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缺乏将古代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难以体会古人的智慧;
3.对比分析能力不足,难以把握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容易产生误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梳理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为学生理解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奠定基础。
2.分析各学派代表人物:以PPT形式展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各学派的差异。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核心观念。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多拓展阅读资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以下设计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及时给予反馈,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1.故事导入: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思考。
2.提问互动:提出问题,如“你们认为古代智者的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何启示?”让学生发表观点,激发学生探讨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
3.视频展示:播放与诸子百家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代哲学的魅力,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2.创设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古代先贤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通过这样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升华。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完美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 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 教案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不同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教法学法】教法: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史。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稷下学宫的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

学法: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及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补充课本知识,更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当时历史。

2、分角色扮演诸子百家,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孔子图片(教师讲述)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孔子的伟大贡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去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析、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讲述,比较;问题探究、列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入新课:我们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对吧?《百家讲坛》大都讲的是国学,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说孔子,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

大家对于丹讲的《论语》一定不陌生,《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主要有仁、义、礼、智、信。

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
2.道家:讲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和“顺应自然”观念。
3.墨家:阐述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核心主张。
4.法家:介绍韩非子的“法治”、“权术”、“术数”等思想。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和包容不同思想观念的开放心态。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比较儒家和墨家在“爱”的观点上的异同。
3.分析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各学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儒家:强调仁爱、礼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对后世的文化思想和人生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分析各学派之间的思想异同,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
2.重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
4.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高一年级历史课题一、百家争鸣课型新授第一章第1课时总第 2 课时主备人冯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1、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导学案、课件、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单元解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学的兴衰。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发展,出现了新儒学—理学;明清期,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中天由此导入新课第一课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含义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第一节百家争鸣教案一.设计思路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能围绕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
简单地分析了教学目标,表述没有错误
教学内容欠全面,未能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选择(20)
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度,符合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单一,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需努力
教学媒体选择(20)
能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利用媒体,媒体整合恰当,有效地解决了重点、难点
选用的教学媒体恰当,对教学方法的支持恰当
对媒体的作用欠考虑,或没有很好地考虑媒体与方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设计(15)
针对目标,评价方式灵活
针对目标,以测验为主要评价方式
评价形式单调,对目标体现不准确合计得分
七、教学板书
八、教学反思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掌握儒家孟子与荀子的主要思想。
区分三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呈现三
展示写有老子言论的PPT,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图片文字
提出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思考理解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
掌握道家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流程】【导言】〖文科〗如何学好历史?一、自求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菩萨。

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菩萨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菩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教案1 精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1百家争鸣教案1 精品

1•1 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化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学习新课】一、百家争鸣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学派道家儒家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墨家墨翟儒家孟轲荀况道家庄周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孙膑吴起农家许行杂家吕不韦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2、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激趣导课: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当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时,文化、历史就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龙应台讲授新课:今天我我们就来学习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结合教材分析。

1、经济上,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

(课件演示相关内容)2、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

3、社会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5、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6、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时的各家学派学派:(一)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孔子(名丘,字仲尼)(1)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优秀教学案例1
2.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及其主要著作。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理解思想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思想及其影响。
4.故事导入: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孟母三迁”、“围魏救赵”等,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好奇心。
(二)问题导向
1.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阅读课文,提炼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5.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生的关爱,同时也展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这些亮点使本节课成为一节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的优秀教学案例,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家学派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分析,总结所研究学派的思想观点、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3.鼓励学生以PPT、手抄报、表演等形式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程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先秦诸子心怀天下、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对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已有一定的了解。

由于初中的知识积累额,对诸子百家思想也有一定的印象。

再加上高中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本课的学习,教师应该多提供一些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概述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 阅读史料,小组合作探究各学派不同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体会他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

五、重点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的原因。

六、重难点突破重点突破:教师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归纳各学派的观点,并以建言献策的方式展示出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材料阅读、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一举多得。

难点突破:播放视频,结合图片,让学生感知春秋战国这段历史,从而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七、学法教法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儒、道、法三家治国之争。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诸子百家对人生态度的把握和百家争鸣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导课:(出示《芈月传》剧照)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吗?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片段。

(播放“诸子争鸣”的剧情)同学们觉得视频中让你影响深刻的地方是什么?(百家争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在轴心时代里,我们中华文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涌现出了老子、孔子……等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别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当然电视剧不是真正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课堂,来看看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塑造了怎样的文化传统?概念呈现: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泛指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渡: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百家争鸣。

