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及《寒夜》
浅谈巴金的《寒夜》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谈谈巴金《寒夜》
谈谈巴金《寒夜》《寒夜》这篇小说我是在最近才去借来阅读的。
对巴金老先生的最先认识是阅读《家》。
特别喜欢他的风格,于是又拿起他的《寒夜》。
这部作品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之作。
作品的背景与巴金的实际背景相似,都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结束之前。
是黎明钱的黑暗,格外凄苦,正如标题——寒夜,给人以寒冷,瑟瑟发抖的感觉。
下面,我就谈谈《寒夜》是如何带给我衣不裹体的感觉。
一、当时的社会带来阵阵凉意作品开篇就伴随着让人战栗的警报声,直接反映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民心扰乱。
比如汪家的邻居就是从别处逃难过来的,总是向汪家寻求帮助,希望再次逃难的时候可以带上他们两口子。
还比如从开篇就一直说日军已经进攻贵州,重庆离贵州毗邻,人心惶惶。
女主人公曾树生屡次纠结是否前往兰州,最终还是去了,但战火也始终没有烧到重庆。
作品从头到尾没有可以欢喜的地方,就连结尾处抗日战争胜利,也没有显得太喜庆。
作品一直平淡,朴实地展现寒风飕飕,如当时物价飞涨,一个蛋糕就要两千多块;经济动荡,汪文宣所在的工作地点换主任,公司搬迁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汪文宣的儿子一件外套穿了好几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种种社会现象都十分合时宜地点明了标题。
二、汪文宣的处境让人心凉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
是一位受到大学教育的人,就业后一直做一名校对文章的小员工。
本来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生活摧残,理想也渐渐被侵蚀地残缺不堪。
是一个老好人,一个软弱者。
工作上,汪文宣受到贪婪小气的周主任的压榨,工资少之又少,但是他同样逆来顺受,不敢对工作发出不满,整体担惊受怕,使他本来身体就不好更加严重,最后因为他常年生病请假,公司以此理由开除了他,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但是他还是选择忍受。
家庭上,自己的母亲与心爱的女人一直不和,争吵不休。
他处于中间地位,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
只能在生病时博取她们的同情,他总是充当和事老的角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章 巴金——从《家春秋》到《寒夜》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章巴金——从《家春秋》到《寒夜》第十章巴金第一节早期无政府主义和作家的“纠缠”无政府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废除一切政权和国家,实现个人意志的绝对自由。
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是巴金社会思想的启蒙教材。
他自称是“安那其主义者”。
处女作《灭亡》,初刊于《小说月报》,第一次署名“巴金”,是巴金真正走上文学道路的开始。
早期的巴金文本中存在着不同于常人的一对矛盾:“无政府主义者”与“作家”的纠缠。
《灭亡》主人公杜大新,于绝望中抗争的献身精神。
《新生》中的李冷第二节:激烈三部曲《家》,1931年在上海《时报》连载,原名《激流》,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改名为《家》,《春》(1938),《秋》(1940)三部曲主要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历史。
贯穿三部曲的两大主题: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青年反抗专制的斗争。
三部曲的独特性意义在于: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通过历数封建大家庭活生生的罪证,从而“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首先,三部曲揭示了大家族统治者的真实面目。
其次,还通过大家庭的矛盾与堕落子弟的命运见证了专制制度的不合理。
大家庭最震撼人心的罪恶还在于剥夺青年的幸福乃至生命,这是《激流三部曲》猛烈攻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触发点。
高觉新,首当其冲的牺牲者,被弟弟们指责为“作揖主义者”“懦夫”,社会悲剧+性格悲剧。
鸣凤等美好少女的苦难和死亡,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最严厉的控诉、最无情的诅咒。
在控诉罪恶的基础上,三部曲也发布了愤激的叛逆宣言,颂扬了反抗专制的热血青春。
“大胆的叛徒”觉慧,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并走出了家庭,但也暴露了“新思想”的简单和幼稚,没有认识到封建堡垒的顽固性,未免显得狂躁、盲目乐观;他的斗争史个人主义的,参与的社会活动带有较明显的无政府主义色彩,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他的历史局限性,封建思想的残余是其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是其二。
《三部曲》达成了对五四爱情小说和同时代“革命+恋爱”小说的双重超越。
巴金青春三部曲的题材
巴金青春三部曲的题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
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一,主要包括《雾》《雨》《电》,主要内容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人间》三部曲,这三部小说,被后人称为“人间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后期小说的扛鼎之作,长篇绝唱。
本套书可以说是巴金创作艺术的高峰,整体创作风格陡然一变,由早期的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静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艺术水准远在成名作《家》之上。
《抗战》三部曲,是巴金耗时六年完成的长篇系列小说。
它是巴金用笔迅速反映抗战现实的佳作。
巴金结合当时的历史现状,从三个角度展现了抗战期间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以现实主义精神在文本中表达了对日寇血腥暴行的沉重控诉,赞扬了我国军民奋勇抗战、共度难关的精神品质。
扩展资料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
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
