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的发展史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展趋势
02
03
远程手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实现远程手术的实时监控和指导,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05
远程手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发 展:实现远程手术的全球化,提高 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0 4 远程手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
降低手术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 用率
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手术的发展
个性化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环境和生 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动化和智能化
手术导航:通过人工智能技 术,实现手术过程中的精准 定位和导航
术后康复:通过人工智能技 术,实现术后康复过程中的
个性化和智能化
03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远程手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01
远程手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 程手术,提高手术效率和质量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模拟手术过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和 安全性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展
趋势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外科学的历史回顾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主要进展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 势
如何跟上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发 展
01
外科学的历史回顾
古代外科学发展
古代外科学的起源:古埃 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
明
古代外科学的发展:古代 医学家如希波克拉底、盖
挑战:免疫疗法和基因编辑技术 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仍面临许多挑 战,如安全性、伦理问题等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免 疫疗法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外科领 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患者 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外科学和手术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伦理问题:手术 技术的发展可能 引发伦理问题, 如器官移植、基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四)成熟: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
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外科学发展简史
三、外科学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损伤: 2.感染: 3.肿瘤: 4.畸形: 5.其他性质的疾病:
三、外科学的分类 (二)按人体的部位或系统分类 (三)按年龄分类 (四)按手术方式分类 ( 五 ) 按疾病性质分类
可分为普通外科、神经外科9世纪早期,因为疼痛影响了外科手术的施行,手术病 例极少,外科医生只能以最快的手术速度来减轻手术的 痛苦。1842年美国乡村医生 Crawford W.long在切除皮 肤小肿瘤时使用了乙 隧,但他没有报道。1846年, William Morton在麻省总医院首先公开成功使用乙隧施 行麻醉。 19世纪中叶,John Snow率先成为专业麻醉 师,打破了外科医生兼职麻醉师的局面。20世纪出现的 气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使外科学的 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手术出血是外科发展的另 一个障碍,英国的Wells医生1872年介绍了止血钳, 1873年德国的Ismarch使用止血带用于截肢,使手术中 主动止血成为可能。 1901年和1907年相继由land Steiner和Jam Jansky发现了血型并首次完成异体输血, 使外科手术出血问题得以解决。
前提下,不断进行研究、总结,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诊治能 力和水平。
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对该项工作怀有浓厚的兴 趣,兴趣的培养往往在于对问题的专注和思考。外科学 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每一个病例都可能千变万 化,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提出“为什么”,能使自 己体会到学识的浅薄,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才能使自 己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兴趣,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丰富的 外科临床实践为每一个外科医生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 会,通过每一例患者的诊治过程和结果,医生可以不断 验证自己的分析判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学 习前人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治水 平,逐步向成熟的外科医生迈进。每一位患者治愈、每 一个疾病攻克之后,又会有新的病例等待去诊治、新的 技术 或方法等待去掌握,因此,外科医生的学习和提 高永无止境,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进取心,是外科医生 成长的动力。
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简史外科学和整个医学一样,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进展则是由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决定的。
我国医学史上外科开始很早,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疮”等字的记载。
在周代(公元前1066一公元前249年),外科已独立成为一门,外科医生称为“疡医”。
秦汉时代的医学名著《内经》已有“痈疽篇”的外科专章。
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华佗(141^203年)擅长外科技术,使用麻沸汤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南北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483年)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其中有金疡专论,反映当时处理创伤的情况。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610年)中,叙及断肠缝连、腹庙脱出等手术采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已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所得病;并指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与地区的水质有关。
唐代,孙思邀著《千金要方》(652 年)中,应用手法整复下领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采用的手法相类似。
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992年)记载用砒剂治疗痔核。
金元时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1337年)已有正骨经验,如在骨折或脱臼的整复前用乌头、曼陀罗等药物先行麻醉;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明代是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精通外科的医生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遗留下不少著作。
