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研究的新时代_王宁
古代汉语(王宁版)串讲资料全
文字部分文字附屬於詞彙文字、詞彙連接的樞紐——形義統一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本字、本義本字是指專為記錄某個詞所造的字,它的形體是以這個詞的某一義項為根據而造的。
分析本義采用“六書”中的前四書:A.眉馬星息B.目刃徒牧C.茅孟上亦D.月雞舂耳分辨要點:象形是獨體字,指事是獨體字加標志符號,會意、形聲都是合體字,分辨的關鍵在于其中有沒有表音的部件。
分辨形聲字要特別注意找到位置特別的聲符:聞、徒、哀、穎、疆、賴、脩通過本字的結構分析本義本義是與字形相貼切的、可以用文獻來證實的詞的義項。
重點記憶經過演變現代漢字理據不明的字的本義,如:春,甲骨文作亦(亦),即“腋”字,從“大”,繪正面人形,兩個點指事腋下部位舂(舂)從臼從午(杵本字)從廾,會雙手執杵而舂米之意。
本義與古書的用字直接發生關系,所以這個概念是連接漢字與古漢語詞匯的樞紐。
本義不僅與字形相貼切,而且應當在古代文獻中使用過:伐:《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
”“伐”指攻打。
《說文•人部》:“伐,擊也,從人持戈。
”象以戈擊人,會“殺伐”之義。
領、頸、項:都以頁作義符,其詞義都與頭部相關。
領,指整個脖子。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領望之矣。
”項,指脖子的後部。
《漢書•左雄傳》:“項背相望。
”頸,指脖子的前部,如“刎頸自殺”。
本字本義直接關系古書字用。
因為有了本字與假借字的關系;才有了本義與假借義的關系本字與借字必然有聲音關系,但學習時依據教材,明白就可以,不必強記古韻。
錫—賜。
《春秋公羊傳•莊公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
錫者何?賜也。
”“錫”是一種金屬,這裏的“錫”是“賜”的借字,是“賜予”的意思。
(“錫”和“賜”同屬心母錫部,二者雙聲疊韻。
)考—拷。
《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考”的本義是“老”,這裏的“考”是“擊打”的意思,與“老”沒有關係,“考”是借字,本字應為“拷”。
(“考”和“拷”都是溪母幽部,屬雙聲疊韻關係。
王宁 2 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2.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王宁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纲领性文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全面、精准地把握新课标的设计理念、组织架构和实施要求,《语文学习》杂志约请了课标组的王宁老师、郑桂华老师和蔡可老师,从不同角度对新课标内容予以阐述,集中探讨新课标在教学实践层面的有效策略。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而且是带动其他三项的一项,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特质做了如下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就是说,不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课程赋予学习者的一项重要人格和品质。
这是语文课程专有的立德树人功能。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意义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含义,首先需要弄清“建构”的内涵,其次需要弄清建构与运用的关系。
语言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
就这个内涵而言,语言建构是运用的前提。
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建构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凭借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特别是一些特殊体裁的书面表达,需要考虑风格与形式、文化与美感等因素,所以提高建构能力需要不断学习。
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
这里涉及语言文字知识是否需要的问题。
知识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规律,当然是需要的,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体会和获取,不然,仅仅是一些语言学教条,不能转化为必备的能力。
北大汉字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汉字讲座,聆听了著名汉字学家王宁教授的精彩演讲。
此次讲座让我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讲座伊始,王宁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用于占卜的一种文字,后来逐渐演变成金文、大篆、小篆等。
王教授指出,汉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到形声字为主的发展阶段。
在演变过程中,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规范和审美观念。
王教授以“人”字为例,说明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如何保持形声字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兼顾了字形的美感。
他还介绍了汉字的部首、偏旁、笔画等基本知识,使我对汉字的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汉字文化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讲座中,王宁教授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
首先,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字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信息。
例如,“山”字代表了大自然的美妙,“水”字则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这些字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其次,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汉字的形态优美,笔画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王教授以书法为例,说明了汉字在书法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汉字的书写与艺术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再次,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它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
三、汉字教育与传承讲座最后,王宁教授强调了汉字教育在传承汉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汉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热爱和兴趣。
同时,他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汉字教育,提高国民的汉字素养。
