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_赵平
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 概述1.1 中医对脾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脾主司肌肉和充养四肢百骸的属性;《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精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表明脾也有阴阳之分。
上述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为之卫”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脾在脏象理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对脾本质的研究历久不衰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1.2 脾虚证诊疗标准的变迁脾虚证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开展研究最早的证候之一,对其诊疗标准的探索呈现不断扬弃和演变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脾虚证诊断方案[1]。
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脾虚证辨证诊断标准[2]:1)食欲减退;2)食后或下午腹胀;3)大便溏薄;4)面色萎黄;5)肌瘦无力;5项之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由此初步有了脾虚证全国性辨证诊断标准。
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对1982年的辨证标准进行修改,将大便溏泄列为第1项,食后腹胀增加了喜按的条件,并推荐尿D-木糖排泄率(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提出)和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提出)作为辅助实验室疗效参考指标[3]。
1987年原国家卫生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标准都含有脾虚证的诊断和疗效标准[4-5]。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脾虚气滞诊断标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一、引言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和对中药新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规范和指导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工作,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以期能够提高中药新药的研究质量,同时为中药新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对象选择1. 研究对象应为芳龄在18-65岁之间,符合中医药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
2. 研究对象应符合脾虚气滞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严重疾病。
3. 对象应能够配合研究并遵从研究方案,具有较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三、诊断标准1. 脾虚气滞的临床表现:(1)脘腹胀满,善饥难饱,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细;(2)面色萎黄,乏力乏气,喜欠卧,倦怠无力,容易累。
2. 辅助检查:(1)胃肠功能检查:胃镜、肠镜;(2)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3)脏器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
四、病情评估与观察指标1. 随访观察指标:(1)主要观察指标:疼痛缓解情况、体力活动耐受程度、腹胀、便秘等症状改善;(2)次要观察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精神状态等。
2. 治疗效果评价:(1)临床症状;(2)体征;(3)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4)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后的辨证分型改变等。
五、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应为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2. 试验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应有明确的标准。
3. 研究中应遵守伦理要求,确保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和隐私权利。
4. 数据收集应确保质量,遵循统一的标准。
六、安全性评价1. 安全性指标应包括:(1)不良事件发生率;(2)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3)脏器功能、体征变化。
2. 对不良事件的报告及处理应符合相关规定。
七、措施评价1. 对病情好转的患者,可进行疗效持续观察。
2. 对病情无好转或者加重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记录。
八、数据统计与分析1. 数据统计与分析应采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比较性统计等。
2. 对于研究结果的解释应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从调和脏腑平衡等五种平衡辨治功能性胃肠病

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康养开放基金(ZXY2023KY04);辽宁省 兴辽人才计划”医学名家项目(YXMJ⁃QNMZY⁃01)作者单位:11601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佳睿(硕士研究生)㊁朱炜楷㊁王政芃(硕士研究生)㊁代露(硕士研究生)㊁卓成婷(硕士研究生)㊁刘雨莎(硕士研究生)㊁戴孟君(硕士研究生)㊁沈会];大连医科大学中西结合研究院(学院)[李佳睿(硕士研究生)㊁朱炜楷㊁王政芃(硕士研究生)㊁代露(硕士研究生)㊁卓成婷(硕士研究生)㊁刘雨莎(硕士研究生)㊁戴孟君(硕士研究生)㊁沈会];大连市中医医院(李吉彦)作者简介:李佳睿(1999-),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脾胃病的临床临床及基础研究㊂E⁃mail:1078810681@通信作者:沈会(1979-),博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㊂E⁃mail:shenhuihao@从调和脏腑平衡等五种平衡辨治功能性胃肠病李佳睿 朱炜楷 李吉彦 王政芃 代露 卓成婷 刘雨莎 戴孟君 沈会【摘要】 脾胃为中焦之枢,其配合如常之时,气血得生,水湿得运,体内处于稳态平衡,正合从古至今以 衡”为求,辨治疾病多以 衡”为要的思想㊂脾胃失常之时,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脾困而胃腑热邪结聚,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间之 衡”不复存在㊂且脾胃与肝㊁肺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泻,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若肝气太过,则横逆犯胃;若肺失宣降,则脾胃失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㊂以上皆为中焦失衡之态,故笔者以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为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治则㊂本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主要从脾胃与脏腑间之平衡及脾胃自身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之平衡入手,论述舒达肝木㊁宣降肺气㊁调达寒热㊁消补并施㊁升降相因㊁燥湿相济等一系列消长平衡之法论治功能性胃肠病的经验,稳己固彼,以达到机体周身平衡之态,病由此愈㊂【关键词】 中焦治衡; 功能性胃肠病; 脾胃; 脏腑; 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升降失调; 燥湿相济【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4.019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FGIDs)是一组根据胃肠道症状分类的疾病,其以无器质性病变,但具有功能性改变的消化道症状为特征[1]㊂据报道,FGIDs 病人在我国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之中,占总体病人的比例高达2/5~3/5[2]㊂中医自古以来多求一 衡”,治病遣方多遵一 衡”㊂从天地阴阳之衡,顺其以人,得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健态㊂此论脾胃,即为中焦,故从中焦之衡论治㊂以 衡”愈疾之思想基于‘黄帝内经“之中的 调平求和” 纠偏调衡”,且清代医家吴鞠通亦提出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㊂故结合中焦脏腑易相反相成的特征,为应对脾胃的复杂病机,衍生出和调脏腑㊁调达寒热㊁消补并施㊁升降相因㊁燥湿相济等一系列消长平衡之法㊂众多医家以 治中焦如衡”为指导思想,稳中焦与他脏之衡,固中焦之间多因素之衡㊂针对复杂失衡病机,采用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诊疗措施,可在临床取得确切疗效㊂1 五种平衡观指导辨证治疗FGIDs1.1 五种平衡观的提出是中焦治衡的重要具象‘黄帝内经“开篇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指出万物分阴阳,阴阳衡则万物和㊂衡之思想由此广而传之㊂脾胃属中焦,其含五衡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云: 百病生于气也㊂”[3]气之运动以机相称,脾胃气机多以升降为要,脾胃病生于气机升降失衡㊂‘医宗必读㊃医论图说“中云 