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作文素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典故(3篇)

[作文素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典故(3篇)

[作文素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典故(3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典故(3篇)1、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

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

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

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

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

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春秋时,有一年冬天,晋国有个梗阳人到官府告状,梗阳大夫魏戊无法判决,便把案子上报给了相国魏献子。

这时,诉讼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乐器送给魏献子,魏献子打算收下来。

魏戊对阎没和女宽说:“主人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女乐,就没有比这再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

阎没和女宽答应了。

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等候在庭院里。

开饭的时候,魏献子让他们吃饭。

等到摆上饭菜,这俩人却连连叹气。

饭罢,魏献子请他们坐下,说:“我听我伯父说过:‘吃饭的时候忘记忧愁’,您二位在摆上饭菜的时候三次叹气,这是为什么?”阎没和女宽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赐给我们两个小人,昨天没有吃晚饭,刚见到饭菜时,恐怕不够吃,所以叹气。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历史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节的连贯曲折,语言的生动形象,为我们还原出真实的历史情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篇一:赵括纸上谈兵公元前263年,秦昭公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

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一,赵国的长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成为了秦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这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已经去世,丞相蔺相如又在重病之中,赵孝成王只能派老将廉颇领兵二十万去守长平,一边安抚韩国的难民,一边抵御秦国的军队。

廉颇身经百战,在与秦兵几次交手遇挫的情况下,赶紧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暂不应战。

秦军几次来攻,廉颇始终不予理会。

王龁的军队被抑制住了,而且,两军的对峙足足持续了三年。

王龁无奈,只好向秦昭公报:“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恐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好呢?”秦昭公也很着急,就向自己的丞相范雎问计。

范雎说:“大王不要着急,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赵国撤换主将廉颇。

”过了几天,在赵国的宫廷、都城邯郸以及赵国的军队里,到处都散布着关于廉颇的谣言。

谣言说:“廉颇年纪大了,怎么还敢与秦军交战呢?要是让年富力强的赵括带兵,早把秦军击败了。

”谣言里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

他从小喜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自诩天下第一,连他的父亲都不在话下。

其实,这些谣言都是范雎派人用重金买通了赵国的贵族,又由他们散布出去的。

赵孝成王被迷惑住了,居然真的打起了用赵括替换廉颇的主意。

他问赵括:“你能打败秦国的军队吗?”赵括狂妄地回答:“要是秦国的白起来了,我也许会考虑一下如何与他交战。

如今来的是王龁,我一战便可以击败他!”赵孝成王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马上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

赵括的知道了这件事,赶紧给赵王上了一道奏章,劝他取消自己的决定。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流传下来许多富有哲理的典故故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1.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导致自己身死国亡。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忽视责任和后果。

2.尊王之争: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要求周襄王亲自前来拜见。

然而,周襄王却让齐桓公到周朝首都朝见他。

双方因此争执不下,最终导致了齐国和周朝之间的战争。

这个故事揭示了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往往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3.赵氏孤儿:赵盾是晋国重臣,然而却遭到权臣屠岸贾的陷害,导致赵家被灭门。

赵盾的孙子赵武在程婴等人的帮助下,最终复仇成功。

这个故事反映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复仇。

4.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军队的战斗力。

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个故事表明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取得成功。

5.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互相争斗,时而联合对抗其他国家,时而互相攻伐。

苏秦和张仪是当时的纵横家,分别提出了合纵连横的主张,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控制局势。

这个故事表明外交手段在国家间的斗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典故故事不仅富有哲理,而且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典故。

这些典故除了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纷争和智慧,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中国春秋战国典故,并探讨它们的背后意义。

一、齐桓公劝学故事公元前700年,齐国的桓公治理国家有方,国力不断壮大。

桓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曾对自己的大臣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只雄鸡在冬天时让脚冻伤了,于是它每次站立时都会不停扭动脚。

渐渐地,它的脚痊愈了,但它习惯了扭动脚的动作,即使没有受伤,也仍然习惯性地扭动着。

桓公用这个故事告诫大臣们,读书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聪明明智,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得到成绩,因此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能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二、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颜回的年轻人,才华横溢,被誉为“非常人”。

有一天,孔子问颜回:“为什么你能够这么聪明?”颜回回答说:“因为我很努力学习。

”孔子又问:“为什么你这么努力学习?”颜回回答说:“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好人。