王宁谈课标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备受各界关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我国课程改革现状和新的国际课程改革背景,立足顶层设计,凝聚语文界广泛权威和集体智慧,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增补、完善和修改,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等一系列新提法,对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作了进一步充实。
如此一来,如何保证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顺利落地和开花结果,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也对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修订形势这次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统一启动于2013年底,语文课程也在其中。
但是,对语文课程来说,课标的修订更为迫切,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
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这次课标的修订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关注的话题。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不但直接影响每个国家对外交流的软实力,而且与发展各国本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种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而同时,母语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必须有本国的特色,只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也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
修订工作是从调研起步的,首先需要弄清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也要了解、探讨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访谈《语文学习》李节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
在训诂学方面,她与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古汉语词义答问》,本人出版专著《训诂学原理》。
在文字学方面,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
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和“书写汉字学”。
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
在语文教育方面,她发表多篇文章,特别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理,是教育部教学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李节(以下简称“李”):1998年,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十大问题,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汉字教育被严重地忽视了”。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顾先生用的词是“汉字教育”而非“识字”“写字”,可见其所说的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似应有更高的境界。
比起十几年前,汉字教育是不是进步了?您怎么看?王宁(以下简称“王”):我也和顾先生一样,称“汉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小学的汉字教育。
汉字教育重要是因为汉字本身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接触书面语的开端,从此以后,孩子们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读写能力。
汉字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
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教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理问题。
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应当是更为重要的。
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近十年来汉字研究回顾与启示
近十年来汉字研究回顾与启示【摘要】本文对00—10年发表于《语言文字应用》上关于汉字研究方面的文章做了统计和分类,在回顾这些研究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汉字规范化;汉字教学;汉字形音义;常用词高频词统计一、引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一套符号系统。
一直以来,在汉字本体方面、汉字教学方面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
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来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上的相关文章,对这些文章粗略做了一个分类,在回顾这些研究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本文从汉字规范化方面、汉字教学方面、汉字形音义方面、常用词高频词统计方面做了个粗略的分类。
这几个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涉及两个方面以上。
二、相关文章统计及分析以下图表是对相关的115篇文章做的一个分类(下表):(一)汉字规范化方面汉字规范是一定时期适应现实用字需要而采取的汉字整理和标准制定的工作。
在信息时代,汉字标准化是当务之急,只有标准化, 才能适应计算机的需要,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化。
(王宁 2009 汉字研究的新时代语言文字应用第三期)在汉字规范化方面,笔者参照苏培成和王宁的文章,将相关重要点摘抄如下:以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为原则,《规范汉字表》的收字如果要和计算机字库的收字保持一致,可以设立四个分字表,就是常用字表、通用字表、罕用字表和备查字表。
在字形方面,整理全等异体字,沿用《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和类推简化,坚持使用新字形。
(苏培成 2004年《规范汉字表》的研制语言文字应用五月第二期)讨论异体字的整理和汉字简化的文字也有相当的数量。
汉字规范的工作相当繁琐,需要科学和系统的数据分析,《数理统计方法在汉字规范中的应用》(周晓文王晓明 2008语言文字应用)一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汉字教学和汉字形音义方面:把这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密切。
汉字形音义的研究,旨在揭示汉字形音义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汉字的教学。
