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艺术娱乐功能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请你结合艺术史谈谈你的看法 撰写:万东平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请你结合艺术史谈谈你的看法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5f45c0f680eb6294dd886c79.png)
14试题: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艺术史举例说明。
撰写:万东平世平史寡——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不平衡性“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出自清代赵翼《题遗山诗》,该句恰切的表明了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与创作潜能的关系,往往内在的情感郁积有助于诗人“兴与怨刺”,抒发更为动人的情感。
纵观中西艺术发展史,我们观得,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往往有着极为微妙的、细腻的关联。
同样,艺术的生产往往受限于物质生产能力,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艺术生产与之相适应。
笔者以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亦存在有不平衡性,物质生产的萎靡往往激发艺术创作力,并未艺术创作带来鲜活素材。
一、纵观历史今天的科技发展远胜以往任何时候,但我们却再难通过学古回到盛唐之音时的璀璨与辉煌;我们也难通过仿古再回宋时绘画之境界与高度;我们亦很难通过临摹王羲之之《兰亭集序》再回魏晋书法之巅,亦难得其骨法端劲;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为混乱,人民最为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的时代,他们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潇洒风骨中自有智慧与精神风貌的彰显。
而纵观西方,如今更是远超文艺复兴之时的成就,但每每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作《蒙娜丽莎》一旁时,不禁被其神秘的微笑所吸引驻足,颜料通过穿行千年的空气向我们散发出它的活力与魅力,那时光彩照人,此时亦熠熠生辉。
二、横看大千我们从中亦得其不平衡发展之实,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一定时期的生产和经济凋敝反而催生出了永垂不朽的优秀作品。
魏晋风度带着它与生俱来的不凡写就了永恒,虽然社会动荡不安,灾难霍乱四起,但却给了穷苦文人以足够思考空间与创作素材,我们今天从竹林七贤的文字中依稀能够触摸到那个火与剑的时代轮廓。
元朝年代,社会分崩瓦解,文人的抱负无以施展,却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给了元杂剧的创作者以广阔的空间,元杂剧在这一时期问鼎极致。
无论是曹雪芹的“两句三年得”的艰辛,还是杜工部“感时花溅泪”的惆怅,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物质生产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么说来,赵翼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大有深意。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 撰写 万东平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 撰写 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53e310185727a5e9856a61d3.png)
20试题: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撰写:万东平在“兴观群怨”间与孔圣人对话“兴观群怨”是我国一代先哲圣人孔子的重要美学观点,这一思潮对后世影响颇深,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观群怨”便全面概括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兴”是指艺术往往激发受众精神,使其为此而感动、奋发,这是因为艺术的情感性所决定的,这是艺术美的存在标志。
“观”指艺术使人们从有限的质素与因子中提炼出和了解一个特定时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状况。
“群”指艺术在社会中引发感想与共鸣,从而完成“跨越时空”的交流。
“怨”指艺术中所表现的不良因素亦会使人们产生不悦的情感态度。
笔者将从艺术的感兴功能、艺术的认知功能、艺术的交流功能及艺术的怨刺功能四个方面展开摅论。
一、艺术的感兴功能谈及“兴”,我们便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索得美的剪影,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之美,还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孤寂壮美,抑或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雄壮之美,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借此,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情志。
二、艺术的认知功能谈及“观”,我们可以从艺术发展史的雄关漫道中了解一个个时代,一个个故事、从扬州八怪的作品中,我们见得他们所生活时代和社会的状况,其绘画风格与绘画内容更是深受社会与时代的影响。
从伦勃朗的画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与英雄气概浓郁的《夜巡》中,我们得知,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探索科学真理的崇尚与英勇斗争的气魄及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在巴比松画派笔下的诸多作品中。
我们学得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相处,并从中“窥”得那个时代发生在巴比松小镇的点滴故事,对于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研究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三、艺术的交流功能谈及“群”,我们在诸多作品中完成了与创作者的“无声”对话与交流,从贺贻孙的《诗筏》中,我们通过“盛唐诗有血痕无墨痕,今之学盛唐者有墨痕无血痕”完成了与贺贻孙的交流,无论是否观点趋同,其思想与汝思想已经发生了交集与碰撞。
论述你对艺术形象性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论述你对艺术形象性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6345429c1a37f111f1855b4b.png)
07试题:论你对艺术形象性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浅谈艺术的形象性艺术的形象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美与审美都是抽象的、人脑中的概念,我们从一件艺术品中汲取美的因素往往取决于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事物。
因此,为了更好的感受、保存、交流,我们便需要将抽象的事物物化为实际客观可感的具体的形象。
笔者将从艺术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主观与客观统一、艺术形象真实与假定统一这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艺术形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家或创作者往往将心中所想投掷于具体的物,如郑燮经过体验,将自然界中的竹物化为纸上之竹。
