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褶皱描绘
褶皱的描绘包含以下内容:褶皱名称 ( 地名加褶皱种类 ) 、散布地址及范围、延长方向、核
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色、与
四周其他结构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 见附图 3) 。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长;核部由下石炭统构成,宽约500m,长约 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 1,近线形背斜。

两翼由中、
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 NW315°∠ 60° -55 °,东南翼是 SE135°-∠ 40° -25 °;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 80°,转折端比较圆滑,
翼间角约 80°,为宽阔褶皱。

枢纽向 NE、SW两头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
背斜和此中一个向斜。

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
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结。

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以后,早侏罗
以前。

2、断层的描绘
一条断层的描绘内容一般包含:断层名称 ( 地名 +断层种类,或用断层编号) 、地点、延
伸方向、经过主要地址、延长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
及地质界限错开等特色;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他结构的关系;断层形
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域地质图( 附图 5) 西部的纵断层,描绘以下:
“奇峰 - 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头分别延
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

断层面偏向 NW,倾角 20°-30 。

上盘 ( 即上涨盘 ) 为构成奇峰 - 寸
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 ( 即降落盘 ) 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好的向
斜。

上涨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

地层断距约 800m。

断层走向
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

断层中部为两个较后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断层形成时代
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 - 五里河逆冲断层等同样。

即晚三叠世 (T3) 以后,早白垩世 (K1) 以前。


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剖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在望洋岗地形地质图上,白垩系底界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以此角度不整
合界面把图划分为下结构层和上结构层。

下结构层由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构成,上结构层由
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构成。

下结构层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构成一个 NE-SW延长的向斜结构,向斜的核部是三叠
系,向斜的枢纽近水平, SE翼较陡, NW翼较缓,轴面向 SE倾斜。

上结构层的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构成一个向NEE方向倾斜的单斜结构,在单斜
结构形成以后,下结构层和上结构层均被一条NW-SE向的逆断层截切。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反应的地质演化:从石炭纪至三叠纪,图区以稳固沉降为主,堆积
了一套页岩 - 碳酸盐岩建筑。

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图区遇到从SE向NW方向的挤压作用,
致使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被褶皱,形成NE-SW向的向斜。

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的挤
压作用还使图区褶皱抬升,使图区在侏罗纪期间处于不利于堆积的环境,图区所以缺失侏罗系。

白垩纪初,图区的东部开始沉降,并挨次接受了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碎屑岩建
造。

新第三纪末,图区遇到从NE向SW方向的挤压作用,致使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被
掀斜,形成向 NEE方向倾斜的单斜结构,同时还致使图区发育 NE-SW向的逆断层,该逆断层截切了下结构层中的向斜结构和上结构层中的单斜结构。

金山镇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域自中泥盆世以来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

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而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最后造成了今日的地形地貌。

中泥盆世期间该地域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堆积,堆积了砂岩、砾岩;以后地壳下
降,地面降落到了海平面以下,而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堆积,堆积了页岩、泥岩。

晚泥盆世后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域已经抬升到地表,而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堆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早石炭世后期,该地域地壳降落,而且接受滨—浅海
堆积,于晚石炭世期间堆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

晚石炭世后期,该地域地壳持续降落,而且开始接受浅海堆积,于早二叠世堆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后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好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浅海堆积,而且堆积了一套
中二叠统砂岩;中二叠世后期,该地域地壳又降落,降落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
受浅海堆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

早三叠世期间,该地域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
化剥蚀,所以缺失了早三叠世 T1的地层。

晚三叠世期间,该地域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而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期间,该地域经受了巨大的结构运动,整个地域遇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域一系列的断层和褶皱结构,同时在该期间,在该地域的西部和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和斑岩。

到现在,该地出露地表的大面积白垩纪、中三叠世地层遇到剥蚀,同时在断层 F2四周形成一个结构窗和一个飞来峰。

暮云岭地质图剖析
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地理概略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

慕云山地域的山势呈近东西走向,与地层的走向( NE)呈斜交关系,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顶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整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

