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刘云

合集下载

我国大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现状与发展需求

我国大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现状与发展需求

我国大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现状与发展需求(刘云执笔)尽管“大科学”研究是近年来国际科学界正式提出的概念,但我国大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起步较早。

1979年,中科院与美国能源部签署了高能物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即拉开序幕,一直进展良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预研、论证、建设、运行以及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等,就是中美两国科学家共同合作的杰作。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或运行的大科学研究和大科学工程都有广泛的国际合作。

在高能物理领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与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能物理学家有实质性的合作,合肥HT-7托卡马克装置是与前苏联合作的产物,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俄罗斯科学院合作进行了ECHR实验的ECE测量,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与日本理化所关于建造大型分离回旋加速器开展了长期的合作;在天文学领域,我国利用太阳磁场望远镜与美国有关天文台联合观测太阳,已获得大量科学数据,我有关单位现正在与德国科学家探讨合作建造太空太阳望远镜的可能性,我国学者还与国际射电天文学会合作,争取在中国建造国际大射电天文望远镜(LT);在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我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美国Land4等外国资源卫星数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已成为国际生态研究网络的组成部分,另外,我国还积极参加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与美国合作多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几哈,正与德国合作进行钻探选址和人员培训工作;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的水稻基因图谱研究与英、美等国科学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人类基因组研究也与国际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合作。

我国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有广泛的国际合作。

根据国家的有关科技发展计划,我国今后10年拟开展和正在进行的部分大科学研究项目包括7项“分布式”大科学研究项目和21项“工程式”大科学研究项目,主要分布于高能物理、能源与材料科学、天文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

[6](参见表1)按照项目执行阶段划分,今后10年我国大科学研究项目拟开展国际合作的具体需求情况如下:——大科学工程预研和论证阶段的国际合作。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引言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体现,而科技三项经费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____年我国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管治工作,以稳定、高效、公正、透明为原则,目标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建设科技强国。

本篇总结将从经费使用情况、使用管治的策略和措施、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经费使用情况____年,我国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情况总体上是稳定有序的。

据统计,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总额为X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X%。

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X%,应用研究经费占比X%,发展研究经费占比X%。

经费使用的主要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

在经费使用的具体项目方面,____年共支持了X项重大科技项目,包括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

这些项目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同时,经费使用还涉及了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等。

二、使用管治的策略和措施为了保证科技三项经费的有效使用和管理,____年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经费使用预算和流程,严格落实审批和报销制度。

同时,采取了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经费使用情况的在线记录和查询,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此外,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使用进行了专门的跟踪和监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其次,加强科技项目的评审和管理。

建立了科技项目的评审机制,将项目的经费使用和项目进展相结合,以评审结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

同时,加强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管理,鼓励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再次,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

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的法律保护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问题和挑战在____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汇报

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汇报

科技经费投入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科技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科技经费的投入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本文将对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情况进行汇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我国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达到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其中,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比逐年提升,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加大。

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

其次,我国企业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对科技经费的投入。

2019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98%,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更是加大了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

另外,我国在科技经费投入的结构方面也在不断优化。

近年来,政府在科技经费投入上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支持,加大对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同时,也鼓励企业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推动科技经费的有效利用和转化。

总的来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情况呈现出政府、企业和结构三个方面的积极态势。

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企业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科技经费投入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这些都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也要看到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仍然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企业对科技经费的投入虽然在增加,但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科技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的管理一直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研经费的管理涉及到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等方面,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金使用效率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审批流程繁琐等。

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为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长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管理体系混乱。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繁杂,存在着多头管理、重复审批等问题,导致经费管理效率低下、流程复杂。

2.经费使用不规范。

部分科研项目在经费使用上存在浪费、滥用等现象,导致经费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3.审批流程繁琐。

科研项目的经费审批流程复杂,审批时间长,影响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进度和科研成果的发布。

4.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容易出现腐败、贪污等问题,损害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经费使用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管理,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2.2 存在问题分析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以下问题:1. 资金使用不透明。

部分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缺乏公开透明度,导致资源分配不够公平、有效。

2.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科研经费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和责任模糊。

3. 激励机制不足。

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缺乏对科研人员的有效激励措施,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4. 风险防范不足。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促进国内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根据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科学事业费预算拨款,专项用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补助。

