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文化(四)

合集下载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要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而我们汉字与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在了解了什么是汉字中的文化后,我们在来看汉字与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汉字与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汉字就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而此文将要谈的是从汉字中看古代的建筑!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一)穴”字与古人的原始建筑说到他们的建筑我们就首先要从他们最原始的建筑讲起,当人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那时的他们没有农耕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打猎为生的,那时候由于生产资源低下,他们也没有正规的建筑,在黑夜到来的时候,在遇到夏日的酷热,严冬的寒冷的时候,在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野兽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本能的会躲进山洞中去从而寻找到安全舒适的场所。

【参考文档】汉字与中国文化-word范文 (4页)

【参考文档】汉字与中国文化-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汉字与中国文化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

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

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

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

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

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

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

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象形:象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

凡象之属皆从象。

形式:义界(描述象的特征)文化意识和观念:“象”字头上尾下,四足悬空,从侧面倒立悬挂来着笔,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悬挂观。

反映出造字看重文学性而非绘画性的特征。

,训释优势:把“象”字最主要的特征准确描述出来,即“长鼻牙”,“象耳牙四足之形”等,表述生动形象,便于区分与认识。

训释劣势:文字较长,而且这只是许慎的个人看法,个人色彩与主观意识较强,因为象也有“小象”,显然与许慎的描述不太相符,因此许慎的解释还不够严谨科学。

指事:甘甘,美也。

从口含一。

一,道也。

凡甘之属皆从甘。

美也。

羊部曰。

美、甘也。

甘为五味之一。

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

从口含一。

一、道也。

食物不一。

而道则一。

所谓味道之腴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形式:直训文化意识和观念:把“道”看作一,因为“口”加了“一”变为“甘”,“一”表示美好的事物,因此“道”为美好的事物。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包括“天道”“人道”等。

作为最崇高和最核心的概念,道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对宇宙政治、社会和生命秩序的根本理解。

训释优势:直训简明扼要,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解释意思。

“甘“字确实也能指美好的事物。

训释劣势:较为抽象,不够具体,甘字除了“美”,还有其他意思,如“甜”“甘愿”等意思,因此解释不够全面,只代表了特定情况的意思。

会意:死死,澌也,人所離也。

从歺从人。

凡死之屬皆从死。

澌也。

水部曰。

澌、水索也。

方言。

澌、索也。

尽也。

是澌为凡尽之偁。

人尽曰死。

死澌异部迭韵。

人所离也。

形体与䰟魄相离。

故其字从歺人。

从 人。

息姊切。

十五部。

凡死之属皆从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形式:推因(根据死的声音线索为“澌”,推出流水的含义,进而推出人离去)文化观念与意识:字形像是一个人对着遗体痛哭哀悼,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崇拜与重视的观念,由此联想到古代非常重视葬礼,也是古人对生命的敬畏。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收稿日期]1998-09-16[作者简介]周淑敏(1941—),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人文与管理科学系副教授,从事汉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周淑敏(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

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

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

本文指出,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揭示了汉字的优越性,从而确立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关键词]汉字;传统文化;拼音文字;信息;优越性[中图分类号]H 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0310(1999)0420022209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

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

我们从汉字的形成,一方面能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透过研究分析汉字,根据汉字造字的方式和内涵,可以管窥中国文化的特征。

即我们可以从诸多汉字现象中,如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和演变,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的形体组成中,都可以找到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

这种理据不是逻辑关系意义上的理据,而是意识文化取向、制度文化取向、民族心理文化取向、社会习俗文化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取向的阐释,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时代性。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本文概述《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篇旨在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的文章。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象征和传承者。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形成、演变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主要字体的发展历程。

随后,文章分析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汉字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汉字在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本文还关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汉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研究,揭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文章也期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汉字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

二、汉字的构造与传统文化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构造本身便深深地烙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图画,既传递着具体的信息,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汉字的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以“阴阳”为例,这一哲学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许多汉字,如“明”“暗”“男”“女”等,都采用了“阴阳”的结构,表达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

