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2. 理解碳的四大常见化合物。
二、教学重点:
1. 碳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质;
2. 碳的化学性质;
3. 碳的常见化合物。
三、教学难点:
1. 碳的常见化合物的结构;
2. 碳的化学性质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炭、金刚石和石墨等碳的形态,复习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学习: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高、易燃烧、与氧气反应等;
3. 拓展:讨论碳与氧气的反应产物、碳的同素异形体等知识;
4. 运用:通过实验演示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碳的燃烧过程;
5. 巩固:学生自主观察和总结碳的常见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7. 总结: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常见化合物,强化学生对碳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
1. 实物展示:炭、金刚石、石墨等;
2. 实验:燃烧碳;
3. 多媒体教学:展示反应方程式、结构示意图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碳的环境意义。
六、作业:
1. 思考碳的重要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2. 小结碳的化学性质和常见化合物;
3. 搜集并分享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碳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2. 纠正学生错误观念,加深对碳化学性质的理解。
以上便是关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祝教学顺利!。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掌握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概念和性质2. 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3. 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4. 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
2. 采用实验法,演示单质碳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如石墨、木炭、氧气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服、实验安全帽。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石墨和木炭,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形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知识讲解2.1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如石墨和木炭的区别、单质碳的化学式等。
2.2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性质,如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等。
2.3 教师讲解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如与氧气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3. 实验演示3.1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3.2 教师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演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 学生实验操作4.1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
4.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单质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
5. 案例分析5.1 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碳素墨水的制作、金属的冶炼等,引导学生运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解答。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燃烧: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2. 碳的还原: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3. 碳的吸附:碳对气体和溶液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和还原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导管、烧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铜、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物理性质等。
2. 提问:碳有哪些化学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哪些化学性质?二、碳的燃烧:1. 实验演示:将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观察现象。
2. 提问:碳燃烧了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 讲解:碳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碳。
三、碳的还原:1. 实验演示:将碳还原氧化铜,观察现象。
2. 提问:碳是如何还原氧化铜的?了什么物质?3. 讲解: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如碳还原氧化铜。
四、碳的吸附:1. 实验演示:将碘酒滴在碳上,观察现象。
2. 提问:碳对碘酒有什么作用?这是什么现象?3. 讲解:碳的吸附作用。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化学性质。
2. 拓展: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等。
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初中化学(二碳的化学性质)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化学3.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 2 课时二碳的化学性质能力目标: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上第一部分一.碳的单质,本教案是第2课时,教材内容是二. 碳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
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本节课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并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澄清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原反应,说明碳有还原性。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主要教学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阅读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思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但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引入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可用于绘制字画。
初中化学碳教案
初中化学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碳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碳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导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碳?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自然界中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形式存在。
二、碳的物理性质(10分钟)1. 介绍碳的物理性质:黑色固体,不易导电,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强等。
2. 学生观察木炭,了解其物理性质。
三、碳的化学性质(15分钟)1. 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等。
2. 演示实验: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四、碳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15分钟)1. 介绍碳的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2. 演示实验: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生成碳酸钙。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操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包括木炭燃烧和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碳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碳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农业等领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碳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使学生了解了碳的基本知识。
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掌握了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吸附性。
2. 碳的燃烧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 碳的还原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4. 碳的吸附实验:观察碳吸附色素和异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碳的燃烧实验和还原实验的操作技巧,以及碳吸附作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碳的物理性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并进行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碳的燃烧、还原和吸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并探讨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课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 可燃性: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
2. 还原性:碳还原氧化铜,铜和二氧化碳。
3. 吸附性:碳吸附色素和异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1篇)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1篇)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1(854字)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二、碳的化学性质1.碳的可燃性,碳的化学性质。
点燃C + O2========C02(碳充分燃烧)点燃2C + O2========2C0 (碳不充分燃烧)2.碳的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
高温CuO+ C========2Cu +C02 ↑现象:(1)有红色固体生成。
(2)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高温CO2+C=======2C0三、化学反应中放热或吸热现象转化热能──→电能(如火力发电)、动能(如蒸气机)等四、小结: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氢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稳定可燃性点燃C + O2========C02(O2充足)点燃2C + O2==========2C0(O2不充足)点燃2H2 + O2========2H2O还原性高温C + CO2========2C0高温C +2CuO==========2Cu+C02 ↑点燃H2 + CuO========2H20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2(1614字)碳的化学性质之三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
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附1:课堂练习一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初中化学碳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碳的性质教案
主题:碳的性质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
2. 掌握碳的几种常见存在形态。
3. 熟练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1. 碳的基本性质。
2. 碳的存在形态。
3.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碳的共价键性质。
2. 碳的结晶形态。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化学世界》第三章。
2. 实验器材:白磁盘、碳粉、氧气气体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碳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碳构成的。
碳的存在形态也很多,学生知道碳有哪些存在形态吗?