?
区内山系整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散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域,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地层散布与接触关系
由图例可知,本区出露的地层由老练新为:上奥陶统灰岩,下志留统板岩,下石炭统细砂岩,
中石炭统灰岩,上石炭统砂岩,下二叠统灰岩,上二叠统硅质页岩,中侏罗统砂岩,
上侏罗统粉砂岩,第四系砂、砾石。

可见本区缺失了中志留统,上志留统,泥盆统和下侏罗
统。

?
从地层散布来看,第四系砂、砾石主要散布于细水、东流水双侧低凹地带。

上侏罗统粉砂岩散布于当地质图的北西角,偏向约为315度,倾角 24度。

中侏罗统砂岩散布于当地质图
的北西部与南部。

石炭统散布于当地质图中间。

下志留统板岩散布于东南角东流水旁。

依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色能够从地质图上看出,下志留统板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之间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二叠统灰岩与中侏罗统砂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统与中
侏罗统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奥陶统灰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为角度不整合;第四系砂、砾石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质结构 ?
区内褶皱结构发育,褶皱整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

?
由北西至南东挨次散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

他们有
三点公共特色,分别是 1. 轴面向南东陡倾 2. 枢纽倾伏角较缓 3. 均为短轴背斜。

地质发展史
加里东旋回中期,此区应当为浅海环境,进而形成奥陶系( O2)统的厚层石灰岩堆积岩层;加里东旋回后期,造陆使地壳大面积上涨,海退开始,堆积中断,地层因出露地表遭到
风化剥蚀形成陆相古风化壳面上的大批碎屑物质,海西旋回早期,地壳下沉,海进开始,形成了石炭系下统( C11)粗砂岩、底砾岩堆积岩层;自石炭纪(C12)—( C22)开始,地壳小幅震荡,该区的古地理环境,在滨海、浅海、沼泽之间多次变换,进而使其岩性,在浅海
石灰岩、滨海砂岩、及沼泽黑色页岩之间多次变化;海西旋回后期,该区再次上涨形成海退,受海西旋回后期或印支旋回的影响,此区在遇到来自南东、北西方向的造山川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褶皱结构形态,后来该区遭到长久风化剥蚀,地层堆积中断;燕山旋回早期,此
区北部降落形成局部山间凹陷,堆积少许的中侏罗统(J21 )砾岩及粉砂质页岩岩层;燕山
旋回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北部地壳再次上涨,堆积中断,遭到风化剥蚀;今后此区再未
遭到结构运动影响,第四纪陆邻近水平堆积,只发育在沟谷侵害的局部地域。

?
总之,该区共经历四次大运动旋回,进而形成今日的结构形态及地理地貌形态。

例题
一、综合剖析武华镇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0分。

?
1、 ?指出图中各地层相互之间的接触关系。

?
2、?指出图中有几期褶皱结构、它们的详细地点、分别由哪些地层构成及其形成时代。

?
3、?过AB绘制结构剖面图(要求恢复地下深部结构形态)。

?
4、?简要说明武华镇地域地质结构发展史。

1.?D2 与 S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J1与下伏 D2—T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P1与 C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他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
2.? 图中有三期褶皱结构:第一期志留系,散布在图幅的西北角,第二期D2— T2散布在图幅的中部,第三期侏罗系散布在图幅的东南部;其形成时代:第一期形成S2— D2,第二期 T2 —J1 ,第三期形成于即 J22 以后。

?
3.? 过 AB绘制结构剖面图以下图(要求结构形态正确,岩层产状倾角和地形线无原则性的
错误即可)。

?
4.? 武华镇地域地质结构发展史:S2堆积以后地壳发生激烈的造山运动;S3~?D1遭到风化剥
蚀,未接受堆积; D2— C2在此接受堆积: C3期间处于符号剥蚀未堆积;T2— T3再次接受堆积;
T3末本区再次发生一场大规模的褶皱造山运动,使T2— T3地层产生隔槽式(向斜窄背斜宽)线性褶皱结构。