《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创作风格的变化一、巴金的整体创作风格1、巴金创作的两个时期:一般认为,巴金在1949年以前的创作,以1937年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长篇力作《家》(1931)为代表,后者则以《寒夜》(1944)为代表。
后期的创作风格渐趋沉着写实,多写善良无辜的小人物在时代沧桑和社会动荡中的悲剧命运。
2、无政府主义思潮对巴金创作的影响:无政府主义是盛行于欧洲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多以批判欧洲的现代国家制度为出发点。
其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和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一个所谓无命令、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大同社会。
其中,对专制权威制度的抨击,对保障人人平等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的忘我追求,是青年巴金被深深吸引的原因所在,也对其人格形成和文化创作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巴金始终如一地坚持讲真话、忠于自己的信念,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他那永远直率坦城的语言和叙述语气,那不可遏止的喷发的叙述方式,都是他的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所在,同样源于他对“主义”的虔诚信仰。
无政府主义思潮还赋予了巴金一种观察和批判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他对一切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始终保持着特殊的敏感,而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的批判和控诉,也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家》:悲愤的控诉与青春的悲剧《家》是巴金前期的代表作品,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者以他真诚的笔触,控诉了封建制度尤其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它在时代变革面前必然走向分崩离析的命运。
小说塑造了大约六七十个人物,他们大致可以分为“封建专制制度的代表”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两类,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高老太爷、觉新与觉慧三个人物。
1、高老太爷:封建家族与传统礼教的代表人物。
做过多年大官,拥有庞大的家业,儿孙满堂,对高公馆的一切如同帝王一样的支配享用;少年“荒唐”,老来纳妾,还常常“捧花旦”取乐,在后代面前却又以道德家自居。
《寒夜》的意义
《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重要代表作。
和以《家》为代表的早期作品相比,《寒夜》在风格上由热烈转向深沉。
巴金作品一般被认为所涉及的主要是制度文化层面的内容。
如果说在《家》等早期作品里这种对制度的鞭挞具有尖锐、直接等特点的话,《寒夜》则侧重于表现某种制度下人物的直觉体验与心灵感受,而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围绕着曾树生的走与留、去与归,围绕着汪文宣的得与失、生与死,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的悲与欢、聚与散,这部小说对读者是有着情节上的吸引力的。
然而这样的题材,不能说是空前绝后,为什么除了一般性的吸引力外,还给几代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呢?这正是因为作者将整个情节与叙事纳入了寒夜,让我们置身于黑暗、寒冷之中去感觉,去体验,去茫然不知所措,去冻得发抖。
一个客观的、公共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它除了寒以外还有温暖,除了夜以外还有白天。
小说里的世界和这个公共空间相比是不全面的。
这里没有火热的民族救亡战争,没有《风景谈》和《白杨礼赞》所暗示的另一片天地。
然而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所谓的客观的、公共的世界存在吗?我们只可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自我所能感知的世界里。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虽然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假定带有普遍性。
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l](p354)因此正是这种“不全面”,恰恰具有审美判断的品格,恰恰创造了真实———主观的真实。
小说将要结尾之时,街道上破天荒地出现了欢乐,洋溢着生命的喧闹,而这一切对我们的主人公汪文宣已不再有任何意义。
公共的希望不是他的希望,公共的欢乐不是他的欢乐,公共的生命也不能成为他的生命,他的命运仍然是孤独和死亡。
我们没有充足理由说巴金就是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但存在主义也不是几个哲学家的凭空发明,它植根于人类漫长历史中某种感悟的积累,是可以为人所自发体会的。
在小说里,我们确实可以感到,人“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都不是。
”[2](pl23)汪文宣痛苦地死于抗战胜利后的欢乐气氛中,充分说明了对于个体来说,最真实的就是他自己的处境。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
从《家》到《寒夜》品巴金小说——巴金小说的文本叙事的转变杨柳秀摘要:《家》和《寒夜》是巴金先生的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创作期间相隔十多年。
可以说,两部作品都隐含着作者鲜明的“我有话说”的意念化创作倾向。
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写“家”(不管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及其家中一些关系进行叙事。
外在的时代思想思潮必将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五四新思潮及无政府主义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巴金在作品中大力揭露了封建家长专制对青年人的迫害与压制,向封建主义黑暗腐朽的社会进行反复的控诉。
这这种现代叙事则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着转变。