二、讲解碳的存在形态:
1. 讲解碳的基本性质,包括碳的晶体结构和共价键性质。
2. 展示碳的不同存在形态,如纯碳、石墨、金刚石等。
三、查阅学习:
请学生查阅资料,找出碳的其他存在形态,并简要介绍其性质。
四、观察实验:
1. 将碳粉放入白磁盘中,点燃碳粉,使其燃烧。
2. 将燃烧后的碳粉放入氧气气体瓶中,观察其燃烧情况。
五、总结讨论:
让学生总结碳的性质和存在形态,并讨论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作业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其他存在形态及其性质。
2. 写一篇关于碳的作用和应用的文章。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碳的性质和存在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化学知识也有更全面的认识。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还原性、可燃性和吸附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碳的还原性:通过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等物质的过程。
2. 碳的可燃性:通过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碳燃烧产生的产物。
3. 碳的吸附性:通过实验观察碳对颜色、气味等物质的吸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碳的化学性质。
2.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氧化铜、氧化铁、澄清石灰水等。
3. 碳的吸附性实验材料:彩色笔、香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碳的基本概念,引出碳的化学性质。
2. 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的实验过程,分析碳的还原性。
3. 碳的可燃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碳的可燃性。
4. 碳的吸附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碳对颜色、气味等物质的吸附作用,分析碳的吸附性。
5. 总结与拓展:总结碳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化学性质。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观察结果、分析能力和问题解答。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七、安全与环保:1. 实验操作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2. 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处理,遵循环保原则。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主题: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目标: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氧化和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一、碳的燃烧
1.实验:将一块碳放在燃烧器中,点燃后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在氧气的作用下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能量。
3.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
二、碳的氧化
1.实验:将碳与氧气加热,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2C + O2 -> 2CO (一氧化碳); C + O2 -> CO2 (二氧化碳)
三、碳与氧气的化学反应
1.实验:将碳与氧气混合加热,观察其现象。
2.结果:碳在氧气中氧化生成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C + O2 -> CO
四、总结
1.碳在氧气中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燃烧和氧化。
2.碳的燃烧和氧化都是与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有助于理解碳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活动:让学生进行碳的氧化实验,观察其现象并记录下化学方程式,加深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还原性、可燃性等。
2.通过实验观察碳的化学反应,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碳的化学性质。
2.实验观察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难点1.碳的化学性质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碳的基本概念,包括碳的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很多碳的化合物?二、新课讲解1.碳的稳定性:介绍碳的化学稳定性,如石墨、金刚石等碳的同素异形体。
2.碳的还原性:讲解碳在高温下能将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的原理,如炼铁、炼钢等。
3.碳的可燃性:介绍碳在氧气中燃烧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观察1.实验一:将石墨和金刚石分别放入燃烧匙中,加热至高温,观察燃烧现象。
2.实验二:将木炭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观察木炭逐渐消失的现象。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碳的化学性质。
2.提问: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碳的化学性质与生活的关系: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碳纤维、活性炭等。
2.碳的化学性质与环保:介绍碳的化学性质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二氧化碳的固定、碳汇等。
三、实验观察1.实验三:将活性炭放入水中,观察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2.实验四:将碳纤维放入酒精灯火焰中,观察碳纤维的燃烧现象。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碳的化学性质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单质碳的基本化学性质,掌握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碳化反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碳的燃烧反应2. 碳的还原反应3. 碳的碳化反应教学难点:1. 碳的燃烧反应条件的理解2. 碳的还原反应原理的理解3. 碳的碳化反应过程的描述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纯净碳、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存在形式等。
2. 提问:碳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殊的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二、碳的燃烧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在燃烧匙中,用酒精灯点燃碳,观察燃烧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碳的燃烧声音、火焰颜色等。
3. 分析碳的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 O2 →CO2。
4. 讲解碳的燃烧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三、碳的还原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气,点燃碳,观察还原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烧杯内气体的变化、澄清石灰水的变化等。
3. 分析碳的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 H2 →CH4。
4. 讲解碳的还原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四、碳的碳化反应(15分钟)1. 实验演示:将纯净碳放入试管中,加热至高温,观察碳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碳化产物的形态等。
3. 分析碳的碳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CxHy。
4. 讲解碳的碳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碳化反应。
2. 提问学生:你认为碳的这些化学性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学性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碳的燃烧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2. 使学生掌握碳单质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碳的可燃性1.2 碳的还原性1.3 碳的稳定性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碳的氧化反应2.2 碳的还原反应2.3 碳的置换反应第三章: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1 碳酸盐的与分解3.2 碳酸的与分解3.3 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第四章:碳的氧化物4.1 一氧化碳的与性质4.2 二氧化碳的与性质4.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第五章:碳的卤化物5.1 碳卤化物的制备与性质5.2 碳卤化物的结构与命名5.3 碳卤化物的反应特点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碳的化学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点。
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
3.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碳的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碳的可燃性1. 介绍碳的可燃性概念。
2. 进行碳的可燃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可燃性原因。
1.2 碳的还原性1. 介绍碳的还原性概念。
2. 进行碳的还原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还原性原因。
1.3 碳的稳定性1. 介绍碳的稳定性概念。
2. 进行碳的稳定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稳定性原因。
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碳的氧化反应1. 介绍碳的氧化反应概念。
关于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概念:碳的元素符号、碳的原子结构、碳的相对原子质量等。
2. 碳的化学性质: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碳化性等。
3. 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等。