二、图 9是北美大峡谷的地质剖面图。

A为前寒武系变质岩,发育一系列密切同斜褶皱并伴生断层; B为单斜结构(岩层),伴有海底火山喷发( V);D为中重生界水平岩层; C为水平岩层的底界即古侵害面。

试指出该地域发生的主要结构事件(结构发展史)。

A堆积后发生激烈的造山运动致使激烈褶皱、断裂作用、发生变质作用;经过一段风化剥蚀
后地壳下沉,开始堆积 B并发生海底火山喷发( V),而后 B发生褶皱剥蚀成单斜岩层,形成剥蚀面 C; D是最后堆积的, D堆积后地壳发生激烈的水平隆升,产生大裂谷。

三、剖析该图的地质结构特色, 简述其结构演化史
地层方面:两大结构层; J1-J2 角度不整合覆盖于下伏 ?、 O、S 和 D之上;
褶皱:下结构层 NE-SW向背斜与向斜,上结构层 S-N 向宽缓向斜
断层: F1 是 NE-SW向逆断层, F2 是 NNW-SSE向正断层, F3 是右行平移断层;F2 形成时间最晚。

岩浆岩:沿着 F3 断层散布,呈岩脉状
演化史: ?-D 稳固沉降, D后受 NW-SE向挤压, ?-D 被褶皱并发育 F1 逆断层和F3 右行平移断层,沿 F3 断层走滑拉分形成岩浆岩脉。

侏罗纪初北部沉降并接受J1 和 J2 堆积。

J2 以后本区遇到 NEE-SWW向拉伸作用,形成 F2 正断层。

四、剖析地质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一)图中有 3 个结构层。

(二)地层接触关系:
1 2 3
1、C1 、C1、 C1 、C2
为整合接触。

2、C11~C2与 T1 角度不整合接触。

3、T1~ T2为整合接触。

1
4、C1~T2与 K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三)回答相关褶皱的问题:
1
1、由东向西 C1~ C2地层构成
斜歪向南西(或近正南)倾状向斜褶皱
与斜歪向南西(或近正南)倾状背斜褶皱。

它们形成的相对期间为C2以后, T1 以前(或 C3、P)。

2、地质图南东角, T1~ T2地层构成直立水平向斜褶皱。

形成的相对期间为 T2以后K 以前(或 T
3、J)。

(四)回答相关断层的问
1、据断层产状与褶皱轴向的关系,此断层种类为纵断层。

2、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此断层种类为逆断层。

3、断层形成的相对期间为C2以后 T1以前(或 C3、P)。

4、据地质图:断层与C11~ C2~C2地层构成的褶皱谁先形成?褶皱先形成
五、剖析题
附图为凤凰山地质图,剖析并达成以下要求:
1、剖析图内褶皱种类和形成时代;
2、剖析断层 F1、F2的性质,判断其形成时间。

3、剖析经历了几次结构运动。

答案:
1、剖析图内褶皱种类:倒转背斜,形成时代P-T2;直立向斜,形成时代K;
2、 F1为纵向逆断层、F2为横向正断层,形成时间为P- T2;
3、 6次。

六、地质结构图件剖析(尖山)
地质结构图件剖析
1.本区可分为四个结构层。

与 K2的产状为水平岩层, K1厚度为200m 。

与 D2地层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

4.东南部三叠系的结构可能为单斜岩层/向斜北翼形成时代为三叠纪/ 晚三叠世后, 早白垩世 / 白垩纪前,F3、F4断层与它属同期变形产物。

5.东部D2-C1构成一个向斜结构,轴面倾角近于直立(90° ),枢纽偏向北东/NE、倾伏角15 °左右,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后,早三叠世前/华力西运动变形期。

6.花岗岩(γ )形成时代为中志留世以后,中泥盆世以前/加里东运动期,它与西南部围岩接触面产状是偏向围岩,倾角65°左右,基性侵入岩( σ) 的产状为岩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