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法计算要点范文

合集下载

分层法计算步骤范文

分层法计算步骤范文

分层法计算步骤范文分层法是一种管理方法,常被用于项目管理、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领域。

它通过将复杂任务或问题划分为多个层次,逐级解决,从而更好地掌控和管理整个过程。

以下是分层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目标:首先,需要明确任务或问题的最终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可度量的,以便后续的层次和步骤可以与之对应。

2.划分层次:根据任务或问题的复杂程度,将其划分为多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应该相对独立且具有明确的目标,以便可以单独进行计划和执行。

3.确定上下级关系:在每个层次内,确定上下级关系,确保每个下级层次的目标都能够对应上级层次的目标。

这样可以保证整个任务或问题的目标逻辑完整且相互衔接。

4.分解任务:对于每一层次,进一步分解任务为具体可操作的子任务。

这些子任务应该是可度量的,能够清晰地指导执行者的工作。

5.制定计划:为每个层次和子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

这些计划需要明确包含负责人、时间表、资源需求和具体的执行措施等信息。

6.执行任务:根据计划,逐级执行任务。

每个层次的任务执行者根据上级层次的指导和目标进行工作,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

7.监控和控制: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控制。

及时获取任务执行的进展和结果,对偏差进行纠正或调整,确保整个过程按计划进行。

8.评估和反馈:在每个层次或任务完成后,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估可以衡量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反馈可以提供改进的建议和经验教训。

9.调整和优化:根据评估和反馈的结果,对计划和任务进行调整和优化。

这可能包括重新划分层次、调整任务分解和重新计划等。

10.执行下一层次:在当前层次的任务完成后,继续执行下一层次的任务。

重复步骤4至9,直到达到整体目标。

总结起来,分层法计算步骤包括确定目标、划分层次、确定上下级关系、分解任务、制定计划、执行任务、监控和控制、评估和反馈、调整和优化以及执行下一层次。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任务或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分层总和法公式范文

分层总和法公式范文

分层总和法公式范文分层总和法,也称为分层加权平均法(Hierarchical Summation Method, HSM),是一种常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将指标层次化,将各个指标按照权重加总后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分层总和法的公式以及其应用。

设有n个指标和m个层次,则可以将指标分为m个层次,其中第i个层次包含ni个指标,且满足n1+n2+...+nm=n。

设第i个层次中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为wi,第i个指标在第i个层次中的权重为wi,j,则第i个指标的最终权重为:Wi,j = wi,j / wi其中Wi,j为第i个指标的最终权重,wi,j为第i个指标在第i个层次中的权重,wi为第i个层次中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

对于每个指标,计算其最终权重后,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分层总和法的综合评价值:S = Σ(Wi,j * xi,j)其中S为综合评价值,Wi,j为第i个指标的最终权重,xi,j为第i 个指标的评价值。

使用分层总和法进行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评价对象:明确需要进行评价的对象,例如其中一种产品、方案或决策选项。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要求,确定一套合适的评价指标,并将其分层化。

3.设置权重:对每个指标进行权重设置,反映其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可以使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权重的确定。

4.数据收集和标准化:收集每个指标的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不同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

5.计算最终权重:根据指标的权重设置,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最终权重。

6.计算综合评价值:根据指标的最终权重和评价值,利用分层总和法的公式计算出综合评价值。

7.结果分析和决策:根据综合评价值进行结果分析,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和专家意见,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或建议。

总之,分层总和法是一种有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将指标层次化,将各个指标按照权重加总后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分层法

分层法
分层分析法,又称为分类法或分组法,是质量改善的重要工具。它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性质相同、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进行归并分类,以揭示统计规律。此法旨在分辨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明确改进方向,将复杂数据有序整理,助力方案优化及原因主次区分化。具体方法涵盖按操作人员、设备、时间、原料、工艺、环境等多种方式进行分层。应用步骤涉及数据收集、分层标志选择、数据分层、归类及分层归类图的绘制。实例分析进一步阐释了此法的应用,如某装配厂气缸漏油问题,通过按操作者和生产厂家分层分析,成功找到改进方法。另一案例则展示了在油漆工段中,如何通过分层分析识别出培训时数和油漆供应商对质量的影响。这些实例证明了分层分析法在质量改善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分层法的操作要点

