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合集下载

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政策体系构建

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政策体系构建

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政策体系构建在新一轮环境管理制度改革中,排污许可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是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承担着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使命,其他环境管理制度都应以排污许可制度为基础进行调整并逐步与排污许可制度进行有效的衔接或融合,从而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管理目标的体系化、联动化、链条化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本文基于众多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最新要求,梳理和厘清国家顶层设计意图和构想,搭建起生态文明改革背景下环境保护基础制度改革中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一排污许可制度在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中的定位和重要作用改革后,排污许可制度的定位是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并进一步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环境监管执法、环境风险与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税、排污权交易、环境统计等重要环境管理制度和工作,最终建立起精简高效、顺畅衔接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与排污许可制度一样,其他几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基础性制度也都在改革进行时,排污许可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在这场生态文明制度“1+N”的改革里,必须首先从顶层设计上把握各项制度的定位并理顺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构建起固定污染源高效、有机统一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二排污许可制度与其他重要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分析(一)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都是我国固定污染源管理的重要制度。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的紧密衔接,能够构建固定污染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链。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在紧密衔接上存在着重大的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制度设计上两项政策缺乏联系,相互割裂。

一直以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仅在项目申报阶段发挥,环评过程中提出的污染源排污特征、排放量、环境管理与监测要求等信息未被相应载入排污许可证,缺乏后续的监督管理载体,未能充分发挥精细化管控排污行为的作用。

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小结

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小结

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小结摘要:我国环境压力日益增加,人们的环境权益受到的和威胁,进而危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严峻的环境危机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始检讨与反思和评判。

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人类对于此种评判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它为我国阻止环境恶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户我国起,就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它一直与我国文化、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发生了碰撞、摩擦、融合;被容纳的同时也受到了排挤、质疑。

文章的目在于探寻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途径,使之能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

该文在介绍、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产生背景、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重点及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施情况,归纳、总结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问题,对策引言:在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的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中,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所肩负的使命。

剖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际运行的情况,找到在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表现。

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和实施状况与其他国家的规定和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对我国的这项制度进行完善,主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不仅要在原来框架之内加以改进,而且应该突破原有的框架,创设现实环境影响评价和引导性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的新观点,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一把真正的利器.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

环境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预断评价,指计划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

即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的设计中,有关项目在建设和投产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3.09.19•【文号】环环评〔2023〕52号•【施行日期】2023.09.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环环评〔2023〕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要素保障,持续释放改革效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环评制度衔接联动、优化环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及时推广,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评、排污许可、执法监督闭环环境管理体系,发挥制度合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二)工作原则加强联动、提升效能。

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评、排污许可制度高效联动,发挥制度合力,拓展改革空间,优化环评管理,提升源头预防效能。

完善流程、保障发展。

统筹从宏观到微观、从源头到过程各项管理要求,优化管理流程,强化环评保障,提升环评效率和质量,服务高质量发展。

绿色引领、守牢底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理念,加强宏观管控,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引领、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守牢生态环保底线。

严格监管、注重实效。

加强与生态环境执法监督联动,严格监督管理,推动责任落实,确保制度执行到位、生态环保要求落实到位。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总体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评、排污许可、执法监督等制度衔接更加顺畅,基层审批、评估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支撑水平显著增强,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和企业落实环评责任意识持续提升,环评工作进一步优化。

环境影响报告书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看法

环境影响报告书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看法

环境影响报告书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看法导读:2018年7月1日起,原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监督管理办法》(环发〔2016〕465号)正式实施。

该办法的实施,为环评编制单位和环评工程师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新的制度下环评单位和工程师的工作将更规范、更人性化,其自身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本文结合实施该办法的相关内容,对我国环境影响报告书管理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梳理总结。

《办法》规定对编制单位、环评工程师进行了严格要求,对环评工程师岗位职责、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执业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这对环评师自身以及环评工程师团队将会起到规范作用。

同时,《办法》明确规定了环评工程师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将为环评工程师制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环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但仍有缺失我国自1978年恢复环境保护工作以来,一直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从1979年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并在1985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到1989年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这期间共制定了18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