从《家》到《寒夜》,是巴金对人生社会深入认识的过程,也是他孜孜不倦,踩下一个个艺术脚印,锤炼其叙事风格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适当结合其他作品,对巴金小说的文本叙事的演变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巴金小说、《家》、《寒夜》、叙事转变20世纪初期的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家族制度,封建、迂腐的旧的大家族也收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
而巴金先生在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之后,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封建黑暗的旧家庭,用他的笔墨来对黑暗腐朽的社会和封建制度进行控诉。
从巴金的小说来看,不难发现,巴金小说对家庭题材的偏爱,《灭亡》、《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等作品都充分的展示了这一特点。
然而在巴老一生的文学创作中,他的小说的现代文本叙事、创作思想也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这转变和突破。
一:“五四”社会思潮后小说启蒙叙事的转变“无论是出于启蒙理念本身的矛盾与冲突,还是由于启蒙理想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引发的现实困境,现代小说的启蒙叙事总是在展开与深化启蒙主题的同时强化着其感情特征。
”“观看下来,中国现代小说的文本世界里既可以看到叙事者的精神与现实之间的紧张,也能够发现启蒙题旨内部所产生的犹疑与反省。
”小说话语既抱着重建文化新理想的意愿,也不时生起汇入历史实践之中的先是冲动。
从《家》和《寒夜》看巴金的创作特色
从《家》和《寒夜》看巴金的创作特色巴金《家》的人物分析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位有影响的大作家,在大约半个世纪以来的创作生活中,他为我们创作了很多的作品,给现代文学宝库增添了财富。
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是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成就的。
尤其是其第一部——《家》,更吸引着广大年轻读者的心。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关键词:封建礼教斗争正文:小说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五四运动的社会潮流冲击下由盛而衰,急剧瓦解和崩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及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主题说明:在五四所开辟的中华民族争生存,求解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期统治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已成为一具僵尸,它的全部思想体系,伦理首先都已经知名度腐烂,它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新生的民主势力和革命思想的萌生和发展,也不可阻拦。
在巴金看来,这是一股奔腾前进的生活的激流,时代的激流,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的。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注:《〈激流〉总序》)。
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巴金小说二篇:《家》、《寒夜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家》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巴金的 《 家 》 , 是 《 激流三部曲 》 的第一部 。 1931年完 巴金的《 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年完 最初是以《激流》的名字在杂志上连载的, 成 , 最初是以 《 激流 》 的名字在杂志上连载的, 后来出 版单行本时,才改名为《 版单行本时 , 才改名为 《 家 》 。 《 春 》《 秋 》 都作于抗 战时期,成就和影响远不如《 可以说, 战时期 , 成就和影响远不如 《 家 》 。可以说 , 《 家 》 是 巴金文学地位的奠基性作品。在中国大陆, 巴金文学地位的奠基性作品 。 在中国大陆 , 巴金的名字 总是和《 连在一起的。 总是和《家》连在一起的。 • 巴金之所以能够写出 《 家 》 这样的作品 , 是和巴金本人 巴金之所以能够写出《 这样的作品, 的生活经历具有密切关系的。《 家 》 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的生活经历具有密切关系的。 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是写巴金个人生活的写照。 是写巴金个人生活的写照 。 小说巴金出身在一个封建大 家庭, 有将近20个的长辈 个的长辈, 个以上的兄弟姊妹, 家庭 , “ 有将近 个的长辈 , 有 30个以上的兄弟姊妹, 个以上的兄弟姊妹 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巴金在这个家庭生活了19年 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 ” 巴金在这个家庭生活了 年 。 这种大家族生活, 这种大家族生活 , 是巴金文学创作的巨大生活资源和感 情力量。没有对家族生活的体验,巴金创作就无法想象。 情力量 。 没有对家族生活的体验, 巴金创作就无法想象。
中 国 文 学 , 也是对中国 巴金这种对家族生活的审美开拓, 古典文学审美传统的继承。 古典文学审美传统的继承 。 中国古典小说就善 于进行大家庭的描写, 红楼梦》 金瓶梅》 于进行大家庭的描写 , 《 红楼梦 》 、 《 金瓶梅 》 都是家族小说。这种家族小说后来中断了, 都是家族小说 。 这种家族小说后来中断了 , 没 有产生更优秀的作品。 巴金却把它接续下来。 有产生更优秀的作品 。 巴金却把它接续下来 。 很多人都喜欢把它与《 红楼梦》联系起来。 很多人都喜欢把它与 《 红楼梦 》 联系起来 。 的 确是不无道理。 确是不无道理。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以前编织过很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很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辞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很多多这样的原型,所以,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从《家》到《寒夜》巴金写作风格初探
从《家》到《寒夜》写作风格初探摘要:代表巴金前后期巴金创作高峰的《家》和《寒夜》,在作者人生体验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小说创作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本文就其在情感性和叙事角度的发生的变化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人生体验全知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巴金的小说跨越了三、四十年代的漫长时间。