分层法的操作要点

分层法的操作要点分层法是一种常用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分层法中,我们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和解决。

下面是分层法的操作要点。

一、确定问题:分析和了解问题的背景、目标和限制条件。

在使用分层法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具体情况和要求。

通过仔细分析问题的背景、目标和限制条件,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为后续的分析和解决提供依据。

二、分解问题: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

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是分层法的核心步骤。

通过将问题逐层细化,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系列较为简单的子问题,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三、确定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层次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作用关系。

在分层法中,各个层次之间可能存在着依赖关系和作用关系。

确定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结构和逻辑,为后续的分析和解决提供指导。

四、分析每个层次:对每个层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在分层法中,我们需要对每个层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每个层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案,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五、解决每个层次的问题:针对每个层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分层法中,我们要针对每个层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可以是具体的方法、步骤或策略,可以通过分析、实验、计算等方式得到。

六、整合解决方案:将各个层次的解决方案整合起来,形成总体解决方案。

在解决每个层次的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将各个层次的解决方案整合起来,形成总体解决方案。

整合解决方案需要考虑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七、验证解决方案:对总体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和评估。

在形成总体解决方案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验证和评估。

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模拟等方式,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改进。

分层法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通过确定问题、分解问题、确定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分析每个层次、解决每个层次的问题、整合解决方案和验证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有序和高效。

分层法计算要点

分层法计算要点

梁柱线刚度比
荷载形式
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
上、下层层高比
确定柱反弯点高度
主要因素: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
两端约束相等:反弯点位于中点
约束刚度不等:反弯点移向约束较弱的一端
一端铰结:反弯点与铰结端重合
抗震设防分类:
(1)特殊设防类:
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严重次生灾害,简称甲类。
6)画出结构弯矩图。
弯矩调幅
? 整体装配:0.7~0.8,现浇:0.8~0.9;
? 跨中弯矩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
? 调幅后再与水平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组合;
?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框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小于按简支梁设计值的50%。 影响柱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
结构总层数、该层所在的位置
(2)重点设防类:
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建筑,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
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
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梁柱延性设计的原则
4.简述D值法和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答:对比较规则的、层数不多的框架结构,当柱轴向变形对内力及位移影响不大
分层法计算要点
1)将多层多跨框架分层:即每层梁与上下柱构成的单层作为计算单元,柱的远端为固定端;
2)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底层柱除为1/2;
3)按力矩分配法计算各单元内力;
4)横梁的最后弯矩即分层计算所得弯矩;
5)柱的最后弯矩为上、下两相邻简单刚架柱的弯矩叠加, 若节点弯矩不平衡,对节点不平衡弯矩,再作一次分配;

分层法——精选推荐

分层法——精选推荐

第5章 框架结构设计5.1 结构布置框架结构布置主要是确定柱在平面上的排列方式(柱网布置)和选择结构承重方案,这些均必须满足建筑平面及使用要求,同时也须使结构受力合理,施工简单。

5.1.1 柱网和层高工业建筑柱网尺寸和层高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

常用的柱网有内廊式和等跨式两种。

内廊式[图2.1.1(a)]的边跨跨度一般为6~8m ,中间跨跨度为2~4m 。

等跨式的跨度一般为6~12m 。

柱距通常为6m ,层高为3.6m~5.4m 。

民用建筑柱网和层高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确定。

目前,住宅、宾馆和办公楼柱网可划分为小柱网和大柱网两类。

小柱网指一个开间为一个柱距[图5.1.1(a,b)],柱距一般为3.3m ,3.6m ,4.0m 等;大柱网指两个开间为一个柱距[图5.1.1(c)],柱距通常为6.0m ,6.6m ,7.2m ,7.5m 等。

