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历诗风
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五章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今天,我们开始讲中唐诗歌。
文学史上所谓的中唐,一般是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算起,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约70年左右。
中唐诗歌又可分为大历和元和两个时期。
从大历到唐德宗贞元(785-804)前这段时间为大历时期,是诗歌由盛唐转向中唐的过渡时期。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标志,它像一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大阴影。
在此之前,生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士人,存有强烈的由文事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用武之地,而文士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士人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生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气势,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馀响;而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作为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的著名诗人,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他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约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第5章大历诗风5.1 复习笔记一、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1.大历诗风(1)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历诗风是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2)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经过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3)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1)早期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等。
这种气势壮大的诗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
(2)后期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如《温泉行》《与村老对饮》等。
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滁州西涧》等。
3.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1)刘长卿①作品风格刘长卿的早期作品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后来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如《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
②“五言长城”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
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2)“大历十才子”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唐代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时期(604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晋时期的继任者,文律道义的完善,社会秩序的重建,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和文化意义的时代,而大历诗歌的诞生也是在这样的时期形成和演变的,作为大历朝代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大历诗歌与前代文艺形式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它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思想和意境也使其成为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座亮丽的明珠。
大历时期的诗歌除了继承汉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独特的特色,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以下将就大历时期诗歌的风格进行简要概述:
1、关系复杂的表现。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以情感关系的复杂性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感。
他们注重从浓重的情感中抽取出关系的不同角度,甚至能够在表达当事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时表现出张力和矛盾,使其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2、婉约言语的用法。
大历时期的诗人更加注重婉约的言辞,表达出感情的柔美,使得诗歌的审美标准更加细腻,且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慈悲心态。
3、灵活的文学技巧。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采用灵活的文学技巧赋予诗歌更多的变化,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手法,如联想、比兴和象征表达等,将诗歌灵动多变、异彩纷呈,令人惊叹。
4、文风明快。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结构简洁、语言明快、叙事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诗歌更加优
美流畅,深情动人,且在文学的表现力方面也更加出众。
所以,大历时期的诗歌不仅仅是前代文艺形式的继承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大历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关于人生、社会及道德等诸多不同方面的思考,其独特的文风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亮丽的明珠。
大 历 诗 风
• 李贺诗的比喻。 根据递进想象而形成的曲喻。 钱锺书《读艺录10· 长吉曲喻》:“长吉乃往往 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余 论昌谷诗,引申翻译名义集所谓雪山似象,又 长尾牙,满月似面,平添眉目者也,如《天上 瑶》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云可比水,皆 流动故,此外无似处,而一入长吉笔下,则云 如流水,亦如水之流而有声矣。《秦王饮酒》 云:‘敲日玻璃声’,日比玻璃,皆光明故, 而来长吉笔端,则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声 矣。……皆类推而更进一层,古人病长吉好奇 无理,不可解会,是盖知有木义而未识有锯义 耳。”
刘禹锡比柳宗元多活了24年。
刘禹锡丁母忧满后,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重视民歌, 写竹枝词。任满,调和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 54岁的刘禹锡奉命回洛阳。途经扬州,遇白居易。刘 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调长安任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 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宰 相裴度推荐,刘禹锡任集贤殿学士,后任苏州刺史、 汝州刺史、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64岁的刘禹 锡,因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晚年闲居洛阳与白 居易多有来往,诗歌唱和,还尝试词的创作。会昌二 年(842)七十一岁的刘禹锡去世,白居易有诗哭之。
他们同时参加永贞革新,成为革新集团 的核心人物。
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即位,改元永 贞元年,重用具有革新思想的王叔文、 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分别被任命为屯 田员外郎和礼部员外郎。他们都认为这 是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于是积极 参加革新,形成以“二王刘柳”为核心 与宦官、贵族旧官僚对立的局面。他们 实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受到后世 史学家的赞扬。
他们同时在京兆府所辖地方任官。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由集贤殿 正字调任京兆府兰田县尉。
中唐诗歌及文风改革
例如写银河,一会儿换作“天河”,一会儿换 作“银浦”、“天江”、“银湾”,等等。
• 四、刘禹锡、柳宗元
