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曲发酵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红曲霉的液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的液态发酵研究

类胆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 t、 2 麦角 固醇【l 3 桔霉素等 、 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有着不同的生物学活
发酵基 础培养基 : 葡萄糖为 3 0 蛋 白胨为 . %; 0 5 ; H2O 为 0 1 ; .% K P 4 . % 酵母 粉 为 02 Mg O ・ . %; S 4 7 2 为 0 0 % ; n O ・ H 0 为 0 0 %; C2 H0 .5 Z S 4 7 2 . 5 Mn l・
1 、0 发酵罐( 0L 10L 镇江东方生物工程设备技 术公司)L H 20Z型振荡培养箱( ;R - 一 5 广东省医疗器 械厂)H L 5B型恒温摇床( ; Q 10 中科院武汉科学仪器 厂)72 ;5 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1 4 实验 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种 .
作者简介 : 贾万利 , ,9 2 男 17 年出生 ,0 4 2 0 年毕业于 山西大学生物与 分子生物专业 , 硕士研究生。现在 中北大学化工 与环境学 院从事科
研和教学工作。
过摇瓶实验进行优选试验 。本次正交试验检测指标 为菌丝干重和红曲色素( 培养基色阶) 。 142 分 批发 酵 ..
S NXIa} l 瑾 I L I ( ND1 触
Jn 06 u 。20
红 曲霉 的液 态 发 酵 研 究
贾万利
( 中北 大学化工与环境 学院 , 山西 太原 005) 3 0 1
摘要 : 采用正交实验进行 了红 曲霉的培养基 和培养条 件的优化 实验 , 并根据该实 验结果进行 了分
红曲霉 , 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发酵工程实 验室 分离 获得 。
1 2 培 养基 .
曲霉科和红曲霉属。红曲霉的利用在我国具有悠久 的历史, 古时因其能产生大量红曲色素而得名, 又称 “ 曲”1。人们 利 用 红 曲色素 进行 食 品 的着 色 和 防 丹 … 腐。长期以来 , 人们对红曲霉的关注集中在其产生大

液体发酵技术

液体发酵技术

液体发酵技术1. 液体发酵技术简介液体发酵的概念液体发酵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它是指在生化反应器中,模仿自然界将食药用菌在生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糖类、有机和无机含有氮素的化合物、无机盐等一些微量元素以及其它营养物质溶解在水中作为培养基,灭菌后接入菌种,通入无菌空气并加以搅拌,提供食用菌菌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进行菌丝大量培养繁殖的过程。

工业化大规模的发酵培养即为发酵生产,亦称深层培养或沉没培养。

工业化发酵生产必需采用发酵罐,而实验室中发酵培养多采用三角瓶。

得到的发酵液中含有菌体、被菌体分解及未分解的营养成分、菌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发酵液直接供作药用或供分离提取,也可以作液体菌种。

液体发酵技术的发展简史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这一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工程专家Elmer L,设计出培养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为该项技术的创始人。

据资料报道,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应用于食药用菌方面的研究始于美国。

1948年,用深层发酵来培养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菌丝体,并首先提出了用液体发酵来培养蕈菌的菌丝体。

从此食药用菌的发酵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53年,美国的博士用废苷汁深层培养了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1958年第一个用发酵罐培养了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从此,食药用菌的生产渐渐跨入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领域。

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5、1977年用1%的有机酸和%的酵母膏组成液体培养基,取得了大量香菇菌丝体。

我国是在1958年开始研究蘑菇、侧耳等的深层发酵的。

1963年羊肚菌液体发酵开始工业化生产试验。

自此以后,大规模采用液态发酵生产食药用菌逐渐展开。

当时主要研究灵芝(Ganoderma lucidum)、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等的液体发酵应用于医药工业。

酿酒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酿酒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酿酒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酿酒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酿造各类酒类产品的工艺和技术。

随着人们对美食和美酒需求的增加,酿酒工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相关领域的文献,探讨酿酒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一、酿酒工程的历史与现状酿酒工程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许多文献追溯了酿酒的起源和发展,如《中国酿酒文献选编》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酿酒工艺的发展。

此外,目前酿酒工程的现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如《酿酒工艺》一书对酿酒设备、原料、酵母菌株的选择进行了综述。

二、酿酒材料的选择与利用酿酒材料是决定酒品质量和口感的重要因素。

多种酿酒材料的选择和利用方法在文献中得到了详细阐述,如《葡萄酒酿造科学》一书系统分析了各类葡萄酒的原料选择和酿造工艺。

此外,鉴于气候变化对葡萄种植的影响,也有研究探讨了新的酿酒材料,如《气候变化对葡萄酒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酵母菌在酿酒工程中的应用酵母菌是酿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微生物。

文献中对酵母菌株的筛选、培养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酵母菌在啤酒酿造中的应用》对不同酵母菌应用于啤酒酿造的实验进行了综述。

此外,酵母菌的代谢产物对酒类品质也有一定影响,如《酿酒酵母代谢产物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研究》。

四、酿酒工艺的优化与创新酿酒工艺是酒品质量的保证,因此对工艺的优化与创新一直是酿酒工程的研究重点。

文献中介绍了不同类型酒类的酿造工艺,如《中国白酒工艺研究》对白酒的传统工艺及其现代化改进进行了详细介绍。

此外,近年来,一些新型酿酒技术的出现也受到了关注,如《酿酒行业中的微波技术应用》。

五、酿酒工程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酿酒工程领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限制等。

