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例题

合集下载

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例题

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例题

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例题【例1】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 ]A.4h内通过160km B.10s内通过了100mC.1h内通过1.2×106cm D.1min内通过1000m【分析】要比较快慢,必须在单位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大小.A物体的速度是40km/h;B物体的速度是10m/s合36km/h;C物体的速度是12km/h;D物体的速度是60km/h.【解答】D【说明】也可统一成m/s单位来比较。

只是按题中条件,用km/h比m/s 要简单些。

【例2】车正常行驶速度是54km/h,自行车正常骑行速度是5m/s,汽车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______倍。

若它们都运动相同距离时,汽车需1.5h,则自行车就需______h.【分析】比较速度的倍数,也必须在单位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解答】3;4.5.【例3】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C.8m/s D.都不对【分析】平均速度应是运动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即【解答】C【例4】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n/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

如:某物体在10s 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 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例5】远程炮弹的出膛速度可达2000米/秒,喷气式客机的速度最快可达2460千米/时,这两个速度哪个大?【分析】本题要求比较两个速度,做计算题,要特别注意:(1)按照下列解题格式(即所谓“已知、求、解、答”)书写。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 测平均速度导学案 鲁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 测平均速度导学案 鲁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 测平均速度导学案鲁教版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重难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平均速度例题:一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s走了30m,停止5s后,又以2、4m/s的速度运动了5s求;(1)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目标检测:1、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B、6、25m/sC、6、75m/sD、7、5m/s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B、9cm/sC、8cm/sD、7cm/s3、钢球沿20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

(3)请根据图表中所给信息回答:,,。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一、复习检查1、完成下列速度单位变换:15m/s= km/h,72 km/h=m/s。

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3、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是运动,变速运动用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节 测量平均速度典型例题 新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节 测量平均速度典型例题 新新人教版

丈量均匀速度知识点一:变速直线运动与均匀速度例1. 对于均匀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此中正确的选项是()A. 均匀速度就是速度的均匀值B. 均匀速度是用来精准描绘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均匀速度等于物体经过一段行程跟经过这段行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均匀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均匀值题意剖析:均匀速度是用来大概描绘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均匀速度与速度的均匀值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A选项说均匀速度就是速度的均匀值一定是不对的;B选项说均匀速度是用来精准描绘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说法也是不对的;C选项说均匀速度等于物体经过一段行程跟经过这段行程所用时间的比值,这就是均匀速度的定义,是对的;D选项说均匀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均匀值,也是不对的。

解答过程:C解题后的思虑:对于均匀速度,千万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速度的均匀值,均匀速度应当弄理解,指的是哪一段行程或许哪一段时间上的均匀速度,不一样行程或许不一样时间上的均匀速度有可能是不同样的。

例2. 一位同学以3 m/s的速度跑完整程的一半后,立刻又用5 m/s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行程. 问该同学跑完整程的均匀速度是多大?题意剖析:相关求均匀速度的问题应当弄理解,求的是哪一段行程或许哪一段时间上的均匀速度,此题中要求的是全程的均匀速度,一定用全程的行程除以跑完整程所用的时间。

解答过程:已知:s1+s2=s v1=3m/s,v2=5m/s求:V=?解:假定全程的行程是s,则:前一半行程所用时间为:t1=后一半行程所用时间为:t2=所以,跑完整程所用时间:t=t1+t2=跑完整程的均匀速度:V==答:该同学跑完整程的均匀速度是。

解题后的思虑:对于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均匀速度千万不可以简单当作速度的均匀值,经过此题能够看到,V≠(v1+v2)/2=(5 m/s+3 m/s)/2=4 m /s;学会设全程的行程为s,并用s来表示t1、t2也是此题的一个技巧。

行程、时间之间的计算,要注意剖析题意,而后再依据公式(1)v=s/t;(2)s=vt;(3)t=s/ v 进行计算。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测量平均速度 典型例题(精选、)

