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重点难点研析教案(人教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反应物 H2SO4溶液与NaOH溶 液混合 KOH溶液与盐酸混合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你的收获 离子反应方程式可 以表示同______ 的离子反应
Ba(OH)2溶液与H2SO4 溶液混合
同一溶液中有两个 离子反应用____ 个离子方程式表 示,并且要注意 按一定____反应。
四、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第三节学业评价标准内容
4.通过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 原反应分类标准的比较,知道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 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而 有不同的反应规律。 5.能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 原剂。 6.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参考资料:
• 1.《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案例——必 修1教学建议》 广州市教研室 李南萍 • 2.广州市高一中心组老师提供的意见 • 3.人教社王磊教授2012年广州讲稿 • 4.广州三中何露老师《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1 3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反应物 醋酸(CH3COOH)与 NaOH溶液混合 CaCO3固体与盐酸混 合 澄清石灰水通入CO2 写出反应的离 子方程式 你的收获 弱酸、弱碱反应时主要消 耗的是_______。 难溶物反应时主要消耗的 是_________。 微溶物为反应物时,澄清 溶液主要消耗______,悬 浊液主要消耗________。
四、准确把握教学难度
第二节学业评价标准内容 对电解质
概念辨析不 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都是 可适当拓展弱酸、 要过分纠缠 电解质;会书写常见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 弱碱和酸式盐在 方程式,并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知 溶液中的电离过 道有些酸和碱(醋酸、碳酸、一水合氨)的分子在 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1物质分类 ................................................................................................................... - 1 -1.2物质的转化 ............................................................................................................... - 7 -2离子反应 .................................................................................................................... - 13 -3.1氧化还原反应 ......................................................................................................... - 17 -3.2氧化剂、还原剂...................................................................................................... - 21 -1.1物质分类【教学目标】1.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3.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

4.认识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教学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快递企业对数以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重点聚焦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分散系胶体二、知识网络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2)离子反应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

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第二第三节内容主要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主要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和是否有电子转移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后两种分类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再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知识的呈现和方法的学习中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 1 - 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 - 1 -第2课时物质的转化........................................................................................ - 13 - 第二节离子反应........................................................................................................ - 19 - 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 - 19 -第2课时离子反应............................................................................................ - 27 -第3课时重点复习课........................................................................................ - 36 -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 43 - 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 43 -第2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 - 52 -第3课时重点复习课........................................................................................ - 57 -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课程目标素养目标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1物质的分类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元素、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的观点是我们认识生活事物的常用方法。

在本节内容中,需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元素的、物质、反应的分类认识。

该节内容可安排2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分类观,认识元素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及分散系的分类,分散系实际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状态,属于混合物中的一种类别,区别于简单的混合,分散系的混合状态是复杂的常见的混合状态,因此,学习认识分散系实际是对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从孤立认识到系统认识的过程,也是生活事物学科化的过程。

1、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类法的应用。

(2)通过初中学习的元素分类,化合物分类,化学反应分类初步形成分类的观点。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及混合物模型认识分散系的概念。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从状态和分散质粒子直径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并列举相应的例子。

(5)通过生活常见的胶体以及阅读书本、课外资料、视频资料认识胶体的特征。

2、评价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列举,诊断并发展学生分类的意识水平(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2)通过化学中的分类应用(已学的知识),从元素类型、价态、物质组成、物质性质的角度对元素和物质进行分类,诊断发展学生分类法的应用水平。

(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3)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的分散系实例列举的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水平以及宏观辨识的能力(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4)通过对分散系的分类以及实例的列举,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散系的理解认识水平(宏观物质角度、微观粒子角度)。

(5)通过信息的阅读整理归纳,诊断并发展学生信息收集能力水平和对胶体特征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重点:1.常见分类方法2.同素异形体、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3.分散系的分类及丁达尔效应难点: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2.Fe(OH)3胶体的制备印发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演示实验【展示】图书馆分类陈列的图书;智能机器人对快递物品进行分拣【引入】大家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如何能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呢?【学生活动】讨论【教师】其实在图书馆中,工作人员摆放图书之前,已经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_全套教案(精)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_全套教案(精)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实行分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1.从图书馆中的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从超市中的能快速挑选到所需要的商品2.实验教师能从药品室中顺利地拿到自己所需用的试剂或用品新知学习指导阅读提出问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两种阅读教材第20页至21页相关内容思考交流提出问题:请尝试对所学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实行分类化学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都还能够再分类)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归纳整理不论是对化学物质还是对化学反应所实行的分类,都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不同,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思考讨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组成、能否电离、结构)对化合物实行分类化合物(根据组成)化合物(能否电离)化合物(根据结构)新知学习思考讨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从有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有无固定熔沸点、化学性质等方面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熔沸点无固定熔沸点保持该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学习探究归纳总结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学习探究归纳总结树状分类法便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也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合物的分类2.化学反应的分类3.交叉分类法4.树状分类法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2.理解丁达尔效应3.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4.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胶体及其主要性质难点:丁达尔效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1.从学过的溶液组成导入2.从纳米科技简介导入新知学习指导阅读提出问题: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阅读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归纳整理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1)1