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脾胃亦赖之㊂津液与气血可相互转化,共筑脾胃活动之物质基础㊂脾喜润而胃喜燥,津液输布失常则润燥失衡㊂寒热为阴阳的具体表现,阴阳失调为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4]㊂脾胃之寒热阴阳相反相成,稍有偏颇,易呈寒热失衡之变㊂虚实之分,可与寒热之性共赋脾胃病邪㊂脾胃为枢,与全身多脏腑协同合作,参与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㊁水液代谢㊁气血生成及运化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㊂笔者由此提出脾胃与脏腑之衡以及脾胃之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五衡之观㊂脾胃病的产生多与上述五种平衡被打破有关,若能恢复平衡则脾胃病可得痊愈㊂1.2 五种平衡观为解决FGIDs 难题的重要指导思想FGIDs 的产生,多因中焦失和,全身各脏腑之间配合紊乱,产生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的一方偏颇,终成失衡之变㊂故临床施治,需抓其偏颇,以消其因㊂早在张仲景时期,便有通过寒热㊁虚实㊁升降㊁燥湿四衡论治中焦脾胃疾病的论述㊂刘国强教授[5]指出 治中焦如衡”应为纠正阴阳水火寒热偏颇之法㊂路志正教授[6]则针对脾胃病以失衡之机,提出圆机活法调脾胃,佐证临床多以衡调脾胃㊂FGIDs无明确中医病名,一般根据症状将其划分进入中医各个疾病范畴㊂FGIDs的病位在脾㊁胃㊁小肠㊁大肠,与肝㊁肺密切相关㊂FGIDs辐射中医疾病面之广,病位涵盖之多,为其诊治增加了难度㊂正因脏腑各有其性,脏腑之间各有其衡,故脏腑失衡,疾病乃生㊂因而治之,必抓其 衡”,使中焦脏腑之间回归至相制相和的平衡状态㊂唐旭东教授[7]则立足于脏腑平衡,提出 调中复衡法”以治疗FGIDs的症状重叠现象㊂2 以调和脏腑治其变,归其衡2.1 疏达肝木以助脾胃肝主疏泻,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条达㊂疏泄得法,则升降之衡㊁纳排之衡皆得以促进,全身脏腑之衡更以稳定㊂‘血证论㊃脏腑病机论“中述: 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㊂”提示肝失疏泻可出现脾不升清之证,甚则出现中气下陷㊂除脾之外,肝失疏泄亦可影响胃气降浊㊂以上病机变化均可属木强横逆犯土而致中焦失司,即肝与脾胃脏腑失衡之象,谓之 木乘土”㊂调和肝脾之衡为治疗FGIDs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法则㊂张仲景所提 四逆散”为肝脾不和之祖方,而后世逍遥散及柴胡疏肝散皆于此基础上改之㊂四逆散于‘伤寒论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言 少阴病,四逆”,为肝气郁滞而致阳气不达四末之 阳气郁”,且其中所论或然证中所述腹中痛㊁泻利下重等均可由肝气疏泄失常,木来乘土所致,故其方之根本在于调和肝脾㊁疏肝和胃,以达平衡之态㊂王惠临等[8]研究发现四逆散中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㊁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3等相关靶点,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㊁MAPK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信号通路,多靶点调节胃肠功能,从而发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㊂姬莉等[9]则以多中心㊁随机㊁双盲研究证明疏肝健脾方之临床疗效佳,更是说明肝脾之衡在治疗FGIDs的临床应用中的关键作用㊂怡情疏解亦是调畅肝气之必须,对于肝胃不和所致失衡状态起到缓解与预防作用㊂一方面,情志以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故其为五脏精气的表象反应,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言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㊂另一方面,情绪变化亦影响脏腑活动,如大怒伤肝,思虑伤脾㊂故暴怒之后,出现肝木骤强,横逆脾土,常以抑木扶土㊁息平肝怒为主要治法㊂除此之外,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致脾胃气机失调,常以疏肝解郁㊁和调肝脾为主要治法㊂故从情志而述,所用诸法,皆以复二脏之衡为要㊂罗马IV指南中 脑 肠轴”的提出及对心理因素的重视,皆为调畅情志之法的证实㊂牛学恩教授[10]常以调节肝脾之组方论治功能性胃肠病伴抑郁㊂卫拂晓等[11]研究得出,逍遥散通过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释放及山柰酚抑制一氧化氮降解等机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确切疗效㊂2.2 宣降肺气以助脾胃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二者相互为要,维生气之衡,保升降之衡,更护脏腑之衡㊂如‘素问㊃经脉别论篇“所言[12]: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㊂”肺气宣降如常,则脾精得升,糟粕得下㊂清不得宣,可显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之象,浊不得降,则气机壅滞,腑气不通㊂肺脾之间气之衡可影响所司水液之衡㊂肺气充而脾运佳,大肠得润,纳排则衡㊂肺失宣降,布津失调,则无水行舟,无便以下㊂肺主皮毛,其主腠理为肺气宣出之门路,邪袭闭之,亦可见肺与脾胃之衡已破之象㊂以上皆可证‘医经精义“中 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13]㊂历代医家皆重视调肺脾二脏,调其所掌之衡,故多用此法治功能性胃肠病中所见排便不调㊂张仲景于‘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提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开创 逆流挽舟法”之先河㊂其中一味葛根既解表透邪,使腠理得开,肺气宣发功能得以恢复,又鼓动太阴清气上行,亦从标本双侧调达阳明里气失调之下利㊂喻佳言所创人参败毒散亦受此所启㊂脾胃虚弱亦可致大便失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参苓白术散则治之㊂其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时,加入砂仁理气,配以桔梗引入肺经,调节肺气宣降以更调脾胃,肺气得宣,脾胃得运,则湿邪自除㊂单兆伟教授[14]参透此方中奥妙所在,善用葛根㊁桔梗等宣肺升清之品,治疗慢性泄泻[15]及腹泻型肠激惹综合征[16],临床常得确效㊂胃腑失和,糟粕不下之治法仍循调肺气宣降,以达纳排平衡之法㊂张仲景所拟麻子仁丸中所用杏仁,开宣肺气,调达气机;后吴鞠通所创宣白承气汤中仍贯彻此法,方中杏仁㊁瓜蒌皆作用于肺,一宣一降,疏达气机㊂肺宣降之衡,促肺宣腑降之衡㊂国医大师许润三[17]以麻黄汤加减治疗慢性便秘,方选麻黄汤意为通调肺气,其中麻黄配杏仁,宣降有序,布散津液,助大肠传导之功㊂又有刘启泉教授[18]善用紫菀,辛开而柔润,杏仁利肺气而润肠燥,桔梗引经,载诸药上行,以上三味宣开肺气,通降腑气,故用以治疗功能性便秘伴有咳嗽㊁胸部憋闷等肺部症状㊂现有学者研究肠道微生物对远端器官的影响,并提出 肺 肠轴”概念[19],这也侧面认证了肺与脾胃肠腑的密切关系㊂3 以调达寒热治其变,归其衡脾为太阴湿土,主属阴;胃为阳明燥土,主属阳㊂人生而禀赋相异,加之所受邪气性质亦有不同,故脾胃病难以单从寒病㊁热病对其进行论述,故治脾胃应守寒热之衡,以寒中夹热㊁热中带寒的寒热错杂之象以论治㊂所阐述的脾胃病之寒热区别及夹杂之症,至‘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下利 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的进一步阐述得知寒热错杂之象的基本表现,皆可看出众多医家觉脾胃病之复杂本性,并致力于辨其寒热,守其所衡而治之㊂调达寒热以治衡,从古至今皆为治疗脾胃病的治则㊂张仲景在‘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中指出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皆以半夏泻心汤治之㊂方中所用药物寒热温凉四性皆用,酸苦甘辛咸五味具齐,更是为求一衡,此可谓寒热平调基础方㊂现临床医疗仍遵寒热之衡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之法㊂唐旭东教授[20]以寒热为纲,运用此方化裁,起同调复衡之效㊂‘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提出,寒热错杂所致消化不良以胃脘痞满或疼痛㊁胃脘部嘈杂不适及胃脘部喜温怕凉为主症,并自觉胃脘部灼热,伴有嗳气,口干口苦,晨起尤甚,腹冷肠鸣或便溏等其他症状,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21]㊂更有靳玉秋等[22]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半夏泻心汤抑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通路,可修复受损十二指肠黏膜,同时此方激活前列腺素E2⁃环磷酸腺苷通路,以维持肠粘膜完整㊂这便深入机制阐述了半夏泻心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㊂4 以消补并施治其变,归其衡‘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㊂故阳道实,阴道虚㊂”脾胃皆应此,故脾病多虚而胃病多实㊂故天地之间,阴阳虚实以衡为顺,亦人体脏腑之间,消补虚实以衡为常㊂所知脾胃病多呈虚实夹杂之特性,为维其稳态,故调其虚实㊂脾主运化,以气为依,以阳为生,故其病之,多以气虚阳虚为主,致运化无力,生水湿内停㊁瘀血阻滞;胃主纳运,属腑阳明,以火为肆,故其病之,实象多见,以火热之邪内蕴,或食积不化为主,但实邪久停,耗气伤津,则阳明腑实后可显气阴两虚之象㊂国医大师路志正[23]更是提出 纳化常”作为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思想之一㊂单兆伟教授[24]亦诉调理脾胃不离消补㊂为守其衡,或历代泛而之论脾胃所病,而或现世精为解FGIDs,皆以虚实之衡为要,遣方以消补同施为用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枳术丸,为中焦消补兼施之剂㊂后因丸者缓也,将水易丸,更符脾胃之性㊂其中白术益气健脾配以枳实行气,以白术倍枳实,显补大于消之效㊂后世医家于此,创枳实消痞丸,功效以消大于补著称㊂观其如今,单国顺等[25]研究发现,枳术丸对提高食欲,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㊂枳实消痞丸亦可联合胃肠动力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6]及功能性便秘[27]㊂由此析之,虚实夹杂之病机为脾胃病之常态,故予消补兼施剂固其平衡以治之㊂5 以升降相因治其变,归其衡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叶天士所言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㊂气机升降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脾升清而胃降浊,升降有序,阴阳平和,衡态自有,气机逆乱,乱其所衡,变证由生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胀㊂”此为脾虚气不调所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显现㊂又早有黄元御在‘金匮悬解㊃呕吐哕下利“所云 