测量平均速度    典型例题(精选、)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XXX年级xx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题号一、实验,探究题二、填空题三、多项选择四、选择题总分得分一、实验,探究题(每空?分,共?分)1、如图,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图中表针的位置,读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并填入表中(停表每格为0.2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30cm t1=0.6s 0.5m/ss2=15cm t2=(3)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在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小车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评卷人得分(2)通过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与挡片撞击前)小车的动能,机械能(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不计摩擦).(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 AB是dm(分米),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是m/s;(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3、学习速度时,小明在课上测量了纸锥下落的速度.(1)为了完成这个实验要用到两种测量工具,它们是和.(2)实验时小明所在小组将纸锥从课桌高度落到地上,发现它落地所需时间很短,很难测量准确.请你帮他们想个解决的办法:.(写出一个)(3)小明与其它小组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速度不同.①请你猜想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4)小明所在小组继续研究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情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②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③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④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4、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 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5、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2)小车从甲到乙的平均速度为cm/s,从乙到丙的平均速度为cm/s;(3)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6、 (2015·乌鲁木齐)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 cm ,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 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 s ,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7、如图24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

专题0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解析版)

专题01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题(解析版)
【答案】(1)小于;(2)A;(3)加速;0.8。
【解析】
(1)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sAB=L/2
由题知,所用的时间tAC=2.6s,tAB=t2=1.8s,
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AB=sAB/tAB=L/2/1.8=L/3.6
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AC=L/2.6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6.记录数据表格和结论;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
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_____.
【答案】(1)v=s/t(2)不是 (3)4.00 0.5 0.3 (4)大
【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v=s/t。
(2)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等,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vAC(填“>”、“<”或“=”)

速度的计算专项训练

速度的计算专项训练

速度的计算专项训练速度的计算主要涉及了:速度的简单计算、平均速度、特殊路程或时间计算平均速度、路牌问题、过桥问题、火车时刻表问题、平均速度的计算、回声问题。

方法:v=s/t (知二得一) 专题1:速度的简单计算例题1: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专题2:平均速度例题2: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 的速度行驶500s ,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 的速度行驶2km .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练习:小华在跑百米时,前40m 用了5s 的时间,中途摔倒耽误了3s ,接着以5m/s 的速度跑完后60m ,求: (1)前40m 的平均速度? (2)后60m 的所用的时间? (3)他跑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专题3:特殊路程或时间计算平均速度例题3: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 .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m/s .他整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A .5km/hB .5m/sC .4.8m/sD .5.6m/s例题4: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4 m/s ,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6 m/s ,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 )A .4 m/sB .4.8 m/sC .5 m/sD .6 m/s 专题4:路牌问题例题5:一辆轿车正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轿车经过某地时,发现路边有如图所示的标志牌 (1)“南京 40km ”的含义是 .(2)“120”的含义是 .(3)如果要求这辆轿车从标志牌处匀速行驶到南京的时间为24min ,则该轿车的速度应是多少km/h ?专题5:过桥问题例题6:一列火车长200m ,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 的天桥,需要1min 的时间,求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例题7: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 ,匀速通过长260m 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 ,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 ,求:(1)这辆运输车行驶的速度; (2)桥的长度.(3)车在桥上运行的时间.专题6:火车时刻表 例题8: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到站、发车时刻表.计算:(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 (2)列车从莆田到厦门的平均速度?例题9:如表所示,是北京至上海的T13次特快列车时刻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是多少h ?其平均速度多少km/h ?火车时刻表与其它问题的综合 练习1:(火车时刻表+路牌)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南昌西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游玩迪士尼乐园,9:36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图所示,求:(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2)G1386次列车运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练习2:(火车时刻+过桥问题)南通开往南京的D5538次动车途经泰州,下表列出了该次动车从泰州到南京的时刻表.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列车由泰州开往江都段的平均速度为120km/h ,则表格中江都段的里程数应为多少km ? (2)求列车由泰州开往南京的平均速度.(3)假如列车用(2)中的速度通过南京长江三桥,已知南京长江三桥全长4744m ,D5538列车全长244m ,求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为多少秒?练习3:(火车时刻+过洞问题)13次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自北京到上海铁路长1458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1)13次列车由天津西出发到济南所用的时间;(2)13次列车由北京到达上海的平均速度;(3)中途13次列车以10m/s的速度穿越长度为1600m 的一个隧道,列车从进隧道到全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是200s,求:列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练习4:京渝首趟高铁列车G310次驶离重庆火车北站北站房,最快时速可达到200km/h以上,京渝两地的铁路旅行时间缩短,这标志着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的重庆,对外交通连接更加便捷.(1)G310从重庆北站到汉口站的平均速度?(2)若G310列车全长400m,当以速度180km/h通过某隧道时,从车头开始进入隧道到车尾完全通过隧道所需时间为2min,求隧道长?专题7:实验中的平均速度例题10: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m.(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 B= m/s;(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 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 m/s.(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因为在这段时间内速度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专题8:回声问题例题11: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离正前方峭壁440m处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汽笛声,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有关实验 测平均速度例题

