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二年级《颗粒归公》
我奶奶养了五只鹅。这些鹅红嘴 巴,高额头,浑身雪白。我弟弟 特别喜欢它们,常常给他们喂食。 鹅一看见他,就伸长了脖子围着 他转。
袁瑢老师经典案例
•我奶奶养了五只鹅。( 这些鹅)红
嘴巴,高额头,浑身雪白。我弟 • 它们 弟特别喜欢( ),常常给 (它们 )喂食。(鹅 )一看见他, 就伸长了脖子围着他转。
1955年 44.6% 1963年 47.8% 1978年 41% 1981年 40.3 % 1990年 35.4% 2001年 31.0%* 二期课改计划: 21.3%
阅读量统计(年)
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64本 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55本。 中国人阅读量: 5本
7成上海市民不足10本
秋天到了,梧桐树的叶子渐渐枯黄了,飘落在 地上,给大地染上了层层金色。 秋风吹起黄叶 ,就像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 这时的梧桐树又 赤裸裸的了, 衬着蓝天像一幅油画。
语文的涵义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 头为‘ 语’,书面为 ‘ 文’,文本于语,不 可偏指,故合言之。
-叶圣陶-
什么是学习语言?
三 瞄准时代性
四 突现开放性 五 提倡研究性
语文课程教学论学习方法
学习原理 阅读文献 收集资料 研讨案例 实践操作
一、语文课程的意义
获得社会交际能力 形成健全人格 发展儿童思维 丰富文化知识 掌握学习工具
现代公民必须具备五大技能:
听 说 读 写 算
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朱作人主编 华东师
崔峦主编 中国人民 魏国良著 华东师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论事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4、教学论: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问题。
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育实践。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语文教学与教学的发展1、奴隶社会:六艺:礼、仪、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基本特点: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学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1)、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
(3)、文选读本: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有清代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 二、 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 语文教材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即课文(范文) 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 • 1.课文(范文)系统。 • 课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 所选取的课文系列。它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以范文系 统为教材的主体是语文教材区别于其它学科教材的根本特 征。范文系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主要 就是凭借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课文(范文)让学生学 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 趣,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 范文就是“无声的老师”。
• 3.实践活动系统。作业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 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和检测学生学习结果而 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作业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采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的。也 有一些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出于某种需要,把作业系统单独 抽取出来,专成独立的练习册。 • 4.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 础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听说读写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知识、 逻辑知识等。一般以短文或系列文章的形式集中出现在每 个教学单元之中或每册书的末尾,也有分散在课文前后的 “提示”、“注释”、“思考、练习”之中。它可以指导 语文实践,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
2.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 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 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 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补白、插图等等它 有利于学生自学,促进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某些提示直接反映编者的意图和教学指导思想,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统一教学内容, 使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上保持一致,利于统 一考核。不过,长期以来通用教材的助读系统多 以课文注释的形式出现,这是不够的。因此建立 完善的助读系统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不断提高 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
讲演: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授内容,揭示意 义,升华情感的方法。 要求: 1.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2.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态势语言运用得体。 3.把握动情点,引发共鸣。 4.语言生动形象,饱含情感,感染力强。 主要用于揭示主旨,深化内涵,彰显意义,极力感 染学生。 《祥林嫂》之死讲演示例。
• 《七根火柴》讲演示例: • 红红的火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中,就如 一簇跳动的火焰。这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它划过阴沉 的天空,横扫草地荒凉肃杀的气氛,那火焰照亮了前进的 方向,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共产 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这位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个 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又如 在舞台上,背景逐步逐步暗下来,灯光最后集中在一只高 高擎起的手上,成为一个大特写。这个特写就是一座丰碑, 这座丰碑不仅高高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而且将永远耸立 在中国人民心中。
• 二、语文教学过程 • 语文教学过程是指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开展 语文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 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适应实际 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 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 体、美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过程。语文教学过 程也可以称之为语文教学程序、语文教学阶段。
• C、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 的系统 • 从多层次来说,存在着一个阶段教学的全 过程、学年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 元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 程等等;从多类型来说,又有阅读教学过 程、作文教学过程、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习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 过程等 。
• • • • • •
• (四)教学方法体系 • 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要素角度,一般把教学 方法分为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重在研究教师的教具体有:讲授法,包括 讲述法、讲析法、讲评法、讲解法、讲演 法等等。谈话法,包括提问法、问答法、 析疑法等、讨论法,包括议论法、辩论法、 座谈法等。练习法,包括巩固法、总结法、 复习法、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名词解释阅读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
其中认读能力是指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正确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是在认读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理解词句段落篇章表达方式等的能力;鉴赏能力是指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写作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
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
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语文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七、语文课程的内涵 • (一)课程的内涵 •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依据人才培
养的规格和要求,选择、组织、设 置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特征的教学内 容和教学活动方案。
• (1)课程的外延限定在“学校教育”
• • •
