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朱新蓉第十六章 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货币均衡

(一)经济中均衡的概念

“均衡”在经济学中,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市场供求的对比状态,以发现其运行的态势和规律,进而研究调控的措施和方法。经济学家关于“均衡”的理论主要有四种: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局部均衡理论、凯恩斯被充分就业均衡理论以及科尔内短缺均衡理论。

(二)货币均衡的概念

西方学者的货币均衡理论对究竟什么是“货币均衡”的问题也存在着分歧,其解释主要有: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以及储蓄与投资相等这三种。我国的经济学家,对货币均衡的理解普遍采取上述第一种看法,即货币均衡为货币供求平衡,是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相等,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Md表示货币需求量,则M s=M d。所谓“基本相等”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不是数量上两者完全相等。因此,从经济学中对“均衡”的界定来看,货币均衡是一种非瓦尔拉斯均衡。

二、社会总供求与货币均衡的关系

由于社会总供给是由社会最终产品构成的,由此,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社会总需求作为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由该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构成。因此,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就能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扩展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表示一般价格水平与总供给(即总收入)之间关系的总供给与表示表示物价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即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是宏观经济的最终平衡。其主要表现为:1.社会总供求平衡是货币形态的均衡,而非实物形态的均衡。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动态均衡,允许短期偏离,但长期均衡。3.社会总供求平衡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总体均衡,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统一。

通过对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货币供给量的增大,会使总需求相应增大,于是AD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则AD曲线向左平移。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成本的提高意味着利润下降,企业减少产出,AS曲线向左移动,此时对货币的需求也将相应减少;反之,则AS曲线向右移动,货币需求增加。然而长期中,总供求均衡所决定的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产出水平,并不取决于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的变化,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如资本、劳动的投入状况。

尽管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仍旧存在着区别,货币均衡并不意味着社会总供求均衡。我们可以将两个均衡之间的关系简单理解为社会总供求均衡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供给关系相对应。

三、货币失衡及其治理

货币失衡即货币非均衡,是经济生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一旦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不一致时,就出现了货币失衡现象。具体表现形式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的主要定义为: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不断的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与分类

目前各国用于测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 Deflator)。按照不同的标准,人们则又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根据物价上涨的方式,通货膨胀可分为公开性通货膨胀和隐蔽性通货膨胀;根据物价上涨的速度可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是否可预期可分为预期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以及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等等。最后一种根据通货膨胀成因的划分方法是西方经济理论界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划分方法。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分为对经济增长、失业、强制储蓄、收入再分配以及财富再分配这五方面的效应。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

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则主要包括:紧缩财政、收入政策、供给政策以及指数化政策四类。在面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典型方法是采取宏观的紧缩政策来减少总需求,抑制价格上涨。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

在面对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各国采取的典型方法是采取宏观的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减少总需求,抑制价格上涨。收入政策是指为抑制或治理因为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组织抬高垄断价格所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采取的物价与工资管制或指导的政策与措施的总称。其主要方法有:工资——价格管制、工资——价格指导以及利用税收的激励作用。“供应学派”提出,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运用刺激生产力的方法来增加供给,以同时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他们的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和政府开支增长率、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指数化政策是指将工资、政府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入与生活费用指数如CPI相联系,一律实行指数化,使各种收入随物价的变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抵消物价波动的影响,并且可以消除因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分配不公平和减弱政府实行通货膨胀的动机。

(四)通货紧缩的概念

对通货紧缩下定义的主流观点都是以价格水平的变化来观察的,即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来给出通货紧缩的定义的。通货紧缩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下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通货紧缩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按照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将通货紧缩分为良性通货紧缩和恶性通货紧缩。

(五)通货紧缩的成因

通货紧缩这一经济现象成因,不同学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主要观点有: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即“债务人还得越多,他们就欠得越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除非政府干预经济,用扩张的宏观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否则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货币主义的通货紧缩理论,弗里德曼等认为,货币需求量是高度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通货紧缩主要由货币政策紧缩所引起的;克鲁格曼的“流动性陷阱”理论,他认为通货紧缩起源于总需求不足,是“流动性陷阱”作用的结果,因此,实现经济均衡的唯一途径就是物价水平下跌。通货紧缩的治理手段主要包括:加大货币供给、扩大政府支出、收入政策、货币贬值等。

四、维护金融稳定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使得国际社会开始深入研究金融稳定。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均未形成一个有关金融稳定的规范准确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