在这期间,其人生体验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伴随着人生体验改变的当然也有他的创作风格,这明显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上,《家》和《寒夜》无疑是巴金长篇小说创作中两颗发光的珠玉,他们分别代表了巴金前后期创作的高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通过这两部都以“家”为题材的小说,可以对巴金创作风格进行一番探讨。
一、“激流”涌动中的浪漫-寒夜透彻后的现实与鲁迅、郭沫若、老舍等人明显化的创作手法不同,在巴金小说的实践中,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是势均力敌的,两者对其有着同样的吸引力,这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处女作《灭亡》中。
而作为探讨对象之一的《家》,是巴金的激情写作,或者也可以说是“青春型”写作,相对于四十年代的创作而言,它是没有抑制性的情感宣泄作品。
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
[1]巴金自己也说过:“我写文章好像是一种冲动。
我常常是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写。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巴金在生活,在体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而浪漫主义最突出也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
[2]这一点和茅盾一贯主张的理性创作很不同。
继承了“五四”精神衣钵的巴金在《家》的创作中,情感更像火山喷发,一发而不可收。
《家》体现的浪漫主义主要从两个方面:(一)坚定的理想,对光明的追求就本质而言,浪漫主义就是文学艺术上的理想主义。
热烈的追求和表现理想境界,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3]笔者把这种理想,寄托在了《家》中人物觉慧身上,作为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是一个进步青年,积极地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的约束,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与丫头鸣凤相爱,最后离家出走……他像一束光芒照亮了这个死气沉沉的大家庭。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2020章节测试(附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2020章节测试(附答案)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祝福》收录在()。
A、《呐喊》B、《彷徨》C、《而已集》D、《坟》答案:B2.《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答案:D3.《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
A、深谋远虑B、忧愤深广C、明亮欢快D、平静如水答案:B4.《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B、鲁迅C、巴金D、老舍答案:B5.《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答案:√6.《呐喊》、《彷徨》未能体现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追求。
()答案:X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B、《在酒楼上》C、《伤逝》D、《祝福》答案:C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答案:D3.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答案:A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答案:√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答案:√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B、《狂人日记》C、《伤逝》D、《风波》答案:D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答案:B3.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答案:C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5.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6巴金《家》与《寒夜》
(二)人物形象
《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 新这三个典型人物。
1、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 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 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 《家》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并不多,但能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就像 幽灵似的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 《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小说 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 生命的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高公馆 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
1、巴金前期小说分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投身社会斗争的,如 《灭亡》、《新生》与《爱情三部曲》等等;另一类是揭示旧家庭残害 青年的罪恶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2、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革命与恋爱。知识青年的反抗、追求与苦闷。 对革命者献身精神的歌颂。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 3、巴金前期小说的整体特色就是标题所说:青春的赞歌。 具体特色为: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与反抗为题材,只求与青年 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 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 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这种风格自 然与巴金激情化的写作姿态有关。这正是“青春型”的创作。
