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合集下载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猪苓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猪苓汤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猪苓汤
猪苓汤中用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清。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功效: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证。

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者。

临床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患,如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肾炎、肾积水、产后尿潴留、乳糜尿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续断、怀牛膝、金钱草、车前子、甘草治疗肾积水;加白茅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癃闭;加味治疗急性膀胱炎;用本方化裁治疗肝硬化、乳糜尿、肾结石、慢性肾盂肾炎、血尿等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用本方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休克伴少尿及用本方加花粉、天仙藤为主治疗继发性口眼干燥综合征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有用本方增减治疗单纯性消化不良、婴幼儿湿热伤阴腹泻、小儿肠炎水泻、重感、钩端螺旋体病后遗症等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对实验性肾功能不全有治疗作用,可抑制草酸钙性肾结石的形成和抗癌的作用。

袪湿剂笔记—利水渗湿

袪湿剂笔记—利水渗湿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消渴]
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2)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
2.水湿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
◆五皮散: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各等分[各9g]。
◆五皮散利水结合行气,五苓散五皮散合增加全方的利水渗湿作用。
3.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增加利水力量。
◆用五苓散治泄泻,是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同时结合健脾除湿来止泻。五苓散去桂枝叫四苓散,保持着利水健脾,车前子、木通本身还是寒性药,有清热作用,适用于湿热泄泻。
◆茯苓和白朮相配,是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属于治本的缓治法。如四君子汤。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第十九章祛湿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汤、防已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8首)。

3.熟悉八正散、猪苓汤(2首)。

4.了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五皮散、萆〓分清饮(5首)。

【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

【适应证】祛湿剂用于治疗湿病,凡因正气不足,又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或经常在水中作业,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感受外湿;或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脾阳失运而湿从中生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

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

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故本章方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注意事项】临床运用祛湿剂应注意点:祛湿多由芳香湿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等,均应慎用。

19.1燥湿和胃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的病证。

湿邪中阻,脾胃之气不和,则升降运化功能失调。

临床常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濡等症。

所以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组成,以燥湿健脾,化浊和胃,使中焦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

常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豆蔻等。

若小便不利,须配伍利水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之类,以使湿从下行;若气滞较甚,当配伍行气健脾之品,如枳壳木香、大腹皮、半夏、生姜之类,以除满和胃;若兼外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时,宜配伍辛温解表之品,如苏叶、荆芥、白芷、羌活之类,也可酌加宣肺之品,如桔醒、杏仁等,以解表化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经方使用手册】猪苓汤

【经方使用手册】猪苓汤

【经方使用手册】猪苓汤古代的治淋专方,可通治泌尿道感染,适用于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窘迫、尿失禁等一系列尿路刺激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回顾】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4)【经典配方】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

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金匮要略》)【常用剂量】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阿胶15g,滑石15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化入阿胶,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22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319)【适用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淋病、肾结核、急慢性肾盂肾炎、乳糜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肾积水、肾结石、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多囊肾、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等。

【加减法】尿路感染伴发热,合小柴胡汤;尿路结石、腹痛腰痛,合四逆散;小便赤、脚癣、湿疹、女性盆腔炎、阴道炎,加连翘、栀子、黄柏。

【药理研究】具有利尿,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增强免疫,改善肾脏病理,降低蛋白尿、血清肌酐,提高肌酐清除率等作用。

【注意事项】对本方过敏者慎用。

拓展阅读:热在下焦:猪苓汤证〔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4)【辨证提要】此两条论述猪苓汤证及治禁。

本条亦承221条而来,论述里热实证如属经腑同病,单用下法,则阳明无形之热可能内陷膀胱,出现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其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是下后津液受伤,阳明余热犹存,小便不利是水气内停之征,故当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猪苓汤的功效,以通利淡渗为主,育阴润燥之力较逊,若阳明汗出多,口渴,是里热伤津,津气损伤之证,切不可用猪苓汤复利其小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一、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一片(9克)。

二、用法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2.附子汤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四、功用温阳利水。

五、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水湿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至于发汗后,身瞤动者,殆为汗出过多,阴随阳伤,经脉失养之故。

治以助阳行水之法,俾阳气胜,水气消,则诸症自愈。

方中君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

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

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

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

《本草经》尝言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瞤动。

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原书方后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可资临床参考。

七、附方及方论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剂学-各论(祛湿剂)