1999年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01年颁布实施。

《条例》对于推动建设项目环评制度改革进行了较好推动与规范。

目前,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三部法律规范是由原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规则》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但这些法律法规中对环评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缺陷。

《条例》第二条对环评编制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进行了明确规定: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在《办法》中虽然没有对编制单位和环评工程师做出详细规定,但《办法》中明确要求编制单位和环评工程师不得编制涉及环境保护的报告书。

这是对于环评机构和项目编制单位进行明确规定,对于编制单位和环评工程师提出更高要求而导致环评技术指南缺失情况进行了弥补,为环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的衔接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的衔接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的衔接对策李新芳摘㊀要:文章首先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然后结合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加强衔接工作,并讨论其他相关工作的对策㊂希望通过研究,可以解决目前国内在两项工作上的衔接问题,提升环境管理效率㊂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衔接一㊁引言排污许可制是我国固定污染源管理和污染环境影响的核心制度,衔接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对提升排污收费㊁环境统计㊁排污权交易等工作效率都有巨大帮助㊂在目前的衔接过程中,由于管理平台㊁内容㊁管理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并没有达到期望的衔接效果,因此,优化制度解决衔接问题势在必行㊂二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能够对生产项目㊁建设项目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和评价,并指导后续的环境治理工作,对控制环境污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在环境评价工作中,会审查分析新建项目所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研究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并调查实际情况确定环境管控方法㊂从本质上来讲,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所以不同地区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对应的评价规范和指标,并且会直接决定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比如投资规模㊁设计方案和开工日期㊂三㊁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衔接的问题(一)管理平台不同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排污许可证核发在两个管理平台,前端分离的同时,后台数据㊁资料同样分离,并不能实现数据㊁资料的共享㊂其中,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平台作为一个流程平台,并不具有全面的数据资料,很难满足排污许可制的核发要求㊂企业在申请排污许可制的过程中,需要手工填报,但是生态环境部门也缺少足够的参考数据对排污进行审核,只能根据企业上传的资料开展审核工作,难以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而且也很难保证审查的速度㊂(二)基本内容衔接问题环境评价文件是排污许可证发布的重要依据,虽然从内容上已经完全覆盖了排污许可证审批内容,但是由于二者的格式㊁指标㊁参数并不统一,造成企业即使提供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文件,非专业人员依然难以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㊂对于生态环境部门而言,在审核工作中也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导致了明显的浪费问题㊂(三)管理要求衔接问题排污许可证核发中会对企业的大气环境管理㊁水环境管理㊁固体废物管理㊁噪声管理㊁产业结构管理提出要求,并且要求企业制订排污监测方案和公开信息,但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相关内容并不是集中的,所以需要逐条查找才能确定企业是否符合要求㊂如果许可证的核发量比较大,而且时间要求紧,那么很多环境管理审核都比较粗略,很难对企业的生产工艺㊁设备㊁排污特点充分检查,也很难根据企业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管理㊂(四)技术规范问题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的技术规范还并不统一,包括污染排放强度㊁污染治理的可行性㊁污染因子等在核算方式上还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行业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也存在不配套的问题㊂这导致两项工作所产生的数据很难通用,最终就造成了污染排放许可证的申请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之间的脱节㊂四㊁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衔接思路(一)加强环境评价和污染管理对象的衔接环境影响评价会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轻重程度采取分类管理,通过设定环境影响报告书㊁报告表㊁登记表等覆盖不同的行业,满足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㊂而排污许可制主要依靠固定污染源进行分类管理,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㊁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来明确污染物排放的管理要求㊂为了保证两种制度之间的衔接,就需要确保二者管理对象的统一,为此需要对建设项目中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进行分析,制订更为完善的排污许可制管理名录,达到对污染源管理进行控制的目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全面覆盖污染管理对象㊂同时,也要对当前建设工作中的项目做好审批㊁备案工作,并且在投产运行中申请排污许可证,提升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效率㊂(二)建立统一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管理平台能实现两项工作之间的数据共享,有利于提升审核效率㊂在合并平台建设中,首先要对相关表单进行重组㊁内容增减或拆分,保证表单在工作中的通用性,保证和排污学科正相关的数据㊁资料更加明确㊂例如,在重组之后,需要根据排污许可制的要求,填报产品的产能表㊁原料表㊁基本情况㊁污染治理设施表㊁大气污染信息表㊁噪声排放表㊁自行监测要求表等,企业在完成环境影响审核备案的同时,也完成了排污许可证的申领㊂平台应该进行数据对接或者直接合并数据库,采用相同的数据结构标准,确保对数据应用的效率,也提升对平台后台的开发效率,从而提升数据应用的灵活性,实现企业一次填报就同时提供了环境审批备案的基础信息,并且有关部门也能直接审核排污基本信息㊂(三)管理要求衔接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可以根据排污许可证核发的要