4. 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5. 碳的应用:碳素墨水、碳纤维、碳捕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基本概念、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单质和化合物、碳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探究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了解碳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3. 实验观察碳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4. 学习碳的单质和化合物: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等碳的单质,以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碳的化合物。
5. 碳的应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碳素墨水、碳纤维、碳捕捉等碳的应用实例,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学生活动:1. 自主学习碳的基本概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了解碳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2. 实验操作碳的化学性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并记录实验现象。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并能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1.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碳的物理性质,如碳的黑色固体、不易溶于水等。
2. 提问:你们认为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稳定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块木炭。
b. 指导学生用酒精灯点燃木炭,观察燃烧过程。
c. 引导学生讨论木炭燃烧后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2. 可燃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块石灰石。
b. 指导学生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产生的气体。
c. 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3. 还原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b.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气。
c.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2.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碳。
3.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2课时 碳的化学性质【学习目标】1.了解常温下碳的稳定性。
2.掌握不同条件下碳与氧气的反应。
3.掌握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认识碳的还原性。
【学习重点】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碳的还原性的实质和还原反应的含义。
【学习难点】理解碳的还原性的实质、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还原反应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碳的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①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O 2=====点燃CO 2;②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O 2=====点燃2CO 。
(填化学方程式)3.还原性:碳在高温条件下能够还原Cu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CuO=====高温2Cu +CO 2↑。
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碳的化学性质【引导自学】阅读课本P110,请概括出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6个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
2.碳的可燃性 ①氧气充足时:C +O 2=====点燃CO 2;(请写化学方程式)②氧气不充足时:2C +O 2=====点燃2CO 。
这两个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填反应类型)。
3.碳的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师生合作】观察教师演示P107实验6-2,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说明生成了铜,在反应中,氧化铜被还【小组讨论】围绕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中在酒精灯上加一个金属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2.将碳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3.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溶液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
4.实验结束后,应待试管冷却后才能将试管里的粉末倒出,防止热的铜被氧化为氧化铜。
5.碳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规律:C + 金属氧化物金属+ CO2。
三、我的收获四、当堂检测1.古代字画能长期保存,是由于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 A )A.稳定性B.氧化性C.还原性D.助燃性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通用6篇)
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通用6篇〕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通用6篇〕碳的化学性质之一教案篇1教学目的1.认识金刚石、石墨及无定形碳由于组成元素一样,具有一样的化学性质。
2.从碳原子的构造认识并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3.理解热化学概念。
教学用品木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铁架台、试管、导管〔带胶塞〕、酒精灯[引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构造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构造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响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
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
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板书] 一、碳的可燃性[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正是碳在氧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热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讨论] 煤的燃烧过程是怎样的?火焰旺时是什么颜色?添加新煤后,又变成什么颜色?炉温有什么变化?[投影] 煤炉中的化学反响[讲解] 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分反响生成二氧化碳,在中间层里,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响生成一氧化碳,产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
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响后直接生成二氧化碳。
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响生成一氧化碳。
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响有两种情况。
[讲解] 煤气中毒实际上是因为碳和氧气反响时碳的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致,故在烧煤时一定要注意通风。
碳在高温时可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元素,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即碳具有复原性。
[板书] 二、碳的复原性[演示] 碳和氧化铜的反响。
〔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考虑实验步骤及装置中的考前须知〕[现象] 加热片刻,看到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右边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白色浑浊物质是碳酸钙(CaCO3),红色粉末是单质铜。
[小结] 碳能从氧化铜中将氧夺过来,说明碳具有复原性,其中碳是复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
同样,碳还可和别的氧化物反响,生成单质和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元素的化学性质,理解碳与氧气反应的过程及条件。
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及其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难点:实验操作及现象的观察、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看看碳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特点。
2.知识讲解(1)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还原性:碳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金属和二氧化碳。
③惰性:碳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碳与氧气反应的条件①足够的氧气: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
②高温: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实验观察(1)实验一:碳在氧气中燃烧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请同学们准备好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集气瓶,加入少量氧气。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二氧化碳和水。
(2)实验二:碳还原氧化铜师: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现象。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步骤:①准备一个试管,加入少量氧化铜。
②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木炭,点燃。
③将点燃的木炭放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炭与氧化铜反应,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①碳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②碳可以还原氧化铜,金属铜和二氧化碳。
