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内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实验教案
1. 石油颜色的观察;2. 石油密度的测定;3.石油粘度的测定;4. 石油荧光性的观察。
思考题与作业
1. 观察我国若干油田原油的颜色。
2. 根据实验观察和讲课内容,小结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应用。
实验
原理
石油的组分包括饱和烃、芳烃、胶质(非烃)和沥青质。根据石油中不同组分的化合物在流经分离柱内的吸附剂时,同吸附剂间的吸附性能不同,以及各种有机冲洗剂的极性不同,其脱附快慢也不同的原理,选择适当的吸附剂配比及冲洗剂的用量,可以把原油中各族组分分离。目前常采用柱色层法。
实验操作重点及难点
重点:组分分离,各油田原油观察。
难点:原油组分分析流程。
实验要求
1.了解组分分析的原理和分析流程。
2.掌握原油物性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石油组分分析
1.纯化,棉花、滤纸净化,无水硫酸钠、层析硅胶(80-200目,分析纯),层析氧化铝(80-200目)纯化,玻璃器皿的净化。
2.实验步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教案
指导教师(签名)20年月日
课程性质
课内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一石油的组分分析和物理性质测定
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
开课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开课班级
资工1041~1044
人数
177
实验
目的
石油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特征对研究石油形成、运移、聚集、保存、次生改造和分布,评价石油的工业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目的:①通过实验演示了解石油的族组分组成分析过程; ②通过观察和测定了解石油的基本物理性质。
(3)在层析柱底部塞少量棉花,用80-200目活化过的硅胶及中性氧化铝按硅胶/氧化铝体积比为1:1干法充填层析柱,轻敲柱壁,使吸附剂填充均匀,并在柱上方加入适当的颗粒状无水硫酸钠;层析柱的内径为0.9cm,长度30cm。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绪论知识点:石油地质学的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经典内容:1、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油气藏中的流体(气、油、水)、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2、油气藏形成原理(形成机理: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形成及破坏)3、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盆地、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扩展内容: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基本概念: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燃烧后的余烬。
石油的比重: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天然气(Natural Gas):广义: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凝析气: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故称凝析气。
(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称凝析油。
)(含有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或称为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油田水(Oil And Gas Field Water):(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地质学》称为油气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知识点: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是氮(N)、硫(S)、氧(O)。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碳、氢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油气地球化学
二、生物标志化合物
• 3.甾萜化合物
• 1)萜类化合物 • 是分布广泛含量丰富的标志物,包括环状和非
环状结构的化合物 • 主要指环状结构的萜类。包括双环倍半萜、三
环双萜、长链三环萜、四环萜和五环三帖。双 环倍半萜和三环双萜来自于高等植物 • 长链三环萜主要分布海相沉积中,藻类成因 • 五环三帖包括藿烷和非藿烷系列 • 藿烷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来源于细菌和 蓝绿藻和低等植物。 • 四环萜是无环萜类降解产物
• 1959年在美国匹兹堡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有机地球化 学分会。
• 1962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会议,出版了 《有机地球化学进展》,规定两年召开一届学术会议。
• 1963年布雷格主编《有机地球化学》,论述天然有机物 地球化学。
• 1964年苏联出版《有机质地球化学》,论述沉积金属矿 产的有机地球化学,标志着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独立。
• 80年代以后对煤成油的机理取得了深刻的认识。
二、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史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油气地球化学仍会为石油形成 与分布的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 对新区勘探和老区深化研究; • 对低成熟油、煤成油以及碳酸盐成烃机制的深入认识; • 运用生物标志物,尤其是非烃化合物来研究油气运移; • 油藏地球化学着重研究孔隙形成无机-有机反映并预测
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
• 2.分离和纯化 • 根据研究的目的进一步进行组分的分离和纯化。 • 主要采用方法有柱色层、薄层色谱、络合物加成等。 • 3.干酪根的分离 • 抽提后的岩样中还含有大量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干酪
根。分离的方法有物理的和化学的, • 物理方法不会影响干酪根的成分,但不能完全除去
全部矿物,尤其是黄铁矿,其与干酪根紧密共生。 • 化学方法可以较完全分离干酪根,但多少改变干酪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部分第一二章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和数量不等的固态烃类和非烃类物质。
3.石油的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5.: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6.临界温度: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高于临界温度时, 无论压力有多大, 都不能使气态物质凝为液态。
7.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 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8.逆蒸发:在地下较高温度( 即物系的临界温度和最高凝结温度之间) 的特定条件下, 随压力增加液态烃可以转变为气态,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原因。
9.天然气(广义):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气体。
(狭义):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10.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2.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于气中,呈单一的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13.凝析油气藏:凝析气被采出后因地表的温度压力降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之为凝析油气藏,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14.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的基质表面,在煤层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或溶解气。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在地球上的形成、积累、分布规律以及勘探开发的科学。
