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计算公式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计算公式

沥青混合料是道路建设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它由沥青和矿料骨料混合而成。在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中,油石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混合料的质量和性能。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计算公式。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的计算公式为:

油石比 = 沥青质量 ÷ 矿料骨料总质量

其中,沥青质量指的是混合料中沥青的质量,矿料骨料总质量指的是混合料中所有矿料骨料的质量之和。

油石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混合料的质量和性能。一般来说,油石比越大,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就越高,混合料的黏度也就越大,这样可以提高混合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但是,油石比过大也会导致混合料的弹性模量降低,从而影响混合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和使用环境来确定合适的油石比。一般来说,高速公路和机场跑道等高强度道路需要使用油石比较小的混合料,以提高混合料的强度和耐久性;而城市道路和低速公路等低强度道路则可以使用油石比较大的混合料,以提高混合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沥青混合料油石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混合料的质量和性能。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和使用环境来确定合适的油石比,以保证混合料的质量和性能。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 (1)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结构层位及结构层厚度等方面要求,按照上述方法,选择适用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并按照表8-22和表8-23(现行规范)或8-24和表8-25(新规范稿)的内容确定相应矿料级配范围,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2)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计算 1)组成材料的原始数据测定 按照规定方法对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进行取样,测试粗集料、细集料及矿粉的密度,并进行筛分试验,测定各种规格集料的粒径组成。 2)确定各档集料的用量比例 根据各档集料的筛分结果,采用计算法或图解法,确定各规格集料的用量比例,求得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矿质混合料的合成级配曲线必须符合设计级配范围的要求,不得有过多的犬牙交错。当经过反复调整仍有两个以上的筛孔超出设计级配范围时,必须对原材料进行调整或更换原材料重新设计。 通常情况下,合成级配曲线宜尽量接近设计级配中限,尤其应使0.075mm、2.36mm、4.75mm 等筛孔的通过量尽量接近设计级配范围的中限。对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合成级配可以考虑偏向级配范围的下限,而对于中小交通量或人行道路等,合成级配宜偏向级配范围的上限。 2.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以OAC表示)。沥青用量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公式计算得到,但由于实际材料性质的差异,计算得到的最佳沥青用量,仍然要通过试验进行修正,所以采用马歇尔试验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方法。 (1)制备试样 1)马歇尔试件制备过程是针对选定混合料类型,根据经验确定沥青大致用量或依据表4-10推荐的沥青用量范围,在该用量范围内制备一批沥青用量不同、且沥青用量等差变化的若干组(通常为五组)马歇尔试件,并要求每组试件数量不少于4个。 2)按已确定的矿质混合料级配类型,计算某个沥青用量条件下一个马歇尔试件或一组试件中各种规格集料的用量(实践中大多是一个标准马歇尔试件矿料总量1200g左右)。 3)确定一个或一组马歇尔试件的沥青用量(通常采用油石比),按要求将沥青和矿料拌制成沥青混合料,并按上节表8-7(现行规范要求)或表8-9(新规范要求)规定的击实次数和操作方法成型马歇尔试件。 (2)测定试件的物理力学指标 首先,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密度,并计算试件的理论最大密度、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矿料间隙率等参数。在测试沥青混合料密度时,应根据沥青混合料类型及密实程度选择测试方法。在工程中,吸水率小于0.5%的密实型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水中重法测定;较密实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应采用表干法测定;吸水率大于2%的沥青混合料、沥青碎石混合料等不能用表干法测定的试件应采用蜡封法测定;空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混合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试件可采用体积法测定。 随后,在马歇尔试验仪上,按照标准方法测定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3.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以沥青用量(通常采用油石比表示)为横坐标,以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密度、空隙率、沥青饱和度、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指标为纵坐标,将试验结果绘制成关系曲线如图8-6。 (1)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初始值OAC1 根据图8-6,取马歇尔稳定度和密度最大值相对应的沥青用量a1和a2,以及与设计要求空

