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 (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 (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48ca08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9.png)
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从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局获悉,为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该局将于9月6日至12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
据了解,2009年10月,中国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年来,海南省建成5个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作坊,保留148亩原料种植生产基地供传承人学习,16个黎锦技艺传承村正常运转,在62所中小学开展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
目前参加学校学习的有1万多人,织女从报考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近2万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多次代表海南走向亚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据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在巴黎举办的展览将分为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示区、传承人生活展示区、李锦风情展示区、十年保护成果展示区、李锦创新文化展示区五大板块。
海南将派出1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青年代表到现场进行示范。
届时,展演展示将重点展示传承人的精品力作,其中两幅“龙被”——“双凤朝阳”、“鸾凤和鸣”均产于清末民初,图案绚丽色彩斑斓,代表了黎锦工艺中难度最大的珍品。
在此次活动中,海南黎族传统纺织技艺展示展演团将与巴黎的文化艺术单位进行交流,探讨黎锦走向时尚的可行性,探讨中法两国非遗传承与保护,黎族图腾元素与时装设计的运用,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秘书处就“用科技还原人类遗产”及急需保护名录转换人类代表作名录的可行性等进行交流讨论。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https://img.taocdn.com/s3/m/d9dd7e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b.png)
探寻海南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
在海南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
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
黎锦不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更蕴涵着浓厚的古老原始的中华文化。
我们这次的课题就是研究黎锦的文化内涵、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
一、黎锦的历史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
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
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
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
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
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
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
……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
浅析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浅析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https://img.taocdn.com/s3/m/d6686a81aaea998fcd220e52.png)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浅析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吴晨珠(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4100)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这一技艺的研究与传习,才能够确保其自身价值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好的保护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就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开了分析探讨,以期为我国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弘扬略尽绵力。
关键词:琼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黎族人民主要在南方还海南岛中南部,黎族是外界对这一民族的称呼,通常黎族人民自称为“赛族”。
据我国第六地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黎族人口数量为140余万人。
黎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少数民族,黎族古代先人在不断积累天然植物纤维编制实践经验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体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因此,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对于发挥这一记忆作用、促进技艺传承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琼岛七彩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发展概述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早期史籍材料中能够知道古代黎族人民很早就对纺染织绣技术有了一定掌握和应用,经过汉朝、隋唐时期、宋代等时代长河积累,愈加提升了纺染织绣技术水平。
有史料记载,黎锦在宋代时期就已名声在外,黎族妇女利用纺染织绣技术制作精美的缦布、花被、黎毯等棉纺工艺品,备受人们喜爱,到了十三世纪,当时对棉纺技术有深入研究的黄道婆亲自来到黎族人民生活地区,学习吸取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将这一技艺带回到今日的上海,在优化革新下创造了织布、纺纱、弹棉等纺织工具,提升了当代社会纺织水平,特别是三锭脚踏纺车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1]。
