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合集下载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学而》篇【学而时习之】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复习、实践。

【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不亦乐乎】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出处】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行有余力】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出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译】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知过必改】犯了错误而能改正。

【出处】过,则勿惮改。

【翻译】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板姓归去忠厚老实了。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出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翻译】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出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1.温故知新 2.三省吾身
3. 三十而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善而从
6.博学笃志
7.一息尚存 8.任重道远
9.巧言令色 10.众星拱月
11.一言以蔽之 12.言而有信
13.见义勇为 14.是可忍孰不可忍
15.既往不咎 16.尽善尽美
17.朽木不可雕 18.愚不可及
19.举一反三 20.不耻下问
21.后生可畏 22.当仁不让
23.三思而行 24.欲罢不能
2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6.登堂入室
27.过犹不及 28.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9.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0.察言观色
31.名正言顺 32.欲速则不达
33.杀身成仁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6.道不同不相为谋
37.分崩离析38.祸起萧墙39.血气方刚40.色厉内荏 41.道听途说 42.患得患失43.心安理得 44.文过饰非 45.待价而沽。

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论语十则中的成语论语十则中的成语1、诲人不倦:诲:辅导。

教人时不嫌委顿。

形容辅导特别耐烦。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不患上其死:指人不患上善终。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患上其死然。

3、触类旁通:比方从懂患上的还好,若而知道其它的,形容长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

原指好耍小聪明。

《论语卫灵公》:成群聚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时也指爱施小恩惠。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全面落实,起主要就使东西精巧,语出《论语卫灵公》。

6、大逆不道:犯上:触犯长上;反叛:指造反。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起义者,未之有也。

7、见义勇为:语本《论语卫灵公》见义勇为于师司马光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因公殉职厥后泛用见义勇为暗示遇到应该做的事,非得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该该推委。

8、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经常使用以暗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稳定度,也暗示淋漓尽致的含意。

9、从心所欲:随本身的情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为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思量那方面的工作,语出《论语泰伯》11、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做成组织工作就奋勇地去做。

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2、少年老成: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搭指敬服。

年轻人很容易超过山东人,她们是值患上尊敬畏的。

《论语子罕》: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比今也。

后多用而后此奖饰有志气有为的年轻人。

13、发愤忘食:用功进修,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分歧纰缪。

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

)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劳。

14、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中四字成语大全

论语中四字成语大全

论语中四字成语大全
1. 温故知新:学习要时常复习,才能不断进步。

2. 舍己从人:要放弃自己的意见,接受别人的建议。

3. 视死如归:要把死亡看作是回归故乡,要有勇气面对死亡。

4. 敏事慎行:做事要敏捷,言行要谨慎。

5.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

6. 信言不美:真实的话并不华美,华美的话并不真实。

7. 君子上达:君子追求高尚的境界。

8. 仁者无忧:有仁慈心的人不会忧虑。

9. 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10. 恭敬礼让:对人要恭敬有礼,互相尊重。

11. 举直错枉:提拔正直的人,纠正邪恶的人。

12. 见利思义:看到有利可图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13. 鞠躬尽瘁:尽心尽力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4. 居安思危:在安逸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15. 君子喻于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

16. 见贤思齐:看到有才能的人要向他们学习。

17. 父母唯疾与忧:只有担心儿女生病或忧虑儿女的事。

18. 克己奉公: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心尽力为公家办事。

19.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以和谐最为可贵。

20.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讲究和谐共处,但并不等同于千篇一律。

21. 君子坦荡荡:君子心胸开阔,为人坦荡。

22. 民不畏威:老百姓不要害怕官府的威严。

23.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24. 三思而后行:对一件事情要反复考虑之后再做决定。

25. 无求生以害仁:不因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义。

论语的四字成语

论语的四字成语

论语的四字成语以下是论语中的十个四字成语及其意思和出处:1.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与他看齐。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 三省吾身:多次反省自己。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 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8.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形容谦虚、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

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及解释篇一1.无为而治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2.小德出入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3.血气方刚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4.学而优则仕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朽木不可雕也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6.循循善诱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7.言必信,行必果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8.言必有中解释: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言不及义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0.言而有信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篇二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1、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2、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3、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4、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5、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

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6、大动干戈:发动战争。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7、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8、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9、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10、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

