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

概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该病迄今病因未明,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一直很高,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被完全阐明,在治疗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癌变率[1]。本文重点讨论祖国医学运用中药内服及灌肠等综合疗法在治疗本病上取得一些较好疗效。

二、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损伤、遗传、感染、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与血液高凝状态存在相关性,微血栓形成可能是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持续的高凝状态可能与患者的临床进展有关,具有促进炎症发生发展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有血栓形成的疾病的病理过程及临床并发症与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有密切的关系。何灏澜等[2]研究发现组织因子多表达在溃疡周围粘摸组织中的胞膜和胞浆,呈现棕黄色为阳性,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组织因子抑制剂多表达为溃疡周围粘摸组织中胞浆内棕黄色细小颗粒,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

祖国古医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症候学特点,应属“泄泻、“久痢”、“休息痢”等范畴。《素问·太阴阳明》篇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腑,入五腑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中医较早认识到这一疾患,认为病位在大肠,但病理基础在脾虚。其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密切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有内因和外因之分 ,内因主要为内伤七情、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外因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3]。其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失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

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此病。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但可夹寒、夹热、夹滞。正如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中所云:“夫人饮食起居失宜 ,运动劳役过其度 ,则脾胃不充;饮食失度 ,过劳伤身 ,复感外邪所致。”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脾肾虚弱 ,标实为湿、痰、热、瘀 ,主要为湿邪为患。湿邪其性重浊黏滞 ,故本病发病多较缓慢 ,病程较长 ,反复难愈。病位在肠 ,与脾、胃、肝、肾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中有论述:“凡里急后重者 ,病在广肠最下之处 ,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胃”。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主要是西医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或便秘,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10~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便血是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为小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有骶部不适。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质丢失、贫血、体重下降等。其临床主要体征为左下腹或全腹压痛,可扪及降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呈硬管状,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有者可触到肝大,此与脂肪肝有关。

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修订诊断标准进行。1.临床表现有持续反复发作性粘液脓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血便的患者,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皮肤、肝、脾等肠外表现。肠镜所见: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成弥漫性分布。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质脆、

易出血,或附着有脓性分泌物。可见假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消失。病理所见粘膜活检是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钡灌肠所见:①粘膜组彭粗乱及或细颗粒变化。②多发性溃疡或假性息肉。③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临床上可根据其主要症状特点,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血沉、免疫学检查、结肠镜、粘膜活检、钡餐灌肠及病理学检查可作出诊断。

(二)中医诊断

1 中医疾病诊断

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可资诊断。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临床起病或急或缓。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九痢则四季皆可发生。多有饮食不洁史

2 中医症候诊断

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认识具有软科学的特点,定性认识较多、主观性较强,在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目前中医行业领域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病、辨证、辨症等的关系与临床功能定位尚不清晰[4]。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其中各个证型一般都具有泄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和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等共同症候。除此以外,在辨证分型时,还要抓住各证型的特殊症候。历代医家主要将本病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症候。

2.1活动期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积毒内蕴证型。主症:①腹泻便澹;②乱液脓血便;③腹痛;④里急后重;⑤舌质红,舌苔黄腻;

⑥脉滑数或濡数。次症:①肛门灼热;②身热;③下腹坠痛或灼痛;

④口苦,口臭;⑤小便短赤。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

2.2恢复期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癖阻证型。主症:①腹泻便澹;②钻液脓血便,血色紫暗;③腹痛;④里急后重⑤舌质淡、胖、黯或齿痕,苔薄腻或黄腻;⑥脉沉或沉滑。次症:①腹胀、肠鸣;

②纳呆;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

2.3缓解期中医辨证为脾气亏虚,疲阻肠络证型。主症:①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