专项经费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管理,科技部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政府引导、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从国家利益出发,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工作,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目标,按照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框架,集中资源,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第四条: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运作程序相互独立,项目立项和预算审批实行专家咨询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机制,并注意发挥中介机构在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第五条:科技部按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改革的要求,建立专项费项目库,加强对专项经费项目的管理。

第二章经费支持方向和开支范围第六条:专项经费主要支持符合以下要求的项目:(一)对国家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国家科技声望,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紧迫性特点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二)项目主要来源于双边和多边政策间科技合作议定书中确定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或我国中央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间科技合作协议书中确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三)项目应当属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范畴,同时无法纳入相关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但需要国家支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专项经费不支持成熟技术产业化和属于基本建设支出范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第七条:本办法所指的双边和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是指我国中央政府部门与外国国家的中央政府之间进行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本办法所指的国际组织是指联合国各专门机构以及与我国有合作关系的其他国际组织。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一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内资或者内资控股企业开展的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第三条专项经费由财政部、科技部共同管理,科技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条专项经费项目的组织实施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政府引导、合理配置、专款专用”的原则,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第五条科技部建立专项经费项目管理数据库。

将项目预算安排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投入、外方合作单位及科研投入、合作研发成果及知识产权管理情况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

在不违反国家对外合作政策与对外合作协议及承诺,以及财政管理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科技部建立专项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对非保密信息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支持重点和开支范围第六条专项经费重点支持符合以下条件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一)通过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定或者协议框架确定,并对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总体外交工作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二)立足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符合国家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目标,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紧迫性特点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

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

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加强国家科技实力,我国不断加大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

然而,科技三项经费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资金使用不规范、效益评估不准确、科研项目选择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从资金管理、效益评估和项目选择三个方面展开总结和探讨。

首先,科技三项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是指在资金的申请、发放和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有些科研单位在资金使用上存在依赖心态,过分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没有主动寻找其他资金来源,导致研究项目长期处于资金短缺状态。

另一方面,一些科研单位在资金使用上存在浪费现象,比如在购买仪器设备上盲目追求高端品牌,没有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和性价比。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研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资金使用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寻找其他资金来源,如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基金等。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审计监督,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控,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其次,科技三项经费的效益评估是科技投入管理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的效益评估体系还存在不足。

一方面,有些科研单位对科研成果的评估方法过于简单粗放,只关注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一些评估指标和方法不够科学、客观,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综合评估科技成果的贡献和效益。

例如可以结合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市场化转化率等指标,来评估科研项目的综合效益。

同时,应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追踪评估,及时了解科研成果的实际影响和效益,为科研单位的绩效考核提供参考。

最后,科技三项经费的项目选择是科研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科技发展迅速,科研项目繁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单位和国家需求的科研项目是一个挑战。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科研单位在项目选择上缺乏长远考虑,只追求眼前的效益,没有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没有把握好科研项目的方向。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科研经费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科研经费管理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1. 经费分配不公平在我国,经费分配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

一方面,一些科研项目因为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费充足,研究条件优越,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而一些科研项目因为经费紧张,设备条件差,研究人员缺乏动力,导致科研成果严重滞后。

这种经费分配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2. 经费使用不规范目前,一些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不够规范,存在着滥用和浪费的现象。

一些科研项目经费被用于购买奢侈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或者用于支付不合理的差旅和会议费用,导致经费浪费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绩效评价不到位最近几年,对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绩效评价并不够到位。

一些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过于功利化,只强调经费使用效率,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一些科研项目虽然经费使用得当,但是科研成果并不理想,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价值。

二、对策分析1. 完善经费管理机制为了解决经费分配不公平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更加公平的科研项目评审标准和经费分配标准,优先支持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科研项目,确保经费的合理分配;可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动态管理机制,及时调整和监督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

为了解决绩效评价不到位的问题,需要构建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一方面,可以完善科研项目的成果评价标准,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确保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加强绩效评价的监督和反馈,对于评价不到位的科研项目进行再评价,确保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总结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通过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2024年,科技领域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加速,各国纷纷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2024年也加大了对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管治力度。

以下是对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的总结。

一、加大科研项目拨款审查力度2024年,我国政府在科技研发项目的拨款审查方面加大了力度。

首先,对科研项目的申请材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次,在审查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和应用前景,优先支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应用潜力的项目。

此外,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项目,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转化的可能性,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提升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为了更好地利用科技经费,2024年我国政府加大了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力度。