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枢机病则升降失职,而吐利乃作”[28]㊂现有齐鲁一派[29]重用脾胃升降广治各类脾胃疾病㊂皆证升降理论在中焦脾胃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维护中焦气机升降平衡理论在指导临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效果确切㊂胃腑本降,而扰其所衡,于上呃逆㊁呕吐,于中心下嘈杂㊁胃脘部胀满甚则疼痛不适,于下则大便难下㊂历代医家喜用小半夏汤治胃气上逆之呃逆㊂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家本渴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为痰饮内阻于心下,胃失和降所致,于呃逆之胃气上逆可谓异病同治㊂观如今之证,于己百教授[30]在其治疗一患者因怄气并喝下凉茶后出现顽固性呃逆,以小半夏汤加味(半夏㊁生姜㊁砂仁㊁荔枝核㊁白酒)熏吸并内服,数日后痊愈㊂除小半夏汤,临床亦有他方可解脾胃升降失司㊂2016年‘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指出脾胃升降失调而致胃气壅滞型胃痛,多表现为胀痛㊁餐后尤甚,并伴有纳呆嗳气等其他症状,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法,方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加减[31]㊂6 以燥湿并济治其变,归其衡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湿,胃喜润恶燥,主通降下行㊂故‘临证指南医案㊃卷二“中指出: 脾胃体用各异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㊂”二者相互为用,共司燥湿之衡㊂脾胃燥湿相济,则津液得运,寒热自调㊂脾胃之衡被破,即一病而另一不可制之,则病由之显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㊂”若脾阳不足,则运化不能,水湿内停,而胃不燥之,则泄泻㊁纳呆㊁呕吐㊂若胃火上炎,则中焦火动,气逆上冲,而脾不润之,则胃中嘈杂㊁恶心吞酸㊁多食易饥㊁口臭心烦等症㊂‘医学正传㊃呕吐“有云: 有胃热而吐者 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清水者㊂”FGIDs所应之证,燥湿失衡于临床极为常见,故古今医家皆研究何以维持脾胃之间燥湿平衡,何以润燥而不碍脾运,祛湿而不伤胃阴[32]㊂医家于此提出 脾阴”之重要概念,润燥祛湿得法脾胃活动如常㊂张仲景于‘伤寒论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云: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㊂”此方所治为 脾约”之证,因火热聚于胃肠,脾土受其约束,显胃强脾弱,失其所衡之态㊂脾亦无法受胃所传水谷精微,故所显脾阴虚之象[33]㊂现有临床研究为证明麻子仁丸是功能性便秘的有效药物提供了高质量证据[34]㊂又有研究明确麻子仁丸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以解释麻子仁丸调节胃肠平衡,并对功能性便秘有重要临床作用[35]㊂7 结语本文立于中医角度,辨治FGIDs㊂因脾胃之寒热㊁气机㊁燥湿㊁虚实以及与他脏配合之特性皆相反相成,互为制衡㊂其中一方偏颇,或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脾胃之间或脏腑之间 衡”再遭破㊂故欲治脾胃之病,必求于 衡”㊂吴鞠通所述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极好概括此种思想㊂故本文以 治中焦如衡”为主要治则,将何为衡,何为治衡具体阐述,其中之 衡”涉及脏腑平衡㊁寒热平衡㊁虚实平衡㊁升降平衡以及燥湿平衡㊂但目前对FGIDs的认知仍有未解之处,且其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病症多变㊂本文仅从一元一组进行阐述,但临床之中,衡为动态之衡,衡为多元之衡,衡为机体之大衡㊂故对FGIDs的治疗应从整体出发究其病机,辨其病症㊂抓其主因,治其偏颇,但不忘错杂之他因,以方加减相合之形式,以药物佐使之能效,使脾胃之内㊁脏腑之间多衡同时皆处 衡”位,使人之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状态㊂临床之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更为符合现代临床诊疗模式的体系,从两种理论,同一目标,治中焦之衡㊂并且,更多地发掘中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具体机制,为中医科学地以 衡”论治功能性胃肠病提供保障㊂参考文献[1] 侯政昆,胡文,刘凤斌,等.罗马Ⅳ共识对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临床评价研究的启示[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0):2168⁃2176.[2] 刘新光.中国17省市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诊治现况调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1):989⁃991.[3] 冯兴中,王永炎.论 百病生于气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5⁃8,14.[4] 葛巍,袁望圆,艾梓黎,等.寒热错杂病机实质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4):1744⁃1748.[5] 刘国强.小议 治中焦如衡”[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13⁃14.[6] 李福海,苏凤哲,路志正.圆机活法调脾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32⁃1034.[7] 温永天,王凤云,唐旭东,等.运用调中复衡理论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杂志,2022,63(1):17⁃20.[8] 王惠临,张立平.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J].世界中医药,2021,16(10):1507⁃1513.[9] 姬莉,娄颜,陈思,等.疏肝健脾方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世界中医药,2020,15(20):3079⁃3083.[10] 李振华,钤培国,于志富,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研究牛学恩辨证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伴抑郁用药规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1):28⁃33,41.[11] 卫拂晓,刘欢乐,范毓慧,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异病同治”抑郁症㊁乳腺增生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16):4230⁃4237. [12] 彭君伟,周帆,方静,等.浅析叶天士从肺论治脾胃病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8,11(11):1758⁃1760. [13] 甘雨龙,黄德铨,苏化.探讨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理论基础[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3):424⁃427. [14] 马青,单兆伟,王晓华.单兆伟教授从肺论治脾胃病[J].吉林中医药,2016,36(6):557⁃559.[15] 李秀源,姚秀慧.单兆伟教授运用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浅析[J].光明中医,2008,23(11):1682⁃1683.[16] 张小琴.单兆伟教授治疗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拾萃[J].江西中医药,2006,37(4):9⁃10.[17] 刘宝琴.国医大师许润三妙用麻黄汤治疗杂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414⁃1416.[18] 韩雪飘,魏丽彦,李念,等.刘启泉基于 通调五脏”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3):471⁃473. [19] Budden K F,Gellatly S L,Wood D L,et al.Emergingpathogenic links between microbiota and the gut⁃lung axis[J].Nat Rev Microbiol,2017,15(1):55⁃63.[20] 车慧,王凤云,唐旭东.唐旭东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辨治功能性胃肠病经验[J].中医杂志,2022,63(24):2311⁃2315. [21] 李军祥,陈誩,李岩.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889⁃894.[22] 靳玉秋,赵哲,孙墨晗,等.基于MYLK和PGE2⁃cAMP信号通路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4):782⁃785.[23] 刘喜明.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思想初探[J].中医学报,2013,28(2):193⁃195.[24] 戴高中,沙玲,单兆伟.单兆伟教授脾胃病学术思想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50⁃1852. [25] 单国顺,赵启苗,臧彬如,等.生㊁制白术制枳术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 脑⁃肠”轴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3):44⁃47.[26] 许灶林,赵资源.枳实消痞丸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胃肠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7):586⁃588.[27] 张慧玲.枳实消痞丸联合枸橼酸西沙必利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4):249⁃251.[28] 胡学军,龙亚秋,何桂花.从脾胃升降理论探讨功能性胃肠病[J].中医学报,2018,33(6):1030⁃1032.[29] 尹晓琳,魏凤琴.齐鲁补土流派重视脾胃气机升降学术思想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0):2461⁃2462. [30] 安虎,陈光顺.于己百治疗呃逆心法二则[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3):91.[31] 李军祥.