文献中对酿酒工程领域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可持续发展与酿酒工程的未来》。

此外,相对应的,酿酒工程的前景也值得期待,如《现代科技在酿酒工程中的应用与前景》。

结论:酿酒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液体发酵技术

液体发酵技术

液体发酵技术1. 液体发酵技术简介液体发酵的概念液体发酵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它是指在生化反应器中,模仿自然界将食药用菌在生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糖类、有机和无机含有氮素的化合物、无机盐等一些微量元素以及其它营养物质溶解在水中作为培养基,灭菌后接入菌种,通入无菌空气并加以搅拌,提供食用菌菌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进行菌丝大量培养繁殖的过程。

工业化大规模的发酵培养即为发酵生产,亦称深层培养或沉没培养。

工业化发酵生产必需采用发酵罐,而实验室中发酵培养多采用三角瓶。

得到的发酵液中含有菌体、被菌体分解及未分解的营养成分、菌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发酵液直接供作药用或供分离提取,也可以作液体菌种。

液体发酵技术的发展简史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这一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工程专家Elmer L,设计出培养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为该项技术的创始人。

据资料报道,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应用于食药用菌方面的研究始于美国。

1948年,用深层发酵来培养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菌丝体,并首先提出了用液体发酵来培养蕈菌的菌丝体。

从此食药用菌的发酵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53年,美国的博士用废苷汁深层培养了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1958年第一个用发酵罐培养了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从此,食药用菌的生产渐渐跨入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领域。

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5、1977年用1%的有机酸和%的酵母膏组成液体培养基,取得了大量香菇菌丝体。

我国是在1958年开始研究蘑菇、侧耳等的深层发酵的。

1963年羊肚菌液体发酵开始工业化生产试验。

自此以后,大规模采用液态发酵生产食药用菌逐渐展开。

当时主要研究灵芝(Ganoderma lucidum)、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等的液体发酵应用于医药工业。

液体曲发酵文献汇总

液体曲发酵文献汇总

文献综述液体曲发酵的研究摘要液体曲是将曲霉培养在液体基质中,通入无菌空气,使它生长繁殖和产酶,这种含有曲霉菌体和酶的培养液就叫液体曲。

本试验利用黑曲霉、米曲霉、根霉为菌种,试验溶剂:氢氧化钠溶液、麦芽糖、1%淀粉溶液、3,5-二硝基水杨酸、柠檬酸溶液、柠檬酸钠溶液。

实验仪器用到: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摇床、电炉、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高速冷冻离心机。

实验原理是:淀粉酶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两种。

α-淀粉酶可随机地作用于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塘、糊精等还原糖同时使淀粉的粘度降低,因此又称为液化酶。

β-淀粉酶可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进行水解,每次水解下一份子麦芽糖,又被称为糖化酶。

淀粉酶催化产生的这些还原糖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淀粉酶活力的大小与产生的还原糖的量成正比。

用标准浓度的麦芽糖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作用与淀粉后生成的还原糖的量,以单位重量样品在一定时间内生成的麦芽糖的量表示酶活力。

本试验采用比色法和分光光度计发测出淀粉酶活力。

实验中做了黑曲霉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单因素试验;米曲霉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单因素试验。

在总结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又做了三水平四因素的正交试验。

四个因素分别是:菌种、培养温度、培养时间、通气量。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最佳实验组,找到了最适液体曲发酵的菌种和培养条件并在此条件下达到良好的实验结果。

从正交试验极差表中分析出:菌种和通气量离散幅度最大,其次是培养时间,影响最小的是菌种。

根据方差分析表F值检验可以看出通气量和培养温度对于液体发酵后淀粉酶活力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而菌种和培养时间则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控制好通气量和培养温度对于提高液体曲发酵淀粉酶活力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液体曲;糖化力;酒精;α-淀粉酶1.液体曲发酵在我国的研究进展1.1液体曲简介所谓液体曲,一般是通过液体深层培养法,培养某种曲霉,所得到的一种液态曲。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屈直谢晴宜马海霞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4年第02期摘要灵芝是我国著名的药食兼用大型真菌。

对近年来灵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在菌种选育、培养基优化以及发酵参数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

关键词灵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进展分类号 Q939.97Recent Advances in Liquid Submerged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ofGanoderma lucidumQU Zhi XIE Qingyi MA Haixia(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ATAS, Hainan 571101, China)Abstract Ganoderma lucidum is famous for the medicinal fungi and new food resourc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stain improvement, medium optimization and the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selection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as well as the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quid submerged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of Ganoderma lucidum.Keywords Ganoderma lucidum ; liquid submerged fermentation ; research progress灵芝(Ganoderma lucidum),俗称赤芝、红芝、木灵芝,古称瑞草,是我国著名的药食兼用大型真菌,其孢子、菌丝和子实体均可利用,药用历史悠久,古典医书对灵芝的药用功效均有记载,认为灵芝是祛病延年、滋补强壮、扶正固本、有利于机体保持或恢复稳态的珍贵药品,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1]。

液态深层发酵制醋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液态深层发酵制醋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液态深层发酵制醋的研究及发展方向醋酸发酵可以说起源于食醋的发酵,而食醋发酵在古代最早只是酿酒受细菌污染的结果,即所谓"酒酸变醋"。

