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5孟子两章》 (1)
新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25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69张ppt))
![新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25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6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c23c1542e3f5727a5e9622b.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告子》
题目的意思是:忧愁患难使人生 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 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 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 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同“弼”,辅佐。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通假字。
• 曾同“增”,增加 • 曾益其所不能。 •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衡于虑。 • 拂同“弼”,辅佐 • 入则无法家拂士。
2、词类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使动用法: 1、苦 : 使……痛苦
2、劳:
3、饿:
使……劳累
使……饥饿
形容词
4、空乏: 使……贫困缺乏
6、忍:
7、动:பைடு நூலகம்
使……坚韧
使……惊动
动词
⒈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⒉饿其体肤。 使他受饥饿之苦 ⒊空乏其身。 使他受贫困之苦 ⒋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⒌所以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 性情坚韧起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b91f72a5e9856a561260de.png)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25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下册25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鲁教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ae6ffb9e69dc5022aaea00c6.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2)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3)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情感与价值观: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教学过程:1 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
2 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法家拂士曾益(2)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 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
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生死5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1)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2)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
语文:第25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教版八
![语文:第25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教版八](https://img.taocdn.com/s3/m/b6017e024b35eefdc8d333fd.png)
8、入则、出则 (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
译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工 作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 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 用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 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 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 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 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释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 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 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
正方: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八年级下册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4fed37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6.png)
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如下: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
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https://img.taocdn.com/s3/m/bdaeeff133d4b14e8524684c.png)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 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 么还要写第4段?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阐 述 论 点 的 方 式
以战争中的情况 作为事例,强调 人和在战争中的 重要性
攻方败 战例一: 守方胜 守方败 战例二: 攻方胜
(天时)不 (地利)如 层 (地利)不 进 (人和)如
结论
类推出人和在治 国中的重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文 中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举了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破的例子 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
为了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文中采用 了怎样的方法? 举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 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 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这一例来论证“地 利”亦难比“人和”。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 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 “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 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 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 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 遍,听课文录音。 2.对照书下注释,独立思考(同 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 些古今异义词)
注意下列排比句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966c3b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c.png)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知识: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课时安排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年月日星期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了《曹刿论战》,那么鲁庄公何以战呢?我们知道司马迁的伟大,那么他何以成才呢?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二章》。
二、展示目标了解作品,解题;朗读课文(重点),了解内容。
三、实施巩固(一)解题《孟子》及孟子。
书P125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诵。
1、标句序。
师:为了便于后面的学习,请同学们给文章标上句序,好吗?2、分男、女生读课文,一组读①、⑤—⑨句,一组读②—④句,让学生自由选择要读哪一组。
男生读完后女生评价,女生读完后男生评价。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5孟子两章》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5孟子两章》word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1d4ecce5b9d528ea81c77963.png)
25、《<孟子>两章>教材分析:《<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了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事,又从正反两方面说叫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人和”“得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忠”的时代意义。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孟子的简介。
2、教师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盂了>两章>,了解盂了的治国理想,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指名学生朗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两章》复习课件ppt课件
![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孟子〉两章》复习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70fcc5866fb84ae45c8dd2.png)
重点解词: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使人民定居下来不外迁; 凭借、依靠; 划定; 界限; 巩固国防; 威慑天下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实行仁政;不实行仁政;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极点;通“叛”,背叛归;顺、顺从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存发展;因为;萎靡死亡
重点句翻译: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因为)忧患使人或国家(振作)生存发展,(因为) 安逸享乐使人或国家(安于现状)萎靡死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指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时),一 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受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身体 承受饥饿,使他资财缺乏,(用以上种种)行动扰乱 他的作为,用来使他的心受到触动,使他的性情坚忍 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分论二: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由作战角度引入治国角度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从理论上论证中心论点。
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
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失道 者寡助
课文结构: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 兵器
养鱼池
池塘 可汗大点兵 士兵
兵革非不坚利 甲衣
马革裹尸 技术变革
兽皮 改变
委而去之 委以重任
放弃 委托
委而去之 相去甚远 去向不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孟子》两章教案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孟子》两章教案 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a55404336c1eb91b375d19.png)
《孟子》两章【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3.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1.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课件显示)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多媒体课件显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八年级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孟子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a25c5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9.png)
八年级孟子二章知识点《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它以孟子思想为主线,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修身、立德、为政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其中,孟子第二章是《孟子》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其内容涉及到人性、天命、修身,这些都是古代士人所关注的问题。
首先,人性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意味着人性本身是良好的,是拥有良知、仁爱、正义等美好品质的。
但是,这些美好品质必须要被激发才能发挥出来。
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为中国传统思想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对人性、自由、自由意志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质疑和反思。
其次,孟子关于天命和修身的思想也是孟子第二章的重要内容之一。
孟子认为,人皆有天命,我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天命,就必须要有完善的道德品质。
这就是“修身”的含义。
而“修身”的关键在于“止于至善”、“致良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给出正确的评价,从而不断追求心灵的完善和升华。
此外,孟子还强调,人性的养成必须要在社会中实践。
他认为,卫国和民生是事业的根本目标,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此外,孟子还强调“诚”这一品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诚、坦率、直白的态度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孟子第二章中还提到了孟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仁”。
孟子认为,仁是人性的发挥,亦是道德的源泉。
他强调仁是一种情感化的亲和力,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和举止。
只有以仁为核心的情感能够扩大,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优美,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和成长。
总的来说,孟子第二章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修身、道德境界等方面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古代后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这些思想也对我们当代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需要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坚持对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和提高,注重与他人的真诚沟通和交流,不断实践“仁”的理念,从而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孟子两章》课件 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孟子两章》课件 新](https://img.taocdn.com/s3/m/a17ef64980eb6294dc886c02.png)
论点 是什么
论证 为什么