首先,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

三、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和评估为了确保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和管理,2024年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

首先,建立了科技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次,在科研项目中设置科技经费使用的指标和要求,制定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对科研单位和个人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估。

此外,还加强了对科技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确保科技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四、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为了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2024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强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引进和培养计划,鼓励更多的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加入到科技事业中来。

其次,加强了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荣誉奖励,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搭建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为他们展示才华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

科技经费情况汇报

科技经费情况汇报

科技经费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我国科技经费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评估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

首先,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经费总投入达到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年提升,达到2.23%。

这一数据表明,我国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

其次,从资金来源来看,我国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企业自筹。

政府财政拨款一直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而企业自筹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企业自筹的比重逐渐提升。

这种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再次,从资金使用情况来看,我国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基础研究的资金占比一直较高。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资金占比也在逐渐增加,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从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来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大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也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总的来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30年(1987-2016):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分析视角

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30年(1987-2016):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分析视角

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30年(1987-2016):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分析视角曾婧婧;张阿城【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年(卷),期】2018(035)011【摘要】方兴未艾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科学复杂化与综合化的产物,亦是提升本国科研实力的必由之路.回顾我国30年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历程,对于明晰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地位以及提升科研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是科技合作的主要载体,通过搜寻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网、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工程院官网等网站,分别检索1987-2016年我国国际论文合著和项目合作信息,选择科技合作重心、合作程度、合作热点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①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重心分别呈现"极化到扩散"与"此消彼长"的合作态势,合作对象集中于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合作相对欠缺;②我国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程度持续深化,但国际主导型和参与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稀少,精准合作可以成为提升科技合作质量的出路;③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领域逐渐拓宽,但聚焦于数理、化学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信息科学作为新兴学科也逐渐进入科技合作视野,社会科学领域合作则需要给予更多政策、基金与人才支持.【总页数】9页(P1-9)【作者】曾婧婧;张阿城【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22.5【相关文献】1.中国国家科技计划资助国际合作特征分析*--基于中美合著SCI论文计量分析的视角 [J], 王文平;刘云;蒋海军2.论文合著视角的两岸科技合作现状及演化分析 [J], 苗红;吕静;黄鲁成3.从国际科技合著论文状况看中国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态势 [J], 刘娅4.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现状分析--从SCI合著论文数据角度的实证分析 [J], 望俊成;马雪静;温钊健5.“一流大学”与香港高校科技合作态势分析——基于论文合著的研究视角 [J], 解志韬; 李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还存在区域差异、结构差异等问题,阻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文章通过对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据此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体系的对策。

标签:财政;科技投入;R&D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从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中毫无疑问的证实这一点。

当前,科技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1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分析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逐步把科技投入当作财政支出的重要方向,大力加强财政投入力度,使其不断增长。

财政科技支出由2000年的57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185亿元,2014年则达到6840亿元,短短十几年实现了近12倍的增长。

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值从2000年的3.6%到2006年首次突破4个百分点再到2014年的4.5%,实现了近0.9个百分点的增长。

①尽管我国对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视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是还需认识到财政科技支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2.1 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对量不足虽然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在不断的增长,但是与国家财政总支出的规模相比仍然不足,财政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高且增长缓慢,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例偏低。

在R&D经费方面,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R&D经费支出偏少。

如美国在2011年时R&D经费支出为4152亿美元,我国为1345亿美元,相差了3倍之多,美国2011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7%,我国为1.84%,低于同时期的韩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及GDP的比值逐步得到提升。

2.2 财政科技投入地区差异大我国R&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几个省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差异大。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范文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范文

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总结范文2024年是科技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中,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就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进行总结,以便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经费,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的总结表明,对经费的合理分配和管理是取得科技成果的关键。

在过去的一年中,科技经费的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提高了科技研发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加强了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确保经费的使用合规和透明,杜绝了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在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的总结中,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措施。

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强对创新项目的资助和支持,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与此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化推广,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提供更加持续稳定的科技支撑。

第三,在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的总结中,强调了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科技事业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国际性和开放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科技研发的水平和效率。

同时,加强对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和支持,使科技合作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发展。

最后,在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的总结中,强调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大对优秀科技人才的资助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潜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2024年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治的总结明确了优化经费分配、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重要措施。