因此醋酸发酵的历史几乎与酿酒一样悠久,可以追溯至一万年前。

能生产食醋的原料很多如葡萄、苹果、青菜等果蔬原料,大米、玉米、高粱等天然含糖原料,食用酒精等。

早先获得醋酸的方法有天然发酵醋的蒸馏和木材的分解蒸馏,即所谓"木酸"。

真正的醋酸发酵应该是从快速制醋法开始发展起来的。

它是现代淋醋工艺的前身,此法在国外称为"德国工艺",由德国波恩的弗林斯公司(Heinrich Frings)做了许多改进,他们采用强制通气、控制温度、酒醪喷淋等措施提高了传热优质效率,大大提高了发酵速率,这种工艺采用12%~15%高浓度的乙醇,其醋酸的转化率可达98%,产酸速率可达5L/立方米.d,一个半世纪以来,此法一直是工业生产食醋的重要方法。

深层发酵的工艺是上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当时德国的Hromatka和Ebner在1994年和1951年报道了对于工业深层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与淋醋工艺相比,深层发酵的乙醇氧化速率提高了约30倍,生产可以高度自动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深层发酵又称全面发酵,这一方法最早应用于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工业规模生产大设备完成于西德的Frings公司的醋化器,其生产能力为该公司所设计的循环醋化器法的6~7倍。

不久,美国的Cohee和Burgoon 以及Magor设计出了连续发酵装置Cavicator。

我国起步较晚,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应用。

这一工艺劳动生产效率高,液化、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都可在液态下进行,醋酸发酵的要点是将酒液及扩培的醋酸菌借强大的无菌空气或自吸的气流进行充分搅拌,使气、液面积尽量加大,进行全面酒精的氧化以生产醋酸。

由于反应迅速,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全部工艺仅用50~70小时,同时产生大量热能,须迅速冷却,保持菌种最适作用温度,因而能源消耗提高,所以通气条件及冷却条件是本工艺的关键因素。

液体发酵技术

液体发酵技术

液体发酵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液体发酵技术1. 液体发酵技术简介1.1液体发酵的概念液体发酵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它是指在生化反应器中,模仿自然界将食药用菌在生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糖类、有机和无机含有氮素的化合物、无机盐等一些微量元素以及其它营养物质溶解在水中作为培养基,灭菌后接入菌种,通入无菌空气并加以搅拌,提供食用菌菌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进行菌丝大量培养繁殖的过程。

工业化大规模的发酵培养即为发酵生产,亦称深层培养或沉没培养。

工业化发酵生产必需采用发酵罐,而实验室中发酵培养多采用三角瓶。

得到的发酵液中含有菌体、被菌体分解及未分解的营养成分、菌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发酵液直接供作药用或供分离提取,也可以作液体菌种。

1.2 液体发酵技术的发展简史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这一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工程专家Elmer L,Gaden.Jr设计出培养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为该项技术的创始人。

据资料报道,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应用于食药用菌方面的研究始于美国。

1948年,H.Humfeld用深层发酵来培养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菌丝体,并首先提出了用液体发酵来培养蕈菌的菌丝体。

从此食药用菌的发酵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53年,美国的S.Block博士用废苷汁深层培养了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1958年J.Szuess第一个用发酵罐培养了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从此,食药用菌的生产渐渐跨入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领域。

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5、1977年用1%的有机酸和0.5%的酵母膏组成液体培养基,取得了大量香菇菌丝体。

我国是在1958年开始研究蘑菇、侧耳等的深层发酵的。

1963年羊肚菌液体发酵开始工业化生产试验。

自此以后,大规模采用液态发酵生产食药用菌逐渐展开。

液体发酵实践报告

液体发酵实践报告

实习报告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生物技术1101 姓名:杨慧芳学号:20113714 指导老师:张庆华郭晓燕张宝实习时间:2014.06.05日 . 2014.06.13日一、实习目的实习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

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生产实习是整个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通过组织参观和听取一些专题技术报告,收集一些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资料和素材,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流程与工艺;了解污水处理的标准。

(2)了解制药厂水针剂、粉剂、中药提取制剂、粉针剂等生产流程;同时了解制药用水的生产过程。

(3) 了解润田矿泉水生产的工艺。

(4)了解雪津啤酒的生产工艺以及污水处理工艺。

二、实习方式、地点及内容2014.06.05日上午9:30左右:在老师及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所参观的污水处理厂位于南昌市小蓝工业园内。

该园为省级民营科技园,离南昌市仅20公里,15分钟路程,交通便捷。

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0余家。

园区拟建日处理15万m3/d污水处理厂,项目实行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一期建设日处理5万m3/d污水处理厂,项目主要包括征地、土建、设备、安装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二期扩建至日处理能力15万m3/d的污水处理厂。

(据估计:2005年污水排放量5.56万m3/d,工业污水2.5万m3/d,生活污水2.13万m3/d,公建污水0.93万m3/d;2020年污水排放量16.13万m3/d,工业污水6.0万m3/d,生活污水7.44万m3/d,公建污水2.69万m3/d。

发酵文献综述报告

发酵文献综述报告

制药厂微生物发酵控制方法文献综述发酵工程是牛化工程和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

在发酵工程领域,为了提高发酵水平和生产率,更多的研究工作集中在菌种的筛选和改造上。

尽管现代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和代谢T程领域内有了长足的进展,通过诱发变异、基因重组和培养能够得到高产菌株,然而,通过优化控制使发酵过程产品生产最优(即生产能力最大、成本消耗最低、产品质量最高)仍是发酵工程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的研究日益受到莺视。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的主要问题是建立过程模型和制定优化控制策略和算法。

近年来,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发酵过程建模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机理分析建模、黑箱建模和混合建模。

