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1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
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大全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L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第六章心理应激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身体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医学心理学的重点总结:1.心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发生、发展或者复发的心理因素。
其中,疾病的发生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密切相关;疾病的发展与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2.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家庭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在选择心理干预措施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指那些与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疾病的心理影响身体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癌症、糖尿病等严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
因此,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心理学重点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患关系】:指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的相互关系。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人的社会化】: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行为】: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
【无助】:机体在某种应激作用下导致的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
不能采取行动来应对应激。
【负性生活事件】: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异常心理】: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问答:一、影响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1、认知评价:是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直接影响个体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是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关键中介因素之一。
2、应对方式: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应激结果明显受患者各种应对策略的影响。
应对与各种应激有关因素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作用,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与应激事件引起的身心反应成负相关,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
4、个性特征:是应激系统的核心因素。
可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偶尔甚至可以决定生活事件的形成。
个性影响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有联系。
二、心理测验的分类方法:1、根据功能分: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定量表。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人格的本质特征: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整体性分裂人格社会性性格决定命运(二)人格的心理结构格倾向性1.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人格心理特征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3.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3.大五人格理论)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 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 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
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16PF)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三因素模型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 J. Eysenck,1947,1967)外倾性:内倾外倾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等偏负面的人格特征例题: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维度理论不包括()。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深入探讨和理解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求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几个重要内容: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慢性疼痛管理、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以及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1.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是医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长期的负性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下降等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压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状态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兴奋性神经系统紊乱等身体反应,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了解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2.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是指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医学心理学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和应激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病情恶化。
此外,医学心理学还注重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协作,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以综合性的方法帮助患者管理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评估心理干预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应对能力,从而改善身体状况。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解决问题疗法等。
心理干预常常与药物治疗和其他物理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为了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者们通过心理测量工具、生理指标等多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心理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进行干预调整。
4.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医学心理学强调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紧密联系。
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医学心理学提出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例如,通过教育宣传,增强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社会支持、心理支持等手段,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予以保持身心健康。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学科性质1、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研究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法2.问卷法3.心理测量法4.个案法5.实验法6.相关研究法感觉(sensation)的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的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
(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
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
差别感觉阈值:刚刚可以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顺应。
(4)感觉对比:统一感觉器官因为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1(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遭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从医学的观点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临床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疾病;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护理的理论和技术;③医护人员的职业心理活动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3、医学心理学的历史阶段:①思辨与经验描述阶段;②奠定科学基础阶段;③精神卫生运动推动阶段;④理论系统化阶段。
4、国内外常用的精神障碍的分类体系(熟悉中英文名称):一般采用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兼顾的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ICD-1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5、感觉的定义: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个别属性(颜色、气味、味道、光滑、粗糙等)通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
6、知觉的定义:指人脑对对象和现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整体印象。
7、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包含多种感觉的成分,感觉的事物和对象越具体,知觉就越完整和正确。
8、常见的精神障碍症状(包括定义、特点、常见病症)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10、思维:思维是人脑以语词为中介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在感觉和知觉所获得材料的基础上,在大脑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抛开事物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1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性地区分出某些反映的客体,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
医学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规律:适应、相互作用、补偿。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记忆(memory)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will)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个性(personality)一个人总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征。
(好像是名解)需要(need)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指向某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称之为才能。
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能经常创造性的完成一种或者多种活动,可称之为天才。
能力的分类:智能(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与生俱来、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指向性。
性格(character)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临床)名解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一门科学。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3、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认识,即医学发展的主导思想。
4、心身相关:是心理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发生变化。
