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合集下载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一说辨伪-文档资料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一说辨伪-文档资料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一说辨伪一、观点中的“历史真实”应为“历史史实”(一)史实是客观的,但是难知无证首先,历史必然是客观的,历史上的某个特定的事实、事件,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但是就今人之眼回望过去,已绝难再拨开时间的迷雾,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一粒沉沙的真容。

我们能知能闻的,不过是借助黄纸墨痕中的只言片语而还原大体光影,关于历史的种种细节,我们无从得知,而这些细枝末节对于戏曲创作而言,至关重要。

从这个意义来说,“历史真实”只是理想化的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是乌托邦式的镜花水月。

历史无论在其发生的当时还是以后,都只能以各种艺术或非艺术的叙述方式存在。

而这些叙述文本的不同,既源于叙述者“视角”的不同,也因为之于后人,历史只能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无论是伽达默尔的“合理的偏见”的说法,还是现象学主体的“一切客体都是意向客体,一切意向都是指向客体的意向”的说法,都表明了纯然客观的历史难于被认知。

(二)编剧的蓝本是历史的记载而非历史观点中的“历史真实”,即历史剧对于人物事件的叙述是否与事实相符。

考察历史的创作编排,剧作家们灵感才思与创作材料的来源都是厚重的书史,无论野史还是正经,都绝非生鲜的历史直击。

可以说,所有历史剧的蓝本都是历史记载而非历史的真实,这些记载于纸墨的史述,薛若琳先生提议将其称之为“历史史实”,是准确而极好的。

历史文本的记载很容易受到执笔者的支配和左右,从而随意性地编织。

史家在撰写历史文本时,往往采取推测的方法,甚至带有某些文学加工的成分。

由于他们主观意识的介入,历史文本的客观真实性可能降低,而文学性可能增强,但这无疑为剧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试看《左传》所载介子推事,多么曲折动人,令人扼腕叹息,生出许多悲凉的同情,但诚如学者钱钟书所言:“介子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皆生无旁证,死无对证,乃是左氏‘想当然耳’。

”这终究是史家想当然的描摹,但我们的历史剧创作,正是需要建立在这已被涂抹过的历史记载之上,这些“历史史实”是史学家笔下的记录,而剧作家是沿用这样的记录作为依据来创作历史剧的。

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THE FILM影视104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曹陆军(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摘 要:在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影视策划及文本创作中,怎样处理好其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向来莫衷一是。

观众和影评人在鉴赏历史题材电视剧时,对于剧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孰轻孰重,也是各执己见,难有定论。

本文从诸多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败得失中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辩证统一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历史剧;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辩证一般而言,以历史事件(人物)为题材,或借用一定的历史背景进行故事创作的电视剧称之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简称“历史剧”,它具有“史”与“剧”的特点,即“史实”与“剧说”。

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叙述史实处必定举证铿锵,令人折服;虚构戏说处亦不忘丝丝入扣,动人心魄。

可以说,能否为观者呈现出引人入胜 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驾驭剧中史实与戏说之间的合理融和。

1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内涵“历史真实”具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历史真实演绎的事件,能够在呈现时带有强烈的辩证色彩,几乎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真相。

不过,“历史真实”并不纯粹等同于“历史事实”,如司马迁的《史记》、后晋刘昫等的《旧唐书》等,让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真实”都是通过人为主观记录的,不可避免地与历史真相存在一定偏差。

历史题材作品中的“艺术真实”是从“历史真实”中提炼、加工、归纳和创造出来的,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人们生活轨迹本质的感悟,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揣测,故而“艺术真实”的存在是合理且科学的。

可以说,能够紧握历史发展脉络,认清生活本质规律的“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这也就不难理解,即使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关羽并不是史书《三国志》中的陈寿所理解的关羽,却也是一种内蕴的真实。

因此,在不背离历史时代真实性的基础上,剧作家为使创作的故事达到艺术上的完整要求,可以适当采用夸张、突出、集中等手段加以渲染和虚构。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一直是艺术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和表达,而现实又是由历史构成的。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面对的不仅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表达,还有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

探讨艺术创作中的“真实”问题,需要充分考虑艺术家与历史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在历史中呈现出真实性。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要理解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它们的内涵和特点。