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策略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基于线性化近似的经典优化控制,基于直接寻优算法的仿真优化控制,基于非线性系统理论的优化控制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化控制。

1微生物发酵过程建模1.1基于过程机理分析的建模发酵过程机理分析建模是基于质能平衡、Monod方程、Contois 方程等建立过程机理模型,以及从基因分子、细胞代谢和反应器等多尺度建立过程机理模型,在依据机理确定模型形式的情况下,用回归的方法确定模型参数。

上海交通大学的周海英等对甲醇营养型毕氏酵母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建立了其生长代谢的结构模型。

为解决该模型不能很好描述蛋白生成的问题,引入一阶闭环调节器对其进行动态改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完整地描述细胞生长和蛋白生成。

张嗣良等从基因分子遗传、细胞代谢调节和反应器工程特性等尺度对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尺度上认识过程的本质,得到发酵过程的一些约束条件。

以过程广义化学计算方程为基础,结合数据处理及辨识技术,建立了L-赖氨酸流加发酵过程的动态模型,实现了过程仿真。

机理建模需要深入了解发酵过程机理,虽然模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但由于发酵过程的复杂性、生物传感器的缺乏以及各参数之间的严重关联,机理建模难度较大。

纳豆激酶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基因工程菌的制备

纳豆激酶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基因工程菌的制备

OptimizationofConditionsinLiquidFermentationtoProduceNattokinaseandPreparationoftheGeneticEngineeringBacteriumofNattokinaseDissertationSubmittedtoNan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FoodScienceByFeifeiZHANGSupervisor:Prof.QiangXIONGMay2012摘要摘要纳豆(Natto)是大豆经纳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Natto)发酵而成的日本传统食品。

在纳豆的发酵过程中,发现一种具有高溶纤维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须见洋行博士将其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

纳豆激酶以直接及间接的方式作用于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目的。

另外,纳豆激酶在自然条件下酶活性质比较稳定,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半衰期长,分子量小,易被人体吸收,可作口服,作用直接迅速,且药效发挥持续时间长,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溶血栓药物。

本课题对纳豆激酶的液态发酵条件做了进一步的优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基因工程制备的研究,为改变纳豆激酶的传统发酵工艺做一定的基础。

首先,研究了摇瓶培养和发酵罐培养时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纳豆枯草芽孢杆菌产酶的影响。

采用摇瓶液体发酵时,利用单因素实验对碳源、氮源、金属离子、起始pH、温度、时间、接种量进行研究,运用standard.designs设计实验获得显著影响因子,以及采用响应面分析实验确定关键因素的最佳水平;之后应用7.5L发酵罐对搅拌转速、发酵过程的温度、pH、补料的添加、发酵时间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19g/L、CaCl:0.24g/L、豆粕粉13.5g/L、酵母膏13.5g/L、K2HP0。

糯米酒液态曲液态酿造工艺研究

糯米酒液态曲液态酿造工艺研究

糯米酒液态曲液态酿造工艺研究为弥补液态法酿造口味淡寡的不足,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认可并接受糯米酒,本研究将经鉴定所得霉菌鲁氏淀粉霉AYW12与米根霉8-3M按一定比例混合,非酿酒酵母YW12与3-1Y按一定比例混合,再添加酿酒酵母SJ4完成发酵过程。

采用顺序接种的方式,模拟传统法酿造中复杂的菌群环境,并耦合神经网络(ANN)与遗传算法(GA)优化糯米酒液态法酿造工艺条件。

主要结果如下:(1)在传统法酿造基础上,鲁氏淀粉霉AYW12与米根霉8-3M按照10:0;9:1;8:2;7:3;6:4;5:5;4:6;3:7;2:8;1:9;0:10的霉菌混合比例、总接种量为每毫升糯米种子液接种106个孢子至50 ml霉菌种子培养基中,30℃120 rpm培养36 h后,将50 mL糯米种子液全部倒入糯米发酵培养基中(此时料水比为1:2),30℃120rpm糖化24 h后,接入酿酒酵母SJ4细胞悬浮液,接种量为每克糯米106个细胞,28℃120 rpm发酵3 d,压榨得到酒液,对酒液进行理化性质、风味物质分析。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通过评价己酸乙酯、β-苯乙醇、乳酸乙酯为主成分的相对贡献率分值,得到AYW12与8-3M最优接种比例为6:4。

进行验证试验,比较最优霉菌混合比例所酿糯米酒的风味物质与传统酿造风味物质含量的区别,结果表明除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含量分别降低78.0%与53.8%外,其余风味物质均比传统法酿造丰富。

(2)在传统法酿造基础上,将米根霉8-3M 按照接种量为每毫升糯米种子液接种106个孢子至50 ml霉菌种子培养基中,30℃120 rpm培养36 h后,将50 mL糯米种子液全部倒入糯米发酵培养基中(此时料水比为1:2),30℃120 rpm糖化24 h后,将扣囊复膜酵母3-1Y与扣囊复膜酵母YW12按照10:0;9:1;8:2;7:3;6:4;5:5;4:6;3:7;2:8;1:9;0:10的菌种比例、总接种量为每克糯米106个酵母细胞接入糖化后的糯米发酵培养液中,28℃120 rpm培养24 h后,接入酿酒酵母SJ4细胞悬浮液,接种量为每克糯米106个细胞,28℃120 rpm发酵3 d。