黎族古代先人结合自然环境现象,将编织热带纤维织物所累积的经验基础,应用到服饰花边图案的纺染织绣上,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黎族纺染织绣技术,其中腰机提花织锦、双面绣、絣染等技艺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极高的技艺水平。
2019-中国黎锦刺绣技艺介绍-word范文 (4页)
![2019-中国黎锦刺绣技艺介绍-word范文 (4页)](https://img.taocdn.com/s3/m/7cf377e73186bceb19e8bb6d.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黎锦刺绣技艺介绍黎锦——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存续3000年以上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通过对黎族纺织工具和工艺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纺织史。
方勺《泊宅编》记载:“闽广一带纺绩……摘取出壳,以铁杖捍尽黑子,徐以小弹弓,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
”黎锦古称“吉贝布”,宋代称“黎单”、“黎幕”。
是采用木棉花果内的棉毛织出的一种特色花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妇女通过简单的踞织机运用直线、平行线、三角形等图案构织成富有装饰风格的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
它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和谐,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
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
比如,白沙县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良,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
一块富含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精美图纹的黎锦要经过纺、织、染、绣四大工艺。
据黎族老人讲,织一块锦至少也得半年时间。
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黎锦传递的不仅是历史价值,还有不能忽略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由于能够使用踞织机这种古老的纺织机器的人越来越少,黎锦也随之越来越少,其收藏价值尤为突出。
海南黎锦——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时称“吉贝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其纺织技术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
黎族刺绣文化心得体会
![黎族刺绣文化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5ce313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d.png)
黎族刺绣文化心得体会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年来,海南省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果。
黎族黎族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国家相传了数年。
不过就在前天去老家看望姥姥时有一个巧合,让我买到了一个手工DIY黎族刺绣手帕的套组。
这个套组有自带的黎族布、固定布的环和针线,我这个黎族并不是很难能,用到的针法只有指针绣、法国豆针绣、轮廓绣、玫瑰花绣,所以我的黎族手帕缝的还是挺快的。
我买完这个黎族套组只有两天,但我已经将这幅黎族完成了1/2了,毕竟我这个黎族上只有12朵菊花、8朵小菊花和12支叶子而已,比起那些黎族大家所黎族出的金凤和巨龙相比,我这个只不过是小菜一碟,所以我自然绣得很快,不过我还是第一次接触黎族,所以拉针引线啥的,做的不是很好,总是会掉线,线会分成好几个叉,从而穿不进针孔里,有时候甚至会在穿线时扎到自己的手指,而且我还会因为线上面有一个不平的疙瘩,卡在不上,从而让我认为线已经到头了,所
以手帕背面总会有很多很长的线头,而且我还非常容易犯晕,把这个针法记成那个针法,把那个针法记成这个针法。
唉,不过我能将黎族这事儿坚持到现在也是很了不起的,像我表姐她已经放弃了她的那一个黎族手帕。
看来古人的智慧可真不小,竟然可以发明出黎族这种东西而且还能将这麻烦的事物传承到现在,也希望我能把这个手帕绣成功。
黎族双面绣延伸到白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等,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缩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秉承初心、不忘使命,继往开来做好黎族刺绣文化宣传。
关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对策研究——以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为例
![关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对策研究——以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4b4eab2a21614791611282e.png)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关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对策研究——以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为例吴晨珠(琼台师范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摘 要: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是在黎族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古朴、典雅和精美的特征,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期,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对传承、开发和保护的措施进行研究,为资源保护和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开发和传承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希望能为开展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传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思想,黎族祖先也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纺染织绣技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传承必要性。
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困境,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更加具有可行性的资源开发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资源在当代社会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一、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的重要价值在对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首要工作是明确资源的价值,进而按照资源价值确定开发方向。