③碳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惰性。
5.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了碳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6.作业布置(1)熟记碳的化学性质。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碳的燃烧、还原、氧化等反应。
2. 使学生掌握碳的化学符号、分子式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的燃烧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2)碳的还原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3)碳的氧化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2. 教学难点:(1)碳的燃烧反应中氧气与碳的化学计量比。
(2)碳的还原反应中碳与氧化物的化学计量比。
(3)碳的氧化反应中碳的氧化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观察碳的化学反应现象。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及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碳的化学性质相关内容,了解基本概念。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室用具、碳源、氧化剂、还原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形态(石墨、金刚石等)引出碳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碳的燃烧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化学方程式。
3. 实验演示进行碳的燃烧、还原、氧化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碳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碳的化学性质应用,如碳的燃烧在锅炉中的应用,碳的还原在冶炼金属中的应用等。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碳的化学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碳的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单质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单质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1. 单质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烧杯、试管、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纯净碳、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存在和性质。
2. 学生分享对碳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单质碳的概念。
二、探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纯净碳的外观和质地。
2. 学生用镊子取少量纯净碳,观察其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3. 教师解释单质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4. 学生进行实验:将少量纯净碳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气,观察燃烧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后试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解释其为碳的氧化产物。
三、单质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性质。
2. 学生进行实验:将少量纯净碳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解释单质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原理。
4. 学生讨论并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四、拓展与延伸(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单质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对单质碳应用的了解,教师总结并介绍碳的广泛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单质碳的环境影响。
4. 学生讨论单质碳的环境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作业:复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和保护碳资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阅读,实验验证,分析对比等,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初步学会研究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内因是变化依据,外因是变化条件,使学生再一次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辨证关系,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能力。
单质碳的还原性还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2Fe2O3+3C 4Fe+3CO2↑
单质碳的还原性不仅仅表现在还原金属氧化物,还表现在可以还原非金属氧化物。如:
CO2+C 2CO
[小结]
听老师讲解
分析该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
记录笔记
区别,比较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
[评价并板书]2.不完全燃烧——O2不充足
2C + O2点燃2CO(O2不充足)
[提问]根据“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从结构特点来分析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
[复习引出]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 + O2点燃CO2
回忆实验现象、结论、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
[多媒体播放]用煤炉烧煤取暖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重点
学习碳的还原性。
难点
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
仪器,药品
试管,酒精喷灯,带铁夹的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澄清石灰水,木炭粉,氧化铜粉末,火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课]:
[多媒体播放]用墨写的字画,由金刚石琢磨而成的钻石。
观看,思考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九年级化学《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在常温与高温下,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
(2)熟悉碳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产物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碳与氧化铜反应:C + 2CuO高温2Cu +CO2↑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的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讨论后达成共识]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记录笔记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对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
[提问]木制的电线杆在埋入地下前,将其表面烧焦的目的是什么?
[解释]是为了使木材表面形成焦炭,其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不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电线杆即使埋在地下的部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易腐烂。
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突出常温,渗透条件不同,物质的变化不同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探究——碳的还原性
[提出问题]
在高温下,碳单质与氧气单质反应,表现出可燃性;碳还能表现出什么性质呢?大家一起来探究?
讨论,猜想
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碳还原氧化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操作及实验现象。
1.操作步骤: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思考、交流得出结论。(教师点播)
[思考、讨论、交流]
练习
布置作业:P1095、6题
整理笔记,学生总结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高温下的活动性
(1)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①完全燃烧——O2充足
C + O2点燃CO2
②不完全燃烧——O2不充足
2C + O2点燃2CO(O2不充足)
(2)与某些氧化物反应-------还原性
操作步骤: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点燃酒精喷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先撤出导管,后停止加热。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
[提出问题]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又如由金刚石琢磨而成的钻石,经风吹,日晒,雨淋仍不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奥秘。
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提问]能否从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来分析为什么碳单质在常温下具有较为稳定的化学性质?
[评价总结]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排烟道通畅,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煤气”中毒事件产生的原因。)思考、讨论、回答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总结提高]
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这是碳本身具有的性质,是内因,而‘O2充足与O2不充足’是一个外在条件。条件的改变是可以影响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的。
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渗透条件对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的影响。
C + 2CuO 2Cu +CO2↑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的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