以线的艺术——建筑为例,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常表现宗教内容,具体说来便是人们对于神权内容的表达,哥特式建筑往往表现为直入云霄的压抑之感,这一建筑形式与这一寓意内容的结合很好的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意义所在。
相反,中国建筑却讲究平面空间的无限拓展延伸与古代王权广阔的意义象征相结合,这一点,在《阿房宫赋》便有体现。
创作者很好的将艺术形象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作品上。
再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品字体精美,布局甚好,其中的内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也是极美的句子,如此一来,也使得《兰亭集序》享誉百年。
二、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鲁迅笔下的人物个个儿鲜活、真实,其中阿Q这一人物形象被刻画的入木三分,阿Q身上有多重性格,作为阿Q本人,他身上有鲜明的农民质朴精神,读者观之,亦能从中发现自己的“身影”,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中又有别于他人的个性。
再如宋元山水画,虽均是线条艺术,其共性都是对于山水的创作,但论及侧重与个性,我们亦可发现每个画家又有不同,李思训、王维、荆浩、关仝、王希孟均为山水画家,但李思训擅长金碧山水,王维见长于水墨山水,而王希孟则擅工青绿山水画。
虽然都是写意,但每位画家的笔法却不尽相同。
三、艺术形象主观与客观统一清代文论学家章学诚将形象分为了:“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前者为客观物象,后者为主观之象。
结合作品,论述你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结合作品,论述你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387951ce4afe04a1b071de5d.png)
08试题:结合作品,论述你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思路:审美性体现在人对现实美的认知审美性体现在人对艺术美的创造审美性体现在人对审美对象感受的“言”、“象”、“意”三个层次上。
撰写:万东平漫谈艺术审美性艺术美是创作者以合美的目的性与合美的规律性而创造出来的,审美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属性。
人们除了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享受外,还会付诸行动创造出合美的目的性的对象,即艺术。
与此同时,审美性往往集中于“言”、“象”、“意”三个层面。
一、审美性体现在人对现实美的认知现实美是指现实中的美。
这当中包括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两个部分。
首先,自然之美是指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的景物之美,无论是日升日落,山河映像,还是江海湖泊,山川日月,这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我们生活于其中,并且将这样的自然之美幻化为我们心中的“为我之美”。
其次,现实美还包括社会美,社会美是指我们人类所生活的社会中,因各类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美,这其中包含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扬、邻里互助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我们生而为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都饱含美的质素,我们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就可从中汲取出美来。
二、审美性体现在人对艺术美的创造艺术美比现实美更为集中和典型,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和创作者进一步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将生活中的事物以更加集中和凝练的方式创造出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情趣。
人们按照合美的目的性,依照合美的规律性创造出各类事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柔和饱满,无论是兼顾设计感与实用性的家具设计还是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给我们以全新的、美的体验。
诸如一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给人以中西通融的设计感,在博物馆中完成中西交流,在给城市带来别样风采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以更为审美性的态度去追求生活。
三、审美性体现在人对作品感受“言”、“象”、“意”三个层面上。
“言”为事物的形式之美。
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在作品《星空》中呈现了夸张的美感,卷曲回旋的月亮、星星及夜空形成了巨大的漩涡,而夜空下的村庄、树木却安静处之。
论艺术和宗教关系 撰写:万东平
![论艺术和宗教关系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0d9bd9062f60ddccda38a0f5.png)
18试题:论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撰写:万东平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艺术与宗教都是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的关照与反映。
谈及艺术与宗教之关系,我们总是于灵府间“跳跃”出那一张张镌刻于石壁上的佛陀世容,无论是洛阳的龙门石窟还是大漠敦煌的敦煌壁画,亦或是甘肃天水的麦积石窟都向今人诉说着一张张佛像音容背后的故事。
就此笔者以为艺术对宗教、宗教对艺术均有着相互渗透的浸润与影响。
一、艺术与宗教之别同为人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宗教有着相同之处,即二者都是对于生活与社会的全面的、广泛的反映与表现;此外,艺术与宗教都是对于情感的泄导与表达;最后艺术与宗教都能给人以心灵抚慰。
除了关联之处外,二者亦有区别。
艺术对生活的反映是真实的,而宗教则是歪曲的。
宗教要求人心去感悟并不存在的世界,而艺术则是对于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亦有:“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说法。
二、宗教影响艺术放眼于文艺史,我们可归纳得知,宗教对艺术有着促进作用与限制作用。
在促进方面,我们从汗牛充栋的石窟壁画中便可知,宗教这一虚幻的意识形态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着眼世界,无论是柬埔寨的吴哥窟,还是印度的泰姬陵,或是伊斯兰的清真寺均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素材与源泉。
而诉及宗教对于艺术的限制作用时,我们亦可从多如牛毛的现实中认知到其对于艺术的束缚;在中世纪欧洲的教会中便常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及宿命论等,这便导致大量低俗、有损于人的作品湮没艺术,使艺术沦为宗教的婢女和工具。
三、艺术影响宗教无论溯及人类起源,还是历史年轮行至今日,艺术都与宗教有着关系,在《美的历程》中,我们见得原始社会人类在尸体旁撒红粉的行为,这如火般炽热的巫术礼仪穿越千年来到我们身边。
而其用于占卜或巫术祭祀的原始歌舞更是坚若磐石般由根蔓延伸至茎叶,这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艺术参与宗教活动的具象化体现。
艺术对宗教的影响还表现于其对宗教的宣扬与夯实上,我们在大漠深处的敦煌壁画中看到了宛若星河的佛陀世容,其为宗教宣扬者教化人类的工具和方式。
结合艺术史例,谈谈你对艺术教育功能的理解。 撰写 万东平
![结合艺术史例,谈谈你对艺术教育功能的理解。 撰写 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e7879d0a7375a417866f8fdd.png)