求进行汇总和梳理,保证各项信息内容之间的一一对应,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能够满足排污许可证核发的管理要求,达到在信息传递上的衔接㊂在审核工作中,也能降低对人力的投入,并且可以提升核发工作的效率,并且针对企业㊁建设项目㊁生产项目的特殊情况来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管理㊂(四)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统一的技术规范可以减少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冲突,因812绿化工程Һ㊀此在制订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的制度规范时,应该将二者进行统一考虑,为提升工作的效率,还可以将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进行同步编制㊂例如需要对污染源的排放强度的核算方式做出统一要求,明确污染因子,以及要求行业内采用标准化的污染处理技术㊂在核发化肥㊁冶金行业的污染许可证时,应该根据行业的特点采用对应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针对性地制订污染系数㊂为提升环境综合评价技术的通用性,还需要扩展技术导则的内容,为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的衔接创造条件㊂五㊁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衔接对策(一)制订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可以给二者的衔接提供法律上的基础,所以,必须要完善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以及做好对环境评价基本规范的要求,做好对项目的跟踪评价工作㊂法律中应该明确主体责任和有关追责机制,优化现有的管理程序,保证衔接效果㊂针对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应该进一步明确分区管理的要求,完善清单管理机制㊂对于污染和排放问题比较严重的项目,需要加强对环境影响的检查工作,以及明确技术规范要求㊂也要强化社会公众对环境整治的参与,明确生产企业对环境的责任㊂(二)加强联动机制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的衔接需要由部门的联动作为支持,而且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全面落实㊂对于已经获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在技术改造㊁企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对排污许可制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审核,避免污排放量增加导致的环境风险问题㊂首先,为了实现工作之间的联动,就应该简化和合并审批流程和环节,提升程序的运行效率㊂其次,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环境整治要求融入生产周期中,以保证环境整治的落实㊂最后,也要要求企业做好针对性的监控工作,提交排污许可证明㊁执行报告等,保证环保措施的落实以及相关信息的公开㊂(三)做好人员考核在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的衔接工作中,必须通过完善的考核机制保证制度的实行㊂为此,可以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考核,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来对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工作,并且要突破传统的考核制度和理念,分析管辖地区的实际情况,确保短期目标㊁长期目标的落实㊂对于表现优秀人员,更应该予以奖励,提升人员工作积极性㊂六㊁结语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是目前国内环境管理的两个重要的制度,必须做好两者的衔接为环境管理工作创造良好保证㊂基于此,相关的管理者应建立健全管理平台,通过对对象㊁管理要求㊁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的衔接,确保工作的统一性㊂参考文献:[1]李田富,杨聪高.在环评技术评估中如何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J].环境科学导刊,2019,38(S1):84-85,102.[2]卫小平.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的衔接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9,47(11):33-36.[3]刘瑞兵,王洪娟.在环评技术评估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有效衔接对策[J].节能,2019,38(7):141-142.作者简介:李新芳,江苏省常州市天宁生态环境局㊂(上接第217页)㊀㊀例如,微型组合抗滑桩工程和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在实践中都因为工程效果优越,能大幅度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而且造价成本低,施工方便,容易推广,有很大的应用价值㊂在目前地灾治理上普遍使用的水利定额中缺项,但是在四川省的地灾治理定额中就有现成的定额可以借用㊂而且地灾定额中人工费的按工时四级分类:工长㊁高级工㊁中级工㊁初级工就比水利定额按工日的技工和普工两级分类精准的多㊂如果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定额具备动态㊁开改性,当新型机械,如液压喷播机㊁边坡绿化客土喷播机㊁客土式液力喷播车使用时,就不存在因为定额缺项而无法编制造价文件㊂四㊁使定额具备功能评价指标,使造价人员利用价值工程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选出最优的修复治理方案价值工程是目前多方案选优中先进的管理技术,它将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评价,使用功能分析,对选择低成本高能效的方案有超前的优势㊂这在对修复工程中各种新型非标治理方案的比选中应用,结果会比较客观㊁直观,容易取得性价比更高的治理方案㊂例如,采空区的沉陷治理方案的对比,传统的方案有干式充填㊁水砂充填㊁胶结充填法㊁膏体充填㊂可以加入比选方案的新型技术有:超高水材料及与之相适应的大流量制浆充填工艺系统㊁关键层注浆技术㊂这些方案要做出比对,应用价值工程是极佳的选择㊂但是价值工程使用时的核心任务功能分析需要大量专家参与,成本高㊁耗时长,主观因素多㊂如果在定额编制时,就根据历史工程的大数据整理㊁汇总,根据工艺复杂程度㊁投资大小㊁材料成本高低等元素,按得分给出功能评价参考系数,那么价值工程方法的应用就简单多了㊂即使是很小的工程方案比选也能根据修复工程定额计算出的结果,做出更正确的方案选择㊂定额对新技术工艺设备的及时响应,可以创新带来的成本节约㊁经济效益直观的表现在工程造价上,让技术优势表现为成本的减少㊂帮助推广具有效率高㊁施工成本低㊁人工低㊁安全㊁方便的优势技术,使创新技术在矿山复绿㊁生态恢复㊁荒漠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方面更容易被广泛应用㊂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㊂经过矿山整治和生态环境修复,让曾经的废弃地㊁撂荒地发展起现代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㊂矿山生态修复治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矿山用地,改善生态环境,将矿山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㊁生态修复重建的基础上,造福了当地居民,改善了地质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社会㊁企业㊁人民的共赢,社会与经济效益最大化㊂而配套的造价定额体系的规范则可以让全过程动态造价管理参与到修复工程的经济管理中,对创新提供数据支持,让矿山生态修复这个朝阳产业健康㊁稳定的持续成长壮大㊂作者简介:李文,陕西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㊂912。

