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文章赏析
朱自清文章赏析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文章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文章赏析一:买书买书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烟一样。
但这两件事我其实都不在行,尤其是买书。
在北平这地方,像我那样买,像我买的那些书,说出来真寒尘死人;不过本文所要说的既非诀窍,也算不得经验,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想来也无妨的。
在家乡中学时候,家里每月给零用一元。
大部分都报效了一家广益书局,取回些杂志及新书。
那老板姓张,有点儿抽肩膀,老是捧着水烟袋;可是人好,我们不觉得他有市侩气。
他肯给我们这班孩子记帐。
每到节下,我总欠他一元多钱。
他催得并不怎么紧;向家里商量商量,先还个一元也就成了。
那时候最爱读的一本《佛学易解》(贾丰臻著,中华书局印行)就是从张手里买的。
那时候不买旧书,因为家里有。
只有一回,不知哪儿来检《文心雕龙》的名字,急着想看,便去旧书铺访求:有一家拿出一部广州套版的,要一元钱,买不起;后来另买到一部,书品也还好,纸墨差些,却只花了小洋三角。
这部书还在,两三年前给换上了磁青纸的皮儿,却显得配不上。
到北平来上学入了哲学系,还是喜欢找佛学书看。
那时候佛经流通处在西城卧佛寺街鹫峰寺。
在街口下了车,一直走,快到城根儿了,才看见那个寺。
那是个阴沉沉的秋天下午,街上只有我一个人。
到寺里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
这股傻劲儿回味起来颇有意思;正像那回从天坛出来,挨着城根,独自个儿,探险似地穿过许多没人走的碱地去访陶然亭一样。
在毕业的那年,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
可是十四元并不容易找。
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说当十四元钱。
柜上人似乎没有什么留难就答应了。
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
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
拿去当的时候,也踌躇了一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
朱自清详细事例
朱自清详细事例朱自清详细事例1931年8月,朱自清休假,赴欧洲各国游历,又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攻读语言学及英国文学。
1932年秋,朱自清返国,与陈竹隐女士成婚。
当是时,原教务长梅贻琦改任清华校长,梅对朱甚为欣赏,正式任命他为中国文学系主任。
此后数年,清华大学中文系均由朱自清主持。
这时,闻一多也从青岛来清华执教,这便是闻朱结交的开始。
1934年,他担任了《文学季刊》、《清华学报》、《太白》杂志的编辑。
1935年,开始为《新文学大系》编选诗集。
12月16日,他随清华学生进城游行,对反动派镇压学生感到十分愤懑,对学生甚为同情。
1936年2月29日,第二十九军士兵进清华逮捕学生,他于家中掩护韦毓梅、韦君宜等六名女生。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朱自清被清华教授会推举为通电讨伐张学良的起草委员会的召集人。
事后不久,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这时的朱自清仍存有正统观念,对反动派仍抱有幻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清华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临时大学先迁于长沙,次年又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朱自清随学校南行,走出了清华园,接触到广阔的现实和人民,深切地体验到反动派统治的黑暗。
同时,他亦为南迁以后无法集中精力专注做研究而苦恼。
不过,他对抗日的前途还是比较乐观的。
1939年“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日,朱自清写短文《这一天》热情讴歌这个中华民族新生的日子。
抗战后期,教员们的生活更加艰苦。
朱自清家庭负担重,因而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但他仍认真从事繁忙的`教学、研究和著述工作,完成了《新诗杂话》、《诗言志辨》、《国文教学》等著作。
然而,艰苦的生活和艰辛的工作使本已孱弱的朱自清愈加消瘦了,他的妻子陈竹隐也时时为他的身体状况而担忧。
抗战胜利后,反动派在昆明屠杀反对蒋独裁内战政策的大中学师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一个个年轻学生的血,对朱自清的灵魂进行着一次次的撞击。
他深切感到:“余性格中之懦弱,必须彻底革除,此亟需决心。
朱自清:中国知识分子几经磨难,却为何总被讥讽“酸气”?
