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李鸿章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与李鸿章

甲午中日战争与李鸿章
1895.2.2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 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他是 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李鸿 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 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 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 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 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 影响;《马关条约》和《辛 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 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 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因此,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 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之四 ——用人错误 用人错误
叶志超,在牙山溃败而虚报战功, 叶志超,在牙山溃败而虚报战功,李鸿章明 知虚报,却上奏慈禧太后。 知虚报,却上奏慈禧太后。叶志超不但没有 受到应有的处分, 受到应有的处分,反而升任为驻平壤各军统 平壤之战中,他贪生怕死, 帅。平壤之战中,他贪生怕死,树白旗停止 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 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 五百里, 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渡鸭绿江回国。 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 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中国军队的士气 受到很大影响。 受到很大影响。
责任之一 ——战前准备严重不足 只有近谋, 战前准备严重不足(只有近谋, 战前准备严重不足 只有近谋 缺乏远虑) 缺乏远虑
日本: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19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 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 备案》。同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 备案》。同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 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 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 中国: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却认为“倭人为 远患而非近忧”,于是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 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 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 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诚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的人物。

他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晚清宦海中沉浮近半个世纪里,在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的时代里,始终处于“千古变局”的各种矛盾旋涡中。

正因为如此,在他死后百年间,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从未停止,但“盖棺”而“论者犹未定也”。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不一而足,见仁见智。

誉者赞其为“中兴明臣”、“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代表人物”,毁者则贬之为“卖国贼”、“误国能臣”。

笔者将根据马克思辨证唯物观,客观地对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阐述。

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凡是一个国家的当前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联系;要评价历史风云人物李鸿章,自然要联系中国几千年来政权变化更迭的大趋势及历史发展规律,观察当时中国及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三点:第一,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

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认为始于鸦片战争,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也有认为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笔者认为始于鸦片战争比较近乎事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入侵略、压迫中国人民,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民族意识觉醒。

第二,李鸿章所处的国家及所生的时代。

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的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力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

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汉臣,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却兢兢业业,没有野心,这正是与他所处的国家及所生时代有关。

第三,当时中国的形势。

在李鸿章初生之时,欧洲大陆局势已经平稳,欧洲各国不在相互对抗侵略,而是专门养精蓄锐,把战略投放到东方;同时,清政府腐败成风,官吏骄纵横行,外国给予的耻辱纷纷到来,百姓苦不堪言,中国内乱时常发生。

这“内忧外患”形势,引发太平军、捻军猖獗,李鸿章建立淮军、兴办洋务、处理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一、序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李鸿章

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临终诗
李鸿章
一、李鸿章的生平 1.李鸿章简介 2.李鸿章主要事迹 3.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4.后人对他的评价
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 ),安徽合肥人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 - ),安徽合肥 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 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 号少荃( ),晚年自号仪叟 晚年自号仪叟, 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 别号省心,谥文忠。 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 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 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 商大臣, 文华殿大学士。 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 视其为大清帝国 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 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 李文忠公全集》 《李文忠公全集》。
李公趣事
在英国餐桌上有很多礼仪,如吃烤鸡先用叉按住,再用刀 割,再用刀摁住,再用叉戳肉吃。1896年李访英,受到热情 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 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 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 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 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 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 了“李鸿章杂碎”。 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 无高下之分。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逊的日不 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饮食文化。而影响至今,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 观念。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

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安徽合肥人,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或李合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鸿章的生平简介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李鸿章签订的条约有哪些李鸿章任职于晚清时期,那时正是侵略者入侵我国国土的时候,在晚清时国家处于最耻辱的时期,国家被迫和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因为那时的李鸿章是国家的执政大臣,所以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半以上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的。

李鸿章作为当时清政府的代表,他和各列强国家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呢?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和日本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这个条约还是一个相对平等的条约,但是在条约签订四年后,日本就向我国发出了侵略,这场侵略战争就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奉命抗击倭寇,可惜最终战败。