21试题:结合艺术史例,谈谈你对艺术教育功能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艺术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其具有教育功能,我国儒学大家孔子曾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诗可以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数则能把这种感发变为行为规范,而音乐则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情操。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柏拉图更是表示戏剧对人有莫大影响,如悲剧、喜剧都会使人的理智失去控制。
笔者认为好的艺术作品鼓舞人、影响人,坏的作品亦有弊端。
笔者以为艺术的教育功能常体现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情感人三个方面。
一、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提出的观点,比如在主旋律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没有说教,没有用语言直呼自己如何爱国,而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动去展现,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响应,思想完美地融入艺术形象中。
再如微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作品通过对中国古文物的全方位、立体而有趣的解读,使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在获得知识、身心得以休憩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美的内核。
再如主旋律作品《潜伏》中,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今天的来之不易,而不是通过干瘪无趣的说教去“教化”人们,转以用有血有肉的革命形象去传达作品的思想,使人们更易接受。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食物的展示,用“美味”的镜头语言将食物中所蕴含着的中国民俗、人情、环境等故事展现给观众,使观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饮食习惯和人文情怀,在娱乐的同时教育着欣赏者,这不就是寓教于乐的典型体现吗?二、潜移默化好的作品使人产生崇拜感,从而产生向后世学习的动力。
如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笔下的《文心雕龙》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他的风骨论认为艺术作品应讲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其中风骨论中的“风”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应表现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而建安文学便是既饱含思想感情而又有刚劲之语言的一种文学风格,因此,我们也常常称建安文学为建安风骨,这么讲来,好的作品确实可以给人以积极的影响。
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
![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0a3567e00c22590102029d5c.png)
01试题: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造境”与“写境”——论艺术创作的表现与再现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作《人间词话》中便有“造境”与“写境”的论述,是对于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的集中探讨。
笔者以为,再现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关照与反映,而表现则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与抒发。
笔者将从二者的统一性、侧重性与流变性三个方面展开一一摅论。
一、统一性清代美学家刘熙载关于再现与表现便有“咏物”与“咏怀”统一的论述,而诉及王国维的作品,其间更有关于“造境”与“写境”统一的论述。
1.“造境”之中有“写境”“造境”之中有“写境”亦是表现之中有再现。
一代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第七封印》是其表现艺术的扛鼎之作,其中饱含创作者对生命、死亡以及宗教的反思与思忖,甚至有“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拷问,但作品亦展现了英格玛伯格曼所生活的时代及时代背景下的现实生活状况,创作者节选了生活的片段加以提炼和改造,进行艺术创作,这当中纳入了人的主观意识,即选择的是这一段而非那一段生活。
这便是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结合;而阿伦·雷乃的帧幅流淌中也充分展示了内心的诘问之词,在《广岛之恋》中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亦看到那个战争年代,曲折苦难的社会状况。
这当中既有创作者的主观加工创造,同样也是对客观片段的详实刻画。
2. “写境”之中有“造境”“写境”之中有“造境”亦是再现之中有表现。
老舍笔下的《茶馆》向我们逼真再现了清末年间、军阀割据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个动荡不安社会状态下普通老百姓的多舛命运,虽然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再现与描摹,但亦有作者内心情感的倾注与宣泄,表现出了老舍对于时代、对于人民、对于社会的同情。
而诸如此类的示例不胜枚举。
总之,没有完全脱离现实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亦没有机械复制而不投入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枯燥无味的作品。
二、侧重性由于艺术门类及传播媒介的差异性,导致了艺术对再现和表现各有侧重。
艺术的力美化人生艺术创作的乐趣优秀范文
![艺术的力美化人生艺术创作的乐趣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c5f09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9.png)
艺术的力美化人生艺术创作的乐趣优秀范文艺术的力量:美化人生,创作的乐趣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是一种能够与人的情感联系紧密的创作形式。
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人们可以借助美的力量,探索生活的意义,赋予生活以美的价值,提升自我修养,同时也能够获得创作的乐趣。
本文将从美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如何美化人生,以及艺术创作所带来的乐趣。
一、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艺术作为一种具有表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追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与价值:1. 美的感受与表达: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形式、色彩、音乐、文字等手段,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无论是绘画中的色彩斑斓、雕塑中的自然流畅、音乐中的和谐旋律,亦或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之美,都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美的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2. 情感的宣泄与抒发: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外化,也是人们情感的共鸣。
