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023)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课件(26张)

合集下载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通过实例分析、图表解读和实验模拟,使学生直观感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和演绎等方法,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现象之间的关系。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实例展示: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进而引出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视频播放:播放有关大气运动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大气层内部的复杂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大气受热过程: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以及地球表面热辐射的传递方式。重点讲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作用。
4.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5.调查报告要注重实证研究,数据准确,分析深入。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利用GIS软件、气象数据等资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气候现象。
2.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探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
-组织实地考察或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5.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直接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a.大气保温的成分: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b.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产生长波辐射,除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向下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应用: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总结归纳:3.相关规律——气温、气压、气流(1)两种气流运动方向: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三个关系:温压关系: 气流受热形成低气压,遇冷形成高气压(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凸高凹低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受冷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等压线:在地图上,把同一平面上同一时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用曲线连起来,这条曲线就是等压线。

4.常见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1.三个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3.通过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决策和环境保护行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等。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方式,合作完成研究主题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互相评价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提醒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准备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通过观察实际天气现象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气象数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互动性: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通过讨论、调查、实验等方式合作完成研究任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天气预报视频、气象动画等,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雾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现象,引发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兴趣。
2.提出问题:“为什么夏天会热”、“为什么冬天会冷”,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
3.引入本节主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说明本节课将深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掌握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学生能够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过程,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学生能够解释地形、季节变化等因素对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相关工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3.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针对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和整理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大气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规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特定地区的大气受热和运动情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大气现象,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重点,梳理难点。

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C.③增强
D.④增强
(2)雾霾笼罩时,首尔市(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比无雾霾时强
C.气温日较差比无雾霾时大
D.夜晚地面辐射大幅增强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发生雾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图中 箭头①)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能见度降低。 第(2)题,雾霾笼罩时,首尔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A项错 误;雾霾起到了云层的作用,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B项正确;雾 霾笼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偏高,昼夜 温差变小,故C项错误。
的只有③箭头。第(2)题,从图看出,③点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
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其风力最大。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程 1.能量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地面长波辐射 。
2.受热过程
名称 具体过程 地面增 大部分 太阳辐射 透过大气到达地 温过程 面
结果 使地面 增温
大气增 地面增温后以 长波辐射 的形式把热 使大气
温过程 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目标素养
1.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理解大气的 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并能够根据此原理解析 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培养地理实践力 2.通过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分析,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 原理,培养综合思维 3.通过大气水平运动的学习,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能够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培养综合思维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
(1)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云层的 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高。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 差大。
(2)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大气逆辐射,而且大气逆辐射白天 比夜间还要强。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0·北京丰台区期中)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 据。如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
[方法技巧] 可用“一个关键、四个步骤”来记忆热力环流原理 “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地区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却,空气 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近 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4)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 用:海陆风使海 滨地区气温日较 差较小,夏季气 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 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 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 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 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 层,大气稳定,易造成 大气污染。故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 染型工业。
知识点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40×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 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 上冰块。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展示不同地区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气象图表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GIS软件模拟大气运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4.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设想实施: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天气系统的影响,通过共享智慧,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5.反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想实施: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提供指导。
1.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大气运动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4.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在800字左右。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课堂小游戏或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要求游戏或互动环节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操作性。
6.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时的收获和困惑,并对今后的学习提出目标和计划。
1.作业提交时间:请在下周一前将作业提交至指定邮箱,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31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31张)

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
气压 降低
气压 /hpa
C’
A’
B’
高空 同一海拔


500
近地面 同一海拔

地面
高压 C

气压 升高

低压 A 气压
热 降低
高压 B 气压
冷 升高
1010
探究 等压面的变化
等压面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 若地面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应是平行的。
1000 1005 1010 1015 1020
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 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提炼整合】“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掌握热力环流
1.一个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 热不均
空气的垂直运动 (上升或下沉)
A
B
C
D
冷热
活动探究: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的谚语,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尤其因为四川 盆地多夜雨而得名。如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平均一年中夜雨量占全年降 水量的67%。夜雨的成因与独特地形的热力差异引起的山谷风环流有关。下图 为峨眉山山谷景观。
1.在下图山谷近地面绘制“巴山夜雨”现 象发生时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并用“→” 画出气象站一侧的山谷风风向。
▋大气热力环流Atmospheric thermal circulation
地面性质不均一、受热不均匀,等压面则会发生弯曲。
• 知识链接 ·空气垂直运动
通过图片中气流的运动 方向,我们可以得知: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2.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地面 空气 水平面 空气 低压
高压
冷热 垂直 上的气 水平
不均 运动 压差异 运动