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中,记述勿U颈切断气管应急用丝线缝合刀口;对于急性乳房炎(孚L痈)和乳癌(乳岩)也有较确切的描述。
孙志宏著的《简明医殷》中,已载有先天性肛管闭锁的治疗方法。
清初设有专治骨折和脱臼者;《医宗金鉴》内的“正骨心法”专篇,总结了传统的正骨疗法。
清末高文晋著《外科图说》(1856年),是一本以图释为主的中医外科学。
以上简短的叙述足以说明中医外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中国的外科学家
中国的外科学家(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外科学的历史背景2.中国外科学的发展3.中国外科学的重要人物4.中国外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展望正文一、中国外科学的历史背景外科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伤病。
然而,在封建社会,外科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多被视为下等技艺。
直到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外科学才开始在中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中国外科学的发展1.近代发展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开始建立起近代化的医学教育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外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许多中国学者赴国外学习先进的外科技术,并回国开展临床和研究工作。
2.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医学教育和科研,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科医生。
同时,中国外科学界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推动了中国外科学的现代化进程。
三、中国外科学的重要人物1.吴阶平吴阶平是中国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外科学之父”。
他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阶平在外科学领域的贡献不可估量,他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科界所公认。
2.张孝骞张孝骞是中国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被誉为“中国心脏外科的奠基人”。
他成功实施了中国第一例心脏手术,为中国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外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当前,中国外科学已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
中国外科学界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人才和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展望未来,中国外科学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
正宗派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
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从学术思想:重视脾胃。
提出了消托补三大法
主要成就是外治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外科正宗》书影
王维德(王洪绪) 《外科全生集》为代表。 全生派 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 》 创立了以阴阳为主辨证论治法则,把复杂的外科疾
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羊靥、鹿靥治疗 甲状腺肿大;
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都是现代科学证 实了的临床经验。
至于用葱管导尿,则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 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 千 金 方 》 书 影
8.金元时期外科的代表著作有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有三大 流派。
正宗派 全生派 心得派
《伤寒杂病论》书影
《 刘 涓 子 鬼 遗 方 》 书 影
5.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 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书中有不少外科内容。如瘿瘤,丹毒、疔 疮、痈疽、痔瘘、兽蛇咬伤等。
认识到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 在“金疮肠断候”中有肠吻合的记载,还有 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方法的记载。
《 诸 病 源 候 论 》 书 影
甲骨卜辞
1.《五十二病方》—最 早的医学文献
记载了感染、创伤、 冻疮、诸虫咬伤、痔 漏、肿瘤、皮肤病等 很多外科疾病。
《黄帝内经·灵枢》书影
1.华佗(公元141~203年) 汉代出现的我国历史上号称外科鼻祖的医家。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了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 为全身麻醉剂,进行世界上最早的死骨剔除术、剖 腹术。
辨证用药受到了温病学说的影响,应用犀角地黄汤、 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 疡 科 心 得 集 》 书 影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中医学受到西洋医学的冲击, 发展缓慢。
中医外科学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 命名规律、术语解释
一、范围
(一)概念: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来研究、探讨人体外 部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范围:疮疡、瘿、乳房疾病、岩、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男性 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外伤疾 病及合并症、瘤等等。
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凡人体孔 窍之中有小肉突起者皆可称之为痔;狭 义指齿线上下,直肠上下静脉丛扩大曲 张所形成的静脉团也称作为痔。
漏:凡溃疡疮口脓液淋漓不断,犹如滴漏 一样称之为漏。西医将其分为窦道、瘘 管。窦道是指体表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 病理性盲管,其只有外口,没有内口。 瘘管是指内脏与内脏相通,或内脏与体 表相通的病理性管道,其既有外口,又 有内口。
3 华佗
4 《金创瘛纵方》是我国已经丢失的第一 部中医外科学专著。
(三)发展阶段: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 期。
1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仍保存的第 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
2 《诸病源候论》:肠吻合、血管结扎、 拔牙术;
3、《千金方》葱管做导尿管治疗尿潴留;
4、《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 《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五善七 恶”。
5、《世医得效方》是一本骨伤科专著,将 骨伤科从外科中分离出来。
(四)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1、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对后世影响最 大的一部中医外科学专著,其“列证最 详,论治最精”。
2、汪机的《外科理例》将“外科”首次定 名,并创制“玉真散”一方来治疗破伤 风。
3、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有 关梅毒的专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 汞剂来治疗梅毒的记载。
外科—外科学绪论
(2)19世纪是医学、也是外科学的重要发展时代。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
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首先是病原学、麻醉学、抗菌、无菌术 获得了启蒙和开拓。
①解剖学:英国解剖学家,外科医生H.Gray1895年,写出人体 系统解剖学《描写·外科解剖学》,至今仍是教学参考书。
1847年苏格兰爱丁堡产科医生J.Y.Simpson介绍了氯仿的应用 。从此,开创了外科的新纪元,速度已不再是决定的因素了!
