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儒、道、法三家治国之争。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诸子百家对人生态度的把握和百家争鸣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出示《芈月传》剧照)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吗?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片段。(播放“诸子争鸣”的剧情)
同学们觉得视频中让你影响深刻的地方是什么?(百家争鸣)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我们中华文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涌现出了老子、孔子……等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别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当然电视剧不是真正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课堂,来看看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塑造了怎样的文化传统?
概念呈现: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过渡: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百家争鸣。……我们先看第一个篇章。
一社会状况篇——转型
——大动荡、大变革、大分裂、大发展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转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为什么能造就百家争鸣这样的思想文化盛况?
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材料一
材料二漫画(略)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材料三孔子讲学图
材料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司马迁《史记》
材料五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大发展)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动荡、大分裂、大变革)
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人们就社会时弊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各国为赢得争霸战争胜利也竞相招揽人才,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3.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4.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各国为争霸,竞相招贤纳士。原来属于贵族最低层的“士”地位上升,他们在剧烈动荡的社会里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他们驰骋于群雄纷争的历史舞台,凭借他们的才情和智慧,成为“百家争鸣”当之无愧的主角。
5.社会环境:学术环境宽松
孔子带着弟子们从鲁国出发,从55岁一直周游到68岁,向各国诸侯宣讲自己的思想,“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这说明了什么?——学术环境宽松。
其实这个时代周游列国,向诸侯宣讲自己主张的何止孔子。社会动荡时期,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绝对权威,往往学术环境相对宽松,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所以,正是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分裂、大发展”(出示关键词)这一特定的
时代背景造就了“百家争鸣”。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过渡:诸子面对这一社会状况作出什么回应?——诸子回应之“鸣”
二诸子回应篇——“鸣”
问题2: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根据导学案分成四个小组合作学习,分别归纳儒、道、法、墨四家的代表人物思想。)
学派代表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⑴政治:“仁”和“礼”;“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⑵教育:创私学;“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⑶文化贡献:整理典籍。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礼法并举;“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幻想“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
的人生哲学,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非乐、非命、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二诸子回应篇——“争”
——“碰撞”与“交流”
过渡:百家争鸣,主要还是“争”,诸子争的是什么?(改革时弊的方案),在“争”的过程中各家思想不断碰撞、交流。
问题3:归纳诸子百家“争鸣”的主要问题。
(就什么而争论?)
⑴“人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之“争”
材料一庄子认为,天与人“不想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岳麓版必修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二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
道家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
【深度拓展】道家和荀子的“天人关系”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天人关系”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和荀子都探讨过“天人关系”,显然荀子的“天人关系”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他们都认可自然规律的存在,但不同的是,道家认为要“顺自然”。但荀子却认为,虽然“天行有常”,但我们是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的,用今天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治国”之“争”
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