”这个对话充分展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在孔子看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好人。

三、墨子与公孙龙比赛射箭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发明家,他主张爱人全民平等。

有一次,墨子和公孙龙比赛射箭。

公孙龙是齐国的公子,箭术非常出色。

比赛开始,公孙龙迅速射中了十环,箭术十分精湛。

轮到墨子射箭时,他看到地上有只破碗,于是他射向了破碗的旁边,没有射中。

大家都很奇怪,为什么墨子明明看得清楚,却故意不射中。

墨子解释说:“我觉得破碗旁边并不需要再射箭了。

”这个典故表明了墨子主张用爱心和和平解决问题,反对使用武力。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深刻的性格描写、逼真的情节和启示性的主题而闻名。

下面将为您介绍其中几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桓公管仲与桓公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管仲是齐国的贤相,而桓公是齐国的君主。

在管仲担任宰相期间,他不仅帮助齐国实现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发展,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故事二:孟子拒官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据传,有一次吴国的君主拜访孟子,并希望孟子出任高官。

然而,孟子拒绝了吴国君主的邀请,理由是吴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仁政的原则。

孟子的坚持让人们深受启发,也成为后世的楷模。

故事三:齐桓公与晏婴齐桓公与晏婴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备受称赞的典故。

晏婴是齐国的一位智囊,出色地辅佐了齐桓公。

据传,当晏婴初次进见齐桓公时,齐桓公对晏婴提出了一系列的考验,以测试他的能力和品德。

晏婴通过机智和卓越的才能成功通过了这些考验,并获得了齐桓公的赏识和信任。

故事四:孟子劝学孟子劝学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孟子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而不读书,他感到非常担忧。

孟子便告诫这些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孟子的劝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教育理念,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

故事五:孔子与颜回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富有启示的典故。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对他非常器重。

据传,在孔子病重之时,颜回前去探望并请求传授真正的道德学问。

孔子告诫颜回要勤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希望颜回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对话成为后世人们追求道德美德的重要指南。

以上是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还带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正是这些故事的传承和演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那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1.爱媵贱女出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

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

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

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2.白虹贯日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

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

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3.毕万昌大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

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

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

”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

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4.抱冰握火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

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25个春秋战国典故

25个春秋战国典故

25个春秋战国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典故产生。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5个春秋战国典故,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历史的启示和思考。

1.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杞国有个夫子总是忧虑未来,认为会有天塌下来。

形容杞人的杞人忧天的故事。

2. 崩桥断粮:战国时期,齐国饥荒,国君检查水口堰的时候,桥突然崩塌,导致水口堰中的粮食全部泻入河中。

3. 木已成舟: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孙膑提出修建木匠多年未成舟,后来达成舟的主张,用来形容事物已经到了成功的地步。

4. 愿者上钩:齐国人田恒因为任容心不正,不害怕以祭牲的方式迎接到位。

有人说,“愿者上钩”,以警示他人。

5. 单鹿失蹄:楚国大夫单鹿在捕猎时,因为踩到了石头而失去了猎物。

现在用来形容行动失误。

6. 鼓盆之戏:相传越王勾践在吴的监禁下,被逼签订了盟约。

为了表达反抗,王勾践等人用了鼓盆之戏。

7. 望梅止渴:传说战国时期,晋国人陈胜为了鼓舞士气,教士兵们盯着远处的梅树,催人奋发。

现在用来形容一种心理作用。

8. 指桑骂槐:子衿一方面意味着要引这种不和装的事来嘲笑别人,又表示另一种尖腿,这个都只能在一个言语,文化,社会中才能说明。

9. 班门弄斧: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去找庐东任劭学习斧枪功夫。

庐东任劭见他展示了一把精美的斧子,但是没有放好,刀柄在门框上响了起来。

庐东任劭又将斧砍在柯,砍进去了一尺多,说:“这才算是量斧。

”意味为庐东任劭所借口的戏说的事情,不懂得越过这件事情的矮小。

后来,这个成语就有了班门弄斧的意思。

10. 凿壁偷光: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境内有个读书人因为条件恶劣,没有亮光读书,于是就凿壁偷光,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11. 操斧伐柯:春秋时期,晋元公请教鲁国的老人不厌其烦地解释的“斧柯”才是斧柄的意思;并且加了一句“舜禹之所以图伐五硃的奸者”,“斧柯”这个取自《尚书》的成语因此得以流传。