④抗菌、无菌方法:1865年,英国外科医生,Lister(1827~1912) 用石碳酸作为抗菌剂(洗伤口,浸泡器械,喷洒手术室等),成为抗菌外 科的创始人,(截肢术的死亡率由46%降至15%) 。
②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的黑暗保守。
③17世纪欧洲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物理、化学、 天文学迅速发展。恩格斯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相互关系过程的认 识,归功于三大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不灭定律的发现〞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的发表〞』。从此,医学从玄学、经验 转向科学。直至于1745年外科医生才有了自已的独立团体,1800年 英王乔治三世,特许成立“伧墩皇家外科学院”,1843年维多利亚 女王特许改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
①中世纪时代(第5~15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时代,战争、宗 教、文化黑暗、迷信保守。希腊罗马时代,外科曾为一个专业,但 停滞不进。在社会上有三种医生,即长袍外科医生、理发员外科医 生和内科医生。前两者的地位不能与内科医生相比拟。外科虽属一 个行业,但大多是兼职,以学徒的方式获得手艺,有的外科医生是 教堂的教士,有的则是由理发员担任。
外科工作范围不断变化,与其他学科交叉,难以确切定染,肿瘤,畸型,其它性质疾病(器官梗阻,如肠梗阻,尿 路梗阻;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门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 胆结石、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外科小常识
病因:肾前性、肾后性、肾性
临表:①少尿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氮质血症;出血倾向 ②多尿期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特点: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
药物治疗:①解热镇痛药,作用神经末梢,对头痛、牙痛、肌肉痛或关节痛等效果较好,对创伤和内脏痛无效②麻醉性镇痛药:作用中枢神经,仅用于急性疼痛和晚期癌性痛③镇静催眠药:作用中枢与镇痛药合用可增强镇痛效果④癌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三阶梯综合方案:第一步,运用解热镇痛药(非甾体类);第二步,弱麻醉性镇痛药(弱阿片类);第三步,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吗非类,不主张用杜冷丁)。原则:A.由弱到强、按阶梯用药B.联合用药C.按时D.口服.E.注意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别。
并发症:①休克②感染③器官功能衰竭:急性肾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激性溃疡、 中枢N衰竭、其他。
处理:①急救:原则是先抢救生命,再逐步修复损伤组织、器官、恢复其生理功能。A、解除窒息B、心肺脑复苏C、止血D、胸部伤处理E、抗休克F、骨折外固定。②后继治疗:闭合伤处理;开放伤处理。
治疗:①对抗心率失常:10%GS酸钙20ml缓慢静脉注射②降低血钾浓度:A.使K+暂时转入细胞内:5%NaHCO3250ml静滴或25%GS100~200ml,每3~4gGS加入1u胰岛素静滴B.应用离子交换树脂C.透析疗法。
4、休克:是人体在各种严重致病因子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程过程。
术前胃肠道准备:胃肠道手术病人,术前1~2日进食流质,其他手术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必要时予胃肠减压;一般手术术前1天予肥皂水灌肠或口服泻药;结直肠手术,应清洁灌肠,术前3日口服抗生素。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晋代: 葛洪《肘后方》贡献: 1、 海藻治瘿(甲状腺肿)——世界上最
早用含磺药物治疗甲状腺肿的记载 2、 疯狗脑治狂犬病——开创了免疫疗法
治疗狂犬病先例 南北朝:
龚庆宜《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 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中医外科学
贡献:
1、创立外科疾病早期治疗思想“夫痈 疽者,是初发始微,多为不急,此实奇患, 惟宜速治,急治不若速,成病难救”说明 了疾疡未成脓时宜及早治疗。
中医外科学
唐代: 孙思邈《千金方》——首次创葱管导尿 王焘《外台秘要》
五、中医外科学大发展阶段 宋代:《圣济总录》国家出版。提出“五善七
恶”创立了外科疾病的预后辨证学说《太平圣惠 方》。 贡献:
1、 完善上述学说 2、 创立“内消”“托里”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
阵自明《外科精要》 贡献:
1、 强调了外科的整体观 2、 主张内服和外用并重 金元时期: 齐德之《外科精义》 贡献: 1、 强调整体观,反对局部论 2、 主张治疗疮疡,必须先审阴阳虚实,然后采用 内外相结合疗法治疗 刘河间《河间六书》——论述破伤风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
中医外科学
c、邪正相持 邪正相持为外科急性转成慢性,久溃 不愈或反复发作等症候的主要病机表现, 也是一般外科疾患发展中向愈与恶化的分 界点。
症状上:虚实互见或由正虚邪衰或邪 盛伤正。
治疗上:审因辨证,溯本寻源,谨守 病机,扶正祛邪。
中医外科学
d、邪去正虚 是疮疡后期的常见现象,在邪正相搏 中,邪毒渐衰,则正气随之耗伤,导致邪 去正虚 治疗上 调理气血 B、气血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气血凝滞是外科病发生的重要病理 机制。
3、 首载了网膜血管结扎法,对于腹部创伤合 并大网膜脱出或并发嵌顿时的治疗。《诸病源候 论》载有先结扎网膜血管,然后切除的方法。
临床医学中的外科学概述
临床医学中的外科学概述临床医学中的外科学是一门关于手术治疗和外科技术的学科。
它涵盖了包括剖腹手术、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在内的各种外科操作。
外科学不仅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也是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关键学科。
在本文中,将对临床医学中外科学的概述进行讨论。
一、外科学的发展历史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古代的埃及和古希腊医学家就已经开始使用外科手术治疗疾病,如埃及医生Imhotep和希腊医生Hippocrates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科学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二、外科学的研究内容外科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科手术技术:外科手术技术是外科学的核心内容。