无论是追求理性的思考、表达爱恨情仇,亦或是对社会问题、人生哲理的反思,艺术作品能够让人们得到情感上的宣泄与抒发,从而有效地调节情绪,化解心理压力。
3. 人文情怀的传递: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体的情感表达,更是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类历史、人性弱点与美德的小说、散文等,能够激发人们的同理心和共情力,加强人际关系,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二、艺术如何美化人生艺术美化人生并不是一味地将现实世界描绘成美好的样子,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选择和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风景背后的美和人性的光辉。
1. 浸润心灵的审美享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琐事与压力而疲惫不堪。
而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一部电影、一首音乐时,艺术作品能够给予我们独特的审美享受,使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与放松。
2. 启迪思维的智慧之光:艺术作品常常通过一种鲜明的象征性表达方式,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真善美。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剖析与思索,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个体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促使人们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问,达到智慧的启迪与提升。
如何理解“美是形象的真理”? 撰写:万东平
![如何理解“美是形象的真理”?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3692971667ec102de2bd89f7.png)
04试题:如何理解“美是形象的真理”?(破题:该题目谈的是艺术的本质问题;首先,艺术需是可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体形象。
其次,其包含了美的真理。
)撰写:万东平美在形象,美在真理。
“美是形象的真理”源于美学大师李泽厚的《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美在理念”的表达。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在形式”。
就此,笔者将从美的形象与美的真理两个方面浅谈这一美学话题。
一、美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形象,此为关乎美的形象。
艺术需要依托令人喜爱、令人愉悦的形象来使人获得更为直接的刺激和享受,正如李泽厚所说,美是按照合美的目的性与合美的规律性创造出来的。
我们以诗歌为例,王昌龄有“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的诗句,诗句影射了班婕妤失去皇帝恩宠后的状况,同时,诗句文字的编码美也呈现出来,句句无关于情,却句句道情。
这种含蓄生发出了美感,既表达了意思,还借助诗句这一外壳,以美的形式、美的节奏、美的编码、美的意蕴展现出来,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滋味”。
寥寥数字,就将班婕妤形象的塑造的淋漓尽致。
凭借这一形象我们进而才可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再如我们熟知的阿Q,在他的身上既有农民憨厚质朴的一面,又有落后麻木的一面,性格个性鲜明的同时又具有复杂性,如果鲁迅仅仅讲述阿Q,而不将其细节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又如何能够了解阿Q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呢?,由此亦可见得,美必须要依托于具体的形象的而延伸展开。
二、美的内在本质是一种真理,此为关乎美的真理。
孟子曾言“充实之谓美”,意思是将仁义之善举贯穿于人格,并将其以美的外在展示出来。
我们仍以诗为例,杜工部有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字里行间尽是杜甫对于人民的深切关怀,对于国家和政治的关怀,这样高尚的品质便是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到的精神质素。
《茶馆》纵横半个世纪,作者在作品中却选取了太监娶妻、两个逃兵合娶一妻等事件展开故事,却没有选取王利发如何吃饭睡觉等场景进行叙述,归结其因,是因为前者更利于表现社会濒临瓦解的本质面貌,这才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体现,而吃饭睡觉这类琐事在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并非《茶馆》所反映时代独有。
有人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人说“审美日常生活化”,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有人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人说“审美日常生活化”,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2db614f628ea81c758f57853.png)
09试题:对于现当代的艺术生产趋势,有人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人说“审美日常生活化”,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论生活与艺术的双向渗透现象人存在便有求美求知的需要,审美亦是。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由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
是指审美活动超脱于纯艺术的范畴和界限逐渐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逐渐消除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鸿沟。
这一观点包含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两个部分。
笔者将从这两方面着手,浅析艺术生产现状。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
随着19实际工业化的到来以及设计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尝试越来越多的将生活与审美结合。
“日常生活审美化”为生活的艺术化,艺术源自生活,但又有高于生活的部分,这就意味着在艺术生产中,人们将高于生活的那部分审美的认知与态度引入到日常生活中来。
我们所接触到的艺术品如电影、广告、绘画、造型艺术、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甚至蔓延到美容美发美甲等上面。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经由美化处理后便有了超出其实用性之外的感官享受;我们的家具、装饰品中都凝结了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形态,除了对一个椅子、茶几、写字台提出实用这一基本的要求外,还希望看到其外在所具有的美感、设计感,并且希望这一美感与设计感符合个人审美的目的性与个人气质。
由此,生活中处处有着审美化的雕琢,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日常生活的路径和审美范畴。
生活的艺术化为我们带来了益处,但其中的弊端亦清晰可见,由于对外在美的追求,人们极大的忽视了文化性和内涵性。
此外,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和诱导下,文化认知与教育受到了审美的碾压和抑制,人们开始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娱乐游戏功能。
二、审美日常生活化。
艺术摘掉其厚厚的粉饰,挣脱束缚,贴近人们的生活。