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试验方法研究

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试验方法研究 周林 摘要:本文阐述了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试验方法和原理,指出确定集料的有效密度(体积)是试验的核心,并针对《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2004)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提出一些想法,再用计算法、实测法对AC-20普通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指出采用真空实测法所得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与有效密度计算法所得基本一致,溶剂法所测误差偏大,人为影响因素大,造成用油量偏高,也因此说明采用有效密度计算法是适合的,它不仅适合SBS改性沥青,同样对非改性沥青也适用,还能避免实测法带来的操作误差,建议采用。由于它与集料的吸水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测定集料的表观密度和毛体积相对密度就显得相当重要,进而才能确保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精确度。 关键词: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有效密度计算法实测法混合料 1 前言 我们都知道,在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中,空隙率、矿料间隙率及沥青饱和度被作为设计指标,对配合比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是计算这三大指标的主要参数,因此,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配合比的设计结果。 由于混合料的质量是可以直接称量的,所以要确定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只要确定混合料的体积就可以了。沥青混合料主要是由沥青和集料组成的,我们可以看成是沥青吸附在集料表面,将集料紧密的粘在一起,由于集料的轮廓性,混合料必然会存在空隙,空隙越小,混合料体积越小,密度就越大,当混合料空隙无限小等于0的时候,密度达到最大值,即混合料最大理论相对密度。而要讨论最大理论密度,一个假设前提就是沥青和集料混合的空隙为0,所以接下来的讨论都是在这一假设前提条件下讨论的。 实际上,由于集料开口空隙的客观存在,再加上沥青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当集料和沥青混合后,沥青也会被填充进集料的开口空隙里面,但由于沥青的流动性具有一定限度,并不能完全填满集料的开口空隙,即集料还有一部分开口空隙未被沥青填充,所以,此时混合料的体积实际上是由沥青体积、集料表观体积(集料本身体积与闭口体积之和)与未被沥青填充的开口空隙的体积之和,而集料的表观体积(集料本身体积与闭口体积之和)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方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嘉兴市春秋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CQ/Q040530-200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批准人: 状态: 持有人: 分发号: 2003年11月1日批准 2003年11月25日实施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经济开发区春园路 电话:、2600330 传真: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基本原则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上面和中面层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通过车辙试验机对抗车辙能力进行检验。在温度60℃、轮压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不小于800次/㎜,对一级公路应不小于600次/㎜ 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实践经验和马歇尔试验的结果,经过试拌试铺论证确定。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照下列步骤进行: ±%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2.矿质混合料的配合组成设计

矿质混合料配合组成设计的目的,是选配一个具有足够密实度、并且 有较高内摩阻力的矿质混合料。可以根据级配理论,计算出需要的矿质混 合料的级配范围;但是为了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常是采用 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来确定。按现行规范《沥青路面施工及验 收规范》(GB500092—96)中规定,按下列步骤进行; 确定沥青混合料类型 沥青混合料的类型,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类型及所处的结构层位,按表2 选定。 确定矿质混合料的级配范围 根据已确定的沥青混合料类型,查阅规范推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范围表即 可确定所需的级配范围。 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计算 沥青混合料类型表2

马歇尔试验所用公式

1、试件毛体积密度,取3位小数 毛体积相对密度=干燥试样的质量/(试样的表干质量-试样的水中质量) 毛体积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水的密度 2、试件的空隙率,取1位小数 试件空隙率=(1-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100 3、试件吸水率,取1位小数 试件的吸水率=(试件表干质量-干燥试件质量)/(试件表干质量-试件水中质量)*100 4、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取3位小数 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100/(各种矿料占总质量的百分比除以与之相对应的矿料相对密度的和) 5、对于非改性沥青,采用真空法实测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取平均值。计算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 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100-沥青用量(即沥青质量占沥青混合料的总质量的百分比)/((100/实测的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沥青用量/25度时沥青的相对密度) 6、对于改性沥青或SMA混合料计算沥青混合料对应油石比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①计算沥青混合料对应油石比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100+油石比)/((100/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油石比/25度时沥青的相对密度)) ②计算沥青混合料对应油石比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100+油石比+纤维用量,即纤维质量

