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推恩令;刺史制度;罢出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盐铁专卖政策;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现固。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异同和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教师提问:大家认识这几张图片吗?学生回答:汉武帝。
教师接着讲述: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和现固了大一统局面,这就是汉武帝。
我们今天就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设计意图:果用图片和学生示的影视人物图片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二)、讲授新课一、“推恩令"的实施教师讲解:前面我们说了,汉武帝登上皇位时才16岁,大家看看这位年轻的皇帝首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学生1:诸侯王势力强大问题学生2:诸侯王对抗朝廷,企图谋反教师讲解:大家说得对,汉武帝继位不久就遇到了王国问题。
汉景帝时,势力最大的是梁王,他是汉武帝的叔父,想继位当皇帝,汉武帝的祖母也非常喜欢梁王,也想让他来当皇帝。
不幸的是,公元前14年,得病去世。
梁国分裂,政局一片混乱,王国问题依然影响着汉王朝。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继位的汉武帝该怎么办呢?大家赶快帮忙想想办法吧。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讲解:好了,同学们都想了许多方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师指定事先已经做好准备的学生饰演情景剧。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背景: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3.经过: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措施中央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
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秦始皇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经济: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疆域: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常考点】1.制度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始创朝代:秦朝(秦始皇)。
3.制度内容: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时空观念:掌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时间背景,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资料,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反思
首先,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我最大的收获。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已经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了深入的理解。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讲解楚汉战争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战争的复杂性和策略的理解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战争的讲解不够深入,或者是我没有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讲解,并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3.历史解释:能够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解释。
4.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文素养:通过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西汉的建立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包括楚汉战争、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教师引导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试卷附答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他统一六国,开创皇帝制度;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这里的“他”是指( )A. 黄帝B. 禹C. 周武王D. 秦始皇2.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该官吏的官职应是(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郡守3. 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这说明秦朝( )A. 延续分封制度B. 增强地方势力C. 恢复社会经济D. 实行中央集权4. 秦灭六国,开创了历史新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大力推动了民族交融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④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符合人民的愿望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5. 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 严酷的刑罚B. 沉重的赋税C. 兴修阿房宫D. 可怕的殉葬制度6. 下面的图片再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情景。
这次起义发生的地点是( )A. 渔阳B. 陈C. 大泽乡D. 垓下7.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与“破釜沉舟”这一成语有关的战役是( )A. 涿鹿之战B. 马陵之战C. 长平之战D. 巨鹿之战8. 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某位历史人物时说:“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陈胜 B. 秦始皇C. 项羽D. 刘邦9. 刘邦率军到咸阳后下令说:“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他的约法三章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据此判断,刘邦赢得民心是因为( )A. 军队实力强大B. 军纪严明,立法公正C. 善用人才D. 拥有仁慈之心10. “他是个文采逊于武功的马上皇帝。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纵横】【阶段特征】政治上: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
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思想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秦汉时期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突出成就。
【知识建构】【考点梳理】第9课秦统一中国(p44)一、秦灭六国——实现统一1.条件:①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③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这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结果:(时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定都。
4.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二、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目的:适应,加强(二)内容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2、中央政权机构:由、、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掌控3、地方行政制度:废除(制度),建立由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三)影响1、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三、秦代的统一措施(一)目的:适应(二)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影响:使政令能够在;有利于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影响: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②开凿灵渠 ※影响: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4、民族关系上 ①对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越族地区设郡管理 ②对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三)影响1、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价秦始皇:功绩:(1)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秦灭六国1 、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顺天应人 (顺应历史统一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 ;②商鞅变法 (主要原因) ;③正确策略;④重用人才。
2 、从公元前230,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 、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 、政治——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 、文化——统一文字 ( 小篆) 。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经济——统一货币 ( 圆形方孔半两钱) 、度量衡。
意义: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三、秦朝疆域四至:北至长城,东至东海,南至陇海,西至陇西 (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 。
一、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 (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 ;(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 ;③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的残暴。
二、秦末农民起义1 、前期:陈胜、吴广农民起义:① 时间:公元前209年;②地点:大泽乡;③直接原因:陈胜、吴广因大雨误期,误期当斩。
④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⑤过程: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⑥结果:失败。
⑦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具有首创精神。
2 、后期:项羽、刘邦农民起义:①项羽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②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战:①时间:为期四年;②结果:刘邦战胜。
③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四、评价秦始皇 ( 评价原则:正反两面,史论结合)1.千古一帝 (功 )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混乱局面;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扩大疆土,为国家做出贡献。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_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教案
年代尺串历史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考点一秦帝国的兴亡1、秦的统一:(1)背景: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在七国中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抗秦。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意义: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割据争战的局面。
2、秦的灭亡:(1)陈胜吴广起义。
①原因:秦朝暴政。
②概况: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最终失败。
(2)概况: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3)成果: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4)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丝绸之路:(1)前提:张骞通西域。
(2)陆上路线(3)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4)交往①西传: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②东来:毛皮、汗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
(5)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检测题1.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材料二“然骞(qiān)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位期间,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维护中国的统一格局,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该制度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应用?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该制度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2)阅读材料二,说说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汉武帝是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这一措施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体现?(4)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2.秦皇汉武缔造了秦汉帝国的辉煌,实现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大一统”之梦》材料三:“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
……(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1)据材料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据材料二,回答秦汉统治者“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共同抵御的是哪一少数民族?并列出一场相关的西汉时期的战役?(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3.计量,事关国计民生,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新人教版
-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展示秦朝的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文化认同。
- 网络资源: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学术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 实物教学:展示秦朝货币、度量衡等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成果。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秦朝文物图片,对比分析秦朝与其他朝代的工艺差异,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 通过观察历史地图,了解秦朝疆域的扩张,思考秦朝统一对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的作用。
- 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如推荐阅读方法、解答学生在拓展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后拓展任务。