朱自清:中国知识分子几经磨难,却为何总被讥讽“酸气”?在不平静的年代,文人不免感时叹世。
但越是不平静的年代,知识分子可能越需要保持清醒,避免陷于感伤而丧失风骨,执迷于书斋而脱离现实。
近现代以来,人们开始反思文人群体或自命清高,或消沉遁世,或脱离大众的种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论书生的酸气》就是典型。
为什么“酸”是“书生气味”呢?怎么样才是“酸”呢?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的朱自清深谙中国文人思想脉络,从古典文学溯源“酸”的由来和演变,进而指出,没有真实的悲哀却赶时髦地无病呻吟,自命不凡因而自哀自怜,大概就是所谓的书生“酸气味”。
本文写于1947年,彼时中国内外形势严峻,“时代逼得更紧了”,文人已经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了。
在朱自清先生看来,最重要的是摆脱清高,看到自己身处于人民大众之中,少一些“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无由感伤,才能丢掉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代,虽暂无战乱动荡,但也面临内外忧患。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也面临诸多压力——特别是人们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很大,但却屡因种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对这一群体产生怀疑。
我们带着自我反思的精神,重读这篇文章,或许能有一些启发。
作者简介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读书人又称书生。
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
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
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
“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
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
总之,书生的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的执着上;过分的执着书,书就成了话柄了。
但是还有“寒酸”一个话语,也是形容书生的。
“寒”是“寒素”,对“膏粱”而言。
是魏晋南北朝分别门第的用语。
“寒门”或“寒人”并不限于书生,武人也在里头;“寒士”才指书生。
朱自清《毁灭》赏析
朱自清《毁灭》赏析朱自清《毁灭》赏析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毁灭》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毁灭》原文】六月间在杭州。
因湖上三夜的畅游,教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
当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
情思既涌,心想留些痕迹。
但人事忙忙,总难下笔。
暑假回家,却写了一节;但时日迁移,兴致已不及从前好了。
九月间到此,续写成初稿;相隔更久,意态又差。
直到今日,才算写定,自然是没劲儿的!所幸心境还不会大变,当日情怀,还能竭力追摹,不至很有出入;姑存此稿,以备自己的印证。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九日晚记踯躅在半路里,垂头丧气的,是我,是我!五光吧,十色吧,罗列在咫尺之间:这好看的呀!那好听的呀!闻着的是浓浓的香,尝着的是腻腻的味;况手所触的,身所依的,都是滑泽的,都是松软的!靡靡然!怎奈何这靡靡然?——被推着,被挽着,长只在俯俯仰仰间,何曾做得一分半分儿主?在了梦里,在了病里;只差清醒白醒的时候!白云中有我,天风的飘飘,深渊里有我,伏流的滔滔;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不曾印着浅浅的,隐隐约约的,我的足迹! 我流离转徙,我流离转徙;脚尖儿踏呀,却踏不上自己的国土!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幻灭的开场,我尽思尽想:“亲亲的,虽渺渺的,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回去!回去!”虽有茫茫的淡月,笼着静悄悄的湖面,雾露蒙蒙的,雾露蒙蒙的;仿仿佛佛的群山,正安排着睡了。
萤火虫在雾里找不着路,只一闪一闪地乱飞。
谁却放荷花灯哩?“哈哈哈哈~~~” “吓吓吓~~~”夹着一缕低低的箫声,近处的青蛙也便响起来了。
是被摇荡着,是被牵惹着,说已睡在“月姊姊的臂膊”里了;真的,谁能不飘飘然而去呢?但月儿其实是寂寂的,萤火虫也不曾和我亲近,欢笑更显然是他们的了。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关于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二)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现代文二静安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教授与烟斗(吴小如)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
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
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
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
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
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
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
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
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
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
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
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
不虚夸,不苛责。
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
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
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朱自清作品(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朱自清作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南京朱自清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
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
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
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
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
