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2ea44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3.png)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原则。
2. 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
3.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4.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原则。
5.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原则及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原则及主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以便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
2. 收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3. 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劳动法:详细讲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
3. 讲解社会保障法:介绍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解释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4. 分析案例:选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5.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问题探讨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4aa711955270722192ef7bb.png)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问题探讨Ξ竹文君(南京工业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摘 要:“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被教育部新增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夯实社会法理论基础,正确诠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制发展中的应然与实然;要理顺课程体系,处理好这两者内容上的衔接;根据课程特点,强化案例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关于该学科的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
关键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法;案例教学Abstract :The course “Labor and S ocial Security Law ”has been rank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m ong the 16core courses for law majors.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m ore attention to basic theories of s ocial law and correct 2ly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labor law and s ocial security law.The curriculum system must als o be im proved s o that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can be combined.Als o ,m ore case analysis must be provided in teaching ,s o that stu 2dents can obtain com 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K ey w ords :labor law ;s ocial security law ;s ocial law ;case method【中图分类号】 D9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87(2007)04-0050-03 随着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和实现社会正义进程的加速,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社会法的立法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了推进,社会发展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87ba78883d049649b665872.png)
作者简介: 徐素萍 ( 1 9 8 1 - ) , 女, 江西龙南人 , 韶关学院法学院, 讲师; 李文全 ( 1 9 8 0 一 ) , 男, 江西龙南人 , 韶关学院计算机科 学学院,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3 ) 2 2 — 0 1 2 3 — 0 2
一
、
互动式教 学法 的内涵及意义
中选用 的案例应 当与讲 授 的内容有密切联 系, 并且具 有典型性 和代表 性。 这 就要求教师在授 课之前认 真研 究教学 大纲 , 熟悉 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 目的和重难点 , 从 而选取合适 的案例 。 在讲 授劳动 法的调整 对象这一节时, 针对劳动关 系的特点与 本节的 重点和难点 , 笔者选取了. 一个关于事实劳动关 系认定的案例 。 在 课 堂上 , 通过 多媒体 方式 向学 生介绍 了案情 , 然后 由学 生针对 问题分 组进行讨论 , 再 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随后, 笔者对学生 发言进行点评, 强调 劳动关 系的隶 屙 I 生特征 , 并引出劳动部 《 关 于确立 劳动关系有关事项 的通知》( 劳社部发( 2 0 0 5 ) 1 2 号) 关 于 劳动关 系认定的规定。 最后, 笔者还组织学生讨论 “ 劳动关 系与 劳务关 系的区别 ” 。 通过对该 案例 的讨论 和分析, 学 生对劳动关
教学效果 的一种教学方 法。【 I 传 统的讲 授式 教学方法 偏重于灌 输 基础理论知识 , 忽视了法学理 论在实 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不 利于学 生学 习主动性 的发挥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与传 统的讲 授 式教学 法相 比, 互动式教学法最 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课 堂互动 , 通 过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 的交流与讨论 , 达 到培养学 生独 立 思考 、自 主学习、 理论联 系实 际等 能力 的目的。
《劳动法学》教学改革初探
![《劳动法学》教学改革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2b9ba002bb68a98271fefa75.png)
关键词 :劳动法学;课程体 系;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D 2 . 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2 9 (0 1 7 0 3 — 2 6 3 2 1 2 1 )0 — 1 70
随着劳动关系的 日益普及和劳动 纠纷 的 日益增 多, 劳
动法 正在逐步成为民众最为关注的法律之一 , 劳动法律规
低, 法科学生掌握 和运 用劳 动法 学知识 的水平和能力 也相 当 有限。因此 ,审视劳动法学 的教 学现 状 ,分析 其成 因 ,研究
其改革措施无疑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三是学 生重视不够 ,教学效果不佳。按照 常理 , 大学生 即将走上工作 岗位成为劳动者 , 学好劳动法学对其今后的就 业实 际意义极强 , 对本 门课程应该更为重视才对 , 但课时量
劳动关系概 述出发 ,再按劳动合 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
除终止及劳 动争议的解决 的顺序安排授课内容 , 在劳动合同
的履行部分 ,可以插入工作时 间、工资制度、劳 动保护以及 社会保 险,当然也可以将社会保 险单独列为一个章节。如此
一
掌握新法背景下的无 固定期限劳动合 同制度 , 大大的提高了
第 3 卷 第 7期 2
2 1 年 7月 01
湖 南 科 技学 院 学 报
J u na fH u n i r iy o in ea d o r l na Un ve st fSce c n Engne rn o i eig
v l 2No7 o_ 3 .
