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2级和3级标准
等保测评 3级测评项
等保测评3级测评项
等保测评3级包含以下方面:
1. 安全技术测评:包括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等五个方面的安全测评。
2. 安全管理测评: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安全测评。
3. 网络结构测评:包括网络结构安全、通讯全过程数据库安全、数据信息安全性、界限安全防护、访问控制、侵入防范、恶意程序防范、安全审计、确保通讯稳定性的设备和路线沉余等层面的测评。
4. 单项工程测评:包括设备和测算安全性、运用和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测评。
5. 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安全风险分析、安全脆弱性评估、安全事故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测评。
6. 应急预案和演练测评: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演练评估等方面的测评。
7. 第三方服务满意度测评:包括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测评。
8. 其他测评: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各项的补充测评、专项测评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欢迎向我提问,我会为您提供相应的服务。
等级保护测评标准
等级保护测评标准等级保护测评标准是一种用来评估特定等级保护需求的标准。
这些标准是为了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免受未经授权和非法访问的攻击和侵害而制定的。
等级保护测评标准可帮助组织评估其信息安全状态、制定信息安全策略、计划并执行安全措施,以及确保其在安全方面的成果。
等级保护测评标准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为基本水平、第二级为正常水平、第三级为重要水平、第四级为核心水平。
在等级保护测评标准中,每个级别都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和控制,这些要求和控制是为了保障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以下是每个级别的详细解释。
第一级:基本水平第一级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级别。
它要求系统并确保至少具有常规的安全保障和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对密码和账户进行管理、防病毒措施、网络防火墙和安全审计等。
此级别主要适用于一些非关键信息系统以及不涉及重要数据的资源保护。
第二级:正常水平第二级意味着信息系统需要有更高的安全控制和保险。
不仅需要满足第一级的标准,同时还需要比第一级更加全面和严格的措施。
它适用于一些较为关键的信息系统,包括存储个人身份信息、强制访问控制、加密、备份和短信验证等。
第三级:重要水平第三级的等级保护测评标准更为严格,适用于那些带有重要敏感数据的信息系统。
此级别要求更高的安全控制和保险,包括访问控制、加密、备份和审计等机制,并采用更完整和紧密的安全布局防范恶意攻击。
第四级:核心水平第四级要求在信息系统安全上要得到最高程度的关注。
此级别的等级保护测评标准涵盖了计算机安全性所有的要求和情况,包括访问控制、加密、备份、审计、红队-蓝队练习等。
此类安全控制是围绕极高风险的敏感资源设计的,比如那些涉及国家安全、财政安全,商业安全等的信息系统。
总的来说,四种等级保护测评标准都有其独特的安全需求和要求。
对于信息技术安全人员或者公司决策者而言,应该根据自身任务和财务绩效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供应用以确保数据和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二级与三级)
分类 应用安全
子类 安全审计(G2) 入侵防范(G2) 恶意代码防范
(G2) 资源控制(A2)
身份鉴别(S2)
访问控制(S2)
安全审计(G2)
基本要求 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 用户 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 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 标识和结果等 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 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 更新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 恶意代码库 应支持防恶意代码软件的统一管理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 录 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 别 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 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 冒用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 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 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 置相关参数 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 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 它们之间的操作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 问权限 应授予不同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 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 全事件进行审计 应保证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 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 类型、描述和结果等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二级与三级
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和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访问控制(S2)
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和它们之间的操作
应支持防恶意代码软件的统一管理
资源控制(A2)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应用安全
身份鉴别(S2)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应能够对内部网络中出现的内部用户未通过准许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
入侵防范(G2)
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网络设备防护(G2)
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应以书面形式描述对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策略和措施等内容,形成系统的安全方案
应对安全方案进行细化,形成能指导安全系统建设、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的详细设计方案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安全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并且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产品采购和使用(G2)
应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
等级保护的测评技术指标至少覆盖各系统等保二级、等级保三级的全部指标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2级和3级标准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2级和3级标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 (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4)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4)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 (4)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 (4)四、结果完善性原则 (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级) (5)一、技术目标 (5)二、管理目标 (6)第四章测评内容 (9)一、资料审查 (10)二、核查测试 (10)三、综合评估 (10)第五章项目实施 (12)一、实施流程 (12)二、测评工具 (13)2.1 调查问卷 (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 (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 (13)三、测评方法 (14)第六章项目管理 (15)一、项目组织计划 (15)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 (15)三、项目沟通 (16)3.1 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 (16)3.2 报告 (16)3.3 正式会议 (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 (19)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 (19)1.1 基本要求 (19)1.2 评估测评准则 (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 (88)基本要求 (88)评估测评准则 (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二级与三级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二级与三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以下简称测评)是指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相关标准,对信息系统进行等级划定和安全保护能力评估的工作。