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
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
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
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
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
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
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
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
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
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
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
【课外阅读】朱自清剽窃闻一多
【课外阅读】朱自清剽窃闻一多?依稀还记得很久前读过的一份学术批评期刊(《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一期,总第85期)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两位当事人为对方是否剽窃抄袭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而声辩的文章。
而在刊发的这些声辩文稿的前面,还威威赫赫地刊发着某些权威人物的申饬学术纪律的文稿。
惊堂木之声隐约可闻,但当事人依然在一边争吵得不亦乐乎。
读了半天,似乎已经明白了个大概,但又感到惶惑:不是已经很清楚了么?为什么还要在那里争执声辩不休呢?惶惑之余,猛然记起曾经看过的一本教材,这是由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主编的一部《高级中学国文读本》,1948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读本是旧读本,是一次无意间在地摊上碰到买回的。
中间选有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一诗,注释解读文字是朱自清写的。
在就该诗所表现的时代精神的注释中,朱自清说:这部作品表现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也就是一种动的、叛逆的精神。
注释中并没有写明上述对于20世纪的时代精神的概括究竟出自何处。
最近查阅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朱自清全集》,卷八,第8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在第四章“诗”中,发现朱自清早在30年代已经涉及到20世纪的时代精神这一主题。
原文如下:“时代的精神︱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一)“动的世纪”;(二)“反抗”的精神;(三)“绝望与消极”。
不同于上述读本的是,朱自清在“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写明“参看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载1923年6月《创造周报》第四号”。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据王瑶介绍,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的讲义,而这门课程,始于1929年春季。
也就是说,朱自清无论是在他的课堂讲义中,还是在为后来高中学生编写的课外国文读本中,在介绍到《女神》以及《地球,我的母亲!》的时代精神时,他都引用了闻一多当初对于《女神》时代精神的概括评价。
所不同者,在《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中,写明了对于这一时代精神的概括最初不是出自于他,而在高级国文读本中,朱自清并没有对此作出相应明确说明。
朱自清:悼闻一多先生,作文
朱自清:悼闻一多先生,作文朱自清:悼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关于后一方面,作者知道的比较多,现在且说个大概,追悼这一位多年敬佩的老朋友。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
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
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
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学的态度。
新学运动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
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
后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
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
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的语言。
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
我听他近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
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
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
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餖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
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
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
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
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我国著名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分析: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话题:“骨气”“人格和国格”。
朱自清写故乡的文章