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工业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地质构造、断裂、岩性、孔隙结构等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揭示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勘探评价和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石油的地质学定义石油是地球内部岩石圈深部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下经过成熟作用产生的一种烃类矿物油。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等元素组成。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由古代生物体在埋藏和经历高温高压作用后,经过演化成熟而形成的。
生物体在埋藏的过程中,经历了褐、沦、煤化、成烃四个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逐渐转变为石油。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1.揭示石油的地质成因和分布规律;2.确定目标区域的勘探目标和勘探方向;3.提出勘探方法和技术方案,为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石油资源评价石油地质学通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生油岩性、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对石油资源进行评价,确定潜在的石油资源量和勘探前景。
2. 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学研究地层的构造、地质史、岩性、构造特征等,结合地震勘探、钻探、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石油勘探方向和方法,提高勘探效率。
3. 油藏工程石油地质学研究油藏的形成机理、油气的运移、储集规律等,为油田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油藏的开采工程。
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地质学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的各个阶段:1.目标面选区:石油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条件、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层段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2.地震勘探:石油地质学借助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地下岩石的弹性波速度、密度等信息,揭示油气的分布规律。
3.钻探勘探:石油地质学根据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设计钻探方案和井位,指导实施钻探勘探。
4.油藏工程:石油地质学通过对油气成藏规律和储量特征的研究,指导油藏的开发和生产,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无论从成分还是相态上都是十分复杂的混合物。
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天然气:从广义上讲,天然生成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都可称为天然气。
在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中研究更多的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气藏气: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气顶气: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油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水溶气: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固态气体水合物:是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以容纳水分子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水合物。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
天然气的比重:指在标准状态(1atm, 20℃)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空气的重量之比。
临界温度:是指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临界压力。
饱和蒸汽压: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热值:单位体积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石油地质学
绪论1、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2、背斜理论认为:石油与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密度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
因此,背斜褶皱的顶部被公认为是勘探油气的最佳对象。
3、干酪根热降解生油说:原始有机质沉积以后,首先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聚合缩合作用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在达到一定的埋藏深度和,主要在温度的作用下发生热降解作用逐渐生成石油。
4、源控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
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5、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6、未熟—低熟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
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
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7、煤成油理论: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
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第一章1、石油: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族分:一般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简答题1、什么是⽯油地质学?⽯油地质学是矿产学的⼀个分⽀,是在⽯油和天然⽓勘探及开采的⼤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门新兴科学??⽯油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油⽓⽣成和油⽓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分布规律的⼀门学科2、⽯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油⽓⽣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地质原理第⼀章⼀,名词解释1,⽯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天然⽓⼴义,天然⽓是指⾃然界⼀切天然⽣成的⽓体狭义,天然⽓是指与油⽥和⽓⽥有关的在岩⽯圈中蕴藏的可燃⽓体3,油⽥⽔指在油⽥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简答题1,⽯油可以分为哪⼏种族组合?⽯油的族分包括饱和烃,芳⾹烃,⾮烃和沥青质2,⽯油中包含有哪⼏种主要的元素与次要的元素?主要元素:碳83%~88%,氢10%~14%,次要元素:硫,氮,氧,3,⽯油中包含哪⼏种烃类化合物和⾮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烃⾮烃化合物:含硫化和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4,天然⽓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体和⾮烃⽓体?烃类⽓体:甲烷,重烃⽓(湿⽓重烃⽓>5%,⼲⽓重烃⽓<5%)⾮烃⽓:氮⽓,⼆氧化碳,硫化氢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被分为哪⼏种类型?油⽥⽔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地层⽔分为四种类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不同类型的⽔反映不同的地层封闭性:氯化钙>碳酸氢钠>氯化镁>硫酸钠第⼆章⼀,名词解释1,⼲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氧化性酸,碱和⾮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也包括煤中的2,⽣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和温度的升⾼,⼲酪根开始⼤量⽣烃的温度称为⼲酪根的成熟度或⽣油门限3,氯仿沥青“A“4,油型⽓由腐泥型母质即I型或II1型⼲酪根形成的天然⽓5煤型⽓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6⽣油窗在热催化作⽤下,有机质能够转化为⼤量的⽯油和湿⽓,成为主要的⽣油时期,在国外称为“⽣油窗”7,未熟——低熟油:①密度总体偏⾼,但也有轻质油②富含⾼分⼦量饱和烃③正烷烃具有奇数碳优势⼆、问答1、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成学说?