艺术真实并非简单地对现实的照搬和模拟,而是对现实的再现和诠释。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体验,在创作中加入了对现实的主观理解和表达,使作品呈现出具有个性化和情感化的特点。

而历史真实则是指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人物等客观存在的真实再现。

历史真实需要依据真实的历史事实进行表达,对历史的再现应当尽可能客观真实。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艺术真实”是通过对历史、现实的主观理解和表达,挖掘并表达其中蕴含的内在真相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这种审美和情感体验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历史的深度阐释和情感追溯。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常会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再现和表达,寻找并呈现出历史的真相和人性的深层次。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和深刻描绘,反映了艺术家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认识和表达。

艺术作品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相辅相成。

艺术家通过对历史的主观理解和审美体验,在作品中表达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认识和审美理解。

正因为艺术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再现,使得历史事实得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使得历史真实得以在艺术中呈现出更为生动和深刻的一面。

艺术作品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交融,丰富了历史的表达和再现方式,使得历史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需要充分理解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

艺术作品并非简单地对历史的客观再现,而是艺术家对历史的主观理解和情感表达。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摘要】本文围绕着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展开讨论。

在背景介绍了这一议题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对“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二者在艺术创作中的关系。

在讨论如何处理这一关系时,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说明。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并给予了对艺术创作者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重要性,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真实、历史真实、关系、处理方式、案例分析、统一、启示、创作者。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艺术真实是指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是艺术家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诠释。

而历史真实则是指作品中所呈现的历史事实和真实事件。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往往需要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进行平衡和处理,以创作出既符合艺术美感又符合历史真实的作品。

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家常常需要在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尊重历史事实和真实性。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艺术家需要在创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又要能够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通过深入探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对艺术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启示,促使他们在创作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的探讨,可以启发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2. 正文2.1 艺术真实的含义艺术真实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与真实生活或真实情感相符合的程度。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致力于通过对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的表达,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高考小说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的真实1、真实的历史背景2、真实的历史事件3、真实的历史人物4、真实的历史资料艺术的真实1.人物形象的真实:细节描写真实情感(心理)真实语言动作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等。

圆形人物(性格随情节、环境而发展变化,真实反映人性的复杂)2.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符合逻辑:有铺垫、伏笔、照应。

3.环境真实:环境于史有据,有现实基础(时代背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4.主题真实(精神真实):反映某种精神或社会现象。

“真实感”应从情节真实、环境真实、情感真实、主旨真实来分析。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足迹王愿坚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

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

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

①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心跳得“砰砰”响,似乎一张口那颗热乎乎的心就会一下子从口里跳出来。

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

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被搀扶着的病号倚在曾昭良的肩膀上,②喘了几口粗气,仰起脸,乞求到:“同志……把……把我扔下……你……”“瞎说!”曾昭良生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像是为了回答,他加快了脚步。

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

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

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1. 引言1.1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定义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艺术创作中经常涉及到的概念,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不同的方向,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真实是指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真实、自然、生动,是否能够引发观者共鸣和情感共鸣。

艺术真实并非完全等同于客观真实,它更多地体现了艺术家对于主题、情感、审美等方面的表达和追求。

历史真实则是指对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对过去事实的还原和再现。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定义往往会因不同的创作主题、表现手法等而有所变化。

有时候,艺术家会更加追求表现主题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而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则需要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还原和真实性。

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家需要在创作中取舍和平衡这两者,才能创作出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在实践中,艺术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挖掘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和历史意识,以丰富和深化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智慧。

1.2 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艺术真实是指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真实性,反映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而历史真实则是指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或时代的真实性,需要符合历史事实和真相。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对现实与历史的再创造和重新诠释。

艺术作品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通过作品可以传递和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艺术创作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共鸣,还可以启发人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需要对历史与现实保持敏锐的审视和理解。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以美术为例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以美术为例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以美术为例程静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尤其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创作中,如何把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只追求历史真实,忽视了艺术本质的趣味与自由,那么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便会变得僵硬和呆板;但若一味追求艺术真实而忽视历史事实,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定是形而上的,是经不起推敲的。

关键词:艺术真实历史真实艺术创作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61-02在美术创作实践中,以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其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这一类作品所反映的大都是发生过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例如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又如唐朝的阎立本所创作的《步辇图》等。

然而,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并非完全都是真实的历史,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掺杂艺术家自己的体会、感悟以及情思。