方剂学-各论(祛湿剂)
两(120g)
•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 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 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 脉濡数或滑数。 • 煎服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 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甘露消毒丹
方 剂 学
祛湿剂
•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 • 属八法中“消法”。 • 分类: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 湿、祛风胜湿。 • 应用祛湿剂注意事项: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 之分。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挟等因 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祛 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 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八正散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热壅滞 水道不利 湿热蕴结 尿频,尿急,涩痛, 淋漓不畅,癃闭 清浊不分,尿色浑赤
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阻滞气机 少腹急痛
邪热伤津 舌脉 口燥咽干 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
滑石 君 木通 萹蓄 臣 瞿麦 车前子 栀子 佐 大黄 生甘草 佐使 灯心 清利湿热,滑利窍道 清热利水 清热利水,利膀胱之湿,清心和小 肠之热 清热利水 清热通腑 清热泻火,又保护脾胃 药引,也增加清热利水清心
二妙散 附方
• 三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两足麻木或肿痛,或如 火烙之热,痿软无力。 • 四妙丸 组成:二妙散加川牛膝、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第三节 利水渗湿
• 适用病症: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 泄泻等证。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伤寒论》名方猪苓汤方证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名方猪苓汤方证原文及解释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方剂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0 克【用法】先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

【方解】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利尿,复用阿胶止血润燥,故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223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_。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伤寒论》第224 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注解:阳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则万不可与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利小便更使胃中燥,而渴当更甚。

《伤寒论》第319 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小便不利,水谷不别,故下利。

湿热上犯故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猪苓汤利尿解热,故主之。

按:少阴病,往往传里为呕吐下利的太阴病,不过本方为寒性利尿药治阳热证,不治阴寒证,此所以冒之以少阴病者,不外证候有似少阴、太阴的并病,示人以鉴别之意,又本方解热消炎,故用于泌尿系炎症多效。

加大量薏苡仁治肾盂肾炎、膀胱、淋疾、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验。

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热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黄。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验案】韩某,女性,31 岁,病历号5157,1965 年l 月25 日初诊。

尿急、尿痛四个多月,13 年前曾诊断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轻微尿痛,腰痛,未彻底治愈。

去年11 月又急性发作,尿频尿急,日达50 余次,夜达30 余次,尿时痛如刀割,有血丝血块,尿道灼热,腰痛腹胀,经服中西药不效,曾用益肾降火及补中益气等法也不效,近症:仍尿频,日10 余次,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疼,时头晕,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脉细数,苔白舌红。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猪苓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猪苓

中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猪苓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云南、河南。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切厚片。

本品气微,味淡。

以外皮色黑、切面色白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三、临床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本品甘淡渗泄,利水渗湿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水肿,单用即可。

如《杨氏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小便不利,单用一味猪苓为末,热水调服;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也常与泽泻、茯苓、白术同用,如四苓散(明医指掌》);治肠胃寒湿,满泻无度,可与肉豆蔻、砂仁、荜等同用。

猪苓药性沉降,利小山,小使畅则淋浊除,用于阴虚有热之小使不利,淋浊证,多与阿胶、泽泻等同用,如令物(《寒论》治湿浊带下,可与茯苓、泽泻等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多糖:猪苓葡聚糖1.猪苓多糖等;甾醇类成分:麦角留醇等。

本品还含有机酸、蛋白质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利尿作用,其利尿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的重吸收所致。

猪苓多糖有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猪苓水及醇提取物分别有促进免疫、抗结石形成、抗诱变及抑菌等作用。

五、鉴别用药猪苓与茯苓皆甘淡性平,都能利水渗湿,对于水肿、小使不利,淋证等水湿内停者,常相须为用。

但猪苓仅有利水渗湿之功,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利中有补,能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用于脾虚湿盛所致腹泻、便溏、食少以及失眠、健忘等。

茯苓又为治痰病要药。

国医大师何任论猪苓汤猪苓汤见于《伤寒论》...

国医大师何任论猪苓汤猪苓汤见于《伤寒论》...

国医大师何任论猪苓汤猪苓汤见于《伤寒论》...国医大师何任论猪苓汤猪苓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用猪苓汤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及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处方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先水煎前四味,再入阿胶烊化,每日三服。

其方义以二苓、泽泻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滋阴清热。

五药合方,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而诸症自解。

故《伤寒论》用猪苓汤,在于利水清热、养阴。

《金匮要略》虽未直接用猪苓汤作方治,但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举猪苓汤为例子说:“……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指出譬如渴病,是邪热和水结合归聚而成病,治渴病用猪苓汤,主要是利水,水利之后,热邪无所依附,渴就解除。

何任教授临床常以仲景方取效。

对猪苓汤之立方用意,曾说:“《伤寒论》用猪苓汤之条文是‘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用猪苓汤主之’,就其语气来说,是有承接条文的含义,因为有一‘若’字。

