农药③多环芳烃:环境中主要的致癌物质;④多氯联苯PCB化学性质稳定性极高,在环境中不易降解,憎水亲脂,一旦侵入肌体就不易排泄,聚集在脂肪组织、肝和脑中,引起皮肤和肝脏损害;⑤洗涤剂水体中含洗涤剂达到毫克/升时,水面上浮起一层泡沫,破坏景观,也影响大气的氧向水中溶解交换,大于10毫克/升时鱼类难以生存,达45毫克/升时水稻生长会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以磷酸盐为主的增净剂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表面活性剂会使水生动物的感官功能减退,丧失生存本能;5、耗氧有机物、BOD、COD的概念;耗氧有机污染物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易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其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故称耗氧有机物;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化学需氧量COD 指在一定严格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化学需氧量愈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愈多;6、解释氧垂曲线变化原因;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碳氧化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二氧化碳、水和氨的过程,反应式:RCHNH2COOH + O2 = RCOOH +CO2 +NH3第二阶段:硝化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过程,反应式:2NH3 + O2 = 2HNO3 + 2H2O 2HNO2 + O2 = 2HNO3耗氧作用:有机污染物分解作用耗氧和有机体呼吸作用耗氧;复氧作用:空气中的氧溶于水的作用;耗氧作用与曝气作用综合决定着水中氧的实际含量;7、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和类型;“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天然富营养化处于幼年时期,贫营养状态的湖泊接纳氮、磷等营养元素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草食性动物大量繁殖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释放出营养物质被新的生物所吸收;人为富营养化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增加了水体营养物质负荷,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8、论述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不全太湖周边工厂废水直接排放进入太湖导致太湖水中含磷量严重超标,水体自净能力无法跟上磷元素的增加速度,湖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太湖水质富营养化;治理对策为,减少并控制周边工厂的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才可排放进入太湖;9、简述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耗氧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最终产物是CO2、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过程,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会发生甲烷发酵,生成甲烷气;10、试述水体污染综合防治的措施;1、水体污染防治和管理1 制定水环境标准2减少耗水量 3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城市下水管网,建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市污水;4调整工业布局5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需水状况、供水状况、统一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2、废水处理方法物理法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同时回收他们;浮选法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蒸发法由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的可溶性物质;化学法萃取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法第三章1、简述土壤胶体的概念和类型土壤胶体指直径小于1um或2um之间的颗粒;土壤胶体的类型: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2、简述土壤污染的概念及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自然污染源有机污染物: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中间产物毒性大于母体的有机物可降解有机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营养元素放射性元素其他:生物类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肠细菌、炭疽杆菌、结合杆菌、破伤风杆菌3、简述土壤净化的概念及影响土壤净化的功能;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作用;土壤中胶体体系的吸附、代换作用;土壤植物的吸收转化作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积和净化功能是一对动态平衡的过程;4、简述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1大气污染型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延伸;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其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它们通过沉降和降水落到地面;2水污染型沿河流或干支渠呈枝形片状分布;污灌物质一般集中在土壤表层,但随着污灌时间延长,污染物质可由上部向下部土体扩散和迁移,以至达到地下水深度;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工矿企业排出的尾矿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在地表堆放或处置过程中通过扩散、降水淋滤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农业污染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其污染程度与化肥、农药的数量、种类、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等有关;以上各种污染类型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化;5、简述土壤有哪些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主要包括汞、镉、铅、铬和类金属元素砷等生物毒性显着元素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它们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降尘等;6、简述土壤中汞的迁化转移规律1汞的存在形式:离子吸附和共价吸附的汞、可溶性汞、难溶性汞;2土壤胶体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粘粒对汞有很强的吸附力;PH值等于7时,无机胶体对汞的吸附量最大,而有机胶体在PH值较低时,能达到最大的吸附量;3氧化-还原状况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无机汞之间、有机汞;无机和有机汞之间的转化4植物对汞的吸收和累积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转化微生物通过烷基化改变重金属的毒性,增加金属的挥发性,提高重金属进入大气圈的可能性;微生物能改变土壤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形态,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性;一些微生物产生的阴离子基团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是有效的重金属配位剂;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硫化氢可与重金属离子作用,形成难溶的金属硫化物沉淀;土壤中的植物根系会显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土壤生物还能大量富集几乎所有的重金属,并通过事物链进入人体,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7、简述土壤环境容量、绝对容量和年容量的概念;对土壤环境容量的两种理解:土壤可以承纳一定污染物而不致污染作物,一般将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作为土壤环境容量;在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绝对容量静容量:WQ 来表示土壤绝对容量,是某一环境所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达到绝对容量没有时间限制,浓度计算公式:单位:ppm WQ = WS –B任何一个具体环境都有一个空间范围,土壤环境绝对容量常用重量单位来表示,重量计算公式: WQ = MWS –B在此公式中,M为每亩耕层的土壤重,WS、B分别为土壤环境标准的规定值和土壤环境背景值,单位是毫克/千克;年容量WA:是某一土壤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由于土壤具有净化能力,所以土壤年容量是根据污染物的残留量计算出的环境容量;通常采用净化率:K = A‘/A×100% ;A - 某污染物对土壤环境的输入量,A‘-经过一年以后的净化量8、试述土壤污染的控制措施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禁止或限制施用剧毒,高残留性农药开发新的环境友好型农药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1物理措施:客土深翻通风去污法热解法改变耕作制度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2)化学措施(3)施加抑制剂化学清洗法3生物措施利用微生物治理利用植物治理第四章1、名词解释:噪声、环境噪声污染、声压、声压级、LA、LeqA、Ldn、L10、L90.噪声: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使人厌烦并妨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噪声强度超过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容许的环境状况,对人们健康或生产发生危害;声压:瞬时媒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作用后的改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称为瞬时声压;瞬时声压的均方根称为有效声压;通常所说声压指有效声压,用P来表示;声压级:LP——声压级,dB;P ——声压,Pa;P0 ——基础声压,2×10-5 Pa;LA: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数网络”,使接受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在高频不衰减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得噪声值较接近人的听觉,其测得值单位称为A声级LA,记作A或dBA;LeqA:在声场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 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这个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LAeq,简称等效声级,也可以记作LeqA,单位dBA;昼夜等效声级Ldn:考虑昼夜时间并将夜间噪声另增加了10dB加权处理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得出了24小时A声级的平均值,单位是dBA统计噪声级统计百分声级Ln:统计噪声级是指在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随时间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L50、L90表示;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中值;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2、试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噪声污染的危害:1干扰睡眠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数量和质量;2损伤听力听觉疲劳—听力损失轻、中、重度耳聋;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引发心脏病和血压升高、引发胃溃疡和十二直肠溃疡、影响内分泌机能,诱发癌症、引发神经衰弱症4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在噪声的环境下,儿童的智力发育缓慢 ,噪声与胎儿畸形和胎儿体重有密切关系5对动物的影响6对建筑物的损害噪声控制1噪声防治技术①噪声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噪声的传播一般分三阶段:噪声源、传播途径、受声者;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最根本的方法是包括研制和采用噪声低的设备和加工工艺措施;隔震、阻尼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吸声、隔声 ;在接受点阻止噪声2行政管理措施我国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法令、法规来控制和治噪声污染,实施了一系列控制噪声的标准;我国许多城市还制定了有关控制噪声污染的规定;3城市规划和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城市交通规划合理;3、根据噪声在空气中的衰减规律能进行简单计算第五章1、名词解释: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固体废物资源化固体废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地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地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地物品、物质;危险废物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特性的废物;固体废物资源化:狭义上讲,资源化是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而循环指从原料制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讨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解决途径。