的范围乊内,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 文学习不在此范围内。 (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乊一 (教师、学生、课程)。 (3)课程与教学有区别。 (4)课程内容是一种教育性经验(包 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教育 性经验,是指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教育 目标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能促迚 受教育者的发展。
学科研究主要内容: 教学什么 ——研究课程的内容问题 教学是什么——研究教学本质问题 怎样教学 ——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为什么教学——研究教学目的问题
•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
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 等(课程教材教法); • 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 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 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 样做); • 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 (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 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一、本课程的概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 践性乊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 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 律的教育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 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 。
• 学科的科学归属 • 教育学 一级学科 • 课程与教学论 二级学科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三级学科
•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
文教师乊本 • 1.专业要求 • 2.生存需要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向
•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第二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概述 • 第三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第四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解读 • 第五讲:教材概述 • 第六讲: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 • 科书介绍 • 第七讲:新教材的使用策略 • 第八讲:语文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 • 整合
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绪论1.什么叫课程?课程是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编制教育内容,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学习经验的活动。
2.中西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什么?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3.现代课程论理论的奠基者是谁?美国的泰勒4.我国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什么?陈侠的《课程论》,出版于1989年5.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6.在我国,“语文”一词始用于哪一年?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时。
7.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三老”是指哪三个人?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三老”。
第一章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既指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知识,更指语文课程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各有哪些特点?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教学的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二,小组合作目标(或共同的任务)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第三,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第四,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教学评价指标。
探究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5.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是指什么?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
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
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
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
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读书笔记理论是天,实践是地。
有了实践中的摸索,也须有理论的充电。
近来,在空闲时间中读完了由董蓓菲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在书中,编者采集了当代小语界的名家主要事迹,尽显小语名师风采,让我大饱眼福。
有语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有甘当孩子王的斯霞,有在作文教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贾志敏······这里我仅选择自认为值得探讨的几段话语。
1、斯霞的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学生丰富的口语基础来识字,促进学生的联想,温故而知新。
识字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遣词造句的基本功,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使读、说、写、用密切结合起来了。
要让学生掌握识字的基本工具——教好汉语拼音和一批独体字,以提高识字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要随时掌握学生知识情况,接受能力,做到该快则快,不可一成不变地看待学生的识字能力。
早在1958年,斯霞对旧的识字方法进行改革,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力量,大胆实验。
半个世纪过后的今天,斯霞的教育思想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斯霞前辈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流派,我对它是理解如下:ⅰ边识字边阅读。
该流派的最主要观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再加上句不离段。
把识字教学和培养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新课程提出对于小学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实行认写分开,是有一定道理的。
ⅱ儿童识字的初期,主要矛盾在于字音和字形。
经过一段时间的汉语拼音教学和掌握字形结构规律的'训练,识字的主要矛盾转向字义。
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指导下,教师重在加强汉字的音、形、义间的联系,据说这样做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的。
2.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教材的内容。
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智者、示范者、敬爱者,甚至是权威者。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最新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笔记.pdf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序号1291)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学习目标:1.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2. 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内涵3. 学习从哲学高度思考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一、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二、语文课程的思考起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历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共时的角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传承的角度)列维· 斯特劳试图用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深层文化含义,他关注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内容,而是要检验故事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构三、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的假设(“沃尔夫假设”)——语言是文化的“背景”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人们以在其本族语言中设立好了的分类和区分的方式认识世界,由于文化的差异,某种语言中的发现也许不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最新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语言在文学中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而存在的东西,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们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并抒发情感,它构成了文学的客观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基本工具和第一要素”二、文学与语言有一种特殊关系:文学总是关于语言的,总是对于语言本身的性质的独特显示。