我们强调艺术之真,但这个真却并非对现实的照搬照抄,而是艺术家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有的放矢的结果。

一、“艺术真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了“艺术真实”这一概念,他将历史和诗进行比较,然后指出:“写诗比写历史更有哲学意味,也应被更严肃的对待;诗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事,但历史叙述的却是个别性的事。

”即诗人并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简单地、机械地复制和记录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富有创造性地模仿和再现现实世界。

关于这一文艺理论概念,在我国,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最直接的来源,他指出:“文艺作品反映生活,但它所反映的生活却可以并且应当比普通的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典型,所以也更带有普遍性。

”由此可以看出,他赞成“艺术真实”这一文艺理论观念,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如何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创造“艺术真实”,也就是将生活中的表象聚合起来,将表象中的冲突和矛盾典范化,继而创作出艺术作品。

《史记》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史记》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史记》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引言《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是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

然而,与许多历史作品一样,人们对《史记》中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疑虑。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史记》的特点以及其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1. 史记的艺术特点1.1 体裁与结构《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它既有史传记的记事叙述,也有编年史的纪事记载。

这种体裁结构使得《史记》在历史记载中独树一帜,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1.2 文学风格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精巧的文笔和优美的叙述,使得整部作品极富艺术性。

他善于运用铺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史书生动有致,读起来更加有趣。

2. 史记中的历史真实性2.1 司马迁的笔记《史记》是司马迁根据历史资料和史家著述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后才写成的,他注重收集和整理史料,以求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历史事件的真相。

因此,《史记》中的大部分史实都是有根据的。

2.2 真实历史人物的塑造《史记》中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如司马相如、韩信、项羽等,这些人物的形象如同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司马迁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和他的观察,刻画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行事风格,使得他们在史书中显得非常真实可信。

2.3 重视史实的传承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了历史的传承和记载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是一部宝贵的财富,应该被后人铭记和学习。

因此,《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述也更加注重真实性,以便后来者能够准确了解过去的历史。

3. 史记中的艺术虚构3.1 司马迁的艺术创作尽管《史记》以史传记的形式呈现,但司马迁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对历史进行了一定的虚构。

他在史书中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有时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改编和夸张,以便更好地传达他的思想。

3.2 史记中的神话传说在《史记》中,司马迁将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再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再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囊 f 之 lM D M 戏 家H ER A 剧 A 0
再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口 胡应 明
十 多年 前 , 就历史剧创作 中“ 与“ ” 史” 剧 的关 系问
盖 因戏剧 的 本 体性 质 使 然 !也 正是 戏 剧 的 这 种 “ 当下”
题, 我在《 剧本》 月刊(9 5 19 . 8月号 ) 发表 了《 摭谈历史真 实与 艺术真 实》 一文。文章开宗明义提 出“ 戏剧本体 ”
性, 使观 众如 身临其境 , 同身受, 感 使观 众乐在其 中地
观 赏“ 眼前发 生” 的历 史“ 事” 也使观众 的审 美接 受 往 ,
表现 为即时审 美、 当堂反馈 、 潜移默化 、 长期受用等特
点。
我们通常说 中国老百姓,过去大 多是从历史剧 目
或“ 戏” 老 中获得 一 些 历 史知 识 的 。但 这种 获得 不 是 自 觉地 刻 意 求之 。 众 走 进剧 场 , “ 戏 ” “ 观 是 看 、 听戏 ” 是要 ,
为之 解颐开怀…… 因而,唐文标先生在分析 了中国古
剧 中的 道 德 因素 后 认 定 “ 德 剧 ” 是 “ 乐剧 ” 娱 道 就 娱 。“
文章发 表后 , 引起 了一定的反 响 , 难得 的是得 到 了 更
许 多 实践 工 作 者 的 认 同。 十 多年 过 去 了 , 时代 生 活 乃 至进 程 中的 戏 剧 状 态都 发 生 了新 的 深 刻 变化 , 关 于 而 历 史 剧 中 “ 实” 题 的 讨 论 却 迄 未 止 息 。 当年 “ 真 问 摭 谈 ”是 拾 取 别 人 的 话 题 来 借 题 发 挥 ; 日“ 谈 ” 是 。 今 再 ,
想补充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把近年来的思考主要