《家》与《寒夜》
巴金
一、作家简介
巴金(1904.11—2005.10)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 一个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 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 语,在 校期间参加进步刊物的工作,参与进步组织 活动,进行反封建的宣传。1923年赴上海,后到南 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人物形象《寒夜》中三位主人公性格鲜明又复杂,作者生动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
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
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
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
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
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
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行找到工作。
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
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
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
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
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
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
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
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
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
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写作背景:《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
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论巴金小说中家长专制的存在方式——以《家》和《寒夜》为例
服在 自己的淫威 之下 。在觉慧反抗 时 , 高老太 爷就运用 自己 手中的霸权 , 逼迫觉新 和克明一起压制觉 慧 , 企图通过限 并 制觉慧行动 自由的方式来逼其就 范 , 以此来维 护 自己封建 想 家 族君 主 的至 高地 位 ,显 示 出了他作 为封 建家长 的狰狞 面
目。
、
虽然五四倡导个性解放民主与自由但是想改变人性中的奴性和依附性并不容易从奴性的依附向主体的独立的转换在五四的中国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因为依附已为一种传统心理的积淀融合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之中413
第 2 6卷
第 1 期
天 中 学 刊
J un l f a z o g o r a Tin h n o
在封建 家长专制制度下 , 实行着森严 的等级制度 、 宗法 制度和封建礼 制。这种制 度 曾有过积极 的作用 , 随着历史 但 的发展 ,其 弊端越发显露 ,带有 “ 吃人”的性质 。巴金先生
封建军 阀的示 威运动 时 , 恼羞成怒 , 气急败 坏地 咒骂道 : 你 “ 们学生整 天不 读书 ,只爱 闹事。现在 的学堂真 是坏极 了,只 制造 出来一些 捣乱人物 。 16 且不容许觉 慧反驳 , ”[6并 】 完全剥 夺了觉慧说话 的权 力 。高老太爷极力压制 觉慧 , 图让他臣 企
・
8 2・
黎保 荣 ,李秋萍 :论 巴金小说 中家长专制 的存在方式— —以 《 》和 《 家 寒夜 》为例
行专制 。 觉慧 目睹 了由这群顽愚的家长导演的捉鬼闹剧给人
载可知 , 封建 家长为了实 现对子女的严 格控制 , 经常 以不再 提供经济供应 为要挟 ,以逼迫子女就 范”【 ] 。高老太爷把 觉 民赶出家 门的举动本质上也是对其实行经济统治 , 以此来
人间三部曲名词解释
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是什么
《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1、《憩园》
创作于1944年,缘于作者在抗战期间两次回到成都老家,以及与其妻萧珊到贵阳旅行结婚,曾居于花溪憩园所得的印象,可看作是《激流三部曲》的续篇,讲述的是大家庭败落以后的事情。
这部小说借着一所公馆的线索写出了旧社会中前后两家主人的不幸的故事。
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变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会。
2、《第四病室》
是一部日记体小说。
1944年5月、6月间巴金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房,他便以此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姓陆的青年因病,住进了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医院的第四病室,陆姓青年见到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在病室中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
巴金在《后记》中说,第四病室“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3、《寒夜》
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寒夜》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
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是一个充满了慈爱之心的、爱人类的中国伟大作家。
他给中国现代文学增加了一种热度,也增加了一种纯度。
这种热度就是那种青春的放歌和赞歌;这种纯度是以一个青年人的视角来看世界,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纯而又纯的激情。
巴金的创作是属于青春的艺术。
