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解析版)-最新教学文档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自我小测一、选择题1.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2.汉朝时,汉武帝下令九卿直接向他奏事。
与此同时,他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帮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
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限制相权以保证皇权独尊B.避免中央政权的决策失误C.提高中央政权的行政效率D.逐步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3.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重要里程碑,该制度()A.从根本上避免了中央政权决策的失误B.显示了古代中国政权的民主性C.标志着古代中国国家机构的不断严密D.是用相权制约皇权的重要尝试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5.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D.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6.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此项制度”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8.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据考古专家确定,某某某某双敦发掘的古墓主人是西汉第一代某某王X庆,该古墓主人身份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A.察举制B.封国制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判断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从“西汉第一代某某王”可知,是封国制。
【答案】 B2.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A.外朝和中朝 B.侍中和丞相C.中朝和外朝 D.尚书令和太尉【解析】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答案】 C3.下列是我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图表,其中首次体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四个图示所反映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还要注意“首次”,再判断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首次分割了相权。
【答案】 C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B.扩展疆域C.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D.改变地方无权的状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判断能力。
元朝因为疆域的辽阔,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B、C、D是实行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目的。
【答案】 A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加强了相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省六部制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 错;C项与科举制有关,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答案】 B6.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某某一带B.大都周围的某某、某某、某某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 1(人教版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达标1.下边两幅图反应我国西汉期间与元朝分别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答案: A2.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制”从决议、审议到履行的运行体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 B3.北宋“三司使”的职责是A.总管中央行政事务C.掌管国家督查事务()B.负责转运地方赋税D.管理中央财政事务答案: D4.(2014 ·衢州质检 )以下图是一幅残破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表示图”,请依照保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应的朝代是()A.秦朝B.汉代C.唐朝D.元朝分析:此题考察再认再现能力。
依据信息“丞相、太尉、御史医生”“尚书令”可知既保存三公九卿制度,又设尚书令,应选 B 项。
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在中央推行中书省,故 C、 D 两项错误。
答案:B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当,封还诏书,皇帝采用了崔祐的建议,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因而可知 ()A.唐朝期的丞相力大于皇B.唐朝三省制有相互制衡和分别相作用C.唐朝下省限高于中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君主立制特色分析:本考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皇甫鎛奏⋯⋯ 崔祐封”能够看出中省与下省的制衡与力分别,故 B 。
答案: B6.有人,宋朝一代,官多如天上河里的星星;又有人,宋朝一代,目不官。
致一场面的主要原由是()A.北宋官僧多粥少B.北宋科考的展C.北宋化中央集D.北宋汲取了前代的教分析:本考资料解能力。
资料反应了宋朝的冗官象,主假如因为宋太祖加制主中央集造成的结果,故 C 正确。
A 是象, B、D 两是次要原由。
答案: C7.(原 ) 以下资料,回答有关。
资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 )在京成立太学⋯⋯学成考合格,授与官⋯⋯ 可是,假如不地方所,仍不可以当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选择题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选择题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颁布”推恩令”B. 郡国并行制C.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 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是在强调既继承周朝的分封制度又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度,即推行郡国并行制,并且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度是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非颁布”推恩令”等选项。
选择题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这主要是为了调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表格内容实际反映的是如何设置行政区划既能增加地方的自主性,又避免地方权力过大的困局,故B项正确;表格内容不是反映的全部政治现象,而且行政区划的变革有迹可循,故A项错误;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力,故CD项排除。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武帝时的丞相田蚡位高权重,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他都随意举荐任命,以至于汉武帝都要和他商量能不能留一些官员让自己任命。
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中外朝制度B.推恩令C.刺史制度D.察举制2.专制主义制度很容易使皇帝与丞相之间产生矛盾。
下列属于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措施的是A.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B.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C.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政D.设立理藩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务3.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効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宋太祖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格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历行赏罚”,宋太祖的做法A.意在强化监察职能B.强化了部门间相互监督C.遏制了官员贪污腐化D.防止了地方官滥用职权4.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A.提高对官员有效监察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5.从职责看,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同类的是A.御史大夫B.监御史C.西汉刺史D.枢密使6.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考核县、侯国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官员奖罚的依据,唐代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为分九等。
明清考核制度严密,明代有考满和考察,清代有京察和大计。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是官僚政治良好秩序的重要保证C.便于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D.考核制度常与监察制度有机结合7.东汉时期,察举选官一般田地力名士主导,乡闾品评。
至曹魏时,改由的朝廷政府委任的中正官进行人才品评,将私人品评发展成为官力品评。
出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沦为世家大族入仕工具D.以门第为品评标准8.下表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根据表可知,唐代A.翰林学士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的日益提高C.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9.汉初相继为相者都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元勋,到了惠帝(高祖之子)时,所任丞相曹参、王陵、陈平既是勋旧又是皇帝的长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优化训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两汉的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思路解析: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是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答案:D2.元朝时期,我国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度B.行省制度C.三省六部制D.宗法制度思路解析: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B3.阅读下列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资治通鉴》请完成:(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状况?(2)北宋初期,宋太祖为解决这一状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思路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中的“藩臣”入手分析,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参考答案:(1)时期:唐朝。
状况:藩镇割据。
(2)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形成“中朝”的决策机构是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思路解析:西汉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答案:B2.两汉实行的一系列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A.三公制度B.刺史制度C.行省制度D.郡县制度思路解析:三公制度和郡县制度开始于秦朝,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官。