王宁汉字构形学
汉字构形学前言……………………………………………………………………第一讲汉字的性质………………………………………………第二讲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第三讲构形与构意………………………………………………第四讲汉字的书写元素和构形元素……………………………第五讲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第六讲构件在组合中的功能……………………………………第七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上)…………………………………第八讲汉字的构形模式(下)…………………………………第九讲汉字的构形属性与构意讲解……………………………第十讲汉字构形的共时相关关系………………………………第十一讲汉字构形的历时传承关系………………………………第十二讲汉字构形系统……………………………………………第十三讲汉字构形规律与汉字教学………………………………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择一事,忠一生(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择一事,忠一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讲述敦煌研究者与莫高窟故事的七集系列视频《一事一生,一人一窟》于近期播出。
一人一窟,每个研究者都有最钟情的一个洞窟,也是人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一事一生,研究者选择热爱的敦煌研究为事业,终其一生,而这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传统。
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之中。
63岁的阿木爷爷从13岁起学习木匠手艺,凭一双巧手把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精巧工艺品;故宫的文物修复师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临摹一幅画,把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拼接完整……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赞成“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选择吗?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能力。
【审题】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内容,第二部分是任务内容。
第一部分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讲述敦煌研究者与莫高窟故事的七集系列视频《一事一生,一人一窟》,每人选择自己最钟情的洞窟进行研究,说明干事业需要与兴趣相结合,这一洞窟,是研究的成果,也是人生坚持、热爱、忠诚于事业的结果;“这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传统”说明敦煌研究取得成果与其传统密切相关,引导考生思考成功与兴趣、热情的关系。
第二个事例是阿木爷爷从13岁起学习木匠手艺,一生钻研,一生研究,最终凭一双巧手把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精巧工艺品,获得了自己的成功;第三个事例是故宫的文物修复师耗时几年甚至几十年临摹一幅画,把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拼接完整,与前两个事例的共通之处就是坚持、热爱,一辈子做一件事,靠着兴趣,靠着热爱之心,靠着坚持的毅力,最终获得成功。
因此,材料的核心极为明显,倡导人们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长期坚持下去。
①赞成“择一事,终一生”的做法,新时代的青年也应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做到“术业有专攻”,持续的学习、实践和积累是关键。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_简繁之争_王宁
【主持人语】 去年四月,教育部、国家语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对研制8年的《规范汉字表》初稿在全国征求意见。
这件事得到了全国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其间共收到意见3141件。
从2009年6月开始,《字表》进入修改阶段。
汉字规范既是一个关系到各阶层语言文字生活的社会应用问题,又必须坚持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性,理论研究是保证科学性的前提,有些看似应用领域的问题,深究起来,往往与理论不彻底或理论研究没有从实际出发有关。
本栏发表的三篇文章,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规范汉字表》研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发的。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一文,从三个30年的汉字改革史,论证了简化汉字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和对我国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
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简化字的实际问题,阐述了自己对当前语言文字政策的理解。
《谈异体字整理的原则和方法》和《谈印刷宋体字形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文,是针对汉字规范中的两个大家广泛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的。
从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汉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进入规范层面的汉字问题,除了考虑汉字自身的规律外,还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用字的需求,考虑必要性与可行性。
信息时代是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性更加凸显的时代,希望特别引起语言文字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王 宁(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 要] 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恢复繁体字还是坚持简化字的争论再次热化,对汉字简化的怀疑论也再次提出。
汉字简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几代爱国者和民主的追求者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语言文字现代化、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本文对汉字改革、汉字规范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说明在信息时代,对汉字规范不但应有正确的认识,还应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关键词] 汉字改革;繁体字;简化字;汉字规范;现代化;国际化[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0)06-0001-06 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的汉字简化问题,到80年代,由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汉字使用问题上,发生了观点分歧。