汉字的构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例如,“家”字,由“宀”和“豕”两部分组成,形象地表示了一间房子和一头猪,这恰恰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写照。

再如,“民”字,由“目”和“一”组成,象征着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民众的重视。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讲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与汉字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透过汉字这个文化载体去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应弄明白什么叫汉字?什么叫文化(Culture)?一、汉人、汉字名称的由来1、“汉人”名称的由来。

“汉人”之“汉”最初指的是水的名称,而不是民族的称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水部:“汉,漾也。

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

”漾是漾水。

《说文》:“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

”又:“沧浪水南入江。

”可知汉水的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汉水,下游叫沧浪水,至汉口注入长江。

“汉”之用于人事,乃自秦末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开始的。

《史记·高祖本纪》:“[元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1]可见“汉王”之称是因刘邦被封于汉中而得名的。

自此以后,汉王的军队便叫汉兵。

《史记·高祖本纪》:“[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叶按:指韩王信,不是淮阴侯韩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

”(第368页)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前,《史记》只称沛公兵。

如《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第362页)汉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则开始以“汉”为国号了。

汉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汉王为皇帝。

汉王刘邦稍微客气了一番,遂于二月甲午日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境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汉高祖,西汉王朝正式建立。

汉武帝以后,正式出现“汉人”、“汉民”之类的称呼。

《汉书·魏相传》:“闻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边境。

”[2]《汉书·李广利传》:“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

”(第2710页)到了东汉以后,汉人、汉民的说法就更加普遍了。

《后汉书·西羌传》引班彪的话说“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本课程适应于汉语言专业(中学语文教育方向)本科学生课程代码:06E03224学时分配:周学时2节,总学时30节赋予学分:1.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继《古代汉语》后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古代汉语文字、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是在学生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等知识有所了解并能进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承载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汉字。

本课程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汉字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成体系地记载了先民的历史与文化。

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1 . 了解汉字产生与开展的历史2 .了解并掌握古文字的字形构造和造字意图3 .通过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节绪论(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蕴涵的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化的内涵三、汉字为什么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四、汉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二节汉字起源的文化背景(2学时)一、汉字起源于八卦二、汉字起源于汉结绳三、汉字起源于契刻四、汉字起源于•图画五、仓颉造字说第三节、汉字形体的演变(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一)古文字学阶段的汉字1、甲骨文2、金文3、六国古文4、篆文(二)今文字阶段的汉字1、隶书2、草书3、楷书4、行书第四节汉字的形体构造(6学时)(含实践1课时,造字方法运用。

)一、汉字的形体构形分析(部件说)(一)汉字的构形单位(二)部件的变体和混同(三)部件的功能1、表形功能2、表义功能3.表音功能二、汉字的形体构造(六书说)(一)传统六书说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第五节汉字改革的文化制约(4学时)(含实践1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一、汉语拼音化运动二、汉字简化运动三、汉字改革利与弊第六节汉字传承的传统文化信息(10学时)(含实践3课时,讨论相关问题。

汉字与中国文化复习笔记

汉字与中国文化复习笔记

汉字与中国文化复习笔记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章为绪论“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汉字三美:形美―书法篆刻;音美―诗词韵文;意美―文化内涵一、文字与汉字(一)中国古代的“字”概念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

字形表示人身上刺画花纹,是“纹”的本字或省作字,会意兼形声。

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

在屋内生孩子。

本义:生孩子)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山海经中山经》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它是口语交际的辅助手段。

这意味着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

它主要用于将语言传播到远方,长期保持,并借助图形符号或图像来表达。

通常,这些符号或图像表达一些语音元素——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语素、音节或音素。

“―汉字: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并扩展其功能的工具。

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可以直接表达思想,具有象征功能和审美(中国书法)价值。

(2)汉字的功能1.汉字的功能文字不仅使听觉信号变为视觉信号,它还是语言的延长和扩展,使语言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到远处,留给未来人物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从传说时代向信仰历史时代的转变。