常用的跨度(房屋进深)有:4.8m ,5.4m ,6.0m ,6.6m ,7.2m ,7.5m 等。

宾馆建筑多采用三跨框架。

有两种跨度布置方式:一种是边跨大、中跨小,可将卧室和卫生间一并设在边跨,中间跨仅作走道用;另一种则是边跨小、中跨大,将两边客房的卫生间与走道合并设于中跨内,边跨仅作卧室,如北京长城饭店[图5.1.1(b)]和广州东方宾馆[图5.1.1(c)]。

办公楼常采用三跨内廊式、两跨不等跨或多跨等跨框架,如图2.1.1(a),(b),(c)。

采用不等跨时,大跨内宜布置一道纵梁,以承托走道纵墙。

近年来,由于建筑体型的多样化,出现了一些非矩形的平面形状,如图2.1.1(d),(e),(f)所示。

这使柱网布置更复杂一些。

5.1.2 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1)横向框架承重。

主梁沿房屋横向布置,板和连系梁沿房屋纵向布置[图5.1.2(a)]。

由于竖向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受,横梁截面高度较大,因而有利于增加房屋的横向刚度。

这种承重方案在实际结构中应用较多。

(2)纵向框架承重。

层次分析法实例范文

层次分析法实例范文

层次分析法实例范文下面我将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需要在三个设计方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方案。

你希望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评估并选择最佳方案。

首先,你需要确定准则层。

准则层是评估和比较设计方案的标准。

在本实例中,准则层可以包括三个因素:成本、技术易用性和效果。

其次,你需要对每个准则进行两两比较。

你需要确定哪个准则对你更重要,换句话说,你需要对准则之间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你可以使用一个1到9的尺度来进行评估,其中1表示相对重要性相同,9表示相对重要性非常不同。

在这个例子中,假设你认为成本对你更重要,因此可以给成本的评估为9,而技术易用性和效果的评估都为5接下来,你需要对每个准则的子准则进行两两比较。

对于成本来说,可能的子准则可以包括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

你需要评估这些子准则之间的重要性,同样使用1到9的尺度进行评估。

假设你认为人力成本对成本的影响最大,你可以给予人力成本的评估为9、材料成本和设备成本则分别给出评估5和3对于技术易用性和效果这两个准则,你需要进行类似的比较和评估。

比如,你可能认为技术易用性中的用户友好性对你最重要,效果中的创新性最重要。

完成这些比较和评估后,你需要计算总体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的方法是对准则之间的比较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即计算每列的平均值,然后将每个条目除以其所在列的平均值。

最后,求每行的平均值得到每个准则的权重。

例如,对于成本准则,对应的比较矩阵为:1591/5131/91/31计算每列的平均值为:1/35/95/3然后将每个条目除以其所在列的平均值,得到:15/93/53/511/35/33/11最后,求每行的平均值得到每个准则的权重:0.48780.25920.2529重复这个过程,你可以得到技术易用性和效果的权重。

最后,你可以将每个设计方案在每个准则上进行评估。

同样使用1到9的尺度进行评估,并对每个准则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得到总体分数。

初中数学教学分层讲解(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分层讲解(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分层讲解第一篇范文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分层讲解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分层讲解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将从分层讲解的内涵、实施策略、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分层讲解的内涵分层讲解,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个性特点等因素,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

分层讲解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二、分层讲解的实施策略1.了解学生,科学分层了解学生是实施分层讲解的前提。

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如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学生访谈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性格特点等,为科学分层提供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潜力等因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2.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设定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应注重拓展和提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应注重巩固和提高,使其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应注重基础和入门,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

3.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引入更多的拓展知识,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B层次的学生,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运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使其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对于C层次的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运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方法,帮助其理解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4.实施动态管理分层讲解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变化,适时调整分层。

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将其上调至更高层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将其下调至更低层次。

多层框架在竖向作用下的分层法计算的步骤

多层框架在竖向作用下的分层法计算的步骤

多层框架在竖向作用下的分层法计算的步骤多层框架是一种分阶段、分层次的计算方法,用于解决复杂问题。

它通过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逐层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竖向作用下,多层框架的分层法计算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问题的目标:在进行任何计算之前,首先要明确问题的目标。