试论历史剧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试论历史剧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关于艺术真实我国文论界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真实观但其中也有不少的分歧经过长期的讨论争鸣国内学界大致有了一定的共识朱立元王文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的看法超越了单一的认识论观点注意到了艺术真实是文艺家主体的创造但同时又把作品的艺术真实看做是独立的虚构的再造的世界认为其与现实的客观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它与鉴赏主体的接受与认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n圳
符 合 历 史 的 真 实性 。历史 真 实 强 调 的是 客 观 性 和 真 实
性, 而文学 艺术 更多 的是 强 调 发挥 创 作 主体 的能 动
的解释 , 只有 真 实 的记 录还 不 能 算是 真 正 的历 史 真
性, 因此在历 史剧创作过程 中如何 处理历 史真实与 艺
术 真 实两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问 题 也 就 摆 在 了 剧 作 家 的 面

农 民起 义 , 某一历 史人物 的出现及 其作用 , 都是 带着
特定历 史痕迹 的 , 是被人们 普遍认 同 的历 史事实 , 但
是历史 真实又不 能简单 的等 同于历史事实 。
范畴 。 …[ 我 们可 以看 出历 史剧 在本 质 上是 属 ” P
李 大钊在 《 学要 论》 史 中说道 :“ 史 的真实 ,有 历
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 说其 “ 特殊” 主
基础上来进行 艺术创 作。而历史真 实是和一定 的历史
要 指创作题材方面的特殊 ,即以历史 生活为其创 作题 材。 《 在 中国大 百科 全书 ・ 剧》 9 9年 版 中对历 史 戏 18
剧 的定义是这样界定的 : 历史剧 ( io l ) 根据 hs r p y 是“ ty a
二意义 , 是说 曾经遭 遇 到的事 实 的记 录是 正确 的 , 一 是说关 于曾经遭遇 到 的事实 的解 喻是 正确 的… …。 有 实在 的过 去 , 历史 的 过 去 。 _ 一 按 照李 大 钊 有 ”2 ¨

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若干事实

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若干事实

关于“历史真实"禾口“艺术真实"的若干事实吴.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电影观众是期待一部影片真实于某种不成文的成规,而不是真实于真实的世界。

虽然涉及艺术的“成规”无法像科学定理那样给出精确的参数.可是看清楚一些事实无疑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牺牲。

本文就尝试阐述笔者所理解的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若干事实.比如:严格意义上的或着说是理想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并不存在;“艺术真实”又受到诸多局限。

在事实表述时,我们要把握好叙述历史的分寸,而在电影创作中,我们尊重用影片来做判断、提供一种表述历史视角的电影作者。

我们也认为虚构的、专心于精彩叙事的电影同样也忠实于电影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事实《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于电影艺术作了如下表述:电影观众是期待一部影片真实于某种不成文的成规,而不是真实于真实的世界。

事实上.许多骄傲地宣称自己的作品“忠实于历史”,“忠实于真实”的想法,只是将“历史”等同了“历史叙述的某个文本”,将“真实”等同了“观察现实的某个视角”,而对“某种不成文的成规”的遵循往往也只是妙手偶得的偶然暗合,机关算尽刻意追求往往求之不得.可是正是这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玄妙的关系诱惑得许多人甘愿去做一只只为艺术献身的扑火飞蛾。

虽然涉及艺术的“成规”无法像科学定理那样给出精确的参数.可是看清楚一些事实无疑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牺牲.本文就尝试阐述笔者所理解的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若干事实。

一、并不存在的“历史真实”(一)“历史真实”的叙述式存在历史上的某个特定的事实、事件当然客观存在着,谁也不能否认和改变之,因为它们已经过去。

这里所说的并不存在的“历史真实”是说一些理想化的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真实”并不存在。

实际上.在绝对意义上来理解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历史真实”。

“因为‘历史’无论在其发生的当时或以后,都只能以各种艺术或非艺术的叙述存在。

《史记》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

《史记》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

《史记》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引言《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部重要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论述,还充满了丰富的艺术虚构元素。

在《史记》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结合,使得这部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史记》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揭示其对史书的影响与意义。