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3)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4)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4)2.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类 (4)2.1.1 按评价对象分类 (4)2.1.2 按评价方法分类 (5)2.2 常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简介 (5)2.2.1 环境影响识别与矩阵法 (5)2.2.2 生态机理分析法 (5)2.2.3 数学模型法 (5)2.2.4 类比分析法 (5)2.2.5 生态红线法 (5)2.2.6 经济损益分析法 (5)第3章项目概述与分析 (6)3.1 项目基本情况 (6)3.2 项目工程分析 (6)3.2.1 主体工程 (6)3.2.2 辅助工程 (6)3.2.3 公用工程 (6)3.2.4 环保设施 (6)3.3 项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6)3.3.1 大气环境影响 (6)3.3.2 水环境影响 (6)3.3.3 噪声与振动影响 (6)3.3.4 固体废物影响 (7)3.3.5 生态环境影响 (7)3.3.6 社会影响 (7)第4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选择 (7)4.1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7)4.1.1 模型选择 (7)4.1.2 参数确定 (7)4.1.3 预测与评价 (7)4.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7)4.2.1 模型选择 (7)4.2.2 参数确定 (7)4.2.3 预测与评价 (8)4.3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8)4.3.1 模型选择 (8)4.3.2 参数确定 (8)4.3.3 预测与评价 (8)4.4.1 模型选择 (8)4.4.2 参数确定 (8)4.4.3 预测与评价 (8)第5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5.1 空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5.1.1 预测方法 (8)5.1.2 评价标准 (9)5.1.3 预测结果与分析 (9)5.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5.2.1 预测方法 (9)5.2.2 评价标准 (9)5.2.3 预测结果与分析 (9)5.3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5.3.1 预测方法 (9)5.3.2 评价标准 (9)5.3.3 预测结果与分析 (9)5.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5.4.1 预测方法 (10)5.4.2 评价标准 (10)5.4.3 预测结果与分析 (10)第6章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分析 (10)6.1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 (10)6.1.1 针对大气污染 (10)6.1.2 针对水污染 (10)6.1.3 针对固体废物 (10)6.1.4 针对噪声和振动 (10)6.1.5 针对生态环境 (10)6.2 环境保护措施效果分析 (11)6.2.1 大气污染治理效果 (11)6.2.2 水污染治理效果 (11)6.2.3 固体废物处理效果 (11)6.2.4 噪声和振动治理效果 (11)6.2.5 生态环境保护效果 (11)第7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1)7.1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方法 (11)7.1.1 成本效益分析法 (11)7.1.2 损害补偿法 (12)7.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 (12)7.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实例 (12)7.2.1 项目概况 (12)7.2.2 环境成本分析 (12)7.2.3 环境效益分析 (13)第8章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3)8.1.1 生态环境影响 (13)8.1.2 水环境影响 (13)8.1.3 大气环境影响 (13)8.1.4 声环境影响 (14)8.2 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 (14)8.2.1 生态环境保护 (14)8.2.2 水环境保护 (14)8.2.3 大气环境保护 (14)8.2.4 声环境保护 (14)第9章环境监测与管理 (14)9.1 环境监测计划 (14)9.1.1 监测目的与任务 (14)9.1.2 监测范围与点位 (15)9.1.3 监测因子 (15)9.1.4 监测方法 (15)9.1.5 监测频次 (15)9.1.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5)9.2 环境管理措施 (15)9.2.1 环境保护组织与管理体系 (15)9.2.2 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15)9.2.3 运行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15)9.2.4 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 (15)9.2.5 环境保护培训与宣传教育 (16)9.2.6 环境应急预案 (16)第10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6)10.1 案例介绍 (16)10.2 案例分析与启示 (16)10.3 对本项目的借鉴意义 (17)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类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2023年最新环保法规全面梳理