历史趣谈甲午战争李鸿章尽力了吗 平壤之战淮军精锐尽亡

历史趣谈甲午战争李鸿章尽力了吗 平壤之战淮军精锐尽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甲午战争李鸿章尽力了吗平壤之战淮军精锐尽亡
导语:1894年7月,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炮轰济远舰,重创广乙舰,击沉清政府租借的运兵船英国商船高升号,打响了甲午中日战
1894年7月,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炮轰济远舰,重创广乙舰,击沉清政府租借的运兵船——英国商船高升号,打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第一枪。

日本如此猖狂地重创清军之后,清政府和李鸿章居然作出了乐观的形势估计。

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其实也很好理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对日本发动战争的野心都缺乏充分的估计,李鸿章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交上,希望在朝鲜有实际利益的列强能够帮助中国扼制日本的挑战。

所以,在丰岛海战日本击沉英国商船高升号后,他们认为这是日本在外交上捅了马蜂窝。

第一,日本海军够胆击沉英国商船,显然违反国际公法,英国必不答应;第二,日军在汉城围宫劫政,各国当动公愤;第三,英国正联络各国全力逼迫日本从朝鲜撤军,日本必不敢不从。

李鸿章的结论是:日本迫于外交压力,陷入困境。

为了给日本更大的压力,李鸿章决定,严催清军从北路援救朝鲜,共派出四支援军,分别是淮军主力盛军13营6000人,统帅卫汝贵;毅军2000人,统帅宋庆;奉军4000人,统帅左宝贵;奉天盛军1500人,统帅丰升阿。

四路援军共计13500人,这是淮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先进的劲旅,是李鸿章压箱底的老本。

所以,李鸿章对他们信心满满,在给总理衙门的报告中李鸿章夸下海口:“有此四军,可保万无一失。

”精锐倒实在是精锐,问题出在协同上,四支劲旅有将无帅,各不相属,很难和衷共济。

朝廷和李鸿章也
生活常识分享。

评李鸿章

评李鸿章

评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如梁启超所说, 19 世纪末“四十年来, 中国大事几无一事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1]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官场上吒咤风云,纵横捭阖。

他从事洋务运动30 余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民用工业,并革新教育,培养人才,堪称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但与此同时,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所坚持的中庸的求和外交思想,使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一、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重要领袖,在19世纪持续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之中,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当时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和掠夺的对象,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李鸿章将当时局势概括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引人深思,深刻地凸显了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岌岌可危的局面。

而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强,李鸿章用敏锐的时代眼光,看到在国家面临危局之时,洋务运动可以让饱受侵略和欺凌的古老中国走向富强走向文明,他所说的“我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体现了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决心与信心。

李鸿章提出办洋务的总纲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这思想贯穿于整个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认为当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实力过于悬殊,应当避免与西方列强发生军事冲突,同时遵守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办事就可以与列强和平共处。

这种思想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但是在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又必须承认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当时敌强我弱,清政府妄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与西方列强展开斗争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对外保持“和局”的真正目的是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通过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以自强,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增强与洋人抗争的能力。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开始的时候他认为中国只需要学习外国的“利器”和“制器之器”,至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则没有必要学习。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维新运动开始,产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享誉整个时代的名声,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被埋没。

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也证明了李鸿章掀起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就此彻底失败。

今天要讲的就是李鸿章生命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中日甲午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起源于朝鲜。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

于是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在此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

6月11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

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日本也终于在朝鲜主权方面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遇上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

7时45分,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首先开炮: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不宣而战的开始。

中国军舰随后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

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较中国军舰占较大优势。

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于是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

济远舰在接战初始就有了伤亡,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管带方伯谦立刻怯阵,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就开始逃跑。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驶来。

高升号运兵船被浪速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

操江舰也被俘虏。

丰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重要导火索。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

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日军偷袭,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

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李鸿章

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李鸿章

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李鸿章“李鸿章往矣,而天下多难,将更有甚于李鸿章时代者,后之君子,何以待之?”——梁启超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晚清政府的重要政治首领,李鸿章无疑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近代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1885,李鸿章获得皇室赏赐,得到了三眼花翎,这几乎是皇家尊荣的象征,也标志着他的幸运已经达于巅峰。