• 【简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 济)人。贞元九年(793),同登进士第,十年 后,一起由地方调入京城,刘为监察御史,柳为 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 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刘任屯田员外郎,柳任礼 部员外郎。是年八月,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 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被贬永州(今属 湖南)司马,十年后又分别迁官更为遥远的连州 (今广东连县)和柳州(今属广西)。
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p258 • 韩愈作诗的着眼点都在力量的雄大、词 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 • 韩孟诗派的这些主张,突破了以往诗歌 创作过于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诗教传 统,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 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 术创造力的发挥。p259
• 三、代表作家 • 1、韩愈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称韩昌黎。他三岁 而孤,由嫂郑氏抚育成人。贞元八年(792)登 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 御史等。贞元十九年(803)因上书言关中旱饥, 触怒权要,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十 四年(819)又因反对宪宗拜迎佛骨,被贬为潮 州刺史。穆宗时,他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 又转吏部侍郎。有《昌黎先生集》,存诗三百余 首。
(苏轼《祭柳子玉文》)
• ④以丑为美、意象险怪的诗作。 • ⑤古朴平易的小诗《游子吟》 。
3、李贺
• 李贺只活到27岁,流传作品240多首,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富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 • 从大的方面看,李贺是属于韩孟诗派的。 他受韩孟影响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求新求奇, 不断探索。 • 李贺才气横溢,没有以文为诗的毛病,也 不象孟郊、贾岛的诗那样古拙无华。诗风
大历诗风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背诵 韩翃《寒食》
• 总体特点: 1.盛唐的诗人们还有许多美丽的 憧憬,表现出天才涌发的风貌,中 唐的诗人们更加注重理性的思考。 盛唐时代的雍容洒脱、豪放飘逸被 凝重的忧患意识所取代。
• 2.风格流派众多。有以险怪雄奇著 称的“韩孟诗派”,包括韩愈、孟郊、 贾岛、李贺。以清雅闲淡为主要特色 的一派,包括韦应物、刘长卿等人。 以冷落寂寞情调为主要特征的“大历 十才子”;以反映现实著称的元结、 顾况;有以浅切通俗著称的“元白诗 派”,包括元稹、白居易、张籍、王 建等诗人。以及风神独具的李益、柳 宗元、刘禹锡等诗人。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 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 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 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 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 中见出深挚。诗中有人,语 无虚设。虽然比不上陶诗那 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 而近于自然。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中唐诗歌
得尽徵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二百五十一首。前辈多
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国家改元长庆,讫於是,因号
曰《白氏长庆集》。
居易尝写其文集,送江州东西二林寺、洛城香山圣善等寺
,如佛书杂传例流行之。无子,以其侄孙嗣。遗命不归下邽,可葬
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
元和体
元和体的主体是白居易与元稹的诗。 白居易诗分几个部分: 1 讽喻诗 2 元白赠答唱和时的长篇排律 3 闲适诗
……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 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 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 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 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 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 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 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
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
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
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
咏情性为事。太和已后,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事起,是
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无如之何。杨颖士、杨虞卿
与宗闵善,居易妻,颖士从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惧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
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
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
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
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
为大窦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韦应物与刘长卿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五章大历诗坛1.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失去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但大量作品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中唐面目。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1.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
《滁州西涧》以极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古淡清腴,悠然意远,但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与其他大历诗人的创作相同。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意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反映大历以致中晚唐一种相当普遍的审美倾向。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能够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1.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其诗于冷落寂寞中又添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
2.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①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寞情调,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
②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意象中,尤显浓重深长。
③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大历诗风
据说,宋徽宗招考画师,出了两个题目: 《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对 于后一题,有人画一只无蓬的空船直直的 横在河中央;有人画一只空船系在岸边的树 桩上 ;有人画一只小船在水面上自然悠闲 地飘荡;有人画了条小船极悠然地横在渡口, 船上居然落着几只从容嬉戏的水鸟;还有 人画一只小舟停在河上,一个船夫斜卧在 船尾酣睡,身旁挂放着一支竹笛。 你认为哪个画得最好?为什么? 假如《深山藏古寺》让你画你会怎么画? 这里面含有文学艺术什么样的共同规律?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经典名篇,你能 说说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吗? “滁州西涧”是作者的闲居之所,作者当 时滁州刺史卸任,回长安无路费,就暂时 闲居在“滁州西涧”。“独怜幽草”反映 了什么?有人说此诗妙处在写景如画,意 境独特;有人说此诗妙在有政治寓意,你 觉得这首诗有政治寓意吗?