答案:B3.元朝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属于()A.尚书省B.枢密院C.中书省D.宣政院思路解析:中书省统领六部,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答案:C4.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西藏B.河北、山东C.岭北D.澎湖和琉球思路解析:元朝时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岭北由岭北行省管辖,澎湖和琉球由澎湖巡检司管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 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C.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2.“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政策()A. 以德行为选拔标准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导致了士族的形成D. 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A. 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 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 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 以六部分割相权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5.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
这说明()A.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B.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朝代()A. 明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9.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A.实施削藩政策 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的弊端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 ( )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1)内容: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4.北宋(1)内容: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内容: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编者选题表1.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解析:C 由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
A项所述现象出现于西汉,故错误;B项出现在宋代,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错误;行省出现于元代,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3.(2017·福建厦门期末)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解析:C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
4.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卷: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卷: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阅读表格中信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法律强化封建伦理道德B.封建法律对家庭关系的干预C.各个朝代的法律太过严酷D.古代法律内容没有多大变化【答案】A2.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
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
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
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答案】A3.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答案】B7.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土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观念日益淡化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C.科举制进一步推行D.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来源:]【答案】C8.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写道,“御史张现兄弟八人,其七人告皆进士(科)出身,一人制科据第,亲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
”材料可以论证A.进土科在科举中地位尊贵B.制科考中者穿着异于他人C.唐代的科举考试尚不完善D.科举考试具有形式化特征【答案】A9.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B.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C.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D.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答案】D10.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 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C.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2.“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政策()A. 以德行为选拔标准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导致了士族的形成D. 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A. 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 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 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 以六部分割相权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5.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
这说明()A.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B.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朝代()A. 明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9.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
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说明了()A.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B. 分封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C. 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10.隋朝融汇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做出了一系列深远的改革和创新。
图中所示隋朝实行的制度( )①体现了皇权增强的趋势②有利于宰相的擅权专断③反映了行政分工与牵制④造成了皇权的专制独裁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二、材料分析题11.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
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
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
并正举者。
宰府孝廉,士之高选,不可求以虚名,但当察其真伪,以加黜陟。
近者每以辟召不慎,切责三公,孝廉杂揉,试之以文……——《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史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
而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统一组织的考试。
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据材料三,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并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料四指出,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了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
唐代,科举得以定制。
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科举制度评析》(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选官途径和主要标准。
(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一一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一一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1)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结合材料一回答,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
概述作者对此的看法。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的不同之处。
14.图文探究题材料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材料三(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2)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分析】D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指科举制度,该制度使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符合题意;A贵族政治一直未彻底结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B科举并非入位的唯一途径,但科举制度是主要的途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C门第观念在民间仍然存在并未消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知此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结合科举制的意义即可得出结论,难度一般。
2.【答案】B【解析】【分析】由“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可以分析出此制度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A不选;科举制是由中央组织考试选拔官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C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不是导致士族的形成,故排除;D项错误,郡县制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度,解题时需要首先判断出该政策,其次联系所学知识判断出正确答案。
3.【答案】B【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枢密院和中书省分割了宰相的军事和行政权力;A宋代掌握财政大权的应为三司使,排除A;CD材料未涉及枢密院对将领反叛现象的遏制及官员主动性的发挥,排除C、D两项。
故答案为B。
【点评】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置后,主管军事,中书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的策略,例如,唐朝的是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唐宋的具体措施,进行归纳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制敕在名以上虽然是皇帝颁布的,但是都必须有中书宰执的副署才能生效,体现宰相制度制约君权,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宰相制度制约君权,而不是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矛盾,排除。
所以选B6.【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体现将宰相权力分割,中书管民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互相制约,最后由皇帝决断。
【点评】考查宋代政治体制7.【答案】C【解析】【分析】从材料提供的“地方机构示意图”看出,该朝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路、州(或府)、县三级;路一级的行政机构设置转运使,州(或府)一级机构设知州(或知府等),另派通判负责监督。
由此可以判断,这是宋朝的地方机构。
故选C。
【点评】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机构及其职官设置等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
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8.【答案】B【解析】【分析】A不对,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不对,行省制是在元朝时期;D不对,内阁制是在明朝时期;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因此选B【点评】从命题角度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理解和记忆;从命题的呈现形式看,大多以相关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选择题是其主要的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