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定义和原因,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变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实践性教学: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记录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昼夜长短变化,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认真对待。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昼夜长短变化的定义和原因;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3)昼夜长短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三地理备课组吴盈利老师【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
初中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之昼夜长短的变化(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本节课选择《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教学,重点来探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有关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技巧。
既密切联系实际,又关注到高考。
【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②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③掌握有关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②能够结合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动画演示,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成都最近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都今天昼长的计算,让学生既关注身边的地理,又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难点】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②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突破重难点方法】学生按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动画图分组讨论,总结规律,并绘制太阳光照俯视图,课堂展示。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生读图绘图法,阅读归纳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学生观察最近成都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板书设计】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二、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弧、夜弧法2.日出、日落时间法(地方时)【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运动是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叠加,由于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展示不同地区昼夜变化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如体育课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知识。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们探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现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为背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观察。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手段
1. 实验仪器和模型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讨论和展示环节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总结归纳的成果
3.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3. 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4.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及对昼夜长短的影响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引入学习主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有没有觉察到夏天的白天比冬天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 学习新知(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PPT展示,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原理,并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和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
3. 实验(约15分钟):安排实验活动,用橙子或苹果等代表地球,用手持小球或灯泡代表太阳。
让学生扮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角度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4. 讨论(约15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解释他们观察到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5. 检测与总结(约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检测,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程度。
随后,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6. 拓展(约10分钟):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并与昼夜长短变化做关联,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气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7. 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整理成一篇小短文,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板书设计: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昼夜变化:- 自转导致地球不同区域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公转导致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昼夜时间相等- 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秋分:昼夜时间相等-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3.综合得出同一原则为跨越经度度数的比较。
通过比较同一纬线和不同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得出统一办法,适用于所有的昼弧夜弧比较,降低比较难度。
规律
1.展示二分二至日的昼弧夜弧长短状态。
2.先讲解二至日为昼夜长度的极值,春秋分为平均值,和学生一起推出,中间的过程为极值和平均值的变化过程。同时将这知识灌输到变化过程中。
3.在太阳直射轨迹图上,展示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展示规律,同时强调,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并不一致。
1.展示基本知识。
2.先找极值再找变化规律,将知识点简化。
3.总结知识,分点归纳,并强调学生易错易混点。
小结
将昼夜长短和昼夜长短变化浓缩成两张简表,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分昼弧夜弧
2.昼弧表示的意义及其昼夜长短的比较
3.一年里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难点
1.昼夜长短的比较
2.一年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展示一张营业时间牌,教师提问:冬夏两个季节上班时间的不同
生活中常见的与昼夜长短相关的现象,
概念
利用极点俯视图和赤道俯视图,图中标注两种不同颜色的直线,红色表示白昼,黑色表示黑夜,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添加晨昏线展示昼弧和夜弧,让昼弧夜弧概念表示得直白易懂。
昼弧夜弧长短的判断
1.先作简单的同纬度上昼弧和夜弧的比较,并得出方法。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2. 学生能描述并解释在不同季节中,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3. 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观察图表等方法,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地球公转及昼夜长短变化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好奇心强,善于提问,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
教学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介绍不同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
3. 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探讨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如农业、交通、能源等。
4. 实践活动:运用地球仪、观察图表等方法,观察和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学习,了解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第二课时:学习不同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
第三课时:探讨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举例说明其影响。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2.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有关。
3. 掌握如何使用日晷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日晷制作材料(卡纸、铅笔、剪刀、刻度尺、图钉等)3.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概念和实例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5. 计时器或钟表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探究(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解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图钉和卡纸制作日晷。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间段,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讲解(10分钟):1. 回顾小组活动的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太阳位置的变化。
2. 解释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的原因,并与学生讨论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如何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再次观察日晷,比较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位置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3.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斜的概念,解释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2.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和使用日晷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太阳位置的变化,加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情况,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检查学生完成的观察报告是否准确描述了太阳位置的变化情况。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3.掌握如何利用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4.能够解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3.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4.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2.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观察法;4.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1.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
3. 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1.讲解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2.利用实物或模型演示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3.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影子,测量太阳高度角。
4.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1.讲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2.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3.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同时,通过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并标注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2.提交的作业需字迹清晰,绘图准确,论述合理。