外科医生通过手术操作来修复、切除或重建受损的组织或器官。
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剖腹手术、心脏手术、骨科手术等。
2. 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外科医生不仅要进行手术治疗,还要负责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他们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来确定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外科术前术后的护理:在外科手术前后,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护理。
外科护士负责术前准备、术中协助和术后护理,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恢复。
4. 外科学的科研与教育:外科学不仅是一门医学学科,也是一门科研学科。
外科医生和科研人员通过临床研究来改进外科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
此外,外科学还涉及到对医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
三、外科手术的风险与挑战外科手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是手术风险,手术本身可能会导致出血、感染、伤口裂开等各种并发症。
其次是手术后的康复和恢复期,患者需要有效的康复护理和生活方式改变来确保手术效果。
最后是外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外科医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
四、外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外科学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外科手术将越来越倾向于微创和机器辅助手术。
外科学发展简史
18世纪医学界的大事之一是意大利解剖学家 Giovanni Battista Morgagni在1761年出版了不朽之作 《疾病之定位与起因》(on the Seats and causes of diseas),他坚持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相结合,极大地提 高了对临床外科基础的认识。但最具影响的应是John Hunter,他对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被称为 现代外科学的奠基者。 Hunter1728年生于英格兰, 由于 他对解剖学的特殊兴趣,使他潜心于外科学的研究中,成 为一名解剖学家、实验外科学家,他强调外科学中解剖学、 生理学和病理学三者结合的作用。他对炎症的认识被认为 是“外科的第一个原则”,他还通过实验解决外科临床中的 问题,是实验外科的开拓者。他的成就正如医学史学家 Fielding H.Gamson在其墓碑上写:“J.Hunter的降临使外 科不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而开始立足于生理学和病理 学,成为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
外科学概述
外科学概述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包括创伤、肿瘤、器官移植、先天畸形修复等。
外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外科手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古代的外科手术主要是为了治疗创伤和战争引起的伤口,使用的工具和技术相对简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医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在19世纪,外科手术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无菌技术的引入和麻醉药物的应用,使得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科学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例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和显微外科技术等。
现代外科学包括多个专科领域,如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泌尿外科等。
每个专科领域都有着特定的研究和治疗内容。
外科医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成为专业人士。
外科手术是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手术是通过操作器械和技术来治疗疾病或修复损伤的方法。
手术需要精确的解剖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也需要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和术前准备。
手术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损伤,并且使其能够恢复到最佳状态。
除了手术外,外科学还包括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常常与手术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外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现代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外科学的研究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得某些疾病的治疗更加便捷和有效。
外科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手术风险的问题,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外科医生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其次是手术后的康复和并发症的问题,患者在手术后需要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外科学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紧密合作,如放射科、病理科和内科等,以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外科学是医学中重要的一个学科,它致力于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
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引言外科学是研究和治疗外科疾病的一门医学专业。