1. 史记的写作背景• 1.1 司马迁的身世及写作动机• 1.2 司马迁所处的历史背景• 1.3 《史记》的写作途径和方法2. 历史真实的呈现• 2.1 严谨的史料整理与考证• 2.2 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 2.3 史记中的史实与其他史书的对比3. 史记中的艺术虚构• 3.1 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 3.2 故事情节的设定与演绎• 3.3 对历史事件的想象与夸张描写4.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效果• 4.1 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4.2 使历史事实更加生动有趣• 4.3 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5.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 5.1 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 5.2 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启示• 5.3 史记的价值与局限性结论在《史记》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得到了巧妙的结合。

通过严谨的史料整理和考证,司马迁成功地展现了历史真实的一面;而通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定与演绎,他又赋予了作品更多的艺术虚构元素。

这种结合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还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史记》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史记》的价值与局限性,不能完全将其作为历史真相的唯一依据。

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 辩证统一曹陆军(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摘 要:如今历史题材电视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主要归根于创作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去追求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性,在保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也会在历史记载的空隙中合理发挥想象力,适当地进行艺术创作,这样可以令作品变得更加丰满,而不是一种生硬将史书用文字动态演绎、再现的效果,从而实现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创作;严谨1 历史题材电视剧类型的界定历史题材电视剧从广泛意义上看,目前可大致分为“历史正说剧”和“历史戏说”两大类型。

一般来说,历史题材电视剧指的是以历史正说剧为主的、描述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的剧目,使观众在接受过程中得到精神层面享受的一种电视剧艺术形式。

1.1 历史正说剧历史正说剧,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原型,尊重基本历史事实,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风俗、情感等方面的风貌。

历史正说剧的题材来源主要是正统的史书记载、符合主流认可的历史事件,基本围绕注重历史真实性这一中心,远离野史和民间传说,以保证电视剧情节的历史真实性为首要原则,正确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

比如《汉武大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都在观众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正说剧表现出的严谨风格与历史戏说剧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正是来自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严谨、认真、踏实的制作风格与历史戏说剧截然不同,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1.2 历史戏说剧历史戏说剧,主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创作来源,但不过分苛求历史真实性,充分利用艺术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注重从创作人员和表演人员的理念出发进行戏说,历史真实在其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因此,历史戏说剧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创作人员的大胆想象,采用夸张、模仿等表现手法向观众诉说故事,让其拥有更大的趣味性,迎合观众的口味,成为一部受欢迎的历史戏说剧。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陈树东访谈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陈树东访谈

Arts circle 全国美展专栏问:当您知道您在全国美展获奖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答:我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获奖,很意外,想着能入选就好。

第十届全国美展我送了油画作品《开垦》参展。

当时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学习,很喜欢欧洲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画了很多习作。

中央美术学院的导师们对我们的要求很高,我自己追求的目标也很大,所以就很苦闷,这时作品能参加全国美展,是对我的鼓舞,更坚定了我对艺术深层的探索,觉得自己的追求有价值。

问:您认为您的作品能够获奖,是因为作品哪些方面的特点征服了评委?答:我在第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都获银奖,与我那些年的状态有关,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第十一届研修班,十多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努力学习,研究西方大师的作品,拼命创作。

从技法到精神,我喜欢坚实、厚重的风格,又觉得艺术的情感是狂热的,表现主义的很多东西我也吸收了进来,不再完全是写实的面貌,有很多表现主义的元素呈现在我的作品中,这个和其他作品是不同的。

问:您的这件作品是专门为全国美展准备的吗?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比如说如何构思,如何收集素材,如何准备草图,中间有什么修改,创作过程用了多长时间。

答:我在部队文艺创作室工作,参加全国性展览是个任务,代表部队文艺创作的水平,部队在这方面给予我大力支持。

以往的创作,是组织集中办班,请专家指导,出作品,选优秀作品送全国美展参加评选。

我因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都是自己创作、构思,吸收大师的东西。

首先是选材,选材好,原始素材好,你要表现的那个时代,题材打动你,真的让你受感动,就可以。

比如《开垦》这张画,我读过延安时期的很多资料。

大家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共产党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真的感动了我,因此选择大生产运动这个画面,自己就觉得很有代表性。

为创作这幅画,我还专程去了一趟延安,收集素材,——陈树东访谈主持:《美术界》编辑部艺术家:陈树东2011年访问比利时艺术家佩尔梅克工作室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252024/02感受黄土高原的气息,感受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画了几十张稿子。

文物建筑“原真性”的争辩: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冲突

文物建筑“原真性”的争辩: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冲突
的不断演变 , 实则矛 盾 而 进 行 的 策 略 性 调 整 。