诗风由盛唐的“雄浑”转向大历的“淡远” 请看司空曙《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此诗有何特色? 大历“淡远”诗风的代表人物——韦应物
二、高雅闲淡的韦应物诗
韦应物画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韦应物 (737~792) 唐代山水田园诗 人。15岁为三卫 郎,安史乱后, 弃武从文,任滁 州刺史、苏州刺 史等官,死于苏 州,人称“韦苏州”
这幅 诗意图 画得 好吗? 为什么?
四、清淡闲远的“大历十才子” 诗 大历十才子:钱起、韩翃、卢纶、李端、司
空曙、吉中孚、崔峒、耿湋、苗发、夏侯审。 他们的诗多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凭这首诗从一介布衣直升驾部郎中知制 诰。它妙在哪里?描绘的是什么图画?到底 是一首颂诗还是一首讽刺诗? 课后进一步思考,并参看李定广《韩翃<寒食 >诗发覆》一文。
唐代文学第五章大历诗风
五言长城:大历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 和,清雅洗练,自许为“五言长城”。
他的五绝,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三、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 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 翃hónɡ、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 夏侯审。
一、顾况
1、简介
顾况与李益
顾况,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至德二载(757)登 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贬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以后行踪即不可考。
2、顾诗之俗
顾况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 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
3、顾诗之奇
顾况的诗,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 的比喻。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 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早期的盛唐馀韵与后期的清雅闲淡
1、早期:盛唐馀韵 2、后期:清雅闲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韦应物的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因秉公执法 而被迫辞去洛阳丞一职之后,尤以大历中再 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馀 年间的吏隐诗见称于世。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五言长城”刘长卿:冷落寂寞
刘长卿,洛阳人,字文房,生年一直难以确 定。经当代学者考证,他约生于开元十四年 (726),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 道的大历诗人。由于家境较为贫寒,他早年矢志 苦读,而命运多舛,应举十年不第,大概于天宝 十一年(752)方登进士第。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 负谤入狱,两遭谪贬。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 史。有《刘随州集》。
中国文学史之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大历诗风
再如《从军北征》 再如《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一样写由乐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末句写法也相似, 却无重复之感,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浓烈的乡愁 和悲凉的情调。 李益还写有一些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 李益还写有一些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李益的诗,带着盛唐诗的一些特色,可以看作是盛 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而他诗中的感伤悲凉 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766年-779年,唐代宗李豫 年号 )至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唐德宗李适 )至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唐德宗李适 的年号)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 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 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 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情,追求清雅高 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 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 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风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李 益
由于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极好, 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一点伤感 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写月下登上受降城,望回乐峰,沙漠在月色里是 一片清冷的雪白,脚下的西受降城,同样是一片如 霜的月色。就在这荒凉清冷的边塞之夜,引发了思 乡之情。最精彩的地方,便是那不知何处传来的芦 笛声。在荒凉、清冷、寂寞的边地氛围中,悠悠扬 扬、呜呜咽咽的笛声,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表现 得更加浓烈。“一夜征人尽望乡” 得更加浓烈。“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是夸张之 句,但又确切地表现了此时边关将士久戍思归的心 境。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拥有着独特的风格。
大历时期的诗歌成为与唐宋的文学形式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新的流派,具有某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首先,大历诗有着豪迈的意境。
大历时期的诗歌是在唐宋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赞美和赏析自然之美为主题,诗中通常会描绘大自然中豪迈万物的壮丽景象,表达着人们赏析大自然之美,赞叹生命之精彩,和热爱自然之美的情愫。