根据《规定》,测评共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二级和三级。
二级测评是基于二级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要求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评估组织是否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外部安全管理制度。
2.安全组织机构和责任制。
评估组织是否建立了安全组织机构,明确了各部门和个人的安全责任,以及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
3.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保护措施。
评估组织是否采取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保护措施,包括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
4.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处理能力。
评估组织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事件处理机制,包括事件监测、事件响应、事件处置等能力。
5.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运行。
评估组织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运行是否规范,包括安全审计、安全评估、安全检查、安全培训等。
三级测评是基于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要求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评估组织信息系统和保密工作是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符合《规定》的要求。
2.安全组织机构和责任制。
评估组织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和责任制,明确了各部门和个人的安全责任。
3.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保护措施和安全事件处理能力。
评估组织是否建立了全面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保护措施,并且具备强大的安全事件处理能力。
4.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运行。
评估组织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运行是否规范,包括安全审计、安全评估、安全检查、安全培训等。
5.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
评估组织是否按照等级保护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了安全保护,包括等级划定、安全认证、安全监督等。
总体来说,二级和三级测评主要关注的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组织机构和责任制、安全技术保护措施、安全事件处理能力和信息系统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能力和措施是否健全和有效。
安全等级保护2级与3级等保要求
2)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4)应对重要区域配置电子门禁系统,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身份并监控其活动。
防盗窃和防破坏
1)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物理受限的范围内;
2)应对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3)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如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等;
4)应对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
5)应安装必要的防盗报警设施,以防进入机房的盗窃和破坏行为。
2)应设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3)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如UPS设备);
4)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
5)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如备用发电机),以备常用供电系统停电时启用。
电磁防护
1)应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
2)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避免互相干扰。
1)应采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
7)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业务数据主机。
网络访问控制
1)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包括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协议、出入的接口、会话序列号、发出信息的主机名等信息,并应支持地址通配符的使用),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1)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的身份标识应具有唯一性;
2)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精品】安全等级保护2级和3级等保要求
身份鉴别
1)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的身份标识应具有唯一性;
2)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3)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例如口令长度、复杂性和定期的更新等;
4)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如: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
1)应在网络边界处应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网络蠕虫攻击等入侵事件的发生;
2)当检测到入侵事件时,应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恶意代码防范
1)应在网络边界及核心业务网段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3)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度区域;
4)应对重要区域配置电子门禁系统,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身份并监控其活动。
防盗窃和防破坏
1)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物理受限的范围内;
2)应对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3)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如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等;
1)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的身份标识应具有唯一性;
2)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3)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
4)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的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例如口令长度、复杂性和定期的更新等;
5)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如: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
6)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级和级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 (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4)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4)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 (4)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 (4)四、结果完善性原则 (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级) (5)一、技术目标 (5)二、管理目标 (6)第四章测评内容 (9)一、资料审查 (10)二、核查测试 (10)三、综合评估 (10)第五章项目实施 (12)一、实施流程 (12)二、测评工具 (13)2.1 调查问卷 (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 (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 (13)三、测评方法 (14)第六章项目管理 (15)一、项目组织计划 (15)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 (15)三、项目沟通 (16)3.1 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 (16)3.2 报告 (16)3.3 正式会议 (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 (19)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 (19)1.1 基本要求 (19)1.2 评估测评准则 (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 (88)基本要求 (88)评估测评准则 (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级和级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 (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4)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4)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 (4)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 (4)四、结果完善性原则 (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 级) (5)一、技术目标 (5)二、管理目标 (6)第四章测评内容 (9)一、资料审查 (10)二、核查测试 (10)三、综合评估 (10)第五章项目实施 (12)一、实施流程 (12)二、测评工具 (13)2.1 调查问卷 (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 (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 (13)三、测评方法 (14)第六章项目管理 (15)一、项目组织计划 (15)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 (15)三、项目沟通 (16)3.1 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 (16)3.2 报告 (16)3.3 正式会议 (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 (19)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 (19)1.1 基本要求 (19)1.2 评估测评准则 (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 (88)基本要求 (88)评估测评准则 (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
二级和三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二级和三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二级和三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详解1. 引言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级和级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 (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4)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4)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 (4)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 (4)四、结果完善性原则 (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 级) (5)一、技术目标 (5)二、管理目标 (6)第四章测评内容 (9)一、资料审查 (10)二、核查测试 (10)三、综合评估 (10)第五章项目实施 (12)一、实施流程 (12)二、测评工具 (13)2.1 调查问卷 (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 (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 (13)三、测评方法 (14)第六章项目管理 (15)一、项目组织计划 (15)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 (15)三、项目沟通 (16)3.1 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 (16)3.2 报告 (16)3.3 正式会议 (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 (19)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 (19)1.1 基本要求 (19)1.2 评估测评准则 (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 (88)基本要求 (88)评估测评准则 (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二级与三级)
1.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等级保护的测评技术指标至少覆盖各系统等保二级、等级保三级的全部指标1.1. 等级保护二级测评基本指标1.2. 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基本指标边界完整性检查 S3) 入侵防范( G3 ) 网络设备防护 G3) 恶意代码防范 (G3) 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 盖等。
a)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 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b) 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 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a) 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 端口扫描、强力攻 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 IP 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b)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 IP 、攻击类型、攻击 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a) 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b) 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a) b) c) 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d) 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e) 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 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口令应有复杂 f)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 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g) 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 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b)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 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c)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a)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应用安全 身份鉴别( S3 ) 和鉴别; b) 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 现用户身份鉴别; c) 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 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 冒用; d)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 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e) 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 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 置相关参数。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级和级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 (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4)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4)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 (4)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 (4)四、结果完善性原则 (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级) (5)一、技术目标 (5)二、管理目标 (6)第四章测评内容 (9)一、资料审查 (10)二、核查测试 (10)三、综合评估 (10)第五章项目实施 (12)一、实施流程 (12)二、测评工具 (13)2.1 调查问卷 (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 (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 (13)三、测评方法 (14)第六章项目管理 (15)一、项目组织计划 (15)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 (15)三、项目沟通 (16)3.1 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 (16)3.2 报告 (16)3.3 正式会议 (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 (19)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 (19)1.1 基本要求 (19)1.2 评估测评准则 (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 (88)基本要求 (88)评估测评准则 (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级和级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 (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4)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4)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 (4)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 (4)四、结果完善性原则 (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级) (5)一、技术目标 (5)二、管理目标 (6)第四章测评内容 (9)一、资料审查 (10)二、核查测试 (10)三、综合评估 (10)第五章项目实施 (12)一、实施流程 (12)二、测评工具 (13)2.1 调查问卷 (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 (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 (13)三、测评方法 (14)第六章项目管理 (15)一、项目组织计划 (15)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 (15)三、项目沟通 (16)3.1 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 (16)3.2 报告 (16)3.3 正式会议 (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 (19)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 (19)1.1 基本要求 (19)1.2 评估测评准则 (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 (88)基本要求 (88)评估测评准则 (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二级与三级)
1.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指标等级保护的测评技术指标至少覆盖各系统等保二级、等级保三级的全部指标1.1. 等级保护二级测评基本指标1.2. 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基本指标边界完整性检查 S3) 入侵防范( G3 ) 网络设备防护 G3) 恶意代码防范 (G3) 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 盖等。
a)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 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b) 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 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a) 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 端口扫描、强力攻 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 IP 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b)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 IP 、攻击类型、攻击 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a) 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b) 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a) b) c) 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d) 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e) 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 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口令应有复杂 f)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 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g) 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 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b)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 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c)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a)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应用安全 身份鉴别( S3 ) 和鉴别; b) 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 现用户身份鉴别; c) 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 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 冒用; d)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 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e) 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 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 置相关参数。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级和级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 (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4)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4)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 (4)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 (4)四、结果完善性原则 (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级) (5)一、技术目标 (5)二、管理目标 (6)第四章测评内容 (9)一、资料审查 (10)二、核查测试 (10)三、综合评估 (10)第五章项目实施 (12)一、实施流程 (12)二、测评工具 (13)2.1 调查问卷 (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 (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 (13)三、测评方法 (14)第六章项目管理 (15)一、项目组织计划 (15)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 (15)三、项目沟通 (16)3.1 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 (16)3.2 报告 (16)3.3 正式会议 (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 (19)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 (19)1.1 基本要求 (19)1.2 评估测评准则 (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 (88)基本要求 (88)评估测评准则 (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
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级和级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项目测评方案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二〇一六年目录第一章概述 (3)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 (4)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4)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 (4)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 (4)四、结果完善性原则 (4)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级) (5)一、技术目标 (5)二、管理目标 (6)第四章测评内容 (9)一、资料审查 (10)二、核查测试 (10)三、综合评估 (10)第五章项目实施 (12)一、实施流程 (12)二、测评工具 (13)2.1 调查问卷 (13)2.2 系统安全性技术检查工具 (13)2.3 测评工具使用原则 (13)三、测评方法 (14)第六章项目管理 (15)一、项目组织计划 (15)二、项目成员组成与职责划分 (15)三、项目沟通 (16)3.1 日常沟通,记录和备忘录 (16)3.2 报告 (16)3.3 正式会议 (16)第七章附录:等级保护评测准则 (19)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2 级测评准则 (19)1.1 基本要求 (19)1.2 评估测评准则 (31)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3 级测评准则 (88)基本要求 (88)评估测评准则 (108)第一章概述2003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 号)以及 2004 年 9 月四部委局联合签发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文件明确指出,“要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2009 年 4 月广东省公安厅、省保密局、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广东省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方案》(粤公通字[2009]45 号)中又再次指出,“通过深化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推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整改和测评工作,增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更加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科学合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