结论 怎么样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事实 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论据 守方失利
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
战争需 要人和Βιβλιοθήκη 域民……道理 论证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 要人和
得道多助→顺 顺攻畔 施行仁政 失道寡助→畔 战必胜 才能人和
• 请同学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 遍,然后我们再来讨论问题:
●
使……稳固
●
●
险要 震慑
•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治国之道(● 的指●人施行违仁放背政● 弃道)义
•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少●
到● 极●点内外通亲叛代戚●,失●背道叛者
•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
支持
●
●
●
归附 用助、词拿,不译
•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
●
归附对的统力治量者指和众有叛亲才离德者之人的通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帮“助仁、政支”指持违背道义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
孟子用“天时”“地
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
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
主观条件。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周而围,助方词圆●内,●f城ú的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文字素材1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文字素材1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b056fbad51f01dc281f1fc.png)
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1)不成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长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4e842b7e561252d380eb6e87.png)
课 • 1.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 法 堂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助词“的” 练 ( ) 代词,指代“小城” 习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 代词,代那座城池 3)委而去之 ( ) 动词“到” 4)寡助之至( ) 代词,代指“失道”“寡 5)亲戚畔之 ( 助之至”的人 )
•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1) 亲戚畔之 畔 叛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 增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弼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衡 横 __通___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 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 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 的散文专集。
文章第三段运用什么句式? 有什么效果? 答: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 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
问题互研:【四】
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 什么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再次 强调“地利”不足恃。运 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 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 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 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 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 而登上了相位。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使动用法, 在 指示代词,这。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饥饿。 使 …… 劳累。 kò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违 使……扰 用来(通过 使……贫困。 乱。 那样的途径 背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来……) 使他的心惊动,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面)和(反面)
3.本文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4.试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提出论点,即以战争中 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 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 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再次寄出上自然得出“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 题。该篇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基础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quǎn)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yuè)
(gé)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fú)
行拂乱其所为(bì)
法家拂士
(zēng)
曾益其所不能
(1)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 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 田地、田间。畎,田间小沟。 (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因以 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 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 土用的杵。 (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
路(多指军队);讨伐。) (古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今义:敌对的国家)
返回
研读,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过,渡句赠,仪承器上所启不下,能由。上文论据举证自然得出论点。“是人”指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表承接 的连词,可不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的连词,可不译
管夷吾举于士 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名词,狱官 ----名词,贤士
生于忧患
----介词,由于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介词,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在
征于色
古今异义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2.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显露征兆。今义:走远
从正面说明忧困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从亡反,面然论后证知,生国于家忧若患无而忧死患于则安“乐国也恒。亡”。 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亦是警策之语,引人深思。
思考一:这一段主要论述了作者的什么观 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述的观点是:人常常处于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 家若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 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 正一反,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内涵,体会磨难困苦对个 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整体感知 作孟者子简(介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
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 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 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 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 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22 《孟子》两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 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可在此以 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 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 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让 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文章去寻找答案。
思考二:“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这几句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 么观点。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生动形象地 描写了担当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 磨,从而表明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一个人坚强 以的上意为志第和一毅部力分,:能举增例加论一述个人人才担是当历大经任磨的练能而力成。长起来的。
(4)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 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 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 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 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6)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 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
(18)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扰。 (19)衡于虑:心虑受到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20)作:奋发,指有所作为。 (21)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 色上。征,征验,表现。色,脸色。 (22)发于声:指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23)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 他。喻,明白,知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些列 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 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显而易见,起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 纳推理法。
返回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列举事例、正反面对比论证说明了忧患 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 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 而获得成功。
作品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朗读课文
听音频,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13)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行,指每一行为, 每做一件事。拂,拂逆,违背。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意即愿望。 (14)所以:用这些来…… (15)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忍,使……坚忍。 (16)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能力。曾,通“增”。所不能,指原先所 不具备的能力。 (17)恒过:意思为经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进一步体会其艺术特 色,加强文言积累。
退出
1 学习目标 2 整体感知 3 研读课文 4 重难点解析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 词类活用现象;反复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培 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对比、排比 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的特点;
上述六人及与他们相似的其他人——从个别推及一般。
思考一:这一段中所列举的舜、傅说等六位 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开篇列举这些事例有 共同点何:作在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 业。 作用:首先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摆出典型、有力的证 据,再据此得出结论,提出看法,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
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弼,辅佐
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1.劳其筋骨。译: 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2.饿其体肤。译: 使他倍受穷困之苦
3.空乏其身。译:
使他的行为错乱颠倒不顺畅
使他的心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4.行拂乱其所为。译:
5.动心忍性。译: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征于色,发于声
国恒亡 国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兴起,被任用 ----表露,表现 ----国家 ----国都 ----国防
以天下之所顺 以
所以动心忍性
----凭借 ----用来
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的连词,却 而
(7)任:责任,担子。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将要解 释。 (9)苦其心志:使他的心智困苦。心志,意志。 (10)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11)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人经受饥饿之苦,肌肤消瘦。 (12)空乏:贫困,资财缺乏。空,贫穷无才,穷。乏,缺乏,缺 少,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4)入:指在国内。 (25)法家拂士:法家,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 贤士。拂(bì),通“弼”,辅佐。 (26)出:指在国外。 (27)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邻国和外 来的祸患。 (28)生于忧患:忧愁祸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能够生存。 (29)死于安乐:安逸享乐的死亡。
通假字
返回
重难点解析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讲了怎样的一个道理? 第一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
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 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 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 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2.第二段作者由个人的角度上升到国家角度,说明 了什么道理? 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