其次,大历诗作充满着韵律化的内容。
大历诗中,诗人们更注重将文字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章具有鲜明的音乐性,使诗歌抒发情思更加有张力。
此外,大历诗具有抒情优美的传统风格,诗人们借助文字艺术的技巧,将语言连续而流畅的组织起来,用抒情的方式来描述情感,将文字艺术的技巧表达发挥到极致。
最后,大历诗作有着深刻的哲理性。
大历诗人们在写作时,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赏析,也有对生活困境的抒发,很多诗歌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有感而发的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思考生命的本质,到达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想收获。
总之,大历诗作具有独特的特点,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带给我们许多精彩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面貌,它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向后人传递着古代文化的精华。
从这一点上说,研究大历诗歌风格更加显得重要,它不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加深自身文化修养,也能够为进一步发展现代文学提供借鉴。
大历诗风及其特点
⼤历诗风及其特点⼤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历诗风指的是⼤历⾄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批诗⼈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的⼤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理状态产⽣了明显的变化。
这批诗⼈的⽣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失去了盛唐诗⼈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那种⾮凡的⾃信和磅礴的⽓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情怀,⽽是通过描写⾃然⼭⽔的恬静、幽远、清冷甚⾄孤寂来表现⼈⽣的感叹及个⼈内⼼的惆怅。
他们的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量的作品表现出⼀种孤独寂寞的冷落⼼理,追求清雅⾼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活情趣,虽有风味⽽⽓⾻顿衰。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向衰落的标志,它像⼀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们刮进了万⽊凋零的萧瑟秋季,在⼠⼈⼼⾥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阴影。
在此之前,⽣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存有强烈的由⽂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武之地,⽽⽂⼠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睹现实,颇多⽣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青年时期意⽓风发的⽣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势,已成为遥远⽽不绝如缕的馀响;⽽平⼼静⽓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这⼀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诗⼈,便是“⼤历⼗才⼦”。
唐⼤历间经济⼀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象,其时⽂坛活跃着⼀群诗⼈。
《新唐书˙卢纶传》:“纶与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历⼗才⼦’。
”⼤历⼗才⼦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四编 第五章 大历诗坛
第四编第五章大历诗坛一、单项选择题1.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是()。
A.开元年间B.天宝年间C.大历年间D.景龙年间【解析】C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2.()将田家苦引入了田园牧歌,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至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A.李白B.杜甫C.韦应物D.刘长卿【解析】C 韦应物将田家苦引入了田园牧歌,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至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3.刘长卿最为著名的作品是()。
A.《观田家》B.《寄全椒山中道士》C.《重送裴郎中贬吉州》D.《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解析】D 刘长卿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
A.《又玄集》B.《才调集》C.《卢纶传》D.《极玄集》【解析】D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的是()。
A.钱起B.卢纶C.李端D.夏侯审【解析】A 钱起才能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6.“大历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同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B.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C.他们长期在江南任职D.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解析】D “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
7.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是()。
A.隐逸诗B.山水田园诗C.边塞诗D.咏怀诗【解析】C 李益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体验,他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
8.“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以()为宗。
A.李白B.谢朓C.陶渊明D.庄子【解析】B “大历十才子”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
9.顾况号()。
A.华阳山人B.青莲居士C.白莲居士D.太上老君【解析】A 顾况自号华阳山人,又称华阳真逸。
10.在李益诗歌的各种形式中,排名第一的是()。