艺术被人创造,说到底,也是人的“回归”,即从高雅的阳春白雪回归现实生活,并将这一理念注入艺术生产之中,使艺术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有距离的模样,而是用艺术的方式更全面的表现生活,这亦大大拓展了艺术的范畴,实现雅与俗的碰撞与结合。
总结艺术功能
![总结艺术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6dc6d8c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5.png)
总结艺术功能引言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艺术形式。
本文旨在总结和探讨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表达功能、传播功能和启发功能。
这些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本身,还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审美功能艺术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来源,能够提供美的享受和感受。
通过艺术品的观赏,人们可以感受到美和情感传达。
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纹理和结构等元素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平静、振奋和激励等情感体验。
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仅是观众的享受,也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表达方式。
表达功能艺术是艺术家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通过艺术作品进行表达和传递。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可以传达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艺术的表达功能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是观众通过艺术作品理解和感受的渠道。
传播功能艺术作为一种传播和交流的方式,可以跨越语言、文化和地域的界限,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展览、演出、文化交流等方式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
艺术的传播功能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
艺术作为一种非语言形式的交流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启发功能艺术作为一种启发的力量,可以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获得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往往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和思考,并引发社会和个人的变革。
艺术的启发功能帮助人们审视现实、反思历史,并提出对社会、人类和个体的问题和挑战。
结论总结来说,艺术具有审美功能、表达功能、传播功能和启发功能。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够超越文字和语言的限制,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心灵。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灵感的源泉。
通过欣赏和参与艺术,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培养想象力、提升情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简述戏剧艺术的特点 撰写:万东平
![简述戏剧艺术的特点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301d6c6233687e21af45a97d.png)
12试题:简述戏剧艺术的特点撰写:万东平“艺”彩纷呈的戏剧世界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其独特之处,又有着其它艺术门类的共性。
笔者以为戏剧对电影等诸多艺术有着启发性及深刻的影响,笔者将从以下诸多方面进行浅析。
一、戏剧综合性特点。
戏剧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戏剧往往从文学中获得创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既从文学中来,又以文学写就,剧本、台本的优劣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出“戏”之成败;另外,戏剧亦有唱、念、做、打等动作性的表演成分,正如黑格尔所说:“能把人的性格、思想、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因此,戏剧还是一门关乎动作的艺术门类,无论是任务动作的动态感,还是剧情运动、人物情感运动皆为运动状态;此外,戏剧还高度集中杂糅了音乐、建筑、舞蹈、舞台美术、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其综合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戏剧视听特点。
戏剧是演员表演角色给人看的艺术,受众通过眼、耳获得感官刺激,这一“刺激”作用于心灵和灵府,从而影响和宣泄受众的情感;戏剧艺术亦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呈示,戏剧中的表演、音响等均与观众的眼、耳等感官接受不可分割,听觉与视觉亦是戏剧重要传达媒介和手段。
我们在欣赏《哈姆雷特》时,正是通过眼睛和耳朵接收来自舞台上演员的信息后,与脑中“我的”情感体验发生关联,并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三、戏剧虚拟性特点。
戏剧是演员进入角色的世界,经由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构思、情感传达而达到艺术表现的艺术形式,这当中具有“约定俗成”的假定性,即观众知道,舞台上的人是在表演一个角色,而演员亦知道自己是在演戏,在肉体上并非是角色本身,即便是达到与“角色”的“心有灵犀”或“情感交融”也是一种辅助表演方式。
这一方式使得观众与演员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可以做到审美无功利,又能够与戏剧中所表达情景相契合、交融,使得戏剧更具艺术美感。
即便是西方出现的现代演剧学派也依然未能割断戏剧的虚拟性纽带,无论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表演学派,在表演中要求演员达到物我高度合一,角色与演员的高度统一,亦或是布莱希特的演剧体系,即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间离”感。
“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什么用处。”结合这句话及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什么用处。”结合这句话及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ed1f1710eefdc8d376ee325a.png)
10试题: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什么用处。
”结合这句话及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艺术本质及价值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无用之用——论艺术审美无功利与功利正如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甚至创造不出一个可以吃的苹果来。
”文学、艺术同样无法创造出直观有用的实物来。
诚如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木匠眼中,古松是制作家具的素材,对于植物学家来说,则是松树的科属判断,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品格象征。