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6,57(1):87⁃90.[32] 高嘉莹,刘乐.叶天士甘寒滋阴法论治脾胃病方法浅析[J].环球中医药,2016,9(3):362⁃364.[33] 杨九天,刘喜明.脾阴虚内涵及方证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7(12):1849⁃1850,1874.[34] 卞兆祥,郑颂华,赵晨,等.基于麻子仁丸治疗功能性便秘复方研究的整合医学模式探讨[J].中医杂志,2020,61(22):1967⁃1970.[35] HUANG T,NING Z W,HU D D,et al.Uncovering themechanism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mazirenwan)forfunctional constipation by focused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J].Front Pharmacol,2018,9:270.(收稿日期:2023⁃02⁃02)(本文编辑:张楠)。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及辨证标准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_刘晶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脾失健运”所致功能性胃肠疾病“从脾论治”的疗效机制及规律研究(编号:2013CB531703)作者简介:刘晶(1986—),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从“脾”论治的机制研究,E-mail :lglangfang@ 通信作者:李峰(196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症证结合”的规律研究,E-mail :lifeng9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及辨证标准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刘晶1李峰1唐旭东2马捷1白世敬1刘艳阳1(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系,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摘要目的:明确功能性消化不良现代临床文献中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分型标准。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全文阅读提取证候类型及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纳入的文献共46篇,涉及37个中医证型,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证型为肝胃不和22次,脾胃虚弱17次,寒热错杂16次,饮食积滞15次,肝郁脾虚14次,肝郁气滞14次,脾胃虚寒14次,脾胃湿热12次,8个证型中,腹胀为共有症状,并涉及脾、胃、肝三个病位,以及气滞、气虚、寒、热、湿、食积等病性。
结论:随着研究的开展,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标准越来越凸显“脾失健运”这一核心病机。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型;证候;证型;文献研究Modern Clinical Studies on TCM Syndrome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sLiu Jing ,Li Feng ,Tang Xudong ,Ma Jie ,Liu Yanyang(1Department of TCM Diagnosi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2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TCM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larify TCM syndrom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s cov-ered in modern clinical literatures.Methods :TCM syndrome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their differentation standard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selected literatures by searching the CNKI and VIP database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as used.Results :The included 46studies were taken in our study concerning 37TCM types of syndromes.The eight most frequent appeared syn-dromes were the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the liver and stomach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istorted mixtures of cold with heat ,food stagnation ,the depressed liver with the insufficient spleen ,liver stasis ,deficiency-cold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nd heat and dampness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Among the 8types ,abdomen distension was the common symptom ,and all involving the disease location of spleen stomach and liver ,caused by Qi stasis ,Qi deficiency ,cold ,heat ,dampness ,and food stagna-tion.Conclusion :Dysfunction of the spleen in transport is the core pathogenesis in TCM of functional dyspepsia.Key WordsFunctional dyspepsia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for classification of syndrome ;Syndrome manifestation ;Pattern of syndrome ;Literature study 中图分类号:R259;R241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1.014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个主要疾病,主要症状以慢性上腹痛和上腹不适为主,有研究表明,功能性胃肠病与情绪密切相关,患者多伴抑郁、焦虑等情绪异常。
脾虚对小鼠趾长伸肌功能的影响

脾虚对小鼠趾长伸肌功能的影响摘要:采取小鼠游泳力竭并剥夺其睡眠时间的方法,使其在体力和精神上产生长期双重劳倦,以塑造出脾虚证模型;在造模过程中,每天观察小鼠的一般健康状况,造模成功后测定其趾长伸肌等长收缩和强直收缩张力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脾虚小鼠趾长伸肌等长收缩最大张力和强直收缩最大张力均下降。
关键词:脾虚证趾长伸肌等长收缩强直收缩改良型劳倦过度模型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脾主肌肉”是脾胃学说的内容之一。
它的发生发展随着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展而逐步形成,并且受到历代医学家和当代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1]。
本次实验主要研究脾虚对肌肉功能的影响,对象为小鼠的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elongus,EDL),位于小腿前外侧皮下,典型的快肌,其97%的肌纤维皆为II型[2]、 [3],肌肉颜色较白,在做肌肉电生理试验中,其收缩张力的波形尖锐,易疲劳。
为了更好地模拟劳力过度和劳神过度两方面的致病原因,睡眠不足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对机体可产生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以致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 [4] [5] 。
本实验在以往力竭游泳单因素塑造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剥夺动物的部分睡眠时间,使小鼠不仅劳力而且劳神,从而建立改良型劳倦过度小鼠脾虚证模型。
改良型劳倦过度模型小鼠造模后出现脾虚证的典型外观表现,且客观指标改变与文献报导相符,与临床脾虚证患者变化趋势一致。
模型造成后,对脾虚证模型小鼠多种肌肉功能指标进行研究,初步探讨脾虚对EDL肌肉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一)动物选用雄性小白鼠14只,18~22 g,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培养中心。
(二)仪器设备SEN-3301型Elactronic stimulator(三)测定项目与方法将小鼠买来后,先在实验室饲养三天,保持其正常饮食与活动,以让其适应陌生环境。
之后,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7只,复合组7只。
其中对照组保持其正常饮食与活动;复合组每天在50cm×20cm的塑料缸内游泳1次,水温设为25-32℃,游至力竭[6],每次自投入水中开始,最终至连续5次冒泡判定为力竭,并且每天剥夺其5个小时的睡眠(即其正常睡眠时间的1/3)[6],剥夺方式为拍打箱子不让其入睡。
糖肝煎治疗代谢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演示稿件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糖肝煎治疗代谢综合征(肝郁脾虚证) 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 状和体征,降低血糖、血脂水平,减轻 胰岛素抵抗,提高机体免疫力。
而影响脾胃功能。
脾虚
02
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
停,形成痰湿,影响气血运行。
痰瘀互结
03
痰湿与瘀血相互搏结,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加重代谢综
