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动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动点问题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动点问题
1、如图所示,以等边三角形OAB的边OB所在直线为x 轴,点O为坐标原点,在第一象限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OAB边长为6个单位。点P从O点出发沿折线OAB 向B点以3单位/秒的速度运动,点Q从O点出发沿折线OBA向A点以2单位/秒的速度运动。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当两点相遇时运动停止。
①点A的坐标为(3,3),P、Q两点相遇时交点的坐标为(3,3);
②当t=2时,△OPQ的面积为3/2;当t=3时,△OPQ的面积为9/4;
③设△OPQ的面积为S,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为
S=(3t-t^2)/4;
④当△OPQ的面积最大时,在y轴上无法找到一点M,使得以M、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0,6)、点B(8,0),动点P从点A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移动,同时动点Q从点B开始在线段
BA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移动。设点P、Q移
动的时间为t秒。
1)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6;
2) 当t=5时,△APQ的面积为24/5平方单位;
3) △OPQ为直角三角形的时间范围为2≤t≤4;
4) 无论t为何值,△OPQ都不可能为正三角形。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为4个单位/秒,则此时t=2.
3、如图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OB中,∠AOB=90°,
OA=3cm,OB=4cm,以点O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设P、
Q分别为AB、OB边上的动点。它们同时分别从点A、O向B 点匀速运动,速度均为1cm/秒。设P、Q移动时间为t
(≤t≤4)。
1)过点P做PM⊥OA于M,求证:AM:AO=PM:
BO=AP:AB,并求出P点的坐标(用t表示)。
证明:由于△OPM与△OAB相似,因此有
PM/OB=AO/AB,即PM=AO*OB/AB=9/5.又因为△APM与
△AOB相似,因此有AM/OA=PM/OB,即
AM=OA*PM/OB=27/20.因此AM:AO=PM:BO=AP:AB=9:15:20.P点的坐标为(3t/5,18t/5)。
2)△OPQ面积S(cm2)与运动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
关系式为S=t(6-t)/2,当t=3时,S有最大值为4.5.
3)当t=2时,△OPQ为直角三角形。
4)证明无论t为何值时,△OPQ都不可能为正三角形。
若点Q运动速度为2.5个单位/秒,则此时t=2.5.
4、如图所示,直线y=k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E、F,点E的坐标为(-8,0),点A的坐标为(-6,3)。
1)k的值为3/4;
2)点P(x,y)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在
点P的运动过程中,△OPA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S=(3x+18)/8,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8 5、已知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对角线AC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3x+2. 1)线段AC的长度为√((8-2)^2+(24-2)^2) =√(36^2+22^2)=10√26,∠ACO的度数为arctan(3)=71.57°。 2)设P点当前位置为(x,3x+2),Q点当前位置为(2t,6t+2)。由于P点每秒移动3个单位长度,Q点每秒移动1个 单位长度,所以P点的运动方程为x=t+8, 3x+2=3t+8+2t+2=5t+10,Q点的运动方程为2t=24-2t, 6t+2=3t+24+2t+2=5t+26.两点相遇时,有x=2t,3x+2=6t+2,解 得t=2,此时P点位置为(10,32),Q点位置为(4,14)。 3)设M点位置为(a,3a+2)。由于△MA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AM=MC,即a-8=24-a,解得a=16,即M点位置为(16,50)。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 边形,直线l经过O、C两点,点A的坐标为(8,0),点B的 坐标为(11,4),动点P在线段OA上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 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 单位的速度沿A→B→C的方向向点C运动,过点P作PM垂 直于x轴,与折线OCB相交于点M。当P、Q两点中有一点 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 为t秒(t>0)。△MPQ的面积为S。 1)点C的坐标为(14,4),直线l的解析式为y=x-6. 2)设P点当前位置为(x,0),Q点当前位置为(8+2t,4t)。由于P点每秒移动1个单位长度,Q点每秒移动2个单 位长度,所以P点的运动方程为x=t+8,Q点的运动方程为 8+2t=11t/2+4,解得t=8/3,此时P点位置为(16/3,0),Q 点位置为(40/3,16/3)。 设△MPQ的高为h,底为PQ,由于PM垂直于x轴,所 以PM的长度为x-8.根据△MPQ的面积公式S=1/2*底*高,可 得S=1/2*(t+8)*(x-8)。将t=8/3代入可得S=16/3*(x-8),即S与 x的函数关系式为S=16/3*x-128/3. 3)S的最大值出现在S的导数为0时,即16/3=0,此时 x=8.代入函数关系式可得S的最大值为16/3*8-128/3=0. 4)设M点当前位置为(a,3a+2)。由于△QMN为等腰 三角形,所以QM=MN,即PM+PN=2MN。设PN的长度为h,由于△ACO与△BQO相似,可得CO/BQ=AO/OQ=1/2,即 CO=2BQ。又因为PM垂直于x轴,所以PM的长度为x-8, PN的长度为14-a。代入可得2(14-a)=x-8+h,即h=30-2a-x。 将h代入PM+PN=2MN中,可得(x-8)+(30-2a-x)=2MN,即 MN=19-a/2.由于△QMN为等腰三角形,所以QN=MN,即 QN=19-a/2.代入可得19-a/2=2t,解得t=(35-a)/4.将t代入Q点 的运动方程中,可得Q点位置为(a+7/2,3a+13/2)。由于M 点在线段CB上,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8≤a≤11.代入可得当 t=1/2时,△QMN为等腰三角形,即t=1/2. 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θ,求θ的取值范围;⑵求S的最 大值及对应的x值,并说明此时M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1.给定一个函数关系图象,根据图(2)求出a、b和c的值。同时求出d的值。设点P的路程为y1(cm),点Q到A还需走 的路程为y2(cm),请分别写出动点P和Q改变速度后y1、y2 与出发后的运动时间x(s)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P、Q相遇时 x的值。当点Q出发_______s时,点P和点Q在运动路线上 相距的路程为2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