2023年最新环保法规全面梳理

2023年最新环保法规全面梳理简介本文档旨在全面梳理2023年最新的环保法规,以便人们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环境保护法1.1 修订目的2023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旨在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促进可持续发展,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

1.2 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目标的设定和评估标准- 环境保护责任的划分和追究-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技术要求- 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环境损害赔偿和补偿机制2. 大气污染防治法2.1 修订目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旨在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

2.2 主要内容-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限制- 大气污染源的监测和排放许可- 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技术要求- 大气环境质量评估和预警3. 水污染防治法3.1 修订目的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旨在加强对水体污染的治理,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3.2 主要内容- 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限制- 水污染源的监测和排放许可- 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技术要求- 水环境质量评估和保护区划4. 土壤污染防治法4.1 修订目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旨在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控,保护土壤资源,维护农田安全。

4.2 主要内容- 土壤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限制- 土壤污染源的监测和排放许可-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和技术要求- 农田土壤质量评估和修复5.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5.1 修订目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的修订旨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实现生态补偿。

5.2 主要内容- 生态环境损害的认定和评估- 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和方式- 生态补偿的机制和标准6. 其他相关法规除上述法规外,2023年还将制定一系列相关法规,包括但不限于:- 噪声污染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自然保护区管理法结论2023年的最新环保法规全面梳理了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对于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引言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建设项目、政策、规划等在实施前进行的一种预测和评估,以确定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后,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环保管理工具之一。

二、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预测和评估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前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不良环境影响。

2.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接受公众监督,并提供信息公开途径。

3. 综合协调原则:将环境因素纳入决策过程中,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4. 责任追究原则:明确各方责任,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法律追究。

三、法律法规支持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要求,明确了相关责任和处罚措施。

2. 《环境保护法》:强调了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支持和监督。

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详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要求和程序。