GEO PP
大气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规律:“一个原因、两种运动、三个不同”
(1)“一个原因”(地面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2)“两种运动”(先垂直后水平) (3)“三个不同” ①空气升降不同: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同面气压不同: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 形成低压。 ③空间气压不同: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 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B
冷却
高压 近地面 1000hPa
大气热力环流
②若地面受热不均匀
①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同一高度(不同地点),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大气热力环流
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和山坡受热不均、 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1)海陆风
“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 暴雨之时,加重城市内涝
小结
一、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与原理
近地面空气的 大气的 同一水平面上的 大气的水平运动
地区间的
受热或冷却 垂直运动
气压差异
(风)
大气热力环流
二、常见大气热力环流类型
海陆风 城市风 山谷风
—— 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 ——山坡与山谷的昼夜温度差异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高压
等压面
等高面
低压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大气受热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内容:
(1)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的相互作用,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发射过程。
(2)阐述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温室气体、大气窗口等概念,分析其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3)探讨大气受热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4.作业与评价: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了解它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1)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
(2)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发射过程,以及大气窗口的概念。
(3)温室气体的种类、分布及其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影响。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地理现象中提炼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

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地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光线
臭氧(平流层) 吸收
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紫外线 红外线
反射
云层、尘埃
无选择性 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
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较大颗粒的尘埃等
有选择性可见光中 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无选择性各种 波长的太阳辐射
作用特点
吸收强烈, 有选择性
案例分析
地 面 辐 射
• 白天塑料薄膜、玻璃等材料能够透 过太阳光,照射到地面,地面产生 长波辐射,而透明覆盖材料能够阻 挡长波辐射,从而通过土壤、墙体 蓄积更多的热量;
• 到了夜间,由于透明覆盖材料的保 温作用,使得室内环境温度不至于 过低。
案例分析
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 1270C,夜晚则降到-1830C。为什么月 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请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学以致用
请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早穿皮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现象
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晚上大气的 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至清晨近地面气温达到最低,故有“早 穿皮袄”的现象。
云层越厚 反射能力越强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阴天的天空 呈灰白色
大气的受热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为 什么它们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2、为什么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3、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有什么作用?

高中地理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风 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的比较一、判断题1.自下而上,大气层的温度和气压越来越低。

( )2.一般近地面气温高的地区,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

( )3.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 ) 4.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 )5.决定风力大小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大气的水平运动B.大气的垂直运动C.热力环流D.大气的受热过程答案:C7.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高的地区( )A.低空形成高气压B.高空形成低气压C.低空形成低气压D.高空气压大于低空气压答案:C8.下列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D。

白天,陆地气温高,空气上升,海洋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海洋气温相对较高,空气上升,陆地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火熄上方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

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

刹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

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感谢苍天保佑,趁机逃脱。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2热力环流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2热力环流

课时2 热力环流课 程 标 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 习 目 标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有________和________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________或________,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____________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意义⎩⎪⎨⎪⎧形成大气中 和 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2.形成过程(1)图a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2)图b :当A 地接受热量多,B 、C 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 地近地面空气________,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B 、C 两地空气________,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________地上空向气压低的________两地上空扩散。

(3)图c :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 、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

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________两地流回________地,以补充A 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3.常见形式:________、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

【判断】(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3)大气运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知识链接2】气压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

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大小与海拔、温度等条件有关。

一般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在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大气压力、风的形成等。
-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够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分析大气压力差异对风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3.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观察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现象。
-学生能够运用气象图表、遥感图像等工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协作共进。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地球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
-重点:太阳辐射的分布、大气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以及温室效应的形成。
-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以及由此产生的能量平衡和温度分布。
2.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大气压力和风的关系。
2.总结内容: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
-归纳大气运动在不同纬度和地形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相关章节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规律。
-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象化表现,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
-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针对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关注我国大气环境现状,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覆盖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定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拓展:
-结合时事热点,如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气象观测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教师将根据论文的质量,给予评价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
其次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老师讲解】展现ppt动画,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着重强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同学互动】同学依据已学内容,复述大气受热过程,并完成学案。

〔老师关注同学的语言规律与精确性〕
【同学互动】填空
【同学互动】答复课前提问
1、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霜冻多消失在晴朗的夜晚,填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故剧烈降温,简单消失霜冻。

②原理:浓烟能汲取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削减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提高地表温度,预防霜冻。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通过地球和月球的比照,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通过实例,引导同学利用大气的减弱和保温作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总结分析得出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有:
1、地形地势
2、纬度
3、天气/气候
4、下垫面
5、大气成分〔工业化是的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加速了温室效应〕
汲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

3、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两首诗歌所描述的现象,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提问:这两首诗词都共同反应了一个现象,是什么现象?高处,气温低。