此‘若’字,是承接阳明病误下后出现的证象而言。

一般说有余热留于胸膈不解或里热太盛津气受伤,亦有下后出现水热互结之阳明证,像这一类因为水热所致的津液损伤者方用猪苓汤。

”并指出这与《金匮》用猪苓汤是水与邪热互结的“渴”是一致的。

何任教授在临诊时于水热互结、内热伤阴的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甚至尿血等属阴虚有热者,或者某些证属阴虚内热的泌尿系统感染、肾炎、尿闭等亦用之。

如1985年8月曾治一42岁孙姓男性病人:初诊,发热38.7℃,头痛,腰酸痛,尿频尿急,尿量少,口渴欲饮,舌燥质红,脉细数。

尿检,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蛋白等。

细询病史,曾患肾盂肾炎多年,疲劳则发作,久治不见除根。

处方:猪苓12克,茯苓12克,滑石12克,泽泻9克,阿胶(先烊化)9克。

5剂。

服2剂后热退、头痛解。

服完5剂,诸恙悉除。

后又以六味地黄丸加味善后。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方剂学祛湿剂[单选题]1.猪苓汤的功用是A.利湿消肿,理气健脾B.利水渗湿,清热养阴C.温阳健脾,利水渗湿D.益气祛风,健脾利水E.利(江南博哥)水渗湿,温阳化气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猪苓汤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

掌握“利水渗湿”知识点。

[单选题]2.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白术、茯苓B.泽泻、猪苓C.滑石、甘草D.茯苓、桂枝E.滑石、阿胶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猪苓汤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方歌:猪苓汤内二苓全,泽泻阿胶滑石添;利水育阴兼泻热,溺秘心烦呕渴痊。

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温通助气化,利便解表烦渴清。

掌握“利水渗湿”知识点。

[单选题]3.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桂枝B.芍药C.干姜D.桔梗E.白术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防己黄芪汤的组成是防己、甘草、白术、黄芪、生姜、大枣。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风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掌握“利水渗湿”知识点。

[单选题]4.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主要作用是A.益气利水B.固表止汗C.祛风行水D.实卫御风E.健脾升阳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防己黄芪汤中,黄芪配防己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掌握“利水渗湿”知识点。

[单选题]5.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A.滋阴补血B.补血止血C.润肺止咳D.养血益气E.滋阴润燥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阿胶滋阴润燥,用于猪苓汤证中,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掌握“利水渗湿”知识点。

[单选题]6.猪苓汤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A.中阳不足,饮停心下B.气化不利,水蓄下焦C.表虚受风,水道失畅D.水热互结,阴伤水停E.脾虚湿盛,泛溢肌肤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猪苓汤证主因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所致。

利水养阴猪苓汤,治疗泌尿道感染的名方

利水养阴猪苓汤,治疗泌尿道感染的名方

利水养阴猪苓汤,治疗泌尿道感染的名方猪苓汤,是经方名医黄煌老师的常用方剂,是治疗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可治疗下焦湿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猪苓汤,读读中西医汇通大家张锡纯对此方的用法与心得。

阳明病……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伤寒论》提要承原文221条而言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证治。

释义本条省略号下一“若”字,是承接221条而来,也是设法御病之词,阐述阳明病误下后余热留于胸膈者,有里热太盛津气受伤者,亦有下后出现水热互结之证。

本条是下后津液受伤,阳明余热犹存,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则是水热结于下焦,亦是猪苓汤的主证。

故用猪苓汤,取其清热育阴利水之功。

【张锡纯论】发黄之证,多成于湿热,诸治发黄之方,皆治湿热之方也。

乃有本阳明病,其人蕴有湿热而不发黄者,自当另议治法,而阳明篇中亦曾载其治方矣。

张拱端曰:肺脉浮,肺主皮毛,故脉浮发热为肺病。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是渴为肺不四布水精,小便不利为肺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非若口干舌燥之渴热在于胃也。

上节之渴关于胃,宜白虎加人参;此节之渴关于肺,宜猪苓汤。

按:此节所谓脉浮者,乃病入阳明,而犹连太阳之腑也。

盖太阳之病,在经脉浮,在腑亦脉浮,此因太阳之腑蕴有实热,以致小便不利,而热之入于阳明者,不能由太阳之腑分消其热下行,转上逆而累及于肺,是以渴欲饮水也。

治以猪苓汤,是仍欲由太阳之腑分消其热也。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茯苓,皆为渗淡之品,而猪苓生于枫下,得枫根阴柔之气(茯苓生于松下,松经霜弥茂,猪苓生于枫下,枫经霜红陨,则枫性之阴柔可知也),以其性善化阳,以治因热小便不利者尤宜,故用之为主药。

