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运动心理学(竞技运动)、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和锻炼心理学(大众健身)各自的侧重点

1)竞技运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测量、心理选材、心里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

2)体育教育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进行的。

3)大众健身领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围绕曹家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的。

二、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正是体育运动实践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促成的。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任务:(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里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选材:心理选材是指采用心理学的指标和方法,将具有发展潜能的人选入运动员训练体系的过程

第二编运动员的动力来源

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分类:(1)成就需要(2)内部动机(3)目标定向(4)外部动机

二、了解动机的三个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定向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它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指向方面的差异。成就需要受早期父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与工作目标的选择、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业绩有关。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选择适中难度的目标,从事风险大、责任大的职业,工作业绩好。成就需要水平可以通过训练得至9提高。

认知评价理论:内部动机以人的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为基础,任何影响能力感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可以影响人的内部动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性功能和与能力感相关的信息性功能;外部奖励如果能够提高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则会加强内部动机;外部奖励如果降低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则会损害内部动机。

目标定向理论:目标定向理论认为,目标定向是影响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指向活动本身并以自身进步为参照的任务定向可以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指向将自己同他人进行能力比较的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下降。

三、培养和激发运动动机的原则

1)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2)正确运用强化手段。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4)经常改变教学与训练的环境,保持训练和比赛的趣味性和启发性,间接激发动机。

5)给予运动员更多自主权,培养运动员的责任心。

6)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第三章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

一、应激: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

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二、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

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三、竞赛焦虑: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成

分。

四、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区别

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活动

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五、简述内驱力理论

最初是由赫尔构想出来以解释复杂的技能操作的,后来得到了斯潘斯等人的修正。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状态(D)与习惯强度(H )的乘积。即:P=D I H

公式P二D I H意味着,在D (内驱力或者唤醒水平)提高时,P (操作成绩)是提高还是下降,取决于H。如果H为正(习惯是正确的),则P提高;如果H为负(习惯是错误的),则P下降。

六、简述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答:前苏联学者汉宁在80年代以现场研究即在赛前赛后对状态焦虑的测量为基础提出;

主要观点:每个个体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机能区段。当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可获得最佳操作成绩。

该理论否定中等唤醒水平较之低或高的唤醒水平更有利于操作,而强调个体差异。

七、简述多维焦虑理论。

答:1982年,马腾斯等人提出可将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维度。

认知状态焦虑: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认知到某种危险或威胁情景时的担忧。

躯体状态焦虑: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

状态自信心: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多维焦虑理论提示,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可能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影响,教练员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运动员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特别是认知焦虑,由于它与运动成绩呈现负相关,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尽量降低认知焦虑。

八、简述倒U型假说

倒U型假说来自最初的耶克斯-多得森定律,是人们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研究中讨论得最多得理论。倒U 型假说预测,个体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倒U形假说还预测,遂于需要精细肌肉协调性的复杂运动任务而言,最适宜唤醒水平可能较低一些。

九、突变模型

1987年,哈迪和法基在突变理论的数学模型的启发下,提出了一个关于操作成绩的突变模型。哈迪和法基的突变模型预测认知焦虑较低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的关系形状似一条柔和的倒U型曲线;认知焦虑较高时,生理唤醒提高倒一定程度时,操作成绩会呈现突然性的大幅度下降。

十、焦虑方向理论

20世纪90年代,琼斯和斯万在多为焦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焦虑方向理论。琼斯和斯万的焦虑方向理论认为,运动员竞赛焦虑体验的强度不是最好的运动成绩相关变量,相比之下,竞赛焦虑体验的方向和频率对于运动成绩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

第四章运动活动的归因

一、习得性无助:指由于无法控制某事件的出现或消除而感到无能为力,是后天形成的。

二、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三、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维纳等人认为,在分析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时,原因的稳定与不稳定是第二个重要问题。人们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