大家来大胆推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一起来了解一下神秘、多变又极其重要的地球大气,把书翻到43页,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提问:大家回忆一下太阳辐射按照波长从短到长,可以分为哪几段?其中哪个波段的能量最多?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可见光的能量最多。

太阳辐射要到达地面要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为100%,最终到达地面的只有47%,其中53%的太阳辐射都损失掉了。

接着,我们就来看看,大气是如何使太阳辐射留下买路财的?首先要补充一个知识,任何物质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会接受来自周围的电磁波。

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的能量以可见光为主,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红外线。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请大家阅读书本44页的内容,对照课件中的问题,自主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尘埃:吸收红外线。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3大气的水平运动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3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时3 大气的水平运动课 程 标 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 习 目 标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3.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1.风的形成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大气的________(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________________)→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由____________)2.风的形成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符号 FF F 4.图示(北半球)【判断】(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知识链接4】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方吹向西南方的风。

【学法指导2】风力的判读方法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

但要注意不同的两幅图上的等压线值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

规律如下:(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相邻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时: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则与之相反。

如下面图B比图A同样位置的风力大。

(3)比例尺与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相邻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邻等压线数值差越小,则风力越小。

探究点风[精讲点拨]1.图示2.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其具体方法是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画风向。

其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南、北半球,然后用左(南半球)右(北半球)手,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即与等压线平行),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4)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14)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受热过程。

2.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保温作用在农业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四时皆然。

”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提问: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

新课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提问】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学生】太阳。

【提问】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学生】太阳。

【教师讲述】太阳辐射主要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初中物理知识告诉我们物体的温度越高,它辐射的能量最强的部分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大气吸收较多的短波辐射,而对长波辐射吸收较少,由于太阳表面温度较高,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被大气吸收的较少。

【过渡】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教师活动】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问】现在大家看图,地球上的热量是如何获得的?【学生】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少量吸收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提问】为什么只有部分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哪些作用呢?大气的散射:参与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所以其特点:具有选择性。

大气的反射:参与的大气成分:水汽、云(最显著)和浮尘,其特点为无选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023)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课件
(26张)
(共26张PPT)
第二章第二节课时2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程标准
结合相关知识,说明气温、气压等大气的物理性质。

(综合思维)
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1
2
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地理实践力)
3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同学们,在玩篝火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燃烧的灰烬会从火焰中飞上去,向外转一圈就又会飞回来,这是为什么呢?
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的国际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A
A,
大气上界
PA,
PA
PA>PA,
结论:同一地点,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地面
1020
1010
500
490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495
495
1015
500
490
1010
1020
地面
单位(hPa)
高空
近地面
单位(hPa)
高空
近地面
结论:地面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均平行于地面。

烟雾在玻璃缸内时如何飘动的?为何如此?
模拟实验
空气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
A
A,








B,
C,
C
B
高空
近地面
空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495
500
490
1010
1015
1020
地面
A
A,
B,
C
B
高空
单位(hPa)
近地面
难点突破
注意:高压和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495
1015
地面
A
A,









C,
C
B
497.5
495
492.5
495
492.5
495
1012.5
1015
1015
1015
1017.5
1017.5
单位(hPa)
近地面
高空
注意: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气压总是下高上低。

A、B、A, 、B, 四点气压比较,PB>PA >PA,>PB,
难点突破
读下面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问题。

1.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2.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的是()M
N
O
P
练一练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①②③④处风向。

(3)等压面凸凹关系: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常见的热力环流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
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
郊区
郊区
1.城市风
(1)成因分析
(3)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大气污染物流向市区。

(2)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思考:从环境方面考虑,甲、乙两工厂哪个布局更合理?
城市
郊区
郊区
乙厂
甲厂





海风
陆风
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热力环流。

2.海陆风
海陆风
2.海陆风
(1)海陆热力差异
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速度快,白天为热源,夜晚为冷源;
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白天为冷源,夜晚为热源。

(2)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3)影响与应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














山谷风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局地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3.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夜晚谷地中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3.山谷风


导思
唐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北”其实是北方,诗中的“君”应该是诗人的朋友、知己;巴山,指大巴山,这时泛指巴蜀一带)。

下图为“巴山夜雨”画作。

2.[区域认知]简析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1.[综合思维]巴山多夜雨,是由于自然界的哪种热力环流模式造成的?
答案巴山夜雨指的是山地地区夜间降雨,属于山谷风的山风发生时产生的降雨。

答案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坡面下沉到谷底,形成山风;谷底气流被迫抬升,当山风强烈,谷底气流上升剧烈,且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且源源不断供应时,就会出现夜雨连绵。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