J 1201 u. l
学 习的积极性 不高就成为 必然的结果 。另外 , 现行的司法考 试 中劳 动法 学所 占的比例也相 当有 限,一般 只有 5分左右 , 也造成 了大 部分 学生对劳 动法 学的忽视 。 针对 以上状况 , 方面 , 一 从长远的角度 看要继续加强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18eb466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c.png)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在现代社会,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保护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而存在的两大重要法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对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一、劳动法的改进劳动法作为一项关系到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调整。
首先,社会对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需求日益增长。
劳动法需要根据现实需求,适度放宽对工作时间的限制,允许劳动者和雇主根据个人和企业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以提高劳动效率。
二是劳动关系的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平台上从事各类工作。
对于这些新型劳动关系,劳动法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保护这些劳动者的权益,确保其享受到与传统劳动关系相似的待遇和保障。
三是对待差异化的劳动力需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技术正在逐步替代传统工作,推动着劳动市场对于高技能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
劳动法需要相应调整,鼓励和促进技能培训和人才发展,以满足劳动市场的需求。
此外,劳动法还应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特殊保护。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而存在的,其改进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
首先,应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许多劳动者仍面临着医疗保障不足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完善,扩大基本医疗保障的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限额,使更多劳动者能够享受到足够的保障。
二是加强失业保险制度的建设。
在经济不稳定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性和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和职业培训机会,帮助他们重返就业。
三是推进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加强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通过多元化投资运营、社会共同参与等措施,确保养老金的持续、稳定和合理的增长。
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的思考
![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2a2444f84868762cbaed5a6.png)
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的思考摘要: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各种关系的法,这就要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学案例的僵化等问题。
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常用的讲授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创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0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应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关系到所有劳动者的权益,是一门典型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各种关系的法律。
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这就要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从简单理解法条向掌握法学思维方式转变,适应现代法学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济法律人才。
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1.1 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传统法学教育通常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或称之为讲听式一教师讲学生听、问答式一教师问学生答、讲记式一教师讲学生记、演看式一教师演学生看等。
由于种种原因,讲授式教学仍采用“照本宣科式”的讲授[1,2],就理论来谈含义、特征、性质、意义、历史发展、法律规范等内容,使得学生学习走入了“抄笔记、考笔记、背法条” 的误区。
该方法对于系统法律知识传授等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容易导致教师“一言堂”、学生学习被动、教学过程单一等问题。
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很少开展讨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成为教师的附属物,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0cd2179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d.png)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涉及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等内容的学科,它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推进这门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建设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探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课程设置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合理设置和安排相关课程至关重要。
课程设置应兼顾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综合性发展。
1.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基础,它包括但不限于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知识,并对相关政策和制度有深入了解。
2.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保险学等。
这些课程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和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
3.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包括实习、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
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具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演示,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互动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动力。
管理学院《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改革探析
![管理学院《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改革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7641dc581b6bd97e19ea77.png)
管理学院《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改革探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学科,随着劳资矛盾的频发、社保体系的完善,该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针对目前管理学院《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考虑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三方面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模式予以变革,以期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标签: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改革0 引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与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劳动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递增。
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
为此,我校管理学院在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后,深入讨论分析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后,在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这门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既能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相关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从而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法学学科核心课程,但是作为管理学院的一门专业课,却普遍存在教师重视不够,学生兴趣不大的现象。
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以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深入探究。
1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律学科,主要分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大部分,现行教材中,劳动法主要有劳动关系和劳动附随关系两大块,社会保障法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几大类社会保障制度,其特点在于课程体系庞大,内容复杂,这一特点决定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方式应是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然而我国的法学教育一直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法,授课形式枯燥、学生缺乏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中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366ad0b16fc700abb68fc63.png)
1 实践教 学体 系必须 以学生 为中心 .