……我们先看第一个篇章。

一社会状况篇——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分裂、大发展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转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为什么能造就百家争鸣这样的思想文化盛况?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材料一材料二漫画(略)《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材料三孔子讲学图材料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材料五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大发展)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大动荡、大分裂、大变革)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人们就社会时弊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各国为赢得争霸战争胜利也竞相招揽人才,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3.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4.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各国为争霸,竞相招贤纳士。

原来属于贵族最低层的“士”地位上升,他们在剧烈动荡的社会里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他们驰骋于群雄纷争的历史舞台,凭借他们的才情和智慧,成为“百家争鸣”当之无愧的主角。

5.社会环境:学术环境宽松孔子带着弟子们从鲁国出发,从55岁一直周游到68岁,向各国诸侯宣讲自己的思想,“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这说明了什么?——学术环境宽松。

其实这个时代周游列国,向诸侯宣讲自己主张的何止孔子。

社会动荡时期,新的统治阶级尚未确立绝对权威,往往学术环境相对宽松,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所以,正是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分裂、大发展”(出示关键词)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百家争鸣”。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过渡:诸子面对这一社会状况作出什么回应?——诸子回应之“鸣”二诸子回应篇——“鸣”问题2: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根据导学案分成四个小组合作学习,分别归纳儒、道、法、墨四家的代表人物思想。

)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政治:“仁”和“礼”;“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⑵教育:创私学;“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⑶文化贡献:整理典籍。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礼法并举;“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幻想“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的人生哲学,追求精神自由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非乐、非命、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二诸子回应篇——“争”——“碰撞”与“交流”过渡:百家争鸣,主要还是“争”,诸子争的是什么?(改革时弊的方案),在“争”的过程中各家思想不断碰撞、交流。

问题3:归纳诸子百家“争鸣”的主要问题。

(就什么而争论?)⑴“人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之“争”材料一庄子认为,天与人“不想胜”。

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

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岳麓版必修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二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道家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

【深度拓展】道家和荀子的“天人关系”主张的联系与区别?“天人关系”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和荀子都探讨过“天人关系”,显然荀子的“天人关系”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他们都认可自然规律的存在,但不同的是,道家认为要“顺自然”。

但荀子却认为,虽然“天行有常”,但我们是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的,用今天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⑵“治国”之“争”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强弱如是其明矣。

——《韩非子》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德治、仁政法家:君主集权、法治【深度拓展】①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裂的局面,儒法道三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治国主张?A.道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它干出来的。

)→统治者就要“无为”(听其自然),薄赋敛、轻刑法。

→“为无为,则无不治”B.儒家:a.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所以要)重建社会等级秩序→“正名”:以“周礼”为准则,正定名分,即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本分、不越位、不僭礼→怎样实现“正名”?即“德治”,所以,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周代的礼乐社会。

b.孟子的时代,是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时代,所以,孟子不提恢复周代的礼制社会,他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即“仁政”,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待民→“民贵君轻”。

孟子的“仁政”也好,后来的荀子“礼法并举”也好,都体现了他们在为新兴地主阶级维护统治出谋划策。

C.法家:面对社会战乱,法家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用君主集权来结束诸侯割据,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是建筑在利害矛盾之上的,只有严刑峻法才能制止人民的反抗。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加强集权统治的要求,最符合诸侯富国强兵的要求,②我们能否一言断之,三家治国思想孰优孰劣?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是否适应时代需要之分,但是时代的发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老子、孔子的思想带有复古倾向,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自然被冷遇)→各家治国之道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是否都有其用武之地?→请以史实证明。

③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古代政治统治中地位和影响如何?⑶“人生态度”之争材料一士不可以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材料二庄子其人学识渊博,却鄙视功名利禄。

楚威王去请他出仕,庄子对楚威王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它的骨架标本一直供奉在庙堂里。

请问大王,对那只龟来说,它是愿意被做成标本供奉在庙堂里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水里游来游去呢?”楚威王就说:“按理说,它应该愿意活着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吧!”庄子说:“这就对了,我也愿意自由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呀!大王还是请回去吧。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深度拓展】①什么是“入世”?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学而优则仕”,是“弘毅”,是“兼济天下”,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话——“明道救世”。

这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

正因如此,才会有汉末党锢领袖李膺“欲与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才会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会有晚明东林党人的“事事关心”,乃至于到了现代仍振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