合征的症状。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主要症状包括情绪抑郁、胸胁胀满、腹胀纳呆、大便溏薄 等;次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头晕等。
研究对象与分组
要点一
研究对象
选取90例原发性高血压肝郁脾虚证患者,等量随机分为两 组。
要点二
分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定时记录患者情况;定时记录 患者情况。
给药方案与实验设计
给药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定时记录患者情 况。
实验设计
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肝郁脾虚证是代谢综合征的常见证候之一,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乏力 等症状。
中医药在治疗代谢综合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糖肝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 方剂,具有疏肝健脾、祛湿化痰等功效。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观察糖肝煎治疗代谢综合征(肝郁脾 虚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 。
研究意义
为代谢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提供一 种新的治疗方法,丰富中医药治疗代 谢综合征的理论和实践,为临床治疗 提供科学依据。
辨脾病证候

脾胃功能 失调
运化失司 胃气上逆
土壅木郁
脘痞或痛,纳少便溏 泛恶欲呕
面目肌肤发黄
寒湿 困扰
阳气被遏,温化失司 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妇女白带量多
寒湿重浊,阻遏清阳
头身困重
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 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
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所
气虚机 体功能 低下
不能充养机体 面部失荣 宗气亦虚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虚弱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并见
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脾虚 升举无力
内脏失于固托 清气下陷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
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 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
寒邪伤阳 津血凝滞
恶寒肢冷,口淡不渴,面白 或青,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发病急剧与实寒症状并见。
类证鉴别:胃阳虚证与寒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
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
症的证候。
食滞胃肠 气失和降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食阻气机,通 降、传导失职
食积于内 拒于受纳 食滞肠道 阻塞气机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实热见症并见。
类证鉴别: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
寒饮停胃证
寒饮停胃证:是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 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寒饮停胃 胃失和降
气机阻滞 胃气上逆
脘腹痞胀
运脾增液汤治疗儿童脾虚津亏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 运脾增液汤治疗儿童脾虚津亏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杜丽娜,王昕泰,刘 畅,穆 静,杨 燕(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 [摘要]评价运脾增液汤治疗儿童脾虚津亏证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的脾虚津亏证功能性便秘患儿15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运脾增液汤口服,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溶液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
观察治疗后2组的主要症状(粪便性状、排便难度、排便时间、排便频率)、次要症状(腹胀、食欲、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改善情况,统计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和安全性。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粪便性状、排便难度、排便时间和排便频率积分均明显降低(P 均<0.05),观察组腹胀、食欲不振、口燥咽干积分均明显降低(P 均<0.05),对照组腹胀、口燥咽干积分均明显降低(P 均<0.05)。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粪便性状、排便难度、排便时间积分及食欲不振、口燥咽干积分均降低更明显(P 均<0.05)。
治疗3,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5)。
观察组随访1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2组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
运脾增液汤治疗儿童脾虚津亏证功能性便秘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 运脾增液汤;儿童功能性便秘;脾虚津亏证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23.015[中图分类号] R25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23-3292-05[通信作者] 杨燕,E -mail :yy2303@ [基金项目]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小儿脾胃病重点学科(京中重II -8) 儿童功能性便秘又称习惯性便秘、单纯性便秘,是指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便秘,临床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减少、粪便硬结、排便疼痛,可能伴有腹痛和大便失禁(通常是由粪便嵌塞导致的溢出性大便失禁),约占小儿便秘的95%,是小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马玉平;王天芳;薛晓琳;刘燕玲;何跃华;杜彩凤;李雪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21)2
【摘要】证候研究已日渐成为我国中医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症状的规范化、证候的标准化尤其成为该领域的科研重点。
但目前有关研究存在症状缺乏规范、辨证标准不一致的状况,而肝郁脾虚证又为中医临床常见证候,故文章对近十年来的肝郁脾虚证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旨在分析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为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89-92)
【关键词】肝郁脾虚证;症状;辨证标准;文献研究
【作者】马玉平;王天芳;薛晓琳;刘燕玲;何跃华;杜彩凤;李雪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31;R971.4
【相关文献】
1.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及辨证标准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 [J], 刘晶;李峰;唐旭东;马捷;白世敬;刘艳阳
2.不同疾病肝郁脾虚证证候特点的文献学研究 [J], 薛飞飞;陈家旭
3.寻常型银屑病不同时期中医症状分布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J], 于晓飞;吴秀艳;徐
雯洁;王天芳;张广中
4.基于现代文献的气滞血瘀证症状体征特点的研究 [J], 安宇;王阶;何庆勇;李赵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研究单兆伟教授是全国着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就脾胃病研究现状、脾胃病治法的现代研究思路采访了单兆伟教授。
1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脾胃学说研究有何进展?单教授:建国后,中医脾胃学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关脾胃病学研究的论文及着作不断涌现。
80年代以来,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先后在大同、宁波、北京、兰州、庐山、贵阳、济南、杭州、成都等地,召开了11次专题学术研讨会。
重点交流了中医治疗胃病、胃痞(萎缩性胃炎)、食管炎、泄泻(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症的研究治疗经验,并就这些病证的诊断、辨证以及疗效评定标准等专题,反复讨论,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试行标准,为中医研究脾胃病的规范化、标准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综观建国以来中医脾胃病学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由单一的临床经验积累,转向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②由个人总结研究转向集体协作研究,由个案报道逐渐转向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报道;③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④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⑦整体治疗与局部用药相结合;⑧在对常见病、多发病重点防治的同时,逐步开展对难治疾病的研究治疗。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我国脾胃学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脾胃理论和临床研究起步虽然较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经验认识及逻辑推理的阶段。