以学 生为主 体 ,实践 教学 也不 例外 。要做 到 以学 生为 中心 ,就要 围绕学 生 的发展 做 文章 ,放手 让学 生 按照专 业化 的标 准要 求 自主地去 思 考 、去 选择 、去 锻 炼 ,这 样才 能调 动起学 生 的积极 性 ,激 发出他 们 的创 新 精神 。在 实践教 学 中 ,教 师要 通过 引导 、训 练和示 范 、任 务要 求等方 式 不断启 发学 生 ,使学 生做 到独立
一
管理 改革 的第 一 因素 。教学 管理 改革 首先 要从提 升人 的 素质做 起 。针对 目前 教学 管理 队伍 存在 的 问题 及原 因分 析 ,加 强和改 善教 学管 理 队伍建 设 ,首先要 从对 教学 管理 人员 的教 育 、培养 、稳 定人 手 。学 校领 导要 重视对 教学 管理 人 员的培 训和 管理 素质 的提 高 ,要 定 期组 织培 训 ,同时要 有计 划地 选拔 一批 有培养 前途 的 教学管 理 人员进 行 系统 的教育 理论学 习。要 经常举 行 教学管 理 中一些 热点 问题研 讨 会 ,到一 些兄弟 院校 参 观 学 习等 ,提高 教学 管理 干部 的科学 文 化素养 、掌握 教 学管理 基 本规律 ,使 教学 管理 队伍 管理 水平 整体得 到提 高 。此 外 ,还 要提 高教 学管 理 队伍待 遇 ,学校要 从 实 际考 虑 教学管 理 人员 的待遇 和前 途 ,并用 相应 的 政 策予 以保 障 。如 在 专业技 术职 称评 定上 ,对 多年从 事 教学管 理 工作 并对教 学管 理有研 究 的 ,取得 一定 的 研究 成果 和在 具体 实践 中做 出成 绩的 人 ,应 给 予一定 政策 倾斜 。同时还 要建 立激 励机 制竞 争上 岗 ,努力增 强 管理 干 部不 断学 习新 知识 并 保持 积 极工 作 的 热情 。 通过 评估 、奖 惩等 手段 来充分 发挥 教学 管理 人 员的积 极性 和创 造性 。
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4acd46d1ed9ad51f01df2a3.png)
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沿袭当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中,必须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更新教育观念,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新时期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的要求,积极探索教学体制的改革,实现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社会保障;教学改革;探索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迅猛发展和完善,急需具有社会保障专门知识的人才。
但是,在我国目前高校开设的社会保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以前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学科为基础,以知识为本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近年来我校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开展了对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思路。
一、社会保障概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一)教学过程程式化。
从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看,固定的学制,相对稳定的教材,从头到尾的灌输等像流水线加工产品一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
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使学生缺乏求知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之火被老师的说教所淹没,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其个性才能不能得以全面展现。
(二)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教材滞后,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有关的社会保障的观念与政策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专业课教材长时间固定不变,内容陈旧,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脱钩。
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教学活动流于理论上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学习起来如隔靴搔痒,不能触及要点。
而且在较短的学习期间内,理论也难以系统化,基本技能又得不到掌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四)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交、语言表达、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缺乏发展的后劲。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68ce79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0.png)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和实践的重要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保障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案例教学的内容1. 社会保障制度的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难题。
一个案例可以是一个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学生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 社会保障政策的案例探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社会保障政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政策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效果。
一个案例可以是一项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政策,学生需要分析该政策对老年人和社会的影响。
1. 案例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并准备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2.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案例。
小组成员可以共同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
3.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指定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社会组织成员等,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问题。
4. 实地调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社会保障实践的情况。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社会救助机构,让学生了解社会救助的具体操作和困难。
学生可以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原理和实践。
案例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应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计划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75467ce5fab069dc50220142.png)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以下简称“劳动法”)是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
劳动法具有其它法律部门不可取代的功能和重要性,它通过对劳动关系以及与其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调整,直接为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为劳动过程的实现确立组织规则和管理规则,为劳动力的再生产设定目标和措施,从而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劳动法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是:(1)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刻理解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稳定与进步的意义。
(2)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劳动法的基本框架。
(3)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扩充劳动法的学术视野,理解劳动法在中外社会文明发展中的不同面相,从而更好的理解劳动法之基本原理与法律精神。
(4)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铸造学生的劳动法治意识。