有关实验 测平均速度例题

有关实验测平均速度例题【例1】图1所示是一位学生测小球从斜面滚下的平均速度实验图。

B是斜面AC的中点。

用刻度尺量得S AB=42cm,上方表内一格代表1s,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

请在图下方的实验表格内填好应填的数据。

【分析】从图上看出小球从A→B用时4s,从A→C用时7s,从B→C 用时3s。

间距分别是42cm,84cm,42cm。

用对应的距离除以对应的时间,即可得相应的平均速度。

【解答】如下表中所示【说明】各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不一样,这就是变速运动的特征,也进一步说明,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才有意义。

【例2】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出学生从家到校的平均速度。

写明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及计算关系式。

【分析】一般情况下,从家里到学校都有一定的路程,因此必须用“以少测多”的方法来测距离,并尽量保持走路步伐一致。

运动时间可借助手表来测定。

【解答】(1)实验所需器材为米尺、手表。

(2)测一步的长度l;保持步伐一致,数出从家到校的步数n,同时记录整个步行的时间t.【例3】小红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得到下列数据,但因钢笔漏水,不慎将实验报告弄脏,一些数据看不清了,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路程(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全程s1=1.2 t1=8 v1=前半段路程s2=0.6 t2= v2=后半段路程s3=s1-s2= t3= =3 v3=【分析】这类“综合填充”,类似于外语的“完形填空”,要求比较高,要小心审题,认真辨析。

如本题中“v3=”一格中,是否能够仿照“s3=s1-s2”,补充上“v3=v1-v2”?万万不能!物理公式的背后都有各自道理——物理规律。

平均速度必须用速度公式v=s/t求出,v3既不等【解答】见下表。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专题:平均速度问题的例题及答案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专题:平均速度问题的例题及答案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专题:平均速度问题的例题及答案(一)例1。

(2007年4月"“希望”全国数学邀请赛"四年级2试)赵伯伯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3小时,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最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设赵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时行4千米,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在每天锻炼中,他共行走多少千米?【解析】因为上山和下山是同一段路程,所以可以很快求出上山与下山的平均数度(千米/时),这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与平路上的平均速度相同,所以,三段路的平均速度为4(千米/时),而赵爷爷每天行走3小时,所以共3×4=12千米【答案】12千米例2。

张师傅开汽车从A到B为平地(见下图),车速是36千米/时;从B到C为上山路,车速是28千米/时;从C到D为下山路,车速是42千米/时。

已知下山路是上山路的2倍,从A到D全程为72千米,张师傅开车从A到D共需要多少时间?【解析】本题给出BC段与CD段的路程关系,因此可以先求出BD 段的平均速度,可以设路程为x,也可以设速度的倍数为路程,设BC段的路程为84份,CD段则为168份,则BD段的平均速度=(千米/时),与平路的平均速度恰好相同,所以共需时间72÷36=2(小时)【答案】2小时例3.今年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4。

2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考点:盈亏问题.1923992分析:据题意可知,那么10月份起超过5元,以5元为基数,前5月平均每月少5﹣4。

2=0。

8(元),6月起平均每月增加6﹣5=1(元).用前五个月少存的总钱数除以从6月份多存的钱数,就得到再需要几个月平均储蓄超过5元了,即(5﹣4。

2)×5÷(6﹣5)=4(个),6+4=10(月),所以从10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解答:解:(5﹣4。

