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周围静脉输注营养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周围静脉输注营养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周围静脉输注营养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新生儿输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方法。 方法:第一时间使用封闭,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直接用于伤患处,50%的硫酸镁和喜疗妥交替外敷外渗处。结果:经过6~9天观察及护理,局 部外渗处肤色转红润,皮肤粘膜完好,无瘢痕。 【关键词】静脉输注;营养液;外渗;联合外敷;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55-02 新生儿静脉输液是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及抢救危重患儿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静脉输注营养液是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保证充足营养的 重要措施之一。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血管细小,隐匿,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 难[1]。输注营养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时有发生,如不及时有效护理将导致一系列严 重后果。我科发生输注营养液外渗致皮肤坏死患儿3例,均采用封闭、联合外敷 等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例输液外渗患儿,在输注营养液过程中均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液体 外渗,表现为注射部位局部组织肿胀,皮肤潮红或苍白。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2天,均为早产儿。经局部封闭、联合外敷等有效措施,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肤完整,无瘢痕。 2.护理 当出现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静点,用无菌石蜡油剥离胶布并拔除留置针,按压止血后在肿胀的肢体下垫软枕,以利于静脉回流,防止外渗药液的局限。用 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溶液,局部2%利多卡因封闭,在伤患处覆以适当大小的 消毒纱布,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充分均匀喷湿纱布,(以药液 不渗出为准)每日3次。另外,用50%硫酸镁和喜疗妥交替外敷外渗处,并予烤灯 照射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炎症吸收。还可明显减轻因液体外渗引起的局部 肿胀,坏死,水泡,疼痛和感染。喜疗妥涂抹时,面积应大于患处边缘,使用保 鲜膜进行包裹,松紧适宜(增加药物的吸收)。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输液是否通畅,有无液体外渗,不能单靠是否有回血而定,而应密切观 察穿刺周围组织是否肿胀,必要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 3.讨论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与血管内径的大小成反比,与连续输液持续时间 成正比,还与液体的PH值、渗透压有关。[2]新生儿的静脉血管十分纤细,加上 缺乏皮下脂肪的保护,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输液治疗过程中,常发生静脉药物 或静脉液体外渗现象,较成人的外渗速度更快、更严重。如渗出未被及时发现或 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3]一旦渗出,立即采用50%硫酸镁和喜 疗妥交替等联合外敷措施。50%硫酸镁具有高渗收敛作用,穿透皮肤能力强。营 养液外渗后及时用50%硫酸镁湿敷于局部产生高渗透压,吸入渗处血管外水分, 迅速减轻局部肿胀。喜疗妥软膏具有抗感染,促进血肿吸收作用,刺激受损组织 的再生功能,并能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4]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加速创面的愈合,从而主动促进创面修复,全面提高创面 愈合质量。 4.小结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静脉留置针已不仅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而且 广泛用于临床,如静脉输液、药物治疗、全静脉营养、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方面。 静脉留置针具有较好的韧性且血管刺激性较小,可留置在血管中,减少反复穿刺 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同时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临床中得到较广泛应用,基于此本 文就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进行了探析,以提高新生儿 的静脉留置输液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引言新生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 重要手段,是科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操作。由于种种原因,小儿容易受到细菌和病 毒感染,需要通过急诊输液来治疗,疗程3-14天不等,而静脉留置针输液,能够有效地保护患儿的血管,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感染,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静脉 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具有套管柔软、柔韧性强、对血管 刺激性小、保留时间长等特点,不仅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身心伤害 (包括血管损伤、疼痛和心理负担),还利于紧急抢救和临床反复给药,同时减 轻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其相关并发症会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效果。现就 一些常见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做一简要综述。 一: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1.患儿因素 小儿患者部分自身因素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首先,小儿患者年龄较小,生 理功能尚未完全建立、皮肤脆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 概率。再者,小儿患者血管细、管腔小、血管壁薄,留置针外套管几乎全部充满 血管,留置针长期与血管壁摩擦导致血管壁损伤变薄,进而增加了静脉输液外渗 的可能性。此外,长时间的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易哭闹、自己能 力差,不自主的活动或动作可能导致留置针的移动,进而增加输液外渗的可能性。患儿通常无法提供有效的主动配合以及主诉,而家长缺乏对静脉留置针维护的相 关知识,看护不周,从而发生留置针被动拉扯而滑脱或折叠,这也是导致静脉留 置针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 2.输液时间过长 输液持续时间越长,留置针在血管内移动容易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血小板 聚集并释放组胺,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血流增加,液体进入组织问隙,为导 致液体外渗的重要因素;另外患儿因穿刺部位所在肢体长时间活动受限而烦躁, 也增加了液体外渗的风险。 3.穿刺技术不熟练和血管选择不正确 穿刺技术不熟练和血管选择不正确是造成新生儿留置针外渗的重要原因。穿 刺技术不熟练加之新生儿的血管细小,容易出现穿破血管的情况从而引发外渗, 另外,穿刺以后固定不牢,容易出现脱出和刺破血管情况,由此造成外渗情况。 此外,穿刺技术中由于留置针通常在活动度比较大的部位,新生儿活动比较频发 容易出现软管与血管壁相互摩擦,进而引发液体从血管壁渗出,形成外渗。新生 儿留置针长期在一根血管,容易出现血管的纤维化,引发闭塞性静脉炎,引发外 渗情况。 4.药物因素 药物的浓度、毒性、理化性质等可以影响细胞、组织甚至器官的生理代谢功