它涵盖了从手术操作到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从外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
历史回顾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外科手术主要用于处理伤口和战争伤员。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是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手术工具的使用和伤口清洁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科学越来越发展,手术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外科学的进步。
20世纪,外科学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随着无菌操作的引入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康复率显著提高。
此外,微创外科手术的出现,让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减少了对患者的创伤。
外科学的发展外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领域。
以下是外科学一些主要领域的简要介绍:心脏外科心脏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涉及到心脏和大血管的疾病治疗,包括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等。
心脏外科通过手术的方式修复或替换心脏病变的部分,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神经外科神经外科专注于处理神经系统的疾病和损伤。
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包括脑肿瘤切除手术、脊柱手术和脑血管手术等。
神经外科的发展使得更多患者能够接受有效的治疗,提高了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
肝胆外科肝胆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肝脏和胆囊的疾病治疗。
常见的肝胆外科手术包括肝脏切除手术、胆囊切除手术等。
肝胆外科能够治疗多种肝胆系统疾病,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整形外科整形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处理先天性或后天性的面部和身体缺陷。
整形外科手术包括隆鼻、隆胸、修复面部损伤等。
通过整形外科手术,患者能够改善外貌和自信心。
外科学的临床应用外科学的临床应用涵盖了许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外科手术:根据疾病或损伤的情况,外科医生通过手术的方式修复或治疗患者的病情。
外科手术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例如肿瘤、创伤等。
外科学:绪论
在19世纪,进一步完善了对人体器官结构解剖的认识,解决了麻 醉、止血和输血、术后感染以及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等问题,奠定 了现代外科学发展的基础。
20世纪中期以后,低温麻醉、体外循环、显微外科技术、新型材 料和技术设备、微创外科技术等不断发展,使外科学的发展达到全新的 阶段。
3. 微创医学与21世纪外科学
(1)能否连续、成功地完成多种器官移植手术; (2)能否成功地实施组织工程、器官再造与功能重建的现代外科技 术; (3)能否开展各种微创手术及具备多种微创诊疗技能; (4)能否具有将传统的外科技术和内镜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自 动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地加 以融合的技能。
代开始,欧洲文化受宗教统治,陷入黑暗时期,医学发展 甚少。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医学水准。
2.现代外科学
1846年—乙醚全麻(美国)和消毒抗菌观念(匈牙利)
1872年—止血钳(英国)、止血带(德国) 1901年—发现血型,开始输血。 1929年—发现青霉素(美国)
进入19世纪,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外科学迎 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1800年英国伦敦皇家外科学院成立,1880年 美国外科协会成立。这反映了当时欧美外科医师的地位得到提高。
第二阶段——师徒式教育阶段,其起自公元前21世纪,止于南北 朝时期。在经历了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文字和书本的问世,特别是医巫的分离,出现了专职医师,师承 家传的教育形成。扁鹊用毒酒作麻药进行外科手术,华佗使用酒服麻 沸散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张仲景对肠痈(阑尾炎)、肺 痈(肺脓肿)、阴吹(阴道直肠瘘)等诊断和治疗,并创造了人工呼 吸法抢救自缢者,(比西方早1500年)以及灌肠法等,他们即是这一 时期的古代中医外科学的代表人物。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复习第一章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概况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最早)。
2、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5、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提出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6、南齐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的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7、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8、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9、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10、中医外科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
P2①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②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③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在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1、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生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疾病的命名原则,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