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1)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一、本章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主线1、主要内容(1)认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标准掌握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特点。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书写其电离方程式。

(4)以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5)以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识别氧化剂和还原剂。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分类方法的应用2、内容结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在初中虽然也涉及到,但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单质 化合物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 化学反应 纯净物 混合物 溶液 胶体 浊液 复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目的1: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知识体系 1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 C+O2 CO2A+B==AB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AB==A+B置换反应 C+CuO 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 B+CD==AD+CB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⑷ 胶体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

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② 胶体的性质现象定义解释应用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波发生散射区别溶液和胶体布朗运动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水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相同的——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析出制豆腐、果冻等③ 胶体的分类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固溶胶固态有色玻璃、烟水晶液溶胶液态淀粉溶液、Fe(OH)3胶体气溶胶气态烟、云、雾④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新教材高中化学2.1.1活泼的金属单质--钠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2.1.1活泼的金属单质--钠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盐,用于调味和防腐
- 碳酸钠(Na2CO3):洗涤剂,用于清洁和软化水质
- 氢氧化钠(NaOH):碱,用于制造肥皂和纸浆
板书设计应突出重点知识点,以清晰的标题和简洁的表述呈现,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来强调重点内容,或者设计有趣的插图来增强视觉效果。
2.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和分析钠与不同物质的反应,提升实验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3. 了解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4. 能够从钠的性质和变化中提炼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氧气、酸等物质的反应特性,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钠的活泼性。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钠的发现历史:了解钠的发现过程,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电解法从矿物质中提取钠,以及钠在历史上的应用。
- 钠的化合物:深入研究钠的常见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等,它们的制备方法和在工业、医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钠的性质与元素周期律:探索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解答:钠的密度小于水,因此钠会浮在水面上。钠能在水面上燃烧是因为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钠熔化成小球,钠小球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维持钠的燃烧。
例题3:简述钠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产物。
解答:钠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 O2 → 2Na2O。反应产物是氧化钠(Na2O)。
3. 钠的存在与制备: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学习钠的制备方法。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志鸿优秀教案】高中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2)能够区别胶体、溶液和浊液等三种分散系(主要是判别哪些物质属于胶体);(3)掌握胶体的特征性质——丁达尔效应,以及它与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4)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离子反应的条件;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5)能正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当中的有关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6)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能进行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正确判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3)在与同学讨论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胶体,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应用。

课前准备所用课件:有关知识归纳与比较的表格与网络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和学习中存在很多分类的现象,如图书馆中的图书分类收藏,大型商场中的物品分类,网络中的信息分类,化学中分散系的分类,生物中对各个物种的分类,等等。

运用分类的方法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目的。

[设问]我们学习了哪些分类的方法?推进新课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思考]根据物质的组成将物质可以分成哪些类型?[投影分析]物质⎩⎪⎪⎪⎨⎪⎪⎪⎧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 [思考]分散系可以怎样来分类? [投影分析] 分散系(按分散质的粒子大小)⎩⎪⎨⎪⎧ 胶体根据分散剂的状态⎩⎪⎨⎪⎧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溶液浊液根据分散质的状态⎩⎪⎨⎪⎧ 悬浊液乳浊液[思考]化学反应又可以如何来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投影分析]化学反应⎩⎪⎪⎨⎪⎪⎧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种类⎩⎪⎨⎪⎧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根据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 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根据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2342D中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而不属于酸。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号:135906姓名:黄茹联系方式:151********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和体系分析 1.位置分析本单元处于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是高中化学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

本单元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开始,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课程其他章节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结构分析本单元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分类观始终贯穿于单元始终。

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三、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化学课程目标由国家控制,以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是实施该门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化学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编制,是教师在调研了化学教学系统各要素之后对教学的预设。

化学课程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

编制化学教学目标时最具挑战性的是化学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该任务的教学强度。

从教育的层级转化来讲,先有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然后才有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的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化学教学目标是在调研了课程目标、化学教材、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者的实际之后,对化学教学所作的一种终极预设。

故本单元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如下:(一)先研读课程标准,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之“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为: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说课稿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说课稿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第二章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化学学科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从物质的分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接着,重点探讨了物质的化学变化,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重要反应类型。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思维方式,提高对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但对于化学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理解还不够深入。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将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联系起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能够对常见物质进行正确分类。

(2)掌握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3)能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分类和化学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类比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本节学习要点】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重难点一、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标准很多,常有:
(1)根据物质的组成⎩⎪⎨⎪⎧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酸