四、制度框架1.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a. 确定项目类型:按照国家规定,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类别,并确定适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指南。

b.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展现场调查、数据收集和预测分析,编写详尽的报告书,包括项目概况、环境基线状况、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等内容。

c. 公众参与:组织公众听证会,接受公众意见并进行记录。

2.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a. 提交审批材料:申请人将编制好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给相关部门,并缴纳相应费用。

b. 评估审查: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评估其科学性和合规性。

c. 公示和听证:将审批结果公示,并组织听证会,接受公众意见并进行记录。

d. 审批决策:根据评估结果和公众意见,相关部门作出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决策。

3. 环境管理与监督a. 监测与监察: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监察,确保项目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要求。

2023年最新环保法规全面梳理

2023年最新环保法规全面梳理

2023年最新环保法规全面梳理一、环保法规概述环保法规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确保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在2023年,我国环保法规经历了一系列的更新和调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遵守,下面将对这些新的环保法规进行全面梳理。

二、法规更新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3年,我国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了修改,强化了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措施,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环境中排放固体废物。

2.《环境影响评价法》新版《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增加了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示和公众参与的环节,同时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开透明度。

3.《大气污染防治法》2023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强化了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和措施,要求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加气污染防治力度,严厉打击大气污染行为。

三、政策解读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新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强调了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和处置等环节。

2.《环境影响评价法》新版《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式,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确保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开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权。

3.《大气污染防治法》新版《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和措施进行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加气污染防治力度,同时严厉打击大气污染行为。

四、法规执行与监管在强化环保法规的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环保法规执行和监管的力度。

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确保环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五、总结2023年我国环保法规的更新和调整,旨在进一步强化环保法规的实施,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对于任何单位和个人来说,理解和遵守环保法规都是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环评是什么-环评的内容

环评是什么-环评的内容

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简称,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环评!一、什么是环评?通俗地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核心是事前预防,但是很多企业搞错了一点——即便环评提出的对策和措施审核通过,也不意味着企业在后续的环境检查中就有了“免死金牌”,换言之环评对可以开发的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超前预防对策和措施,但书面的可行性批准与实际的检查流程仍然是独立的。

比如企业通过环评的报告提出采用脱硫、脱硝等设施辅助企业减少排污,但如果企业实际生产不开启治理设施,这与不做环评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环保部门仍然会针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处罚。

就算环评通过了,设施也启动了,环保监察人员也会进行每月一次、两次、四次的例行检查,如果实际排污数据不合格的话还要依法处罚,所以企业要做的不是通过环评就万事大吉,而是怎么把环评的许诺兑现给环境。

二、环评到底怎么“评”?环评机构先要提出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然后对各种替代方案进行比较,再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环保部门),最后得出及时、清晰的结论。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模型,事实上各个环节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很大,这也是目前环评不断精简改革的原因。

2017年1月1日起,环保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项目,只需要在网上备案即可,不再需要填写复杂的表格,后续流程里类似的精简还需要更多。

三、环评与排污是两回事儿除了对环评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不了解,还有一部分人把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之间相互混淆。

我国污染源环境管理有两项重要制度,一个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另一个就是排污许可制度(核心是排污许可证),两者虽然有紧密关联但审核流程与作用上是独立的,一言概之,环评重在事前预防,排污许可重在事中事后监管,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

环境保护部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10.26•【文号】环环评[2016]150号•【施行日期】2016.10.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环评[2016]1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为适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要求,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管理,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约束,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以下简称“三挂钩”机制),更好地发挥环评制度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加快推进改善环境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作用(一)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实行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相关规划环评应将生态空间管控作为重要内容,规划区域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在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中应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要求,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除受自然条件限制、确实无法避让的铁路、公路、航道、防洪、管道、干渠、通讯、输变电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外,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严控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依法不予审批新建工业项目和矿产开发项目的环评文件。

(二)环境质量底线是国家和地方设置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目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基准线。

有关规划环评应落实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要求,提出区域或者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建议以及优化区域或行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的对策措施。