朱自清写故乡的文章“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出自朱自清的《冬天》朱自清思念家乡的文章《背影》、《儿女》、《悼亡妇》朱自清的作品共有132部1.匆匆[朱自清]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3.背影[朱自清]4.荷塘月色[朱自清]5.圣诞节[朱自清]6.序[朱自清]7.女人[朱自清] 8.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朱自清] 9.歌声[朱自清]10.阿河[朱自清] 11.哀韦杰三君[朱自清] 12.飘零[朱自清]13.白采[朱自清] 14.温州的踪迹[朱自清] 15.一封信[朱自清]16.《梅花》后记[朱自清] 17.怀魏握青君[朱自清] 18.儿女[朱自清]19.旅行杂记[朱自清] 20.说梦[朱自清] 21.海行杂记[朱自清]22.扬州的夏日[朱自清] 23.看花[朱自清] 24.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25.论无话可说[朱自清] 26.给亡妇[朱自清] 27.你我[朱自清]28.谈抽烟[朱自清] 29.冬天[朱自清] 30.择偶记[朱自清]31.说扬州[朱自清] 32.南京[朱自清] 33.《忆》跋[朱自清]34.《山野掇拾》[朱自清] 35.《子恺漫画》代序[朱自清] 36.《燕知草》序[朱自清] 37.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朱自清] 38.威尼斯[朱自清] 39.佛罗伦司[朱自清]40.罗马[朱自清] 41.滂卑故城[朱自清] 42.瑞士[朱自清]43.荷兰[朱自清] 44.柏林[朱自清] 45.德瑞司登[朱自清]46.莱茵河[朱自清] 47.巴黎[朱自清] 48.西行通讯[朱自清]49.三家书店[朱自清] 50.文人宅[朱自清] 51.博物院[朱自清]52.公园[朱自清] 53.加尔东尼市场[朱自清] 54.吃的[朱自清]55.乞丐[朱自清] 56.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 57.房东太太[朱自清]58.动乱时代[朱自清] 59.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朱自清] 60.回来杂记[朱自清]61.论严肃[朱自清] 62.论气节[朱自清] 63.论吃饭[朱自清]64.论雅俗共赏[朱自清] 65.论百读不厌[朱自清] 66.论书生的酸气[朱自清]67.论老实话[朱自清] 68.说话[朱自清] 69.沉默[朱自清]70.撩天儿[朱自清] 71.如面谈[朱自清] 72.人话[朱自清]73.论废话[朱自清] 74.很好[朱自清] 75.是喽嘛[朱自清]76.不知道[朱自清] 77.话中有鬼[朱自清] 78.正义[朱自清]79.论自己[朱自清] 80.论别人[朱自清] 81.论诚意[朱自清]82.论做作[朱自清] 83.论青年[朱自清] 84.论东西[朱自清]85.憎[朱自清] 86.父母的责任[朱自清] 87.春晖的一月[朱自清]88.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 89.哪里走[朱自清] 90.悼王善瑾君[朱自清]91.白马湖[朱自清] 92.赠言[朱自清] 93.春[朱自清]94.哀互生[朱自清] 95.论说话的多少[朱自清] 96.买书[朱自清]97.松堂游记[朱自清] 98.初到清华记[朱自清] 99.绥行纪略[朱自清]100.蒙自杂记[朱自清] 101.北平沦陷那一天[朱自清] 102.这一天[朱自清]103.重庆一瞥[朱自清] 104.新中国在望中[朱自清] 105.外东消夏录[朱自清]106.重庆行记[朱自清] 107.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朱自清] 108.我是扬州人[朱自清]109.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朱自清] 110.我所见的清华精神[朱自清] 111.论不满现状[朱自清]112.论且顾眼前[朱自清] 113.刘云波女医师[朱自清] 114.南行通信[朱自清]115.南行杂记[朱自清] 116.文物·旧书·毛笔[朱自清] 117.悼何一公君①[朱自清]118.潭柘寺戒坛寺[朱自清] 119."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朱自清] 120.前言[朱自清]121.欧洲之旅: 带你领略欧洲的文化[朱自清] 122.潭柘寺戒坛寺[朱自清] 123.悼何一公君[朱自清]124.细雨[朱自清] 125.赠友[朱自清] 126.小舱中的现代[朱自清]127."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朱自清] 128.文物·旧书·毛笔[朱自清] 129.全文下载[朱自清]130."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朱自清] 131.奖券热[朱自清] 132.朱自清散文全编[朱自清]。
朱自清的事例简介
朱自清的事例简介1.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配合给的美国面粉!”吴晗1960年写的《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说:“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
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
他有大小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
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
”朱自清夫人也写道:“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
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字佩弦)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
那时家里一天两顿粗粮,有时为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他都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吃。
”在吴晗找朱签名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呕吐得厉害——医生说应尽快动手术。
”当天朱自清的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
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自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由此可见,吴晗说“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显然有夸张之嫌,朱自清至少也是咬牙决定的,以身作则的观念使他决定牺牲家庭的生活必需。
2.朱自清的读书生活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
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
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闻一多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
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
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
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
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
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校朴》的研究领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8年9月28日,日军飞机第一次空袭昆明,闻一多在空袭中头部受伤。
为了安全,他一家于1940年底搬到北郊的大普吉镇,遂后又搬到陈家营。
就是这时,华罗庚的住所被日机炸毁。
闻一多听说后,立刻把华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同住。
闻一多租住的是二楼正面和一侧屋。
华罗庚一家来后,闻一多在正面最大的一间房子中间挂上一块布,一分为二。
这样,闻家八口与华家六口便开始了朝夕相处的“隔帘而居”生活,不但闻与华成为忘年之交,连孩子们也成了好朋友。
后来,华罗庚还写了首诗记载这段共同的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那个时期,教授们的清苦生活难以想象。
