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制度 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政制度试题
名词解释
1、分封制度——奴隶社会中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制度,以协调统治阶级的利益。
2、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中正,考察本州士人并按上上到下下九品给出品级以作选官依据。
3、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三省指尚书、中书、门下,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三省既制约又合作。
4、批红——明朝时皇帝处理奏章的方式。内阁票拟后交皇帝作出最高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
5、军事管制委员会——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设立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在人民解放区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领导下开展工作。
6、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商王朝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指诸侯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7、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在入据中原的过程中,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任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基层行政职能的基层行政管理制度。
8、乡老人制——是明代对乡村管理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老人”由州、县地方官吏在每一乡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协助地方官吏统治广大乡村,负责教化乡民和处理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件才诉诸官府。
9、百日维新——在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双重威胁下,加之日本改革成功的影响,光绪皇帝决定采纳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改革建议,推行变法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0、临时执政府——是张作霖、冯玉祥在直系军阀政府垮台后,于1924年推出已无军事实力的段祺瑞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组成的临时政府。中央行政机构由临时总执政、国务员和国务会议组成。
简答题
1、简述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
答:秦及西汉初年实行丞相制;汉武帝改为中外朝制;汉成帝以三公宰相制取代了丞相制;东汉初年建立尚书台,后又创立领或录尚书事制度。
2、简析明代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根本不同。
答:从职务设置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从地位看,宰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内阁首辅不是;从职权看,历朝宰相拥有决策参与和行政执行指挥权,明代大学士含首辅不具备行政执行中指挥权。
3、简析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答: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临时政府内部成份复杂,意见极不统一;“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决策难以贯彻。
4、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新形式。
答: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国民参政会的监督;巡回督导团的监督;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5、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灵活方式
答:(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
(3)对内属迁人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
(4)汉政府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持节领护官”。
6、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答:(1)确定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隋文帝正式规定三公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
(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隋文帝将魏晋以来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
下省掌封驳的分工确定下来,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并确定尚书省总署督省为“政本之地”。
7、简述宋代决策会议的基本形式。
答:(1)例行常朝。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
(2)便殿议政。是皇帝在便殿召见宰相、枢密史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
(3)临时朝议。是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求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
8、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系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答:(1)决策的权力中心—国防最高委员会。
(2)决策的技术系统—中央设计局。
(3)决策的参谋系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9、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执行的主要经验。
答:(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论述题
1、试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答:(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自19世纪60年代始,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原有的行政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甲午战争后,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旧的行政体制又得到较大范围的改革。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体制、行政管理的方法、思想、原则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
在行政体制方面,自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国家行政机构从名称到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六部的废除、三权分立、五权宪法的思想对行政管理的发展影响巨大。在施政过程中,延续了几千年的寡头决策体制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委员合议制,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在人事行政方面,科举制废除、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制度出台,标志着人事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改进措施。
答:(1)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
(2)推行行政三联制;
(3)实行分层负责制;
(4)推行幕僚长制;
(5)改进公文处理办法。
3、试析清朝官员选拔制度的多样性和完备性。
答:清政府通过以下各种方式选拔官员:
(1)科举。这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
(2)学校。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科举与学校都是入仕正途。
(3)荐举和捐纳。清朝中叶以后通过荐举和捐纳涌入官场的日益增多,被称为异途出身。
(4)世职和荫叙。
(5)吏道。即吏员入仕,清朝吏员经过五年服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可出任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