在全面分析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发现其价值主要从历史价值、工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角度得到体现。
其一,历史文化价值,黎族织锦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初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受到地理位置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黎族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保留了最原始的纺织工具,研究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能帮助人们更为系统的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和纺织工艺的发展历史,其历史价值明显[1]。
其二,工艺价值,黎族妇女在织锦工作中能使用简单的工具织造出华美的图案,技艺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她们还掌握了植物和矿物染色技术,在黎族织锦方面表现出极其深厚的公益价值。
黎族传统织锦技艺研究
![黎族传统织锦技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d9fd20915f804d2b16c121.png)
黎族 是海 南 岛 的原 住 民族 , 主要 聚 居 于 海 南 岛 的 中部和 南 部 地 区 , 有 人 口一 百 三 十 多 万 , 为 现 分 哈 、 、 孚 、 、 等 五大 支 系 , 个 大支 系 中又 分 杞 美 润 赛 每 若 干个小 支 系 。黎族先 民在 40 00年前 , 至更 早 以 甚 前 就掌握 了麻纺织 工 艺 ,5 0年 前 就 掌握 了棉 纺 织 20 技 艺 。黎族 妇女 通过 弹 、 、 、 、 纺 织 染 绣等 传统 纺织 技
第3 1卷 第 5期
21 0 1年 9月
中南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l f ot.e tl i rt r t n ie( maie n oi cecs oma o u C nr v syf i at s Hu nt sadSca S i e) S h a Un e i o Nao l i i l n
来脱棉籽 的竹制 筐 罩 中 , 用棒 子 搅拌 使 棉 籽 、 芯 分 棉 离脱 落 , 把 棉 花取 出来 卷成 团放 进 麻袋 或 竹 筐 贮 再
放 。草棉 摘 回来 后 , 就直 接 脱棉 籽 , 手工 剥 除和 脱 有
棉籽机 去棉籽 两种 方 法 。手 剥法 一般 是 用 在棉 花 量 少 时 , 量多时就用 手摇脱棉 籽机 。这种机 器是木 质 而
的 , 很简单 , “ 字 形 , 构造 呈 丁” 横木长 3 4 5— 0厘米 , 宽 约 1 米 , 约 4— 0厘 厚 5厘 米 ; 直板 长 7 0—8 米 , 0厘 宽 约 1 米, O厘 厚约 2—3 米 , 良好 的稳 固性 , 厘 有 在横 木
棉, 黎族称 之 为“ 环 ” 其 纤 维短 而 脆 , 般 不 用在 好 , 一 纺织 上 。木棉 和草 棉是 黎族 棉纺 的重 要原 料 。 20 0 3年 ,黎族 传统 棉纺 织技 艺 ” 国家 文 化部 “ 被 列入 首批 “民族 民 间文 化 保 护 工 程 国 家 级 十 大试 点 ” 目,0 6年 , 国务 院列 入 第 一 批 “ 项 20 被 国家 级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名 录 ” 20 ,0 9年 1 0月 , 列 入 首 被 批联 合 国急需 保 护 的非物质 文 化遗产 名 录 。结 合 自 己多年参 与 对这项 传 统 技 艺 进 行 抢 救 、 护 和 研 究 保
黎锦的结构与织造工艺及其龙被刺绣技法研究
![黎锦的结构与织造工艺及其龙被刺绣技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4ac28e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5.png)
黎锦的结构与织造工艺及其龙被刺绣技法研究作者:钱小萍沈芝娴方婷玉来源:《丝绸》2021年第11期摘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也是海南黎族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
为使人们对黎锦技艺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文章重点对黎锦的织物结构和织造原理,以及对黎锦龙被的刺绣技法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海南黎锦龙被先后两次的复制实践,论述了黎锦独特的技术原理,剖析了黎锦的组织结构和织造技艺的巧妙之处,同时研究了黎锦龙被刺绣技法,以期黎族这一代表性的传统纺织技艺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海南黎族;纺染织绣;纺织技艺;黎锦;龙被;非遗;腰机;滴针绣中图分类号: TS106.8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11000104引用页码: 111101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1.001Research on Li brocade structure and weaving process and dragon quilt embroidery techniqueQIAN Xiaoping, SHEN Zhixian, FANG Tingyu(Suzhou QIAN Xiaoping Ancient Silk Re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uzhou 215001,China)Abstract:"L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inning, dyeing, weaving and embroidery process"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s by UNESCO in urgent need of protection is also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f the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To make people acquire a more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i brocade craftsmanship,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f Li brocade fabric structure and weaving principles, and Li embroidery techniques of brocade dragon quil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duplicating Li brocade dragon quil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technical principles of Li brocade and analyze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Li brocade and the ingeniousness of the weaving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 brocade dragon quilt embroidery technique, hoping that this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textile technique of the Li nationality can be better inherited and promoted.Key words:Hainan Li nationality; spinning dyeing; weaving craftsmanship; Li brocade; dragon quil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ist loom; drop needle embroidery作者簡介:钱小萍(1939),女,研究员,国家级丝绸专家,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苏州丝绸博物馆创始人和首任馆长,首届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今丝织物的研究。