早产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早产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婴儿,早产;补液疗法;护理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血管细小,隐匿,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静脉穿刺问题是护理工作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早产儿自身抵抗力弱,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觉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反应不能及时感知。而渗出不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对减少输液外渗造成的不良影响有积极的意义,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09年11月,我科共收治的早产儿92例,平均日龄1/2天,平均胎龄32.3周,平均体重1 920g,平均住院天数16.5天,共输液1 518例次,其中穿刺在四肢静脉、腋静脉1 351例次,置管2天后出现输液外渗292例次,外渗发生率为21.61%;穿刺在头皮静脉的167例次,置管2天后出现输液外渗103例,输液外渗发生率为61.68%,局部出现水疱1例,未出现组织坏死。 2原因分析

2.1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2机体因素早产儿血管细小,尤其是头皮静脉血管更细,管壁薄,在疾病状态下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如休克、早产儿水肿、硬肿时血管通透性增加。 2.3机械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进针后未做到一次成功,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或者留置针导管进入血管内短,输入液体药物容易外渗;选择血管不当,穿刺后固定不牢,导管松脱引起输液外渗。 2.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2.5治疗因素静脉输注营养液是早产儿生后24h保证足够营养的重要措施之一,输注时间较长,输注过程中液体外渗较常见。 3护理干预 3.1正确选择静脉进行穿刺对输入血管活性药和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多巴胺、静脉营养液、甘露醇、碳酸氢钠、钙剂等,宜选择相对近端较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一般首选大隐静脉、腋静脉,其次是手背静脉,从以上的资料表明,早产儿四肢静脉留置针输液置管2天后输液外渗的发生率(21.61%),明显低于头皮静脉置管2天后输液外渗的发生率(61.68%),主要原因是四肢静脉管径大,管壁弹性好,留置针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低,而头皮静脉虽然表浅、直观、易找到血管穿刺,但正中静脉由于其延伸到眉间部位时变成又多又细的小静脉,围绕双眼部向心回流慢易淤积[1],因此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

新生儿静脉营养液外渗的护理及观察

新生儿静脉营养液外渗的护理及观察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硫酸镁湿敷,外加京万红软膏涂抹方法护理,治疗新生儿静脉营养液外渗受损皮肤的护理及观察。方法:在硫酸镁湿敷基础上涂抹京万红软膏,对照常规酚妥拉明湿敷法。结果:两种方法经8h、12h、24h、48h内观察外渗处皮肤颜色变化,硫酸镁湿敷基础上外加京万红软膏涂抹方法护理效果明显。结论:硫酸镁湿敷基础上外加京万红软膏涂抹的护理方法是一种安全、便捷、高效的疗法。 1 引起外渗的原因 1.1 静脉营养又称胃肠外营养,是指对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儿通过静脉提供营养的成分,达到正常生长发育目的,促进健康的方法,及营养液属于高浓度液体,对血管的刺激大,在静脉输入过程中容易造成外渗。 1.2 新生儿血管特点由于静脉营养液的时间较长,在治疗的过程中,因新生儿血管管腔小、血管壁薄、血管细、脆、弹性差、表皮组织薄,发生外渗的机率较大。 1.3 输液管理疏忽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4 护理人员应在输液的过程中,加强巡视,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评估,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风险意识。 2 外渗程度根据药液外渗不同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外渗局部略肿胀,指腹压之弹性尚好,局部皮肤正常。 中度:外渗局部肿胀明显,指腹压之弹性较差,局部皮肤发红。 重度:外渗局部呈硬肿样,局部皮肤苍白,紧绷感,或有水泡样改变。 常规方法是酚妥拉明湿敷法,但治愈时间长、效果不佳。我科采用硫酸镁湿敷基础上涂抹京万红软膏,治疗新生儿静脉营养液外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3 临床资料 3.1一般资料 观察组:抽取我科2014年6月-2014年10月住院患儿,遵医嘱进行硫酸镁湿敷基础上涂抹京万红软膏24例,轻度外渗12例(平均体重2.5±0.5/kg,平均外渗2.3±1㎝),中度外渗8例(平均体重2.8±0.2/kg,平均外渗5.2±2㎝),重