这也是中国近代官员历史上获得的最大荣誉了。

如果慈禧批准他在1893年退休,如果他在目睹了70岁(1892)寿诞庆典的辉煌巅峰之后便溘然逝去,李鸿章或许会作为最伟大的中国政治家留名青史。

但是,命运弄人,李鸿章的人生从甲午战争后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李鸿章在其晚年面对着敌人怨恨,也被愤怒的国人指斥,同事也成为了外国人轻侮批评的对象,这一切对于曾经的这位晚清重臣来说绝对是十分残酷的。

1894年2月,李鸿章被摘去三眼花翎,脱去黄马褂;1894年9月,被革职留任;1894年10月,作为代表赴日本参加和谈;1895年2月,李鸿章回京,在短短两年里,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发生了巨大的起伏。

1854年之后,日本紧闭的贸易大门被打开,随之是日本经济、政治的变革,日本国立迅速增强,迅速膨胀的日本已经不再满足在一个岛国上生存。

他们回首,看到了曾经的老师,曾经的天朝上国,曾经的东方霸主,现在却像一个迟暮的老人一般封闭在不远的地方,这对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特别是还有其他列强正在一同侵略这个国家。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中国最后一战——刘公岛海战。

刘公岛海战发生在1894年的8月,这是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

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陆军已经被日军围困,饱受战争的摧残。

而中国海军的总司令李鸿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手上的3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在刘公岛海域与日本的6艘巡洋舰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海战,给日本带来致命的打击,从而扭转战局。

就在李鸿章指挥中国舰队集结之时,日本舰队已经抵达了刘公岛海域,开始了搜寻任务。

当晚,中国舰队决定采取夜袭的策略,以期能够在日本军队措手不及之时,一举摧毁对方。

然而,由于天气不利和战术上的错误,中国舰队并未达成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日本舰队有了反击的机会。

随着日本舰队的逐渐逼近,中国舰队不得不进行冲锋,与对方决一死战。

两队舰艇在如火如荼的海战中激烈交锋,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因为舰艇装备的重炮火力比日本更强,在打击能力上并未处于下风。

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中,中国舰队斩获了日本舰队中的一艘大型巡洋舰“长岛号”,并未能够达成彻底击败日本的战术目标。

随着战斗的进展,中国海军的两艘重炮舰被击沉,剩下的1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血战到底,虽然船体遭受猛烈的轰炸,但是士兵们还是坚定地战斗着。

最终,随着李鸿章亲身指挥下,中国舰队在日本军队猛烈的攻势中,艰难地诱导对方吃下了苦头。

最终两队舰艇在刘公岛海域狂风暴雨中相撞,当混乱中逐渐退去时,日本舰队撤离,中国舰队坚决的守护了国家领土和尊严。

正是这一场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刘公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

尽管战局上并没有扭转甲午战争的胜负,但是中国海军也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战争过后,中国海军也在刘公岛海战的成果上重新打造,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甲午战争,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不幸历史,而刘公岛海战也成为这段历史中令人称赞的一页,并成为了中国海军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1895年甲午战败,李鸿章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承担了战败的责任,签订《马关条约》,被视为卖国贼。

但是,甲午战争,是随着中国的“宗藩体系”瓦解和日本经过长期谋划的“大陆政策”而发生的一场战争,是两个国家共同学习西方而逐鹿东亚的一场战争,李鸿章作为影响战局的重要人物,功过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重大争议,随着档案搜集和史料的发现,重新讨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功过问题实有必要。

标签:甲午战争;李鸿章;日本;光绪皇帝;朝鲜关于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开展本课题之前,对前辈学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梳理。

对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颇多,就成果形式来看,主要有专著和论文两大方面。

学术专著方面:首先,1901年梁啟超先生出版《李鸿章传》,主要从李鸿章的生平事功方面对李的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评价,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之后,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出版,该书从“为官”、“外交”、“洋务”三个方面评价了李鸿章的为人与事功。