古 代 汉 语 汉字 主讲:王 宁
古代汉语汉字主讲:王宁第一章汉字关于汉字的预备知识汉字问题的重要性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问题的重要性•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是汉语书面语的依托。
他转写汉语口语,超越方言,使汉语免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汉字是华文教育的基石。
不论是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和运用,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依赖汉字来理解和记忆•汉字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它记载了汉语的过去,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也影响了汉语今日的现实•汉字字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引渡中华文化的一叶小舟•汉字的基础教育和研究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要有识别汉字伪科学的能力汉字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汉字是表意文字,在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词汇语义的信息,确证文献语义一般都要用汉字的构形作旁证•汉字在传承和使用过程中,有分化、假借和通用现象,不了解这种情况,就会犯望形生训的错误•汉字的表音机制很少,形声字有钩稽古音的线索作用,但形声字的声符不宜用来直读•字与词既有关系又有很大差别,要有字词相关的意识,也要有字词差别的意识汉字的性质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三个原则• 1 要看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的哪个要素相联系• 2 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3 不拘泥于这种文字的一字一符,要看它的整体系统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三个原则1.确定文字性质应当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
所以,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
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音。
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根据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语言学家:王宁人物简介
语言学家王宁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王宁的学术背景及成就
王宁的教育背景及学术生涯
王宁出生于中国北京
王宁在北京大 学获得语言学
学士学位
王宁在美国哈 佛大学获得语 言学博士学位
王宁回国后在 中国社会科学
院工作
• 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 家庭 • 从小对语言产生浓厚 兴趣
02
王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及特点
王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概述
王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 实证主义方法 • 理性主义方法 • 结构主义方法
王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特点
• 注重跨学科研究 • 强调实证研究 • 倡导创新思维
王宁的语言学研究特点及创新点
王宁的语言学研究特点
• 强调语义与语法的结合 • 重视历时与共时的对比 • 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王宁的学术思想对语言学领域的影响
王宁的学术思想
• 强调语义与语法的结合 • 重视历时与共时的对比 • 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王宁的学术思想对语言学领域的影响
• 推动了汉语语言学的发展 • 为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 为语言学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宁的学术成果对其他学科的贡献
王宁的学术成果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03
王宁的语言学成果及应用
王宁的语言学成果概述
王宁的语言学成果
• 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 • 撰写了多部学术著作 • 参与制定了多个语言规划
王宁的语言学成果特点
• 具有理论深度 • 具有实践价值 • 具有创新性
王宁的语言学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
王宁的语言学成果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提出了语义语法教学法 • 为汉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 提高了中国学生的汉语水平
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访谈
记者 :您认 为语理 学 习的重 点是什 么? 目前 的
比如我 经常 举的一 个例子 :“ 潮带 雨晚 来急 , 话 春 野渡 无人舟 自横 。 ”很多老 师讲这 个 “ 横”字讲不 清
维普资讯
本栏 箱 : w s l@1 3c m yj n . x 6 o
王 宁教授是北 京 师范大 学 民俗 典籍 文字研究 中 向读 写靠拢 ,因 为书面语 能 陶冶 1 。我想 ,即使 3语
心 主任 ,训诂学 专家 ,语 文课 标研 制修 订专 家组 成 是 在小 学也 不必过分 强调 口语 和听说 。读和 写是一
倾 向 ,为改变这种倾 向 ,新课标强 调感悟和人文性 。 习的更 高阶段 ,还要 形成 更高级 的语 言感觉 才能 自 但 是这 两个概念 具有 不确定 性 ,操作 起来 比较难 把 由运用 学到 的东 西。所 以,不轻 视语 感的作 用 ,从
握 。 因此 ,不 论在 教 材 的编 写 还是 实 际 的教学 中, 小 养成 熟读和 背诵 的 习惯 ,会使语 感形 成的速 度和
不定向”等意思。“ 江水横流”“ 才华横溢”等 “ 横” 言 文 ,语 理学 习的 重点都应 当放 在词 汇上 ,即词义 “ 多向的”“ 不定向的” 舟 自横” 的 “ ” ,“ 横 的理解 、语 义 的把握 和词 汇的积 累。所 以,我认 为 的意思是 “
语 文课 要淡化 语法 教学 ,热 化词 汇教学 。一个 人的 字 用的正是 这个 义项 。船在 渡 口的湾 里,自 由自在 横 语 言修 养高不 高 ,主要 是 看他掌 握词 汇 的多少。 因 地 、方向不定地漂 泊 ,完全 是一 种动态的景象。“ ” 问题往 往是词 汇不 丰 富。因为词 汇不丰 富,思 想感 得到 了词义 ,就得到 了风景 ,有了词 义 ,才有鉴 赏, 语 言和 文学 才能融 为一体。词 的每个 意义 之 间是 有 情就 不丰富 ;词 汇不丰富 ,就 无法表达 思想 感情。 在汉 语 的母 语教 学 中,以语法 为 中心 是 不妥 当 关系 的。人 家用 的词 怎么能 变成 自己的词?从 言语
采访王宁教授关于课程标准中的识字写字教学