占矿料总质量的百分比)/((100/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油石比/25度时沥青的相对密度)+(纤维用量/25度时纤维的相对密度) 7、试件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率VMA和有效沥青的饱和度VFA,取1位小数 ①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1-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密度)*100 ②矿料间隙率=(1-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比之和/100))*100 备注: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比之和=100-沥青用量 ③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有效沥青饱和度=(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矿料间隙率-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空隙率)*100/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矿料间隙率 8、计算沥青结合料被矿料吸收的比例及有效沥青含量、有效沥青体积百分率,取1位小数 ①沥青混合料中被矿料吸收的沥青质量占矿料总质量的百分率=((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 度-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25度时沥青的相对密度*100 ②沥青混合料中的有效沥青含量=沥青用量—沥青混合料中被矿料吸收的沥青质量占矿料 总质量的百分率/100*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比之和) 备注:各种矿料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比之和=100-沥青用量 ③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有效沥青体积百分率=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沥青混合料中的有效沥青含量/25度时沥青的相对密度

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

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压实度的检测方法,是从成型的面层中钻取芯样,按jtj052-9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规定方法测定芯样密度 我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压实度的检测方法,是从成型的面层中钻取芯样,按jtj052-93《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规定方法测定芯样密度。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以沥青拌和厂取样试验的马歇尔试件密度为准。路面中取出芯样密度测定方法应与马歇尔试件标准密度测定方法相同。这样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标准密度计算的压实度称为马歇尔密度的压实度,我国规范对压实度要求规定为96%。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以马歇尔密度的压实度为理论基础,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密实度检测方法与步骤进行了检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检验沥青路面面层压实度是用沥青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标准进行计算,最大理论密度是取松散沥青混合料用真空法测定,将混合料试样浸入水中,在真空度为97.3kpa下持续15±2min,解除负压后测定其最大理论密度。这样用最大理论密度计算的压实度称为最大理论密度的压实度。本文结合规范有关条款及实际,就沥青路面压实度检测中的标准密度取值、实际密度测试方法及压实度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理论密度作为压实度检测的标准密度。对任意一种沥青路面而言,压实度都是施工工艺中最重要的施工质量管理项目,在路面质量评定中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以下简称“测试规程”)给出其定义式为:K=ρs/ρox100(%)式中:K—沥青面层某一测定部位的压实度(%),ρs—沥青混合料芯样试件的实际密度(g/cm3),ρo—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g/cm3).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以下简称“评定标准”)中规定,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为拌和厂当天取样的马歇尔试验标准制件密度ρs或试验路段路面芯样密度ρo,客观上实际密度和标准密度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定值,因此,压实度也为定值。但由于标准密度取值方法、实际密度试验方法等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 沥青混合料标准密度检测 按照现行规范,标准密度可以有两种取值方法,即试验路段路面芯样密度或当天取样的马歇尔试验标准制件密度。结合多年的沥青路面施工以及质量管理经验,我们发现此二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1.1 试验路段路面芯样的密度我们知道,在正式摊铺之前都要铺筑试验路段,其目的主要是:①确定生产采用的标准配合比;②确定松铺系数;③确定碾压方法和碾压遍数。只要确定了上述参数,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即可正常进行。在确定上述参数时,压实度也是评价指标之一。当然,如果实际施工过程中所有的因素如油石比、级配和施工条件等都不发生变化的话,以试验路段密度作为标准密度也是可行的。但实际上,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实际摊铺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密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值,它会因当时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以及施工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以某路段的实际生产为例,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型为AC-251,最佳油石比为4。1%。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每天的生产状况与试验路的生产状况很难保持一致,在一定范围内有着相对较大的变化。因此,以试验路段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实际应用中也很少以此作为标准密度. 1。2 当天取样的马歇尔试验标准制件密度在很多工程实践中,常用当天取样的马歇尔密度作为标准密度ρo来计算压实度,当天马歇尔密度是从当天生

最佳油石比确定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或油石比) 按图2.3的方法,以油石比或沥青用量为横坐标,以马歇尔试验的各项指标为纵坐标,将试验结果点入图中,连成圆滑的曲线。确定均符合本规范规定的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的沥青用量范围OACmin~OACmax。选择的沥青用量范围必须涵盖设计空隙率的全部范围,并尽可能涵盖沥青饱和度的要求范围,并使密度及稳定度曲线出现峰值。如果没有涵盖设计空隙率的全部范围,试验必须扩大沥青用量范围重新进行。 绘制曲线时含VMA指标,且应为下凹型曲线,但确定OACmin~OACmax时不包括VMA。 根据试验曲线的走势,按下列方法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OAC1。 (一)在曲线图2.3上求取相应于密度最大值、稳定度最大值、目标空隙率(或中值)、沥青饱和度范围的中值的沥青用量a1、a2、a3、a4。按公式2.10取平均值作为OAC1。 OAC1= (a 1十a 2十a 3十a4)/4 (公式2.10) (二)如果在所选择的沥青用量范围未能涵盖沥青饱和度的要求范围,按式(2.11)求取3者的平均值作为OAC1。 OAC1= (a 1十a 2十a3)/3 (公式2.11) (三)对所选择试验的沥青用量范围,密度或稳定度没有出现峰值(最大值经常在曲线的两端)时,可直接以目标空隙率所对应的沥青用量a3作为OAC1,但OAC1必须介于OAC min~OAC max的范围内。否则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以各项指标均符合技术标准(不含VMA)的沥青用量范围OAC min~OAC max的中值作为OAC2。