通过对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管制,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和质量,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简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简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思路(1)现状与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作出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战略决策,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独立发展的科技体系,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拥有了一定的科学技术攻坚能力,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总体科技水平仍然不高,对经济增长也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我国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从绝对额看,我国的科技支出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却不高,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的5.26%下降到2016年的3.50%,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41%下降到2016年的0.88%,这种变化显然与世界科技支出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支出结构也不甚合理,没有正确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关系,忽视了对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支持。

有限的财政科技投资大量被吸纳在高精尖项目上,而没有注重相关项目之间的配套,没有发挥和利用财政投资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导致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2)完善思路: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政府的科技投入作为一种“诱导性投资”,可将企业资金吸引到高新技术产业上来,并使国民收入的创造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带来高新技术产业中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

第二,扶持科技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应当逐步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资金投入,这其中包括增加专项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也包括设立专门基金,投入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即由政府组织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或者设立贷款担保基金,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等等。

第三,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赋予创新激励机制。

可进一步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税率,同时实行延长免税期限,增加抵扣基数等,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第四,全科技法规体系,加速科技市场进程。

要有一整套有效规范风险投资企业行为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严格的政府监管程序,才会划清风险投资业与“乱集资”等活动的界限,创造其健康成长的环境。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导致科研成果产出率低 资金分配不合理:资金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科研项目无法得到足够的支 持
04
对策和建议
章节副标题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
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比例, 提高科技研发经费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 究的支持
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 管理,提高投入效益
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科研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 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 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不足,缺乏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资金监管不力,挪用侵占时有发生
资金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资金使用不当
挪用侵占:部分资金被挪用或侵占,导致科研项目无法正常进行
中国财政科技 投入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及对 策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财 政 科 技 投 入 管 理 现 状
03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
04 对 策 和 建 议
05 案 例 分 析
06 结 论 和 展 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绩效评价问题,如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不公开 等 改进措施:加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推动财政 科技投入的优化和提升。
03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章节副标题
投入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
财政科技投入占 GDP比重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差距
财政科技投入结 构不合理,基础 研究投入不足, 应用研究投入过 多
财政科技投入的来源和用途

中国与“关键小国”国际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与“关键小国”国际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石海林,男,1987年生,工程师,研究方向:国际科技合作、产业竞争情报。

一、研究背景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限制,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贸易摩擦的背后是美国意图通过对中国高科技的战略性遏制,以最终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因此,中美科技竞争是长期的、艰苦的。

一方面,我国要坚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的决心,在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我国要加快形成多元的开放格局。

加强与欧洲等地区的“关键小国”在科技领域的开放合作是我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途径。

每一个“关键小国”在特定领域或学科都具有国际领先的创新能力,而我国具有广阔的技术应用市场空间,双方可在科技创新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合作层次和成效,拓展科技创新合作领域。

二、“关键小国”的遴选与其优势领域(一)“关键小国”的遴选遴选“关键小国”主要参考以下4个标准:1.国家经济体量不大,但拥有全球领先的特色产业;2.科技创新局部优势突出,在某些具体领域或学科的创新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位居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行列;3.与我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合作基础;4.在打破国际技术和产业竞争格局的竞争中具有战略地位。

除以上条件外,对“关键小国”的遴选还要考虑地缘战略的需要。

根据上述标准和国际科技合作的实际效果,笔者初步遴选出比利时、荷兰、以色列、瑞典、芬兰、瑞士、丹麦、奥地利、乌克兰、白俄罗斯、捷克、匈牙利、挪威、爱尔兰、新加坡等15个国家国作为重点合作的“关键小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创新指数排名前10的国家依次是瑞士、瑞典、美国、荷兰、英国、芬兰、丹麦、新加坡、德国、以色列。

[1]有7个“关键小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前10名,有12个排进前30名。

“关键小国”大多是世界领先的创新型国家。

(二)“关键小国”的优势领域“关键小国”主要的优势领域包括:新材料、空间技术、交通、环保、海洋、先进制造、能源资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10个领域。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文献分析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文献分析