本世纪董丛林(2012)出版了《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出版,该著作对李鸿章在1870—1901年的外交做出了重要探讨。

学术论文方面:蒋易皇(2014)《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及其分析》一文对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对日交涉做出了探讨,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双印(2013)《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从“和戎”外交的由来与发展探讨其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论证了李鸿章奉行的“和戎”外交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于李鸿章评價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笔者不在一一赘述。

笔者立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甲午战争的视角来探讨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一、甲午战败是否系李鸿章一人之责晚清中国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从统治阶层和地方大员之间都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共识,洋务运动拉开序幕,这个几经折腾的政权又恢复了生机,并略有“中兴”的气象,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国上下沉浸在“同光中兴”的气象之中,在大国崛起的幻觉中悠然自得,然而,在中国东方的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

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策略及原因分析一、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李鸿章采取以避战为主的策略光绪二十年( 1894年) , 朝鲜东学党起义, 朝鲜政府派兵围剿, 然屡屡失败, 不得已向清朝求助。

清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 也有保护其藩属国的权利, 因此于1894年6月4日, 派叶志超、聂士成率军前往朝鲜牙山。

根据1885年«天津条约»规定, 如中日两国向朝鲜派兵, 必先照会另一方, 且具有同等派兵权, 因此, 清朝照会日本。

而日本想借此机会进一步染指朝鲜内政, 寻衅中国, 因此, 日本也于1894年6月9日, 统带海军陆战队四百余兵强行进入汉城。

朝鲜内乱平定之后, 日本拒不撤兵, 反而大量增兵。

对日本异常举动, 李鸿章有所察觉, 但却极力主张避战之策, “臣久历兵间, 深知时势艰难, 边衅一开, 劳费无已,但便挽回有术, 断不敢轻启衅端。

”“日虽竭力预备战守, 我不先与开仗, 彼谅不动手, 此万国公例, 谁先开战谁理诎, 汝勿性急。

”[ 2 ] ( P681)李鸿章甚至想借外力以达到重压日本, 从而避免战争爆发, “英使欧格讷日前过天津, 李鸿章与之面商, 请其电英外部劝阻日本派兵, 欧氏允照办。

本日, 俄使喀西尼亦过津来晤, 李与之重提前与拉德仁约定彼此不侵高丽地界之事, 告以此次日本派兵太多, 似有别意, 俄切近紧邻,岂能漠视? 嘱其速电该国外部转致辞驻日俄使, 切劝日本与中国约期同时撤兵。

喀使以为然, 允将此意电告外部。

李鸿章即电知总署, 并谓‘素稔日忌英不如畏俄, 有此夹攻, 或易就范’。

”[ 2 ] ( P666)“英驻津领事面见李鸿章, 告以欧格讷已屡电该国外部请劝日本与华同时撤兵, 其外部已令英使与日政府商议, 然均无结果。

李鸿章答称, 应请欧格讷再转电英外部, 速令水师提督(指英国远东舰队司令)督带十余艘铁快船径赴横滨, 责日重兵压韩之无礼, 且扰乱东方商务, 与英大有关系, 勒令其撤兵, 再议善后。

真实的李鸿章

真实的李鸿章

关于真实的李鸿章引言半年以前,中央电视一台播放了一部大型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随即引起骂声一片。

其中被人们骂得最多的角色就是李鸿章,因为该剧力图在人们面前给他重塑一个真实的形象。

然而,人们并不接受这种形象,正如他们在网络和报纸上所说的,当他们看到有人试图为这个卖国贼翻案的时候,他们觉得非常伤心和愤怒。

这种思想形成于建国以后一段很长的时间,而到现在,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人民自身的思维问题,有些则来自于政府,当然,还有一些历史原因。

不管怎样,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李鸿章就是一个消极的形象。

但是,当我们问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关于李鸿章的事的时候,他们只会大肆指责,而缺乏有力的证据。