OAC2=(OAC min十OAC max)/2 (公式2.12) 图2.3沥青用量与各项指标的关系曲线 通常情况下取OAC1及OAC2的中值作为计算的最佳沥青用量OAC。 OAC=(OAC1十OAC2)/2 (公式2.13) 按公式2.13计算的最佳油石比OAC,从图2.3中得出所对应的空隙率和VMA值,检验是否能满足表2.15或表2.16关于最小VMA值的要求。OAC宜位于VMA凹形曲线最小值的贫油一侧。当空隙率不是整数时,

AC-16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设计说明 1、本次试验严格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200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及《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等进行。 2、 AC-16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试验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如下: 2.1 沥青:江苏宝利A-70#沥青。 2.2 骨料:三才合成碎石厂碎石。 2.3 填料:石灰石矿粉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3、在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时,所有集料均为水洗筛分。 4、在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成型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为 160-165℃、成型温度为 150-155℃。 5、沥青混合料最大相对密度采用真空实测法,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毛体积 密度采用表干法测定。 6、在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成型过程中沥青混合料采用双面击实75 次成型试件。 7、试验结果:经过室内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相关验证试验,确定AC- 16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油石比为 4.9%。其各种指标见有关设计图表。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二O 一一年三月十 日一.原材料试验 各种热料仓矿料密度试验结果 二、 AC-16 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热料筛分试验及矿料组成级配:

各种矿料筛分试验及矿料组成级配 三、 AC-16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比试验 2、根据上表数据, AC-16 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确定图如下

` 从上表及图中结果求取最佳OAC : 1、从图中选取毛体积密度峰值,稳定度峰值,目标空隙率中值及饱和度中值所对应的油石比 a1,a2,a3及 a4,取其平均值即 OAC1=(a1+a2+a3+a4)/4; 2、再取其共同范围即 OAC2= ( OACmin+ OACmax) 3 、然后得到最佳油石比OAC=(OAC1+ OAC2 ) /2 由上图可知, OAC1=(4.9+4.9+4.9+5.0)/4=4.9 OAC2=(4.7+5.2)/2=4.9 OAC=(OAC1+OAC2)=(4. 9+4.9)/2=4.9 3.AC-16 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OAC= 4.9%,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表: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选定及最佳油石比快速确定法的应用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选定及最佳油石比快速确定法的应用 摘要:该文论述了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何要选定为4%,并对我国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有关设计空隙率VV和最小矿料间隙率VMA规定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华东公路》“HMA和SMA最佳油石比快速确定法”进行工程实例论证。 关键词:空隙率、矿料间隙率、最佳油石比快速确定。 1 设计空隙率VV 空隙率VV决定于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rt和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rf,即VV=(1-rf/rt)*100% 最大理论相对密度应用抽真空法测定,而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应用表干法测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那么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中应采用多大的空隙率作为设计空隙率呢?一直到1994年,美国沥青路面协会(NAPA)的马歇尔设计标准,在不同交通量采用不同击实次数基础上,设计空隙率VV都是统一规定为3-5%,并以4%为基准。他们推荐的选择最佳沥青含量最通用的方法是:首先根据VV=4%确定沥青含量,然后按此沥青含量比较稳定度、流值、饱和度、如所有数据都在标准范围内,则以VV=4%时的沥青含量即为最佳沥青含量。如某些数据在标准范围以外,则混合料须重新设计。另一种方法是AI提出的,即以最大稳定度、最大密度、与空隙率为4%的沥青含量平均值作为最佳含量。当某些混合料的密度与稳定度不出现最大值时,也只有设计空隙率为4%作为确定最佳沥青含量的标准了。可见马歇尔设计法确定最佳沥青含量,本来不像我国规范这么复杂。 鉴于空隙率VV每相差1%,沥青含量约相差0.4%,那么VV=3-5%范围值,沥青含量约有0.8%变化,因此以VV的范围值定沥青含量还谈不上最佳。既然马歇尔设计法本来就是以VV=4%为基准,所以Superpave设计法就明确规定设计空隙率为4%,而不用范围值。 设计空隙率VV=4%,也不是Superpave法的首创,这实际是前人大量实践的共识。它是依据以下各点得到的。①所谓设计空隙率4%是指室内混合料要压实到将来服务条件下交通追密后的最终压实的通常密度。此时,沥青不易老化,路面耐久。②施工时总要容许一定的压实度,如压实度为98%,则竣工验收时,空隙率可≤6%,如个别点压实度为97%,则验收时空隙率可≤7%,大量实践已证明,当空隙率>7%时,路面明显渗水。必然造成水损害的早期破坏。所以设计空隙率不应>4%。③设计空隙率也不能太小,太小的设计空隙率,如经交通追密后,空隙率<3%,实践证明,就可能因高温时沥青膨胀而形成推挤或车辙。由此可见定设计空隙率为4%,是考虑了防止水损害、防止车辙、防止老化,提