南京市 对 外科技 交 流 中心 的顾 尔东 分析 了我 国 国际科技合 作 与交 流 的现状 ,阐述 了影 响 自主创新 的主 要障碍 ,提 出通 过 国际科 技合 作有效 利用 全球 科技 资 源来 为 自主 创新 服务 的对 策建 议 【。东 北 大 8 ] 学科学 技术 哲学研 究 中心 的穆 晓森指 出 , 国际科 技 合作将 面 临重大 战 略调整 ,需要 把提 高我 国 自主创 新 能 力作为 目标方 针 来实 施 ,国际科 技合 作有 助 于 促 进 自主创 新 ,而 自主创新 反过 来 又能够 支撑 国际
21 0 1年 1月
情 报 探 索
第 1期 ( 1 9期 ) 总 5
我国 国际科技合作研 究的文献分析
王 丽 贤 张 小 云 吴 淼
( 国科 学 院新 疆 生 态 与 地 理 研 究所 鸟 鲁 木 齐 中

80 1 ) 3 0 1
要 : 18  ̄ 0 9年 间 维普 中文 科 技 期 刊 全 文数 据 库 中收 录 的 国 际科 技 合 作研 究 论 文 为 样 本 , 以 9920 分析 了我 国 学 者 关 于 国
计 量 学 》期 刊 近 3 O年 中外学 者应 用 文 献 计量 学 方 法 特 别 是 合 著 分 析 法 对 国 际科 技 合 作 所 进 行 的 研 究[ 引。 25 国际科技合 作模 式及 其组 织与运 作 . 李 梦学 以利 益驱 动及参 与 国家 或地 区 的数 目为 前提 , 政府 间 国际科 技合 作分 为 4种模 式 : 把 一方 主 导 型双边 合作 、 等互 利 型双边 合作 、 平 单极 多 边型合 作和 多 极多变 型 合作 ,并 对 比分 析 了各种 模 式 的运 行规 律和 特点 [】 2。袁军 鹏和 薛澜 以 1 9 ~ O 6年 间 8 94 20 We f ce c 录 中国发 表的论 文 为样 本 。 论文 bo ine收 S 从 的主 导地 位 、时 间和 国别分 布研 究 了中 国与世 界各 国特 别 是 与美 国、 洲各 国、 欧 日本 、 罗 斯 等 国 的合 俄 作模式 和 特征 ] 秋 生等指 出选 择科 学 合理 的合 。刘 作模 式是 提高科 技 合作 成功率 、降低合 作 成本 的关 键 .作 者还 构建 了国际科 技合 作模 式 的评 价指标 体 系、 评价方 法和 模式选 择 对策 ] 。 26 国际科技 合 作 资助模 式和 经 费配 置 . 肖利 和汪 飚翔 介绍 了美 国、 欧盟 、 日本等 主要发 达 国家 国际合作 对外 资助政 策 和发展 特点 ,提 出应 积极 利用 国外 科技 资源 ,完 善和 加强 我 国 国际合作 政策 管理 机制 [] 云 和董 建龙 比较 分析 了各 国研 3。刘 1 发投 入强 度及 政府 投入 国际科 技 合作 经费 的规 模和 强度 。指 出政 府投 入 国际科 技合 作经 费 的短缺 是我 国国际合 作在 广度 上发 展 的关键 问题 ,基 于 对政府 投 入 国际科 技 合作 经 费 的规 模 和 强度 的分 析评 价 , 提 出未来增 加 国际科 技 合作经 费投 入 的可 行性 方案 和配置模 式 建议 t- 。 Y 3  ̄] . 3

我国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在自然科学的应用研究方面,我们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导致我国企业发展缺乏技术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投入的规模较小、结构欠合理,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率不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市场发展迟缓.对此,国家应该要用法律来保障科技投入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管理;重视科技投入的多元化;要加强对技术市场的管理和调控;要注意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技术专长.
作者:乔桂银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江苏,南通,226007 刊名:内蒙古社会科学PKU CSSCI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25(2) 分类号:N01 关键词:科技投入专利人才。

国际科技合作与本土科研绩效:基于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

国际科技合作与本土科研绩效:基于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

国际科技合作与本土科研绩效:基于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张孟亚;刘云【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24(44)4【摘要】为筑建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业已成为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对其本土科研绩效的作用及影响机制。

以中国在8个领域的2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中发表的论文数据为数据源,以国际合作论文数据构建实验室的国际合作网络,以非国际合作论文数量表征实验室的本土科研绩效,采用负二项非平衡面板固体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实验室国际合作网络中合作规模、“桥”、合作强度等社会资本对实验室本土科研绩效的影响。

结果发现:样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合作网络规模、与海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强度对其本土科研绩效具有先扬后抑的倒“U”型影响,并且随着国际科技合作年限的增加,抑制趋势愈加明显;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网络中作为“桥”的程度越高,对其本土科研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强。