陈黎的《东蜀读书笔记》2、汉字的三大功能:汉字是表意文字文字语言观念(1)汉字记录汉语(2)和中文一样,汉字可以直接表达思想(3)汉字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买一张纸/筷子“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二、汉字与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说文文部》:“错画也。

条交文。

华硕匕首部:“匕首,变也?从人到(下)人?义;又称“化,教也,练也,从匕首到人,匕首也声。

”。

根据《匕首》是《花》的最初文本,变化是本义,教育是引申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 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 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 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 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 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 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 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 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 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4、汉字与舟楫
• 舟
• 帆
5、汉字与舆轿
• 舆:车厢、大地、众人
– 《易》:坤为地、为母、为布、 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 为大舆、为文、为众 – 风水又称堪舆
• 轿:肩舆
邴夏、齐侯、逢丑父
郤克、解张、郑丘缓
兵车
车右
尊者
御 者
尊者
车位制度
• 古代战车,将领居左, 御者居中。 • 如果将领是君主或主帅 则居中,御者居左。
御者
车右
主帅 国君
• 介:披甲 • 轡:马缰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汉字与交通
• 汉字与道路
• 汉字与桥梁 • 汉字与车马
• 汉字与舟楫
• 汉字与舆轿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汉字与道路
衎 ·衏 ·衐 ·衔 ·衑 ·衒 ·術 ·街 ·衕 ·衖 · 衙 ·衘 ·衚 ·衛 ·衜 ·衝 ·衡 ·衞 ·衟 ·衠
2、汉字与桥梁
3、汉字与车马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姓名:梁文博院(系、部):经济管理系学号:41713117专业:市场营销班级:市营13101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汉字从属于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二)、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

,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

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繁多,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

04第四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新(汉字起源与发展)

04第四章 汉字与中国文化新(汉字起源与发展)

2。文字和图画的联系和区别
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不等于文字。 唐兰《中国文字学》:“文字本于图画,最 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 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 差别逐渐显着,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 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 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 够了。”
西周时期金文


3.金文的特点
(虎符)
(虎符)
4.特色金文
春秋时期各国金文开 始时大体上都沿袭西 周晚期金文的写法, 后来各地区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特色。还出 现了一些特殊字体, 如鸟篆,也称鸟书或 鸟虫书。
第三节 籀文
诅楚文
籀文的特点
第四节
六国古文
1.《说文》中的古文 2.三体石经古文
第二节,传统“六书”理论释例
一.象形字
象形字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 。跟图画比起来,除某些金文族名字之外,它的线条是 简单的,有时只勾勒出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许慎在《说文解字· 序》:“象形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字是汉字形体构造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 的组成成分很多都是象形字。即使指事字,有些也是在 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符号。 象形字是产生较早的文字,后来有些字被形声字取 代,有些字则丧失了象形的意味,增强了符号性。 我们分析象形字,应该以较早的字形为对象。
三体石经
3.
玺 印 和 陶 器 上 的 古 文
4.货币上的古文
楚蚁鼻钱
5.简帛上的古文 —楚帛
六国古文的特点:
俗体流行.且彼此之间也不同.
第五节
篆文
1.《说文》中的篆文:小篆有9000多个 2.秦代刻石上的篆文

浅谈汉字与中国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文化摘要:汉字在它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也就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它们一步步地演变、进化,无不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生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开启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金钥匙。

本文从祭祀文化、姓氏文化以及古人伦理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紧密关联。

关键词:汉字祭祀文化姓氏文化伦理观念中国文化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统一,对汉族语言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这是汉字的构造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汉字被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

了解了汉字的知识,那么汉字和中国文化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从汉字看祭祀文化祭祀最开始的对象是神灵,上古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认为冥冥中有神主宰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也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

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祭祀行为的产生。

祭祀行为产生之后,人们就要用文字来记录这种行为,于是有关祭祀的文字就产生了。

“示”字,原本是祭神的石制供桌,呈“T”型,从二或一都是上帝的象征,“I”在字中代表的是祭天杆,其实就是图腾柱,杆旁之八像是所挂的彩锦,“示”字的本义实际上是设杆祭天的象征。