莫言的话并非是说艺术、文学没有用,而是这种有用往往不是直接的、外显的,而是间接的、内隐的。
笔者将从艺术的无功利和艺术的有功利两个方面加以浅析。
一、艺术的无功利所谓的无功利是从物质的、实用的角度来看的,这是指艺术家在实践中无法创造出直接可观的、实在的东西。
而艺术是关于人的精神和情感、意志、认知的反映,通常来说,我们看到一棵松树可以想到它的主动用途,比如制作家具、用来烧火等等,但艺术世界的松树却没有这样实际的功能。
艺术的作用不会像科学技术那样对人类社会产生直接的、功利变化作用,它往往是思维的、间接的作用于人。
比如肖斯塔科维奇指尖流淌的音符虽然不能创造出实际之物,但其作品《第七交响曲》却极大的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当时演奏这一乐曲的音乐家们因为这首曲子的激励纷纷走上了战场,虽然最终全部阵亡,但音乐中所焕发出的力量却鼓舞后世无数。
再如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正是长期浸淫于斯特林堡与易卜生的艺术佳作中,才创造出了《天边外》这一优秀作品,并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艺术的无功利不等于艺术没有用,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审美无功利常常被看做是德国美学家康德美学的主要特征,他认为艺术是超脱一切的,与各类功利无关,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人们应该为艺术而艺术。
鲁迅也曾提出“不用之用”的观点,表现了他对艺术社会作用的深刻理解,这一点与国学大师王国维趋同,即,“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
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
![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https://img.taocdn.com/s3/m/a82af91e0c22590103029d02.png)
01试题:结合实例,简述艺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关系。
撰写:万东平“造境”与“写境”——论艺术创作的表现与再现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作《人间词话》中便有“造境”与“写境”的论述,是对于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的集中探讨。
笔者以为,再现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关照与反映,而表现则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与抒发。
笔者将从二者的统一性、侧重性与流变性三个方面展开一一摅论。
一、统一性清代美学家刘熙载关于再现与表现便有“咏物”与“咏怀”统一的论述,而诉及王国维的作品,其间更有关于“造境”与“写境”统一的论述。
1.“造境”之中有“写境”“造境”之中有“写境”亦是表现之中有再现。
一代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第七封印》是其表现艺术的扛鼎之作,其中饱含创作者对生命、死亡以及宗教的反思与思忖,甚至有“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拷问,但作品亦展现了英格玛伯格曼所生活的时代及时代背景下的现实生活状况,创作者节选了生活的片段加以提炼和改造,进行艺术创作,这当中纳入了人的主观意识,即选择的是这一段而非那一段生活。
这便是表现与再现的完美结合;而阿伦·雷乃的帧幅流淌中也充分展示了内心的诘问之词,在《广岛之恋》中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亦看到那个战争年代,曲折苦难的社会状况。
这当中既有创作者的主观加工创造,同样也是对客观片段的详实刻画。
2. “写境”之中有“造境”“写境”之中有“造境”亦是再现之中有表现。
老舍笔下的《茶馆》向我们逼真再现了清末年间、军阀割据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个动荡不安社会状态下普通老百姓的多舛命运,虽然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再现与描摹,但亦有作者内心情感的倾注与宣泄,表现出了老舍对于时代、对于人民、对于社会的同情。
而诸如此类的示例不胜枚举。
总之,没有完全脱离现实而创作的艺术作品,亦没有机械复制而不投入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枯燥无味的作品。
二、侧重性由于艺术门类及传播媒介的差异性,导致了艺术对再现和表现各有侧重。
娱乐功能——精选推荐
![娱乐功能——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3deaa0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c.png)
一、定义理论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快感,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看电影、听音乐、赏戏剧、看展览,主要都是为了休息和娱乐,少有为了获取知识或得到教育。
但是,我们过去的不少艺术理论却有意回避或忌讳谈论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而事实上,艺术作为一种与哲学、政治、宗教等并存的意识形态,其娱乐性恰恰是一大独特之处。
艺术使人们得到快乐,并参与艺术家的创造。
这种特殊的快乐是一种伴随着艺术的所有功能,使其别具色彩的精神享受。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
贺拉斯更是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诗歌要有韵律的魅力、戏剧要有情节的趣味,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中国《乐记》中道:“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可见,艺术带给人快乐,而不同心境、不同修养的人,在艺术中所得到的快乐是不同的。
二、表现艺术的娱乐功能,首先表现在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艺术作品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使其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例如,欣赏镜头语言浪漫唯美的电影在本能上就是一种享受,《天使艾米丽》法国诗意电影的画面风格,以及置入电影人物中间使得观众如临其境的镜头特色,以轻松诙谐又不乏苦涩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理想的巴黎、理想的女孩以及理想的幸福,给观众垒砌了一个一尘不染的境地。
这些美好的镜头美好的意象以及美好的心愿,怎么可能让人赏心悦目?艺术家在创作中一样,艺术欣赏者自由自觉地进行艺术欣赏,在欣赏过程中也同样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沉醉在艺术天地中流连忘返,获得极大的无功利的满足和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精神享受给人带来的愉悦超越了物质享受。
艺术娱乐功能的另一个方面,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
如何理解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多种社会功能
![如何理解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多种社会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27046100240c844768eaee30.png)
如何理解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多种社会功能艺术作品是我们伟大的艺术师,经过了一系列呕心沥血的创作,灵感,加工,再创造所产生的一些富有灵魂色彩充满灵性的艺术品。
艺术既然是具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但这种反作用,并不是直接为社会提供物质成果,而是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作用于社会生活。