即便在一些中国历史家写的历史书中,我们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片面并且陈腐的语句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从《走向共和》的播出,我们可以看到,谁要是给像李鸿章这类已有所谓历史公论的坏蛋说些什么,就马上会遭到全国大多数人民的非难,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试问还有谁敢去跨越雷池呢?但作为学习历史的人,一旦发现公众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普遍看法是错误的,就有责任挺身而出,去维护历史的真实。

因此,对于李鸿章,一个洋务运动的先锋,一个以大无畏之心斡旋于列强之间的优秀外交家,一个在列强包围下保住大清王朝及整个中国二十九年的出色的政治家,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洋务运动中的功绩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赞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锋。

在十九世纪,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朝廷的大臣和皇帝,都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并且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即使魏源在《海角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还不能摆脱传统华夷之别的看法。

以上种种表明,那时候的中国,不但技术落后,而且思想落后。

而两次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美梦。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中国国力,发展中国国内经济,并使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三种思潮在中国出现了,那就是统治者的改良思想,康梁的维新君宪思想,和后来的革命思想。

李鸿章:中国拍X光片第一人

李鸿章:中国拍X光片第一人

李鸿章:中国拍X光片第一人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并定名为X射线,它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

李鸿章在他的环球访问中有幸在德国拍摄了X光片,亲眼看到了留在左眼脸颊下的子弹,也因此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致使他从仕途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

慈禧念他过去的功劳,决定让他出访欧美。

于是,李鸿章在晚年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

李鸿章这次出访,1896年3月28日离开上海,10月3日回到天津,历时190天。

其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遍访欧美8个国家。

可以说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前往德国进行访问,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

德国方面殷勤款待,甚至连李鸿章常吸的雪茄烟、常听到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

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

15日,李鸿章应德皇之邀,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德皇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德国政府建议李鸿章到医院拍X光照片检查身体。

因为在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参加中日两国谈判之际,被、日本刺客小山丰太郎暗枪击中左颊,血染官服,当场昏厥过去,李鸿章的伤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这颗子弹对李鸿章眼睛的正常工作无碍,会诊的医生担心如果贸然开刀,会危及已经七十几岁的李鸿章的性命,所以未施手术取出弹头。

经旁人的劝告,李鸿章接受了X光机对他受伤头部的照相,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见了日本制造的铅弹以何种姿势镶嵌在他左眼下的骨头上。

李鸿章对新检查技术感到十分新奇,称之为照骨术。

李鸿章在X光被发现后仅7个月就亲身体验了此种新技术,成为拍X光片的第一个中国人。

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李鸿章
1.生平简介 2.历史背景 3.功与过 4.历史评价 5.个人观点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 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 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 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 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 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 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 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 《李文忠公全集》。
19世纪初,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已 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资本家迫切需要掠夺海 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适行闭关锁国,拒 绝接受西方蛮夷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 国签订《南京条约》,赔款割地。也正是 鸦片战争让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看到了清政 府的无能与软弱!随后的一系列战争促使 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 于是,清朝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
正面: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 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 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 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 半个。)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 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 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 梁启超则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 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 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 二之代表人也”
负面: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 后,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 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是: “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 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 事”;“李鸿章误尽苍生, 将落个千古骂名”

辩论赛-李鸿章

辩论赛-李鸿章

辩论赛:李鸿章正方一辩:各位同学、评委、主持人、对方辩友,你们好我想有点中国近代史常识的同学都应当对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有所了解。

综观其一生,我方认为用罪恶二字来评价绝不为过。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李鸿章一生的所谓非凡的经历,下面由我们的组员一一道来。

正方二辩 1. 镇压太平天国: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这难道不能体现其是历史的罪人吗?正方三辩 2. 放弃新疆:同治十年(187I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我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而昏愦腐败的清廷却采取退让办法,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竞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正方四辩 3. 中法战争中一再退让: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这难道不是其恶劣行径的集中反映吗?正方五辩4.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自保: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这样,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

平壤战役发生后,清军很快退到鸭绿江北岸,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

而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你们看看,李鸿章就是这幅嘴脸,他的行径是如此让人痛恨。