12. 路人皆知:晋孝公和楚庄王趁晋文公国,稍经几日后急忙回来秦恐将有三方残楚。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典故,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以下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楚庄王破釜沉舟公元前628年,楚庄王在与郑国的战争中,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并决心要以此次战争为契机,全力进攻郑国,以取得胜利。

他下令将军沉石锅三千,破船而归,以表明决不后退的决心。

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楚庄王打破后路的决心和勇气。

它告诉人们,只有在面临绝境时,才会激发出个人的潜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取得胜利。

二、孟子见齐宣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有一次,他想拜访齐宣王,希望能够劝说他推行道义治国。

但是,孟子三次被拒绝见面,并被赶出宫殿的大门。

然而,孟子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再次向齐宣王请愿。

这一次,他直接待在宫门前,晚上外面下起了大雨,但孟子仍然坚持等待。

最终,齐宣王感动于孟子的坚持和决心,在了解到孟子真心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时候,决定与孟子见面,并聆听他的建议。

这个典故反映了孟子坚持正义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它告诉人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才能使我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齐宣王三过讲筵齐宣王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富有智慧和悟性的君主。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由庄子主持的讲筵。

庄子从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出发,通过具体的故事和隐喻,讲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齐宣王听得入迷,忘记了时间,三度迟到。

但庄子并没有因此而对他感到不满,反而赞扬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哲学的真正理解。

这个典故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和理解的重要性。

它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智慧和真正的成就。

四、吴起的兵法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兵法思想,以“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意”为核心原则。

吴起的兵法强调了灵活应变和出其不意的战略。

他认为,只有适应时代和战争形势的变化,采取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关于春秋战国的典故作文素材

关于春秋战国的典故作文素材

关于春秋战国的典故作文素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充满典故的时期。

许多著名的典故都源自于这个时期,这些典故不仅在当时有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成为了文化的宝库。

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素材,供写作参考。

1. 孟母三迁(素材来源:《孟子》)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

第一次迁居是远离米井,因为怕孩子会受到米井远的影响;第二次迁居是远离肉市场,因为怕孩子会受到肉市场吆喝声的干扰;第三次迁居是远离学校,因为觉得学校教育不够好。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迁居,这典故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和对教育的期许。

2. 梁山泊(素材来源:《水浒传》)《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一个由九十八个猛将组成的起义军的大本营。

这个典故源于宋江的起义,他带领众多的义军在梁山泊集结,最终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力量。

梁山泊这个典故可以引申为人们共同努力、团结一致所取得的成功。

3. 骑牛观海(素材来源:《战国策》)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楚国人,他骑着一头大牛观海。

范蠡观海所表达的意义是,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要有广阔的眼界和开阔的思维,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4. 三家分晋(素材来源:《左传》)战国时期,晋国内部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情况,分别是赵、魏、韩三家。

这个典故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赢得胜利。

5. 卧薪尝胆(素材来源:《战国策》)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勾践的吴国国君,他在国土被侵占之后不放弃,卧薪尝胆,最终恢复了失地。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气馁,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6. 背水一战(素材来源:《战国策》)战国时期,燕国国君攻打赵国,赵国统帅赵奢采取了背水一战的策略,最终赢得了战胜利。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在面临绝境的时候,要勇往直前,奋力一搏,才有可能改变局势。

7. 躬逢其盛(素材来源:《左传》)战国时期,入境赵国的孟尝君见到了赵国的盛世景象,他感叹道“躬逢其盛”。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和故事。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

一、勾践与夫差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攻打越国,勾践作为越国的国君被俘。

然而,勾践并没有忘记自己复国的理想,他通过在吴国的囚室中坚持学习和思考,最终在机智勇敢的辅佐下,成功发动了反抗,最终重振越国的雄风。

二、庄子梦蝶 - 人生如梦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有一次梦境,梦中他成为了一只蝴蝶。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从而引发了关于真实和梦境之间的思考。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要珍惜当下和思考自己的真实。

三、屈原投江 - 爱国情怀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困境痛不欲生。

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他对楚国的忠诚和痛苦。

这个典故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我们珍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信念。