P63、基本术语P6①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感染因素引起的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学的发展史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1 秉承传统是进展创新的基础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与著名论著。
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
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
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往常的外治诸法。
2 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进展与创新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表达了中医中药的巨大优势。
中医药在操纵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持有效血循环与微循环、改善与恢复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
烧伤恢复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
对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一致构成、不一致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湿润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
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痕可逐步软化与平复。
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湿润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
湿润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创伤、溃疡”论治思想与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的。
相信不久,湿润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发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中医中药在防治周围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内已成主流,各地倡用与研制了大量中成药制剂,配合针灸中药麻醉等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与高位截肢率。
国外文献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率较高,约占28%~33%,国内开展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截肢率明显下降,约占1.2%~13.8%。
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际上亦享有声誉,奚九一选用土三七、金银花、甘草等制成清脉791、811冲剂治疗脉管炎坏疽221例,临床治愈率达80.19%,截肢率仅为1%[8]。
顾亚夫[9]研制益气活血、养血清热的通塞脉丸与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率达97%,截肢率仅2.9%。
裴玉昆[10]研制了以水蛭、地鳖虫等制成的通脉片,总有效率为93.7%,显效率79.5%,截肢率5.2%。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又有科学实验根据,因此疗效稳固,有可重复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特别是已形成死骨、骨腔积脓、瘢痕窦道者,属于外科极为棘手的治疗难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使用积极的综合措施,局部以升丹为主的药捻蚀管祛腐,排除小型死骨,中西药液灌注、冲洗,药条填塞,与病灶、病骨清除术,均以消灭骨死腔、解决骨与皮肤缺损等为目的,配合内服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补髓养血的中药,将治疗化脓性骨髓炎总有效率提高到95%以上。
杨文水[11]应用祛腐、托里、生肌法治疗6 200例,总有效率达98.24%;陈兴之[12]治疗134例,有效率达97%;谢景龙[13]治疗351例,痊愈337例,总有效率为99%。
今后在众多的临床有效经验基础之上,更应加强实验研究,以期找到稳固而有效的方药,使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研究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药防治乳腺增生病在国内有大量的临床基础与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患乳腺增生病的妇女其癌变的危险性要高于普通人群,积极防治乳腺增生病,关于预防、早期诊治乳腺癌有积极意义。
中医中药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与治则研究,20世纪50年代前认为病因要紧是肝郁气滞,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消滞为原则。
20世纪60年代病因病机的研究增加了冲任失调的因素,治疗上增加了调摄冲任的法则,在临床上提高了疗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一步认识到痰瘀凝滞亦是一部分病例的病因,此类病例多属反复发作、局部形成钙化灶或者纤维化,治疗上使用活血化瘀、软坚化痰的法则。
此外,涌现出许多中成药如天冬素片、消核片、乳核散结片、消癖丸、乳康片等。
据报道中医中药的总有效率达90%~97%。
能够相信,随着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将出现更多疗效显著、药效稳固的中成药制剂[14~18]。
乳腺癌手术后的中医药调治很重要,中医药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癌能力。
中医药能调整机体因癌症造成的功能损害与代谢紊乱;减除因手术、放疗、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加强放、化疗效果,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术后扩散与转移;还兼有抗癌、扶正的双相调节作用[22,23]。
中医治疗急腹症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防治急腹症得以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应用大黄牡丹汤、三黄汤、红藤煎、薏苡附子败酱散等代表方,结合针刺、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法,治疗急性阑尾炎取得了确信的疗效。