最大理论相对密度计算方法

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计算方法 ①计算矿料混合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γsb γsb =n n P P P γγγ...1002211++ 1P 、2P …、n P -------各种矿料成分的配比,其和为100; 1γ、2γ…、n γ---------各种矿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以上集料按T0304 方法测定,以下集料按T0330方法测定,矿粉以表观相对密度替代。 ②计算矿料混合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γsa γsa = n n P P P γγγ...1002211++ 1P 、2P …、n P -------各种矿料成分的配比,其和为100; 1γ、2γ…、n γ---------各种矿料相应的表观相对相对密度。 ③而在我国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 ——2004)也有规定,它对改性沥青及SMA 等难以分散的混合料,沿用了上面经验公式并对式中的经验常数C 更改为合成矿料的沥青吸收系数,这应该是对系数的最好定义,并给出了计算公式: C=ωωx + ωx =(sb γ1–sa γ1)×100 式中: C ——合成矿料的沥青吸收系数; γsb ——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γsa ——矿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 ωx ——矿料的合成吸水率。 沥青吸收系数的公式是我国学者经过试验研究,当C 值采用时,吸水率为;当C 值采用时,吸水率为;当C 值采用时,吸水率为。在四川地区,对于石灰石,其吸水率在左右,

C 值取有其合理性,而对某些地区,在沥青配合比设计时,直接取集料的表观密度和毛体积密度的中值计算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即C 值取,这并不适合四川地区,建议最好通过吸水率计算所得的C 值作为确定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依据。 ④采用集料有效相对密度计算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并给出了有效密度的经验公式: γse =C×γsa +(1-C )×γsb 式中:γse ——合成矿料有效相对密度; C ——经验常数,通常采用,吸水性集料时采用或者; γsb ——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γsa ——矿料的合成表观相对密度。 对非改性沥青混合料,宜以预估的最佳油石比拌和两组混合料,采用真空法实测最大理论相对密度,取平均值。 ⑤计算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公式如下: γti =b ai se ai P P γγ++100100 γti =b bi se bi P P γγ+-100100 式中:γti ——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P ai ——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 P bi ——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 γse ——合成矿料有效相对密度; γb ——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