“ 历 史真 实”与 “ 艺术真 实”的辨析
巴黎 圣 母 院
“ 历史真实 ”与 “ 艺术真 实”既有 交叉 ,也有冲突 ,这两个 存 下来的文物 、遗址 、文本等 ,因此 ,史学研 究试图通过实物
内容和概念 存在 的一致性 。 莱布尼兹指 出了理性 的 ( 必然 的) 真 后 来研 究 中的 “ 底本” ,然而这一底本 只可 接近 , 无法抵达 。也
和 事实的 ( 偶然的 )真 ,康德区别 了分析 的真和综合的真 ,黑 就是说 , “ 历史真 实”强调的是历史叙事对 历史时空中 “ 确有之
文物建筑保护措施体 系大大突破 了建筑 自身 的界 限。“ 艺术真实 ”和 “ 历史真实 这两个概 念之间的
分歧与冲突造成 了保护理论和实践操作上 的困境 。
随着现 代城 市规 模的扩大 ,历史建 筑成为城市规 划中不可
忽 视的重要 问题 。“ 原真性 ”( a u t h e n t i dt y )这一单词 的本 义是
格尔区别了概念与对象相符的真和概念内容与其 自身相符的真 , 事 ”的接近 , 是对对象和表 象间关系的肯定 。而 “ 表象 一认识 ” 这 些都是对真 实问题 的探讨 。可见 ,对 “ 真 实”的这 一判断 中 这一过 程则 已经超 出了历史真实本来的含义 ,与艺术真实密切 涉 及 了对象 一表 象一认识的过程 ,每一步之 间的一致性 都可以 联 系在 了一起 。以海登 ・ 怀特为代表的新 历史主 义将 历史与叙
指真 的 、原 本的 、神圣的 ,而非复制的 、伪造的 ,作为 当今文 物建筑 保护理论 中最核心 的原则 , 人们对其 内涵的理解一直 存

试论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试论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试论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摘要】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主要探讨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平衡。

在历史文学中,历史真实性是基础,而艺术真实性则是通过文学手法表现出来的。

历史文学通过虚构与真实的结合,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故事,一方面传达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通过艺术手法增加文学作品的吸引力与表现力。

历史文学既要忠实于历史真相,又要具备艺术性和想象力,才能实现历史的传承与再现。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历史文学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点,以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文学、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历史真实性、艺术真实性、真实呈现方式、虚构、历史文学的价值、平衡、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历史文学是指以历史事件、人物为素材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两种不同领域的交叉点。

在历史文学中,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历史真实是指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而艺术真实则是指作品在表现历史时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性,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需要取得一种平衡。

只有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情况下,历史文学才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读者进入历史的世界,感受历史的魅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一直是历史文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对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进行探讨,我们旨在揭示历史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思考历史文学作品在传递历史信息以及塑造历史形象时的意义和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包括:探讨历史文学作品在塑造历史形象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分析历史文学作品中真实历史事件与艺术虚构情节之间的平衡关系;探讨历史文学作品对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产生的影响;探讨历史文学作品在传递历史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方面的作用。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还需要考虑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

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那么,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在艺术创作中,所谓“艺术真实”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内容与情感的真实性,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真实的,能够触动人心。

而“历史真实”则是指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真实的,能够符合历史事实。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家需要同时考虑这两者,尤其是在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时更是如此。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需要同时考虑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历史题材作品中,如果艺术家过分强调历史真实,可能会陷入对历史事件的照搬和机械叙述,导致作品缺乏生命力和艺术感。

相反,如果过分强调艺术真实,可能会偏离历史事实,出现“历史虚假”的情况,而失去了历史作品应有的责任感和真实性。

艺术家在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时,需要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表现历史的内在意义和情感共鸣,使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还要有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

除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再现外,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改编和诠释来体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时,艺术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和情感体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合理的改编和诠释,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改编和诠释,艺术家可以在保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现作品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情感共鸣,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和情感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郑铁生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无论对于文艺创作还是文艺理论建设,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

然而理论界苍白无力,主流文化失语无声,使得这一话题纷争无序,议论杂沓。

本文从扫描明清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历史剧的三次争论的理论要点入手,捋清延伸的轨迹,凸显这一理论话题长期论争在当代最有价值的成分:一、如何看待“历史真实”?二、怎样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三、“艺术虚构”的形态与“艺术真实”。