⽆机成因学说:碳化物说(门捷列夫),宇宙说,岩浆说,⾼温⽣成说,蛇纹⽯化⽣油说有机成因论:早期成因论原始物质成岩作⽤早期⽯油和天然⽓晚期成因论(⼲酪根热降解成因论)原始有机质成岩作⽤早期⼲酪根成岩作⽤中晚期⽯油和天然⽓未熟-低熟油早期成因的⽯油煤成油(集中有机质⽣油)2、⽣物体有哪⼏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类脂化合物,蛋⽩质,碳⽔化合物,⽊质素和丹宁3、⼲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的⼲酪根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美国绿河页的⼲酪根结构特征:1)三维⽹状系统;2)含有多个核;3)核被桥,键和官能团连接;4)含脂肪族链状结构黄县褐煤⼲酪根结构:芳⾹结构多,脂肪族链少4、⼲酪根中主要包括哪⼏种主要的显微组分?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5、⼲酪根有哪⼏种基本类型?Ⅰ型⼲酪根:原始氢含量⾼,氧含量低,H/C约1.25~1.75。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地质及其勘探开发的学科,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油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介绍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油气地质学油气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地质因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油气地质学主要包括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油气勘探目标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1. 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盆地构造演化是油气地质学的基础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以及构造运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 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了油气形成和富集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岩性特征、构造特征等因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通过分析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可以确定油气勘探的目标区域,并为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3. 油气勘探目标与方法油气勘探目标与方法是油气地质学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如何确定勘探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
通过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如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等,可以获取地下油气信息,为油气勘探提供数据支持。
二、油藏地质学油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储集性能以及油气开发中的地质问题。
油藏地质学主要包括油气储集层特征与评价、油气流体性质与流动规律、油气开发与增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油气储集层特征与评价油气储集层特征与评价研究了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如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以及储集层的发育规律和评价方法。
通过对储集层特征与评价的研究,可以确定储集层的储量和储集能力,为油气开发提供依据。
2. 油气流体性质与流动规律油气流体性质与流动规律研究了油气在地下的流动行为,包括流体性质、渗流规律、油水分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油气流体性质与流动规律的研究,可以了解油气在油藏中的分布情况,为油气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地质学专业课程
地质学专业课程简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内部构造的学科。
地质学专业课程是地质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物质、地球表层和地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地质学专业课程的内容。
1. 基础课程1.1 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了解到地球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1.2 矿物学与岩石学矿物学与岩石学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程。
矿物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矿物的形成、性质和分类等;岩石学则关注于岩石的成因、分类以及岩浆作用等。
通过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并能够进行鉴定和分类。
1.3 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地质体内部力学行为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地壳构造、地震活动、岩石变形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力学,可以了解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原因,掌握基本的构造分析方法。
1.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演化过程中各个时期岩层组合及其含义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岩层特征、化石记录以及地层对比等内容。
通过学习地层学,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地球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对岩层和生物演化产生的影响。
2. 应用课程2.1 矿产资源与勘探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的产出与利用,以及相关勘探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到全球矿产资源的分布、开采技术以及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2.2 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与防治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的成因、预测与防治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并学习相关预防和应对措施。
2.3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以及相关调查和监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和注水量,避免超压注水导致储层破裂。
提高采收率途径和措施
注水开发
通过向油藏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注水方式包 括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和点状注水等。
气体驱替
利用天然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驱替油藏中的原油,提高采 收率。气体驱替方式包括连续气驱、周期注气等。
化学驱替
向油藏注入化学剂(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等),改 善原油流动性,提高采收率。化学驱替方式包括聚合物驱 、三元复合驱等。
开发过程中储层保护策略
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保护
01
优化钻井液性能,减少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采用欠平衡钻井
技术,降低钻井液柱压力,减少压差卡钻风险。
完井过程中的储层保护
02
优化完井方式,如采用裸眼完井、筛管完井等,减少完井作业
对储层的损害。
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储层保护
03
优化注水水质,减少注入水对储层的损害;合理控制注水压力
