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真题体验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93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1.(2021·八省统一考试模拟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9分)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全诗情感:[提示]①暗示了诗人的仕途遭遇,含蓄地表达了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②叹息人事的变化,对时序的周而复始感到欣慰;③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受到信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
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
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项,“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
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通过“去岁”“今年”两地的“梅”“雪”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
颔联中的“共知”写出了诗人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
“喜”写出了新年到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才使人感到欢欣。
诗人流露出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
颈联和尾联写诗人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
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
[答案]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2.(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2整体读文课件
【读文检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 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 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 2 3 45
C 解析:“少有大志”作“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B、D两项;“中夜”作“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 不能断开,排除A项。
1 2 3 45
2 . 下 列 对 文 中 加 点 词 语 的 相 关 内 容 的 解 说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3 分)( )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 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 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 的编制单位。 D.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传檄即传布檄文。
1 2 3 45
A 解析:A项,“仍然尽力支持”错误。原文是“睿素无北伐之 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 使自召募”,只给了一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连兵器都没给,让 祖逖自己招募士兵,算不上“尽力支持”。
1 2 3 45
பைடு நூலக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是听任双方往来贸易,从中获 得十倍利润。 (2)(祖逖)知道大业难以成功,感慨激愤而生病。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1 考题研析 文言基础篇 第2
第2讲文言虚词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2)不赂者以.赂者丧( )(3)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秦亦不以.城予赵( )(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答案](1)连词,来(2)介词,因为(3)连词,因为(4)介词,把(5)介词,因为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则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则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四鉴赏诗
考点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当题目中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其范围在诗词中一般包括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三个部分,有时还会特别考查与结构作用有关的知识。
【必备知识图解】课本复习请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思路导引】1.准确判断所用表达技巧(1)根据审题判断(审清鉴赏的角度和所答技巧的数量)“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2)根据写作对象判断(写景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写事物要考虑正侧描写、烘托映衬,写人物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兼而有之则要从其关系上判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答:(3)根据关系判断(景与情、物与志、人与己、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答:(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答:(5)根据位置判断(放在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这首词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答:(6)根据技巧特征判断(借景抒情少不了景物,想象虚写总有“想、忆、梦”等,对比要有两个内容存在,动静结合会有声音、动作描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2.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每一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和表述方式,下面部分将详细阐述,本处不再展开。
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三板块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读懂诗歌第1讲解构诗歌聚焦关键明诗意
二、针对具体诗歌而言——需外借四个方面助读诗歌 (一)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 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点明写作的缘由或目 的;②交代时间、地点,写作的对象、内容等;③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 ④体现诗歌的表达技巧;⑤揭示诗歌的写作意图或显示情感主旨。
(1)标题提供的信息: (2)注释暗示的信息:
参考答案:(1)“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交代了写作地点;“山水作”表明 诗歌“即景抒怀”的题材。 (2)注释①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暗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在蜀中颠沛之际; 注释②③介绍关联的人物暗示用典,诗人联系自己的漂泊身世,又将自己与生不 逢时的王粲相比,加上遭逢安史之乱,社稷衰微,更感觉愧对孔子。
3.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中的关键 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 主要有两种方法:
参考答案:“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意为“可大海浩渺,精卫鸟的填 海之功很难实现,它那小小的生命早已变得轻微无比”。诗句中的“轻” 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轻。“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 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3.互文见义 (1)概念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 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 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2)理解方法 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 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3)典例剖析 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其意思应是“烟气、月光 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 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的“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 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 叫声和蝉鸣声”。
2022版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复习。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分类二、明晰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三、读懂古代诗歌“三步骤” 第一步: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载体,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可以承载以下信息: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如: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方法上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古代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不能匆匆一扫而过。
应逐字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如:诗歌中除了标题的信息外,还有作者、注释和题干等提示性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是解题的关键。
题材一山水田园诗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阙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3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专题2考题研析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课件
B [B 项,词句理解错误,此句中的“华”是“白发”的意思, 应是“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
(二)语言特色(风格)解释错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 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 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 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 遍的意义。
错析技巧
该设误点通常指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 等。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 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 绹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 野菊。
B [该项设误类型是“词句解释错误”。“他身为带兵主将, 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错误,“朔风虏酒不成醉”的意思是在 凛冽的北风里,塞外人酿的酒并不能使自己沉醉。写此句是为了凸 显后面抒发的豪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是全诗的传神之笔,这一联也是后世 传诵的名句,这一联究竟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典例]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 题目。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3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专题2考题研析第3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教案20