因此在最早的甲骨形体中,“示”字是为死去的先人做的神主牌。

可见“示”字从构型上讲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像一根柱子,商周时代祭祀的郊坛或宗庙里的石柱,即祭祖的牌位。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在古汉语的表述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工”、“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即“以文教化”,但这和现代意义上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现代意义上,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人类超越本能而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也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S•普芬多夫);文字受到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例: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经典文献大量传入日本);汉字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

2,汉字字形反映的中国文化(1)汉字字形与古代物质文化。

例如,饮食:见上节;农耕:农具的演变(2)汉字字形与古代制度文化。

例如,货币。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

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

如,货,贷,购,账,贵,费,贾,贿赂,资,赊,赔,财,贡等。

(3)汉字字形与古代精神文化。

A,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

甲骨文“磬”字,像悬石以击之形。

“磬”是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甲骨文“鼓”字,像手执鼓槌敲击建鼓(树立在地上的鼓,有别于“悬鼓”)之形。

甲骨文“樂(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

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B, 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

a, 对女性的歧视之一:把女性当作卑贱、无知、愚昧、顺从的人。

妇,繁体作婦,是个会意字,从女从帚,帚是扫除工具。

女手持帚,表示已出嫁的女子担当家务劳动。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余志鸿1、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1.1.言语的起源在19世纪这一直被视为徒劳无益、想入非非的问题。

20世纪初巴黎语言学会上正式指定了一项永久性的条文:规定会议论文不许论及言语起源问题。

尽管如此,人们始终在探索着。

一是期望发现“半人”或类人猿,从“活着的化石”证实人类的进化过程。

另一种途径,从语言的亲属关系,或某些原始性戳记,通过比较来推断言语的起源。

语言从传播学角度看的几大特征:1)有声性; 2)有向性(四散传播和定向接收);3)互换性;4)分离性;5)替代性;6)孳生性(也称开放性);7)模式二重性。

1.2文字的始祖1.2.1文字起源的假说实物说;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图画说;标记说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1)苏美尔图画文字 2)古埃及象形文字图:苏美尔图画文字:公元前32世纪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

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杉勇:楔形文字入门)图:古埃兰文字:公元前30世纪左右用在苏美尔之东埃兰地区(现属伊朗)。

未读解(Gelb)图: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代埃及的圣书铭刻文字(E.A. Wallis Budge:Egyptian Language)。

图:古埃及僧侣体文字:象形文字的行书体,是古代埃及王朝的僧侣文字(Gilyarevsky)图:巴比伦楔形文字:古代巴比伦帝国的文字。

图为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的一节(杉勇:楔形文字入门)。

图3b 亚述楔形文字:古亚述帝国的文字,与巴比伦帝国的文字相同(筑摩书房:《世界历史2》)图:甲骨文字:又称殷文、卜辞。

出现于公元前14世纪。

(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图:纳西图画文字:云南纳西族过去使用的象形文字。

(李纯声:麽些族的洪水故事)3)巴比伦楔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4)中国甲骨文字纳西族图画文字1.2.2 汉字起源假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字者,孳乳而浸多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原始记事的几种方式:实物说(如景颇族)结绳说(如高山族)契刻说八卦记事图画记事图画记事是很重大的发明。

汉字与中国文化Microsoft Word 文档 (4)

汉字与中国文化Microsoft Word 文档 (4)

汉字中的美学韵味侯宁(专业:汉语言文学1401班,学号:2014010327)摘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之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

为了推广中国文化,我们需要了解汉字,认识其自然美,绘画美,建筑美。

关键词:汉字宣传;汉字三美;汉字了解;学习价值我个人比较喜欢美学,也经常看一些有关文化传播的一些节目。

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桥》,《汉字英雄》,《汉字五千年》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人们很大的视觉冲击,音美感耳,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中国汉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