1978年统计,治疗急性阑尾炎16 733例,非手术治疗治愈率为69.9%;治疗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1 572例,非手术治愈率75.8%,中转手术率为67%;以清热利胆通腑中药治疗胆道感染1 408例,非手术治愈1 174例,占83.4%;以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了明显疗效,对轻型胰腺炎的有效率达90%以上;以承气汤、陷胸汤等综合措施治疗急性肠梗阻16 944例,非手术治愈率为67.7%[24]。
中西医结合,中药“碎、排、溶、防”等一系列非手术疗法防治胆石病的研究与胆石从肝论治观念的确立,大大促进了胆石病的防治工作[25]。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有机地施用于急腹症的各型各期中,作为非手术综合治疗中的要紧构成部分,前途是极为广阔的。
近50年来,中医治疗肛门痔瘘疾病得到了较大进展,广泛使用切开挂线法解决了高位肛瘘的难治之点,这已成为国内肛肠学家的共识,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26]。
近年又开展了对复杂肛瘘外科治疗最佳术式的临床研究与隧道式引流的研究,减少了肛门瘢痕变形,保护了肛门功能[27]。
混合痔的外剥内扎术等是结扎痔瘘的改进手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防止了西医环切术后肛门狭窄、黏膜外露等后遗症。
消痔灵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风靡国际,在1986年南斯拉夫第14届萨格勒布国际发明制造博览会荣获金奖,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5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制造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誊奖――一级骑士勋章。
此外,陈旧性肛裂、婴儿肛瘘的治疗亦均有较大的进展。
外科学的进展史医学的演进与社会文化科学等密切有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与中国。
中医外科形成在春秋战国时代。
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等多种外科病。
并介绍了割治、外敷治疗痔疮,用探针检查痔疮的方法。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其内容包含了外科、骨伤科、耳鼻喉眼、口腔、痔、皮肤等学科的内容,有丰富的经验。
汉唐时代,中医外科走在世界前列:汉代华佗,创制“麻沸散”用于麻醉,施行死骨剔除术与剖腹术。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金疮肠断候”中介绍腹部外科手术的经验,并首次记载了人工流产与肠吻合与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疗法。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用葱管导尿,则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清末,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闭关自守,中医外科整体水平明显落后。
1840年前后,现代外科先后解决了感染、出血、疼痛三大问题,使外科水平得到跨时代的大进展。
进入21世纪,微创手术又使外科水平前进了一大步。
1、中医外科进展史:中国: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疥”、“疮”《周礼·天官》疡医《五十二病方》(公元前700年)《黄帝内经》(公元前305--240年)痈、疽17种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肠痈、寒疝、蛔厥华佗麻沸散死骨剔除、剖腹术晋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第一部外科专著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狗脑治狂犬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理学断肠缝合腹疝脱出等结扎血管唐孙思邈《千金方》葱管导尿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宋《圣济总录》五善七恶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内消,托里用砒剂治疗痔核金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正骨麻醉齐德之《外科精义》外科病是阴阳不与,气血凝滞所致明汪机《外科理例》治外必强诸内陈实功《外科正宗》刎颈切断气管用丝线缝合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正骨心法(讲授、板书20分钟)2、现代外科学进展史:国外:欧洲医学记载: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5—15世纪封建社会“长袍外科医生”、“理发员外科医生”1800年英国伦敦皇家外科学院----1843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现代外科学奠基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与止血、输血等问题。
1846年美国Morton首先使用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产检用漂白粉洗手,产妇死亡率10%-----1%,1867年英国Lister使用石碳酸冲洗手术器械、湿纱盖伤口,截肢死亡率46%---15%.1877年德国Bergmann使用蒸汽灭菌.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用止血带,1901年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倡用磺胺类药。
现代外科学的分科:按人体的部位:腹部,心胸按人体的系统: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按手术方式:整复外科,显微外科,腔镜外科,移植外科按疾病性质:肿瘤外科,急症外科现代外科学有关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外科,自然科学基础,影像介入等中医外科学的理念与内涵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含中药、针灸等传统方法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能够作为现代中医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
2.中医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中药或者“一双手”、“一根针”、“一把草”,更不应是一方一药。
3.超声波、X线、CT、心电图、血液生化等各类现代医学诊疗技术能够认为是“四诊”的延伸。
4.手术历来是中医扶正驱邪的手段,并非西医所独有。
5.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