11、名正言顺: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

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12、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反义词“名正言顺”13、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4、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15、愚不可及:原指装傻,别人无法赶上他。

后指极其愚笨。

指处于不利局面善于装糊涂的人。

16、待价而沽:等待高价出售。

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条件或待遇才肯出来做事。

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出。

17、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8、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论语中的四字成语

论语中的四字成语

论语中的四字成语论语中的四字成语具体如下:1、不耻下问[bùchǐxiàwèn]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

2、手足无措[shǒu zúwúcuò]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好。

比喻慌乱间没有主意,不知该怎样应付。

也作“手足失措”。

3、驷不及舌[sìbùjíshé]驷:四匹马驾的车。

话一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来。

指说话应当慎重。

4、温故知新[wēn gùzhīxīn]温:温习,复习。

故:旧的,指已学过的知识。

也作“温故而知新”。

①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

②指通过回忆过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现在提供参考。

5、文质彬彬[wén zhìbīn bīn]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近]温文尔雅。

[反]出言不逊。

6、血气方刚[xuèqìfāng gāng]指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7、循序渐进[xún xùjiàn jìn]循:依照,沿着。

序:次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8、循循善诱[xún xún shàn yòu]循循:有次序、有步骤的样子。

诱:引导。

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也作“恂恂善诱”。

9、言必有中[yán bìyǒu zhòng]中:正好对上。

指说话能切中要害,说到点子上。

10、言不及义[yán bùjíyì]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群居终日,~。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

论语中的成语及出处1.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2. 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

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5. 匹夫不可夺志: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 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自《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7. 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自《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已:停止。

担子很重,路很远,责任重大,经历长期的奋斗,死了以后才肯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 非礼勿视:不合符礼教的文字不能看。

出自《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且,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A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本文是关于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A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1【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很多,例如:
1、朝闻夕死: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意思是早晨明白道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2、朽木不可雕: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意思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3、听其言而观其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意思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4、中道而废:出自《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意思是中途而废,半途而放弃。

5、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文和质配合适当,才是君子。

6、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看到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效仿;看到没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内省自己。

7、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

8、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饮。

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9、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10、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一、《学而》篇(1)不亦乐乎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

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原文:“及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1、恶衣恶食: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

(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2、言过其实:实际。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为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思量那方面的工作,语出《论语·泰伯》4、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5、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

(鲁迅《华盖集·牺牲谟》)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韩愈《与崔群书》)〖附注〗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子路篇第十三》13-3、【鲁卫之政】——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

《论语·子路》(13·7):“鲁卫之政,兄弟也。

”13-4、【胜残去杀】——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

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论语·子路》(13·1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3-5、【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13-6、【一言丧邦】——指一句话可以亡国。

《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丧邦,有诸?”13-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8、【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

指政治清明。

《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1、【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2、【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3、【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1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

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15、【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

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14-1、【危言危行】——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

《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4-3、【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论语·宪问》(14·1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4、【谲而不正】——谲:欺诈。

诡诈而不正派。

《论语·宪问》(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4-5、【一匡天下】——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

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论语·宪问》(14·17):“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4-6、【披发左衽(rèn)】——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孔子《论语·宪问》(14·1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4-7、【匹夫匹妇】——平民男女。

泛指平民。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8、【匹夫沟渎】——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9、【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10、【文子同升】——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论语·宪问》(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4-11、【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论语·宪问》(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

欲践其言,其不难哉!”14-12、【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

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

也形容缺乏闯劲。

《论语·宪问》(14·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4-13、【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

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论语·宪问》(14·28):“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14、【以德报怨】——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5、【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6、【以德报德】——德:恩惠。

用恩惠报答恩惠。

《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18、【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14-19、【下学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20、【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论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21、【深厉浅揭】——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

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

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论语·宪问》(14·39):“深则厉,浅则揭。

”源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14-22、【老而不死】——本是孔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述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论语·宪问》(14·43):“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卫灵公篇第十五》15-1、【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

《论语·卫灵公》(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15-2、【君子固穷】——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

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论语·卫灵公》(15·2):“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5-3、【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论语·卫灵公》(15·5):“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5-4、【参前倚衡】——意指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

泛指一举一动,一切場合。

《论语·卫灵公》(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15-5、【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6、【求生害仁】——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7、【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8、【成仁取义】【取义成仁】——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论语·卫灵公》(15·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