在汉字的表演中,我们能看到中国汉字的变化魅力。

《汉字五千年》集的纪录片:人类奇葩,高天长河,霞光万道,华夏心灵,翰墨情怀,天下至宝,浴火重生,芳华永驻,生动的展示了汉字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每一集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每一集都让人觉得作为华夏子孙,学习汉字是多么大的一种荣幸。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节目的热播和强烈的社会反响吸引了媒体对“汉字热”背后问题的广泛讨论,而话题涉及键盘输入代替手写给现代人带来的“失写症”,继而引发汉字危机,呼吁重视汉字书写等。

新华网的文章《挑战〈汉字听写大会〉90%的人患有‘失写症’》指出,“失写症”出现是信息化时代,“键盘手”的产物。

②香港南华早报文章《数字时代汉字书写能力下降》引用2013年1月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接受调查的5000名小学生中,接近1/3的学生的读写能力比起标准落后了2年时间。

③中国日报网的文章《汉字听写大会“惨不忍睹”专家:因不敬畏汉字》则认为,国内现今的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有问题,不敬汉字,汉字就会走不远。

中国在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需要了解中国,故此国家汉办创建了几百所“孔子学院”。

亚投行的创建是中美较量以来中国首次取得最大的胜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故此我也积极投入到汉语学习的准备中,立志做一名汉语志愿者老师,为此而努力奋斗着。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摘要: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性,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汉字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对形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必将对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一、前言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表意文字。

世界上也有比它更老的文字,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但大都已灭绝。

唯有中国的汉字,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后,仍在具有广泛的生命力,不仅在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至今使用它记录传递信息,而且在远东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与时俱进中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在璨若星空的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重要而浓厚的一笔巨大财富,同时,中华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过断层而完整地流传下来的人类文明。

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说,汉字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有着紧密关联的,它记载并传承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无论是汉字的产生、发展、变革还是它的具体使用,都生动的展示了汉民族的社会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因素。

二、社会风貌在汉字中的体现华夏民族经历了悠悠几千载的沧桑, 不断地前进, 作为开华夏民族文明史的汉字则正如一块块化石, 将古老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史演进的轨迹, 活生生地勾勒描绘出来, 再现于你面前。

比如“男”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有两种形体,一种是是左“田”,右下为手形,中间几小点像是种子。