2)×5÷(6﹣5)=4(个);6+4=10(月);答:从10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求较为复杂的平均数问题.例4.A、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下的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4次,得到下面4个数.A:23,B:26,C:30,D:33,4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1923992分析:根据余下的三个数的平均数:23、26、30、33,可求出A、B、C、D四个数的和的3倍,再除以3得A、B、C、D四个数的和,再用和除以4即得4个数的平均数.解答:解:A、B、C、D四个数的和的3倍:23×3+26×3+30×3+33×3=336;A、B、C、D四个数的和:336÷3=112四个数的平均数:112÷4=28.答:4个数的平均数是28.点评:此题考查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就用基本数量关系来求,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小学数学行程:平均速度问题的例题及答案(二)例1.已知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去掉的数是_________.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1923992分析:根据"9个数的平均数是72",可以求出这9个数的和是多少;再根据"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平均数为78",又可求出余下的8个数的和是多少;进一步求出去掉的数是多少.解答:解:9个数的和:72×9=648,余下的8个数的和:78×8=624,去掉的数是:648﹣624=24.答;去掉的数是24.故答案为;24.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是根据平均数先求出9个数与8个数的和,再进一步求出去掉的数.例2.某班有4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有两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89分,缺考的同学补考各得99分,这个班级中考平均分是_________分.考点: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1923992分析:先根据"平均分×人数=总成绩"分别计算出两名补考的学生总成绩和(40﹣2)名同学的总成绩,然后相加求出全班同学的总成绩,用"总成绩÷全班总人数=平均成绩"即可;解答:解:[89×(40﹣2)+99×2]÷40,=3580÷40,=89。

第四讲行程问题之平均速度

第四讲行程问题之平均速度

第四讲行程问题之平均速度1、概念物体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段路程的平均速率。

(对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率在习惯上称平均速度.2、典型例题【例1】、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了2小时到达山脚。

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2】、12个人拿了8把铁锹去挖花池,采取“歇人不歇马”的办法一共干了6小时,平均每人挖了几小时?【例3】、金瑟往返于相距36里的东西两地,由东地去西地每小时走7.2里,从西地回东地比来时少用一小时,他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例4】、赵兵骑自行车去某地,一天平均每小时行36里。

已知他上午平均每小时行40里,骑了3小时就休息了;下午平均每小时行33里,他下午骑了几小时?【例5】、小宁去爬山,上山时每小时行3千米,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5千米.求小宁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6】、在300 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并行起跑,甲速是每秒5 米,乙速是每秒4.2 米,以这样的平均速度计算,再次相遇时经过几秒钟?相遇地点在起跑线前面多少米?【例7】、车要走2英里的路,上山及下山各1英里,上山时平均速度每小时15英哩问当它下山走第二个英里的路时要多快才能达到每小时30英里?分析:这是平均速度的题目。

而我一再强调,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速度的平均数是指:这些速度整体水平。

它的公式是:把这些速度加起来除以他们的个数,求出的是平均值而已!而平均速度是指,在整个过程中的快慢程度,它的公式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这道题路程已经告诉你了,而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也告诉你了,你完全可以求出整个时间然后根据时间,可以求出走第二个英里的时间,从而求出下山的速度!【例8】、一个车队以4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200米的大桥,共用115秒。

已知每辆车长5米,两车间隔10米。

问: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分析与解:求车队有多少辆车,需要先求出车队的长度,而车队的长度等于车队115秒行的路程减去大桥的长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s 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v=t知,平均 速度会偏小;(5)不正确;因为小车从 A 到 C 的过程中通 过 B 点时的速度不为 0,而将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时, 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 0.
方法点拨►(1)斜面坡度不可过小,也不可过大.(2) 小车从斜面顶端要由静止释放;由于小车有一定长度, 故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或者车尾到车尾)的距 离.(3)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4)测量过程中不 要 改 变 斜 面 的 坡 度 . (5) 后 半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为 vBC = stAACC--stAABB,无需再测量 sBC 和 tBC.
C.比实际值偏小
D.不能确定
4.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 400 m 决赛中,前 300 m 小 明落后于小王,后 100 m 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 到达终点,关于这次决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前 300 m,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 B.前 300 m,小明的平均速度与小王的平均速度相 等
1.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B )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 2.5 mm 的颗粒物 B.目前为止,人类奔跑的速度最快可达到 40 km/h C.正常情况下,用停表测量,人的脉搏每跳动 10 次所用时间约为 45 s D.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 65 dm
2.小李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 步数,如图为她在 4 月 12 日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成年 人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及频率,可以估测出( C )
【课堂检测】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 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 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 s1、后半段路程 s2 和全程 s 的 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与速度有关的典型例题