建国50年来,由于积极引进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开创了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脾胃学说的研究居于整个中医理论研究的前列,不仅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发掘,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肝郁脾虚证研究现状

肝郁脾虚证研究现状标签:肝郁脾虚证;证候;综述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研究领域已涉及文献研究、标准研究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
中医客观化与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肝郁脾虚证见于临床多种疾病,疾病的特点不同,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也不尽一致,影响了中医的疗效评价。
笔者现就近10年来关于肝郁脾虚证不同研究方向的近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展肝郁脾虚证的标准化和实质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1 文献研究肝脾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肝郁脾虚证临床上很常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其中还有丰富的肝脾同治的理论,值得深入研究继承。
汤氏等[1]研究指出,《内经》中认为肝属木,脾属土,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病理上相互影响,很容易导致肝脾同病,所以,在治法上主张肝脾同治,从而较好地构建了肝脾同治理论体系。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土得木而达。
”王冰认为“达”指“通”,即疏通的意思。
也就是说,生理上,肝木能起到疏达脾土的作用,肝的疏泄是保证和促进脾胃正常运化水谷的重要条件。
而《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指出了脾主运化,助精微之物输送到肝脏以滋养肝血。
此外,《内经》也详细描述出病理上的影响。
如对肝病及脾,《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指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
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反胁痛。
”《灵枢·病传》曰:“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
”脾病及肝则有《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
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腹满溏泄肠鸣。
”除以上所述,《内经》中还用五行乘侮理论解释肝脾同病现象以及肝脾同治的经典临床实践,这些都为中医学肝脾研究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肝郁脾虚证是肝脾同病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
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探讨

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探讨赵歆;刘玥芸;陈家旭;薛飞飞【摘要】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are common clinical syndro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diagnostic criteria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from the aspects of textbooks, diagnostic criteria of teaching reference, guidelines, standardized diagnostic criteria, criteria derived from clinical investigation, and criteria derived from literature analysis.%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近年来对于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教材、教参诊断标准,指南、规范诊断标准,临床调查得出的标准,文献分析得出的标准等几方面探讨了目前国内有关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8(020)011【总页数】5页(P1974-1978)【关键词】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作者】赵歆;刘玥芸;陈家旭;薛飞飞【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1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亦称为“肝脾不调证”、“肝脾不和证”。
级顼士臻巍嫩肇照论文明等人’船提...

戏都中溅鳇大学2001缀嫌±璎究生毕般论文中文摘要通避4l例补中盏气汤治疗气廉溅内伤发热的临床观察,证明了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有确切疗效。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文麸、凌代文熬与笔豢旗庆鬣察缝粱逐疗对毙分雾詈,迁臻了麸塞至今,气虚型内伤发热的主要发病诱因相同,证侯相似,脉诊相类,说明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烧八纲辨证、jl|{!象学说指导临床实践.猩今天仍其畜较褒豹科学蛰毽秘遴论馥毽。
零罄“吉为今瘸”夔愚怒,零文逶过以上分析研究,认为八纲辨证及脏象学说的辨证论洽方法怒指导临床实践的核心,总结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农辨证上戈英蓑蚕注意鼹是:l、各系统发燕羧疾病只要审滋辨证矮毒:气霾壅内伤发热范畴,都可以考虑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2、势役失宜是气虚型内揍发热蔽塞要的病因,{嚣久癌体弱露增多的趋势,在辨证论治对,充分考虑上述诱因,对辫导医者的诊繇恶路、及翠针对病因治疗,判断预后是肖所帮助的。
3、不论体温袭是否显示发热体温,不能作为中医气盘型内伤发热熬辫诞饭攥。
4、主痰是:发热戏囊觉发热鄹一漾黪气虚的临寐袭现,包括聪色萎黄或晦貉,形体消魔,神疲倦怠,语音低微,短气芝力,头晕目眩,不思饮食.食入即满,腹胀便溏,动则汗窭等。
5、主要舌象悬:羞囊淡蝥薄爨。
6、主要赫蒙是:震默,按之无力。
关键词:拂中益气汤气虚型内伤发热辨证论治成都中暇药大学2001级硕士研究生肇她论文AbstractBuzhongyiqitangtreatmentQi-Deficiencyoffeverhavegoodresults,by41clinicalabservations.Onthebaseofclinicalabservationsprovethecauseofdisease,maimsymptomandpluse—feelingarealikefromlonglongagototoday,byagainstandanalysisthehistoriealddocumants,thecontemporarydocuments,theclinicalabservation.Apply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illhavegoodseientialandthoryvaluation,espicalyUSeEight-PrincipledifferentiationandZangorg黼thorydirectpractise。
自拟的中药方剂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探讨

管理,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处方并进行处理,以促进临床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1] 李俊娟.探究中药处方点评对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的促进作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9):64-65.[2] 刘颖,李海燕,范秀荣,等.基层医院开展中成药处方点评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35-36.[3] 王景洋,刘大明.中药处方点评对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8,16(6):39-40.自拟的中药方剂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探讨张新杰(四川省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摘要]目的:探讨用自拟的中药方剂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方法:将某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纳入本研究。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中药组(n=40)与西药组(n=40)。
分别用自拟的中药方剂与常规西药对中药组患者与西药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
结果:与西药组患者相比,中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其中医证候积分更低,P<0.05。
结论:用自拟的中药方剂对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能显著减轻其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