红曲色素液体发酵研究

红曲色素液体发酵研究

Vo 】 . 2 8 No . 5
0c t .2 01 3
2 0 1 3年 1 0月
文章编号 : 2 0 9 5— 4 7 6 X( 2 0 1 3 ) 0 5—0 0 1 1 — 0 5
红 曲色 素液体发酵研究
马歌 丽 , 孙浩, 韩甜甜 , 孙佳佳 , 程战 士 , 路 红 娜
Li q ui d f e r me nt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o f mo n a s c us p i g me n t
MA G e 一 1 i , S U N H a o , H A N T i a n — t i a n , S U N J i a - j i a , C H E N G Z h a n — s h i , L U H o n g - n a
( 郑 州轻 _ 7 - 业 学 院 食 品与 生物. 3 2 程 学院 ,河 南 郑 州 4 5 0 0 0 1 ) 摘要 : 对红 曲霉产 红 曲 色素的液 体发 酵培 养基 组成 和 发 酵条 件 进 行 了研 究. 结 果表 明红 曲霉发 酵 产
红曲色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 : 葡萄糖 3 0 L , 硝酸钠 1 5 L , 硫酸锌 0 . 0 5 L和硫酸锰 0 . O 5 L , 培养基初始 p H= 3 , 装液量为 3 0 m L / 2 5 0 m L , 培养时间为 1 2 0 h . 在 此条件下, 红曲霉发酵产红曲色
s t u di e d. Th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a t t h e o p t i ma l me d i u m c o mp o s i t i o n or f p r o d u c i ng mo n a s c u s p i g me n t s wa s a s f o l l o ws: g l u c o s e 3 0 g /L, Na NO3 1 5 g /L, Zn SO4 0. 05 g /L a n d Mn S O4 0. 0 5 g /L, me d i u m i n i t i a l pH =3, l i q— ui d v o l ume 3 0 mL/ 2 5 0 mL, i n c ub a t i o n t i me 1 2 0 h. Un d e r t h e s e c o n d i t i o n s, c o l o r v lu a e o f/ n o na s c / / , s p r o d u— c i n g mo na s c u s pi g me n t r e a c h e d 1 6. 9 1 U/mL. Ke y wo r d s: r r / or / z / 8 c / /  ̄; mo n a s c u s p i g me n t ; f e m e r n t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o  ̄h o g o n a l e x p e r i me n t

一种酵母液体曲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酵母液体曲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酵母液体曲的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赵辉,李海莹,王葳,凌宏志,平文祥申请号:CN201410016052.8
申请日:20140114
公开号:CN103695252A
公开日:
2014040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酵母液体曲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曲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要解决白酒酿造中酵母酯化酶活力不足,而导致白酒中香味酯的含量低、白酒的出酒率低和优级品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方法:一、制备初级酵母液体曲;二、确定显著因子;三、制备酵母液体曲。

本发明液体曲用于白酒发酵,酯化酶活力可提高10%~20%,从而提高白酒中有益酯类含量,并可显著提高白酒的香气和出酒率,出酒率可提高10%~20%。

本发明用于酵母液体曲的制备。

申请人:黑龙江大学
地址: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牟永林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液体曲黄酒酿造工艺研究

液体曲黄酒酿造工艺研究

液体曲黄酒酿造工艺研究麦曲是黄酒酿造的关键,它对黄酒品质及营养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液体曲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探究了液体曲及液体曲酒母的制作工艺,并将它们分别运用于黄酒酿造,从理化指标、醇类物质、醛类物质、酯类物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角度比较了液体曲黄酒、液体曲酒母黄酒与传统固体曲黄酒的差异。

所得的结果如下:(1)将粉碎的小麦加水调浆并进行碳源、氮源及无机盐调配后接种黑曲霉,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后制成液体曲,以液体曲的糖化力为评价指标,先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液体曲的制作工艺。

结果表明,当可溶性淀粉添加量为12 mg/mL、NaNO3添加量2 mg/mL、KH2PO4添加量2 mg/mL、NaCl 添加量0.02mg/mL、MgSO4添加量0.4 mg/mL时,液体曲具有最高糖化力228.7 U。

(2)将粉碎的小麦加水调浆并进行碳源、氮源及无机盐调配后接种黑曲霉及酵母,培养一段时间后制成液体曲酒母,以液体曲酒母的糖化力和发酵力为评价指标,先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液体曲酒母的制作工艺。

结果表明,当可溶性淀粉添加量为12 mg/mL、NaNO3添加量6 mg/mL、KH2PO4添加量4mg/mL、MgSO4添加量0.5 mg/mL时,液体曲酒母具有最高品质,糖化力和发酵力都达到最佳值:245.9 U及3.011 g/(mL·72 h)。

(3)在传统黄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下,以液体曲代替固体曲酿造黄酒。

以黄酒的理化指标及感官质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了液体曲黄酒的酿造工艺。

结果表明:当液体曲添加量为30 mL/g,料液比为1:3,前酵时间8 d,前酵温度30℃时,所酿得黄酒的感官质量评分最高,为86.7。

(4)以液体曲及液体曲酒母进行实验室小试黄酒酿造,并与用固体曲在同等条件下酿造的黄酒比较。

结果表明:液体曲黄酒及液体曲酒母黄酒除了氨基酸态氮含量低于固体曲黄酒外,酒精度、糖度及酸度与固体曲相差无几;除了正丙醇及正丁醇含量,液体曲黄酒及液体曲酒母黄酒稍高于固体曲黄酒以外,固体曲黄酒的甲醇、仲丁醇、异丁醇、异戊醇及β-苯丙醇的含量皆远高于液体曲黄酒及液体曲酒母黄酒;三种黄酒的乙醛、乙缩醛、异戊醛含量相差无几,且均没有检测出苯甲醛;固体曲黄酒的各酯类物质均低于液体曲黄酒及液体曲酒母黄酒;除了胱氨酸,固体曲黄酒的各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液体曲黄酒及液体曲酒母黄酒。