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四种。
其中以认知功能为基础、教育功能为主导、娱乐功能为动因、审美功能为表现形式。
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通过审美功能而得以实现。
一、艺术作品的认知功能是指人们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认识真理,认识人生,提高观察生活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艺术作品越真实深刻其认知功能就越大。
欣赏者往往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认识到它们所描写时和国家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性格鲜明多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我们的生活视野。
比如我们中国国宝级文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再现当时北宋时期的建筑,民生风俗。
让我们见图真切感受当时文化风俗。
提高对北宋人民生活的认知。
也可以从京剧《霸王别姬》中,了解到距今两千余年前楚汉相争的斗争生活。
所以认知功能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我所理解的就是它不仅帮助人们深刻认识了生活,而且还教育人们怎样地对待生活,改变人们的人生态度,净化人们灵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这些潜移默化的教导人们美化着自己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德操守等使我们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激励人们积极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优秀之处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画面,而且还在于它体现了艺术家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功能。
艺术娱乐化总结与反思报告
![艺术娱乐化总结与反思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4b390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0.png)
艺术娱乐化总结与反思报告引言在当今社会,娱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娱乐化的影响。
艺术娱乐化是指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将原本高雅艺术作品转化成具有娱乐性质的形式。
本文将就艺术娱乐化的现状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提出对策。
现状总结艺术娱乐化在近几十年来呈现出愈发明显的趋势。
电影、音乐、绘画等各个艺术门类纷纷推出以娱乐为导向的作品,以迎合大众的口味。
艺术娱乐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电影中热血打斗场面的频繁出现,音乐中追求简单易懂的歌词和曲调等等。
娱乐化的作品更容易受众多,获取更高的票房或点击量,因此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艺术娱乐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娱乐化过度可能导致艺术品的质量下降。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一些本应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艺术作品变得平庸和肤浅。
其次,艺术娱乐化可能使观众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和欣赏力。
过于频繁的刺激和快节奏的节奏可能让人们对于缓慢、沉思和深入的艺术作品失去了兴趣。
此外,娱乐化也可能助长肤浅的审美趣味,使人们在选择艺术作品时更加趋向于表面的刺激和流行感。
反思与对策面对艺术娱乐化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深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要保持对艺术的尊重和理解。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其内在的价值不容忽视。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于高雅艺术的兴趣和追求。
其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培养年轻一代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艺术家们也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创新和探索更深层次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平衡点,将娱乐与艺术结合起来。
娱乐化的艺术作品可以成为吸引观众走进艺术殿堂的桥梁。
通过娱乐化的形式,将高雅艺术带给更多的人,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欣赏艺术的内涵。
例如,艺术电影可以既包含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又具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
艺术的功能与价值
![艺术的功能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5f947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8.png)
艺术的功能与价值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和娱乐,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功能与价值。
艺术可以引发思考、传递情感、探索人类经验,并且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艺术的功能与价值,从它在教育、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和个人心灵成长等方面展开。
I. 艺术在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艺术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艺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绘画课上,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表达他们独特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创造性的过程可以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其次,艺术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是情感的载体。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智力和情商。
这对于他们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此外,艺术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化的传统和特点。
他们将学会欣赏和鉴赏各种艺术作品,提高审美品味,并培养对美的追求。
II. 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与价值艺术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帮助人们记住过去、了解现在并为未来铺路。
通过艺术形式,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例如,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风俗。
音乐、绘画和文学作品也承载着文化的记忆和智慧。