[关键词]自拟中药方剂;脾胃虚弱;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积分[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02-0142-02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患者存在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反酸、早饱、嗳气等),但未患有肠胃器质性病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有研究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可能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1]。
此病属于中医学中“胃痞”、“嘈杂”等范畴。
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此病常见的一种中医证型。
本文主要是研究用自拟的中药方剂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脾虚证症状规律的文献研究

脾虚证症状规律的文献研究陈玉龙;符仁;刘学俊;岳静宇;刘紫阳【期刊名称】《中医学报》【年(卷),期】2013(28)1【摘要】目的:探讨脾虚证症状表现规律。
方法:利用期刊网数据库收集、整理脾虚证资料,提取不同疾病脾虚证症状和体征发生频次,应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脾虚证症状和体征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比较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发生异同。
结果:胃肠道疾病占所有病种的28.57%。
症状频次出现最高的11个症状:面色萎黄、少华等明显为脾气虚的表现。
聚类分析显示:一些相关的症状能够聚为一类,相似的疾病可以聚为一类。
因子分析显示:16个主要成分可以涵盖41个频率大于0.5%的症状,贡献率为69.13%。
消化性疾病和非消化性疾病间症状比较发现,消化性疾病中腹胀、腹痛、形体消瘦、便溏、完谷不化、便秘、舌淡等症状发生率明显多于非消化性疾病(P<0.05);非消化性疾病中舌淡胖、齿痕发生率多于消化性疾病(P<0.05)。
结论:脾虚证在不同疾病中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有共同表现;脾虚证在疾病症状组成特点为虚性症状、胃肠道症状、疾病特殊症状。
【总页数】3页(P150-152)【关键词】脾虚证;症状规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作者】陈玉龙;符仁;刘学俊;岳静宇;刘紫阳【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6【相关文献】1.基于古代文献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的针灸取穴规律研究 [J], 陈劲舟;姜泉;刘志顺;张华东;周新尧2.基于文献的支气管扩张典型症状的用药规律研究 [J], 李宣霖;王憭瑶;张蓝熙;马锦地;李建生;李纳;孙曙明;蔡永敏;李庆磊3.肠激宁改善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身心症状的研究 [J], 钟毅;郭红4.肝郁脾虚证的症状特点及辨证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J], 马玉平;王天芳;薛晓琳;刘燕玲;何跃华;杜彩凤;李雪5.亚健康状态肝郁脾虚证常见症状调查研究 [J], 赵歆;陈家旭;王利敏;崔华廷;崔海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中医症候评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中医症候评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心脾两虚型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机类型,常见于现代社会中的不少人群。
其主要特征是心脾气血不足,导致睡眠不佳、失眠等不寐症状的出现。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脾主运化,心脾两虚导致气血不足,神明失养,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本文旨在讨论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中医症候评分方法,希望通过系统的评分系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思路。
json{"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中医症候评分的背景和意义。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心脾两虚型的概念,不寐的中医理论解释以及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症状特征。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讨论中医症候评分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中医症候评分,同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中医症候评分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中医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不寐症状。
通过系统分析心脾两虚型与不寐的关联,探讨其症状特征和辨证要点,提出中医症候评分的重要性,并探讨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参考依据,为不寐症状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分的内容2.正文2.1 心脾两虚型概述心脾两虚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证类型之一,指的是心脏和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和,引起一系列的身体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脾主运化,心脾相互依赖,相生相克,若出现心脾两虚,则会引起身体的失调,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体力疲乏等症状。
心脾两虚型症状较为复杂,常见的表现包括心悸、失眠、胸闷、头晕、腹胀等。
在不同个体中,心脾两虚型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症状会根据个体的体质、生活习惯、疾病史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在临床实践中,心脾两虚型症状通常需要通过中医症候评分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皮下揿针联合循经走罐治疗脾虚痰湿型中心型肥胖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皮下揿针联合酸趨浙脾鰊S S K、_勝刻旨謹疗效观察曾尹亮周建平°钱学群陈颖颖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00关键词皮下揿针循经走罐脾虚痰湿型中心型肥胖高脂血症浙江中医杂志2021年1月第56卷第1期 .6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 提高,膳食结构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肥胖患病率呈逐 年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显示,中心型肥胖 患病率的增长速度比超重、肥胖更明显。
中心型肥胖最 为常见的并发症为高脂血症,随着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 疾病之一。
笔者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皮下揿针 联合循经走罐对脾虚痰湿型中心型肥胖伴高脂血症患 者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内 分泌门诊就诊62例中心型肥胖伴高脂血症的患者为研 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1例。
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37. 87 ±6.45岁;平均身高为162. 97 ±7.07cm;平均病 程为12.06±6. 09年。
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9例;平 均年龄为38. 13 ± 6.41岁;平均身高为163. 16 士7.61cm;平均病程为11. 68±5. 26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 龄、身高、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 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2016中国成人血脂异 常防治指南中心型肥胖诊断标准:体质量指数 (B M I)>28,男性腰围>90cra,女性腰围>85c m D②高脂血 症诊断标准:总胆固醇(T C)>6.2m m o l/L,甘油三酯(T G) >2. 3mm o l/L。
脾虚痰湿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十二五”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及《中药 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主症:形体肥胖,腹 胀纳呆,肢体困重,小便不利;次症:面色少华,神疲乏 力,眩晕,恶心欲吐,舌脉象:舌苔白腻或者白滑,脉 濡滑。
脾虚证实验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述评

脾虚证实验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述评
张永龙;马唯刚;钱星羽;赵素红;李姗姗;郭永明;徐枝芳;潘兴芳;邱继文;郭义;李忠正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年(卷),期】2024(32)3
【摘要】中医症候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在中医药作用机理研究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脾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文献报道越来越多,但是构建方法标准不一,评价指标客观化不足,本文将从动物选取、模型建立、宏观表征、行为学实验、脾虚的客观指标等方面总结脾虚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以期为脾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为脾虚动物模型平台的选取提供文献参考。
【总页数】12页(P385-396)
【作者】张永龙;马唯刚;钱星羽;赵素红;李姗姗;郭永明;徐枝芳;潘兴芳;邱继文;郭义;李忠正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33