静脉营养渗漏致早产儿皮肤坏死1例教训

静脉营养渗漏致早产儿皮肤坏死1例教训1病历摘要 患儿,男,因胎龄36周早产诞生伴口唇青紫25min,以新生儿窒息、早产儿、低诞生体重儿收入我院科儿二科新生儿监护室。入院时体重1950g。入院后通过7天的医治,患儿病情趋于稳固。住院第11天上午9:00时,白班护士在患儿右手背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穿刺顺利成功,用3M无菌敷贴固定。所输液体是脂肪乳+5%氨基酸+50%葡萄糖液,用推注泵以h的速度泵入。经白班与晚班、晚班与夜班交接。其间护士多次巡视病情,均未发觉异样。直至第二天凌晨8:00,白班护士交班时才发觉患儿手背肿胀至肘关节、压之凹陷,伴皮肤发白。护士未用无菌石蜡油剥离胶布,当即予拔出留置针,并用大拇指按压敷贴,待按压止血后发觉手背皮肤破损,皮肤破损处涂络合碘,手背至肘关节处用硫酸镁湿敷(躲开针眼处),立刻报告病情。第二天上午交班,发觉患儿手背见×大小皮肤发黑,经外科会诊,考虑皮肤坏死,予U型夹板固定手背,暴露皮损处,天天2次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外喷,并予氧气吹干皮损处,距离12h1次。1周后,皮肤坏死区仍有×,深,已结痂,创面干燥,无渗液及感染,周围稍红,右手指活动正常。行切痂清创,护理同前。15天后,创面慢慢缩小至×。第20天创面痂壳自行脱落,留有疤痕,患儿出院,出院时体重2511g。 2讨论 静脉输液外渗尽管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新生儿专门是早产

儿、低体重儿自身抗击力弱,皮肤灵敏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映,对外渗的不适反映不能及时感应,如渗出未被及时发觉或处置不妥,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造成输液渗漏的缘故很多:穿刺血管的合理选择、固定留置针是不是正确、长期输高渗液体引发血管壁损伤等都可致使液体渗漏。该患儿是低诞生体重儿,营养状况差,易引发输液渗漏,假设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观看巡视不到位加倍重了输液渗漏的不良后果。 3教训总结 正确拔针按压如输液渗漏部位肿胀明显,待肿胀稍消退后再拔出留置针,拔针时将贴于皮肤的胶布用石蜡油棉签剥离,当即用棉签或敷贴顺血管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无血液渗出,按压的力度适中,切忌勿使劲按压,加重渗漏部位的损伤,以致造成皮肤坏死。 合理选择穿刺血管,正确固定护士在为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硕、无静脉瓣的血管,无特殊情形下宜选用头皮静脉输液,幸免在关节处等不易固定的部位穿刺血管。穿刺成功后,要妥帖固定导管,固定敷贴穿刺部位上方皮肤时勿过紧,严禁360°缠绕一周固定。 增强基础操作技术训练新生儿护士应熟练把握留置针的穿刺技术,幸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壁的损害,如此才能排除局部渗漏的危险因素。 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增强静脉输液全程质控治理严格执行交交班制度,每班都要对所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进行床头交交班,30分钟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 策 摘要:静脉内液体外渗是临床研究中的常见问题。静脉输液外渗导致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渗入皮下组织,引起患者局部疼痛和肿胀。严重时,患者会出现皮下组织坏死,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治疗和康复没有用。静脉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坏死,使患者病情恶化并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应注意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及时发现和预防,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对患者的危害。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临床护理中静脉输液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临床护理;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护理对策 一、静脉输液外渗常见原因分析 输液外渗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管肿胀疼痛、局部红肿、皮肤变黑。这些是由于输液引起的外渗症状。如果静脉有外渗,不治疗会受到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也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才能充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以下是原因列表: (一)患者个人情况 不同年龄的患者有不同的外渗原因。比如老年人,体液外渗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变厚变硬,血管弹性明显下降,增加液体溢出的可能性。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天生活跃的。在穿刺过程中,他们害怕疼痛和哭泣;一旦穿刺完成,针尖由于随机运动而滑出血管,会发生注入溢出。 (二)医务人员的技术因素 造成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务人员的穿刺技术,一般是因为医务人员没有专业知识,不知道血管的位置,穿刺技术不足。同一部位有多处穿刺,穿刺完成后,由于没有定期巡检,输液造成外渗。