由此观之,“男”字似人用手往田里播种;另一种是左“田”,右“耒”,耒为中国古代耕种工具。

后来“田”的另一半被“力”所代替。

可见古人关于男子的概念,是男子为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掌握农业劳动中的较高技术,他们担任部落中的首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的主要特点
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主要 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隐扣,用绳带系结, 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 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自古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 袖、博衣裹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 续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 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二、衣字词族 《说文》衣部:(133字: 文一百十六,重十一;文 三 新附;文二重一)
《康熙字典》收655字。
衣的分类
襌、複;衷、亵 上衣又有单夹之分,单写作“襌”,夹称“複。” (说文: “重衣皃從衣复聲一曰褚衣”。) 《释名· 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古 诗· 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襌衣。” 贴身穿的衣服称为衷衣、亵衣。《说文· 衣土 部》:“衷,裹裹衣亵衣。” “衷,裏褻衣,從衣、中 聲 。”
穿衣以遮体,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 明的又一标志。根据辛店彩陶人形 纹,可知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就确立 了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 “云覆二人,则贵贱皆覆。”无论 穿衣是由于羞耻之念而起,还是羞 耻之念是由于穿衣而起,都包含了 道德因素,服饰制度就是在此基础 上,逐渐发展而至完善的。
《礼记· 深衣》中说:“古者深衣, 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制 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圆以 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 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对这种官服和民服的形制寓意如此, 可见制衣如治天下。所以说“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华夏”的由来:礼仪之大,衣冠华国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 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 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 定公十年》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 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 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 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 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 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 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一群脑残的悲剧”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汉人请觉醒吧!! 2010 年10月16日成都女孩孙婷(化名)遭遇了一件让她十 分气愤的事,当她穿着一套汉服(曲裾)在春熙路附近的德克 士就餐时,突遇一群大学生围攻,“有人穿和服!”,威逼 下她不得不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最后靠朋友借来的衣服才 得以离开现场。
二、汉服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 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 “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 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 (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 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 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 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 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肖先华、朱格瑶华服婚礼
(2011-09)
汉服婚礼(西安)
中间屏风上为“花好月圆”四个字,旁边四神兽。左侧屏风为 凤和花,右侧屏风为凰和月,取凤求凰、花好月圆之意。
各有诗一首,合起来为: 凤兮凤兮归故乡,神游四海求其凰。青山远衔花作引,花香犹忆几重芳。 凰兮凰兮从我栖,惟愿白首永不离。碧水潭清新月熠,月映天地两相依。
日本网民如是说: 只有野蛮人才干的出这种事…… 恰好证明了这群学生其实没啥知识 居然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服饰都不知道,这已经连白痴都不如了 明明是爱国者,怎么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服饰都不认识,莫非这就是传说 中Chinese Joke[小丑]么 搞了半天就是群连自己国家历史都不了解的白痴嘛 不是吧,蠢也该有个限度啊 这已经根本和爱国根本沾不上边了吧 啊…中国又逐渐变回印象中那个中国了,这反倒让人安心呢 在大学这样的级别,应该受到的是什么疑问都可以非常明白的良好教育啊
听者宜听 正己化人
考查世风,皆是贫学富,富学娼, 追求妖艳,以短透为美观,以裸体为 艺术,以先锋为个性,以西人世俗为 时尚,全不顾自己身体,更轻视伦理 道德。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终成衣 冠华国,端庄正人,飘逸如神,礼仪 文明;今人弃衣裳而人道乱,退回原 始蛮荒,无羞无耻,淫风四起,禽兽 时代。谨寄望女学人们能立高瞩远, 寻回自我,传承文明,引领世风,挽 正世俗。
“亵,和服也。”《說文解字》: “私服從衣埶聲詩曰 是褻袢也臣鉉等曰從熱省乃得聲”。
常、裙
下衣主要有裳、绔、衬衬军。裳也 写作常。 《说文· 衣部》:“常,下群也。”说明 裳 就是裙子。《释名· 释服》:“裙,群也,接连 群幅也。”《礼记· 内则》郑玄注:“凡裳, 前 三幅,后四幅也。”可见古代的裳由前三 幅
自由、开放、纵欲的代价
(上海 一女大学生)
哈佛校风: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 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 有匆匆的脚步 …… (用心学业,
物欲自淡)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
服饰制度:保身、卫性、护心
中国自古就有服饰制度,其礼仪是文明的表现, 是保身体、卫性情、护心灵的保护神,而非束缚。 訾之者,是不知服制之所因也。 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而服饰制度却从未断裂。 满清皇朝破坏并毁掉了汉族人的民族服饰,所谓 “剃头易服”,但还是有服制。辛亥革命以后,理 应恢复汉服制度,孙中山曾有此意,可惜因军阀混 战,抗日战争等,一直未实施。只临时搞了一个改 装的所谓“中山装”。 而后来的中国人先天无知,不断的忤逆自己的 祖先,如今西洋之风普及中华大地,从上到下,崇 洋媚外,完全不知汉服为何物,汉人著衣,五花八 门,不中不西。
汉服庄重端庄、典雅大方大气 ,轻灵 飘逸 ,汉服适合所有年龄和体型的人穿。 民国时旗袍给人轻佻感,注重曲线美, 却又过于强调;而那窄小的领口和腰身, 排排的纽扣,都充满束缚感。旗袍乃旗人 之服,并非汉服。
汉服:礼服,常服,轻服,便服;公服, 朝服,
前 商 的 加 周 装 了 时 饰 物一 代 ,条 的 上 典 就 窄 型 是 下服 韍宽 装 像, )斧 腹 形围
襌、複;衷、褻;常、裙
服饰的伦理 “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分尊卑、别贵贱、严内外、 辨亲疏” 。服饰尊卑等级的区分主要体现在服饰的
色彩、图案、用料的差别上。
王筠《说文句读》说:“本部次 字,颇无伦脊,贵者之衣在首,次之 以衣之一端之名,结以贱者之衣、 死人之衣、车马之衣。”
贵者之衣: 衮 ,《說文解字》: “天子享先王,卷龍繡於 下裳,幅一龍蟠阿上鄉。從衣,公聲。” (天子享祭先王之礼服,裳七幅,前三后四, 每幅绣一龙) 袗,“玄服,从衣, 声。”(纯黑色,古为 天子盛服) 褕,“褕翟,羽饰衣。从衣,俞声。”(古时 王后穿的画有雉尾的礼服。)
事发时聚集在餐厅 门口的大学生 (不能
确定是否施暴者)
孙婷当日穿着的汉服
第一节 衣字及衣字词族
“衣”字 是华服的 典型形象造型
(交领,右衽)
一、“衣”字本义
《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 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从 衣。” 段注:“依也。曡韵爲訓。依者, 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體者也。上 曰衣。下曰常。常,下帬也。“云覆 二人,则贵贱皆覆。”
汉服文化圈:韩服
和 服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 制 (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 上 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 即 短衣。古代的上衣叫襦,有长襦、短襦之分,至 腰以下到膝盖为长襦。 )等类型。 其中,上
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现代汉服常服
嫁 衣 与 发 饰
新娘出题
递上考卷
果然心有灵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沃 盥 礼