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宣传词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宣传词](https://img.taocdn.com/s3/m/d4fd482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e.png)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宣传词
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结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们通过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向世人展示黎族独特的艺术美学和智慧。
下面是我们的宣传词:
1. 传承经典,绽放民族之美。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凝聚了黎族人民的匠心和智慧,每一件作品都是黎族文化的瑰宝,传递着浓厚的民族情怀和历史记忆。
2. 纺染织绣,绣出家国情怀。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展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与独特之处,让人们感受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
3. 手艺传家,艺术流派。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积淀了千百年的手工艺精华,是黎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将其升华成为民族艺术的代表,展现黎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4. 纺染织绣,守望民族精神。
黎族人民对纺染织绣的热爱和执着,源自对民族文化的无限热忱。
我们希望通过宣传这一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黎族的文化,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5. 丝丝入扣,墨色丹青。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细腻的绣线间,蕴藏着无限的艺术魅力。
我们持续探索和尝试,结合现代元素和创意,使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焕发出时尚和现代感,成为时代的艺术品。
6.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艺术与时尚的结合。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保留经典的同时,注入了现代元素和时尚感。
我们致力于将这一传统技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了解和欣赏黎族的独特魅力。
以上是关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宣传词,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黎族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62dedcf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9.png)
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 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 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 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 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 动例证。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 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 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 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 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 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 “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 一个大乐种。“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 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 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 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 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https://img.taocdn.com/s3/m/015c472e5acfa1c7aa00cc66.png)
绣
黎族妇女刺绣按照构思的图案,不需要绷子而直接在织物上以针引 线进行穿刺成各种彩色的图案。
黎族刺绣主要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绣是只在织物的正面显示 刺绣图案,主要的绣法有平绣、贴布绣、珠绣等,最常见的是给黎 锦图案的轮廓做线形装饰绣;双面绣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两面绣 制同样花纹图案和颜色的技艺。黎族润方言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 著名,其体现了该技艺的精湛性和民族特色。
染
黎族人主要是用野生植物的根、茎、皮和叶等,通过发酵、水
煮、泥埋等方法,将渍好的麻匹或纸绕好的棉纱、布匹染成色黑、
黄、红、褐、深兰等多种颜色。贝壳灰、草木灰起染媒的作用,令
麻匹、纱、布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和牢古老的织布工具。腰机由经轴、 定经轴、综杆、机刀、卷布轴、腰带、梭子、经板等器件组成。织 者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踩住经轴,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 梭,并以机刀打紧,织出密实的织品。腰机提花尤为特色,是用黑 色或蓝黑色做经线,根据图案的需要,用各种颜色的纬线搭配,织 出各种精美复杂的花纹图案。织物和服饰上的花纹图案没有现成的 稿样,全部出自了然于心又切合习俗规矩的腹稿。