本篇文章根据吴彩斌的精品笔记,对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环境学概述1.环境学的定义与内涵环境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内容涵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它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探讨环境演化、环境污染、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问题。

2.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环境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质量与污染控制、环境变迁与演化、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与规划等。

3.环境学的重要性环境学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变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从工业革命开始,环境问题逐渐呈现出全球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概述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3.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与挑战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表现为污染程度严重、区域差异明显、生态系统退化等。

在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环境学的基本理论1.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人类活动应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环境承载力理论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所能承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

人类社会应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生活,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第二节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第三节环境学及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环——周围境——事物及其状态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发生关系的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周围相关事物是环境的客体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学研究的环境,是生物周围与生物发生关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有一定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辐射半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空间、物质(大气、土壤、水体)、能量(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象人工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汽车)、能量(电)、精神产品(影视)1)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2)形态多样性陆地: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水域:江、河、湖、海……(3)过程多样性过程性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过程时间:短期过程、中期过程、长期过程(4)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废物消纳功能……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1)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2)人类的创造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1)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2)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3)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4)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指构成人类环境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吴彩斌精品笔记摘要:一、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1.资源利用与消耗2.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1.废水处理技术2.废气处理技术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四、环境管理1.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2.环境监测与评价3.环境规划与管理五、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环境伦理观的演变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正文: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环境管理以及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科。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解决我国当前环境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环境学概论首先阐述了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了解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当代社会,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资源利用不均、过度消耗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短缺,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污染治理工程技术为了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学概论介绍了各种污染治理工程技术。

包括废水处理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

这些技术对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废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废气处理技术可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可以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四、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环境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名词解释)自然环境: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

(选择或填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环境的分类(按其范围由近及远):环境的功能特性:(大题+上解释答)(一)整体性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破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二)有限性(三)不可逆性能量流动的不可逆。

(四)隐显性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五)持续反应性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六)灾害放大性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环境问题的分类:(选择)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其表现形式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书P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环境学概论总论

环境学概论总论

环境学概论总论第⼀章总论结构第⼀节环境及其组成1.环境的定义2.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3.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4.环境分类5.环境的功能和特性第⼆节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2.环境科学的分科第三节环境问题和保护1.环境问题2.当代的环境问题3.环境保护第四节可持续发展1.概述1).什么是发展2).发展的含义3).发展应解决的问题4).限制发展的因素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3.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第五节清洁⽣产1.概述2.清洁⽣产定义3.清洁⽣产与可持续性发展4.实施清洁⽣产主要途径5.产品的⽣命周期第⼀节环境的定义⼀、环境的定义:指影响⼈类社会⽣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然因素总体,包括⼤⽓、⽔、海洋、⼟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物、⾃然古迹、⼈⽂遗迹、⾃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是指由于⼈类的活动⽽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地球环境由岩⽯圈、⽔圈、⼟圈、⼤⽓圈和⽣物圈组成。

⼆、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环境要素:⼜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的⽽⼜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然环境要素和⼈⼯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种本质属性,并能⽤定性和定量的⽅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质量是由环境中已有的和进⼊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环境质量包括⾃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

⾃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环境质量、化学环境质量和⽣物环境质量。

社会环境质量包括社会中的经济、⽂化、美学等状况等。

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三、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环境结构的特点: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

环境系统的特性:1)最差(⼩)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四、环境分类分类原则:即按照环境范围的⼤⼩、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类对环境的作⽤、以及环境的功能来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内容范围
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
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