简析李鸿章

简析李鸿章

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

安徽合肥人。

提到李鸿章,我们都会把他与“卖国贼”、“千古罪人”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最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之后,我对这为晚清军政重臣的看法有了一些改观,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片面的只看到李鸿章的过,从某种方面来看,他也是为有功之臣。

李鸿章是影响近代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重要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决不能仅停留在主观印象上,而是要看其所做所为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环峙,国势危急的局面,在守旧大臣的刁难与围攻下,他清醒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在“自强”、“求富”的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建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人才。

从影响上看,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抵制作用。

也许会有人说洋务运动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统治制度,只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李鸿章作为一名清廷重臣,能从封建统治阶级的位置上迈出社会变革的一步,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决策,是一次极大的进步。

没有这样的一步,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将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国近代民用工业将难以起步,诸多国外新文化,新技术将无以探入国门,诸多才子志士将无机会留学海外,报效祖国。

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努力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在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运动由军用企业向民用企业、由官办企业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军事应以经济基础,这是洋务运动思想的一个进步。

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接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了天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期,李鸿章积极筹办北洋海军。

在中国台湾受到日本兵的入侵的时候,有识之士提出了有关海防的问题,于是李鸿章加紧督办海军,到1888年,北洋海军建立。

李鸿章资料

李鸿章资料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21]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所谓“守困”,即忍辱负重、舍小保大、变弱为强如韧劲一他为了守住自己而建立功名,为了守住江山而不辞辛苦。一个“让”字,道破权势亘古之决;一个“乘”字,点透谋权攻心之术。不可知者不可知,可知者不可知,此奥妙全在明白与糊涂之间。从本质上讲,李鸿章是晚清一个关键性的枢纽式人物,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重臣的关系都相当密切,而且才识之大。令曾国藩、胡林翼都大为欣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个人物,我们看到守身、守国的重要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李鸿章人物评价

李鸿章人物评价
评价
说起晚清那段耻辱的历史,没有人不知道李鸿章。然而对于这位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让我们看看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只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中国移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3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人物李鸿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李鸿章
“李鸿章往矣,而天下多难,将更有甚于李鸿章时代者,后之君子,何以待之?”
——梁启超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晚清政府的重要政治首领,李鸿章无疑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近代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1885,李鸿章获得皇室赏赐,得到了三眼花翎,这几乎是皇家尊荣的象征,也标志着他的幸运已经达于巅峰。

这也是中国近代官员历史上获得的最大荣誉了。

如果慈禧批准他在1893年退休,如果他在目睹了70岁(1892)寿诞庆典的辉煌巅峰之后便溘然逝去,李鸿章或许会作为最伟大的中国政治家留名青史。

但是,命运弄人,李鸿章的人生从甲午战争后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李鸿章在其晚年面对着敌人怨恨,也被愤怒的国人指斥,同事也成为了外国人轻侮批评的对象,这一切对于曾经的这位晚清重臣来说绝对是十分残酷的。

1894年2月,李鸿章被摘去三眼花翎,脱去黄马褂;1894年9月,被革职留任;1894年10月,作为代表赴日本参加和谈;1895年2月,李鸿章回京,在短短两年里,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发生了巨大的起伏。

1854年之后,日本紧闭的贸易大门被打开,随之是日本经济、政治的变革,日本国立迅速增强,迅速膨胀的日本已经不再满足在一个岛国上生存。

他们回首,看到了曾经的老师,曾经的天朝上国,曾经的东方霸主,现在却像一个迟暮的老人一般封闭在不远的地方,这对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特别是还有其他列强正在一同侵略这个国家。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1894年8月16日,晚清政府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

1894年8月18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但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在此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

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而威海卫战役的失败则代表了整个北洋舰队的覆灭。

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

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不能将原因全部归咎于北洋舰队,而北洋舰队恰恰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害者。

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朝廷旧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他们畏惧李鸿章和李鸿章掌管的北洋舰队,于是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提醒慈禧心加戒备。

同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念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

在甲午战争之前,北洋舰队就已经因为舰队经费不足而陷入困境,尤其是在为慈禧准备的万寿庆典的颐和园中,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的
先进战备是不可能的。