这样的环境,早已把向来清高的教授赶出了象牙塔,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都开始对国民党失望了。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朱自清散文的瑕疵
朱自清散文的瑕疵 朱自清 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生于 1898 年,逝世于 1948 年,他的 作品集共有二十六部,约一百九十万字,其中以散文 成就最高。
几十年来,朱自清的散文始终享誉不衰,只要提到现代散文必提 朱自清,所有现代散文选集也必选朱自清。
他的《背影 》《荷塘月色》等散文,甚至编入中学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
面对评 论家的诸多赞美, 朱自清已完全笼罩在大师的光环下。
但是, 做为现代人的我们, 对任何事都不应该受某种光环的影响, 在学习朱自清散文优点的同时, 也应注意 其中的不足。
语言的艺术,对于文学 语言,上海师范大学的刘叔成在《文艺学概论》中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基本 的要求: 准确、 鲜明、 生动。
这是每一位作家都力求达到的。
我国古代的大作家、 大文豪无不在语言上下苦功夫,杜甫 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 寒”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都是作家们锤炼语言的自白。
朱自清作为一位散文大家,在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好。
例如《荷塘月色》里的 句子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 么也没有。
我们都知道蝉半夜一般不叫,要叫也是一两只,而且半夜蝉声听来总 是让人惊心的, 朱自清用“热闹”来形容蛙声尚可, 用来形容半夜那一两只孤单 的、惊心的蝉声就不妥了,既不符合客观实际,又不符合人们的主观感受。
这样 的错误一般都出现在小学,朱自清大师却出现在成名之后,令人不可理解。
再如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几句“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 的天, 颇象荒江野渡光景„„天是蓝的可爱, 仿佛一汪水似的„„远处――快到 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象是美丽的贝壳一般。
”这三段文字都是写夜晚的天空,但写的都不准确,甚至可以说不符合客观事实。
夜晚的天 空是蓝色的,但绝不是蔚蓝,蔚蓝从来就是形容白天晴朗天空的。
中华爱国散文鉴赏-第1章
第1章朱自清散文【动乱时代】这是一个动乱时代。
一切都在摇荡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随时变化之中。
人们很难计算他们的将来,即使是最短的将来。
这使一般人苦闷;这种苦闷或深或浅的笼罩着全中国,也或厚或薄的弥漫着全世界。
在这一回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两年,就有人指出一般人所表示的幻灭感。
这种幻灭感到了大战结束后这一年,更显著了;有我们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一般人都挣扎的生活着。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我们也明白太平时代还遥远,所以先只希望一个小康时代。
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一般人失望之余,不由得感到眼前的动乱的局势好像比抗战期中还要动乱些。
再说这动乱是世界性的,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大概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这动乱;我们不能计算,甚至也难以估计,这动乱将到何时安定,何时才会出现一个小康时代。
因此一般人更深沉的幻灭了。
中国向来有一治一乱相循环的历史哲学。
机械的循环论,现代大概很少人相信了,然而广义的看来,相对的看来,治乱的起伏似乎可以说是史实,所谓广义的,是说不限于政治,如经济恐慌,也正是一种动乱的局势。
所谓相对的,是说有大治大乱,有小治小乱;各个国家,各个社会的情形不同,却都有它们的治乱的起伏。
这里说治乱的起伏,表示人类是在走着曲折的路;虽然走着曲折的路,但是总在向着目标走上前去。
我相信人类有目标,因此也有进步。
每一回治乱的起伏,清算起来,这里那里多多少少总有些进展的。
但是人们一般都望治而不好乱。
动乱时代望小康时代,小康时代望太平时代--真正的“太平”时代,其实只是一种理想。
人类向着这个理想曲折的走着;所以曲折,便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现实与理想都是人类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不免试验与错误,也就不免冲突。
现实与现实冲突,现实与理想冲突,理想与理想冲突,样样有。
从一方面看,人生充满了矛盾;从另一方面看,矛盾中却也有一致的地方。
朱自清是因拒吃美国面粉而饿死的
朱自清是因拒吃美国面粉而饿死的?文/ 冯雪荣关于朱自清的死,我们中小学的孩子们都能琅琅上口:“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朱自清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拒绝领受当时美国援助给中国人民的面粉,并因此而活活饿死。
无数的历史读物因朱自清这个壮举,将其描写成一个铁骨铮铮的伟大人物。
“朱自清拒吃美国面粉而饿死”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真实。
研究近代史,贵在推敲举证,兼听则明。
首先,当时美国的面粉,只是比较便宜,带有一种援助性质,但它并不是免费送的,是要中国人民掏钱买的。
据郭廷以主编《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卒”。
这部民国编年史,不认为朱自清是“饿死”的,而认为朱自清是“病死”的。
关于这一说法,证据还很多。
朱自清之子的同窗陆祖德,在其回忆文章《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事迹》(参见《文史资料选编》第6辑第100页)里,有这样的回忆:他(朱自清)的胃病已经极其严重,体重减轻到45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然而,他虽穷到不能治病,还是毅然决然地在宣言上签了名,拒绝了(美国)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他在这天的日记上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此后一个多月,他就进医院了。
而在临终前,他还叮嘱夫人: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要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需要注意的是,这篇证言的作者陆祖德,并非一个医学人士。
让我们来分段解读他的这篇证言:1.朱自清的胃病已经极其严重,体重减轻到四十五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
一个成年男子因为患严重的胃溃疡,体重只剩下九十斤了,我们于是知道,在美国面粉到来之前,朱自清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
但是,陆祖德接着说:朱自清需要营养和治疗。
这句话其实缺乏医疗常识。
朱自清需要治疗是真,但是说胃病的人需要补充营养,读者中如有当医生的,恐怕未必会同意。
初中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春》名家评朱自清