二、教学原则(1)点面结合的原则。
既要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劳动法的整体结构框架,从宏观上认识以下六方面内容:立法简史篇、基础理论篇、劳动关系协调篇、劳动基准篇、劳动保障篇和法律救济篇,又要使学生从微观上理解劳动法的具体制度,例如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等。
(2)比较研究的原则。
一是进行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劳动法的比较,二是进行中外劳动法的比较,在比较中扩充学生的学术视野,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理与内在精神。
(3)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
劳动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一是真实案例分析,二是虚拟案例分析,不但能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融会贯通劳动法之理论与实践。
三、教学要求(1)认真阅读劳动法教材,课前一定要预习,课后一定要复习;(2)经常浏览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发表的劳动法研究文章、案例报道以及其他相关资讯;(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4)完成至少2次作业,以案例分析为主;(5)遵守教学纪律,端正学习态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131492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6.png)
2023-11-11CATALOGUE目录•引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预期成果•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涵盖劳动、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滞后、实践环节薄弱等,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评价,探讨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部分课程未能及时更新,无法反映最新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成果。
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环节不足缺乏综合性课程一些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
课程中理论部分过多,实践操作相对较少,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现有课程多偏重于某一领域,缺乏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整体知识的整合。
教师数量和素质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如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教学资源有限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
教学管理不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法规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社会需求变化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0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科学、实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浅析案例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案例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b99f67df242336c1eb95ec5.png)
一、案例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规范性讲授、灌输式教育为主,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理论,而轻视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特别是不太注重案例教学,很难满足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要求。
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上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突破以往的劳动社会保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作为一种现代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自20世纪初,美国哈佛商学院就开始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硕士研究生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国开始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已在一大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中应用。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案例教学,是指在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通过教师选择设置案例、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以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集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教师则必须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转变教学观念,充分重视案例教学,选好案例、做好引导、搞好讲评,以确保案例教学的质量。
二、案例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的作用1.案例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法,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但学生很难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问答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在美国MBA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讨论式教学法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dbe3b6f121dd36a22d820d.png)
21 O 2年 第 1期
( 第 1 6期 ) 总 2
福 建 金 融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报 J u n l f u nIsi t f ia ca Ad nsrtr o r a o ja t ueo 1 O1
关键 词 :讨论 式教 学 法; 劳动 与社 会保 障 法; 法 学教 育 中 圈分 类号 :G 4 6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l 0 94 6 (0 2 们一 00 0 10 -7 8 2 1) 0 6- 5
讨论式教学法是相对于讲授式教学法 而言的教 学方法,教师通 过课堂讨论方式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课堂教学 ,师生之 间、学生之 间相互 交流、共同探 讨 ,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分析 问题 的能力、 敏锐 的思维判 断能力及 良好 的语言表达 能力。法学教育 中应用讨论式 教学法具 有悠久 的历史,哈
一
、
讨 论 主 题 的 确 定
在 课 堂 讨 论 之 前 ,教 师 要 做 好 充 分 准 备 , 预 先 设 计 主 题 以供 学 生 讨 论 。讨 论 的主 题 可 以是 案
例 ,也 可 以 是 富 有 争 议 性 的命 题 。即 使 是 案 例 讨 论 ,教 师 也 应 预 先 设计 几个 供 讨 论 的 问题 , 以引 导 学 生 的 讨 论 方 向 。须 注 意 的 是 , 劳动 与 社 会 保 障法 课 程 内容 繁 杂 ,并 非 所 有 主题 都适 合 讨 论 ,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74df4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c.png)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解决社会各个阶层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的各种风险和问题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案例的引入,导致学生对社会保障实践运作的认识不够深入。
