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

本节课位于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第一小节,本小节内容以及章的引言和第一节的引言,共需3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探究细胞膜的结构,为探究细胞膜的功能打下基础。

一、设计思路:

1、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我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深挖教材,通过提供资料、设置问题,让学生做出假设并构建模型等学习活动,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得到较好的体现。

2、力求突出目标的完整性,使知识的巩固运用与能力情感的发展统一起来。本节在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建立细胞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学会了运用信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认识了科学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了解了科学研究道路的艰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同时得到发展。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及细胞膜结构模型构建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基于本节内容中教材中的地位,及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价值,本节教学中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建立模型等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自主建立细胞膜结构的认知。

2.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尝试建立细胞膜模型的过程及细胞膜流动性的有关实验设计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教学中可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提高学生自主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经典实验、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学情

本节内容在高二上期学习,学生学习中有探索欲望,又有遇到难题的茫然,有交流表现的要求,又担心失败。在本节内容的探索学习中,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并及时鼓励和肯定。教是为了“不教”,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文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个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教师采用启发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教材,对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灵活处理,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而有序的资料,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师生共同合作构建模型,设计实验、相互评价等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尽管我们生活在城市,身边也处处离不开生物。如公园、路旁或窗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家里养的小猫、小狗,或水中游来游去的鱼,这些生物体从结构上讲,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根据绪论中学过的内容很容易答出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接着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单细胞生物变形虫伪足的形成和物质进出过程的知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细胞膜对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物学观点认为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以上的功能呢?这是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感知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有关细胞膜结构的学习目标,达成共识,逐层探究。探究目标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学生课前已阅读过细胞膜的发现史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特定的结构,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在组成膜的物质中,磷脂最丰富。那么,磷脂分子怎么参与到细胞膜结构的构建呢?

探究目标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课件)资料一: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

给学生演示两个小实验:①出示一杯水,在水中滴入一滴油(油滴附在水面上)。②用玻璃棒在滴入油滴的水杯中搅动几下。

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活动。

问题1:①实验中,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

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

提示: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气-水界面)

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问题2:②实验中,磷脂分子在水体内,呈

球状,又是怎样排布的呢?

学生根据提示, 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分别画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排布方式及磷脂分子在水中的排布方式。各小组派代表互相介绍自己小组的成果,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出科学的排布方式。

课件:展示两种情况下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单层、双层

为学习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排布打下基础。

问题3: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种?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作出选择。假设需要实验验证,提供科学家曾经做过的实验。资料二:1925年,荷兰科学家E. Gorter & F. Grendel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细胞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

问题:这个实验事实上证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种?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推断出细胞膜上磷脂分子为双层,再提示学生细胞膜的内外都处于水环境。教师组织小组间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是尾对尾的排列,为磷脂双分子层。

一个被奉为信条的美国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告诉我,我会忘记。如果做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去做,我才会真正懂得。”学生通过尝试,亲自构建细胞膜的结构,得出磷脂双分子层排布的方式及细胞膜的模型,印象会非常深刻。因为这个认知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记忆,而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动手、合作、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件)资料3:展示细胞膜在电镜下的照片,提出磷脂双分子层内部还有另一种分子的存在及两种分子之间位置关系的问题。出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后总结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三种位置关系;镶在膜的表层、嵌插贯穿在磷脂双分子中。

动画演示细胞识别的经典实验,简介糖被的概念和功能。

至此,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中,细胞膜的结构这一重点得到解决。

组成细胞膜的这些成分在细胞膜上是不是固定的静止不动呢?引入探究3。

探究目标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课件)模拟经典实验人鼠细胞融合。

设计一探究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能否运动的实验方案。

主要实验材料及用具:荧光染料(可标记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动物细胞、激光器(激光过度照射可使荧光分子失去发荧光能力)等方案一(资料五):荧光标记激光处理观察现象

方案二(资料六):不同颜色荧光标记细胞融合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出细胞膜中蛋白质不是静止的。膜上分子在运动,整个细胞膜都是流动的。从而得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教师展示动画。本设计起到突破学生对流动性理解这一难点的作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设置问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

(课件)展示的20XX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有关材料,是基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刚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生物膜的研究上又有了新的发现,科学研究无止境,许多科学家为此负出了不懈地努力。本设计使学生明确对细胞膜的认识只是科学进展到目前水平的一个阶段,它不是一个终极的真理。今后在新的科学的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会有新的认识、完善和补充。

通过上述三个探究过程,学生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结构特点已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科学发展史,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细胞膜的结构有什么功能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探讨。

课堂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