(5)建立网站,设立展览场所,建立研究机构,召开学术会议,达到对该技艺进行研究、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 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 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 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 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 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 的一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东方织娘:千年黎锦重生之路
![东方织娘:千年黎锦重生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403e1b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8.png)
“绝境重生,生机不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路,既不是同类案例中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黎锦这一发生在天涯海角的非遗保护传承故事,正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丰富、多元的非遗重生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类织造史上的活化石在海南省东方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0多年、长期负责非遗保护工作的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王秀蓉与黎锦结缘已有10年。
王秀蓉说,黎锦即海南黎族民间织锦的简称,黎锦的精华在于其植物染色技术、图案艺术以及絣染工艺,至今已有3000年的可考历史,被称为人类织造史上的活化石。
苏轼诗句,“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中的“吉贝布”即为黎锦古称。
尤其是东方市大田美孚黎锦,更是与其他黎族织锦有着很大不同。
“其流程是先扎花(图案)染线而后织布的一个过程,堪称织造史上最复杂的绵纺织技艺,现在也是国际上最流行的特种高级面料之一。
”王秀蓉说。
据介绍,黎锦多用于妇女筒裙、摇兜等生活用品,在海南省九龙山下、昌化江畔,东河镇西方村年近7旬的省级传承人符拜马丁(左一)带着儿孙在行进中吟唱黎家美孚小调“欧欧调”。
她是当地鲜有的能熟练掌握全套黎锦织造工艺的织娘之一东方织娘:千年黎锦重生之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路,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丰富、多元的非遗重生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方 方 图|吴忠平而在美孚黎族,妇女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服饰,早在19、20世纪就已为西方旅行家、探险者和文化人所关注、传播,近30年来又吸引不少欧美、日韩等国专家学者前来调查研究。
2006年11月,两位美国纺织博物馆的专家就曾深入海南中、西部黎族聚居地调研,其中包括东方的美孚方言区之一——东河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活态遗产处代表提姆·柯蒂斯曾称赞黎锦:“工艺独特精湛、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是目前纺织手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艺术品之一。
”2006年5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鉴于海南省掌握传统黎锦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七旬或以上老人,其中掌握核心技艺者不到200人,掌握双面绣的仅5人,海南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传统黎锦技艺列入濒危“亟需保护非遗名录”。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https://img.taocdn.com/s3/m/45be50d65022aaea998f0f1d.png)
熟练地 掌握 和利用 多种植 物及 矿物进行染色的技 艺 凭借
着简单的千 年不 变的纺轮纺纱 、 踞织 腰机织 布工 具 , 织 造
出
若 艳 “
云”
的黎锦 ,
_T 艺 水 平 十 分 精 湛 一
最具 特色的技
艺体现 在其
单 “
而织 ”
“ 双 面绣 ” 和 “ 绞缬染” 等工 艺箱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服蚴眨网 蚋先 虮姒懈舵骶
℃化 遗 产 介 绍 ( 7 )
黎 族 传一一一统~一一纺一一~染~一一织一一一绣 技 艺
一一 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魁
一~据一一溉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锹一一坝一一一一一一一
黎族织 锦具有典型的原生态 文化特色 。 黎族妇女很早
就懂 得 利用海 岛棉 、 木棉 和 各类野 生 麻类 等 纤 维 材料 , 并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aef8c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1.png)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在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探讨黎族传统技艺在海南旅游产业中的潜力。
明确研究目的,即探究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旅游商品开发相结合。
在分别从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概述和特色出发,详细解析其独特之处和历史渊源。
随后,探讨基于这些技艺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实践经验,以及它们对海南旅游产业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总结海南传统技艺在旅游商品开发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研究,有望挖掘和传承海南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多元发展,提高黎族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背景、目的、特色、旅游商品、实践、影响、作用、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南作为中国的热带岛屿旅游胜地,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吸引着大量游客。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作为海南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冲击,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逐渐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了推动海南岛的旅游商品开发,有必要对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进行深入研究。