液体发酵技术

液体发酵技术

液体发酵技术1. 液体发酵技术简介1.1液体发酵的概念液体发酵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它是指在生化反应器中,模仿自然界将食药用菌在生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糖类、有机和无机含有氮素的化合物、无机盐等一些微量元素以及其它营养物质溶解在水中作为培养基,灭菌后接入菌种,通入无菌空气并加以搅拌,提供食用菌菌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进行菌丝大量培养繁殖的过程。

工业化大规模的发酵培养即为发酵生产,亦称深层培养或沉没培养。

工业化发酵生产必需采用发酵罐,而实验室中发酵培养多采用三角瓶。

得到的发酵液中含有菌体、被菌体分解及未分解的营养成分、菌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发酵液直接供作药用或供分离提取,也可以作液体菌种。

1.2 液体发酵技术的发展简史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这一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工程专家Elmer L,Gaden.Jr设计出培养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为该项技术的创始人。

据资料报道,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应用于食药用菌方面的研究始于美国。

1948年,H.Humfeld用深层发酵来培养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菌丝体,并首先提出了用液体发酵来培养蕈菌的菌丝体。

从此食药用菌的发酵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53年,美国的S.Block博士用废苷汁深层培养了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1958年J.Szuess第一个用发酵罐培养了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从此,食药用菌的生产渐渐跨入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领域。

日本的杉森恒武等于1975、1977年用1%的有机酸和0.5%的酵母膏组成液体培养基,取得了大量香菇菌丝体。

我国是在1958年开始研究蘑菇、侧耳等的深层发酵的。

1963年羊肚菌液体发酵开始工业化生产试验。

自此以后,大规模采用液态发酵生产食药用菌逐渐展开。

当时主要研究灵芝(Ganoderma lucidum)、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等的液体发酵应用于医药工业。

液态发酵生产大麦酒工艺研究

液态发酵生产大麦酒工艺研究

液态发酵生产大麦酒工艺研究大麦是用途广泛的麦类作物,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是谷类作物之一。

大麦是多种酒类酿造的原料。

大麦芽是啤酒生产的主要原料, 也是蒸馏酒威士忌的主要原料,伏特加和金酒的生产也用到大麦。

我国白酒生产中大麦主要用于制曲。

大麦酒仅有一些小作坊生产。

本研究采用液态发酵工艺酿造大麦酒, 为开发白酒新品种及开发不同风味调配酒做探索。

研究说明液态发酵的最正确液化和糖化条件为: 大麦与水的比例为2:5, 液化温度为90C , a -淀粉酶的添加量为30U/g,液化时间15min;糖化温度为65C ,麸曲的添加量为150U/g〔淀粉〕,糖化时间20min,最终醪液糖化DE值在30流右。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液态发酵大麦酒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出酒率,酯和高级醇含量为指标,得出液态发酵大麦酒的最正确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5C、发酵时间为6d、酵母添加量为5X106个/mL。

采用添加有机酸和混菌发酵工艺提高大麦酒的品质。

以出酒率, 酯和高级醇含量为指标,将乙酸和乳酸按1:1的比例混合,用混合酸溶液将发酵液初始pH调至4.25 效果最好;酿酒酵母和汉逊酵母采用顺序接种的混菌发酵方式效果较好, 所得酒样酯醇比到达1:1, 酒的品质有明显提高。

本实验以大麦原酒为基酒进行威士忌的调配, 选择中度烘烤的橡木片按2% 的量添加在常温下浸泡10d,向浸泡好的大麦酒中按2%。

量参加威士忌香精。

所调配的威士忌风格独特, 效果较好。

以大麦原酒为基酒进行植物香辛料风味酒的调配, 分别将八角、花椒和桂皮与食用酒精按1:10的比例回流提取2h,将得到的提取液分别按1:10、1:40和1:10的比例参加到大麦原酒中,按0.3%量参加皂土静置24h经过滤得到的风味酒澄清透明,风格独特,香气丰富,效果较好。