第3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考法1 品味关键词(炼字)一、掌握必备知识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炼字类别表达作用教材典例动词化动为静,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3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专题1教材链接依托教材才能洞悉考点课件-2
C [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 项,辱, 无词类活用,羞辱;B 项,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D 项,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何以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说 服秦王,秦王心服口服,放相如归赵”错。由课文中的“秦王与群 臣相视而嘻”等句可知,秦王并非被说得心服口服,而是无可奈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4 分) 译文: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 分) 译文:
二、文言文高考题型
7.下列对课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 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 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项, “赵 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蔺相如虽然不是大将,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相如奉 璧入秦,秦王得璧后,相如观察到秦王无意偿城后,不畏强秦,巧 妙取回和氏璧,并怒斥秦王。在秦赵会于渑池时,相如无惧秦王, 为赵王挽回了颜面。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2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 专题1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
专题1 读文指导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小说阅读是文学性阅读考查的重点。
对小说的阅读,要力避“闲阅读”的方式——为了消遣或愉悦,仅仅快速地浏览故事;要采取“精读”或“细读”的方式,从情节入手,认识人物,把握环境,体会手法,揣摩用意(小说的主旨)。
高考对小说阅读的考查,既有“面”上的综合选择题,又有“点”上的分析鉴赏题;既重视整体的把握,也考查深度的分析。
因此,把握文体特征成为开启小说阅读的一把钥匙。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1.人物(1)小说通过描写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形象分为主要、次要形象,二者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2)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既可以是概括的介绍,也可以是具体的描写;既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为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3)情节安排讲究技巧,前后情节须做到有机结合。
3.环境(1)小说中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时空不同,环境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2)社会环境能揭示人物种种复杂的关系,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自然环境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起重要作用。
(3)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手法十分丰富,它特别注重描写角度的选择和各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
4.主题主题的深刻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挖掘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有:(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及假恶丑。
(2)通过寓言的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3)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4)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二)高考小说的特点高考重点考查短篇小说或中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
中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情节相对集中,人物形象鲜明,主题较为突出;短篇小说是指篇幅较短,容量不大的小说,这类小说考查较多,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1 新高考模式下的信息性阅读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教案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新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Ⅰ出现的文本,正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信息性阅读的体现,它的考查点在于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提取和整合。
这一信息性阅读,体裁形式丰富多彩,包括论述类阅读文本(时评、学术报告、政论文等)、实用类阅读文本(新闻、传记、科普文、调查报告、访谈、综述、通讯、评论等)。
一、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系类型意义解说关注关键词因果关系原因产生结果。
因为、所以、因此。
前提条件关系事件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只要、就可以、才能。
目的关系做事都有目的。
为了、使。
承接关系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然后、之后。
并列关系句子之间是横向存在的。
同时、又……又……选择关系按照目的进行选择。
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递进关系一步步地加强或增加性质。
不仅……而且……、不但……还……转折关系先肯定,然后部分否定。
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但是……假设关系句子之间是假想的情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2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 专题2 教材链接 依托教材才能洞悉
依托教材才能洞悉考点高考取材于课外,取法于教材。
要学会利用教材上的材料,进行阅读训练,“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外”,切忌“舍本逐末”。
下面就以教材课文《故都的秋》为依托,充分设计问题,让考生通过演练这些题目唤醒所学,为散文的考点复习做好铺垫。
●下面根据《故都的秋》这篇散文,训练全部问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思想内容理解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之感,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D[D项,作者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基调也基于此。
]2.(艺术特色鉴赏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及秋雨后桥头上都市闲人无聊的谈天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只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A[B项,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所以“喧闹”“热闹的感觉”都理解不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互文见义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表现在具体诗词中的情况: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分单句互文和多句互文。
①单句互文。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其意思应是“主人与客人一起下马来到船上”。
②多句互文。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其意思应是“在东市、西市买了骏马、鞍鞯”。
1.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答案](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颠倒语序,既合乎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
(2)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答案](1)省略谓语。
“争”后省略“送”字。
(2)省略主语。
“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3.指出下面词句中活用的妙处。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灰”“烟”,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4.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二、聚焦文本,读懂诗歌从“4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
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20·全国卷Ⅰ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2020·全国卷Ⅲ苦笋(3)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赠别郑炼赴襄阳(4)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赠赵伯鱼(节选)(5)2019·浙江卷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答案](1)①表明了题材(唱和诗);②表明了对象(袭美);③交代了写作的缘由(抱疾杜门)。
(2)①表明了写作对象(苦笋);②暗示了题材(咏物诗)。
(3)①表明了对象(郑炼);②表明了赴任地点(襄阳);③表明了题材(赠别诗)。
(4)①表明了对象(赵伯鱼);②表明了题材(酬赠诗)。
(5) ①交代了时间(早秋);②交代了地点(书斋);③表明了对象(李将军)。
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知人论世“3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如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
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解析]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
因此他的许多诗篇都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
“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是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
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
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答案](1)不要忘记亲人。
(2)作者对苏辙的担心。
读正文(一)把握思路结构结构即思路,把握诗歌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
1.诗歌常见的思路结构律诗常见结构①四分法:起承转合。
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绝句常见结构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词的常见结构见前面词的“结构特点”。
起即起句。
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
是“起”的延伸、拓展。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答案]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二)咀嚼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是语言中的最高形态。
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最难懂的就是其语言了,要读懂“诗家语”,必须要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见前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三)”),在此基础上重点咀嚼下面几种语言。
1.圈出“情语”,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
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
类型阐释示例典型诗句显性词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春风又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重”,意动用法,意为“以……为重”。
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
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一样飞散消失了。
4.推测难字,突破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