人们称伟大的作家、诗人为“语言大师”、“语言巨匠”,正是出于他们对语言的卓越贡献。
文学比语言的其它功能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真正使我们明白语言的性质。
三、语言是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窗口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文学课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文学阅读教学+文学写作教学)语言课教学目标:语用知识的教学(汉语语用知识教学+文章教学)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桑代克的实验)或被动(巴甫洛夫的实验)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改变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三)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运用背诵与仿写(四)语文课程应测量和评价学习的外显行为,进行客观测验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差异(三)研究方法要去研究对象相适应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二)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三)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2. 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协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3. 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4. 课堂时间和上课形式的自由5. 异质分组6. 着眼于学习过程的学习7. 从做中学(四)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已有知识决定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只有在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定联系的时候,才能产生意义(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加工由外部环境输入的新信息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做到目标设置三维化,教材编制序列化(螺旋型结构)(二)语文课程中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三)在测量评价方面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二)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来自社会协商(三)主张以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一)语文课程的设置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努力为学生提供认知工具,拓展学习时空,开拓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所改变:教学目标有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任务和内容应该开放而灵活,能随学习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强调以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为主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四)评价标准上将标准参照、常模参照和个人发展参照结合起来;评价方式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法上将考试、考核、学习档案的建立有机结合起来三、建构主义的语文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 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2. 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3. 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 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5. 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6. 既重视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2. 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3. 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 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五种说法:1. 工具性2. 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道统一)3. 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 人文性5.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民国时期国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 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说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 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4. 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7年——“文”与“道”建国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即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统一1.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规定:汉语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有力工具文学是帮助年轻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2. 1961年《文汇报》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小学语文教学论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参考资料一、参考书目1、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编熊生贵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江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名师备课经验肖川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5.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刘本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二、学习资料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华中师范大学(430079)教授杨再隋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从实验区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
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
同时,也锻炼了一批特级教师,他们“周游列国”,四处传经送宝,用生动的课示范式地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是“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要轻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重点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论和方法体系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二)教学论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著:《利记。
学记》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3 《古文观止》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
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2语言文学3语言文章4语言文化5口头语和书面语6言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语文: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3/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4/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指的是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结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
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征。
5/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他来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了解。
就外部语言说,他是交际工具;就内部语言来说,他是思维的工具,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彼此不能分割,因此,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绪论1.什么叫课程?课程是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编制教育内容,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学习经验的活动。
2.中西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什么?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3.现代课程论理论的奠基者是谁?美国的泰勒4.我国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什么?陈侠的《课程论》,出版于1989年5.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6.在我国,“语文”一词始用于哪一年?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时。
7.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三老”是指哪三个人?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三老”。