【相关文献】
1.脾虚证动物模型复制方法研究概况、评价与思考
2.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正确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3.复合多因素方法复制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4.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分析
23
问卷调查
9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德尔( Delphi) 评价法
表 3 脾虚证症状出现频次及频率分析
脾虚证症状
频数
构成比( % )
食欲减退
16
69. 57
舌淡
14
60. 87
乏力
14
60. 87
舌胖嫩 /胖大
12
52. 17
大便溏泄
11
47. 83
舌边有齿痕
11
47. 83
脉细
11
47. 83
ZHAO Ping,LI Xiantao ( School of Basical Scienc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ystem evaluation on Evidence - based Medicine,and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able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literature,the literature on spleen deficiency diagnosis standard in recent 25 years was analyzed. Finally 23 pieces of qualified research literature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the top ten clinical symptoms,the tongue examination and pulse conditions in turn are anorexia,paletongue,tiredness,enlarged tongue,loose stool,tongue edge with tooth marks,pulse small,marasmus,sallow complexion,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meals,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academic committee standards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报告等。 ③建立评价工具: 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原 则和方法,编 制 统 一、规 范 的“脾 虚 证 文 献 信 息 采 集 表”,经预试验、一致性( 如 Kappa 值) 评价、信度和效 度评价、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再经培训后,进行文献采 集。④建立文献系统评价数据库。⑤数理统计分析与 计算。 1. 2 文献检索
关键词: 脾虚证; 辨证论治; 标准; 文献评价 中图分类号: R241.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7 - 1304 - 03
Study of Systematic Evaluation on the Literature of Spleen - deficiency Syndrome Diagnostic Standard
Key words: spleen - deficiency syndrom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 literature evaluation
脾虚证诊断标准于 1982 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 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1]”上第一次制 订后,先后于 1986 年《中医虚证辨证参考 标 准》[2] 和 1988 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指导原则》[3]对脾虚证标准进行了修订,此后,有学者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如邱氏总结脾虚证诊断规范化研 究大体经历了 3 个阶段: 起步阶段、修订补充阶段和计 量化研究阶段[4]。本文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 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 25 年脾虚证 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脾虚证辨证标准 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建立文献系统评价工具
·1304·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7 期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
赵平,李先涛
(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 25 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 究,共纳入合格研究文献 23 篇,经统计分析,脾虚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排序前 10 位依次为: 食欲减退、舌淡、乏力、舌 胖嫩 / 胖大、大便溏泄、舌边有齿痕、脉细、消瘦、面色萎黄、食后腹胀,与脾虚证国家标准、学会标准存在差异。
表 1 文献参照标准来源情况
标准
频数
构成比( % )
颁布的标准
3
15. 79
会议修订行业标准
6
31. 58
教科书标准
315. 79自源自标准15. 26未引入标准
10
52. 63
2. 2 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 纳入的文献有国家标准 1 篇[3],专业委员会会议
修订 3[2,5 - 6]篇,在 19 篇临床观察研究文献中,其病例 收集方法 有 临 床 观 察[8,12,17 - 23]、临 床 经 验[7、24]、调 查 问 卷[9,11,14,16,25]、临床流行病学[10,13,15]、流行病学[9]5 种,共 研究病例 11010 例。涉及了脾虚综合征、小儿感染后 脾虚综合征、胃癌、浅表性胃炎、抑郁症、产科疾病、原 发性肝癌、中医儿科疾病、中医妇科疾病、内科各系统 疾病、溃疡性 结 肠 炎、大 肠 癌、慢 性 乙 肝 等 各 类 疾 病。 其中涉及到的统计学方法有: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前瞻 性检验、回顾性检验、频数分析、信息评价分析、聚类分 析、判别分析、回归总结、卡方检验、德尔评价法。纳入 文献的研究方法见表 2。 2. 3 建立数据库
将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合并,最后共 有文献 389 篇,每篇通过查阅摘要和关键词,排除动物 实验研究、综述、Meta 分析、重复研究、一稿多投、与脾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7 期
·1305·
虚证候无关的文献,共 264 篇,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 准进行筛选,进一步逐一查看原文,排除无具体脾虚证 候等文献 103 篇,再一进步进行小组讨论,初步分析, 最终确定合格研究文献 23 篇。 1. 5 资料分析
·1306·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7 期
文献系统评价结果 食欲减退,食后腹胀
表 4 脾虚证文献系统评价结果与国标和学会标准比较
1994 年国标
1988 年卫生部药政局
1986 年中西医学会标准
气虚脾失健运
①气虚主症: 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白薄; 脉细弱; 体倦乏力; 神疲懒言。
以“脾虚”“脾 气 虚”“诊 断 标 准 ”作 为 检 索 词,检 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 时间: 1986 年 1 月— 2011 年 12 月,共检索相关文献篇 322 篇) 和中国生物 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 时间: 1986 年—2011 年) ,共 检索相关文献 191 篇。 1. 3 文献选择 1. 3. 1 纳入标准 中医辨证具备明确的脾虚或者脾 气虚证证候,且对脾虚证诊断标准进行相关研究的文 献。 1. 3. 2 排除标准 无中医辨证证候者; 重复研究,一 稿多投的文章只取其中 1 篇; 资料来源不清; 综述类及 Meta 分析类文章; 有关脾虚证病因病机等理论探讨类 文章; 动物实验类研究文献。 1. 4 资料提取
①脾虚证: 大便溏泄,食后腹胀、喜按,面 色萎 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 ( 常与气、阴或阳 虚同 存) 。
乏力,消瘦,面色萎黄 食少,腹胀
②脾虚主症: 胃纳减少或食欲差; 大便不正常 ( 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 ; 食后腹胀、或下 午腹胀。
②气虚证: 神疲乏力,少气或懒言,自汗,舌胖或 有齿印,脉虚无力( 弱、软、濡等) 。
用数据库软 件 包 Microsoft Excel 建 立 数 据 库,对 “脾虚证文献 信 息 采 集 表”收 集 的 数 据 进 行 校 对、清 理、数据录入,用统计分析软件包 SPSS 进行分析。 2. 4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分析结果
所纳入研究的 23 篇合格文献,共涉及症状、舌象、 脉象 122 项,微观检测指标 29 项。选取脾虚证频次排 序前 10 位的症状、舌脉象,结果见表 3 和图 1,脾虚证 文献系统评价结果与国标和学会标准比较见表 4。
收稿日期: 2012 - 11 - 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072733) 作者简介: 赵平( 1984 - ) ,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西
医结合专业。 通讯作者: 李先涛( 1966 - ) ,男,湖北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 中医
证候学,E - mail: lixiantao@ gzucm. edu. cn。
将检索出的文献经严格筛选后,纳入 23 篇合格研 究文献特征大致为: 颁布的标准 1 篇,专业委员会会议 修订 3 篇,临床论著 4 篇,余 15 篇均临床观察研究,其 中 10 篇文献没有引用参照标准,有 3 篇文献参照国家 标准、6 篇参照行业标准、3 篇参照《中医诊断学》中脾 虚证辨证要点。文献参照标准来源情况见表 1。
152
中医妇科疾病 多元回归分析
18
临床观察
868
中医各科疾病 多元回归分析
19
临床观察
258
中医内科疾病 多元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