应该选好,现在小学课本都有一个毛病,没有一个字表,我想对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就试试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因为新课标后面这个目标,它是不是发布,根据是不是能够真的发布,发布了以后,那么老师能不能以后去实行,那么这个还要看课标发布的一些执行的情况。
汪锋:那其实就是说,我们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带有阶段性的字表的好处。
但是具体的执行,还没有定下来这个标准,那么大家会有一个困惑,就比如说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我们都说有3500个字,就是按照这个频率给大家列出来的,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就是说常用的就先用,按照频率排,可不可以这么看?王宁:应该不可以。
为什么?因为一个字他出现的频率高,不见得这个字的教学里头它就要先教,一个字先教还是后教,它是根据一个教学认知的规律来考虑的。
那一个字,他在社会上用字上,它的字体有多高,就是大家谁用的多,谁用的少,这个就是基本上的社会上的用量的一种统计,而且这种用量的统计多半都是成人的,而小孩儿刚进入学习的时候,他才六七岁啊,他跟成人的语言啊,什么都不一样。
所以要想解决我们初期最一开始的时候基本词应该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要根据各种条件来定。
我想,第一个条件,就是小孩的嘴里头他有哪些词汇,如果这个小孩儿嘴里头,它这个词还不知道,你就教他写这个字,这个字。
因为他那个字他永远不用了,用不着了,而且这个意义和音他都记不住,你教他这个字形他没有用处,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在小孩的心理词库里头用它的这个字。
还有,就是这个字,一定要在孩子的嘴里头重复率比较高,这个字常用,而且它的构字量比较大。
此外,开始教会小孩儿的认字的时候,应该字的结构比较简单,那结构简单相对的来说,它的笔划就相对的少,这样他一看就看出来了,他就很清楚了,而且结构要少,那么他在掌握字和字差别的时候,他也看的很清楚,如果说笔划很多,他就容易看不明白了,这也是一个条件。
所以这3500字作为总字量是可以作为依据的,但是字频不是教学前后的根据。
陆宗达、王宁先生:《说文解字》为什么没有“刘”篆
陆宗达、王宁先生:《说文解字》为什么没有“刘”篆《说文解字》中为什么找不到“刘”篆的身影呢?来听听陆宗达和王宁先生是怎么讲的吧!“刘(劉)”是中国的一个大姓。
从中国的历史考察,刘作姓氏最初有两支:一支是姬姓之后。
《左传·桓公十一年》:“王取邬刘蔿邘之田于郑。
”邬刘是周成王时王季子的封邑,因此是姬姓之刘氏。
另一支是祁姓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
”陶唐氏即唐尧,姓祁,刘累即祁姓之刘氏。
汉代的帝王姓刘,《史记索隐》和《唐书》都认为是晋国士会的子孙以后到秦国去的。
士会是夏代孔甲臣刘累的后代,所以,汉的刘姓应属陶唐氏祁姓之后。
至于“刘”的字形,《汉书·王莽传》有“刘之为字卯金刀也”之说,可见它的繁体字形“劉”早就有了。
《说文解字》有“瀏”、“䉧”二篆,均从“刘”得声,但遍查《说文》全书却没有“刘”篆。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需从“刘”的字义说起。
《注音版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尔雅·释诂》、《方言》都训“刘”为“杀”,这是有先秦文献为根据的:《书·盘庚》:“重我民,无尽刘。
”注:“刘,杀也。
”《书·君奭》:“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
”注:“刘,杀也。
”《逸周书·世俘解》:“咸刘商王纣。
”注:“刘,克也。
”这个意义在《左传》里仍然应用。
《成公十三年》“虔刘我边陲”,“刘”与“虔”连用,都当“杀”讲。
“刘”的同源字多半都有杀戮之义。
如,“刘”与“戮”双声,同在“萧”韵,二字同源,“戮”也训“杀”。
“狸”与“刘”双声,“萧”与“咍”韵近,两字也同源。
狸是一种善杀之兽。
《周礼·射人》:“则以狸步张三侯。
”注说:“狸,善博者也。
”所以“狸”引申也有“杀”义。
《论语谶》:“徐衍负石,伐子自狸。
”宋均注:“狸犹杀也。
”依《左传》“刘累”为陶唐氏之后,而《国语》说:“丹朱狸姓。
”可见“狸”训“杀也”,就是“刘”。
新诗著作叙录《汉字之舞》王天宁
新诗著作叙录《汉字之舞》王天宁摘要:一、引言二、《汉字之舞》的作者与背景三、《汉字之舞》的内容与特点四、《汉字之舞》的价值与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汉字之舞》是一部富有创意和新意的诗歌作品,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王天宁。
这部作品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汉字的韵律美和文化内涵,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本文将对《汉字之舞》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期对该作品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二、《汉字之舞》的作者与背景王天宁,原名王宁,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王天宁一直致力于汉字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让人们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汉字之舞》这部富有创意的诗歌作品。
三、《汉字之舞》的内容与特点《汉字之舞》是一部以汉字为载体的诗歌作品,全书共收录了100 首汉字诗。
这些诗歌以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等元素为创作灵感,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汉字的韵律美和文化内涵。
作品中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古诗,也有现代诗歌,使得整部作品更具包容性和可读性。
《汉字之舞》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对自然、人生、爱情、历史等诸多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这些诗歌作品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汉字的韵律美和意蕴。
四、《汉字之舞》的价值与影响《汉字之舞》作为一部独特的汉字诗歌作品,其价值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弘扬汉字文化:《汉字之舞》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汉字的韵律美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人们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创新诗歌形式:《汉字之舞》以汉字为载体进行诗歌创作,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对当代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促进文化交流:《汉字之舞》的出版和传播,有助于增进国内外读者对汉字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汉字文化学的科学定位--读王宁等《汉字与文化丛书·总序》
汉字文化学的科学定位--读王宁等《汉字与文化丛书总序》王立军
【期刊名称】《殷都学刊》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而且是以汉字形体结构作为根本依据的,所以它应该属于汉字学的一个分支.汉字学与语言学既不是同一的学科,彼此也没有从属关系,因而汉字文化学与语言文化学也不应该有从属关系.