目标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一个可行的方案或者一个最优化的解。

确定问题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指导计算过程。

2.确定问题的层次结构: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是多层框架计算的核心思想。

确定问题的层次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和依赖关系。

每个层次表示一种不同的因素或变量,通过逐层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3.确定每个层次的输入:在每个层次中,需要确定该层次所需要的输入信息。

输入可以是已知的数据、经验数据、假设或者其他可得到的信息。

确定输入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和参数,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具体化。

4.确定每个层次的计算方法:在每个层次中,需要确定该层次所需要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可以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模型建立或其他形式的分析方法。

确定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分析,获得该层次的结果。

5.进行分层计算:在确定了输入和计算方法之后,开始进行分层计算。

计算从最底层开始,逐层向上进行。

每一层的计算结果将作为上一层的输入,逐渐推进到最高层。

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一层的具体情况和计算方法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处理。

6.合并计算结果:当完成所有层次的计算后,需要将各个层次的计算结果进行合并。

合并结果的方式可以是加权平均、综合评价、最大最小化等。

合并结果可以用来对不同层次的方案或决策进行排序、选优或者评估。

7.检验计算结果:在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后,需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

检验可以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判断。

如果计算结果符合问题的目标和要求,则可以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重新调整和优化计算的参数和方法。

分层法

分层法

分层法
分类法也称数据分层法,数据分层就是把性质相同、在同一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归并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质量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果不把这些因素区别开来,难以得出变化的规律。

分层法可以帮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料中分出类别,简化分析工作。

运用分层法时,要根据分层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收集的数据进行分层、集中,使同一层中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减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则应尽可能大,这是应用分层法的关键。

一般按以下标志对数据进行分层:操作者、机器设备、操作方法、原材料、检验手段、时间、环境因素、质量缺陷等。

分层法与统计分析表都是所有质量管理方法的基础,两种方法经常结合使用。

例如,某车间三个班组在同一组设备上,一天分早、中、晚三个班次生产产品,要统计他们各自产品的质量、数量及不合格情况,可综合采用分层法和统计分析表。

不合格品统计分类表
通过表可以发现晚班的产量低,不合格率最高,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晚班员工注意力不易集中、光线不好和无人管理有直接关系,可以采取调整休息时间、增加照明和增派晚班值班管理人员等措施解决问题。

分层总和计算沉降法的步骤

分层总和计算沉降法的步骤

分层总和计算沉降法的步骤嘿,咱今儿就来讲讲这分层总和计算沉降法的步骤哈!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呢。

咱先得搞清楚这土层是怎么个分层法,就好比切蛋糕一样,得一层一层分得明明白白的。

不能随随便便就划拉几下,那可不行!要仔细着呢。

然后呢,计算每层土的自重应力,这就好像给每层土都称称重量,看看它们各自有多大的压力。

这压力可重要啦,关系到后面沉降的情况呢。

接着呀,得算出附加应力,这就像是给土层又加了一份额外的“担子”。

想象一下,本来土就有自己的重量,现在又多了些别的压力,它能不变化嘛!
再之后呢,要根据这应力情况来确定土层的压缩量。

这就好比看一个人吃多了会不会长胖一样,土受到压力也会有变化呀。

计算压缩量的时候可不能马虎,得精确再精确,差一点可能结果就不一样啦。

之后还得把每层土的压缩量加起来,这才是最终的沉降量呢。

这就好像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得到总体重一样。

哎呀,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还挺有趣的。

你想想看,如果不按照这
些步骤来,那结果能准吗?那肯定不行呀!就好比走路,你得一步一
步走稳了,才能走到目的地。

这分层总和计算沉降法也是一样,每个
步骤都得做好,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步骤,每个环节都有着它的重要性。

要是哪一
步出了差错,那可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一样,后果不堪设想呀!所
以呀,得认真对待,仔细钻研。