项目环评应对照区域环境质量目标,深入分析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强化污染防治措施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三)资源是环境的载体,资源利用上线是各地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不得突破的“天花板”。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9.13•【文号】环环评〔2024〕65号•【施行日期】2024.09.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通知环环评〔2024〕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决策部署,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强化环境影响评价源头预防作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统筹优化环评分级分类管理,实现环评分级管理与基层管理能力更相适应,生态环境影响重大项目由部省两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实现环评分类管理与排污许可制度更为衔接,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环评数量大幅压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对项目环境准入的指导作用,持续增强环评信息化支撑,持续提高环评文件质量,显著提升源头预防体系整体效力。

二、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一)加强省级对重大项目环评的审批管理。

除生态环境部负责审批环评的建设项目外,存在重大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项目环评原则上应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包括:炼油、乙烯、钢铁、焦化、煤化工、燃煤发电、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工业重点领域项目,水库、引水工程、常规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矿产资源开发、危险废物处置、围填海工程等存在重大生态影响的项目,采用新型生产工艺技术、产排污情况及生态环境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项目(目录详见附件1)。

对该目录外的建设项目,各省份可因地制宜对特定行业提出严格要求,不得随意层层下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

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的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环评建议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

(二)做好省级以下项目环评审批权限评估调整。

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控制操作规范第1章引言 (5)1.1 编制背景 (5)1.2 目的和意义 (5)1.3 适用范围 (6)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6)2.1 环评前期工作 (6)2.1.1 项目识别与筛选 (6)2.1.2 环境调查与分析 (6)2.1.3 确定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 (6)2.1.4 制定评价方案 (7)2.2 环评报告编制 (7)2.2.1 环评报告编制要求 (7)2.2.2 环评报告主要内容 (7)2.3 公众参与 (7)2.3.1 公众参与的目的与意义 (7)2.3.2 公众参与方式 (7)2.4 审批与监督管理 (7)2.4.1 环评报告审批 (7)2.4.2 环评监督管理 (8)第3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方法 (8)3.1 环境影响识别 (8)3.1.1 识别范围与内容 (8)3.1.2 识别方法 (8)3.2 环境现状评价 (8)3.2.1 评价内容 (9)3.2.2 评价方法 (9)3.3 影响预测与评价 (9)3.3.1 预测方法 (9)3.3.2 评价标准 (9)3.3.3 评价内容 (10)3.4 环境风险评价 (10)3.4.1 风险识别 (10)3.4.2 风险预测 (10)3.4.3 风险评价 (10)第4章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10)4.1 废水污染控制 (10)4.1.1 工业废水污染控制 (10)4.1.1.1 工业企业应根据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性质,采取分类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措施。

(10)4.1.1.2 废水处理设施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保证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10)4.1.1.3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回用率,实现废水零排放。

. 104.1.2 生活废水污染控制 (10)4.1.2.1 生活废水应进行集中收集,并通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10)4.1.2.2 污水处理设施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行,保证处理后的污水满足排放要求。

环评工程师知识点梳理

环评工程师知识点梳理

环评工程师知识点梳理环评工程师是负责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员,其职责是评估并预测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和对策。

为了充分了解环评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本文将对环评工程师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环评工作是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的,因此环评工程师需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环评的目标、程序、要求等。

环评工程师需要了解每个环节的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以确保环评工作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1. 调查与评价方法环评工程师需要掌握一系列调查与评价方法,包括环境基线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环境风险评估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模型建立等手段来实施,从而对环境影响进行准确预测和评估。

2. 环境指标与评价标准环评工程师需要了解环境指标与评价标准,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方面的指标与标准。

他们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和环境背景,评估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判断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3. 环境修复与保护技术环评工程师还需要熟悉环境修复与保护技术,即在项目实施后如何进行环境恢复和保护工作。

这包括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环评工程师需要了解不同环境问题的修复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保护方案。

三、环境管理与监督环评工程师还需要参与项目的环境管理与监督工作。

他们需要督促企业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要求进行环境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实施,并对项目进行监督与评估。

环评工程师还需要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确保项目的环境运行状况符合法定要求。

四、沟通与合作能力作为环评工程师,沟通与合作能力也是其重要的素质之一。

他们需要与项目方、设计单位、环保部门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确保环评工作的顺利进行。