(三)外部环境的影响 很多患者由于自己的疏忽或粗心大意,导致针头松动或拔出,导致输液溢出。此外,一些失去知觉的患者可能会随意移动,可能会出现针头。 (四)个人疾病因素 个别疾病对静脉输液外渗有较大影响。不同疾病(例如更严重的癌症)的治 疗方法是不同的。该病需要长期化疗,由于患者长期接受化疗,患者的静脉比较 脆弱,大大增加了患者穿刺的难度。此外,在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很难将针头保 持在血管内,因为患者的血管更硬,更容易发生。 (五)护士的精神状态 护士是直接操作者,她的技术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一次穿刺的成败。很多患 者在输液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缺乏信心,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加了 护士的紧张感,从而大大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 二、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一)小面积静脉注射外渗 小面积外渗的药液对周围组织刺激较小,可热敷或湿敷95%酒精或50%硫酸 镁(一种加速化学物质扩散并促进身体自然吸收的方法)。如药液引起局部苍白 或青紫并有明显疼痛,应立即拔针,改变注射部位,继续用酒精润湿敷布。 (二)大量静脉注射外渗 对于大量外渗的患者,人体自然吸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温敷或单独敷贴, 利多卡因外用,应用时进行适当的密封。如果药液扩散面积比较大,需要用注射 器抽出药液,以免药液对组织造成损伤。 (三)化疗药物外渗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作为儿科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活动。静脉输液外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是常见问题,为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笔者试图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静脉输液操作的工作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护理体会 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的总人数约2.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8%,而儿童的健康发展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小儿静脉输液已逐渐成为儿童患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适用于小儿的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大隐静脉、手背足背静脉等。但是由于患儿的特殊性,静脉输液相较于成人的难度更大。小儿静脉输液外渗作为儿科临床治疗中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及时正确的护理措施,将会导致患儿承受较大的痛苦。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加强技术训练的同时,更要注意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成功率。 1. 静脉输液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根据INS的标准,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可以分成以下五个等级:0级:没有症状;Ⅰ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 2.5-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Ⅲ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m之间,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Ⅵ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15cm之间,循环障碍,中到重等程度的疼痛。