这些理论问题的内涵虽然很大,但明确标示出来,有利于在理论建设上有所总结、有所推进、有所深化。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带有重大理论性质的话题。

早在明清时代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已滥觞,上世纪40年代初、60年代初、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围绕历史剧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三次大争论。

面对这长达五百多年的沉重的话题,当历史剧中正剧、戏说、“假说“、“胡说”铺天盖地而来、鱼目混珠之时,理论界苍白无力,主流文化失语无声,因此,今天不仅有必要对这沉重的话题进行重新审视,而且应当在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推进、有所深化。

一、五百多年来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论争的再审视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这是衡量其优劣成败的准绳。

究竟历史真实是什么?艺术真实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古往今来所谈所论,不可谓不多,但是至今仍在探索,亟待我们认真梳理,扬长去短,深入开掘。

首要的是如何从理论上去建构,既是一种史论,“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刘勰语),又是一种创作论,指导践行。

最早论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话题,是伴随《三国演义》的问世出现的虚实之争。

今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存《三国演义》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本(1494)卷首附有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通俗小说专论。

他的基本观点:关于历史小说的历史真实,是与正史相比。

他说《三国演义》“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以欣赏的口吻称颂:“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

关于历史小说的艺术真实,点明了“未免一二过与不及”,虽没有明确地说明“过与不及”的内涵是什么,但我们能够意会到大体指与史实不尽相同的虚构之处,或史实增损,或人物铺张,或情节虚构,凡此为的是大众化的需求,“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

在同一书中还有张尚德所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引》,其观点比蒋大器偏执,更崇尚“羽翼信史而不违”,则不允许虚构和想象。

在同一书中的《序》、《引》,却出现了对历史小说创作能否有艺术虚构的潜在分歧。

从此,开启了史学家、小说家和评点家围绕这一问题长达数百年的争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是清代章学诚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被简化为“七实三虚”。

在我国戏曲史上,围绕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形态和理论取向,总体上历史剧始终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孔尚任是一位从创作到理论的结合上,最早也是最明确地宣称历史剧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的古代戏剧家。

他认为历史真实,首先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不能虚构。

为了求实,他创作《桃花扇》经过十多年的文献资料的准备,“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以昭信史,但也不废虚构,“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凡例》)。

也就是说,基本史实不违背真实,具体细节可以虚构渲染。

孔尚任的天才,《桃花扇》的成功,就在于体现了历史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统一的创作原则,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历史上的“人”和“事”。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小引》)。

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效应。

可以说孔尚任代表了这个时期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认识,奠定了历史剧“实”和“虚”的基本范畴。

20世纪40年代初期,正值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

为了鼓舞国人的爱国志气,郭沫若创作了《屈原》、《虎符》、《南冠草》等历史剧,演出曾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剧创作问题的争论。

郭沫若在主张“借古鉴今”,表现历史真实的同时,提出历史剧的虚构要“失事求似”,写出历史的必然。

且不论郭沫若“失事求似”的表述是否准确,至少他已将笔触指向“艺术真实”的理论空间,提出了“艺术真实”的核心问题是虚构。

20世纪60年代初,郭沫若创作了为曹操翻案的历史剧《蔡文姬》,引起了人们对于历史剧创作问题的关注。

当时的讨论,虽然是戴着政治的枷锁在学术的舞台上起舞,在“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主导下,对政治权力的顺从与逢迎,个人话语要服从公共话语,但在当时负有盛名的几位大学者带头下还是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品格,引发了人们从理论上对历史剧的思考。

这次郭沫若选择了缺席,茅盾虽然写了一篇九万言的学术论文,但他明白历—为政治服务。

因此他讲得四平八稳,说所史剧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青睐正是“古为今用”——谓“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统一”,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

“总而言之,我以为我们一方面肯定艺术虚构之必要,另一方面也必须坚持不能随便修改历史;此两者并不矛盾,因为艺术虚构不是向壁虚构而是在充分掌握史料,并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史料、对历史事实(包括人物)的本质有了明白认识以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虚构的。

这样的艺术虚构,就能与历史真实相结合而达到艺术真实(即在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与历史真实(即客观存在之历史)的统一了”①。