【总页数】3页(P107-109)
【作者】王立军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
【相关文献】
1.关于汉字文化学之新思考--何九盈《汉字文化学》之我见 [J], 张冲
2.汉字构形与汉字文化学框架内的汉字阐释 [J], 邱志玲
3.文化抉择与汉字文化学框架内的汉字阐释 [J], 邱志玲
4.汉字文化学的奠基之作——评《汉字文化大观》 [J], 崔存明
5.汉字文化学与对外汉字教学述论 [J], 林欣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情感代替理性——理据重构
以情感代替理性——理据重构王宁先⽣师出名门,长期从事⽂字,训诂学的研究,⽔平是不⽤说的,⽽且带着⼗⼏位博⼠⽣对从甲⾻⽂到宋代⼿写⽂字的多个汉字共时系统的构型系统进⾏了描写,这是实打实的⼯作,在下⼗分佩服。
然⽽,在其2002年的作品中,有⼀个不可等闲视之的错误。
这个错误,不仅在于它在事实上错了,有提出来讨论的必要,更重要的是,这个错误的根源,是在⽂字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种情况:以情感代替理性,⾃觉不⾃觉地对汉字系统进⾏美化。
下⾯我们就来看看王宁先⽣的说法:从⾪变开始,汉字的构意⼤部分保留了下来,也有少部分发⽣了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三种情况:1.理据重构:形体因书写⽽变异不能与意义统⼀时,在使⽤者表意意识的驱使下,会重新寻求构意去与它的新形切合,或附会它的意义去重新设计它的构形。
例如:“射”⾦⽂作“”,像⼀只⼿持⼸箭,是合体象形字,⼩篆作“”,⼸形变成“⾝”,箭形变成了义化构件“⽮”,会以⾝体射箭的意思。
⼜作“”,把表⽰⼿的“⼜”变成了“⼨”,在⼩篆⾥,凡是具有法度意义的⾏为,字从“⼜”的都变“⼨”,射箭与礼仪规范有关,所以“⼜”变“⼨”。
有些早期的“本⽆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本来形义不统⼀,不具有构意,在演变的过程中,反⽽由于形体变异⽽有了构意。
例如:在甲⾻⽂时代,“東(东)”是借与之声⾳相同、义为“⼝袋”的“橐”字来表⽰的,⼩篆经过变异,重构了从“⽇”在“⽊”中的“”字,这个重构的理据经过⼀个时期的流传,为⼤冢所接受,在系统中固定了下来。
这些重构的理据依附于演变了的形体,形义仍然是统⼀的,但与原初的形与义已经不同,从字源的推求出发,有⼈把这种现象称作“讹变”。
在汉字构形学⾥,我们不采⽤这个术语。
我们认为:“讹变”是⽤原始状态来衡量后代的构形与构意,“讹”意为“错误”,理据重构属于汉字正常的演变,演变后的构形与构意属于另⼀个共时层⾯,存在于另⼀个构形系统之中,应当把它放到新的构形系统中来衡量,不能因为它与此前的构形不同⽽认为是“错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年第 3 期
纪念新中国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0 周年笔谈
19
历史发展的趋势加以论定。简单地论定汉字 的优劣、 简繁、 难易的只言片语 , 已经不能解 决问题 ,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 文化的关系如何 ? 在汉字演变整个过程中的 每一个阶段, 它的总体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发生这些 变化? 其 中包含着 哪些规 律? 汉字构形中的表音功能究竟有多大 ? 汉 字的构形理据是否还存在 ? 汉字还能不能进 行合理的结构分析 , 还是只能任意解释? 诸 如此类的问题, 都要在深入、 科学的汉字理论 研究中来解决。一个汉字科学研究补课的时 代到来了。 在汉字的科学研究日趋深化的时候, 采 用正确的方法论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澄清思 想的混乱 , 走出方法的误区, 必须尽快提到日 程上来。汉字的研究应当确立以下三个重要 的观点。 ( 一) 加强对汉字本体的研究 , 以字形为 中心, 探讨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律。汉字是记 录汉语的视觉符号, 它的音与义来源于汉语, 字形才是它的本体。在中国 , 把字形作为汉 字的中心来探讨 , 从理论上研究其内在的规 律, 必须首先克服传统汉字观念造成的固有 积习。这种积习, 是早期汉字研究中解读文 献的实用目的带来的。形、 音、 义互求的传统 方法, 忽略了作为语言载体文字的相对独立 价值, 字 与 词 混 淆, 文字学 附属于语言 学, 失去了自己独立研究的价值。从内因论 的角度, 汉语与汉字既有联系 , 又不能混为一 谈。诚然 , 汉语的推动, 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 要因素 , 但是, 对汉字规律的研究 , 不能用汉 语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汉字的发展除了适应 汉语外 , 还有它自身独自的规律。唯有弄清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 才能对汉字 的历史、 现状中的诸多现象进行解释, 从而预 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二) 通过对汉字总体系统的共时描写与 历时比较, 创建科学的汉字学与汉字史。汉 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孤立地研究它的