巴金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一个令人心动的、令人震撼的青春的世界。
它充满了一种青春的活力,表现出青春的赞歌和青春的悲歌。
和茅盾、老舍的作品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一个艺术高峰。
对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巴金生平青春的赞歌:早期创作概况从写作《灭亡》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是巴金创作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巴金共著有12部中、长篇小说和60多部短篇小说。
体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鲜明的情感倾向,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其代表的。
《灭亡》巴金有感于国内军阀的黑暗统治,又受到无政府主义斗争激情的感染,在《灭亡》中塑造了一个疾世愤俗的青年革命者杜大心。
杜大心耳闻目睹社会上的各种<a name=baidusnap0></a>不</B>合理的现象、民众的苦难、军阀的专横跋扈,因而不</B>顾自己的疾病,将全身心投入到繁忙的工会活动中,最后在刺杀戒严司令时献出了生命。
灭亡既是压迫者的必然结局,也是革命先驱的宿命。
小说一方面表现了革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也渲染了虚无主义观念和个人恐怖行为,明显地具有无政府主义的痕迹。
《新生》《新生》情节上承接《灭亡》展开,杜大心的死,使李静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她的哥哥李冷则经过一番艰难的思想转变,成为革命者,在工人罢工风潮中被捕牺牲。
杜大心冲动性的暗杀举动被李冷理智地为信仰献身所替代,《新生》比《灭亡》更具有革命理性色彩。
巴金早期作品特点早年接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并不</B>认为自己是艺术家,创作既是他发泄现实情绪的渠道,也是实现自我社会理想的方式。
他要用自己充满青年人火热激情的文字,激发青年人的社会使命感,尽“暗夜中呼号的人的职责”。
往往在描写社会黑暗以及青年人的忧愤心态时,将自己的强烈的思想情绪融进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叙述人的激情,正是这样的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洋溢着青春的革命的激情,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
与笔下的人物同呼吸,他在激情的触动下奋笔疾书,形成了热情洋溢、酣畅淋漓的叙述风格。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个连续性的长篇,是作者从1931年起断断续续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的长达百万言的鸿篇巨制。
作品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地区为背景,描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封建旧家庭走向崩溃的历史。
巴金构思家族题材小说受到过法国作家左拉的影响,试图以《卢贡―马卡尔家族》那样的长篇形式,写一个家族的衰变过程,揭示人性的堕落。
《激流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是巴金代表作。
《家》集中控诉、暴露、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反映了年轻一代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
颂扬了人的觉醒。
《春》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蕙表妹的悲剧事件。
表现了不</B>合理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对封建专制婚姻制度控诉与批判。
《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析的结局。
通过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堕落与腐化揭示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地位艺术成就:一、受中外文学艺术的影响。
《红楼梦》式的家族小说。
二、“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
三、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四、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的结构特点。
地位:一、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不</B>直接描写五四却表达了五四精神。
是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时代的一个杰出的作品。
二、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庭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小说。
一座丰碑。
三、对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是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蓝本。
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家》《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最初叫《春梦》,1931年完成并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时改为《激流》,1933年改题为《家》以单行本出版。
《家》的主题《激流三部曲》中,《家》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作者说:“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B>孤独,并不</B>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它的途中,它也<a name=baidusnap1></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曾</B>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的确,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胸中所动荡着的那股“又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
《家》的主题控诉、暴露与反抗。
抨击大家庭的罪恶,颂扬人的觉醒。
典型人物: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化身。