最佳油石比及纤维掺量下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

最佳油石比及纤维掺量下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 Novachip超薄磨耗层技术对原路面初期病害进行修补,为原路面提供抗滑、排水及降噪等功能,对原路面标高无过大影响,且能施工后0.5h内开放交通;其孔隙率较OGFC(开级配抗滑磨耗层)型混合料低,混合料性能良好,从而迅速应用到各国的道路养护工程当中。从现阶段的Novachip超薄磨耗层技术后期跟踪来看,大孔隙沥青混合料存在泛油、易剥落、耐久性不高的缺陷。证明大孔隙沥青混合料中添加纤维,能够增加混合料粘性,降低析漏率,稳定油膜,提升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该文研究类似于Novachip的纤维类间断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并验证该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原材料按照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进行试验。为了借鉴国内外超薄磨耗层研究设计经验并与之对比,沥青混合料成型采用T0736-2011方法,旋转压实仪(Gyratorycom-pactor,SGC)。根据国内外Novachip超薄磨耗层的经验,旋转压实仪器单位压力为600kPa,压实次数为100次。研究采用蜡封法的替代方法ASTM D7370真空密封法(CoreLok)测试试件的毛体积密度。。粗集料采用武汉爱康生产的玄武岩碎石,其性能满足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CoreLok真空密封装置体上成正相关关系。选取湖北国创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掺量SBS(I-D)改性沥青,其技术指标见表1。采用雅美AD-here65-25液体非胺类抗剥落剂,能较好地改善沥青与玄武岩的配伍性问题,掺量为沥青用量的3‰。 木质素纤维在大孔隙纤维类沥青混合料中改善混合料析漏损失的效果比聚酯纤维好,但使用相同质量的木质素纤维会导致混合料的孔隙率低1%~2%,且纤维的掺量并不高,而聚酯纤维的分散性好,故选取武汉优尼克聚酯纤维,长度6mm,比重1.36g/cm3,分散性良好。 混合料设计指标为油膜厚度及孔隙率。Nova-chip超薄磨耗层TypeC型混合料要求孔隙率大于10%。经验表明,孔隙率在8%~12%内,孔隙虽然较多,但未形成连通孔隙,积水停留在磨耗层的表面孔隙难以排除,沥青表面处于水饱和状态,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容易造成路面水损害。因此,提出设计孔隙率应大于10%,宜为12%~16%。参考Nova-chip超薄磨耗层技术指标,油膜厚度大于9m。为获得足够空间容纳纤维,将关键筛孔2.36mm的通过率降低至15%左右。 0.075mm筛孔的通过率为5%~6%。纤维类排水型沥青混合料粗集料级配与SMA粗集料级配相近,排水型混合料降低了2.36mm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纤维的掺量,故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按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中T0705-12计算。矿料间隙率VMA 将纤维视为沥青用量,按T0705-14作近似计算。 纤维掺量在0.3%以内,近似计算对VMA 带来的误差很小(0.05%内)。沥青饱和度VFA 可采用孔隙率与矿料间隙率的关系近似计算。如将纤维计入矿料,重新计算VMA 与孔隙率VV 的关系得到VFA,该算法为精准算法。混合料设计指标要求孔隙率在12%~16%,油膜大于10m,考虑到薄层罩面的路用性能要求更高,混合料的孔隙率宜偏下限。孔隙率与油膜厚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油膜厚度高要求油石比提高,纤维掺量增加,则导致孔隙率降低。添加纤维最显着的效果就是降低析漏损失,有利于热拌混合料的远距离运输,纤维的增粘也益于减缓粗细集料的分离。故混合料设计要求选出合格孔隙率、理想的油膜、适当的纤维掺量。混合料的设计属于均衡多因素、多指标的范畴。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功效系数评定方法,可降低试验数量,得出较优结果,又可解决多因素、多指标的问题。均匀试验设计方法中,级配取2个水平,油石比取4.5%、4.8%、5.1% 3个水平,纤维取0.1%、0.2%、0.3% 3个水平,制得均匀设计表U6(21x32)。采用孔隙率以及油膜厚度作为配合比的评定指标,试验结果见表3。纤维掺量也可通过增加析漏评定指标,但为降低试验数量,并未添加该指标。纤维在孔隙率允许的前提下宜增加其掺量,以此作为配合比优化设计依据。 采用功效系数评定方法评定最佳配合比,可筛选出相互制约指标的最佳组合因素。车辙

AC-20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报告详细

设计说明 1. AC-20C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来自于《湖南省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面层施 工技术指南》. 2. AC-20C沥青混合料所用原材料均为委托单位来样,其组成为: (1)集料:按13.2米米〜19米米(1号)、9.5米米〜13.2米米(2号)、4.75 米米〜9.5米米(3号)、2.36米米〜4.75米米(4号)、0米米〜2.36米米(5 号)备料. (2)沥青:XX生产SBS改性沥青. (3)矿粉:自产. 3.按规范要求,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 4.采用马歇尔试验进行配合比设计,室内试验的拌和温度为165-175(℃), 试件的击实成型温度为155-160(℃). 5.配合比设计试验及计算参数均以“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中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中的程序及公式计算. 6.试验结果:经室内配合比设计试验与相关验证,确定AC-20C沥青混合料目 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油石比为4.4%,在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与试验时,油石比宜控制在 4.3%-4.6%之间淇合成级配应尽可能与目标配合比级配曲线接近. 目标配合比的各级材料比例见相关设计图表. 7.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进行验证,旋转压实仪的单位压力为600KPa,设定旋转 压实次数为125次. 2012年7月2日