策, 从课题上和方法上, 文字改革的研究是主 流, 中国汉字研究传统继承和历史研究的声 音相当微弱, 科学汉字学的成果相当稀少, 实 际上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弱小的分支 , 甚至没 有建立系统的汉字学基础理论。 70 年代中叶 , 汉字改革向着拉丁化方向 的发展宣告 暂时停止 , 我在 再论汉字规范 的科学性与社会性 一文中曾经说过: 随着 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 呼唤 , 汉字研究的又一个高潮出现在我们面 前, 使我们一则以喜, 一则以忧。喜的是, 历 史给了我们这一代人一个重新审视既往工作 的机会, 不但允许我们对汉字问题再一次进 行全面的反思 , 而且 , 在反思之后 , 还有机会 对既往工作的不足加以弥补和完善。这是汉 字的幸运 , 也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忧的是, 先 辈们将近 100 年的苦苦思索和奋力拼搏, 许 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 并没有把汉字问 题处理得十分恰当。现在 , 在一个崭新时代 更为复杂的现实面前, 要求又这样紧迫 , 我们 能正确把 握汉字的 现在和未 来吗? 的确如 此: 一方面 , 汉字进入计算机 , 标志着汉字现 代化进入了最高层次, 简化汉字推行到基础 教育和扫盲运动 , 标志着汉字的大众化达到 最广泛的程度 , 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另 一方面, 在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前, 科学的 汉字研究成为大众最关切的问题 , 也成为几 代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经过一个世纪的争论与实践 , 不论是持 有哪种观点的人都深切认识到 , 汉字与中华 民族文化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 在正确继承 传统并为文化精华的传承寻找现代化形式的 细致工作 中, 复 古和盲目 反传统同 样有害。 在 20~ 21 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在现 代化与国际化的洪流冲击着转型期中国的新 时代 , 中国必须以自己有特性的文化为世界 文化的多样化作出贡献, 而不是把自己改变 成其他的文化 , 使世界文化变得单调。 要想决定汉字的命运 , 必须首先对汉字
2009 年第 3 期
纪念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笔谈
17
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 初稿 自公布以来 受到文教、 出版、 广播等部门广泛重视, 对现 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和普通话的推广起了积极 的作用。但是, 随着语言的发展, 初稿 中原 审的一些词语的读音需要重新审定; 同时作 为语音规范化的标准 , 初稿 也亟需定稿 。 2) 这次审音工作总体考虑, 以符合普通话语 音发展规律为原则, 以便利广大群众学习普 通话为着眼点, 采取约定俗成、 承认现实的态 度。对 初稿 原订读音的改动 , 力求慎重 。 3) 审音表 是国家标准, 自公布之日起, 文 教、 出版、 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 行业 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 标音, 均以本 表为准 。这三点都很重要。我们上面提到 审音工作因 文革 被迫停顿了十年, 但是审 音成果的社会影响并没有中断 , 在普通话语 音规 范 上继 续 发 挥 着 积 极 的 作 用。例 如 癌 , 1959 年的 新华字典 收在 y 字母 , 注为 y n, 后来据 审 音表 定为 i, 炎 症 与 癌 症 的读音因此区别开来。例子不胜枚举。 六、 审音的成就 新一代人在学习普通话时 , 基本上是按 审音表 的要求来学的, 他们缺乏新旧对比, 难以很好体会到 审音的好 处。