1例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输液误入动脉引起局部皮肤坏死的经验总结

1例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输液误入动脉引起局部皮肤坏死的经验总 结 在儿科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局部肿胀疼痛[1],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抽无回血,皮肤暗紫、变硬。输液外渗会使患者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同时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也会对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压力,引发医疗纠纷。所以需要积极的预防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部分新生儿或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善、自身抵抗力弱、低出生体重、体温调节功能差、喂养不耐受、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新生儿或早产儿的生存,影响其预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或早产儿由于住院时间长、需要大量抢救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高营养药物的应用等原因,需多次反复的静脉穿刺操作,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很多,如新生儿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患儿输液时不配合,哭闹、躁动;或由于血管因素、疾病影响;或护士的穿刺技术不佳等。作为儿科护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操作,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治疗能否及时进行,对解除家长顾虑,提高患儿及家长对的信任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穿刺的静脉与动脉非常相似,若护士不熟悉小儿头皮动、静脉的解剖结构、分布走向、鉴别方法、未做好穿刺前的血管评估、心理素质差,均易导致穿刺进入动脉。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救治方法,但新生儿头皮动静脉有时不容易鉴别,特别是循环不良时更难鉴别,如果穿刺误入动脉,不慎注入高渗性药物,还会引起局部动脉区坏死[2]。 1临床资料 现将本科遇到的1例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误入动脉,发现后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引起引起局部皮肤部分轻度坏死的病例总结如下。1病例资料患儿女、胎龄28 w、出生体重1500 g、机械通气5 d,氧疗3 d后病情较稳定,需要外出做头颅CT,值班护士在家长没有到来时,做当天的治疗,将配好的头孢噻肟钠0.15 g 加生理盐水5 mL在行头皮颞浅静脉穿刺时误入动脉,但当时输液点滴通畅,也未见局部皮肤苍白,所以认为穿刺成功,用无菌敷贴固定后,进行推注,当药液余2 mL时发现穿刺血管周围皮肤苍白,发现误入动脉,没有立即停止推药,而是将剩余药液缓慢推入,造成局部皮肤苍白后立即拔除输液针头,用喜辽妥进行局部外敷后,局部皮肤恢复,这时家长来抱孩子外出CT,该护士没有将此事向主管医师和护士长进行汇报。1 h后家长抱孩子回病房,责任护士发现患儿头部局部皮肤发紫,随用酚妥拉明原液在局部血管处持续外敷,16∶00 P班护士接班时发现头部穿刺处和枕部局部皮肤发紫,呈放射状,立即报告给护士长,护士长评估后用透明质酸梅进行了分支状血管远端皮肤最紫部位的局部封闭,封闭后剩余药液进行头部局部皮肤的外敷,封闭后第2 d局部皮肤青紫减轻,没有造成用药处和树状分支处的皮肤坏死,局部皮肤发紫情况慢慢减退,1 w后部分皮肤恢复正常,13 d后患儿头部皮肤全部恢复正常。透明质酸酶是一种多粘糖,它可以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患者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危险因素及 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技术,是治疗疾病、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给药方式,其护理质量及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及身心状况。临床多数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血管弹性下降,尤其在输注某些刺激性较强的液体时极易发生液体外渗,破坏患者的皮肤完整性,降低其生活质量。输液外渗可导致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烧灼感等异常症状,若处理不当,会使局部组织严重坏死。所以,输液外渗不仅会增加穿刺难度,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创伤,还会加重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相关研究指出,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的发生与患者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技术因素等密切相关。对此,积极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加强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及预防,有助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1、危险因素分析 1.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机体功能减退、痛感低、皮肤松弛,输液时针头容易移位,输液外渗可能性较高;血管弹性下降,组织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出现谵妄、昏迷状态或使用镇静剂的患者存在烦躁、知觉障碍等现象,自我控制力降低,造成注射针头移位,会进一步增加输液外渗的发生几率;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硬化,穿刺难度大,加之长期输液会损伤周围血管,容易导致输液外渗发生。

1.2疾病相关因素:癌症患者长期进行化疗,反复穿刺及药物激性会导致静脉脆弱,造成穿刺难度加大;脂肪及糖代谢障碍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会导致血管硬化,使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变大;静脉压升高患者全身静脉淤血,阻碍血液回流,易使输液外渗情况发生;脉管炎、静脉曲张等外周血管疾病也是输液外渗的高危因素。 1.3药物相关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浓度刺激细胞代谢功能,会造成血管受损,易引发输液外渗。部分渗透压>500mOsm/L的药物和pH<5或pH>9的注射液在静脉输注时会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或血管损伤发生,此时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容易诱发输液外渗。 1.4护士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穿刺不熟练,容易穿破血管,或造成针头移位;缺乏操作经验,血管选择不当,药物推注力度把握不到位,或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也会导致输液外渗发生;静脉通道监护不足,药物的性质及使用方法了解不够,也是引发输液外渗现象的重要原因。 2、护理对策 2.1合理选择静脉血管:根据治疗方案、药液性质及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穿刺的静脉血管,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或高渗透压药时,宜选择近端粗大静脉血管,末端循环差的患者避免同一条血管多次穿刺;需长时间或反复输液的化疗及危重病患者尽量采取留置针进行血管穿刺。 2.2提高临床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按照正确方法配制药液,碳酸氢钠注意控制渗透压,抗生素药液待完全溶解后再进行使用,以免刺激血管;多巴胺、间羟胺等药物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静脉输液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帮助维持机体的电解质、酸碱平衡,提供给药通路,但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外渗液体会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认真分析其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包括患者的实际情况、穿刺技术、输液管路、药物性质等。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血管难以穿刺、固定难度大等因素,易发生输液外渗,需要护理人员特别关注。 为预防静脉输液外渗,护理人员应该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穿刺技术培训、注意输液管路的选择和维护、控制输液速度等。同时,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设备及输液器材