而且,环评工程师还需要具备撰写环评报告、技术方案等文件的能力,以及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传授。

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文件环发[2009]96号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以下简称《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全面深刻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

《条例》要求将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整体影响作为规划环评的着力点,有利于从决策源头防止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抓手。

《条例》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筹作为推进规划环评的关键点,有利于在机制体制层面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重要举措。

《条例》将人群健康和长远环境影响作为推进规划环评的出发点,有利于更好地从源头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

各级环保部门要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内涵,将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高度上来,准确把握规划环评在新形势下的历史任务,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做好《条例》的宣贯工作各级环保部门要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后的一段时期内,集中做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

坚持全面普及与重点落实相结合,既要全面宣传《条例》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程序要求、法律责任等,又要重点完善贯彻《条例》的机制、能力、技术等相关工作。

坚持近期集中宣传和远期完善机制相结合,既要抓好近期的集中宣传普及,在提高社会各部门和公众认识上下功夫,又要做好制度配套,在理顺管理程序、落实长效机制方面下功夫。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5.2调查评价范围1、基本要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

建设项目环评规章制度

建设项目环评规章制度

建设项目环评规章制度一、总则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建设项目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是对规划、建设项目及其变更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全面评价过程。

为了规范、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章。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适用于所有规模和性质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开发、水利工程、城市规划、园林绿化、交通运输、工业设施等。

三、建设项目环评规章制度1.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前,建设单位应当提交项目的环境信息资料,包括项目概况、环境背景、环境影响范围等内容,以便评估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2. 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或专业机构进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当明确提出项目环境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固体废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等,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最小影响。

4.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向公众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建议,提高环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5.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环境管理措施进行工程建设,并报送相关环境监测报告。

6. 在建设项目运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环境管理措施要求开展环境监测和信息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7. 对于存在环境问题且无法解决的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有权暂停或终止相关建设,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四、责任与监管1. 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客观、公正和准确。

2. 建设单位应当认真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程序,承担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责任。

3.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能力,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和专业性。

五、处罚和奖励对于严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规定的建设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主管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停工整顿等措施。

环评整改报告

环评整改报告

环评整改报告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一份名为《环评整改报告》的文件,这份报告是对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整改,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提高环保部门在环评工作中的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

环评整改报告首先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标,即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和人民健康。

”报告指出,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报告质量不高,评价结果不公开等。

针对这些问题,环评整改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优化评价方法。

环评报告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从评价原则、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到评价结果分析全面考虑环境影响。

同时,环评报告的编写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和评价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要求进行,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加强评价标准。

为了保证环评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科学性,环评整改报告提出了系统优化、标准规范、分类管理、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完善标准和机制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三、提高评价报告质量。

评价报告是环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环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为此,环评整改报告提出了优化报告的组织结构、提高报告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以确保评价报告把握核心、照顾细节、切中要害,实现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四、加强评价结果公开。

环评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是环评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监管部门评价公正性和监管能力的重要指标。

为此,环评整改报告特别强调了环评评价结果的公开透明,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和评价企业主动公开评价结果,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方便公众了解评价过程和结果。

总之,环评整改报告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整体进行的一次大检修和优化升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本文将对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历程、法律法规以及实施情况,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关问题。

二、发展历程
2.1 制度初创时期
•1965年,中国最早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开始,主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1973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初步建立。

2.2 制度完善时期
2.2.1 法律法规的发展
•1989年,我国首次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责任和程序要求。

•1996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出台,成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法律基础。

•2003年,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2.2.2 评价范围的扩大
•2006年,我国明确将战略环境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拓展了评价的范围。

•2018年,环境影响评价新法施行,将生态环境评价纳入评价范围,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法律法规体系
3.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3.《环境影响评价注册表管理办法》
4.《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检查暂行办法》
3.2 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四、实施情况
4.1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项目申报
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3.公众参与
4.环境影响评价批复
5.监测与监督
4.2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缺乏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缺少透明度和民主性。

五、展望与建议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方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和纪律约束,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和准确。

六、结论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环境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持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监督和纪律约束,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注意:本文中的敏感词汇和话题已经被调整为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符合中
国相关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