咱做事情就得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把每个步骤都做好。

这样最后得到的结果才可靠,才能让人放心呀。

这分层总和计算沉降
法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嘛!大家可都得记住咯!。

分层法计算要点

分层法计算要点

分层法计算要点1)将多层多跨框架分层:即每层梁与上下柱构成的单层作为计算单元,柱的远端为固定端;2)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9(底层柱除外),楼层柱弯矩传递系数为1/3,底层柱为1/2;3)按力矩分配法计算各单元内力;4)横梁的最后弯矩即分层计算所得弯矩;5)柱的最后弯矩为上、下两相邻简单刚架柱的弯矩叠加, 若节点弯矩不平衡,对节点不平衡弯矩,再作一次分配;6)画出结构弯矩图。

弯矩调幅➢整体装配:0.7~0.8,现浇:0.8~0.9;➢跨中弯矩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调幅后再与水平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组合;➢截面设计时,框架梁框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小于按简支梁设计值的50%。

影响柱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结构总层数、该层所在的位置梁柱线刚度比荷载形式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上、下层层高比确定柱反弯点高度主要因素: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两端约束相等:反弯点位于中点约束刚度不等:反弯点移向约束较弱的一端一端铰结:反弯点与铰结端重合抗震设防分类:(1)特殊设防类: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严重次生灾害,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建筑,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梁柱延性设计的原则(1)“强剪弱弯”设计原则——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2)梁、柱剪跨比限制;(3)梁、柱剪压比限制;(4)柱轴压比限制及其他措施;(5)箍筋;(6)纵筋配筋率。

D值法中,柱的抗剪刚度考虑了楼层梁刚度的影响,反弯点法假定楼层梁刚度为无穷大,楼层柱反弯点在柱高度的中点上层梁的线刚度增加将导致本层柱的反弯点下移4.简述D值法和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答:对比较规则的、层数不多的框架结构,当柱轴向变形对内力及位移影响不大时,可采用D值法或反弯点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和位移。

分层法

分层法

表2-5 综合分层的漏气情况
甲厂 A工人
漏气 不漏气 漏气率 p/%
乙厂
0 11
合计
6 13
6 2
75
0 5
0
3 4
32
3 9
B工人
漏气 不漏气 漏气率 p/%
0
3 7
43
7 2
25
10 9
C工人
漏气 不漏气 漏气率 p/%
30
9 14
78
10 17
53
19 31
合计
漏气 不漏气 漏气率 p/% 合计
表2-3 按工人分层的漏气情况 工人 A B C 合计 漏气 6 3 10 19 不漏气 漏气率 p/% 13 32 9 9 31 25 53 38
表2-4 按工厂分层的漏气情况 工厂 甲厂 乙厂 合计 漏气 9 10 19 不漏气 漏气 率p/% 14 39 17 37 31 38
由表2-3和表2-4,人们似乎认为,降低气 缸漏气率的办法可采用乙厂提供的汽缸垫和 工人B的操作方法。但实践结果表明,这样做 漏气率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到43%,这 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仅单纯的分别考虑操作者和原 材料造成漏气的情况, 材料造成漏气的情况,没有进一步考虑不同 工人用不同工厂提供的汽缸垫也会造成漏气。 工人用不同工厂提供的汽缸垫也会造成漏气。 为此,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综合分析,如表2-5
39
23
37
27
38
50
从表5再次提出降低气缸漏气率的措施是: ①使用甲厂提供的汽缸垫时,要采用工 人B的操作方法。 B ②使用乙厂提供的气缸垫时,要采用工 人A的操作方法。 实践表明,上述的分层法及采用的措施 十
分层法 分层法就是把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 把性质相同、在同一生产条件下收集的数据 归在一起,把划分的组叫做“层”,通过数 据分层把错综复杂的影响质量因素分析清楚。 通常,我们将分层与其他质量管理中统 计方法一起联用,即将性质相同、在同一生 性质相同、 性质相同 产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归在一起,然后再分别 产条件下 用其他方法制成分层排列图、分层直方图、 分层散布图等。