因此,中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更多地寻求与其他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并积极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有利位置,扩大非冗余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范围。

【总页数】9页(P34-42)【作者】张孟亚;刘云【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1;F224;G301【相关文献】1.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评价研究2.情系宝岛的气象科研专家——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菊英研究员3.绩效考评有效性与考评者个体特征及中小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家纺企业的实证研究4.国际技术转移、本土创新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1年)5.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演变——基于2000-2015年国际专利合作数据的实证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推进我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于推进我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于推进我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若干建议
刘云
【期刊名称】《科学与社会》
【年(卷),期】2014(004)003
【摘要】焦点:改革以竞争性资助为主导的科研经费配置方式,逐步减少或合并竞争性科技计划,加大对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重要研究基地的稳定支持,应该是下一轮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的重点。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刘云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推进我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若干建议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激活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5.买酱油的钱可以用来打醋!这份文件给科研人员再"松绑"——财政部解读《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刘 云 董建龙(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 合肥 230009) (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司 北京 100862)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短缺是制约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对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规模和强度的分析评价,提出了未来政府增加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投入的可行性方案和配置模式建议。

关键词 国际科技合作 经费投入 经费配置1 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与问题111 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以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

截止1996年底,我国已于1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与其中8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贸科技合作协定,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独联体及东欧国家,以及大部分亚洲国家和部分拉美及非洲国家。

在双边政府间伞式协定下,政府部门间专业对口协议的数量众多,如与美国有27个,与德国有28个,与法国有35个,与英国有17个;与俄罗斯有35个。

多边合作与双边合作互为补充,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自1979年联合国通过5维也纳科技促进发展行动计划6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多边科技合作,积极参加和支持了联合国科技政策委员会、科技顾问委员会、科技促进发展中心、外空委员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委员会等,并与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学、亚太经社会、粮农组织、工发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卫生组织等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目前,我国已参加了899个国际科技组织,还与欧共体5个总司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

近年来,环境与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自1993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我国首先制定了5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纲领6,并将开展多边和双边的科技合作视为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本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112。

部门和地区对口科技合作交流则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

如中国科学院已同40多个国收稿日期:1999-06-30本文得到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9600008)资助。

¹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司: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年度述评11995-19971第18卷 第1期2000年3月 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 ol.18 N o.1 M ar.2000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院级科技协议70多个,研究所级合作协议700多个,每年人员交流量在7000人次左右,有150多名外籍科学家担任60多个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或荣誉职务,24名外籍科学家成为我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1-1995年中科院在国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30多次,有250多位杰出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还积极地创造条件有选择地参加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如南极科学考察、人与生物圈计划等,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争得一席之地。

又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科学基金组织建立了正式合作交流关系,每年资助各类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500项左右,人员交流量在4000人次左右,其对于提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水平,推进我国基础研究走向世界,扩大中国科学基金制在世界的影响,以及培养和造就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总之,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112 主要成绩(1)促进了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

经多年科技合作,先后完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加速器、重水堆冷中子源、托卡马克HT -7装置及遥感卫星地面站等大型科学工程的建设,并取得了一批国际水平的成果。

又如在高温超导研究、数学机械化研究、五次对称轴及钛-镍准相的发现和研究等前沿领域,我国科学家在多年研究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及时获得过了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信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2)加速了优秀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我国每年派出大量科研人员参与多项科技交流活动,他们回国后大部分成为科学研究的骨干,其中特别优秀的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院、所和校、系的领导。

如中科院的250多名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科学家中,既有德高望众的老科学家,更多的则是近年成长起来的中青年科学家,其中多人获得国际科技组织的奖励,他们的成长与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密不可分。

(3)扩大了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使我国有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和研究项目有机会登上世界科学舞台,我国科学家特别是优秀青年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得以被更多的国家所了解。

同时,在国际交往中,广交朋友,多做工作,逐步使国外一批造旨很深,具有很高威望的科学家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合作者。

仅中科院系统,就有150多名外籍科学家担任60多个研究所的荣誉、客座职务,已选举24名外国科学家成为中科院外籍院士,使世界科学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4)利用优势争取到一定的外资外贷。

多年来,我国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以及独特的自然资源特点与许多发达国家开展了领域广泛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同时,我们还争取到了一定数量的外资外贷和先进设备的援助,这些对于弥补我们科研经费不足,改进我们的科研手段等具有特殊意义。