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设备及输液器材也是预防输液外渗的重要措施之一。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设备,比如选择适合婴幼儿的小针头,避免对血管造成过度损伤。同时,应选择质量可靠的输液器材,确保输液过程中不出现漏液、渗液等现象,避免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循穿刺静脉的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环境、消毒程序等都符合相关规定,避免操作不当造成输液外渗。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调整滴速,避免过快或过慢造成血管损伤或输液外渗。 3.4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心理疏导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输液外渗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掌握。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为护理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为了减少药物化学,需要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选择较粗的血管。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 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 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 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P>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 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 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 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 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 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 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 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 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 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喜辽妥预防新生儿静脉补钙外渗致局部坏死的应用及护理

喜辽妥预防新生儿静脉补钙外渗致局部坏死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预防静脉注射补钙药物性外渗致局部坏死。方法:在开始静脉注射钙剂前,在距离穿刺点周围3~5 cm处涂擦喜遼妥,专人守护,引起足够重视,防止药物外渗,选择粗、大、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操作,多次补钙交替使用血管,避开曾使用钙剂的血管。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确保针头在血管内,静脉注射完钙剂即用3~5 cm的喜辽妥沿静脉穿刺走向涂擦10~15 cm范围,2次/d,连续5~7 d。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外渗情况,班班交班记录,并进行评估。结果:无因静脉注射补钙外渗致局部坏死。结论:喜辽妥涂擦有预防静脉补钙外渗致局部坏死,故在临床上使用静脉补钙时,同时使用喜辽妥涂擦,可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 标签:静脉;钙剂;局部坏死;喜辽妥;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甲状旁腺功能不足,降钙素水平较高,维生素储备不足等原因,常见低钙血症。当有早产或围生期异常及窒息等存在时,可使血钙更为降低,易产生低钙抽搐[1],此时治疗普遍采用静脉补钙,由于新生儿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同时由于钙剂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刺激性强,容易导致液体渗入皮下。开始出现局部轻微红肿、疼痛,继之局部发紫、发黑,出现组织缺血坏死。而钙剂有强烈的刺激性,渗于皮下易致剧痛及周围皮肤组织钙化甚至坏死,临床上静脉点滴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局部坏死[2]的报道已屡见不鲜,鉴于其后果的严重性,如何预防静脉补钙时发生药物性外渗所致的局部坏死,有效保护外周静脉,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这成了静脉补钙过程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在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案,我科从2009年3月~2010年1月开始采用喜辽妥预防静脉补钙外渗所致局部坏死,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新生儿科干预组50例患儿,均为出生10 d内的新生儿,其中,男婴28例,女婴22例。早产儿14例,占28%;新生儿窒息10例,占20%;新生儿肺炎占12例,占24%;高危儿10例,占20%;其他4例,占8%;需进行补钙的新生儿全部血钙均低于1.8 μmol/L。对照组50例患儿,均为出生10 d内的新生儿,其中,男婴26例,女婴24例。早产儿15例,占30%;新生儿窒息9例,占18%;新生儿肺炎占13例,占26%;高危儿11例,占22%;其他2例,占4%;需进行补钙的新生儿全部血钙均低于1.8 μmol/L。 1.2方法 在开始静脉注射钙剂前,在距离穿刺点周围3~5 cm处涂擦喜辽妥,专人守护,引起足够重视,防止药物外渗。选择粗、大、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操作,多次补钙交替使用血管,避开曾使用钙剂的血管。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确保针头在血管内,静脉注射完钙剂即用3~5 ml的喜辽妥沿静脉穿刺走向涂擦10~15 cm,2次/d,