A.五绝B.五律C.七绝D.七律【解析】C 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
11.()的诗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是中唐的先声。
第五章 中唐诗坛
第五章 中唐诗坛
3、杂律:最多。 4、感伤:揉和了他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审视,评骘, 对个人身世的悲叹、感伤,故惨惋动人,哀怨欲绝。 (三)艺术特色 1、讽谕诗 (1)主题专一,人物事件典型化。 (2)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后接以七字句,富 有民歌咏叹情调。
第五章 中唐诗坛
(3)细节描写,塑造形象。将情节典型化,并作外貌服饰、 心理等细节描写,把这类小说创作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4)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 (5)语言通俗、口语化 缺点不足:为达到“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创作目的, 有时硬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画蛇添足。 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写得枯燥乏味,只是议论 和说教的堆积。 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诗作 不够精炼含蓄。
第五章 中唐诗坛
★郊寒岛瘦 又作岛瘦郊寒。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诗风。苏轼在 《祭柳子玉文》用此来概括二人在诗歌与艺术手法 上的相似特征。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 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 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四、李贺 以生活为炉,以苦痛为炭,铸其解脱之鼎 --王国 维
第五章 中唐诗坛
三、白居易 (一)文学主张 形成于元和初年,元和十年《与元九书》全面总结了 他的文学观点。即强调诗歌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借此帮助国 君实现良善的政治秩序和社会风俗。还正确阐述了 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诗者,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对于语言音律则提出通俗化的要求。全面 总结了中唐写实讽谕诗派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
第五章 中唐诗坛
儒家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学观在长期受到冷淡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中的再兴。在当时的积极意 义:扩展了诗歌题材,认识了社会弊病,恢 复了人对人应有的同情和友爱。 但他对古代诗歌的浪漫传统缺乏认识,对诗歌 的审美特性缺乏阐述,又给他自己和后人的 创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诗风特点大历诗风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诗歌流派,其特点几乎影响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全部进程。
大历诗风,也就是大历文学,指的是从隋朝到宋代,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时期,其特点是风格简洁、婉转优美,具有精辟的语言表达、精妙的情感表达和高明的思想含义的,较之其他古代文学流派而言,其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首先,大历诗歌的主题非常丰富,从宋代起,它的主题从传统的礼仪美德的审美和宗教信仰,转移到生活细节中,克服当时传统文学抒发感情的局限,处理更多生活丰富多彩的主题,如社会活动、名人风采、婚恋、野外游历、农耕乐曲等。
例如《水调歌头》中记叙了崔凤开给孟浩然的酒席,《春晓》记叙了姜夔春晚起来放牛,这些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展示了大历诗风的实际性。
其次,大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极强。
大历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展示性,以婉转优美的语言把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
例如《渭城曲》中把渭城的夜景描绘得怡然自得、清新可爱,把城市的典雅气息传递给读者,这是大历诗歌文学风格特有的特点。
另外,大历诗歌的诗体很多,并且都很完善。
从隋朝至宋朝,大历诗体有许多变化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楚辞、诗经、尔雅、《楚辞》、《乐府诗集》、《秦观》等。
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楚辞的以抒情辞藻,尔雅的以想象寓言为特点,《楚辞》的以豪放抒情和叙事为特点,《乐府诗集》以朗朗上口和优美悦耳为特点,《秦观》以变换法、结构复杂、节奏激越为特点,这些特点使大历诗歌更加多彩。
此外,大历诗歌的意义也很重要。
它把古老的文学遗产传承下来,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后来的诗人们的审美观,使其创作更加丰富、深刻,同时也影响了古典文学的发展。
总之,大历诗风的特点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有着丰富的主题和诗体,具有很强的意义。
它不但影响了古代诗歌的创作,还影响了后世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文艺创作,令中华传统文化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此之前,生活于和平环境 中的士人,存在强烈的由文 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可战 争爆发后,武将有了用武之 地,而文士被排挤到社会的 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 了。追忆往昔,犹如隔世, 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 感,热切的仕进愿望为消极 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 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 寞的情调,诗中有一种冷落 寂寞的情思氛围。
❖ 3.第三是清新、炼饰而又流利自然的艺术语 言,工于白描,绘神绘色,富于表现力。
❖ 缺憾:取材过窄 ,境界狭小 ,章法结构单调, 表现直露,因而缺少余韵远致 。
❖ 这些优缺点直接影响了中唐尤其是元白一派 的创作。
❖ 卢纶的《塞下曲》非常有名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 一、大历诗人群体 ❖ 1.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
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 ❖ 2.任职江南的地方官诗人,如刘长卿、韦应