外援的渠道有:联合国开发署(UNDP)、教科文组织U NESCO 、德国马普学会、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日本文部省、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欧盟、世界银行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

(5)科技外交的先导作用日益突出。

在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国际科技合作发挥了先导作用,有力地配合了我国总体外交工作的发展。

如,近年,为配合亚太经合组织(APEC)非正式会议,扩大我国在APEC 的影响,国家科技部与外交部多次磋商、配合,科技合作内容被体现在#36# 科学学研究 第1期江主席的主题报告中,倡导建立APEC 高科技工业园区网络,并表示愿意同APEC 成员在高科技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并建议成立APEC 科技合作基金,现在这二项工作进展顺利,这也是我国科技外交服务于总体外交的一个成功范例。

113 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对基础研究、大科学研究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科学家无限探索力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以弥补我们在研究经费、研究手段、设备条件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不足,积极利用国际最先进的试验条件,合理分享成果和产权,在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中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培养造就优秀人才。

另外,从当代科学研究的性质来看,很多项目已超出国家的范围,而带有区域或全球性质,诸如环境、生态、海洋、疾病防治等,其本身就需要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得以解决,同时,任何一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必须要以世界科学前沿为出发点,其研究过程从立项到完成也要置身于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环境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事业基本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格局。

但是,从国际比较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来看,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尚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从我国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R&D 总体投入规模和强度较低的制约,以及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视不够,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

至今我国与发达国家及多边国际组织和机构在大科学研究、基础性前沿领域和高科技探索领域的科技合作尚无专项财政拨款支持;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议项目大多由各部门执行,一般情况下各部门只能挤出很少量的经费作为中方的投入,无法满足协议项目深层次合作的需要,大多情况下,因经费短缺使协议项目受阻,失去了发展机会;体现国家目标的各类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国际合作经费也无支持渠道,尽管在若干小科学基础研究领域有科学家个人或机构参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但从总体效果来看,是发达国家利用了我国的智力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的特点,而我国却未能分享到应有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在一些重大的国际科学活动中大多处于配角的地位。

现在大多发达国家均把我国视为有竞争力的新兴经济国家,在大科学研究和基础研究前沿领域科技合作对我国采取了/互利互惠,对等合作0的原则,若继续维持低投入或不投入的局面,显然与时代潮流向背,将会失去更多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现在全世界较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合作研究计划有350多个,我国因缺乏政府的经费支持,参加的计划极少,即使参加也只能以个人或机构名义,在国际性科学组织中担任领导职位的中国科学家更不能合理分享成果,且大多处于配角的地位,远不如印度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

(2)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有待提高。

国际科技合作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研究被公认为质量较高的合作方式,但迄今为止,一般性的考察访问仍占最大比重,以1996年为例,考察访问的人次分别占出国和来华人次的4218%和3810%;而合作研究人次分别仅占812%和913%。

/照顾出国0仍时有发生。

尽管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点支持合作研究,但限于经费短缺,至今合作研究项目也只占总项目数的20%左右。

今后,在加大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力度的基础上,应逐步提高合作研究的比重,特别是加强与发达国家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研究,以有效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并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3)以我国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较少,合作交流项目的自主性较差。

大多合作#37#第18卷 刘云、董建龙:我国政府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交流项目尚处在被动受援的状态,往往主要处于对方的需要,大量项目集中在资源、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等离开中国难以进行研究的领域,并且通过合作可以掌握大量我国的珍贵资料和数据。

而对于我国急需的项目,特别是涉及高技术的项目,则持消极态度,常以各种理由不予立项。

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性科研机构设在中国,我国也未与世界性的高技术国际合作计划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

由于经费短缺,我国无经济力量参与一些我国需要且对我有利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更难以牵头组织以我为主的大科学研究计划。

(4)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不突出,计划性不强。

由于缺乏紧密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规划和计划,合作项目有较大的随意性,常常造成重复、分散、盲目,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加上许多科学发达、条件较好的国家主要是对我国的人才感兴趣,往往以比较优厚的待遇吸引我国的优秀科学家,甚至学术带头人到对方去工作,名义上是国际合作,实际结果则是对方的研究工作有所发展,参加研究的我国科学家个人取得了一点成果,而我国相应的研究工作并未得到发展,有时甚至相反,因骨干人员脱离而受到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