5、行为(狭义):认为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广义):认为行为是个体的外部活动、内脏活动和心理活动。
6、需要:是指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最基本动力。
7、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10、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气质:人们生来就有的不依于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13、人格:亦称为个性,既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6、心理应激:个体察觉到环境变化对自身构成危机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17、应对:是指个体对付困难,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
18、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19、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规或公认的规范,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20、神经症:是一组较轻的大脑功能障碍总称。
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和情绪烦恼,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社会功能,但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
21、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一、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病和接受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心理需求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探究心理与身体的相互作用,为医疗工作和患者的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心理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激活炎性反应等生理机制来影响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遵守医疗方案,并提高康复效果。
3. 心理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
而患者的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可能会影响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治疗效果。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策略1. 积极的心理调适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积极的心理调适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开展适当的运动、学习放松技巧等方式来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患者,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专家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四、信任建立与沟通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沟通是有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
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 构建信任关系医生应展现亲和力和专业性,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安全。
同时,医生也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和看法,积极倾听患者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五、疼痛管理与心理干预1. 疼痛的心理因素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疼痛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加重疼痛的感受,并对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2. 心理干预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干预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心理学知识要点
六、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一级治疗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心里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躯体诊断,心理诊断。
①全身适应综合症(GAS)的全过程分为警觉,抵抗,衰竭三个阶段
②应激:是机体与环境直接缺乏适应,是机体对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生物的刺激所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原:凡是向有机体提供适应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原,也可称为刺激原或刺激。
心理应激: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紧张刺激为应激原,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情感属高级曾经,是和机体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有明显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意志过程:
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克服困难,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4.个性: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再现过程。
⑤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反映。
医学心理学重点笔记
1、医学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心理学和医学间的交叉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法、实验室方法、心理测试方法和评定量表法。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和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障碍和行为,即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4、弗诺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5、行为学派(华生、巴甫洛夫)认为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6、人的心理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7、记忆的规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遗忘。
8、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则是人所特有;②情绪产生多和生物性需要有关,情感则多和社会的需要与精神上的满足有关;③情绪伴有显著的生理、行为上的变化,情感则无上述明显变化;④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冲动性,情感则不易受情景影响,冲动性也较小。
9、意志品质的描述: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不良的意志品质:①自觉性差:对行动的目的、意义认识差,做事动摇、缺乏信心、盲目轻信他人、屈从环境影响,缺乏独立性及首创精神。
②果断性差:缺乏遇事采取果断决策的能力,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
③坚韧性差: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坚持,行动不能达到目的,而虎头蛇尾。
④自制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约束自己。
10、马斯洛认为人存在5个层次的需要,由低至高,逐层发展,称为需要层次论。
其由低至高的排列顺序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11、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认为人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据此将人的气质分为四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
12、A型行为是指容易发生冠心病的行为模式;C型行为是指容易发生各种癌症的行为模式。
13、心身疾病的诊断应除外:精神病、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梳理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疗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3、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4、开设医学心理学主要目的:(1)培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3)掌握硬度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6、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基础理论的多样性、心里因素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7、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8、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9、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10、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11、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8、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一、行为学习理论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
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
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因素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当发生环境刺激作用时,个体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评价等活动做出不同的反应。
SOR二、精神分析理论医学意义:强调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某种防御机制以病态方式表现出来。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自己总结的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
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思维重要特性:间接性与概括性分类:1.思维方式:动作思维(1-3岁)、形象思维(3-6岁)、抽象思维(核心模式)2。
探索答案:聚合思维、发散思维3.独立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情绪和情感5.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
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
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
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
——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22、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结果。
23、心理测验按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
按组织方式分: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24、智力测验量表为法国比奈—西蒙1905年编制。
25、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
洛夏测验由10涨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由2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中一张为白卡)组成。
26、心理治疗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
27、佛罗伊德德无意识理论分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不能被人意识到)。
28、精神分析常用方法:自由联想、移情
29、行为主义治疗的常用方法: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
系统脱敏法主要适应症为恐怖、焦虑、强迫症等神经症。
满灌疗法(又叫冲击疗法):让病人面对(或通过想象)能产生强焦虑的环境,并保持一段时间,不允许病人逃避,由于焦虑过程有开始、高峰和下降的波动变化过程,最后消除焦虑病最终预防条件性回避行为的发生。
对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哮喘、溃疡的病人慎用。
30、心理治疗的原则:其中立场的中立性,要保持中立,不替病人作出任何选择和决策。
31、心理治疗的医患关系的特点:对医生有严格的要求,包括良好的医德,对病人诚恳、热情和同情,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32、心理护理的目标: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提高患者适应能力。
33、治疗效果=医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病人的依从性。
34、医患关系模式的类型中,主动—被动型:适用于为重昏迷病人。
病人由于一时不清或无能为力,而不能统医务人员沟通,成为医疗活动的被动接受者。
指导—合作型:常出现于急性病症中。
共同参与型:常出现于慢性疾病中或急性疾病的康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