层清单计算式范文

层清单计算式范文

层清单计算式范文假设有一个层次结构,其中第一层次有n个元素,第二层次有n1个元素,第三层次有n2个元素......第m层次有nm个元素。

每一层次的数量与上一层次的数量有关系,具体关系用一个常数 k 来表示。

即第 m 层有 nm = k*nm-1个元素。

其中,n0 是第 0 层的元素数量,可以取 1通过递归的方式可以得出以下推算式:nm = k^m * n0其中,k是一个常数,表示每一层次的元素数量与上一层次的数量的比例,n0是第0层的元素数量。

通过这个层清单计算式,可以计算出任意一层的元素数量。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个层次结构,第0层的元素数量为2,每一层的元素数量与上一层的数量的比例为3,则可得出如下层清单计算式:n1=3^1*2=6n2=3^2*2=18n3=3^3*2=54通过这个层清单计算式,可以计算出从第0层到第m层的元素数量。

这个计算式适用于各种层次结构的计数问题,例如计算从第0层到第m层的总数量,或者计算其中一层的平均数量。

除了递归的方法外,还可以使用迭代的方法计算层次结构的数量。

迭代的方法通常使用循环来计算每一层的元素数量。

具体方法如下:1.定义一个变量n,表示当前层的元素数量。

初始时,令n=n0。

2.迭代m次,每次迭代计算当前层的元素数量,并更新n的值。

3.迭代过程中,根据层次结构的关系,更新n的值。

例如,n=k*n表示每一层的元素数量与上一层的数量的比例为k。

4.迭代结束后,n的值即为第m层的元素数量。

这种迭代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各种层次结构的计数问题。

总结来说,层清单计算式是一种用于确定层次结构数量的数学推算方法。

可以通过递归或者迭代的方式计算层次结构中每一层的元素数量。

无论是递归还是迭代,都可以根据层次结构的关系和已知的初始条件来推算出层次结构中的数量。

层清单计算式可以应用于各种层次结构中的计数问题,是一种实用的数学工具。

使用分层法的原则

使用分层法的原则

使用分层法的原则
分层法是一种设计方法,它鼓励用户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将各自的任务和设计目标分解
成更小的部分,从而更容易完成。

主要原则如下:
1、利用重构思想认识自然界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户可以将自然界中的物体
重构,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设计更加有序,精确。

2、去定义设计范文:这是一种对该设计解决方案的总结,它解释了解决方案的目标
范围,它详细记录了所使用的解决方案的步骤,以及解决方案的需要满足的条件。

3、确定工作流程:用户需要确定每一步的任务流程,按顺序来进行,从而避免任务
完成成本的极大增加。

4、系统化管理:需要定义解决方案中每个模块和子部门的层次关系,以保证在拆分
任务过程中可重复性。

5、灵活运用:分层法可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必须要灵活运用,不断进行变调和改进。

6、加快设计进程:通过分层法拆分解决方案,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加快设计进程,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分层总和法,规范法的要点总结

分层总和法,规范法的要点总结

分层总和法(1)假设条件①土的压缩性完全是由孔隙体积减小导致骨架变形的结果,土粒本身的压缩可以忽略;②不计土仅产生竖向压缩,而无侧向变形;③土层均质且在土层厚度范围内,压力是均匀分布的;④只计算竖向附加压力作用产生的压缩变形,而不考虑剪应力引起的变形; ⑤非均质地基按均质地基计算。

(2)计算步骤①地基土分层;(成层土的分界面,地下水面,且每层的厚度分层厚度一般不大于0.4b ) ②计算各分层界面处土的自重应力,得到地基土体中自重应力的分布; (从天然地面起算,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③根据上部结构荷载与基础埋深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及其分布;④计算各分层界面处基底中心下的竖向附加应力,得到地基土体中竖向附加应力的分布;⑤计算各分层中的平均自重应力和平均竖向附加应力; (1)12c i cii p σσ-+=(平均自重应力(1))2z i zii p σσ-+∆=;平均附加应力⑥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0.2)20% (/0.1))z c z c σσσσ==若在该深度以下的为高压缩性土,(一般取自重应力等于附加应取力的)⑦计算各分层土的压缩量; 121121111()1i i i i i i i i i ii i i i i i i si e e e s H H H e e a p p p H H e E ε∆-∆===++-∆==+⑧将各分层土的压缩量进行求和,得到地基土总的沉降量;1n ii s s ==∆∑(3)分层总和法的不足之处①假设地基土无侧向变形,只在竖向发生压缩,这种假设只有当压缩土层厚度同基础底面荷载分布面积相比很小时才近似成立。