用泽泻者,因其能化水气上升以止渴,而后下降以利小便也。

用滑石者,其性可代石膏,以清阳明之实热,又能引其热自小便出也。

猪苓的功效作用与主治,猪苓的保健与食疗

猪苓的功效作用与主治,猪苓的保健与食疗

猪苓的功效作用与主治,猪苓的保健与食疗【科属与别名】猪苓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

处方名:猪苓。

【性味、功效与主治】味甘,性平。

功效:利水渗湿。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病症。

【传统方剂】(1)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治疗阳明病,发热,小便不利。

(2) 猪苓散(《金匮要略》) 猪苓、茯苓、白术,治疗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

(3) 其他在利水化湿方剂五苓散、胃苓汤中猪苓也都是主要的药物。

【主要成分】猪苓主要含多糖类猪苓多糖等成分。

1. 多糖类猪苓含有不同组分的葡聚糖,名Gu-2、Gu-3、 Gu-4,具有抗癌活性。

水溶性多糖Ap-1~Ap-10,其中除Ap-4、Ap-5外,均具有抗癌活性。

2. 其他猪苓菌核含麦角甾醇、α-羟基廿四碳酸,生物素。

【药理作用】1. 利尿作用健康人试服猪苓煎液8g(4次),6小时尿量和尿氯化物分别增加62%和54%。

利尿强度比咖啡因、茯苓、木通强。

健康人试服常用量猪苓醇浸剂时并无利尿作用。

家兔灌服或腹腔注射接近人用量时才有利尿作用。

肌内注射猪苓煎液0.25~0.5g/kg,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于4~6小时内尿量增加3倍。

在利尿的同时,可促进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

五苓散静脉注射也有类似的利尿作用猪苓的利尿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肾小管对水和电介质的重吸收.2. 免疫增强作用猪苓为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剂。

猪苓水提物和醇提水溶物能明显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

猪苓水提物能使荷瘤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增多;而猪苓醇提水溶物能使抗体形成细胞减少。

猪苓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具有直接促进有丝分裂的作用。

并能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对ConA和LPS的增殖反应。

并明显增强小鼠脾脏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

3. 抗肿瘤作用猪苓醇提水溶物腹腔注射能使小鼠S180、小鼠肝癌、Lewis肺癌、膀胱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猪苓多糖能抑制小鼠S180腹水癌细胞DNA的合成。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方剂歌诀:祛湿剂-猪苓汤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方剂歌诀:祛湿剂-猪苓汤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方剂歌诀:祛湿
剂-猪苓汤
为帮助广大考生备考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我们特整理了一些方剂歌诀,方便大家复习理解。

快来看看这些方剂歌诀吧,你都知道吗?
汇总推荐:2019中医专长医师资格《方剂歌诀》19个祛湿剂考点速记小结!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
猪苓汤
组成: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方剂歌诀】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趣味歌诀】
谢玲玲滑跤。

【方剂鉴别】
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异同:
二方均有猪苓、茯苓、泽泻。

五苓散主治气化不利的蓄水证。

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证。

【考情分析】
猪苓汤临床科目无运用,但考试常和五苓散放在一起考查。

注意两方组成均有猪苓、茯苓、泽泻(00泻),不同的地方可以这样记忆:猪狡猾,五苓纸白。

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

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

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防已黄芪汤、五皮散}【方剂】:五苓散【组成】:猪苓10g,泽泻15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

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加减】: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加荆芥、薄荷;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方解】:方中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

佐以白术,和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

“《素问》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方剂】:猪苓汤【组成】: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阿胶10g,滑石10g (烊化)。

【功效】: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中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泌尿系统感染、肾炎、膀胱炎、产后尿潴留等属水热互结兼阴虚者。

]【加减】:本方可用于热淋、血淋、尿血之属于水热互结而兼阴虚者。

用治热淋,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治血淋、尿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方解】: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

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益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

猪苓汤

猪苓汤

猪苓汤来源伤寒卒病论【制法用量】猪苓去皮5克(1两) 茯苓5克(1两) 泽泻5克(1两) 阿胶5克(1两) 滑石碎5克(1两)。

以水800毫升(四升),先煮四味,取400毫升(二升),去滓,入阿胶烊消。

温服140毫升(七合),日三服。

【功效】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主治】1.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渴欲饮水;或见心烦不得眠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