这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海南的文化传统,还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契机。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的特色和魅力,为海南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情况,并分析其在海南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概况和特色,以及对海南旅游商品开发实践的考察,我们希望能够为推动海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
通过探讨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的实际情况和影响,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海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黎族絣染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黎族絣染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a9d3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1.png)
黎族絣染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杨诗雨;张毅【期刊名称】《艺术科技》【年(卷),期】2024(37)6【摘要】目的:海南黎族絣染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一种古老的扎经段染技艺,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处于濒危状态的黎族絣染技艺开始受到各界关注。
文章解码黎族絣染纹样艺术表征及其深层文化内涵,以期为黎族絣染织锦风貌研究提供多元视角,赋能地方絣染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方法:文章以海南黎族絣染纹样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实物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在阐述黎族絣染的历史源流、发展过程及织造技术的基础上,从黎族絣染的代表性纹样入手,深入探析黎族絣染纹样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结果:研究表明,黎族絣染技艺不同工序操作细节的变化对絣染纹样形色表现存在较大影响。
黎族絣染纹样题材以自然题材与人物题材为主,纹样以几何构形为主,反映了美孚、杞、哈方言区“万物有灵”的物神信仰,“血脉勾融”的先祖信仰,以及“四时吉祥”的生活祈愿。
结论:文章对絣染纹样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的探究,为海南黎族艺术文化价值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为现代文化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纹样素材及风格选择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5页(P69-73)【作者】杨诗雨;张毅【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2;J523【相关文献】1.日本絣织及其代表性纹样特征探究2.黎族织锦中蛙纹纹样的文化内涵3.美孚黎族絣染技艺特征与叙事表达4.论云锦纹样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5.黎族织锦纹样文化内涵在时尚设计中的创新表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慧树答案海南文化概论(海南联盟)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海南文化概论(海南联盟)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https://img.taocdn.com/s3/m/9520dd5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c.png)
第一章1.早在元封元年,就是公元前110年, 汉武帝在海南设置()、()两郡,把海南正式纳入中央的版图。
答案:珠崖;儋耳2.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南拥有一项,就是()。
答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3.()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
答案:海南4.南海航道更路经,记载了航海路线,帮助渔民前往南海作业,下南洋进行交易。
记载的地名是由()命名并沿用至今,例如以"峙"代替岛和屿,以"沙"或"线"指暗礁等。
答案:海南渔民5.海南“三月三”节是()、()的节日。
答案:苗族;黎族第二章1.海南传统民居是海南琼北地区居民特色居住建筑,包括文昌、琼山等传统类四合院似汉族民居和近代骑楼民居。
答案:对2.火山岩石古村落主要遍布在海南岛的哪个区域?答案:琼北地区3.以下哪类建筑属于“舶来品”?答案:骑楼4.罗驿村保留的古迹中提及的八景,以下哪个是错误的?答案:七十二洞5.琼海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南洋风格传统民居是——。
答案:蔡家宅第三章1.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答案:黎语支2.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答案:壮傣语支3.儋州话,属汉藏语系汉语()。
答案:粤方言4.客家话, 属汉藏语系汉语()。
答案:客家方言5.军话,属汉藏系汉语()。
答案:北方方言6.迈话,属汉藏语系汉语()。
答案:粤方言7.疍家话,属汉藏语系汉语()。
答案:粤方言8.发音时,声带振动的,是()。
答案:浊音第四章1.海南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兼容性和开拓性等特点。
答案:对2.据史料记载,海南的汉族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迁移到海南并且中央王朝政权开始在海南实施行政管理?答案:西汉3.海南岛的汉族,沿袭的是中国哪里的传统习俗?答案:中原地区4.公期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是哪一项?答案:公巡村5.开斋节是回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整个节日会持续多长时间?答案:一个月1.海南四大名菜答案:东山羊;文昌鸡;和乐蟹;加积鸭第六章1.海南海口市区的琼台书院、文庄路、丘海大道这些名称,都是海南人民为了纪念谁而命名的吗?答案:丘浚2.丘浚,生于公元1420年,号琼台,谥号文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 工序。纺纱,即把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 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 进行织布;腰机简单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 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 三个层次,把绣法、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 图案朴实自然,富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2009年10月入选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纺织工艺中 的一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纺