探索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来提高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案例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本文旨在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探索,深入研究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为提高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旨在通过对案例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总结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经验,评估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探讨案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影响,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保障领域的发展和建设。
1.3 研究意义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进行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制度,涉及到国家的社会文明建设和公民的生活保障。
在当今社会,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不平等现象、养老问题等。
对社会保障概念和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关注。
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可以为今后开展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案例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和普及做出贡献。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d0d667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f.png)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至少有两个小标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服务范围涵盖更多,劳动与社会保障
专业得到了发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调查思考受到各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要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特色:一方面必须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职业服务宗旨,法治原则,多元文化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思想,加强专业篇章素养,以学术研究能力为核心,扩大综合素质等。
二、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针对教学工作来说,依据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特殊性质,在改革教学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要求:一方面,要改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并以实践项目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在从事实际劳动与社会保障任务中的实际需求,做到学以致用,把实践教学做到学术与合理的统一。
综上所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调查思考,即要求有良好的
专业特色,又要尊重实践性和针对性,使其逐步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服务。
只有实施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db6bfc9360cba1aa811dae1.png)
。
现 代 化 经 济 的 飞 速 发 展 和 法治 社 会建 设 的 步伐 加快 企 业与 劳 动者 的 纠 纷 越 来 越 多 劳动者群 体 的权 益 要 求 也 随之升 高 这 不仅 需 要 加 强 对立法 部 门 的劳动 保 障立法 要 求 高等 院校 的人力 资源 管理 专 业 的 劳动法 和 社 会保 障法 的课 程教学 都 在 面 临着新 的挑 战 劳动 与 社 会保障 法是 理论 性且实 践 性极 强 的学 科 应 用 型创 新人才 培 养 目标 对 传 统 的 以 理论 教授为 主 的 《 劳动 与 社 会保 障法 》 教学现 状 分析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及 其 成 因 进 而 探 寻改革 《 劳动 与社 会保 障法 》 教学 模 式之路 无疑 具 有 重 要 的现实意 义 现 有 的人力 资源 管 理专业 的教 学 设 计环节 中 劳动 和 社 会保 障法往往 会 被人力 资源 管 理专业 的 教 师 和 学 生 都 认为是一 门无 足 轻重 的非 专业课 其 实 不 然 劳动法 和 社会保
”
, , , ,
,
,
“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
,
,
,
。
。
程中 专业 教 师 可 以 根 据课 程安排设 计相 关的 案例 内容 使 学 生 能 自 觉地 运 用理 论 法 律 法规 和 相 关案例 加 深 其 对劳动 和 社 会保 障法知 识 的 理 解 和 运用 在模 拟 的 劳动 关系 过程 中 学 生 们 根 据 自身 的理 解 和 知识 设计 教学 内容 可 扮 演 不 同 特 定 的 角 色 解 决 劳动 争 议 和 纠 纷 在 案例讨论 中 教 师 不 是过程 的 主 导 者 而 是 引 导 者 教 师 应 当为学 生 们 开辟 一 个广 阔 的 劳动 关系 社 会 化 的 思 维 空 间 引 导 学 生 们 自行 运 用 知识 对立 法原 则 和 基本 精神 有 更深刻 的 认 识 选择一 些 典 型 的真实 案例 在 系 统研 究劳动 和 社会 保障 法 理论 之 后 组 织学 生 在 模 拟法庭 上进行辩论 对 法 律 适 用 证 据效 力进行辨别 等 使 学 生 对 案件 的最 终 决策 提 高法 律事 实认 知 和 推理 的 能 力 培 养 独 立 思 考 和 综合 运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作者:兰芬刘佳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是随着社会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教学目标也出现了偏离,我们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分析了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创新一些课程改革方案并就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思维
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企业与劳动者的纠纷越来越多,劳动者群体的权益要求也随之升高。
这不仅需要加强对立法部门的劳动保障立法要求,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课程教学都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理论性且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对传统的以理论教授为主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探寻改革《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模式之路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环节中,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往往会被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是一门无足轻重的非专业课。
其实不然,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课程内容庞杂,该课程虽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学时间,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主要遵循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型,不强调劳动法律知识需求和不同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价值,简单地根据教材内容系统安排,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这大大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应用。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课程教学面临三大困境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目前,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中讲解授课的内容,主要是以理论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个体的体系讲解。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师生互动性有限,课堂气氛枯燥,教学效果不太好。
使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理论环节与专业实践环节上有一定的脱节。