四、邹忌让梨 - 以小见大战国时期,邹国智士邹忌因为聪明才智而闻名。

有一次,邹忌听说齐国君主晏子非常爱吃梨,于是他送给晏子两个梨。

晏子发现其中一颗梨比另一颗大,于是他选择了大的一颗。

邹忌笑着说:“您真是明智,因为您能以小见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细微之处蕴含着更大的智慧。

五、魏无忌避秦谈兵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时期,齐国将领魏无忌在与秦国使节谈判时偷偷观察到秦国士兵的军事行动,并且根据这些观察为齐国上奏对付秦国的策略。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只有对敌人的了解才能制定有效的战略。

六、白起诈病 - 谨慎行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白起在征战中多次用谋略欺敌,其中一次他诈称病重,引诱魏国进攻。

当魏军进攻秦军时,白起忽然发起反击,大败魏军。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应该保持警惕,善用计谋。

七、曹操和董卓 - 利用矛盾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能够善于利用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战国三十个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三十个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三十个历史典故1. 吕望三笑公元前38年,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见了一个名叫吕望的男子,吕望向汉武帝表示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圣贤,并表现出非常高傲自大的态度。

汉武帝不满吕望的态度,派人把他捉到城外处死,并在他的尸体旁边栽了一株松树。

后来,吕望的尸体被一只乌鸦啄食,但他的脸上却一直挂着三丝微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过于自大。

2. 司马迁断袖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据说,司马迁在年轻时曾被一位皇帝的宠臣所调戏,因而不得不在卧室内砍下了自己的袖子来逃避,以示清白。

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迁勇敢无畏、守正不阿的人格。

3. 韩非子受辱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他主张法治维护秩序。

有一次,韩非子因为得罪了一个有势力的人而被抓起来羞辱,但他并没有示弱,反而大声痛斥那个人的无耻行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原则,不怕艰难险阻。

4. 米芾张盏求饭米芾是宋代著名的文人和画家,他在创作上绘画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据说,有一次米芾因为没有钱买酒而去找张盏借钱,张盏当时很穷,只有一碗粥,却不肯借给米芾。

米芾只好将自己的头发撕下烤熟来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食物,节俭生活。

5. 文曲星拜四人云梦秋官四天星中的文曲星是一个守财奴,他非常喜欢钱财。

有一次,文曲星看到一个穷人在街头求助,便主动走过去给他一袋金银财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6. 龙门石窟刻经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4公里处的湄公水河北岸,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据传说,当年,在洛阳建都后,周文王写下了六部《周易》,却没人能读懂,文以载道的杜公致四次撒泼地非议这书。

于是周文王登龙门,以金石为尺,刻写六经于山。

不料始终无纠错,只大火烧刻经更明亮。

龙见有意思,改其令,因此石窟出幻化筠对于地名。

7. 徐福求不死之药人皇帝徐福,因认为遇难方Melaleucaotto恳认为饮水之忧,争谁鼎变原乡,经过新本原,惡心拒戍洗,二来复期饮,并请不死之药。

春秋战国时期40个历史典故汇总

春秋战国时期40个历史典故汇总

春秋战国时期40个历史典故汇总1、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

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

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

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觉得样子十分好看。

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

2、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

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派人反复催促,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

庄子用这个故事,原义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

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3、盗憎主人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

春秋时,晋伯宗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

”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4、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外物》。

庄子说:“筌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

”后世用“得鱼忘筌”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5、断织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故事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2、指鹿为马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4、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 战国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关于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欢迎⼤家阅读! 1、烽⽕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戎进攻西周,再起烽⽕时,诸侯⽆⼈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的权威⼀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箭之仇,⽽是拜其为相,实施改⾰,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的地位⼀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些强⼤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个霸主。

3、问⿍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的⼤⼩轻重。

⿍象征王权,庄王问⿍,表明夺权之⼼。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重⽿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舍为三⼗⾥)。

后来重⽿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持宋国与楚国发⽣⽭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退避三舍,诱敌深⼊⽽⼤胜。

5、⼀鸣惊⼈ 相传楚庄王(另⼀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作乐,不理朝政。

⼀⾂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只⼤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飞冲天;不鸣则已,⼀鸣惊⼈。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治局⾯。