.原材料试验 1.沥青试验结果 2.集料试验 (1)集料原材料来样筛分试验结果

(2)粗集料材质试验结果 ⑶各级粒径集料的相对密度试验结果

(4)矿粉质量试验结果 (5)细集料的砂当量试验结果 二.AC-20C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1. XX高速公路AC-20C型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 2.郴宁高速公路AC-20C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

AC-13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AC-13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检验报告 样品名称:AC-13C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 报告日期:************ 检测编号:************* **************检测有限公司

批准:审核:检测: 1材料第2页,共6页1.1沥青材料 AC-13C采用70#沥青。其主要实测性能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70#沥青的基本性能 1.2集料筛分 AC-13C混合料的集料采用洁净、干燥、表面粗糙的破碎卵石、碎石。破碎卵石规格有:10-15、碎石有5-10,细集料采用0-5机制砂,矿粉采用细磨石灰石粉。各种集料的颗粒组成见表2。

1.3集料性能 实测上述集料的各种性能见表3: 表3 各种集料的实测性能

技术要求 ≤15 ≤28 —— ≥2.60 —— ≤15 ≤1.0 2 AC-13C 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3页,共6页 2.1级配及配合比 根据级配要求,由表2中各种集料的颗粒组成设计出矿料合成级配见表4,合成级配通过率如图1所示。 表4 AC-13C 合成级配 选用的AC-13C 混合料配合比为:矿粉:0-5:5-10:10-15=5%:42%:29%:24%; 图1 合成级配通过率示意图 2. 2混合料最佳油石比试验 孔径(㎜) 16 13. 2 9.5 4.75 2.36 1.1 8 0.6 0.3 0.15 0.0 75 合成级配(%) 100.0 97.7 76.8 51.5 36.8 28.6 20.3 12.9 8.6 6.2 要求范围(%) 100.0 90-100 68-85 38-68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SMA配合比解析

SMA配合比设计 我国对SMA的研究起步较晚,经验也不算丰富。在参考国外的方法,和我国自己设计的一些著名的工程经验,其配合比设计流程如下图: 图4-1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4.1 SMA混合料设计要求 4.1.1集料最大粒径与层厚 集料最大粒径(Maximum size of aggregate)指集料的100%都要求通过的最小的标准筛孔尺寸。

集料的公称最大粒径(Normal maximum size of aggregate)指集料可能全部通过或允许有少量不通过(一般容许筛余不超过10%)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通常比集料最大粒径小一个粒径。 影响公称最大粒径的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粒径和压实厚度的匹配。铺筑SMA的压实厚度不得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 公称最大粒径是16mm,即是SMA-16。因此,根据规范要求的适用的厚度是30~40mm之间。在实验时我们选择30mm。 4.1.2空隙率 空隙率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指标。空隙率低于3%的SMA路面出现永久变形的概率要高些。根据规范的要求空隙率在3%~4 %,选择3%。 表4-1 设计要求指标 4.2 矿料级配设计 对任何一种混合料,矿料级配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下表是我国规范给出的不同粒径的SMA矿料级配建议范围: 表4-2 我国规范的SMA矿料级配建议范围

第四章SMA配合比设计 初试矿料级配的配合比设计步骤: (1)以4.75mm(公称最大粒径≤9.5mm时,为2.36mm)通过率为关键性筛孔,选用中值及中值±4%,还包括一个S型级配曲线,共4个档次。级配乙是中值,级配丁是S 型曲线,甲、乙、丙、丁四个级配4.75mm的筛孔通过率分别为30%、26%、22%、28%。 表4-3 选择的几组初试级配 注:P i:过百分率,%;A i:累计筛余百分率,%;a i:分计筛余百分率,%。 各个矿料级配和上下限的级配曲线如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