与速度有关的典型例题

一,相遇问题典例 1. 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50 千米,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平均每小时行40 千米,辆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乙两地相距225 千米,经多长时间两车相遇?2.甲、乙两车从相距20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2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乙每小时行18 千米,两人相遇时距中点 3 千米。

问全程有多少千米?二,追击问题典例 4.某人在商店里购买商品后,骑上自行车以5米/秒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骑行,5 分钟后店主发现顾客忘了物品,就开摩托车开始追赶该顾客, 如果摩托车行驶速度为54千米/ 时,摩托车经过多长时间能追上顾客?追上时离店多远?5.甲乙二人进行短跑训练如果甲让乙先跑40 米则甲需要跑20秒追上乙,如果甲让乙先跑6秒,则甲仅用9 秒就能追上乙,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三,列车(队伍)过桥问题典例 6.长130 米的列车, 正在以16 米/秒的速度行驶,它通过一个隧道用了48 秒,这个隧道长多少米?7.长2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8.—列队长360m的军队匀速通过一条长 1.8km的大桥,测得军队通过大桥用时9min,求:⑴ 军队前进的速度;(2)这列军队全部在大桥上行走的时间。

四,回声声速问题典例9.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450 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 4 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10. 人对着山崖喊话,喊话人到山崖的直线距离340米,喊话人经多长时间听到回声?典例11.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问:(1)鸣笛处距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1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离高楼5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20m后,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13、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2讲《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2讲《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 12 讲《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梳理【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 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v =st要点诠释: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原理:v =st实验过程: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根据公式:v =s 算出平均速度。

t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连云港)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 与运动时间t 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 段B.bc 段C.cd 段D.de 段【思路点拨】比较汽车运动的快慢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据此判断。

【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ab 与bc 段、cd 段相比,通过相同的路程,ab 段所用时间最短,因此,ab 段速度更大;cd 段与de 段相比,相同时间内,de 段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速度更慢。

综上所述,在图中的四段运动过程中,ab 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故选A。

【总结升华】本题既要明确平均速度的比较方法,同时更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较。

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8.1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8.1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命题点:①测量原理(s v t=);②停表的读数;③刻度尺的读数;④实验设计中斜面的放置;⑤斜面及其金属片的作用;⑥平均速度的计算;⑦对不同路程段的平均速度的比较分析.1.实验原理:s v t=。

2.实验设计和步骤:(1)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

(2)分别测量出前半路程、后半路程、整个路程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

①前半段路程: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开始自由下滑,用停表记录小车到达斜面中点时需要的时间t 1。

②整个路程:重新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开始自由下滑,用停表记录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需要的时间t 2。

3.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 1=11s t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 2=221st t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2s t 。

4.问题探究:(1)在实验中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提示:小车下滑的速度不至于太快,小车从斜面顶端到低端的运行时间长一些,方便测量时间。

(2)利用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小车通过斜面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后半段路程:s 2=2s;通过后半段的时间:t 3=t 2-t 1;再用公式223s v t =计算得出。

(3)怎样保证时间测量的有效性?提示:实验前,要反复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并进行几次“试测量”,最后才正式测量。

(4)实验中,斜面及其金属片的作用有哪些?提示: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的动力,金属片的作用是小车到达斜面底部会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行时间。

【易错警示】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尾),不能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例题】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1)实验所需的公式:______________.(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时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斜面的长s,又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点滑下到达C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B,测出小车从斜面A 点滑到B点处的时间t2;小车在斜面下半段所用时间t3,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将第三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填入表格.(5)根据测量可知,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小车做___________运动.(6)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该适当___________些(选填“大”或“小”),这样可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____________(选填“长”或“短”).(7)为了测量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小明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低端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8)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9)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10)小明认为只要多次测量AC的长度取平均值就可以减少v AB的误差,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11)利用以上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和长木板倾斜程度关系”,请你设计实验表格.(12)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_____.(选填如图中的选项字母)(13)在本实验中,要想减小实验误差,请你至少写出两点措施。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的测量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的测量