学生对课程理论学习的不系统不扎实,也导致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在学校的课堂实践中不参与不主动,大多数的学生不知道课堂教学实践和将来工作社会实践的联系和再学习。
2.教学设备匮乏,实践条件差。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有效的教学实践展览的前提。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应当采用现场模拟的实践操作,以操作,规范的标准要求进行现场仿真的实践训练,确保学生熟悉和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和政策、操作程序等领域。
大部分的高等院校不具备或条件不符合实验室的标准,或虽然有但实验室设施落后。
更多的院校更是将重心致力于在理工科的实践基地建设土地,往往未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的需求,或者已有的实验室的供给和学生的实践需求还有一个真正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破解的现实困境。
3.教学师资不足,素质不平衡。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实践中,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效果。
青年专业教师有积极性,缺乏经验是制约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
传统的教师过分强调课程理论主体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相关实践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采用理论联系实践需求上,重点开展启发式教学,应将青年专业教师和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系统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不仅掌握了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独立的思维和实践学习能力。
二、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教学模式
现行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中,社会实践中,学生们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思维弱化一点,只是僵化地去适用劳动法等法条,应当对课程进行明确定位,必将带来教学过程中的各方调整,既包括课程设置上的调整,也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改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建立课程内容体系,注重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要从调整对象、遵循原则及调整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学科地位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加强政企联系,构建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合格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条件之一。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满足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模拟实验室和实习场所。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专业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通过校政企合作,建立一个本校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场所。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并行模式”的校政企合作,是由校外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的毕业实习。
既能给不同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减轻负担,又能为本校各专业的学生确定校外课程实训的基地,为校园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补充和延伸。
2.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中,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安排设计相关的案例内容,使学生能自觉地运用理论、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加深其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模拟的劳动关系过程中,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理解和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可扮演不同特定的角色解决劳动争议和纠纷。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不是过程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教师应当为学生们开辟一个广阔的劳动关系社会化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们自行运用知识对立法原则和基本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
选择一些典型的真实案例,在系统研究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理论之后,组织学生在模拟法庭上进行辩论。
对法律适用、证据效力进行辨别等,使学生对案件的最终决策,提高法律事实认知和推理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能力。
3.强化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多才多学。
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
与其他专业课堂教学法相比,学校的劳动和实践基础和学校实践都属于社会教学法,该方法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深入的社会联系,以采取一种教学方法,模拟实践学习法律知识。
学校应当设计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
特色的专业教师的发展条件和标准,学校应当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或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将在培训和培训合作的企业和机构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估和分级,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为专业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为有条件教师的创造教学科研实践的机会,以提高专业教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的创新能力和實践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教育目标多样化。
通过对现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分析中,我们应当在多种途径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法律人才。
明确的法律主体的特殊性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使授课对象能理性看待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局限性,深入地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背后的具体法律制度,并希望学生们能利用自身的努力促进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立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月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模式改革初探,高教学刊,2015年17期,第129页.
[2]竹文君,“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问题探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2月,第51页.
[3]张军,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劳动社会保障,2012年9月,第63页.
作者简介:兰芬,(1978-)女,浙江温州人,畲族,四川理工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刘佳(1982-)女,四川攀枝花人,四川省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仁和区分局,助理馆员。
※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学院:基于市场需求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改革研究校教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