1例新生儿输注果糖FDP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教训分析

1例新生儿输注果糖FDP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教训分析 输液外渗是临床常见的输液并发症,临床常导致局部皮肤坏死的药物多为高浓度、强刺激性的特殊药物、抗癌类药物等。2013年7月8日,我科发生1例因静脉输注果糖外渗致新生儿左手背皮肤坏死。 标签:新生儿;输注果糖(FDP);外渗;皮肤坏死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14d。于2013年7月5日以“新生儿肺炎”收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每天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并辅以雾化吸入等治疗。护士遵医嘱在其左手背静脉穿刺BD公司24G留置针,建立一条静脉通道,用M透明敷贴固定。每日输液完毕,用0.9%生理盐水常规封管。观察穿刺部位无异常。7月8日,护士遵医嘱以20ml/h微量泵泵入FDP治疗,当将FDP7ml输完后,发现左手背针眼周围5cm×3cm范围肿胀,皮肤发红,责班护士立即予以抽回血后拔针。拔针时未发现皮肤破溃,并给予50%硫酸镁湿敷,抬高患肢处理。(因本病例为新生儿不予配合,给予制动)24h后,左手背肿胀较前减轻,针眼处有渗液流出,并在针眼旁见两个约1cm×1cm水泡,边缘呈暗紫色,给予创面常规消毒,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用0.5%络合碘原液涂抹水泡区后,给予外涂喜疗妥软膏和湿敷50%硫酸镁Q4h交替治疗。7月12日,皮肤红肿范围完全消退,但水泡破溃区已形成约2cm×1cm的苍白区,基底部干燥。请我院外科医师会诊后,建议预防性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d,同时消毒创面后外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局部进行包扎,每天换药。2013年7月30号,伤口愈合,局部形成浅表疤痕,无功能障碍,患儿出院。 2 教训分析 输液渗出指的是在输液过程中因为多种因素引起输入药液或是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同路以外的周围组织。输液外渗指的是输液过程中因为各类因素导致输入的刺激性药液和液体进入到周围组织。在果糖输入护理工作中,因为新生儿的血管比较细,特别是末梢循环不佳的时候,血管通透性提升,血流速度慢,受到药液强刺激性影响和环境温度的影响,导致局部静脉内压升高,同时穿刺位置、固定方式以及护理人员经验等因素共同导致,引起药物渗出或是外渗到周围组织,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关节损害以及肿胀等,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坏死。 2.1护士责任心不强,观察不及时,没有及时发现药物外渗。 2.2护士接班后要认真细致评估留置针穿刺部位皮肤,即使是新建静脉通道,也应引起重视。不能排除因技术因素,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来回反复穿刺,造成血管破坏,易引起短期内渗漏。 2.3护士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重视药物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黄宇霞(广西柳州人民医院儿科二病区广西柳州 54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330-02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和抢救患者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1]。婴幼儿由于血管纤细在输液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外渗。当发生输液外渗时,如不及时处理,极易导致皮下组织坏死[2],影响治疗及抢救工作[3],而且也成为引发新生儿医疗纠纷的常见隐患之一。近年来,国内护理学者对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 输液外渗影响因素 1.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酸碱度、渗透压或浓度与血液中所含值相差较大时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机能。血管内膜受到刺激后,静脉发生痉挛,致血管壁缺血、缺氧,能透性增加,药物发生渗漏。常见的有静脉营养合剂(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等)、碳酸氢钠、20%甘露醇、钙剂、多巴胺等,且损伤程度较严重[4]。 1.2机体因素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血管细小、隐匿,静脉穿刺难度大;而且自身抵抗力弱,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反应不能及时表现,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5]。 1.3特殊患儿、重症患儿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病危患者,由于循环功能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过敏体质患儿固定针头的胶布或汗液刺激,常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新生儿硬肿症患儿由于双下肢硬肿,皮肤弹性差,发生外渗与硬肿不容易鉴别[6]。 1.4环境温度和药物温度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当室温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大量微粒沉积在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局部血管堵塞,血管痉挛,供血不足。胡春梅[7]的报道,50例患儿中,有30例发生在冬季寒冷季节,特别是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时。10%葡萄糖酸钙是阳离子高渗性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刺激血管和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韩雪玲[8]等研究表明:20%甘露醇在不同温度下对静脉血管的损伤进行了研究,在室温19~21℃条件下,20%甘露醇对血管的损害比在室温37℃更严重。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温后,溶液中<25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状态。说明药物的损害作用与温度密切相关。 1.5护士因素护士穿刺技术不成熟,进针后针头在皮下进退试探,不仅容易刺破血管而造成输液渗漏,更易损伤血管壁及周围组织造成输液渗漏。护士输液穿刺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再加上患儿哭闹后易出汗,导致胶布松脱,使输液部位呈无效固定状态,在小儿活动或发生轻微碰撞、牵拉时,针头会刺破血管壁或脱出血管外引起输液渗漏[9]。 2 输液外渗的预防 2.1正确掌握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静脉应用强烈刺激药物应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及输液速度,如碳酸氢钠给药浓度成人一般选用5%、而新生儿应用浓度1.4%即等渗碳酸氢钠,静脉滴注氯化钾浓度一般为0.3%以下,静脉滴注钙剂除严格控制滴速外,还要经常更换输液血管,输液量多时,应先输钙剂组,有把握将药物注入在血管内以防药物外渗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坏死。对刺激性强的药物,穿刺前用生理盐水针管连接针头,穿刺成功后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如针头前端回血畅,皮肤不发白,零阻力方可注药输入[5]。 2.2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质,采用适当的稀释方法,调节pH,减慢注射速度,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保暖,提高注射液温度等措施,以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在低温情况下,20%

