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历史华师大版第七册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三历史华师大版第七册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单元核心概念: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仁,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C)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孔子的主张:
①“礼”,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3、评价:
保守的一面:面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大变革希望通过恢复过去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来实现治国救世,且强调等级制度。
积极的一面: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二)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
1、背景: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2、孟子的主张:
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③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3、评价:
“仁政”的主张是当时抑制统治者暴政的有力武器,民本思想也考虑到下层民众的需要,被广泛认同。但孟子的“民本”观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三)荀子的思想
①从“性恶论”出发,
②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③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二、儒学的经学化(B)
1、背景:
①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②汉儒大家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神圣化。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伦理上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将仁、义、礼、智、信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儒学的经学化
①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②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
③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3、影响:
①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位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
②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第2课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B)
1、背景:
①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道、佛三教并行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
②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内容:
①北宋中期的程颐、程颢兄弟合称“二程”,他们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二程”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②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提出“明天理、灭人欲”。
③“二程”和朱熹都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为此,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
3、影响:
“二程”、朱熹的学说世人习称“程朱理学”,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严重束缚个体独立、自由,但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积极意义。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一、远播西方(A)
1、时间:16~18世纪
2、代表人物及著作::
①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②17世纪后,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做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柏应理在法国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孔子画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年表。
3、影响: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儒家思想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
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单元核心概念: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德先生”与“赛先生”(B)
1、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