6、⽼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戎国的侵犯;⼭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迷⾕,使齐军受困。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典籍记载的历史故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经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典故篇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兴国力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纷纷通过变革实现国家的强盛,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着,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后世军事上的影响也是相当显着的。

公元前320xx年,赵武灵王继位时年仅十二岁,而此时的赵国可谓是四面环敌,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横插在赵国领土中央,使得赵国不得不分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以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

中山国算得上是赵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赵国想要在诸侯各国中有所作为,灭掉中山国是必要之举。

经过多年的准备,赵国终于争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

公元前320xx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燕国也趁机攻打中山国,可是就在两个大国同时进攻的情况下,中山国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次战争引发了赵武灵王的改革。

经过反复的思考,赵武灵王发现赵国士兵身上的一些缺点。

原来将士们都穿着长袍大袖,外面又裹着厚厚的铠甲,行动很不方便,而且这种装束穿戴起来十分麻烦,一旦此时受到敌人袭击,赵军就只能弃甲而逃了。

赵武灵王发现居住在赵国北面的胡人装束却十分简单轻便。

他们大多穿着紧身短衣,长裤,行动起来十分方便。

赵武灵王由此想到,如果让中原的将士也穿上这样的服装,再加上中原严格的军事组织,岂不是大大提高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吗?于是赵武灵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臣楼缓,楼缓十分赞成。

可是这些想法传到别的大臣耳朵里,很多人都表示不能接受。

之后赵武灵王又向相国肥义请教,询问这件事是否可行。

肥义对此也十分赞同,并鼓励赵武灵王不要受到那些反对意见的影响。

只要自己觉得正确,对国家有利,就要大胆地去施行。

肥义的一番话,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他随即找来一套胡服穿上,并发誓要灭掉中山国。

可是赵武灵王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朝中重臣公子成的反对,公子成认为如果赵国穿上胡服,不仅有失脸面,而且会被诸侯各国耻笑。

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下面试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10 则, 希望大家喜欢! 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 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 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 凭太行山和黄河之 险, 也可固守无虞。

原话为: “战也。

战而捷, 必得诸侯;若其不捷, 表里山河(指 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 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 必无害也。

”后世常用“表 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

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 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者,意踟蹰。

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 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 之际的无边苦难。

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 俘获, 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

秦穆公劝说道, : “二三子何其担忧也! 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 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 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 臣敢在下风。

”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

“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 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 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 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 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 后, 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 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 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 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 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 中为背城借一)。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 ⼈类⽂明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的活动,历史学科是⼀门与“⼈”有关的学科,不同的历史⼈物所处的时代、成长与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对⼈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过重要影响,他们的相关事迹反映了⼈类社会政治、思想⽂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国春秋战国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国春秋战国典故篇⼀:魏加以惊鸟喻将 赵、楚、燕、齐、魏、韩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次,赵国派魏加到楚国去会见春申君黄歇,商谈有关军事联盟的问题。