液体曲酿制酱油几个发酵条件的探讨

液体曲酿制酱油几个发酵条件的探讨

液体曲酿制酱油几个发酵条件的探讨
朱史齐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1992(000)001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朱史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4.21
【相关文献】
1.酱油发酵中制曲条件对制曲效果的影响 [J], 毋瑾超;胡锡钢;陈全震
2.米曲霉沪酿3.042发酵酱油制曲的条件优化 [J], 张杰;熊文;崔成斌;张国财
3.酱油曲高温发酵条件的研究 [J], 孙书静
4.酱油曲高温发酵条件的研究 [J], 周秀琴
5.酱油发酵中制曲条件对制曲效果的影响 [J], 毋瑾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液体曲;糖化力;酒精;α-淀粉酶
1.液体曲发酵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1.1液体曲简介所谓液体曲,一般是通过液体深层培养法,培养某种曲霉,所得到的一种液态曲。这种液体曲中,含有适当量的淀粉液化酶和强大的淀粉糖化酶,可以代替固体曲(例如,用固体通风培养法制得的麸曲)在淀粉质原料的酒精发酵及白酒酿造当中,作糖化剂用。在酒精生产过程中,蒸煮醪的糖化至关重要,其目的是在酶的作用下使糊化醪中的溶解状态淀粉被糖化剂作用分解转化成小分子量的可发酵性糖。液体曲在培养方法和物料状态上,便于进行机械化操作,工艺技术先进、单位原料酶活高、生产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并提高了曲的糖化力和发酵力,提高出酒率,为国家节约大量粮食。在实际生产中,液体曲已广泛的用于白酒、黄酒、米酒、药酒的酿造行业。总体来看,液体曲的生产和应用仍是我国当前酒精生产“短路”而染菌。
空气过滤器因空压机突然急促的停、开而超压,或急促的开、停而降压都会顶翻棉花而“短路”,造成大面积染菌,大连酿酒厂液体曲生产曾遇到过数次这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空压机岗位和培养岗位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要根据风包压力升降速度,开停空压机调试好。种子罐三级过滤器,要根据生产情况定期俭查和更换石棉过滤板。
1.3液体曲和固体曲的性能比较 如表1
表1 液体曲和固体曲的性能比较
项目
培养方式
优点
缺点
液体曲
液体深层通、
风搅拌培养
酿造过程机械化、连续化生产自动化程度高,节省劳动力和产房面积。出酒率高,节省粮食及辅助材料。
丛制曲到发酵整个过程中无菌要求高,设备复杂、工艺精细。设备要求高,投资高。下游产物的回收纯化过程不易进行。
制造液体曲,主要在于液体深层培养。这是固体酿造法中没有用到的,但是对新工艺液体白酒中的密封的发酵罐则不生疏。制液休曲,不仅要密闭的发酵罐,而且还需要解决对于罐内培养物的搅拌通风问题。目前有带升式罐和搅拌罐两种,带升式罐便用比较简便。其次,制液体曲还需要严密的纯种培养。这包括:
第一.保证所选菌种的优良性,在保证不被污染的条件下逐级扩大培养。为此,需对培养用具、培养罐、管路、过滤器等进行彻底杀菌;
(2).纯种培养:菌种的活化,将保藏的菌种移接斜而活化,活化后再接入另一试管以培养孢子,待孢子形成以后加无菌水制孢子悬浮液。再将孢子悬浮液以压差原理接种小罐,通风搅拌培养种子。于32-34℃培养34小时,菌丝生长良好,培养物供液体曲大罐培养作菌丝接种用。
(3).液休曲培养:接种量8-10%,温度32-34℃,带升式培养罐:喷咀压力0.2Mpa,罐压0.03Mpa,,通风量18%,醪液循环周期2.5-3.5分钟。培养32小时,糖化力达200mg/ml以上,酸度0.65-0.85,pH5.3-5.4,即可停风,以备糖化发酵之用。
4 研究的意义
4.1研究的实际效益
液体曲的主要应用于酱油和酒精的生产。酱油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儿品,在国内外都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酒精是化学合成、医药卫生等部门的重要物资,也是酿酒工业的基本原料。酒精广泛用于有机化工、医药、农药、塑料、染料、人造纤维、洗涤剂、食品、酿造等200多个行业和部门;因此,酒精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液体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下从酱油和酒精的生产中分别阐述。
文献综述
题目:液体曲发酵的研究
液体曲发酵的研究
摘要液体曲是将曲霉培养在液体基质中,通入无菌空气,使它生长繁殖和产酶,这种含有曲霉菌体和酶的培养液就叫液体曲。本试验利用黑曲霉、米曲霉、根霉为菌种,试验溶剂:氢氧化钠溶液、麦芽糖、1%淀粉溶液、3,5-二硝基水杨酸、柠檬酸溶液、柠檬酸钠溶液。实验仪器用到: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摇床、电炉、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高速冷冻离心机。实验原理是:淀粉酶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两种。α-淀粉酶可随机地作用于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塘、糊精等还原糖同时使淀粉的粘度降低,因此又称为液化酶。β-淀粉酶可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进行水解,每次水解下一份子麦芽糖,又被称为糖化酶。淀粉酶催化产生的这些还原糖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淀粉酶活力的大小与产生的还原糖的量成正比。用标准浓度的麦芽糖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作用与淀粉后生成的还原糖的量,以单位重量样品在一定时间内生成的麦芽糖的量表示酶活力。本试验采用比色法和分光光度计发测出淀粉酶活力。实验中做了黑曲霉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单因素试验;米曲霉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单因素试验。在总结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又做了三水平四因素的正交试验。四个因素分别是:菌种、培养温度、培养时间、通气量。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最佳实验组,找到了最适液体曲发酵的菌种和培养条件并在此条件下达到良好的实验结果。从正交试验极差表中分析出:菌种和通气量离散幅度最大,其次是培养时间,影响最小的是菌种。根据方差分析表F值检验可以看出通气量和培养温度对于液体发酵后淀粉酶活力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而菌种和培养时间则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控制好通气量和培养温度对于提高液体曲发酵淀粉酶活力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4).空气净化:种子或液体曲培养均用无菌空气。净化时空气由空气压缩机送出去后,经过冷却、除尘、除油,去雾,净化、除菌等过程后达到无菌状态。在气包稍加贮存,再以稳定的压力送入培养罐。