争论最激烈的双方,吴晗认为,历史剧中的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主要人物和事件,都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李希凡则认为,历史剧可以以某一历史事件为血脉,通过艺术虚构,从侧面创造一个艺术形象的新世界来表现这个历史事件。

吴晗所代表的更注重“事实”层面,李希凡等人更强调“意义”层面,而他们潜意识中都把历史本身的真实当作了不容置疑的真理,并以此作为衡量艺术真实的前提,很少有人对“历史真实”这个概念本身的真伪质疑。

因而也导致了历史题材选择的审慎,以及功能的单一,有的作品甚至把历史文学作品当作为具体政治、政策服务的工具,明显“异化”了历史的功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历史剧又有了新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由于贯彻了“双百”方针,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小说、历史戏剧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其中历史剧如京剧《司马迁》、京剧《贞观盛世》、京剧《曹操与杨修》、话剧《秦王李世民》等;历史电影如《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鸦片战争》、《西楚霸王》等;电视剧如《努尔哈赤》、《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孝庄秘史》、《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太平天国》等。

同时还有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孙中山》、《开天辟地》、《周恩来》、《长征》、《西安事变》、《陈毅出山》、《血战台儿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

一时间,秦砖汉瓦的大气和粗犷,唐诗宋词的磅礴和绮丽,明宫清廷的丽人和疆场,不一而足。

新时期对于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反思和探讨,不仅首先体现在对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而且“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依然是讨论的热门话题。

90年代后,社会文化多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消费文化的发展成型,“大众文化”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需求。

文化语境的变化,深刻影响到包括历史题材在内的精神文化的生产。

如何看待电视历史剧所叙述的“历史”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前几年因种种大行其道的“戏说”、“大话”电视历史剧所引发的“娱乐派”与“专家派”针锋相对的争论,向我们提出了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问题:1.如何看待“历史真实”?2.怎样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切点?3.“艺术虚构”的形态与“艺术真实”。

二、长期的论争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话题,长期的争论并未在学术界形成基本一致的倾向,而后现代主义历史学的兴起对传统历史研究的冲击,使得这一话题的讨论,更加纷纭复杂,但是被淹没在无序的驳杂的论争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还是能够寻找出来。

1.如何看待“历史真实”?上世纪60年代,历史本身的真实不容置疑的观念动摇了,批评的尴尬首先来自对历史真实标准的不统一和失范。

我们知道,历史就是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和进程。

历史著作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对它进行研究与阐述。

所以,历史学是联结历史客体和历史主体的一个纽带。

由于对历史认知和阐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史书也会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的程度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中国古代史学家历来都认为史传作品是秉笔“实录”,如班固评论《史记》时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然而,从史传早期的著作《左传》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构。

《左传》、《战国策》以及《史记》都是这样的。

例如,《左传》记述晋灵公失其为君之道,豪侈、昏庸、残暴。

有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熟,晋灵公就将其杀了,并把尸体大解几块,让宫女用簸箕端着从朝廷走过,令群臣惧己。

朝臣赵盾对晋灵公荒淫残酷之行,多次进谏。

晋灵公不但不改,还派人去暗杀赵盾。

“公患之。

使钅且麑贼之。

晨往,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寐。

麑退,叹而言曰:死也。

’触槐而死。

”②这一段文字记载了钅且麑奉晋灵公之命,晨往刺杀宣子的经过。

其中钅且麑的叹而曰,是内心的独白。

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发出声音。

即使发出声音,作为刺客也必然避人耳目。

这些话谁能够听得到呢?显然,作者为了塑造一位血肉丰满的忠义之士,虚构了这段话。

至于《战国策》虚构之处,也是每每可见,司马迁就说过:“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即使司马迁自己,为了事件和人物的完整性,也常常虚构细节。

如《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后宫,岁余不得幸。

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先贵无相忘。

’已而管夫人、赵子儿先幸汉王。

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爱,约曰:笑薄姬初时约。

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

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

’高帝曰:‘此贵徵也,吾为女遂成之。

’一幸生男,是为代王。

”③这段高祖和薄姬的私房话,显然是司马迁为逝去的人物虚饰的。

再如《李斯列传》中,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赵高秘不发丧,先与胡亥密谋,后又与李斯密谋,结成左右朝中的势力后,于是诈称秦始皇之诏,立胡亥为太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