黎族传统纺纱工具主要有手捻纺锤和单锭脚踏纺车。手捻纺锤由转 轮、捻杆、挂纱钩等组成。纺纱时,棉絮连着尖钩 ,通过纺杆在腿 上搓转,转动纺锤将纤维捻成纱线 ,捻杆上的纱缠多了 ,则将纱挽成 团。单锭脚踏纺车由转轮、脚踏杆、机架、传动带等组成。纺纱时, 纺纱者坐在凳子上,先把搓捻好的一段纱缠在锭子上,再用手边搓 捻纤维,边用双脚蹬脚踏杆,带动转轮作顺时针运动,进行快速纺 纱。
黎族传统织锦四大工艺于一身的精品是黎族龙被。龙被亦称“广幅 布”、“崖州被”、“大被”,是代表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 的艺术珍品。龙被以龙为主体花纹图案,构图饱满,匀称、和谐, 颜色绚丽、华美,格调高贵、雍容。其他陪衬的图案有,以日月、 山水、蓝天、祥云、彩虹为主的自然界花纹图案,以祖宗图、八仙 图、五子登科图、福禄寿三星图、嫦娥奔月图为主的神话人物图, 以龙凤、麒麟、蛟龙、白虎、金狮、仙鹤、雄鸡、喜鹊、蝙蝠、鲤 鱼为主的吉祥动物图案,以灵芝、仙桃、桫椤、牡丹、莲花、仙草、 腊梅、幽兰、金菊、翠竹为主的吉祥植物图案。此外,龙被上刺绣 的汉字有楷体、隶书、行书、草书等字体。黎锦有单联幅、双联幅、 三联幅、四联幅、五联幅 5种款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强 烈的艺术震撼力。
染
黎族人主要是用野生植物的根、茎、皮和叶等,通过发酵、水 煮、泥埋等方法,将渍好的麻匹或纸绕好的棉纱、布匹染成色黑、 黄、红、褐、深兰等多种颜色。贝壳灰、草木灰起染媒的作用,令 麻匹、纱、布有较好的染色效果和牢固程度。
织
织机主要为腰机。黎族的腰机是一种古老的织布工具。腰机由经轴、 定经轴、综杆、机刀、卷布轴、腰带、梭子、经板等器件组成。织 者席地而坐,腰系织机腰带,双足踩住经轴,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 梭,并以机刀打紧,织出密实的织品。腰机提花尤为特色,是用黑 色或蓝黑色做经线,根据图案的需要,用各种颜色的纬线搭配,织 出各种精美复杂的花纹图案。织物和服饰上的花纹图案没有现成的 稿样,全部出自了然于心又切合习俗规矩的腹稿。
2010—2013年,学校开设黎锦技艺课程,省政府出资; 2010—2013年,补助传承人工作经费和生活费用,省政府出资; 2010—2013年,建立纺染原料基地,当地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
2010—2013年,建立黎锦技艺研究机构、设立展览机构,省政府出资;
2013年前,基本建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 2010—2013年,建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设立网站,省政府出资;
对策
(1)保护和培养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建立传承村,鼓励家庭保持或恢复母女传承 方式,使该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2)建立纺染原料基地,使该项目传承有原材料的保障。
(3)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为该项目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服务。
四大工序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纺纱,即把 棉花脱子、抽纱,把纱绕成锭。染色,黎族传统的染料有植物染料、 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三种。织布,用踞织腰机进行织布;腰机简单 轻巧,容易操作。刺绣,黎族的传统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 种。刺绣的技术可根据针法、绣法和面料分为三个层次,把绣法、 色彩、图案三者结合为一体。刺绣工艺精湛,图案朴实自然,富有 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黎族掌握黎锦技艺的妇女逐渐减少。20世纪50年代,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 一大半。至今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 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其中掌握絣染技艺的不足 200人,掌握 双面绣技艺的屈指可数,而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黎锦技艺生存已临濒危。
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 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三联幅为居多,五联幅和单幅为 最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联缀而成,一般长 2 ~ 3 米,最长可达 4.3米,宽1.1~1.4米,以龙纹、凤纹、狮子纹、麒麟纹和鱼跃龙 门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五幅联是由五幅彩锦联缀而成,长 2~3米,宽1.1~1.5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 蛇纹为主体纹样。龙被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红色 多用于喜事,蓝黑色多用在白事或宗教仪式上。
绣
黎族妇女刺绣按照构思的图案,不需要绷子而直接在织物上以针引 线进行穿刺成各种彩色的图案。
黎族刺绣主要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绣是只在织物的正面显示 刺绣图案,主要的绣法有平绣、贴布绣、珠绣等,最常见的是给黎 锦图案的轮廓做线形装饰绣;双面绣是用色线在面料的正反两面绣 制同样花纹图案和颜色的技艺。黎族润方言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 著名,其体现了该技艺的精湛性和民族特色。
2013年前,建立5个黎锦技艺传承村,相关市县出资;
2013年前,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
现状
1、 后继乏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黎族地区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山区交通落 后、信息闭塞的情况发生了根本转变,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衣饰等必需品不再像从前那样必须由 自己完成,青年人渴望从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喜欢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据我们研究,黎族山区除极少数 年轻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而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承习了。
(5)建立网站,设立展览场所,建立研究机构,召开学术会议,达到对该技艺进行研究、 保护、传播、教育和普及的目的。
2010—2013年四年黎锦技艺保护工作时间表:
2010年建立5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传习馆,由当地政府出资; 2010—2013年,相关5市县每年举行一次该技艺普及活动,当地政府4年出资;
2、 原料匮乏。原料匮乏是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无法完整地传承的重要原因。由于黎族地区很久就不种植棉花了,多年 生的棉花在黎族地区只是零星的分布,外来棉纱已代替土纱。黎锦制作需要的其他纤维材料如树皮纤维、麻纤维、藤 纤维等,也因近几十年山区开发建设,资源越来越稀少。黎族妇女能用多种原料染纱染布,但染色植物也越来越少, 为了寻找一株染料植物,往往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加上如今多购买现成色线,人们对染料的认识也越来越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