现在 我们拿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教材来看, 就会看 到那时的异读情况: 1) 声母的不同, 例如 波浪的波 , 读 p , 又 读 b ; 荒谬的谬 , 读 mi \ ni ; 缔结的缔 , 读 d \ t ; 包 括 的括 , 读 ku \ gu ; 步 骤的 骤 , 读 zh u \ z u; 接触的触 , 读 ch zh ; 森 林的森, 读 s n \ sh n; 秘密 的密, 读 m \ b ; 机 械的 械, 读 xi \ ji ; 商埠的埠, 读 b \ f ; 溃烂的 溃, 读 ku \ hu 。 2) 韵母的不同, 例如淡薄的 薄, 读 b \ b o; 收获的获, 读 hu \ h ; 熟练的 熟, 读 sh \ sh u; 淋雨的淋 , 读 l n \ l n; 娇嫩 的嫩, 读 n n \ n n; 琴弦的弦, 读 xi n \ xu n; 恶劣 的劣 , 读 li \ l ; 跃进 的跃 , 读 yu \ y o 。3) 声调的不 同, 例如疾 病的疾 , 读 j \ j ; 复习的 复, 读 f \ f ; 特殊的 殊, 读 sh \
18
语言文字应用
2009 年第 3 期
止。建国以来, 文字改革运动在基本思想上、 组织上、 人员上、 任务上, 都是 20 世纪初期运 动的延续。所不同的是 , 早期的文字改革运 动, 是以知识阶层为主的、 有组织领导的群众 运动 , 而到建国以后 , 转变为政权所支持的国 家行为。这种转变, 一方面使有志之士半个 世纪以来所从事的文字改革工作在较短的时 间内迈出了一大步, 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简化汉字、 推广普通话、 制定和推行汉语拼 音方案, 得以在最短 的时间 内完成 ; 另一方 面, 由于政府行为带有政策的强制性而使各 种不同的意见难以充分反映、 合理解决。只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根据 20 世纪 50 年代的档案可以看出, 在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时, 专家和语文工作者曾两次集中地对草书 楷化的简体字提出了不同意见。第一次是在 1950 年 9 月底确定简体字选定原则时 , 语文 工作者提出: 草书楷化简体 弧形交叉和 笔画的勾连, 使得汉字的字形差别减少 , 不仅 增加初识字人认读和书写的困难 , 而且草书 楷化的形体远不及正楷体那样结构匀称、 美 观。因此 , 草书楷化字体不适于印刷, 只有少 数楷化的草书简体可以采用。 1954 年 4 月, 在对 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 第三稿征求意见 时, 北京的出版、 教育、 新闻部门又一次提出: 草书笔画增加了汉字的结构单位 , 打乱了原 来的部首系统。有些字很难把它归并到现有 任何一个部首里去, 这就使原来按部首、 笔画 编排的字词典、 电报码本、 档案、 索引等不能 继续使用。同时, 草书笔画不易为初学的人 掌握 , 难于称说, 不便书写。 宋体字夹杂草 体甚至一个汉字的一半是宋体 , 一半是草体, 形式上很不协调。从简化字使用的具体情况 和汉字构形的规律来看, 上述意见完全是正 确的。但是, 由于个别领导人坚持 作简体字 要多利用草体 , 致使上述意见未被采纳。从 现有简化字来看 , 一些不十分优化的简字, 较 多的是来自草书楷化。应当说 , 20 世纪 50~ 70 年代 的汉 字研 究, 更多 的是围 绕三 大政
sh ; 宁可 的宁 , 读 n ng \ n ng; 侵 略的侵 , 读 q n \ q n; 质量的质 , 读 zh \ zh ; 细菌的菌 , 读 j n \ j n; 号召的 召, 读 zh o \ zh o; 伪 装的 伪, 读 w i \ w i。 4) 声、 韵、 调至少两项不同 , 例如卡片的卡, 读 k \ qi ; 暴露的暴, 读 b o \ p ; 巷道的巷, 读 h ng \ xi ng; 恪守的恪, 读 qu \ k ; 供给的给 , 读 g i \ j ; 提防的提, 读 d \ t ; 矛盾的盾 , 读 sh n \ d n; 五更的更 , 读 g ng \ j ng; 奇数的奇, 读 j \ q 。 ( 以上例子采 自 50 年代北京大学 现代汉语 教材 ) 。这些 异读后来基本消除了, 这就给我们的学习、 工 作、 生活, 特别是社会交往带来很大的方便。 语言文字工作是谋社会之功 , 而不去追逐一 己之利。我们在上面提到 , 王力先生在 1982 年 82 岁高龄的时候 , 主持普通话异读词审音 工作 , 1985 年 12 月发布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 表 , 半年后, 即 1986 年 5 月 3 日, 王先生就 辞世了。在汉语规范事业上为我们留下了明 媚的阳 光和 青翠 的绿荫 , 这 正是 先生 的追 求啊。
汉字研究的新时代
王
宁
(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汉字问题的争论从上世纪初开始 , 一百 多年 来高 潮迭 起, 一浪 高过 一浪。 20 世纪 初, 汉字是保存还是改革 , 成为中国文化传统 与现代化的激烈争论最尖锐、 最前沿的问题。 到 20 世纪中叶, 文字改革的呼声在知识界日 益高涨, 而对文字改革的异议也一直没有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