由此可见,等级保护测评和等级保护安全整改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章测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虽然测评工作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主张或判断,但测评人员应当没有偏见,在最小主观判断情形下,按照测评双方相互认可的测评方案,基于明确定义的测评方式和解释,实施测评活动。
二、经济性和可重用性原则基于测评成本和工作复杂性考虑,鼓励测评工作重用以前的测评结果,包括商业安全产品测评结果和信息系统先前的安全测评结果。
所有重用的结果,都应基于结果适用于目前的系统,并且能够反映出目前系统的安全状态基础之上。
三、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原则不论谁执行测评,依照同样的要求,使用同样的测评方式,对每个测评实施过程的重复执行应该得到同样的结果。
可再现性和可重复性的区别在于,前者与不同测评者测评结果的一致性有关,后者与同一测评者测评结果的一致性有关。
四、结果完善性原则测评所产生的结果应当证明是良好的判断和对测评项的正确理解。
测评过程和结果应当服从正确的测评方法以确保其满足了测评项的要求。
第三章测评安全目标(2 级)一、技术目标O2-1.应具有抵抗一般强度地震、台风等自然灾难造成破坏的能力O2-2.应具有控制接触重要设备、介质的能力O2-3.应具有对通信线路进行物理保护的能力O2-4.应具有控制机房进出的能力O2-5.应具有防止设备、介质等丢失的能力O2-6.应具有控制机房内人员活动的能力O2-7.应具有防止雷击事件导致重要设备被破坏的能力O2-8.应具有灭火的能力O2-9.应具有检测火灾和报警的能力O2-10. 应具有防水和防潮的能力O2-11. 应具有防止静电导致重要设备被破坏的能力O2-12. 应具有温湿度自动检测和控制的能力O2-13. 应具有防止电压波动的能力O2-14. 应具有对抗短时间断电的能力O2-15. 具有基本的抗电磁干扰能力O2-16. 应具有限制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资源使用的能力O2-17. 应具有能够检测对网络的各种攻击并记录其活动的能力O2-18. 应具有网络边界完整性检测能力O2-19. 应具有对传输和存储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测的能力O2-20. 应具有对硬件故障产品进行替换的能力O2-21. 应具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容错的能力O2-22. 应具有软件故障分析的能力O2-23. 应具有合理使用和控制系统资源的能力O2-24. 应具有记录用户操作行为的能力O2-25. 应具有对用户的误操作行为进行检测和报警的能力O2-26. 应具有对传输和存储中的信息进行保密性保护的能力O2-27. 应具有发现所有已知漏洞并及时修补的能力O2-28. 应具有对网络、系统和应用的访问进行控制的能力O2-29. 应具有对数据、文件或其他资源的访问进行控制的能力O2-30. 应具有对资源访问的行为进行记录的能力O2-31. 应具有对用户进行唯一标识的能力O2-32. 应具有对用户产生复杂鉴别信息并进行鉴别的能力O2-33. 应具有对恶意代码的检测、阻止和清除能力O2-34. 应具有防止恶意代码在网络中扩散的能力O2-35. 应具有对恶意代码库和搜索引擎及时更新的能力O2-36. 应具有保证鉴别数据传输和存储保密性的能力O2-37. 应具有对存储介质中的残余信息进行删除的能力O2-38. 应具有非活动状态一段时间后自动切断连接的能力O2-39. 应具有重要数据恢复的能力二、管理目标O2-40. 应确保建立了安全职能部门,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支持信息安全管理工作O2-41. 应确保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运行维护O2-42. 应确保对主要的管理活动进行了制度化管理O2-43. 应确保建立并不断完善、健全安全管理制度O2-44. 应确保能协调信息安全工作在各功能部门的实施O2-45. 应确保能控制信息安全相关事件的授权与审批O2-46. 应确保建立恰当可靠的联络渠道,以便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得到支持O2-47. 应确保对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O2-48. 应确保对人员的管理活动进行了指导O2-49. 应确保安全策略的正确性和安全措施的合理性O2-50. 应确保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定级O2-51. 应确保安全产品的可信度和产品质量O2-52. 应确保自行开发过程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O2-53. 应确保能顺利地接管和维护信息系统O2-54. 应确保安全工程的实施质量和安全功能的准确实现O2-55. 应确保机房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O2-56. 应确保对信息资产进行标识管理O2-57. 应确保对各种软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发放、使用和保管等过程进行控制O2-58. 应确保各种网络设备、服务器正确使用和维护O2-59. 应确保对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管理O2-60. 应确保用户具有鉴别信息使用的安全意识O2-61. 应确保定期地对通信线路进行检查和维护O2-62. 应确保硬件设备、存储介质存放环境安全,并对其的使用进行控制和保护O2-63. 应确保对支撑设施、硬件设备、存储介质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O2-64. 应确保系统中使用的硬件、软件产品的质量O2-65. 应确保各类人员具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技术能力O2-66. 应确保对各类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O2-67. 应确保提供的足够的使用手册、维护指南等资料O2-68. 应确保内部人员具有安全方面的常识和意识O2-69. 应确保具有设计合理、安全网络结构的能力O2-70. 应确保密码算法和密钥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O2-71. 应确保任何变更控制和设备重用要申报和审批,并对其实行制度化的管理O2-72. 应确保在事件发生后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策略和措施O2-73. 应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实行分等级响应、处置第四章测评内容当根据信息系统的业务重要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对信息系统进行划分,确定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后,需要了解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或子系统当前的安全保护与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是一种安全需求,是进行安全方案设计的基础。
传统的安全需求分析方法有很多,如风险分析法,但是作为了解信息系统或子系统当前的安全保护状况与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的简便方法,莫过于等级评估测评法。
➢活动目标:本活动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对已经完成等级保护建设的信息系统定期进行等级测评,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符合相应等级的安全要求。
➢参与角色:甲方\广州华南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活动输入:信息系统详细描述文件,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报告,信息系统测评计划,信息系统测评方案。
➢活动描述:参见有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测评的规范或标准。
➢活动输出:安全等级测评评估报告。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包括资料审查、核查测试、综合评估如下三个部分内容:一、资料审查a)测评机构接受用户提供的测评委托书和测评资料;b)测评机构对用户提供的测评委托书和测评资料进行形式化审查,判断是否需要补充相关资料;二、核查测试a)测评机构依据用户提供的资料、评估机构实地调研资料及定级报告等,制定系统安全评估测评计划;b)依据系统安全测评计划制定系统安全评估测评方案;c)依据系统安全测评方案实施现场核查测试;d)对核查测试结果进行数据整理记录,并形成核查测试报告。
三、综合评估a)对用户资料,评估机构实地调研资料和测试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分析意见;b)就分析意见与用户沟通确认,最终形成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c)对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进行审定;d)出具最终《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测评数据处理a)对信息系统现场核查记录进行汇总分析,完成信息系统现场核查报告;b)对系统安全性测评过程得到的被测单位提供的申请资料、方案的形式化审查报告、信息系统现;c)场核查记录、现场核查报告以及测试过程中所有的书面记录,经分析整理后,形成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d)系统安全性测评过程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记录、资料应归档管理;e)系统安全性测评过程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记录、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透露;f)系统安全性测评过程所产生的全部数据、记录、资料的处置应符合相关法令法规的规定。
➢测评结论a)信息系统经测评机构安全测评后,向被测评单位出具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b)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综合评估报告是客观反映被测单位信息系统在管理方面及技术方面的安全状况,其中包括了信息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漏洞、潜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建议性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