1例新生儿输液中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破溃的护理

1例新生儿输液中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破溃的护理 药物外渗引起大面积皮肤破溃是一种少见的现象,若发生感染,可引起肢端坏死或败血症,至危机生命。2011年4月在我科发生的一例输液中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破溃患儿,经过我科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于2011年4月30日痊愈出院,同时为本现象提供了宝贵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儿,女,12天,全身皮肤黄染10天住院,。2011年4月18日下午2点输液50毫升葡萄糖、氯化钠1毫升、氯化钾1毫升完毕时(穿刺部位为大隐静脉),药物外渗肿至踝关节,未做处理,给予观察,晚10点左右患儿整个脚背及脚趾张力性水疱破裂表皮剥离,创面红肿渗液。对于整个创面,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患儿放辐射台上,抬高患肢,用无菌纱块覆盖整个创面,用生理盐水(含庆大霉素)浇湿全部纱块,用0.25%活力碘涂檫患处后再将愈疮膏均匀的涂在患处,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期间皮肤慢慢成脱屑样由边缘向中央脱落,10天内皮肤结痂完全脱落,无色素沉着,无疤痕遗留,于2011年4月28日出院。 护理 1 创面的护理。做好创面的护理,是预防感染和影响愈合的关键措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将患儿放辐射台上,抬高患肢,戴无菌手套,用无菌纱块覆盖整个创面,用生理盐水(含庆大霉素)浇湿全部纱块,让纱块一至处于湿的状态24小时,慢慢取下纱块,用0.25%活力碘涂檫患处,消毒创面时动作应轻柔以防创面出血,影响愈合,再将愈疮膏均匀的涂在患处,每日三次,暴露患处,保持局部干燥;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少渗出,减轻水肿,因本例患儿为新生儿不能主动配合,给予肢体制动。 2床边隔离。医务人员在治疗时应洗净双手、戴口罩,一切治疗护理用品专用,所有的敷料均应高压灭菌,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床边备有手消毒剂,供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使用;限制探视人员,减少污染机会,防止交叉感染;病室紫外线消毒2次∕d。 3病情观察。每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感染、水肿及破溃范围有无加重,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并做好严格交接班。注意患儿生命体征、奶量、精神状态、大小便等的病情变化,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4抗感染。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三天。 小结 普通药物外渗引起大面积皮肤破溃很少见,通过这一例患儿皮肤的完全康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 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静脉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根据液体种类对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造 成组织坏死。为减轻病人的痛苦,使患者早日康复,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们在工作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我院五官科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输液总人数为6499人次,输液外渗人 数为532人次,占总输液量的8%,老人和小儿较多。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出现输液外渗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方法如下。 1、更换输液部位 在发现液体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我们采取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厘米 处的输液管后将针头拔出,以防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将液体挤出过多引起局部肿胀, 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2.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的外渗可行局部热敷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血管收缩药物,禁用于高渗药物和化 疗药物的外渗。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善,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 体恢复,具体做法是,先将50度的热水装进水袋里一半的容量,排尽水袋内的空气备用。 用温热的毛巾敷于患处,把水袋放在毛巾上,能保持半小时以上温度不变。或者用纱布蘸温 热淡盐水湿热敷效果更佳。这种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值得提倡。 3.冷敷 对于红霉素和化疗药物的外渗一般采取冷敷的办法。通过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 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要注意 控制温度,防止冻伤的发生。 4.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毫克+地塞米松5毫克+生理盐水4毫升在包块底部 选择三个点,针尖角度与皮肤成5度角进行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的活性,中继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5.马铃薯外敷 特别适用于老年人、经常输液的人、和化疗的患者。可采用具有化淤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 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病几率。把切好的直接贴在患处,范围约4 cm×5 cm大小,外用纱布包扎适当固定每2小时更换1次,始终保持马铃薯片 湿润新鲜,直至输液完毕。 6、芦荟敷贴生叶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