艺术作品通过世代相传,保留并传承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此外,艺术还能帮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作为一种语言的形式,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人们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III. 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价值艺术对社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贡献。
首先,艺术是社会变革和创新的催化剂。
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源于艺术家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他们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唤起人们的思考,并激发社会行动。
艺术的娱乐功能
![艺术的娱乐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b4dc933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d.png)
艺术的娱乐功能以艺术的娱乐功能为标题,我将探讨艺术在娱乐方面的重要作用。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带来美感和情感共鸣,还能提供愉悦的娱乐体验。
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无论是欣赏一幅优美的画作、观看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还是欣赏一首动人的音乐作品,艺术作品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带来愉悦的感受。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烦恼,享受美的享受,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艺术作品可以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从而产生个人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这种想象空间的开放性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一种引人入胜的娱乐形式。
观众可以沉浸在作品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
艺术作品还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表达艺术家的观点和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观众可以从作品中获得启发,思考生活的意义、人类的情感和社会的问题。
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内心的触动。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艺术还可以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媒介。
艺术作品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娱乐,也能够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话题。
观众可以通过讨论艺术作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
艺术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艺术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思考和探索欲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艺术的娱乐功能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艺术的娱乐功能,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与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试题:谈谈你对艺术娱乐功能的理解。
撰写:万东平
艺术之所以以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因其具备美的特质与质素,这些美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诸如耳、眼、身等感官享乐,也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满足。
笔者以为对艺术娱乐功能这一问题应以辩证的方式去分析和看待。
我们既要认识到艺术娱乐身心的益处,也要力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度的把握。
一、正视娱乐功能
我们应正视艺术的娱乐功能,并从中汲取出美的灵魂来。
听嵇叔夜之《广陵散》我们获得听觉与心灵的享受,无声之处胜有声,从零散的音符中,我们听得“大音希声”的境界来。
观宋人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我们获得视觉与心灵的空灵美感,由实生虚,虚实相生的勾勒中,我们观得“大象无形”的意蕴来。
凡此种种皆给人以感官享受,使人从“禁锢”与“压抑”中解放出来,这也是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与作用所在,先秦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中就明确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这亦是对艺术娱乐功能的解读。
再如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观,贺拉斯意为将教育放置在娱乐中进行,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与吸收,以《富春山居图》为例,若是单单赏画便很难从中读出什么“乐趣”来,倘若将《富春山居图》以3D动态画面呈现出来那便“趣从中来”了,仿佛山明朗了,风吹树叶沙沙,水声也渐似从画中流淌出来,这便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实在的美感。
再将画中的各类题跋一一品读,其画的“滋味”亦立刻从画中浮动出来了。
因此,我们从艺术中获得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消除了劳苦工作中所产生的疲倦。
二、保持“度”,防止娱乐过度
正如马克思的量变质变理论,艺术中的少量摄取往往使人精神倍增,若是量多,便有使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的可能,只停留在肤浅的感官享受而疏于灵魂的滋养就会带来弊病。
早在古代,人们便意识到了过度娱乐的危害,于是有了《乐记》中“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的文句。
再溯及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有了反娱乐化审美
的倾向,那些柏拉图“理想国”中易让人沉溺感官享乐的诗被清除,剩下的都是真正滋养灵魂培养高级情感的诗。
现今的电影艺术中,往往过于追求所谓的“大场面”,这些看似“大”的场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人的感官享受被极大的满足,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人们仅仅停留于“大场面”之上,反而少了对于精神内涵的思考,这样的“娱乐手段”无疑会稀释观众的注意力。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封面上所展示的那样,没有大脑,没有思考的娱乐方式将会极大促使文化灭亡的厄运。
艺术娱乐不应只有“知”与“情”,而是应该兼含“知、情、意”,并利用艺术作品中那些美好的“意”去激发人们改造世界的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艺术的娱乐功能,以客观辩证的方式来判断艺术的娱乐性。
全文共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