名家评朱自清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吴晗:“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
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
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
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
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
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
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
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
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朱自清《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原文及赏析
【导语】: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是朱自清写的一首散文,来了解一下原文及赏析吧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关于后一方面,作者知道的比较多,现在且说个大概,来追悼这一位多年敬佩的老朋友。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
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
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
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
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
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
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
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
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
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
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
却又那么自然流畅。
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
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
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
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
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
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
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
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
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
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
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
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
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
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
研究《诗经》也如此,他看出那些情诗里不少歌咏性生活的句子;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
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
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
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
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
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原载1946年《文艺复兴》)
二
闻先生的惨死尤其是中国文学方面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
闻先生的专门研究是《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唐诗,许多人都知道。
他的研究工作至少有了二十年,发表的文字虽然不算太多,但积存的稿子却很多。
这些并非零散的稿子,大都是成篇的,而且他亲手抄写得很工整。
只是他总觉得还不够完密,要再加些工夫才愿意编篇成书。
这可见他对于学术忠实而谨慎的态度。
他最初在唐诗上多用力量。
那时已见出他是个考据家,并已见出他的考据的本领。
他注重诗人的年代和诗的年代。
关于唐诗的许多错误的解释与错误的批评,都由于错误的年代。
他曾将唐代一部分诗人生卒年代可考者制成一幅图表,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
他是学过图案画的,这帮助他在考据上发现了一种新技术;这技术是值得发展的。
但如一般所知,他又是个诗人,并且是个在领导地位的新诗人,他亲自经过创作的甘苦,所以更能欣赏诗人与诗。
他的《唐诗杂论》虽然只有五篇,但都是精彩逼人之作。
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后来他在《诗经》、《楚辞》上多用力量。
我们知道要了解古代文学,必须从语言下手,就是从文字声韵下手。
但必须能够活用文字声韵的种种条例,才能有所创获。
闻先生最佩服王念孙父子,常将《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当作消闲的书读着。
他在古书通读上有许多惊人而确切的发明。
对于甲骨文和金文,也往往有独到之见。
他研究《诗经》,注重那时代的风俗和信仰等等;这几年更利用弗洛依德以及人类学的理论得到一些深入的解释。
他对《楚辞》的兴趣似乎更大,而尤集中于其中的神话。
他的研究神话,实在给我们学术界开辟了一条新的大路。
关于伏羲的故事,他曾将许多神话综合起来,头头是道,创见最多,关系极大。
曾听他谈过大概,可惜写出来的还只是一小部分。
他研究《周易》,是爱其中的片段的故事,注重的是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表现。
近三四年他又专力研究《庄子》,探求原始道教的面目,并发见庄子一派政治上不合作的态度。
以上种种都跟传统的研究不同:眼光扩大了,深入了,技术也更进步了,更周密了。
所以贡献特别多,特别大。
近年他又注意整个的中国文学史,打算根据经济史观去研究一番,可惜还没有动手就殉了道。
这真是我们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啊!
1946年7月20日作。
(原载1946年8月30日《国文月刊》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