板书设计
① 秦朝统一的背景与过程
②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特点
③ 秦朝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等政策的意义
2. 重点词句:
①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② 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秦朝统一的重要措施
③ 焚书坑儒:秦朝统一文化的争议性举措
3. 艺术性与趣味性:
① 使用图表形式展示秦朝统一的过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增强视觉效果。
② 创作趣味性插画,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漫画、秦朝货币和度量衡器的简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交预习成果:将笔记、问题等预习成果提交至平台。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 作用与目的:
使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引入新课。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
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而初一学生的地理知识比较贫乏,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张骞两通西域的目的、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
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
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新授: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丝路由来、丝路物语、重走丝路三个方面来学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 果 曹操胜利
影 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主观上: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 实行屯田 军事上: 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
力量 客观上: 袁绍骄傲轻敌;人民渴望统一
看图说史
赤壁之战
龟虽寿 ——曹操
孙、刘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
1.曹军不习水战,采取了错误的战术 2.曹操自恃兵多,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表
名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208年
交战 双方
结果 影响
曹操—袁 绍
为统一北 曹操胜利 方奠定了
基础
曹操—孙、 刘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假如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办呢?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 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 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诸侯 中央
诸侯 中央
诸侯 中央
经汉武帝之世——
180
160
175人
140
143人
120
最初
100
余下
80
60
75人
62人
40
20
0
5人
汉初封侯
7人
因功封侯
推恩封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
221年,刘备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汉,
定都成都。
吴
蜀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1.曹魏重视农耕
翻 车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①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史料实证)②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知道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与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成语,大家知道这是哪一成语典故么?答案提示:指鹿为马教师指导:赵高想要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
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
”问身边的大臣,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
果然,这件事以后,朝中上下莫不噤声,都看赵高的眼色行事,任其为所欲为。
指鹿为马这件事给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敲响了秦朝灭亡的钟声,下面让我们走入本课,一起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指什么?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
①材料一:......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至于始皇......收泰半之赋...... ——《汉书·食货志》答案提示:赋税沉重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要向官府交纳的田租、人头税,以及花在盐铁上的钱(因为秦代盐铁价贵),这些是以前的二十倍。
有的人耕种豪民的田地,交纳十分之五的税。
所以贫困的人常穿牛马的衣服,食猪狗的食物。
材料二解析:至秦始皇时,国家征收的田赋超过百姓收入的半数。
②材料一:......又加月为更卒(劳役),已复为正(正卒),一岁屯戍(戍卒),一岁力役(郡兵),三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史记·七十列传·张耳陈馀列传》答案提示:徭役、兵役繁重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人民每年给官府服一个月徭役,即“月为更卒”;服完徭役之后又连月轮番服兵役,一年或充任卫士以保卫京师,守卫京师诸官府,或为戍卒戍守边境,另一年服役于本郡县,边服役,边训练,以上所有的服役是以前的三十倍;材料二解析:北部边境有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南边广征兵丁戍守五岭,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巩固优课教案(配套A)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提振精神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知新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周口店()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处于()流域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在该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雕刻。
3.()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
5.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6.传说中的黄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和历法知识。
7.约公元前2070年,()结束部落联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8.()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导入新课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内容标准: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3.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4.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6.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依托学材自主合作温馨提示:第一步—自主复习15分钟第二步—合作提问 5分钟夯实基础我来填充基础展示我能全对教师寄语:老师为你搭建平台定能绽放历史精彩1.秦国经过()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新人教版
3. 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东汉历史的随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基础知识记忆、问题分析、史料辨析等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如历史小论文、研究报告等,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情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东汉的兴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东汉吗?”(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东汉的兴衰之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东汉兴衰的过程中,我可能过于强调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而忽略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东汉历史的理解不够全面。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东汉历史缺乏足够的兴趣。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知识上对东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概括东汉的兴衰过程,分析政治制度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在技能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历史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对东汉历史产生了兴趣,对国家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教学PPT、历史教材、参考书籍。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备课说明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体例固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
进入秦汉,我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这一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
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基本一致,但政局较为混乱。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新人教版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以便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源和进行讲解。
6.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使用的网络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学术论文等,确保在教学中能够顺利使用。
3. Result presentation: Each group will present their discuss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o the whole class.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Discussion topic: Students will discuss the topic of "the application of xxxx in daily life". They will be encouraged to express their own views and ideas and exchange them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5.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历史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教师需要详细讲解秦国如何统一六国,以及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教师需要强调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Content: Today's study, we have learned the basic concept,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xxxx.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also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xxxx through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group discussions. I hope that everyone can master these knowledge points and apply them flexibly in daily life. Finally,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uncertainties, please feel free to ask me.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统一中国设计说明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的时间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理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从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习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史记》(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最终是哪个诸侯国实现了统一大业,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二、预习检查1.说说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
2.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反映了秦惠文王的什么愿景。
材料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学生回答: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教师提问:预习了本课后,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学生回答:实现了。
教师过渡: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电视剧台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秦灭六国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一、确立中央集权制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开凿灵渠,开发江南
二、秦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按律当斩
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经过:在陈建立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结果:起义失败
二、刘邦、项羽起义
公元前207年吗,项羽率军在巨鹿打败秦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
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双方:刘邦和项羽
目的:争夺地位
结果:刘邦胜利
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刘邦建国
楚汉之争: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面临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汉初,经济萧条,统治者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为平民;轻徭薄赋
影响: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
提倡勤俭治国
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者:主父偃
内容: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设刺史
职能:监察
措施: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