1.5 液体曲的应用
a.酒精工业的应用,国内及国外多用液体曲法。
b.白酒酿造的应用,我国酒厂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以液体曲代表固体曲酿酒将大有可为。
3.2改进连消加热器结构
根据多次生产实践认识到加热器的结构合理与否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我们将顺流双进汽的加热器改用逆流单进汽加热器,控制好加热器进汽管排眼分布,也达到流速稳、温度波动小的效果,保证了连消质量。
3.3改进阀门加塑料垫的结构
在液体曲生产的前期,常常因阀门塑料垫(四氯乙烯)脱落而造成染菌。后来改进了垫的安装结构,管道罐体密封加严了。同时根据镜检情况,做到随时检查,及时更换,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种子和液体曲的质量。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1目前液体曲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a.菌株的选择对液体曲生产糖化酶性能的影响。
b.培养罐的罐型同酶作用力值之间的关系现。
c.罐压及通风量问题对液体曲发酵的影响。
d.液体曲的接种繁殖法的选择。
e.液体曲原料蒸煮条件的控制。
2.2 液体曲的发展趋势
目前,液体曲已广泛应用于酒精酿造和酱油生产。液体曲在今后的研究房展方向:1、寻找低廉高效的适用于液体曲发酵的糖化酶新来源,着重放在微生物来源的糖化酶系,筛选出能适于制备液体曲的单一糖化酶或复合糖化酶的微生物菌株,通过对菌株进行诱变选育,获得适合液体曲发酵的糖化酶高产菌株。2、研究液体曲产糖化酶的最适菌种以及产酶条件,探讨单一糖化酶和混合糖化酶对淀粉醪的酶解作用。固态发酵中含微生物多种多样在发酵中产生特殊的香味,液体曲可以模拟固体曲中多菌种的混合发酵调整各菌种的接种比例、控制发酵条件,以期望液体曲发酵产生别具特色的香味。3、研究液体曲制作过程中的防止杂菌污染技术。根据液体曲生产中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管路特性,可着重研究灭菌的高效性和连续性从而防止制曲过程中的染菌方法。4、改进液体曲原料配比和原料筛选,选取价格低廉、营养丰富的新原料。改进制备方法和培养条件,进一步提高液体曲的糖化力。
液体曲酿造鲜酱油生产采用上述的工艺路线和技术措施,经过生产性试验产品质量较好,为今后液体曲酱油投产创造良好的条件。液体曲鲜酱油澄清、色淡、食品卫生好,各项质量指标合格,液体曲中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活力的不断提高,相对地使生产设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能与固体曲鲜酱油相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3.5改进了种子艘打料控制条件,防止起沫子回流而染菌
3.5.1种子罐配料有大米细糠,一般沫子小。
3.5.2培养罐用料与种子罐用料的衔接时间必须校准。
3.6检查喷冷器管道,防止因渗漏而染菌
因管道渗漏而染茵会造成大面积染菌,通过打水压才见到铜管焊接处有渗漏。可见防止因渗漏而染菌是液体抽生产不容忽视的一环。
1.2液体曲的研究历史
大曲、小曲、鼓曲等糖化曲以及酱油,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发现的,我国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应用曲造酒,制酱,并且已能用麦芽制造怡糖。我国的酿造用曲是某些优良菌种的宝库和丰富来源。1892年法国卡尔眉特氏(Calmette)从我国药曲中,分离得到一种毛霉(AmylomyeesRo)富有糖化力可以代替麦芽作糖化剂。1895年将其用于酒精生产中,即先深层通风培养毛霉孢子,然后接入酵母进行酒精发酵,此即所谓的阿明诺法。1947年美国研究液体曲,并应用于谷类原料的酒精发酵生产中。1953年起,我国开始研究液体曲,1957年液体曲开始应用于酒精工业,文化大革命以后,液体曲应用规模扩大,目前已有上海、山东、南洋、桂平、大连、吉林等酒精生产厂应用了液体曲,生产面貌为之一新。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白酒酿造业的工厂以及酱油酿造厂亦应用了液体曲,这将对为数巨大的酒厂和酱油厂的技术飞跃产生深刻的影响。液体曲,现作现用。如果加以提练,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酶制剂,以便贮存运输,应用。液体曲作为生产酶制剂的生产手段,其应用则更加广泛了。例如某些工厂以酶法糖化工艺制淀粉水解糖等。采用液体曲代替价格昂贵的酶制剂,有利于成本的降低。
3液体曲发酵优化的工厂实例
3.1改进空气净化的设备与方法。
在工厂生产作业中,培养罐、种子罐在采用棉花、活性炭为一级过滤,石棉为二级过滤,后来增加一个棉花、活性炭过滤器为三级过滤并和一二级过滤器串联起来。培养罐未采用石棉过滤板,种子罐仍然用,这样种子罐是三级过滤,培养罐是二级过滤。采用这种方式,染菌机会大大减小。
c.酱油酿造的应用,酱油是人民生活必需的调味品,以液体曲代替鼓曲制酱油正在兴起。
d.液体曲产糖化酶的研究
液体曲培养基原料配比的调整,提高了培养基中干物质的浓度.保证 了曲霉菌生长和产酶所需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的供给.并在培养过程中增加了自动控制加氨调节pH值和氮源。取得了高浓度培养基。得到了相应高酶活力液体曲的效果。培养条件的合理控制也至关重要。应当根据曲霉的生产和产酶不同期的要求。进行合理调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液体曲生产技术设备简便、投入少、见效快,液体曲糖化酶活力高,使用方便,通过技术改进,达到无菌培养并解决了易污染生产、倒罐等技术难题,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