魏加问:“您有领兵的将军吗?” 春申君答道:“我准备叫临武君担任主将。

” 魏加想:“临武君是跟秦国交战时吃过⼤败仗的,对秦国⼼存畏惧,怎能当主将呢?”他想直⾔相告,但话到嘴边⼜咽了回去。

想了想,笑着岔到别处去:“我年轻时爱射箭,我来讲个关于射箭的故事——” 春申君兴致勃勃地说:“好啊,你讲吧。

” 于是,魏加讲了起来: 从前魏国有个着名射⼿叫更赢,他的箭术,真是百发百中。

⼀天,他和魏王在京台下散步闲眺。

忽见⼀只⼤雁从东⽅飞过来。

更羸对魏王说:“⼤王,我只要空拉⼀下⼸,不⽤射箭,就能使那只⼤雁跌落下来。

” 魏王说:“开玩笑!射箭技术再怎么⾼超,不搭箭空拉⼸弦还不是⽩搭?” 更羸说:“怎敢跟⼤王戏⾔?⼤王您看——” 正说着,那只雁飞到头顶上。

更羸马上拉开⼸,却并不搭箭,只听得⼀声弦响,那只⼤雁果然应声落地。

魏王⼀阵惊叹。

更羸捡起⼤雁说:“其实,这雁曾受过伤。

” “先⽣怎么知道呢?” “这只雁飞得很慢。

它的叫声很凄惨。

飞得很慢,说明它受过伤;叫得凄惨,说明它和雁群失散很久。

创伤还没有痊愈,惊⼼还没有平息,所以,这只惊⼸之鸟⼀听⼸弦响,就吓得往⾼空飞。

结果伤⼝破裂,⽀持不住,当然就掉下来了。

” 魏王讲完故事,⼜说:“临武君也是惊⼸之鸟,他是被秦国的⼸所伤的。

请他作抗秦主将的问题,请您重新考虑。

” 春申君听了魏加的巧妙劝告,觉得很有道理,点头说:“先⽣说得很对,我⼀定好好考虑考虑。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因为歼灭了叛党而召开了一个庆功会,宴请群臣,名为“太平宴”。

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兴致很高,宴会从白天一直进行到了晚上。

不知不觉中外面已经天黑了,而大厅中灯火通明,轻歌曼舞,热闹非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楚庄王见大家还没有尽兴,便命自己的宠妾许姬出来献舞。

帐幔中舞动出两列婀娜多姿的舞女,许姬从中转出来,伴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

只见她目含秋水、眉若远黛,歌喉未展先有情,庄重而又柔美。

有美酒畅饮,又有美女歌舞助兴,厅中气氛越发热烈起来。

酒至半酣,楚庄王命许姬为众谋士和将领斟酒,大厅里一阵欢呼。

就在许姬为一位将军斟酒的时候,突然一阵风从外面吹来,将席间的蜡烛全部吹灭。

顿时人声嘈杂。

就在此时,许姬觉得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握住,她用力挣脱开,并顺手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

许姬连忙走到楚庄王旁边哭着告状:有人趁着天黑竟然轻薄自己,希望大王给自己做主。

她建议大王马上点上蜡烛,只要看一看大家的帽子便能找出调戏自己的人来。

楚庄王想了想,并没有按照许姬说的那样做,反而吩咐先不急着点蜡烛,请大家把帽子都摘下来,不必拘于礼数开怀畅饮。

等到大家把帽子都摘了下来,楚庄王才命令侍者点蜡烛,此时再想查出非礼之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宴席结束后,许姬责怪楚庄王没有替自己洗刷清白。

庄王笑着劝解道:“今天的宴会是为了犒劳大家的,如果席间出现兴师问罪的事,自然会影响大家的兴致。

酒本来就是乱性之物,况且许姬国色天香,哪有人不喜欢呢?如果我因为此事治了那个人的罪,别人自然会说我心胸狭窄,那样还有谁愿意为我效命呢?”许姬听了便没有再提起这件事。

七年后,楚国与郑国展开了一场恶战,前部主帅唐狡自告奋勇率军迎敌,甘当先锋,为大军杀出了一条血路。

最终楚庄王取得了胜利,要厚赏唐狡。

唐狡却跪拜在地说:“罪将只能将功折罪,才能报答您的不杀之恩哪!”原来在“太平宴”上轻薄许姬的人就是唐狡,当时楚庄王没有治他的罪,他心怀感恩,所以今日舍命相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篇一:葵丘之会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王子带为太子。

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一起住了几个月。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

郑国听了周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

后来,齐国又去攻打郑国,郑国也参加了盟约。

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

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

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史书记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葵丘之会最盛。

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

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

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现在民权县与山东省曹县交界的地方位于民权县老颜集东,山东省曹县邵庄镇胡老家行政村南1华里处有一葵丘会盟重振四方的一个石碑为证,葵丘会盟重振四方,八个字是繁体的,在90年代初期一直放在胡老家行政村的可耕地内,近期未曾去看过,我觉得说当年的葵丘会盟台在民权、兰考境内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的曹县与民权县境内应该正确,因为现在存放石碑的土地在解放前后曾经属于过民权县和兰考县的前身考城县,1956年该地方划规山东省曹县。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篇二: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形容人刻苦自励,雪耻图强。

卧薪事不知所出。

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

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

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伯嚭还有孙子一起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

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

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

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越国的仇。

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

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

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

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

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

”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篇三:荆轲刺秦王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继而)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都会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

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可敬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

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古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

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得以听闻(您的)教诲!”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

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

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

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

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

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

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

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

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

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促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

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

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

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