04 油气运移与聚集机制探讨
油气运移方式及驱动力分析
运移方式
油气在地下岩层中的运移方式主要包 括渗透、扩散和涌流等,这些方式受 岩层物性、流体性质和驱动力等因素 影响。
驱动力分析
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浮力、水 动力、毛细管力和构造应力等,这些 力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油气聚集条件及过程模拟
包括水平井、多分支井、大位移井、欠平 衡钻井、自动化智能化钻井等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应用,提高了钻井效率和质量。
未来钻井工程将更加注重环保、高效、 智能化发展,推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的可持续发展。
钻井工程面临的挑战
包括复杂地层条件(如高温高压、高含硫等 )、深海和超深海环境、环保要求日益严格 等,对钻井工程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绪论1、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2、1)研究石油的基本特征:包括石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及石油伴生物——天然气及水的基本特征。
2)研究油气的生成:包括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什么,这些原始物质是在什么环境和什么因素作用下演化为石油的等。
3)研究油气运移规律:包括引起油气运移的动力有哪些,油气运移时的状态如何等等。
4)研究油气聚集的条件及各种油气藏的特征。
5)研究油气藏聚集破坏的因素及再次运移聚集的规律性。
3、石油地质学的三大基石:盆地构造、盆地沉积、石油探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第一节石油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
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并溶有数量不等的烃类和非烃类的固态物质)石油中C、H两元素占绝对优势。
次为O、N、S。
2、石油中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烃和非烃两大类,具体包括:(烃类)①正构烷烃;②异构烷烃;③环烷烃;④芳香烃;(非烃类)⑤含氮、硫、氧化合物。
3、在石油烷烃中,异构烷烃中最重要的是异戊间二烯型,该烷烃是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同源的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类型和含量都十分相近,常用于油源对比。
4、用环戊烷和环己烷的比值可以估计石油生成时的地下温度,比值高,成生温度低,否则相反。
在原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明显减少,高成熟度原油以1-2环烷烃为主。
5、石油样品中I、II类初级氢原子的丰度比值称为芳烃结构分布指数,简称ASI值。
这一特征值可直接用于鉴定有机质成熟度。
成熟生油岩的ASI值>0.86、石油中的非烃是指石油所含的硫、氮、氧及金属原子的化合物,它们对石油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卟啉,是石油成因分析的有力证据。
石油工程基础知识
一、石油及天然气的组成和性质
物理性质
石油:颜色(无色到黑色) 相对密度(0.75-1.0) 粘度 荧光性 电性 溶解性 凝固点
一、石油及天然气的组成和性质
物理性质
天然气: 颜色(无色,燃烧时呈不同颜色) 相对密度(干气0.6、湿气>1.0) 气味(无特殊气味) 溶解性(易溶于石油)
二、石油及天然气的生成
1 储集层岩石的孔隙度
☆孔隙度的有关概念 孔隙度:是指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的视体
积(外表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的有效孔隙体积与岩
石的外表体积的比值。
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的总孔隙体积与岩
石的外表体积的比值。
1 储集层岩石的孔隙度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最常用的是有效孔隙度,它可用于评价 储集层特性、计算储量和岩石中的油、气、 水饱和度。
二、地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地层原油的物理性质 地层水的物理性质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1 地层原油的物理性质
地层原油的溶解油气比 地层原油的饱和压力 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 地层原油的压缩系数 地层原油的密度和相对密度 地层原油的粘度
石油工程基础知识
内容
石油地质知识--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油藏物理基础--储层岩石与流体的物理性质 渗流力学基础--油藏驱油能量、方式及渗流 机理 油藏工程基础--油田开发的方针、原则和程序 采油工艺技术--采油方法、注水、油层改造
石油地质基本知识
石油地质学主要是研究石油及天然 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及其 分布规律的科学。
颗粒成分 颗粒排列方式 颗粒大小不均匀程度 胶结物成分和含量
岩石的渗流特性
储集层岩石的孔隙度 ☆ 储集层岩石的渗透性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绪论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⑴ 野外调查 ⑵ 仪器观测 ⑶ 大地测量 ⑷ 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 ⑸ 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 ⑹ 历史比较法 ⑺ 综合分析 ⑻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Geologists use a research strategy called the scientific method. The scientific metho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Observe and measure. 2 Form a hypothesis (a plausible, but unproved, explanation for the way something happens). 3 Test the hypothesis (by comparing the predictions against the new observations). 4 Formulate a theory (a generalization about natural phenomena). 5 Formulate a law or principle (statements that some natural phenomenon is invariably observed to happen in the same way, and no devia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ns have ever been observed). 6 Continually reexamine the law or principle in the light of new evidence.
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 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内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内容包括:
1.岩石学: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产生、运移、沉积等与岩石相关的问题。
2.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构造、进化以及地球内部的
各种化学反应,以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存在的地球化学环境。
3.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类型、来源、成因、分布、时代和特征,以
揭示石油和天然气沉积的环境条件。
4.结构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包括地震构造、断层构造、褶皱构
造等,了解石油和天然气储层的构造。
5.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内部的各种现象,包括重力、磁场、地热等,以诊断地下油气藏的位置和性质。
6.应用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物理工具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包括地震探测、电磁探测、重力和磁性探测等。
7.勘探技术:研究各种勘探技术,包括露天采矿、地下采矿、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化探勘探等。
8.地质工程学: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生产和加工,以提高勘探
开采的效率和经济性。
9.地质资源评价: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分布、品质、可采储
量等进行评价,以辅助决策者做出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