在中日双方战争开始之际,慈禧任命李鸿章全权指挥北洋舰队。

慈禧过度依靠李鸿章来指挥战争,在战争爆发时李鸿章已经是一个72岁的老人了,这样一把年纪的人,怎么能独自担当起这么重的任务呢?有人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之力,来抵抗日本一个精英集团,这话说得是有道理的。

而实际上倘若李鸿章没有过于抓北洋海军权力与“保船避战”政策,倘若清政府对于北洋海军的经费不至于减少如斯,倘若清政府任命一些军事人才来带领舰队,甲午海战的结局亦有可能改变,而不是被全歼于渤海湾海港内。

一心乞求停战与和平的满清政府在兵败如山倒之后,不得不满足日本的要求,任命卖国有力的全权大臣李鸿章亲自出面到日本乞求和平。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

李鸿章接受委任之后,他的心情是喜忧参半的。

一方面,他对派他赴日议和感到欣慰。

他认为,这是一个了断战争的机会。

因为他知道,甲午战败造成的今天的烂摊子,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理应由自己来收拾残局。

所以,他没有推辞。

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日本提出割地赔款的要求,他无法决断。

因为他知道,一旦日本提出割地赔款的要求,如果同意,他就成了国人唾骂的千古罪人;如果不同意,议和局面就难以维持。

所以,李鸿章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3月24日下午4时,中日第三轮“停战条件”谈判无果而终,会议结束后,正当李鸿章乘轿子从春帆楼出来,转过外滨町拐角时,忽然一名日本刺客扑到李鸿章的轿车前,举枪朝李鸿章开了几枪,子弹打进了李鸿章的左眼窝下面,李鸿章顿时鲜血直流,虽然是血流满面,他还是强忍痛苦,神色自若地回到了寓所。


对斑斑血迹的官服,73岁的李鸿章算是找到了一点安慰,他一声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

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

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在经过与皇上光绪和慈禧太后的请示之后,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5月3日,光绪皇帝在《马关条约》批准书上盖上了玉玺,正式批准了这个不平等条约。

当时,在场的大臣无不痛哭失声。

甲午战争就以这样屈辱的方式结束了。

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马关议和后的李鸿章,满脸英雄垂暮的沧桑与疲惫,胸前的宝星,也在落日的余晖中黯在甲午战争中,可以说,受打击最大的,就是李鸿章了。

战场的主力,几乎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嫡系。

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

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

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就像一个身败名裂的赌徒,将自己所有的家当和名声输得干干净净。

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但这个现代战争的指挥却落在李鸿章这样一个省级官吏的肩膀上,整个甲午战争就像是李鸿章在以他直隶和北洋水师的力量与日本举国军队作战。

1895年4月18日,当面颊缠着厚厚绷带的李鸿章带着《中日马关条约》回到清国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着他,众人唯恐避之不及。

老于世故的李鸿章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他变成了一只该死的替罪羊,而他努力所做的一切,都被毫不留情地否定了。

1895年之后,李鸿章像被水淹过的一座土山一样坍塌了,在此之前,这座山峦曾经气冲霄汉,巍峨矗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鸿章犹如一个赌徒一样,输掉了自己毕生的积蓄。

但李鸿章还是克制住自己巨大的悲伤,像一个职业外交家一样,尽力用外交弥补自己的过失。

而后,他把自己封闭在冷静的沉默中,就像一只受了伤的老虎,一边舔着自己的伤口,一边思考着对策,隐忍,等待,梦想着伺机一击。

只可惜,李鸿章没有等到出击的那一天。

以后的日子更加阴晦,在他面前的,是更多的麻烦和郁闷;是寒冷,那仿佛来自极地之侧的冰寒。

从本质上说,李鸿章应该是一个传统之“士”。

一方面,环绕李鸿章左右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专制制度形成的阴影;另一方面,李鸿章自身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样的因子。

可以这样说,无论李鸿章走多远,在他的身上,自始至终牢牢套着一根无形的绳索。

李鸿章无力,也无法挣脱这样的绳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