第一章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既指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知识,更指语文课程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各有哪些特点?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教学的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二,小组合作目标(或共同的任务)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第三,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第四,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教学评价指标。
探究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5.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是指什么?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6.什么叫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7.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是怎样的?(p26)纵向结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8.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那四个方面?(教科书外知识,请上网查阅)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9.所谓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哪四个“学会”?(p30)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
10.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第二章1.如何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作为母语课程,语文学习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殷实的语言、文化资源。
我们生活在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在社会,满耳是汉语,满眼皆汉字。
可以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几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台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为什么说语文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这些规定所例举的21种资源,把语文课程资源归纳为自然、社会、人文三类,囊语文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
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都可以加以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3.如何理解“大语文教育”的观点?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肓系统、学校教肓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4.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可以采用哪些策略?(p42)(1)自觉整合,利用校内相关学科资源(2)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3)第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4)利用当地资源适当开发语文校本课程5.语文教材具有哪些功能?1凭借功能2示范功能3教育功能4发展功能6.语文教材系统包括哪四个方面?(p51)包括课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四大方面7.你认为,“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前者是教人,后者是教书。
8.目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一般都以什么为主线的?(p56)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9.如果用“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形容语文教材的话,它反映的是什么问题?语文教材时代性问题第三章1.语文教师有哪些职责?P71语文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的培育者,语文教师是人类教育文化的创造者2.教师备课一般包括哪些基本的工作内容?(p71)一熟悉课标,二专研教材,三了解学生,四设计教学,五编写教案,六设计板书与制作课件3.常规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三个环节?(p76)导入——展开——结束第四章1.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分别包括哪些内容?P108基本的语文知识:包括语音文字,汉词汇标点符号,语法修辞文本,文学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
基本的语文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心灵能力,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以及使用常用工具书,新技术和多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其他相关能力2.学生语文学习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111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二、文化品味,高尚情趣,健全人格与健康个性三、科学方法与态度,严谨求实的学风,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第五章1.根据语文课标的精神,当前识字教学的原则是什么?P125“识写分开,多认少写”2.识字教学的质量要求是什么?(p125)掌握形、音、义的质量标准,即我们所熟知的达到“四会”的要求:会认、会讲、会写、会用,这是识字教学,最终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四会”的提法是为了保证识字的质量3.汉语拼音教学的核心目标及要求是什么?即要准确把握“以认读为本”的这一核心目标和要求4.要让学生掌握的三套识字工具是指什么?一是学会汉语拼音;二是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构字率较强的独体字;三是学会按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5.识字教学的关键及难点是什么?(p133)1、形、音、义结合,以字形教学为重点。
2、利用汉字规律,引导学生认识祖国文字的优美。
3、运用多元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和潜能。
4、创设良好的识字语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六章1.什么叫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阅读能力的核心是什么?(p145)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核心)、鉴赏评价能力、活用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哪四个方面?1、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2、理解各种语言结构的能力。
3、理解文章中各种表达方法的能力。
4、理解文章中各种修辞手段的能力4.朗读有什么作用?(p147)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什么?(见课标)朗读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味理解;可以促进记忆,积累语言材料;有助于形成语感,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等。
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5.阅读教学应坚持哪些基本理念?1、注重文本语言的品味。
2、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3、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对话关系。
4、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5、注意随文讲解语文基础知识。
6.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关系一般有哪些?(p152)教师一文本一编者的对话关系和学生一文本一编者之间的对话关系。
7.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释题导入、介绍作者或时代背景导入、新旧知识我系导入、文章的风格或价值导入法、故事式导入,谜语、诗词或对联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
8.诗歌教学的要点有哪些?1、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2、品味语言,分析形象。
3、分析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4、引导联读和仿写。
9.散文教学的要点有哪些?1、抓住线索,理清结构。
2、感受意境,领会情思。
3、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10.小说教学有哪些要点?1、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明确典型环境。
4、概括主题意义。
11.童话教学应体现童话的哪些特点?教育性,趣味性,幻想性,科学性。
12.文言文教学有什么意义?文言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意义:一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打下基础。
二是学习古代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和写作技巧,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现代汉语水平。
三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方法:1、诵读法2、比较法3、归类法4、串讲法第七章1.写作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理念?1、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加强阅读,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丰富学生写作知识,充实学生写作内容。
第二,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情感融合。
兴趣是带有情感的个性意识倾向性。
第三,运用多种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作文教学的指导环节包括哪些具体内容?(p198)包括审题、立意、构思、选材、修改的指导。
4.作文讲评环节应如何进行?可以采用哪些方式?a)将讲评和批改两个环节结合起来,由教师主导,学生共同参与,这种讲评往往运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教师作为讨论的一员,平等地参与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