【解析】 (1)通过图中的“手表”,可计算出时间。(2)通过速度和时间可计算路程。
解:图甲时间 tl=1 点 20 分 图乙时间 t2=1 点 25 分
汽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t=t2-t1=5 min= h
隧道长:s=vt=30km/h× 【答案】隧道长约 2.5km.
h=2.5km
2. 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用了 5 小时,开始 2 小时走了 60 千米,中间休息 1 小时,后 2 小 时走了 120 千米,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假如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途休息,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将休息时间也加在总时 间内
度相加起来再取平均值。即平均速度和速度平均值不同,故 v=
已知:v1=4m/s v2=6m/s 求:v 解:设全路程为 s
为错误解答。
v= =


=4.8m/s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答案】B
4. 图中所示的为测平均速度时某次实验过程中所纪录的时间及测量的距离,则小车通过全
通讯员速度大小不变。在整个过程中队伍前进了 3L,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可以求出
()
A. 通讯员走的总路程 B.通讯员的速度 C.队伍的速度 D.通讯员用的总时间 【答案】 1.C 2.B 3.A 4.A
=36 千米/时 【答案】36 千米/时 3.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 m/s
B.4.8 m/s
C.5 m/s
) D.6 m/s
【解析】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整个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注意:不能把各个平均速

总结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应用题

总结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应用题

文件编号: 5F -B9-EE -31-AB整理人 尼克 物理测量平均速度应用题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下半段的速度,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3)如何测量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答:先测量全程路程s1,总路程减去上半段路程s2,下半段所用时t2,全程所用总时间t1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2,则(4)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多测几组数据。

答:为避免因实验偶然性带给结果的误差,增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5)如何测小车下滑的距离。

答:小车的距离为车头到车头距离,不是斜面的长度。

(6)小车下滑的要求答: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且保证每次小车都从同一位置释放。

(7)测量过程能否改变斜面坡度?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坡度。

(8)测量中的偏大、偏小问题答:若小车开始开始滑动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大(偏大/偏小);若过了终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偏大/偏小),测量平均速度偏小。

第四讲 行程问题之平均速度

第四讲 行程问题之平均速度

第四讲行程问题之平均速度1、概念物体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段路程的平均速率。

(对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率在习惯上称平均速度.2、典型例题【例1】、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了2小时到达山脚。

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2】、12个人拿了8把铁锹去挖花池,采取“歇人不歇马”的办法一共干了6小时,平均每人挖了几小时【例3】、金瑟往返于相距36里的东西两地,由东地去西地每小时走里,从西地回东地比来时少用一小时,他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例4】、赵兵骑自行车去某地,一天平均每小时行36里。

已知他上午平均每小时行40里,骑了3小时就休息了;下午平均每小时行33里,他下午骑了几小时【例5】、小宁去爬山,上山时每小时行3千米,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5千米.求小宁往返的平均速度。

【例6】、在300 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人并行起跑,甲速是每秒5 米,乙速是每秒米,以这样的平均速度计算,再次相遇时经过几秒钟相遇地点在起跑线前面多少米【例7】、车要走2英里的路,上山及下山各1英里,上山时平均速度每小时15英哩问当它下山走第二个英里的路时要多快才能达到每小时30英里分析:这是平均速度的题目。

而我一再强调,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速度的平均数是指:这些速度整体水平。

它的公式是:把这些速度加起来除以他们的个数,求出的是平均值而已!而平均速度是指,在整个过程中的快慢程度,它的公式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这道题路程已经告诉你了,而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也告诉你了,你完全可以求出整个时间然后根据时间,可以求出走第二个英里的时间,从而求出下山的速度!【例8】、一个车队以4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200米的大桥,共用115秒。

已知每辆车长5米,两车间隔10米。

问: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分析与解:求车队有多少辆车,需要先求出车队的长度,而车队的长度等于车队115秒行的路程减去大桥的长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例题2 在“测量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
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
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CD段的路
程为
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vAB
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
次测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8)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方案 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 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t1-t2,s3=s1-s2,再计算得到v3
“=”)vBC。
(填“>”“<”或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答案】 (1)加速 不平衡 (2)1.8 1.5 < (3)4.8 (4)>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3.下图是某个实验小组利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所得到的物体和 刻度尺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物体在AB段的路程 为_____cm,平均速度为_____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