②假定地基土不能发生侧向变形导致计算结果偏小,而取基础底面中心点下的地基附加应力计算基础的平均沉降导致计算结果偏大,因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互弥补。

规范法(应力面积法)(1)规范法的基本思想:直接按照实际的附加应力分布曲线计算各个分层的平均附加应力,各个分层的平均附加应力等于该分层附加应力分布图的面积。

分层计算法

分层计算法

图3-1
图3-2
图3-5
图3-3 图3-4
三、柱线刚度的取值及传递系数的推导
分层框架的柱子在底层处,可按原结构确定为 固定支座。其他柱端,假定上、下柱远端是固定的 ,但实际有转角产生,是弹性约束端。为了减小这 一假定带来的误差,柱子线刚度可取0.9I,即取固 定时的I与铰接时的0.75I的平均值。相应的传递系 数为1/3,推导如下∶
设柱JK的K端为弹性约束端,由转角位移方程得
M jk 4i j 2i k (1) M kj 4i k 2i j (2)
根据假定条件,即弹性端固定,取0.9I,当θJ=1 时,有
M jk 4i j 4 0.9 j 3.6i
代入(1)式得
k 0.2 j 1
二、分层法的基本假设和内容
分层法的基本假设如下∶
1 、忽略侧移的影响 2、忽略每层梁的竖向荷载对其它各层梁的影响。
内容∶按上述假定,计算时可将各层梁及其上 、下柱所组成的框架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元分层 计算,其中柱上、下柱端固定。分层计算所得的梁 弯矩作为梁端弯矩,但必须将上、下两层所得同一 根柱子的内力迭加,才得到相应部分迭加起 来便得到原框架的计算结果(即柱的弯矩取相邻两个 单元中同一柱对应弯矩之和,而梁的弯矩直接采用 。)
五、例题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
分层计算法
第三章
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 计算概述
一、框架结构三种布置形式 1、横向框架承重
2、纵向框架承重
3、纵横向框架承重
1的楼板或次梁沿纵向布置,搁置在横向 承重框架上,横向承重框架间用纵向的联系梁 相连。横向为刚性框架,纵向为铰接框架。这 种布置方案使房屋横向刚度较大,有利于室内
M kj 2i 0.8i 1.2i M kj M jk 1.2i 1 3.6i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层法计算要点范文
一、分层法的基本概念
分层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估算系统复杂度。

该方法通过把任务分解成多个部分,可以更容易地了解系统的复杂度。

根据分层法的思想,每一层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计算任务,当所有的层都完成时,就可以把系统的复杂度表示出来。

二、分层法的实施步骤
1、首先应该对系统进行分析,明确需要计算的任务,并将其拆分成若干部分;
2、利用拆分出的多个子问题形成分层,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架构来划分不同层次:第一层可能是处理原始信息的部分,第二层可能是处理中间信息的部分,以此类推;
3、为每一层中的各个子任务定义工作量,并尽量精确地估计每个子问题所需的工作量;
4、计算系统的复杂度。

从每一层的工作量得出系统的总工作量,最后再将工作量转换成时间或者其他工作的指标,这样就可以得出系统的复杂度了。

三、分层法的优缺点
1、优点:通过把任务分解成多个部分,可以更容易地了解系统的复杂度;
2、缺点:需要把原始任务拆分成比较小的子任务,否则很难精确估计每个子任务所需的工作量;
3、本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由于复杂度是从多个小任务综合计算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