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ba13ec960590c69ec376ec.png)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一、重点研读A、研读“星夜爬山”有关语段,思考:1、文中说“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奇观”表现在哪里?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2、这段描写的观察点和视角有什么独到之处?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从山脚到山道,视觉先从山脚往上望,再从“之”字拐的路上向上看,采取仰视;而后向下看,采用俯视,这样,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使读者如身临其竟般感受到老山界的“高”和“险”。
3、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B、研读“半夜露宿”语段,思考:(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所“闻”的又是什么?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所“见”所“闻”景象给人什么感受?(3)周围是寂静的,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二、探究合作文中还有不少语句具有深刻的含义,这都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揣摩。
现在我们试举3例,来作一番探究。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生怕”是很怕的意思,“不准”是命令语气,“不要”是祈求语气,文中原词强调了我们的部队纪律严明,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保护。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飞机当然不会“叹息”,这里表明红军并不害怕敌军,用“叹息”构成了对敌人的揶揄口吻,反映了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并暗示了红军长征是为北上抗日的目的。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d63fff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b.png)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老山界》。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学生阅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分析文章结构(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 学生讨论并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三、解读主题思想(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文学作品(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五、深入理解文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2. 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课堂讨论与分享(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七、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课文解析(20分钟)1. 教师详细解析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词汇、句子、段落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解析,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七、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八、小组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最新《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6e20818a26925c52cc5bfc6.png)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老山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主题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
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②、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②、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③、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②、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①、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诵读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流程历史中考复习策略中考历史采取与政治同场开卷方式,一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和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中考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
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综合。
虽然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大部分同学对所给的题干、材料、提示等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在具体解答时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
老山界--第二课时
![老山界--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dcc23cc4028915f814dc200.png)
1 下 装订线上 装 订 线 主备人: 课头组长: 教研组长: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备 注 课后反思 【课题】:《老山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文中的优美词句,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朗读,感悟,背诵,仿写 一、【预习检查】: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二、【探究学习】: 1、 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4、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三、【精讲点拔】: 1、思考“探究 练习”二、三题,体会词语作用含义。
2、体会下面几句加点词语含义。
像泉在呜咽..。
抢.了一碗就吃。
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
但是..我们走过了……,才.觉得老山界的,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四、【检测小结】:1、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顶着天啦! (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 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 五、【拓展提升】: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崎岖的山径向上爬去。
队伍拉得很长, 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
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
喊 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声。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6bb79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9.png)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瑶.民(yáo) 督促峭.壁(qiào) 惊惶B.咀嚼.(jiáo) 灌输欺侮.(wǔ) 道谦C.歇.脚(xiē) 闪砾呜咽.(yàn) 搀扶D.攀.谈(pān) 悬涯矗.立(zhù) 聚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小山村的夜里,总有一些不可捉摸....的声响。
B.在旧社会,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
C.同学们劳动了一天,天一黑就都酣然入梦....了。
D.小明是我们的班长,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班级事务,真是鞠躬尽瘁....啊!....,死而后已3.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B.红军一路上跨越千山万水,历尽艰辛。
C.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是保证长征胜利与否的关键。
D.同学们看完电影《四渡赤水》后,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下失败了。
B.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C.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D.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能力提升全练5.(2023山东枣庄峄城荀子学校月考,16—1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3)题。
(10分)老山界(节选)陆定一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402a9b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a.png)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山界》,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学习文中生动的描绘手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
3.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山界的自然环境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学习课文中的描绘手法,感受文中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老山界》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老山界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简介红军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情感。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的?五、课堂小结2.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老山界的自然环境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提问:课文中哪些描写手法让你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二、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情感。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的?四、课堂小结2.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老山界和红军长征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08e218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1.png)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军事术语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氛围。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加强词汇积累。
4. 分析课文: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相关历史背景,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深入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研究课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布置作业: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观和战斗场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第2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d0f8bb227916888486d7a9.png)
6《老山界》教案(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赏析精彩的语段,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情感。
3.态度、情感、价值观: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感悟红军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了解了文章是以时间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红军翻山过程的艰难曲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品味关键语言和精彩片段,进一步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回顾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走路艰难:悬崖绝壁,山高路险睡觉艰难:山路狭窄,寒气逼人吃饭艰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艰难:后有追击,枪声密集二、细读课文,赏析关键词语和精彩语段(一)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描写翻越老山界遇到“困难”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讨论交流。
大屏幕投影相关问题。
)1.走路艰难:悬崖绝壁,山高路险(1)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划线句子从侧面体现了雷公岩的陡峭,表现了部队爬山的艰难。
(2)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①这段话是如何写山之高峻的?②这里的“奇观”指什么?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这里的“奇观”不仅是指眼前的壮丽景象,更指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红军队伍。
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战士的赞叹。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显示了山路的陡峭和行军的艰难?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板书:仰视俯视)2.睡觉艰难:山路狭窄,寒气逼人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6-2-2[教学设计]老山界(第2课时)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6-2-2[教学设计]老山界(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bd0789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6.png)
第6课老山界(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2.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2.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几类困难?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类困难,结合具体语句,分别从文中找出红军对待这些困难的做法。
学生速读全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应的语句,填写表格。
2.总结概括红军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红军的精神品质。
【活动内容】3.深入理解课件出示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注意体会句子中的细节所传达出来的深层含义,感悟红军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从细节上把握红军的精神品质。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其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的情节?学生速读这部分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思考。
2.上山时的景色不美吗?为什么直到翻过了山顶,作者才写了下山路上优美的景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在课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文中的特殊情节,理解作者这样设计的深意;学生根据写作背景和课文内容,理解并讨论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四、语言品析【活动内容】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品析课件中出示的句子。
学生也可以找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句子,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课堂小结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征之歌《老山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主题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
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②、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②、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③、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②、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诵读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