拜父母
给公婆奉茶
行礼
汉服婚礼(西安):拜天地
夫妻对拜
汉 服 婚 礼 : 互 赠 玉 佩
新人名字藏头诗
恩结 爱 发 ( 苏 两 为 武 诗 不 夫 ) 疑妻 ”,

中秋祭
祭 服
汉 服 褙 子
慎著时装:体之穴位常暴露于外,感 邪风入内,隐而藏之,伺机乱之
《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故邪风之至,疾【傍】如风雨,故善治 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 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藏。”
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会步步深入 。 “邪风”感应与正气感应是同源并且同目的地的, 那么过程有什么区别呢?正气感应是直达的,邪 气感应却需要通过身体屏障,由表入里,因而可 以早期预防治疗 。
(跨专业选修课)

胸眼 晨 書 次前 昏 卷 全直 憂 多 無下 樂 情 一三 每 似 點千 相 故 塵字 親 人
读 书 乐
第十章 汉字与服饰
学习要点
1、认识并了解衣字词族的概况。 2、进一步深入领会“衣冠华国”的 服饰文化特色。 3、通过《说文》衣部字分析其服饰 文化意蕴。 4、汉服深衣设计的象征文化意义 。
冠、冕、弁
《說文解字》: “絭也,所以絭髮。弁冕之緫名也,從冂、 從元,元亦聲。冠有法制,從寸。許锴曰: 取其在首,故從元”。 絭,juàn束绳。用来束腰或衣袖的绳子 。 絭是桊的古体字,意为牛鼻上的环 。 冂,mì 幂,“覆也。从一下垂也。臣铉等 曰:今俗作幂,同。”(指示字,以一表覆 盖之物,使其两端下垂表覆盖。
贱者之衣:
褐 ,《說文解字》: “編枲xǐ麻类 ,韤 (袜) ,一曰粗衣,從衣,曷聲。” 卒,《說文解字》: “隸人給事者衣 為卒,卒衣,有題識者。”
第二节 典雅服饰 衣冠制度
一、服饰简史 《吕览》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 “伯余、黄帝制衣裳。”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 。 服饰礼仪: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 丧服、婚礼服 等。以区分上下、尊卑、等级。 服饰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 表示所处的场合。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 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 定。
冠以束发,不使散乱。古时男子全发,成人梳髻,士人以 上戴冠,庶人束巾。冕,大夫以上冠也。士弁 。冠,总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