他专横霸道,主宰着这个家庭的命运。
为了所谓的“四代同堂”,他让中学刚毕业充满美丽幻想的觉新回家完婚,彻底断送了一个优秀青年的美好前程;为了表示他对他的朋友的“大义”,他将家里的丫环当作无足轻重的物品送给别人做妾;为了维护沿袭了几千年的门当户对的婚嫁通例,他极力阻挠觉民和琴的恋爱;甚至在他死了以后,仍然阴魂不</B>散,为了使他的尸体避免所谓的“血光之灾”,瑞珏只能出城过桥租矮小潮湿的房子生产,最后难产而亡。
他如同阴森恐怖的幽灵,在高公馆里四处游荡。
典型人物:觉新高觉新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的影响,积极阅读新杂志新刊物,对于旧家庭的腐朽也有一定的认识。
他的学业非常优秀,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甚至还想到德国去留学。
但是他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里长大,旧的文化的遗毒在他身上根深蒂固,特别是封建伦理道德中的“孝”道和封建的家庭等级观念渗透到了他的思想深处,使他在这个家庭中采取“作揖主义”和“不</B>抵抗主义”,处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
但他同时又朦胧地觉得在高家出个把叛徒也无妨。
他经常为弟妹的叛逆行为承受责难,先后掩护觉慧和淑英走出家庭。
他抵挡不</B>住封建迷信的强大力量,为避免“血光之灾”将自己即将生产的妻子送到城外,致使瑞珏难产身亡,但他又为此感到内疚,痛苦,感到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夺走了他的一切。
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懦弱的“在地狱般的环境中左右失据,倍受煎熬”的受难者。
典型人物:梅芬、瑞珏、鸣凤梅芬:美丽超凡,才情卓绝。
她深爱着觉新,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她和觉新拆散,使她在婆家受尽了无法言说的折磨,使她受尽了相思之苦,最后终于忧郁终身,咯血而死。
瑞珏:贤惠端庄,温柔善良,虽为高家的长孙媳妇并生下为高家承继香火的子息,但很少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她内心因为包办婚姻所引起的尴尬与痛苦。
特别是为避免所谓的“血光之灾”,给死人让路,她任人摆布,被送往城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产,成为封建迷信、封建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鸣凤:一个聪明可爱的婢女,她恋慕三少爷觉慧,但最后却被高老太爷当作物品送给地主冯乐山作妾,最后投湖自杀。
典型人物:觉慧觉慧――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时代的先进青年。
“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
“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
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与丫鬟鸣凤恋爱。
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表现在行动上是犹豫和不</B>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是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
觉慧的意义在于: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出路。
其次,他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B>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成为高公馆“激流”的原动力。
《家》的心理描写《家》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
比如他写鸣凤投湖,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她投湖前的心理,最后这样写道:“我的生存就是这样的孤寂吗?”她想着,她的心里充满着无处倾诉的哀怨。
泪珠又一次迷糊了她的眼睛。
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支持了,便坐下去,坐在地上。
耳边仿佛有人在接连地叫“鸣凤”,她知道这是他的声音,便止住了泪注意地听。
周围是那样的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
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
她完全明白了。
他是不</B>能够到她这里来的。
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
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
她不</B>能够拉住他,她不</B>能够妨碍他,她不</B>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
她应该放弃他。
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
她不</B>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
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远地去了。
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
她又感到一阵心痛。
她紧紧地按住了胸膛。
她依旧坐在那里,她用<a name=baidusnap2></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
她还在想。
她所想的只是他一个人。
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B>散。
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
不</B>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
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家》的艺术风格《家》代表了巴金前期的创作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B>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B>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小结:《家》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强烈的爱憎之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学理想。
觉新、觉慧、梅、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艺术典型。
2、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