3.小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切勿抄袭。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3.教师简要回顾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阐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结合教材,讲解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1.2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特点,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天文望远镜、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验证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动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昼夜长短变化的说课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的说课教案刘婷婷一、说教材(一)教材结构、内容和地位分析“昼夜长短变化”位于人教版必修一内的第一章第6节里,是1.6的第一个知识点。
“昼夜长短变化”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里的昼夜概念,太阳高度,地方时和区时,地转偏向力,以及1.6课里的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变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课程标准,这个知识点的特点,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2、了解昼夜长短变化时间的计算(2)技能目标1、能准确判断一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并能准确画出昼长随季节、纬度变化图。
2、学习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的侧视图和俯视图等3、学习利用昼夜长短变化计算公式计算具体地点的日出、日落等(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2、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3、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是1.5课里昼夜变化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后面四季和五带划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又与后面章节里太阳辐射,温度,热量,气候等内容息息相关,所以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重点。
学生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倾斜的空间想象、计算昼夜时间的季节和纬度分布,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学生已在1.4课学习中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并且在1.5节中学习的昼夜的基本概念,了解了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划分。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马敬山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及时间变化规律。
2、学会根据已知有关信息计算某一地区的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判断日期【教学重、难点】重点: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难点: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教学方法】图解法、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想下大家已经在中加双语学校度过了快2个月了,那么请同学们说说开学到现在我们这里的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那么全球各纬度地区在这段时间内白天和黑夜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本节课。
展示学习目标:见课件新课教学:知识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8最后一段和图1.23回答问题1、说出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时对应的日期、节气、晨昏线的倾斜方向及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2、说出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段和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的时间段3、能说出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或者南半球某个特定地点,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4、据图找出纬度相同所在半球不同的地区昼夜长短的关系明确一下知识:(1)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的分布情况;(2)各个日期段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新课讲解:以指导学生看图为主,图文结合,然后例题强化。
指导学生完成P19面读图思考归纳: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2、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昼夜等长,昼长 夜长都是12小时,日出时间都是当地时间6点,日落时间都是当地18点,无极昼、极夜现象。
3、纬度值相同但所在不同半球的两地A 和B ,有A 的昼长=B 的夜长。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例一: 1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2.中丁地为极夜时,图中四地黑夜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A .甲>乙>丙>丁B .乙>丙>甲>丁C .丙>乙>丁>甲D .丁>丙>乙>甲知识点二:昼夜长短的计算问题探究1、据本节所学赤道地区常年昼夜平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相同各跨180°,即昼长=夜长=12小时,那么如果某日某纬度昼弧跨240°那么该纬度昼长是 ?2、一天之中日出到正午、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假设冬至日马鞍山日出时间是当地时间7点,那么该日马鞍山的昼长是 ?例二:1、冬至日,南京的日出时间为7:02,该日南京的昼长约为 小时。
1.3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教学设计第一学期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天文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撰写一篇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报告内容需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方法,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
2.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要求模型能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地理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解读能力。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
b.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c.如何运用地理图表分析昼夜更替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能够掌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相关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公转和昼夜长短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运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图片,如夏季的北京和冬季的哈尔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和地点,昼夜长短会有所不同?(2)提问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已有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昼夜长短的概念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现象,向学生讲解昼弧和夜弧的概念,从而引出昼夜长短的定义:昼弧所跨经度越大,白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黑夜越长。
(2)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轨道面保持 665°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2.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有关;3. 掌握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2. 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或动画;3. 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表格;4. 学生绘制昼夜长短变化曲线的纸张和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解释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2. 展示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或动画,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好奇和思考。
探究:1. 分组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包括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白天和黑夜的时长等。
2. 学生根据观察记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数据,并尝试找出规律。
3.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有何关系?请绘制昼夜长短变化曲线来说明你的观点。
讲解:1. 学生展示并讨论他们绘制的昼夜长短变化曲线,指导他们理解曲线的意义和规律。
2. 讲解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地球轨道倾斜度越大,昼夜长短变化越明显;倾斜度越小,昼夜长短变化越平缓。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2.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并绘制四季变化曲线。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的关系。
2. 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
课后延伸:1. 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季节变化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知识,并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观察记录和绘制的昼夜长短变化曲线;3. 学生对于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关系的理解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赵三国2012-08-02
教材分析: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指示方向的稳定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
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这些特点是世界气温形成的
天文原因,是导致世界自然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知识链长、时空跨度大、试题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较多。
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建
立易于调动运用的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归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夏天热、冬天冷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夏天距离太阳近,冬天距离太阳远?
【新授】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计算(单位:时)
昼长=昼弧所跨的经度/15°
=(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夜长=24-昼长
想一想:图中各点昼夜长短有何特点?成因是什么?
A昼长24小时,发生极昼;B点昼长夜短;
C点昼夜等长;D点昼短夜长;E点昼长0小时,发生极夜。
因为晨昏圈、赤道都是地球大圆,互相平分,所以赤道上总是昼夜等长。
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晨昏圈偏离地轴(夹角等于直射点纬度),与B、D所在纬线圈斜交,与A、E 所在纬线圈相切。
故……
若图中太阳直射20°N,则发生极昼极夜的纬度为南北纬70°,日期为6月8日或7
月6日。
一年中有两天(二至日除外)昼夜长短相同,但变化趋势相反。
发生极昼极夜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
当直射点移动时,各地昼夜长短随之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教材第19页图1.23,填写下表,思考相关问题。
①夏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有什么规律?冬至日、二分日呢?(学生板书,师生讨论订正。
)
同一日期,南北半球相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同一纬度,夏至日与冬至日昼夜长短相反。
夏至日,赤道上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发生极夜现象。
想一想:今天(8月2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是什么?
今天(8月2日),太阳大约直射12.5°N,赤道上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77.5°N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77.5°S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②全球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有何特点?
春分日至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至冬至日,
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至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南半球相反。
想一想:学校(31°16′N,113°39′E)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有何特点?
学校(31°16′N,113°39′E)二分日昼夜平分,春分日至夏至日,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夏至日至秋分日,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至冬至日,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日至春分日,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3)例题与练习
讲义第26页例题5、第24页例题2。
【小结】昼夜长短的变化:分布规律,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