盐氧化物混合物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

导体绝缘体
半导体
(3)根据元素的存在方式⎩
⎪⎨⎪⎧
单质
化合物
(4)根据物质的溶解性⎩⎪⎨⎪⎧
难溶物质
微溶物质
可溶物质
易溶物质
(5)根据物质的状态⎩⎪⎨⎪

气体液体
固体
2.一类物质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酸的其他分类:
(1)按酸强弱⎩⎪⎨⎪⎧
强酸:如H 2SO 4、HNO 3、盐酸等
弱酸:如碳酸等
(2)按酸挥发性⎩
⎪⎨⎪⎧
难挥发性酸:如H 2SO 4、H 3PO 4等
挥发性酸:如盐酸、HNO 3等
(3)按酸稳定性⎩
⎪⎨⎪⎧
稳定性酸:如H 2SO 4等
不稳定性酸:如H 2CO 3等
(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3.理清交叉分类的关系 如氧化物的分类中:
(1)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A l 2O 3等;
(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 等;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等;
(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交叉分类图:
重难点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常见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均一、稳定)都是由它决定的。

同种分散质在不同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如NaCl 溶于水得溶液,溶于酒精得胶体。

(2)液体分散系的稳定性质
①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
这是因为这类分散系中的分散质(溶质)对于分散剂(溶剂)而言是可溶性的。

溶质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直径<1 nm)的形式自发地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
因为分散质粒子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粒子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或沉淀,故表现出浑浊、不稳定、不透明、不均一的外观特征。

③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胶体之所以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

胶体粒子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得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3)胶体与溶液的外观相似。

重难点三、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 ~100 nm 之间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2.胶体的分类
(1)按分散剂⎩⎪⎨⎪⎧
液溶胶 如:Fe(OH)3
胶体,分散剂为液体
固溶胶 如:有色玻璃、烟水晶,分散剂
为固体
气溶胶 如:烟、雾、云,分散剂为气体
(2)按分散质⎩
⎪⎨⎪⎧
分子胶体 如: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
粒子胶体 如:Fe(OH)3胶体
3.Fe(OH)3胶体的制备注意要点
(1)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氯化铁饱和溶液而不能用氯化铁稀溶液。

原因是若氯化铁溶液浓度过低,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2)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而不是直接加热FeCl 3饱和溶液,否则会因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而无法得到Fe(OH)3胶体。

(3)实验中必须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

原因是自来水中含电解质、杂质较多,易使制备的胶体发生聚沉。

(4)往沸水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

原因是长时间加热将导致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5)要边加热边摇动烧杯,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Fe(OH)3胶粒碰撞成大颗粒形成沉淀。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①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粒对可见光的散射而产生的,是一种物理现象; ②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可用来鉴别胶体与溶液; ③液溶胶、气溶胶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大多数固溶胶无此性质; ④丁达尔效应证明了胶粒的大小范围。

(2)电泳
①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但胶体是电中性的;
②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③胶体粒子因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易聚成大颗粒,这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④并不是所有的胶体微粒都带电,如:淀粉胶体的胶体微粒不带电。

⑤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下也能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而胶体微粒为中性分子的淀粉胶体,无电泳现象。

(3)聚沉
胶体聚沉的方法:
①加入可溶性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
加入的电解质在分散剂中电离,产生的与胶体颗粒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消除了胶粒之间的斥力,从而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聚沉。

②加入与胶粒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
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由于同种分散质粒子带同种电荷,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它们不容易聚集成直径大于100 nm的大颗粒,故可以稳定存在较长时间。

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粒的电荷,使得胶粒之间的斥力减小,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聚沉。

③加热或搅拌
加热或搅拌可以加快胶粒的运动速率,增大了胶粒的碰撞机会,从而易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聚沉。

特别提醒从胶体微粒大小认识胶体的某些特征。

由于胶体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它对光有一定的散射作用,因而胶体有特定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也正是由于胶粒直径不大,所以胶体也有它的力学性质——布朗运动;胶体粒子较小,其表面积较大,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选择吸附某种离子而带有电荷,使得胶粒互相排斥,因而胶体具有介稳性,且显示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

5.胶体的应用
(1)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

土壤胶粒带负电荷能吸附NH+4,可防止铵盐随雨水流失。

(2)医疗卫生:血液透析(渗析);血清上的电泳实验;利用电泳分离氨基酸和蛋白质;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胶体聚沉)。

(3)日常生活中胶体聚沉的应用:制豆腐;两种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明矾、硫酸铁净水。

(4)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的胶体发生聚沉。

(5)工业生产:制有色玻璃;工业制皂的盐析(胶体聚沉);冶金厂、水泥厂、硫酸厂等工厂除尘(胶体电泳)。

(6)科学技术:由于纳米粒子的直径与胶体粒子的直径大致相当,故胶体化学与高科技紧密联系到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