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作品多描写山水风 景。
❖ 二、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 凄清、寒冷、萧瑟乃至于暗淡的词语色彩,
❖ 2.描述性意象:以白描的手法写诗,以求意 象的创新,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发 现前人没写过的琐细幽美的自然物象和生活 小情趣。
第三节 顾况和李益
❖ 一、顾况的生平 ❖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晚年自号悲翁,
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 代诗人。唐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任校书郎、 著作郎等职,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晚 年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
❖ (2)刘长卿
❖ 在反映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 寂寞心态方面,刘长卿的诗歌 似乎更具有代表性,刘生于开 元太平盛世,主要创作活动在 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道的大 历诗人。他的代表作如《逢雪 宿芙蓉山主人》——他的诗里 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 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 凄清悲凉,自称“五言长城 ”。
唐后期与五代文学史的四个阶段
❖ 大历至兴元时期(766—784) ❖ 贞元至大中时期(785—859) ❖ 咸通至天祐时期(860—906) ❖ 五代十国时期(907—959)
一、大历诗坛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 元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 共同创作倾向。这些诗人的大 多数,青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 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 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 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 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安 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 它向一股凌冽的寒风,霎时把 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 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 布的阴影。
❖ 上半首中叙说力求平 实,下半首出以奇想。 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 落想看似无理,看似 荒唐,却真实、直率 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 闺的少妇的怨情,与 其说它是无理、荒唐 之想,不如说它是真 切、情至之语。
❖ 四、大历诗歌的贡献和缺憾
❖ 贡献:1.细腻深刻的情绪描写和心态刻画 。
❖ 2.纯熟的律诗技巧,以婉转流利之调写萧散 闲雅之景,在盛唐精工浑成外另辟清空流畅 一途。
❖ 二、顾况诗作特色
❖ 1.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 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 为题,标明主题,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 标其目”的先例。
❖ 2、俗:受江南民歌的影响,格调通俗明快, 语言有如白 这一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落寂寥情怀为主的其他 重要诗人,便是“大历十才子”。
❖ 所谓“大历十才子”是指代宗大历年间活跃于诗坛的 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关于成员,史载不 一,据最早的姚合的《极玄集》记载,包括李端、卢 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 作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齐名的原因,在于其 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作品,除了应酬唱 和之外,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 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 俗——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
❖ 怪奇——韩孟诗派和李贺
三、李益
李益(746年-829年),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 肃省武威市)人士,中唐 诗人,以边塞诗作名世, 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 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 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 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 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 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 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 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余味无穷。
❖ 1.韦应物、刘长卿
❖ (1)韦应物
❖ 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的著名 诗人,他诗歌创作风格的变 化最能说明大历诗风的问题。
❖ 早年作品《寄畅当》中
❖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 斑”——这种气势壮大的诗 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 盛唐余韵。
❖ 后期《滁州西涧》——明显 带有一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 围。
使大历诗整体上给人凄凉衰飒的风格印象。 ❖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 “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 ❖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 三、大历诗人的意象类型分析
❖ 1.象征性意象:在刘长卿的诗中用得较多, 意象运用有强烈的情绪化的倾向。“青山”、 “白云”、“孤舟”、“夕阳”、“芳草”、 “寒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