2.亦治淋疾、尿血、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痛者。

【方义】本方原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以致水热互结、热结下焦、小便不利或尿道涩痛之证。

猪苓汤证的主要病机是既有伤津,又有水停,错综复杂。

水气停蓄,气不布津,则已伤之阴愈亏;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既蓄之水愈蓄,形成干、湿不匀的失调局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液代谢发生障碍,或表现为局部不足或有余的情况,如单纯用滋阴法则水蓄更甚,单用利水法则阴液更伤,如此非但不能解决矛盾,反使病情加重,故必须滋阴与利水同用。

方中猪苓、茯苓入肾、膀胱二经,猪苓甘淡微苦、苦能下降直达少阴,甘能渗利水湿;茯苓淡渗利湿,健脾以制水湿之源;泽泻利水泻热;滑石甘寒而滑,清热通淋;阿胶滋阴润燥且能止血。

诸药合用,清热养阴与利水并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症自除。

【辨证要点】1.小便不利。

2.尿道灼痛。

3.血尿。

4.口渴心烦。

5.舌红脉数。

【加减】1.血尿:加白茅根,炒地榆,合四物汤。

2.热淋:加萹蓄、瞿麦。

或合八正散。

3.尿短淋漓:加车前子。

4.腰痛:加桑寄生、牛膝。

5.泌尿系结石:加海金砂,合芍药甘草汤6.小便赤涩:合导赤散。

【注意禁忌】本方为滋阴清热利水之剂,适用于阴虚有热之小便不利证。

若为实热伤津,口渴小便不利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应用】本方利尿,改善肾功能,促进电解质的排泄,改善代谢性酸中毒。

用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肾盂炎、急慢性丝球体肾炎、疑似膀胱癌、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血尿、不眠。

猪苓汤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猪苓汤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猪苓汤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出处来源(《伤寒论》)
药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g。

spacespace
功效主治: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治水热互结,邪热伤阴所致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咳嗽,呕恶,下利;血淋之小便赤涩刺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痛,心烦口渴,舌红。

方解:本方治证乃膀胱水热互结,内热伤阴,阴津受损所致。

治宜渗湿利水,清热养阴。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渗湿利水;滑石清热通淋,通利水湿,以清利水热之结;阿胶滋阴润燥,养血止血。

诸药合用,
体现渗湿利水与养阴清热并进,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的配伍特点。

药理研究:利尿,抗菌,抗贫血,促凝止血,调节水电解质代谢,改善肾功能,抑制尿路结石的形成。

其中茯苓、猪苓、泽泻利尿,抗感染,保肝,调节免疫,降血糖;阿胶抗贫血,抗休克,改善体内钙平衡,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滑石解热利尿,抑制伤寒杆菌,保护皮肤和粘膜。

临床应用:本方治证为水热互结,邪热伤阴之证。

以小便不利,涩痛难出,口渴欲饮,舌体瘦小,脉数。

见热淋者,加瞿麦,萹蓄,以清热通淋;血淋、血尿者,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用于膀胱炎,尿道炎,尿路结石,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病综合征,乳糜尿引起的小便不利,尿痛、尿急、尿血兼阴虚有热者。

现代制剂:汤剂。

用量用法:水煎,一日一剂,于饭前分3次服,阿胶烊化冲服。

使用注意:津液损伤太过而渴甚者,则非本方所宜。

本方歌诀:猪苓汤阿滑泽苓,水热互结热伤阴,小便不利或涩痛,烦渴舌瘦脉数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一、组成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碎、滑石碎,各一两(各9克)。

二、用法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三、歌括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四、功用
利水清热养阴。

五、主治
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六、方解
本方原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之证。

水热相搏,不得气化,阴津不布,加之热邪伤阴,故口渴欲饮;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下渗于大肠,故而下利;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逆中攻于胃,则为呕逆;阴虚且邪热上扰,则心烦不寐。

此时急当利其小便以渗水湿,兼事清热养阴之法治之。

方以二苓、泽
泻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甘咸,滋阴润燥。

五药合方,渗利与清热养阴并进,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证自解。

但总以渗利为主,清热养阴为辅。

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本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用治水气停滞小便不利证。

五苓散用泽泻,二苓配桂枝以通阳化气,伍白术以崇土制水,合成化气利水之剂,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猪苓汤以二苓、泽泻配滑石以清热通淋,益阿胶以滋阴润燥,合成清热滋阴利水之剂,主治水热互结之小便不利。

七、文献摘录(方论)
赵羽皇:“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便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胃中去热,亦于胃中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

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古今名医方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