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十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十篇】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选手、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绿树成荫、你追我赶的火红季节,酉阳县第三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紧张精彩的角逐,即将在这里落下帷幕。
借此机会,我代表本次赛课的评委,对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平台和为本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老师们,本次品生、品社优质课竞赛活动是又一次成功的、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赛课活动。
这次赛课活动旨在"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卓越高效课堂。
'
三天来,我们有幸见证了13位教师在讲台上的教学风采。
虽然每一节课只是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浩瀚天空中的一颗星星。
但是,由于凝聚了太多的呵护,太多的心血,太多的关注。
因此,有许多风起云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许多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受教科所领导的安排和评委会的委托,根据本次赛课的思想,下面我对这次品生、品社赛课活动从"总的感受'、"课堂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做如下发言。
我发言的题目是:
转变教学行为,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
一、总的感受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
从这十三节课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更好地落实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教学流程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情境创设、独立探究和思考、小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
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
课堂上贯穿了"一条主线',或"三条主线'。
品社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
品生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主线。
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
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二、课堂中的亮点
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比如桃花源小学-老师的"议一议'教学环节,五福小学-老师的"现场采访'环节,龙潭希望小学-老师设计的"合作交流,解决困难'这一教学环节,还有-校-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心情为何不一样?'这一教学环节,-小学-老师设计的"讨论表演'这一教学环节,-
小学-老师的整节课,教师们都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
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
课标中明确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
比如-老师的课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道德意识。
-老师、-老师的课,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老师的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愉快生活每一天。
3.关注教学策略,突出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优化整合。
比如可大小学-老师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延伸,-老师的"现场采访',-老师的"怎样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老师的整节课等等,都很好地将自主开发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突出创新新意识。
4.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
"体验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比如:-老师的课,整节课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的学习,体现了品生课"活动性'这一基本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道:做人要诚实。
而"小组学习'则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
比如:白贤彪老师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
用了小组学习模式。
5.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
而品生课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提升。
本次赛课中,教师评价的方式多样。
比如:有描述性评价、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
总之,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
三、存在的不足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
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羡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可以考虑或需改进之处。
本次参赛的课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1.对课标的研读和教材的解读不够,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研读课标和解读教材是备课的基础。
不认真研读课标,不仔细解读教材,又怎么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本次13篇课时计划中,有把品生、品社的课程目标与语数的三维目标混为一谈的。
而品社课标中明确指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不够精细。
一堂好课一定是优质高效的,必须经过复杂、细腻、系统的准备。
只有做好了设计才能成功地驾驭课堂。
而教材的挖掘又是至关重要的。
挖掘教材,就要仔细解读教材,体会编者的意图,挖掘文本中隐藏的信息和所渗透的思想、情感等。
若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所设置的内容,那一定不是一节优质案例,其组织的教学活动也一定不是一节
优质课。
3.活动的实效性研究不够,仍有语文课的味道。
课堂上不少教师都设计了学生活动环节,但有些课,学生的活动根本就没有动起来,也不知道怎么活动。
因为学生连活动要求就不清楚,教师就让学生进行活动。
还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应如何安排,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有的课,由于对课标研读不够,有时像品生课,有时有语文化趋势。
4.问题设置不够准确,造成学生无从着答。
有的课,教师提问语言不言简意赅,问题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使得学生无从着答。
有的教师的提问,连我们听课老师也感觉不好回答,学生就更无从下手了。
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换一种说法,或改变一下提问方式,学生就明白了,也好回答了。
5.教学语言不简洁、精炼,造成课堂效率不够高效。
有的教师就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好像学生不听到老师的回答,就不是正确答案一样。
其实,这是我们教师长期以来一种不良习惯的积淀。
四、教学建议:
比赛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活动、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思索。
1.合理取舍教材。
发现不当的地方要敢于做出自己的决定。
2.板书不可过于简单,更不能没有板书,因为板书是教师回顾文本内容的线索。
3.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连贯性。
既要有小结和过渡,也要有回顾与总结。
4.关注课堂生成问题,展现课堂纷呈亮点。
老师们:小学教育是我们一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新课程背景下的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是多元的、开放的,给老师们的创造性教学构建着极大的自主空间,老师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上演出自己最精彩的教学大剧、人生大剧。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品德根基!"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是我们酉阳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
这需要我们至诚的投入,需要我们真诚的参与,更需要我们毕生去追求。
让我们携起手来,扛起酉阳品生、品社课堂教学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以上发言,集中了评委的集体意见,也有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由于视角不同、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也难免挂一漏万。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感谢13位老师的辛劳付出,感谢其余评委的智慧奉献!感谢在座老师们的真心倾听!
谢谢大家!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2
听了-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
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
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
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
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
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
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
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
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
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
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
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
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
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
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3
王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中的第
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辱》。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历了哪些屈辱,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心灵的震撼,进行了一次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王老师的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楚
王老师的设计从山河如何破碎,到最后国宝是如何被拍卖,是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情感被层层推进,激情效果明显。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这节课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图片,视频的运用,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屈辱史,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注重换位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上,当出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园'的图片后,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站在公园门口,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时中国人受到的屈辱。
四、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五、教学五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比较流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把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导入阶段播放,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感受到民族的耻辱,创设学习本课的情感氛围。
以上都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说的不到和不对之处,还望各
位专家多多包涵和指正。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4
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
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
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
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5
1.改变课程观念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
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
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
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
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
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
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
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与特殊群体。
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过好生
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
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
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6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
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
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
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
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
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
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
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
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
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
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
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